前言 黑格爾曾以嚴肅的口吻說過這麼一段話:「經驗與曆史所教會我們的,就是人民與政府從來不曾在曆史中學到些什麼,甚至,也從來不曾有任何作為,是根據曆史給我們的教訓而來。」(取自《曆史哲學講義》)這一席話真是震耳欲聾。不難聽齣,話裏的意思指的就是過著群體生活的人類,根本沒有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吧。若是如此,那我不禁想反問,如果是以個人而言,是不是有可能從曆史中學到些教訓呢?特彆是對曆史容易敬而遠之的年輕族群,究竟能不能對曆史多一點的關注,這也讓我相當好奇。
雖然說,在曆史的領域裏沒有「如果」,但也沒有什麼「絕對如此」的說法。因此就算是提齣類似以下的問題,也不會因為太過愚蠢而被置之不理。
好比說如果沒有亞曆山大大帝的話,古希臘文明還能被創建齣來嗎?如果沒有君士坦丁大帝的話,基督教還能夠以一神教的基本論調,在全世界廣泛傳遞嗎?如果沒有康熙皇帝的話,滿族與漢族能夠融閤並為文化奠基嗎?如果沒有彼得大帝的話,俄羅斯的現代化演變能夠如此順利嗎?
──諸如此類的疑問,絕對不會是什麼愚蠢的問題。
不過,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某些方麵開始齣現瞭變化。
如果沒有維多利亞女王的話,英國還有辦法成為泱泱大國,並且被譽為大英帝國嗎?如果沒有善良的尼古拉二世,會發生幾乎全民參與的俄羅斯二月革命嗎?
──像是這樣的問題,就一點都不蠢瞭吧?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關於這一點,從大格局來看,可以說是源自於君王專製與君主立憲的不同。前者是沒有任何法規可以約束君主行使權力,君王的個人意見就等同於整個國傢的意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路易十四世所認定的「我即國傢」,從中可以看齣極端的專製性。相對來說,後者在君王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會受到某些律法的製約,即使身為君王,也不能大剌剌地照著自己的想法做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大英帝國,正好就是「君王握有政權,但不施行統治」的範例。
當然,現實的狀況並沒有辦法用單純的二分法來區分,真正的曆史一定是具有實力或勢力的人互相激烈爭權。國王君主再怎麼說也都還是人,一定都會有性格上的弱點。既然有弱點,那就一定能趁隙而入,不過也是有不少國王將自己的弱點隱藏瞭起來。
黑格爾斷言「人民與政府」不曾在曆史中學到些什麼。的確,就一個群體來說,人們並沒有好好審慎思考的空間。但就個人而言,我們可以盡情地放大自己的想像力。或許這種發揮想像力的心理遊戲,正是人類的學習能力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對於黑格爾的醒世警語,我們反倒是可以用個人的身分好好學習曆史不是嗎?尤其是,如果有一本傳記是以最高權力者的國王為角度來寫成,我相信我們一定都能從中吸取一些教訓。即使不以如此宏大的角度來看,用三十個國王的小小傳記所構成的世界曆史,我想也能讓人在豐富涵養的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可以深入探究意義深遠的國王傳記,一定能讓人培養齣真正的文化素質。
本村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