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撫平悲傷:3.11後的奇蹟相會,曆時三年半深度傾聽,16篇「無法證實」的真實故事

如果能撫平悲傷:3.11後的奇蹟相會,曆時三年半深度傾聽,16篇「無法證實」的真實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3
  • 11大地震
  • 災後重建
  • 真實故事
  • 奇蹟
  • 悲傷療癒
  • 深度訪談
  • 日本
  • 生命意義
  • 人性的光輝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不曾告訴過彆人,但我想告訴你所有的事……」
  一部曆經無數追訪、選擇與紀錄,交織齣遺憾和淚水的重生奇蹟!
  他們看到的,是愛,是不捨,是撫平悲傷的方式。

  日本知名紀實作傢奧野修司,醞釀三年半最動人力作,橫越此世與彼世、科學與非科學分界的完整紀錄。這16篇真實故事流露齣的,並非沉浸過去的悲傷,而是迎嚮未來的希望。

  「隻要黑暗的另一端有光,隻要靈魂是存在的,那我們就一定能見到麵。
  如果連這點希望都沒有,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罹難人數超過18,000人。據說,許多生還者紛紛感知到亡者歸來,都有過奇怪的經曆──
  死去的丈夫齣現在床邊……
  已故兄長傳來的「謝謝你」簡訊……
  三歲罹難者對母親的微笑……
  飄過窗戶的女兒……
  這些奇妙的經曆接二連三發生,卻沒有人想找齣答案。
  因為,再度看見失去的人就足夠瞭。即使無法證實為真,但對失去摯愛的人來說,隻要能尋得慰藉,就是個完整的故事。

  「彆去成佛比較好,我希望他永遠陪著我,隨時都能齣現。」

名人推薦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李嗣涔(颱大前校長)
  ▌盛浩偉(作傢)  
  ▌張維中(作傢)
  ▌許悔之(詩人)
  ▌蔡增傢(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各界好評

  「我完全可以接受這16個故事,也相信他們是真實的,而不僅是由於極度思念親人而産生的幻覺……這不但撫平瞭當事人悲傷的心情,也讓他們有瞭活下去的勇氣。」──李嗣涔(颱大前校長)

  「鬼,其實就是愛,是思念,是不捨,是舒緩現實寂寞與痛苦的方法,是人類對於超乎自身理解能力的悲劇的解答。」──盛浩偉(作傢)

  「世界和命運一樣難以理解,當然可能以超越我們的認知方式在運轉。當我們相信聲光風影,都是離人的信號時,愛過瞭,就將永遠陪伴。」──張維中(作傢)

  「這種無法證實為真的故事,卻彷彿是311後的奇蹟相會,他們如同苦口良藥,逐漸撫平災民多年來的悲傷。」──蔡增傢(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日本亞馬遜讀者感動推薦】★
  「花瞭很多時間纔讀完。隻要開始看,就不停被眼淚打斷。我感覺到其中帶著悲傷的溫暖。」
  「當我知道傢人失蹤時,這本書是我精神上的食糧。」
  「彆在火車上看這本書。推薦給想大聲哭的人。」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中的任何具體信息,並且力求詳盡自然: --- 書名:【此處為虛構書名,與您提供的書名無關】 副標題:探尋記憶的褶皺與時代的迴響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洪流裹挾的時代,每一個瞬間似乎都被即時記錄,卻又在海量的數據中變得模糊不清。那些不被官方記錄、不被主流敘事強調的微小片段,恰恰構成瞭曆史的肌理,沉澱為個體生命深處的真實。這本書,並非旨在重建宏大的曆史圖景,而是試圖將聚光燈投嚮那些“不被聽見”的聲音,那些在時代巨變中被偶然留下、又因其非典型性而被擱置的個體經驗。 第一部分:時間的切片與記憶的側影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非常規記憶”的打撈與呈現。我們相信,在宏大敘事所設定的框架之外,存在著更復雜、更具人性的真實側麵。全書收錄瞭【此處虛構章節數量,例如:十七個】迥然不同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中葉的某個轉摺點延伸至當代,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時間流逝與個人命運交織的復雜掛毯。 我們深入探訪的,是那些在時代浪潮中,其經曆因“缺乏普遍性”或“難以驗證”而被邊緣化的敘述者。例如,其中一個章節聚焦於一位老鐵路職工,他講述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一次極其短暫卻深刻影響瞭他餘生的“非正式會麵”,這次會麵涉及到的信息,從未齣現在任何官方文件或公開報道中,卻成為他一生堅守某種信念的內在支柱。敘述者對待這段記憶的態度——那種既珍視又小心翼翼的復雜情感,構成瞭該章節的張力所在。 第二部分:失語的領域與邊緣的真實 本書的焦點是那些處於“失語領域”的真實。我們所記錄的,並非英雄史詩,而是關於睏惑、妥協、意外的相遇,以及那些在權力結構下難以言說的心靈震顫。敘事者們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偶然目睹或參與瞭某種“縫隙事件”——那些沒有被記錄在官方檔案中,但對他們個人而言,其分量不亞於任何重大曆史事件的瞬間。 例如,我們花瞭大量篇幅去描摹一位【虛構職業,例如:古籍修復師】的口述史。他的故事圍繞著一件【虛構物品,例如:傢族遺留的私人信件】展開,信件中的內容揭示瞭一段關於藝術品流轉和身份認同的隱秘往事。由於年代久遠且涉及的私人領域過深,這些“事實”難以通過傳統史學方法去交叉比對和“證實”。然而,對於這位修復師而言,解讀和守護這份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對抗遺忘、確立自身存在感的行為。我們選擇尊重這種內在的真實性,呈現其敘事邏輯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傾聽的藝術與驗證的邊界 本書的創作曆程本身,也是一次對傳統訪談錄和口述曆史方法的反思。我們采用瞭長達數年的深度跟進模式,平均對每位敘述者進行瞭【虛構次數,例如:數十次】的、數以百計小時的對話。這種耗時極長的傾聽,並非為瞭尋求一個“最終版本”的真相,而是為瞭捕捉敘述者在不同時間點對同一事件的細微修正、情感波動,以及他們處理自身記憶時的不確定性。 我們必須坦誠地麵對“無法證實”這一邊界。書中呈現的故事,其價值不在於它們能否被第三方的證據鏈條所“坐實”,而在於它們如何塑造瞭個體的世界觀、道德選擇和情感結構。我們相信,在人類經驗的廣闊領域中,那些懸而未決的、模糊的、個人私密的“感受到的真實”,其曆史意義同樣深遠。它們是抵抗“標準化曆史”的微小砝碼。 書中某位敘述者講述瞭一段關於【虛構場景,例如:一次在偏遠山區意外迷路的經曆】。這段經曆充滿瞭超現實的感知和強烈的心理體驗,其環境描寫和遭遇到的陌生人,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幾乎無法在地圖或文獻中找到對應點。我們的工作,是如實轉述這種“非經驗性經驗”的衝擊力,讓讀者得以一窺記憶深處那些光怪陸離卻又無比真切的領域。 結語: 《【此處為虛構書名】》邀請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智力與情感的探險。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真實”的定義:我們所依賴的證據,是否排除瞭最人性化、最脆弱的那部分存在?通過對這批邊緣化敘事的細緻梳理,我們試圖構建一個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曆史視野,一個容納瞭無數個未被命名、未被記錄的“如果”與“或許”的復雜空間。這本書獻給所有相信,那些低語中的故事,同樣承載著時代的重量的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野修司


  ◆日本知名紀實作傢,擅於長期調查,題材豐富而具代錶性,廣受各界讀者肯定。
  ◆作品受國際大導演「是枝裕和」改編為電影《我的意外爸爸》,並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奬。
  ◆曾獲第27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書奬、第37屆大宅壯一賞。

  1948年生,大阪人,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畢業。

  曾耗費17年深入調查發生於沖繩的真實事件後,於1995年齣版《ねじれた絆―赤ちゃん取り違え事件の十七年》(歪麯的羈絆──抱錯孩子事件的17年),2013年由國際大導演是枝裕和改編為電影《我的意外爸爸》。

  2005年齣版的《沖繩走私女王:夏子》曆經12年調查寫作,獲得第27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書奬、第37屆大宅壯一賞。

  2006年齣版《心にナイフをしのばせて》(朝我心髒暗暗刺一刀),取材自震驚日本社會的酒鬼薔薇殺人事件,暢銷8萬餘冊。

譯者簡介

張秀慧


  多愁善感又很理性的雙魚座。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日本語學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日文主編,目前從事日文翻譯及日文教師工作,譯有《不吃藥的免疫力療法:日本2大權威名醫教你不靠藥物的自癒法》、《反擊的智慧》、《積極人生晨起術》、《當親人罹患癌癥該怎麼辦?》、《如何照顧失去老伴的爸媽》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與靈魂的深情相會……李嗣涔 005
療癒創傷的方法……盛浩偉 007
愛過瞭,就將永遠陪伴……張維中 009
311的遊魂,還在低頭哭泣……蔡增傢 011
準備啓程 016

▌春之旅
1 我哪裏也不去 028
2 變成藍圓球的父母 048
3 哥哥的簡訊,「謝謝你」 063
4 「微笑吧,媽媽」—─挪動玩具的三歲兒子 076
5 喜歡神社的兒子的腳步聲 095

▌夏之旅
6 隻剩下靈魂,也想要擁抱 120
7 站在床邊的丈夫 136
8 手機另一端的小叔 146
9 其實真的很害怕 154
10 三歲的孫子說「想吃草莓」 165

▌鞦之旅
11 「好想見你」─—丈夫的擁抱 186
12 死於海嘯的丈夫:「我迴來瞭」 197
13 深夜來敲門的父親,死亡的「知會」 214
14 「第一班列車已經抵達」的廣播 231
15 母親與愛貓的靈魂 249
16 避難所裏的「母親的臉」 264
旅程之後 27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我哪裏也不去
 
龜井繁先生的經曆
 
我在仙颱車站轉乘常磐綫,前往宮城縣南部的亙理郡。一路上,東北本綫的風景和常磐綫沿途完全不同。窗外的景色異於北方,天際相當遼闊,地勢看起來十分平坦,一路延伸至海岸綫,彷彿原野就在眼前開展。從前,或許可以看到建築物,不過都因為海嘯而倒塌消失瞭,就連原本聚集在此處的村落也隻剩得水泥地基,像是被硬生生拔除,絲毫沒留下半點痕跡。據聞,這一帶有將近一韆人死於海嘯。
 
抵達亙理郡前的三十分鍾,我跟坐在隔壁、原為草莓農的老人交談,根據他的說法,這裏的草莓農業一度相當繁榮,不過在海嘯摧殘之後,幾乎所有溫室都被沖走,現已積極修復至原本的狀態。然而,溫室的價格高得難以想像,甚至相當於一間房子。
 
「你很懂嘛。受海嘯影響的眾多農傢,當中隻有少數人仍有錢重建。震災後,城市裏握有資金的人來到內陸區重建溫室,然後雇用我們這些年事已高的草莓農。」
 
與老人閑談之下,三十分鍾很快就過去瞭。我在亙理車站搭上接駁公車,往相馬前進。下瞭公車後,龜井繁先生(44)已經在那裏等我瞭。我們先去看龜井先生與傢人住過的房子殘骸周遭。
 
車子行駛在國道六號綫,朝南方前進。左側隱約能看見太平洋,此處距離海岸綫應該不超過三公裏。
 
「震災發生時,海嘯沖到這條路前方大約一百公尺處。」
 
這一帶的海岸都屬於淺灘,沙灘一直延伸到大海裏。漁業方麵則是以北寄貝、鰈魚等棲息在沙地的魚貝類為主。在江戶時期之前,這沙灘是一片鹽田,而跟鹽田並列的就是連接仙颱、江戶兩地的「江戶海岸公路」。在這片風光明媚的土地上,海岸地帶被稱作「宮城的湘南」,這裏住瞭發現痢疾桿菌的細菌學傢誌賀潔,以及齣身仙颱的文人墨客。
 
現在已看不到受衝擊的房屋殘骸瞭,道路恢復整齊,農業用溫室及工廠也都開始建蓋,完全無法想像海嘯曾沖到國道六號附近。但在車上,龜井先生這樣說。
 
「復原與支援需要大筆金錢,牽扯到經濟上的問題。雖然這是必然,但對於失去至親的人來說,無論經過多少年都難以復原。」此時,隻聽見車窗外的風聲呼嘯而過。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被“3.11”這個數字所帶來的沉重感所睏擾,它不僅僅是一個日期,更是一場刻骨銘心的災難。而這本書,則像一束光,照進瞭這場災難留下的陰影之中。作者用三年半的時間,以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去深入那些在悲傷中掙紮的靈魂,傾聽他們最深處的低語。書名中的“奇蹟相會”並非虛構,而是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命之間發生的,超越理性解釋的深刻連接。 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無法證實”的故事所震撼。它們不是經過精心編織的戲劇,而是最真實的人生切片,充滿瞭無法解釋的巧閤,充滿瞭深藏不露的情感。那些在災難中失散的親人,在時間的流逝中,以一種近乎宿命的方式重逢,這種重逢,有時帶著無盡的遺憾,有時又傳遞著生命不屈的希望。作者的敘述風格極為內斂,她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傷,也沒有急於給齣答案,她隻是靜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體會。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群飽經滄桑的靈魂對話,它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瞭生命的脆弱,也看到瞭生命最強大的韌性。它是一次對人性深處的探索,一次對超越悲傷的生命的禮贊。

评分

總覺得,有些生命的故事,是無法用邏輯去解釋的。它們更像是一種靈魂的低語,一種超越時空的連接。這本書,正是將這樣一些“無法證實”的故事,用近乎虔誠的姿態,呈現在瞭我們麵前。作者花瞭三年半的時間,去傾聽,去記錄,去感受那些在3.11地震海嘯之後,支離破碎的生活中,依然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瞬間。 我特彆著迷於書中所描繪的“奇蹟相會”。這些相遇,不是偶然,也不是巧閤,而是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一種對連接和歸屬的本能呼喚。有人在經曆瞭漫長的分離後,找到瞭以為永遠失去的親人;有人在絕望的深淵中,遇到瞭一位陌生人,卻獲得瞭重新站起來的勇氣。這些故事,雖然有時顯得零散,甚至難以置信,卻真實地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作者的敘述,剋製而有力,她沒有過度渲染悲傷,也沒有試圖去“證實”這些故事的真實性,而是以一種尊重和共情的態度,將它們呈現齣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深刻的洗禮,讓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重新理解悲傷的厚重,以及在悲傷之中,依然可能存在的,那些令人動容的,生命的力量。

评分

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曾被它“無法證實”的標題所吸引,帶著一絲獵奇的心態。然而,隨著故事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作者所追求的,遠非獵奇,而是對人類情感深處最真實的挖掘。3.11,這個在日本曆史上留下瞭深刻傷痕的日子,催生瞭無數無法用邏輯解釋的生命故事。那些在海嘯中消失的身影,那些在廢墟中尋找生機的靈魂,那些在失落中依然堅持希望的低語,都被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一一捕捉。 我被那些“奇蹟相會”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瞭。它們並非童話般的巧閤,而是生命在極端環境下,對連接和歸屬的本能渴求。有的人在多年的尋找後,找到瞭早已被認為不可能再見的親人;有的人在絕望中,遇到瞭一個陌生人,卻給瞭他活下去的力量。這些故事,有些讓人淚流滿麵,有些又讓人啞口無言。它們讓我們看到瞭生命最脆弱的一麵,也看到瞭生命最強大的韌性。作者沒有對這些故事進行評判,也沒有試圖去“證實”它們,她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冷靜,記錄下這些真實的情感瞬間,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對生命某種模糊卻又深刻的理解,它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重新理解悲傷與希望。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溫柔的告彆。作者以近乎虔誠的姿態,深入那些在3.11地震海嘯中支離破碎的生命,用三年半的時間去傾聽,去理解,去捕捉那些在淚水和廢墟中閃爍的微光。書中的故事,每一個都像一塊未經打磨的寶石,粗糙卻蘊含著令人心悸的光芒。它們不是那種被精心包裝、邏輯嚴謹的敘事,而是真實生命在極端創傷下的自然流露,有時顯得淩亂,有時顯得難以置信,正如書名所言,是“無法證實”的真實。 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奇蹟相會”的片段所打動。那些在災難中失散的親人,在時間的洪流中,以一種近乎宿命的方式重逢,這種重逢並非總是圓滿,有時帶著無盡的遺憾,有時又充滿瞭生命堅韌的力量。作者沒有迴避那些痛苦和絕望,她隻是靜靜地觀察,記錄,然後以一種極為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筆觸,將這些故事呈現給我們。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哽咽的聲音,看到那些顫抖的手,感受到那些在絕望邊緣掙紮的靈魂。這本書並非要給予你“答案”或“慰藉”,它更多的是一種邀請,邀請你去感受,去思考,去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去理解那些在悲傷中依然閃耀的人性之光。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那些曾經失去的生命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無法言說的痛苦,在作者的筆下,化作瞭最深刻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日記,翻開它,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悲傷籠罩的國度,卻又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在湧動。作者花瞭三年半的時間,去傾聽那些在3.11地震海嘯中,被命運的車輪碾壓過的聲音。這些聲音,帶著海水的鹹澀,帶著廢墟的塵埃,也帶著對生命最原始的渴望。書中提到的“無法證實”的真實故事,並非是為瞭獵奇,而是作者對那些超越理性解釋的生命體驗的尊重。 我被那些關於“奇蹟相會”的片段深深吸引。它們是故事的核心,是連接斷裂生命的紐帶。在浩劫過後,有人在茫茫人海中重逢瞭失散多年的親人,有人在絕望的邊緣得到瞭陌生人的援手,而這些相遇,往往帶著一種命中注定的色彩。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她不像一個說書人,而更像一個虔誠的傾聽者,她用最樸素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場景。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悲傷,也能感受到那些微弱卻又堅定的希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給予你多少心靈的慰藉,而在於它能讓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理解悲傷,以及在悲傷之中,依然可能發生的,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好。它是一次對人類情感的深度探索,一次對生命韌性的緻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