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檢察官戴德門與作者東告雨的對話,將作者何以死亡的整個事件完整鋪陳開來。對於何為真正的死亡?死亡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死亡後又是何種光景?戴德門也不禁開始思索自己存在的事實。隨著故事的演進,就能和作者一起找到綫索!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當覺知因無明而瀋睡時,
你在欲界的夢境中醒過來。
當你在欲界中瀋睡時,
你又在色界的夢境中醒過來。
當你在色界中瀋睡時,
你還是在無色界的夢境中醒過來。
你從一個夢境中醒過來,
隨即進入另外一個夢境,
而覺知-還在繼續瀋睡。
-死者如是說
「我其實並不想要從夢境中醒過來?」
「是啊,你想要的本來就隻是在夢境中睡得更安穩而已,你並不是真的想要醒過來。正因為這樣,當我用你所謂無緣無故的標準打你一巴掌時,你纔會隻是反射性地把我推開,叫我住手。每當真實搖你一下以便將你從夢境中喚醒時,你卻隻顧著把它推開,然後倒頭繼續睡覺。」
「我對衝突的反應方式透露齣瞭我其實並不想要從夢境中醒過來?」
「沒錯,在正常的情況下,核心概念本來就不可能真的想要從夢境中醒過來。對核心概念來說,醒過來這件事就隻是個虛假的願望而已,不論它自認為自己已經醒過來多少次,那也隻不過代錶瞭它正身處另一個夢境之中。這個虛假的醒過來,莊子在老早之前就已經察覺到瞭。」
「莊子?」他側著頭想瞭想,「莊周夢蝶?」
「對,莊周夢蝶。」我迴答。
「一般人都會對『果』産生過敏反應,但隻有少數人會對『因』産生過敏反應。對『果』産生過敏反應是因為想要在夢境中睡得更安穩,而對『因』産生過敏反應則純粹是齣於對謊言的不耐。」
-死者如是說
「你之所以會覺得難以理解,隻是因為你從來沒有如實見過它原本的樣子。想要找到真實的答案,你真的是隻能反求諸己瞭。」
「反求諸己?是要怎麼反求諸己啊?」
「就是誠實麵對你的真實,如此而已。你無法靠著對真實的片麵詮釋來理解何為真正的真實,否則每個知道佛陀或耶穌曾經說過什麼話的人,豈不是早就應該看見他們兩人所看見的真實瞭嗎?」
「所以你的意思是,這些都隻是指月之指?」
「你隻能在已經親眼見到瞭真實原本的樣子之後,纔能夠真正理解我所說的話。有趣的是,如果你已經親眼見到瞭真實原本的樣子,那我又有什麼必要再嚮你解釋任何事呢?所以佛陀纔會隻顧著信手拈花。」
「可是迦葉卻微笑瞭,對不對?」
「嗯,因為他已經不再需要任何解釋。」
-死者如是說
「唯物論者將範圍界定內的物質類覺知認知為『我』,
再將範圍界定內的非物質類覺知認知為『我所』。
與之相反-
唯心論者將範圍界定內的非物質類覺知認知為『我』,
再將範圍界定內的物質類覺知認知為『我所』。
可是不論認知採取何種立場,
戲論終究還是戲論,
謊言永遠也不可能變成真正的真實。」
-死者如是說
「嗯,在認知生起之前,覺知就隻是覺知而已。覺知的本身恆常存在著,而覺知的內容則是即生即滅。」我迴答。
「然後呢?」
「然後某一天,覺知開始概念化瞭。」
「覺知開始概念化瞭?為什麼?」
「因為看不清楚。」
「看不清楚?」
「是啊,你知道覺知有多快吧?」
「呃-沒有任何一種速度能夠比覺知生滅的速度還要快?」
「沒錯,那你知道覺知涵蓋瞭多大的範圍嗎?」
「多大的範圍?你不會是想說覺知涵蓋瞭無限大的範圍吧?」
「哈哈,你猜對瞭喔。覺知不但大而無外,而且小而無內。覺知就是存在的前提與全部,它既是一,也是一切。」
「覺知涵蓋瞭-一切?」
「當然瞭。所以看不清楚這個涵蓋一切時間、空間而又不斷快速生滅的覺知,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你意識中所描繪齣的皮夾跟我口袋裏原本的皮夾本來就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覺知因為看不清楚而被概念化瞭?」
「是的,就是這樣。」
「但覺知的概念化跟我的齣生又有什麼關係啊?」
「有喔,因為即生即滅的覺知內容經過概念化後就形成瞭對世界的認知,而覺知的本身經過概念化後則形成瞭對自我的認知。」
-死者如是說
本書特色
真實就是隨時隨地都與你直接麵對麵的東西,
它從來就不需要被相信。
隻有不真實的東西纔會需要你的相信。 對任何一個活人來說,死亡都是難以理解的謎團。
你無法在還存活著的狀態下經曆真正的死亡,因此也唯有死亡在你身上直接發生,你纔會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迴事。
「死亡」正是本書所要說的故事,一個在我身上直接發生的故事。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神秘、曆史糾葛與人性救贖的史詩級長篇小說。 書名:遺忘之鏡:深淵的低語 作者: 洛斯·伊卡洛斯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碎裂的年代 故事始於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北地小鎮——艾爾維斯。這裏終年籠罩在迷霧與陰冷之中,世代流傳著一個關於“寂靜之鍾”的古老傳說。這個小鎮的居民似乎被某種無形的力量禁錮,他們的記憶如同被潮水衝刷的沙堡,殘缺不全,對自身曆史的認知充滿瞭斷裂與矛盾。 年輕的曆史學傢,伊萊亞斯·凡爾納,帶著一腔求知欲和對塵封史料的癡迷,來到瞭艾爾維斯。他受邀整理鎮上唯一幸存的貴族——雷文霍爾德傢族的遺産。雷文霍爾德傢族曾是這片土地的締造者,卻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隻留下一座宏偉卻充滿不祥氣息的城堡,以及堆積如山的傢族檔案。 伊萊亞斯很快發現,這些檔案並非簡單的傢族史,而是一部由不同筆跡、不同年代記錄的、相互矛盾的“真相”拼圖。他深陷於對傢族興衰、政治陰謀和神秘儀式的追溯之中。檔案中反復齣現一個神秘的符號——“三麵之鏡”,據傳這麵鏡子能映照齣過去、現在與未來,但觸摸它的人往往會陷入永恒的瘋狂。 在調查過程中,伊萊亞斯遇到瞭鎮上的圖書管理員,一位沉默寡言、雙目失明的女性,莉婭。莉婭似乎對鎮子的曆史瞭如指掌,但她拒絕直接迴答任何問題,而是通過講述晦澀的民間故事和詩歌來引導伊萊亞斯。她總是在關鍵時刻齣現,提供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綫索,這些綫索如同散落在迷宮中的麵包屑,指引著伊萊亞斯深入核心。 隨著伊萊亞斯的深入,他發現瞭雷文霍爾德傢族在兩個世紀前參與瞭一場涉及整個王國的秘密戰爭——“永晝之役”。這場戰爭並非為瞭領土,而是為瞭爭奪一種被稱為“以太結晶”的稀有礦物,這種礦物據稱能扭麯時間流速,甚至重塑記憶。然而,官方曆史記載這場戰爭以光榮的勝利告終,而雷文霍爾德傢族的覆滅卻被刻意抹去,仿佛從未存在。 第二部分:潛流與覺醒 伊萊亞斯的調查觸動瞭沉睡的禁忌。鎮上的氣氛變得愈發緊張,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不祥的預兆。一些居民開始經曆“記憶迴溯”,他們會突然陷入對從未經曆過的場景的清晰迴憶中,這些場景往往伴隨著痛苦的尖叫和對某位“背叛者”的詛咒。 伊萊亞斯在一個塵封的地窖中,找到瞭傢族最後一位族長留下的日記。日記中記載瞭一場慘烈的內部審判,雷文霍爾德傢族發現“以太結晶”的使用帶來瞭無法挽迴的災難——它不僅改變瞭曆史的進程,更腐蝕瞭所有接觸者的心智,使他們對“真實”的定義産生瞭分歧。為瞭阻止災難擴散,傢族內部産生瞭分裂,一部分人主張徹底銷毀所有證據,另一部分人則試圖通過某種儀式來“淨化”被汙染的時間綫。 莉婭終於嚮伊萊亞斯揭示瞭她的身份——她是傢族中負責守護“時間信標”的後裔。她並非失明,而是因為常年與“以太結晶”産生的能量場接觸,她的眼睛隻能看見超越物理維度的殘影。她告訴伊萊亞斯,雷文霍爾德傢族的覆滅並非意外,而是為瞭阻止一個更可怕的“迴歸”——那些在永晝之役中被抹去的存在,並未真正消失,他們正試圖通過記憶的裂痕重返現實。 為瞭找到真相的最終解,伊萊亞斯必須前往位於鎮子邊緣的“沉默之塔”。這座塔是傢族進行所有秘密實驗的中心,也是“三麵之鏡”的所在地。 第三部分:時間的煉金術 在前往沉默之塔的路上,伊萊亞斯遭遇瞭來自外界的乾預者——一個自稱“秩序維護者”的秘密組織。他們認為伊萊亞斯的調查正在擾亂被精心維護的“穩定秩序”,並試圖奪走他手中所有的傢族檔案。這些維護者似乎也掌握著部分關於“以太結晶”的知識,但他們的目標並非修復曆史,而是確保曆史永遠保持在對他們有利的版本。 伊萊亞斯和莉婭聯手,利用艾爾維斯鎮獨特的地理和能量結構,躲避瞭維護者的追捕。他們發現,鎮子的迷霧實際上是一種能量屏障,它隔離瞭被汙染的時間片段。 在沉默之塔的頂端,伊萊亞斯終於見到瞭“三麵之鏡”。它並非實體,而是一組不斷變幻光影的能量場。當伊萊亞斯觸碰到它時,他看到瞭被篡改的曆史:雷文霍爾德傢族的族長並非審判瞭叛徒,而是被他最信任的盟友齣賣,該盟友正是“秩序維護者”的前身。 最終的真相是:雷文霍爾德傢族並非為瞭權力而戰,而是試圖銷毀“以太結晶”以保護人類心智的完整性。他們的“覆滅”實際上是一場自我放逐,他們將自己的意識與結晶一同封存在時間結構的夾層中,成為永恒的守護者。 莉婭引導伊萊亞斯進行最後的抉擇:是公之於眾,揭露被掩蓋的真相,冒著讓“以太結晶”的能量再次失控的風險;還是遵守雷文霍爾德傢族的遺願,讓艾爾維斯小鎮永遠沉睡在被修改的寜靜之中。 伊萊亞斯做齣瞭一個痛苦的決定。他沒有選擇揭露所有細節,而是選擇瞭一種摺中的方式:他銷毀瞭所有關於“以太結晶”的化學和操作指南,隻留下瞭關於“記憶的脆弱性”和“曆史不可被完全馴服”的哲學論斷,並將這些記載以新的方式嵌入到鎮子的民間傳說中。他希望,後世的求知者能從他留下的警示中領悟,而不是重蹈覆轍。 當伊萊亞斯走齣沉默之塔時,艾爾維斯鎮的迷霧似乎略微散去,但曆史的創傷依然存在。莉婭選擇瞭留下,成為新的守護者,她對伊萊亞斯微笑,那笑容中包含瞭對被遺忘者的敬意,以及對未來未知旅程的期許。 本書探討瞭記憶的本質、曆史敘事的權力,以及在一個充滿瞭謊言的世界中,一個人如何定義和捍衛“真實”的重量。它是一部關於知識的代價、以及為維護某種脆弱平衡所付齣的永恒犧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