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安頓生死的綫索 二○一八年年底,當《來去自如:與生死跳探戈》在馬來西亞由馬來西亞佛光文化齣版的時候,我是壓根兒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在颱灣齣版。但是一如過去的經驗,書本是會有它自己的生命與因緣的。結果這本書就在覺培法師的舉薦和妙蘊法師的支持下,在相隔一年後由香海齣版瞭,書名《貪生不怕死:念念分明 來去自如》。
說起來有趣的是,當初馬佛光版的書名,是因師父上人星雲大師慈悲應允給予墨寶做為封麵而定的。書名定下後,經過反覆思維,我對師父上人所寫的「來去自如」有瞭更深的體會。原來當我們因為「來」而煩惱的時候,我們就要看到「來」中的「去」。當我們因為「去」而想不開的時候,就要想到「去」中的「來」。更重要的是來與去都是藉事練心的機會,隻要習慣在來去之中以佛法的智慧觀照,如此不管是「來」還是「去」,我們都將能日益自在自如的。這其實也是生死省思的精義。因為我們都不能避免生死,所以我們更應該麵對和接受生死的真實,並思維及探究生中之死與死中之生的含義與智慧。
談到生死的探究,自然就會想到我鑽研生死學的曆程。颱灣其實就是孕育我生死學探索與研究的地方。早在一九九○年九月九日,當我從馬來西亞長途跋涉到三韆公裏外,坐落於颱北縣林口鄉的僑生大學先修班就讀的時候,我的生死探索之旅就已經揭開序幕瞭。當時離傢韆裏的體驗,雖算不上是死彆,但是生離的煎熬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我對傢人的思念,錶現在一天可以寫多達五封傢書,以及省吃儉用,就為瞭能打電話聽一聽母親和傢人的聲音上。還記得有一天,甚至因為思鄉情切,難忍生離的哀痛,我從宿捨一路跑到學生輔導室,一進門就對著輔導老師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現在迴顧起來,其實這些生離的苦痛背後都有著畏懼死彆的陰影。畢竟,我八歲第一次短期齣傢,其實就是因為畏於死亡。所以我常說我真的是一個很怕死的人,隻是萬萬沒有想到,我對生死的畏懼,居然成瞭推動我鑽研生死學的最大動力。
一九九一年我考入瞭高醫大醫學係,在學醫的過程中,生離死彆逐漸從我的人生體會,經由大體解剖、病理切片,以及後來在醫院的臨床見習與實習,變成瞭生活中的常態。雖然在習醫的過程中見到的生死場景多瞭,但是我的生死疑惑卻是有增無減。 除瞭童年學佛,在大學也因為參與慧燈佛學社而有機會親近南傳、漢傳以及藏傳的大德與教義,所以佛法很自然的就成瞭我剖析生死的重要指南。就這樣,我帶著縈繞心頭的生死疑惑,再加上種種的因緣,在醫學係畢業之前考上瞭佛光山南華大學的生死學研究所。醫學係畢業後,我放下瞭擔任臨床醫師的機會,一頭栽進瞭生死學的研究與探索。二十年來盡力推廣生命教育與生死覺醒,今天能在澳洲Griffith大學的醫學院中推廣生死覺察以及省思性教學,迴顧來時路,除瞭感恩傢人、師長及十方善因善緣,更感念在颱灣的生活啓發,尤其是與佛光山的殊勝因緣。
這本書是我在生死學研究所畢業之後,長達二十年來為大眾撰寫的三百餘篇生死相關的文章選輯。它除瞭可以說是我迴饋颱灣的禮物,也可以說是我對星雲大師以及佛光山多年來的培育的感謝。衷心希望這本書有隻字片語能為麵對生死疑惑的人,提供那麼一點安頓生死的綫索,更願以此微薄功德迴嚮,祝願人心恆常安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一九年七月十四日寫於澳洲布裏斯本自宅
推薦序
麵對生死的指南
慧開法師/南華大學講座教授兼校務顧問 很高興廣誌又齣新書瞭,書名取得非常有創意而且生動:《貪生不怕死:念念分明來去自如》(《來去自如:與生死跳探戈》),帶有一種與生命鏇律同步進退的含意,他透過Line訊息希望我為本書寫篇序文,我欣然應允。
生命的終極奧祕,就蘊藏在我們對於死亡的參究與體悟當中;死亡的玄機,在於其深化瞭我們對於生命的探索與體悟。如果想要深入瞭解生命的終極奧祕,就必須要認真參究死亡,死亡是生命奧祕的一扇秘密窗口,透過這一扇窗口,可以一窺生命的堂奧與死亡的玄機。
從書名的擬定,可以看得齣廣誌的用心與創意,麵對生死也可以像跳探戈一樣的優雅。何處是探究生死課題的場所?無須走到天涯海角,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何時是思維生死玄機的時機?不用等到地老天荒,就在無時無刻的生命當下。廣誌討論生老病死的各項切身課題,不談抽象玄理,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親人、朋友、同僚、學生等之間的互動,以及醫學教學中的臨床實務為素材,用平易近人的語調而又引人入勝的筆觸來錶達、敘說、對話與討論。
本書可視為的探索生死之旅的導覽,也可做為學習麵對生死的指南,帶領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反思生命與死亡的玄機,開擴我們的生死視野,能夠坦然麵對自我以及親人的生死大事,從而能夠及早準備,瀟灑去來。
廣誌是颱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第二屆的畢業生,也是我心目中非常優秀難得的學生。從南華畢業後,他赴澳洲深造,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澳洲Griffith大學醫學院擔任醫病溝通課程主任,以及在黃金海岸大學醫院擔任臨床教師,結閤生死學的研究與醫學臨床教學,貢獻所學於醫學教育與生死教育。二○一七年,廣誌以其所學與專業,以及將生死學融入醫學教育與臨床教學之實際貢獻,獲頒南華大學傑齣校友。
我希望廣誌這本新書的齣版,能更進一步帶動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化解生死的恐懼,坦然麵對生老病死的必修課題,不但能提升自己與親人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也能安頓自己與親人的死亡品質與尊嚴。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於南華大學學慧樓
善終之前要如何善生與善彆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我是傢醫科和安寜緩和醫學專科醫師,從事安寜療護、陪伴末期病人與傢屬已二十多年。我一九九六年八月就在花蓮慈濟醫院開創心蓮(安寜)病房,雖然在八年抗戰之後因理念不閤而離開,我如今仍努力不懈在推動「安寜療護與生死學」的社會教育。曾廣誌是晚我七屆的高醫優秀學弟,囑我寫序,欣然從命且與有榮焉。
人活在世間,必然要麵臨生離死彆,因此告彆需要練習,悲傷更需要練習。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孤兒,唯一不成為孤兒的方法是比父母早死,但這樣對父母太殘忍,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活著,直到父母離開人間,而我們繼續孤單的活下去。我們活在人間,一齣生就應驗瞭霹靂布袋戲的名言:「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綫。」曾廣誌說:「天天都會死,日日都要活。」我則說:「時時可死,步步求生。」
安寜療護有句名言:「凡事希望有最好的結果,但彆忘記做最壞的打算。」機構經常要做消防演習;颱灣每年都要「萬安」防空演習;事先要防颱準備,不能等颱風來而直接受害;甚至政府保證絕對不會發生在颱灣的核災,都還要做「核災演習」!對於每個人都是百分之百的死亡率,我們卻從來都不做「死亡演習」!我尊重您的決定,反正做不做都會死,安寜療護強調「尊重自主權與個彆差異」。
我在母校高雄醫學大學開課「生死學與生命關懷」五年十迴閤,問學生:「假如生命隻剩三個月,你要先做哪三件事?」幾乎都有「要迴去陪傢人」。我刺激學生:「活得好好的時候,放假都不迴傢,一天到晚都和朋友在鬼混,等到快死瞭,纔想到要迴去陪傢人,會不會太慢瞭!」另兩件多半是「環遊世界」和「吃遍美食」,我說:「人生最後三個月,多半隻能躺在床上、插著鼻胃管灌牛奶!」
我行醫二十八年,至少「醫死瞭」兩、三韆位末期病人,要真正「得善終」(這是「五福臨門」第五福「考終命」:命終安詳而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報」。我們對於死亡都無能為力,隻能莫可奈何的接受,但在死亡來臨前,我可以決定想要怎樣活著,要活齣什麼樣的生命態度。你捫心自問:是混吃等死還是認真的活著?有病友說:「死神從來不放假!」死亡全年無休,隨時隨地虎視眈眈。
假如不談死就不會死,就拜託你不要談!假如談死就會提早死,請你韆萬不要談!既然不管談不談死,時辰到瞭,該死的沒有一個人逃得掉,你為何不敢談、不願意談、避而不談?至少在「善終」之前,先來談如何「善生」與「善彆」,因為好好活著和好好道彆,是努力就能做到的。我都說:「你想做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的方法;你不想做的事情,你就隻會找到更多的藉口!」
二○一九年七月十八日 戌時 高雄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