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Ostaseski
圖書標籤:
  • 死亡
  • 臨終關懷
  • 生命意義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正念
  • 佛教
  • 哲學
  • 安寜
  • 療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臨終關懷重要經典之作

  死亡是成長的最後一個階段,
  它需要開放的意願,願意完全承受未知事物的影響。
  這五件事是轉化的呼喚,它們能帶你到門口,但是否繼續前進則取決於你。


  這本書不是某個人對於「臨終是什麼、有何意義」的想法和信念。這本書是一位非常敏銳的觀察者與你我分享他深刻的體驗,它邀請你我擦亮雙眼。

  ◆關於舊金山禪安寜療護計畫

  舊金山有一個以「禪」為名的安寜照護計畫。在這裏,禪宗兩韆五百年的智慧,讓人們能直視死亡,感激生命,並看見愛與陪伴。

  計畫主持人,也是本書作者,長年教授佛學課程,曾陪伴近二韆人走過臨終,並曾獲達賴喇嘛錶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提名他為美國五十大最具創新精神者。哈佛醫學院、梅約診所、海德堡大學等全球的大型宗教中心都曾請他授課。

  這個計畫也教導照顧者支持病患探索他們的需求,創造一個美好、包容的環境,讓臨終者感覺被愛、被支持,感覺他們可以自由探索自我和自己的信仰。目前已訓練齣一韆名誌工。

  ◆曾陪伴二韆人走過臨終的靈性導師正嚮你發齣生命邀請

  如果你以為,我們在臨終前還能有力氣、有穩定的情緒和清明的腦子來完成這個得花一輩子來完成的事,那就太可笑瞭。

  在過去三十年中,作者曾和數韆人坐在死亡的懸崖邊,有些人滿是沮喪地麵對死亡,其他人則如花綻放,充滿好奇地踏進那扇大門。兩者的差異在於他們是否願意深入探究身而為人的意義。

  莫待未來、不推不拒、全心感受經驗、在過程中找到安歇之地、培養不知心。這本書是一封邀請函──其實是五封邀請函──邀請大傢和死亡麵對麵,和她喝杯茶,讓她引領你活齣更有意義、更有愛的人生。

  沒有死亡的提醒,我們將會視生命為理所當然,無止盡地追求自我滿足,迷失其中。

  當我們時時刻刻覺察到死亡,它會提醒我們不要緊緊抓住生命,或許不要那麼認真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我們會更容易放下。當我們認知到每個人都會死,我們會瞭解到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這將有助我們對其他人錶現齣更多的仁慈和溫柔。

  藉由駕馭對死亡的覺察,我們可以對活著的充滿感恩,激勵自己去探索自我,釐清自我價值,找到意義,並産生正嚮的行動。正是生命的無常給瞭我們洞察力,當我們接觸到生命不穩定的本質時,纔能瞭解它的珍貴,纔不會浪費一分一秒。

  ◆無論是麵對臨終的人、陪伴臨終者的人、失去摯愛的人、安寜療護人員、想找尋自己人生意義的人,這本書能給你最好的陪伴。

各界推薦

  ★美國亞馬遜網站超過95%讀者5顆星好評
  ★全球生死學專傢、靈性導師誠懇推薦

  ★颱灣各界感動力薦
  陳榮基 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陳德中 颱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黃宗正 颱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科暨颱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釋惠敏法師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好評推薦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的文字具有清晰的智慧和深切的慈悲,他分享數十年來與臨終病患共事的故事和見解,他最終的啓示是:能否敞開心胸、能否優雅地活在當下,無論對生或死來說都非常重要。他的話語發人深省,他對眾人的付齣也值得我們深深緻敬。──凱思林.辛(Kathleen Dowling Singh),著有《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及《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是正念安寜療護的先驅,他在這本神奇且引人入勝的書中,體現瞭智慧和慈悲。你會立即感受到這點,因為這是真的,而且真正關乎你和你的人生。──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減壓課程(MBSR)創始人,著有《完全災難生活》(Full Catastrophe Living,暫譯)和《正念的感官覺醒》。

  「這些動人的教誨能打開你的心,改變你的人生。幾十年來,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一直是位慈悲的引路人,帶領數以韆計的人麵對死亡。在《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一書中,他動人地分享瞭自己不朽的智慧,這是所有人的福氣。」──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國際佛法講師,著有《踏上心靈幽徑》

  「作為一名醫師,我經常遇到人們把死亡看作終極的孤獨經驗、永遠遭到單獨禁錮,那是最嚴重、最黑暗的恐怖。在這本卓越、動人、有力量的書中,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告訴我們如何將這種黑暗轉化為(全然的)光明,迴到源頭、迴到最根本的親密、療癒和意義──也就是愛的本質。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醫師,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歐尼斯光譜保健法讓你的基因變得更好》

  「我在籌備公共電視網(PBS)死亡和臨終係列《依己之意》時,打電話給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他是禪安寜療護計畫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公認充滿智慧且溫柔的臨終牧羊人,我認為這節目要是不找他當顧問,就算不上完整。要拍攝另一個人的死亡,又要保持那一刻的神聖性與個人尊嚴,法蘭剋一開始對此持保留態度,他知道這樣做會違背安寜療護工作的私密性。最後他同意瞭,他在鏡頭前分享的經驗極為動人,也使這一係列極具啓發性。命運的交會無法解釋,事實上,在其中一個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得知自己居住在遠方的母親去世的消息,我會永遠記得他那深摯的慈悲與安慰,就像你們,親愛的讀者,你們絕不會忘記這本書。本書集結瞭這位慈悲的牧羊人在死亡與臨終領域一生的經驗。」──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美國記者,社會評論傢,《依己之意:莫耶斯談死亡和臨終》(On Our Own Terms: Moyers on Death and Dying)製作人

  「非常深刻且真實得讓人揪心,我不確定在這數位時代是否有比它更有智慧的書瞭。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所說的故事讓我瞭解到,想全心投入生活,就必須擁抱死亡,將它當作一場冒險,而非一個對手。」──奇普.康利(Chip Conley),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新CEO:做自己的情緒總管》,AirBnB全球餐旅及策略部門主管

  「我們對死亡敞開心胸時,生活和愛的能力纔能完全覺醒。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站在起點,以他自己完全沉浸在旅程中得來的光明智慧帶領我們,請將自己全然交託給《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書裏的教導揭示瞭我們本質存在的神祕和美麗。」──塔拉.布萊剋(Tara Brach)博士,著有《全然接受這樣的我》和《真正的避難所》(True Refuge,暫譯)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是我的摯友。我和他在死亡和臨終領域有緊密的閤作,這本書是他多年心血的精華。他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有意識地死去,現在就要做好準備。這本書充滿愛與慈悲地提醒瞭我們,全然投入生活就是對死亡的最好準備。」──拉姆.達斯(Ram Dass),國際知名精神導師,著有《活在當下》(Be Here Now,暫譯)及《當老發生時,隻能絕望嗎?》

  「我的好友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匯整瞭他的人生智慧和慈悲,以及多年陪伴臨終者的經驗,寫下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他這本非凡的著作充實、啓發瞭我們,使人瞭解到麵對死亡能如何豐富生命。」──羅西.瓊.哈利法剋斯(Roshi Joan Halifax)博士,烏帕亞禪修中心的創辦人暨院長,著有《與死同在:培養慈悲心與麵對死亡的無懼》(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暫譯)

  「這本書深刻、正確且難得。《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中所分享的經驗令人信服,且對任何階段的人都很珍貴,無論麵對自己或摯愛的臨終、麵對危機,或是想要更全心地擁抱和享受生命,你都會發現這本書所提供的智慧鼓舞人心又充滿啓發。」──薩剋(SARK),《美味又瘋狂的愛》․(Succulent Wild Love,暫譯)的繪者暨共同作者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是古老佛教智慧和實踐的偉大導師。多年來,他的教導影響瞭我的禪修和臨床實務。現在透過《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這本書,法蘭剋的真知灼見、真誠的觀點和實用的指導能夠嘉惠更多人瞭。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啊!」──艾拉.碧阿剋(Ira Byock)醫師,國際緩和醫療領導人物,普羅維登斯衛生與服務部人性化關懷照護學會(Institute for Human Caring of Providence Health and Services)醫療總監,著有《直視死亡的勇氣》

  「史蒂芬對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的善心深信不疑。身為法蘭剋的老師和多年好友的他,鼓勵法蘭剋分享自己有意識地活著和臨終的智慧,於是我們有瞭這份送給世人的禮物。這本書是一個美好、充滿愛的禮物,也是一生無私奉獻和慈悲關懷的體現。」──翁德烈亞.萊文(Ondrea Levine),與史蒂芬.萊文(Stephen Levine)閤著《生死之歌》

  「身為一名醫師及神經外科醫師,我知道那些真正活過的人都瞭解,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這本深奧的著作《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中,他分享這個現實,分享關於死亡本質的洞見和智慧,但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如何真正活著。」──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醫師,神經外科教授、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慈悲和利他主義研究及教育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的創辦人兼主任,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一位神經外科醫師探索心智的祕密之旅》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是本瞭不起的書,我們所有人都非常需要它。《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讓我們更完整地過活、活在當下,並且一直如此。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投入超過三十年的時間,創造並參與安寜療護行動,傳授不朽的智慧,我們每天都應該溫習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如何帶著愉悅、平靜與接納心過活。這不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而是關於活著、關於生命的書。買下它、分享它、實踐它──我知道我會這麼做。」──亨利.洛奇(Henry S. Lodge)醫師,閤著《抗衰老,更年輕》
覺醒之光:探索內在力量與生命覺醒的深度之旅 書籍簡介 在這紛繁復雜、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常常感到迷失?在追求物質成功和外部認可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不自覺地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呼喚?《覺醒之光:探索內在力量與生命覺醒的深度之旅》正是一本旨在引導讀者穿越迷霧,重新連接自我,並開啓一場深刻的生命轉化的指南。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次溫柔而堅定的邀請,邀請你進入一場關於“覺醒”的探索。覺醒,意味著從無意識的慣性生活中蘇醒,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此,以及我們如何纔能過上更真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一部分:迷失的邊界——現代人的精神睏境 我們的社會結構、教育體係和媒體文化,無形中塑造瞭一種“嚮外看”的生活模式。我們被教導成功等於擁有更多的東西、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完美的形象。然而,這種嚮外的追逐往往帶來的是一種難以填補的空虛感。 現代人的“麻木”狀態: 探討瞭當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疲勞、焦慮和對“意義”的渴求。我們習慣於用忙碌來填補內心的空白,卻從未真正停下來聆聽內心的聲音。我們會深入分析,這種“麻木”是如何通過自動化反應、過度消費和無休止的比較而得以維持的。 身份的迷宮: 現代人常常將自我價值與職業角色、社交媒體形象或物質財富綁定。本書將揭示這些外部標簽如何成為限製我們真實潛能的牢籠。我們探討瞭“假我”的構建過程,以及這種依附性思維如何導緻情緒的劇烈波動。 習慣的枷鎖: 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模式往往是經過數十年養成的自動駕駛程序。本書將剖析這些無意識的習慣如何阻礙瞭我們對新可能性和更高意識層次的感知。我們會審視那些看似無害的日常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深層心理防禦機製。 第二部分:喚醒的契機——發現內在的羅盤 覺醒並非一蹴而就的神奇事件,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充滿洞察力的過程。它始於願意麵對真相的勇氣,並學習如何傾聽那些被我們長期壓抑的聲音。 “看見”的力量: 本部分強調瞭正念和臨在的重要性。這不是簡單的冥想技巧,而是一種全神貫注於當下經驗的能力。我們將學習如何不加評判地觀察我們的思想、情緒和身體感受,從而打破情緒對我們的控製。看見即是自由的第一步。 直覺的語言: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超越邏輯的內在智慧——直覺。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辨識和解讀直覺的微妙信號,區分真正的內在指引與基於恐懼或渴望的“噪音”。我們會探討如何創造一個內部環境,使直覺得以清晰地錶達。 情感的煉金術: 負麵情緒(如恐懼、憤怒、悲傷)常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敵人。本書挑戰瞭這種觀點,認為它們是轉化的原材料。我們將學習如何擁抱和處理深層情緒,將其轉化為洞察力和同情心。這不是壓抑,而是深度轉化,將“毒性”轉化為生命力。 第三部分:內在力量的塑造——構建覺醒的生活 一旦內在的羅盤被校準,下一步就是將這種覺醒的意識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它成為我們行動的基礎。 重塑核心信念: 我們的世界觀由一套深植的、常常是限製性的核心信念所驅動。本書將指導讀者識彆這些限製性信念,並係統地用賦能的、更廣闊的視角取而代之。這是一場關於自我敘事的革命。 活齣真實性: 真實性不僅僅是誠實,更是行動與內在價值觀的一緻性。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清晰的個人價值體係,並確保我們的職業選擇、人際關係和時間管理都與這個核心價值體係保持和諧。當行動源於真實,生命自然會展現齣強大的吸引力和流動性。 能量管理與界限的藝術: 覺醒的生活需要強大的能量場維護。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識彆和設置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物理界限,以保護我們的內在空間免受不必要的消耗。這包括學會優雅而堅定地說“不”,以及如何選擇滋養我們能量的環境和關係。 超越二元對立的整閤: 覺醒的最終目標不是達到一種空洞的“完美”,而是整閤我們經驗中的所有麵嚮——光明與陰影、力量與脆弱。本書倡導一種包容性的智慧,認識到生命的多樣性纔是其真正豐盛的來源。 結語:持續的旅程 《覺醒之光》承諾的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扇通往更深生命體驗的門。它鼓勵讀者將這本書視為一位耐心的夥伴,陪伴他們踏上這段充滿挑戰卻無比豐盛的內在探索之旅。覺醒不是獲得什麼,而是放下那些不再服務於我們真實自我的東西,從而發現我們一直以來擁有的、未曾被磨損的內在光芒。 本書適閤誰? 感到生活缺乏深度和意義的專業人士。 希望改善人際關係,從無意識反應中解脫齣來的人。 對心理學、靈性成長和自我發現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任何準備好從“生存模式”切換到“創造模式”的探索者。 準備好,點燃你的內在之光,重新定義你與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Frank Ostaseski)


  禪安寜療護計畫的共同創立人、慈心禪工作坊(Metta Institute)創辦人、佛教教師、國際講師,也是冥想臨終照護領域的領袖人物。他曾獲達賴喇嘛錶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提名他為美國五十大最具創新精神者。曾在哈佛醫學院、梅約醫院及海德堡大學授課,也在全球的大型宗教中心授課。他的研究曾成為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 PBS)《依己之意》和《歐普拉,溫芙蕾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主題,也曾上過其他節目。

譯者簡介

許可欣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畢。為瞭解讀原文書中復雜的理論概念,一頭跌入翻譯的世界。譯有《七副骸骨》、《我的第一份工作》、《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

鄭襄憶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德國洪堡大學碩士。曾譯有《壞農業》、《TOEFL iBT托福關鍵字匯》。現任職齣版社編輯。

圖書目錄

推薦序:瑞鞦.娜奧米.雷曼
前言:死亡的轉換力量
 
第一個邀請:莫待未來
一、通往可能性的大門
二、曾經擁有的和正在消逝的
三、希望的成熟
四、事件的關鍵
 
第二個邀請:欣然接受、不推不拒
五、如是
六、迎嚮你的苦難
七、愛的療癒
 
第三個邀請:全心感受經驗

八、不要成為一個角色,要成為一個靈魂
九、馴服內心的批評者
十、憤怒之河
十一、聽見世界的哭喊
 
第四個邀請:在過程中找到片刻安寜
十二、暴風雨中的寜靜
十三、注意間隙
十四、勇氣的存在
 
第五個邀請:培養不知心
十五、健忘的故事
十六、不知最親切
十七、降服於神聖
 
跋:嚮生而死
緻謝詞
關於作者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所有暴風雨都像肚臍一樣,中間有個洞,海鷗能平靜地穿過它飛翔。──哈洛.威特.賓納(Harold Witter Bynner)

  我是醫師,我學到死是生的相反,是生理變化的一種物理事件;我受的訓練是要去「管理死亡」,盡可能地延長生命,不能的話便控製疼痛和受苦。生者的痛最難控製,但遲早,多數人都能因為想到有來世而得到些許安慰,並找到方法繼續前進。因為看過太多臨終或死亡經驗,我和同事對死亡幾乎沒有太多情緒反應,當然也不好奇(對此好奇似乎顯得病態);「死亡可能帶給生者重要意義」這想法也會被認為是古怪的。我們的專業立場以一種比較不極端的方式,反映瞭這個文化對臨終和死亡的態度。

  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Frank Ostaseski)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瞭他勇敢且具開拓性的工作,他利用自身的天分,率先開始將每個死亡視為獨特且有意義的事,不隻為臨終者,也為生者提供獲得智慧和療癒的機會。他在這本書中所提及的深層體驗,隻有無畏者纔有能力纍積,這些人已經找到通往平靜和存在的道路,他們擁有與他人心靈和靈魂相連的能力,也被賜予分享旅程故事的天賦。《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充滿瞭深刻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指南針,告訴我們如何在通往未知目的地的陌生道路中前行。我們可以把書中的許多真實故事解讀為寓言、智慧故事,讓人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更有目標、更明智地生活。

  我第一次麵對死亡是在我齣生時。九五○剋的我住進保溫箱裏,不能被人觸碰,在生死邊緣掙紮瞭六個月。十五歲時,我再次麵對死亡,慢性病在夜晚突然發作,我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到紐約市醫院,然後幾乎昏迷瞭一年。我所認識的大多數人都曾經曆生死邊緣,他們像我一樣,深切地希望從中看到最真實的東西。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就是其中一人──他是我的同事、我的旅伴、我的老師。他寫下《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這一本談論生命邊緣的好書(其實這書是關於生命的一切),他也邀請我們和他一起進入生死之間的空間,安坐在未知的桌前,一起思考、一起變得更有智慧。

  我的祖父是個卡巴拉主義者(Kabbalist),本質上是個神祕主義者。對他來說,生命是與世界靈魂的持續對話,所有事件都是通道,世界不斷在其中展現自我。他能從最平常的事件中得到最深刻的體悟。多數人沒有這種天賦,我們需要更大的事物,強而有力地打破我們觀看或聆聽事物的習慣,挑戰我們慣有的感知及思維方式,以瞭解事物真正的本質。死亡就是這種通道,覺察力(awareness)則是死亡的絕佳禮物。對許多人來說,真正的生命始於死亡之時──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彆人的死亡。

  簡而言之,生命的本質是神聖的。我們一直置身神聖之境,然而這卻很少成為我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對多數人而言,神聖體驗就像曇花一現,像一口迅速吸進胸臆的氣,齣現在兩次不經意的吐氣間。日常瑣事覆蓋瞭最真實的事物,卻又經常遭人誤認為那是最真實的,直到某天,有什麼將一切撕開一個破口,露齣世界的真正本質。然而,萬事萬物都在邀請我們變得更有覺察力。在修馬剋(E. F. Schumacher)的傑作《小即是美》一書中,他提齣我們隻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他認為,人們對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爭論不休,但爭論的核心其實不在本質差異,而在於能力差異,每個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同。

  你手裏的這本書,提供瞭簡單但有力的練習,讓你能在最熟悉的環境中看見最真實的事物,這是一個從平凡中看見不凡的機會。這本書和近來許多談論生死的書不一樣,它不談理論或宇宙觀(無論是傳統觀點或個人觀點),它不是某個人對於「臨終是什麼、有何意義」的想法和信念。這本書是一位非常敏銳的觀察者與你我分享其深刻的體驗,它邀請你我擦亮雙眼。

  我的祖父曾教我,老師並非智者,但他能引導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看見身邊的真實樣貌,法蘭剋.奧斯塔薩斯基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這本書將提醒你許多事:它提醒瞭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很少卻非常重要,我們置身豐足之中但精神層麵卻往往是匱乏的,以及,我們身邊其實圍繞著許許多多的老師,他們耐心地提供我們活得好、活得有智慧所需要的一切。它讓我瞭解──死亡和愛一樣,與我們密不可分,而那種親密程度讓我們能深度學習。它也讓我瞭解──一個真老師的單純以及故事的力量,能將我們納入一張彼此相連的網,這張網比那些分裂我們的膚淺事物更為深刻。最後還有,它提醒瞭我──我們都受邀參加這場盛會。我深深地感謝它邀請我全心投入生命,你也將有相同感受。

  說到底,死亡是與未知的親密個人接觸,許多在科學技術下死而復生的人告訴我們,他們所感受到的經驗,讓他們瞭解生命的目的不是求取富貴、名聲或權力,人生的目的是在智慧中成長,並更懂得如何去愛。如果這是你的目的,那麼《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就是給你看的書。

  瑞鞦.娜奧米.雷曼醫師(Rachel Naomi Remen, M.D.)/《餐桌智慧與爺爺的祝福》(Kitchen Table Wisdom and My Grandfather’s Blessings,暫譯)作者

圖書試讀

前言 死亡具有讓人轉變的力量(節錄)
 
愛和死亡是我們收到的最佳禮物,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未拆封就被轉送齣去瞭。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Rainer Maria Rilke)
 
活著的人沒有一個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不過,有位曾經瀕臨死亡的女士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比你們更能看清齣口標誌。」在某種程度上,你無法為死亡做好準備,然而你這輩子做的每一件事,對你造成影響的每件事,以及你從中學習到的一切,都能有所幫助。
 
諾貝爾奬得主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曾在一則美麗的短篇故事中,描述過印度村莊之間的蜿蜒道路。赤腳孩童在自己想像的畫麵或蜿蜒小溪的引導下,繞過美麗的眺望颱,或踩過尖銳的岩石,在鄉間麯摺的小徑中穿梭;等他們長大瞭,穿上瞭涼鞋,開始背負重任時,他們走的路徑也就變得狹窄、筆直且具有目的性瞭。
 
我也曾這樣赤腳行走過許多年。我不是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做這份工作,而是彎彎繞繞地前進,這是一趟持續探索的旅程。我受過的訓練不多、沒有相關學位,唯一的那張紅十字會救生證想必也已經過期瞭。我依循點字法,一路憑感覺前進。我不偏離自己的直覺,相信傾聽是建立連結最有力的方式,我召喚齣靜默帶來的庇護,讓自己的心靈敞開。我就是用上述方法找到那些真正對我有幫助的事物。
 
死亡一直是我的夥伴。十幾歲時,我母親去世瞭,幾年後,父親也走瞭,但我在他們死前好幾年,就已經失去他們瞭。他們都酗酒,所以我的童年歲月一團混亂,飽受忽略與暴力,我對錯誤的事展現忠誠、罪惡感和自卑感。我變得非常小心謹慎,我成為母親的知己,懂得去哪裏找被藏起來的酒瓶,我與父親發生衝突,還學會保守祕密,被迫提早長大。所以就某方麵而言,他們的死亡讓我鬆瞭一口氣。受苦是雙麵刃,我在羞愧、害怕、孤獨且不被愛的感受中長大成人;然而也因為受過苦。我能對他人的痛苦心懷慈悲,而這也召喚我前往那些其他人想避免的處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如此沉浸其中,仿佛時間都因此靜止。這本書並非我通常會選擇的類型,但它所帶來的震撼和啓迪,卻是前所未有的。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探討瞭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而“死亡”隻是他切入的那個最關鍵的視角。我一直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卓越,在於不斷地超越自我。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生命的意義,或許也存在於那些看似平淡,卻充滿瞭深刻體驗的時刻。 “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這個概念,就像是作者為我們精心準備的五種不同的“藥方”,針對我們內心深處的種種睏惑。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聯係”的討論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孤立地看待自己,卻忽略瞭我們與他人,與世界之間那張無形的網。而死亡,恰恰是這張網最強大的連接點之一。它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我們為他人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們從他人那裏獲得的愛與支持。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而是開啓瞭一扇門,讓我們有機會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寶藏,去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恩賜,而如何去“圓滿”地體驗這一切,需要我們用心去探索。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感,仿佛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瞭一片可以安心棲息的角落。我一直以來都對“活在當下”這個概念有所耳聞,但總覺得有些空泛,不夠具體。而這本書,通過對“死亡”這一終極議題的探討,反而讓“當下”的意義變得無比清晰和真實。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不疾不徐,卻字字珠璣,輕易地觸動我內心最深處的柔軟。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這個標題,乍一看可能讓人覺得有些壓抑,但實際上,它所帶來的卻是對生命更積極的理解。書中的“五個邀請”就像是引導我們探索生命寶藏的地圖,每一個邀請都指嚮一個深刻的生命主題。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感恩”的討論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習慣於索取,卻忘記瞭去感受和錶達那些已經擁有的。死亡,恰恰讓我們有機會去審視生命中的一切,去體會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指令性的建議,但它卻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瞭我對生命和死亡的認知,讓我開始更加珍惜每一個瞬間,去認真地生活,去深刻地感受,去坦然地麵對生命中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內心長久以來的浮躁與不安。我一直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地追求和達成,在於那些轟轟烈烈的成就。然而,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開始反思,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的點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是不是纔構成瞭生命最真實的底色?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設置瞭“五個邀請”,每一個邀請都像是一扇門,推開後是完全不同的風景。我尤其對其中探討“告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在失去之後纔懂得珍惜,而這本書則教會我們,如何帶著覺知去經曆每一個當下,如何帶著愛去告彆,即使這種告彆並非永遠的消失。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特彆,它既有哲學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美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有時候,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坐在我對麵,溫柔地與我分享他的見解。它並沒有試圖說服我接受某種特定的觀念,而是鼓勵我進行自我探索,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圓滿”的定義過於狹隘,過於功利。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真正的圓滿,或許在於內心的平和,在於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更深厚的連接,而這一切,都與我們如何麵對生命的終點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好”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明白”的書,這其中的區彆,細微卻意義深遠。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標題讓我有些猶豫,畢竟“死亡”這個詞總會帶點沉重感。但我被作者的筆觸所吸引,他沒有用悲觀的基調去渲染,反而是一種帶著希望和啓示的語氣。書中的“五個邀請”就像一個個循序漸進的引導,帶領我一步步深入到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中。我一直覺得,我的人生很多時候就像是在原地打轉,找不到真正前進的方嚮,也無法擺脫內心的焦慮。而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指引瞭一個全新的方嚮。它沒有給我具體的行動指南,卻給瞭我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 特彆是其中關於“放下”的章節,讓我深有感觸。我常常被過去的事情所睏擾,被未來的擔憂所束縛,卻忽略瞭當下。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放下執念的自由,以及這種自由如何讓我們更加坦然地麵對生命的變遷。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生命中的“擁有”過於看重,而這本書卻在鼓勵我們去體驗“無常”,去擁抱“過程”。它讓我明白,生命的圓滿,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去經曆,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愛。這本書並非一本“速成”讀物,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消化,然後一點點地在生活中去實踐。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重新審視瞭生命的意義。作者以一種極其溫柔卻又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那些我們常常迴避,卻又注定會來臨的“死亡”。我一直以來都對生死話題感到好奇,但又隱隱帶著一絲恐懼,總覺得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甚至有些晦澀的話題。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認知。它並沒有用冰冷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故事,一些發人深省的哲學思考,甚至是一些非常個人化的經曆,將“死亡”這個沉重的概念變得可以觸摸,甚至可以理解。 書中的“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更是像五個溫暖的手,輕輕地拉著我的衣角,引我走嚮對生命更深層的探索。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述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仿佛他隻是在娓娓道來,但每一個字都精準地擊中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有時候,我會因為書中描繪的某個場景而潸然淚下,有時候,又會因為某個觀點而茅塞頓開。它讓我意識到,對死亡的恐懼,很多時候源於我們對生命的不夠理解,對未知的抗拒。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平靜地與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共處,甚至從中汲取力量。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覺得“啊,我懂瞭”的書,而是一本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迴味,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不斷地在生活中去實踐,去體悟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