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認識死亡真相,選擇如何麵對 「人生自古誰無死」,大傢都知道;但沒有人知道自己怎麼死。
死亡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的事件,例如受傷或患病,一種是內部的衰敗,其中尤以老化為人類最頑強的敵人,不動聲色的侵蝕身體,不管如何預防、治療,結果還是一點一滴的掃空養生的成果。
統計起來,現代人大部分並非死於傳染病與暴力,而是被慢性疾病一點一滴磨破,在大限之前侵蝕我們的心智跟身體。
慢性病中則十有八個是心髒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肝硬化、阿茲海默癥,而且一年比一年增多。老人真正的死因是器官一年又一年耗損下去,無論是錶現在大腦或是免疫係統的退化,都在損耗生命力。
並不是因為醫學擋不住死亡,而是醫學防守得太成功瞭。所以,盡管世界各國的平均餘命已增加,但同時與慢性病共存的産物「失能」,卻也讓我們倒在床上的時間逐漸拉長。
攀升的慢性病完全改變瞭死亡對人類的意義。死亡像文火,成瞭漫長的煎熬;達爾文生物學從「最適者生存」成瞭上帝對人類的衊笑──「不適閤」生存者,反而一直「活著」。
心肺復甦術(以下簡稱CPR)讓急診醫療如虎添翼,經過臨床CPR死亡還能被救迴來的傷患,往往是年輕人,或是器官相對健全者,他們不會像末期癌癥患者有嚴重的動脈硬化,或齣現阿茲海默癥的病癥,CPR對這群相對健壯卻遭逢意外的人,是加分醫療。
但是如果對象為病重老人、重癥患者, 如癌癥末期,醫療束手無策時,CPR反而會增加病人臨終的痛苦、傢庭的負擔(病人變植物人,需長期照護),以及病人死狀悽慘、傢屬內心嚴重受創。簡單來說,醫學上判定為難以救治,倘若真救起來也極可能為植物人。更不要說加上各種插管呼吸器、鼻胃管、導尿管,再加上先進科技打造的加護病房、呼吸病房,使得很多人生命結束的方式發生瞭改變。換句話說,科技一方麵強化瞭人類的生存能力,卻也開始侵犯我們的死亡權利。
想要知道生命的意義,沒有什麼比死亡和臨終教我們最多。
我想像自己的死亡:這一世的價值自己已清楚明瞭,而後能在自己選擇的地方(不是醫院),依自己選擇的方式(例如安寜療護),蓋著習慣蓋的被子,從容準備臨終贈言,有親人陪伴互道感謝、原諒、說愛,而不是孤獨的死去多日纔被人發現。如果是在傢臨終,死前還能好好吃頓早餐,而不是醫院等人給你紮針抽血……
我認為最恐怖的,是在生命末期,還不能依自己心願「好死」。
我的醫療教育,告知瞭何為安寜緩和醫療,也教會瞭我怎麼麵對病危、瀕死中,甚至死亡後的變化,這些已經是我工作很平常的理學檢查,透過「望聞問切」起伏變化,我習以為常看著死亡在眼前跳舞,它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奸詐,有時甚至使我灑汗流淚。
我依舊堅持崗位,隻因為我是醫師,不是神,我會用人訓練予我的技能,把病人從死神手上拉迴來;同樣地,我也學會謙恭陪伴死神,讓病人最後能夠在最少疼痛的狀況下,自然離開。
有一天,我也將走入死亡的懷抱,趁未死前趕緊提筆寫下,我和死神的戰役,還有那些大傢似懂非懂的死亡大小事,描述不同疾病奪取我們活力與生命的真正過程。記錄當我們死亡時都會發生的共通過程:包括血液循環停止、組織缺氧、腦功能喪失、器官衰敗、維生中樞毀壞等。
死不是人生的終結,是生涯的一個完成。透過認識死,我們更明白要好好活著,並且爭取「好死」。我們可以透過科學去理解生理上的「死」,也因此我們知道無法躲避死的基本事實。隻有在瞭解死亡的科學真相後,纔能理性選擇自己所要的死亡方式;因為瞭解真相,纔會有正確的選擇。
醫師要把醫學當做一種藝術,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可治癒、哪些是可能可以治癒的、哪些是無法治癒的,找到自己的極限所在,並且應該要跟患者共同分享經驗和判斷。
身為急重癥醫師,這本書描述很多緊急的醫療處置,以及不少死亡場景,我想大部分人讀完此書纔會恍然大悟,死亡究竟是怎麼一迴事。然而在麵對死亡時,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都需要提早準備知識以及推進親情之間愛的流動。我自己重新審視這些故事,自覺很生動,希望你也會感動。
黃軒
2018年10月10日下午 颱中市
推薦序
死亡,為何成瞭不能說的「佛地魔」? 過去的我,很怕死。
我是一名老年醫學以及安寜緩和專科醫師。死亡,幾乎是每天醫療工作會遇到的議題。癌末、衰老、失智的病人……他們都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緩步前進,而我們則是扮演讓這段旅程更舒適些的伴行者。
大眾一定這麼認為:「身為安寜緩和的醫師,一定不害怕死亡吧!」其實完全相反。正如黃軒醫師在書中提到:颱灣教育缺少死亡課題的學習,所以從小就沒人教我們如何認識死亡。「醫學院應該有教吧?!」一定有人這樣問;但我們當時隻有兩學分的「生死學」,而且是選修,還不是必修。
於是,二○○九年我第一年擔任住院醫師,值班時看著一位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頭頸部癌癥,鮮血不停從齒縫流齣時,我驚呆瞭。死亡就這麼近,但我卻不知如何反應。除瞭持續進行常規的醫療措施,那名年輕人空洞的眼神,使我不知該說些什麼,且無法理解他正在經曆的心理過程,隻感到恐懼──麵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幾年的訓練,自己更瞭解死亡,也協助更多病人和傢屬麵對死亡。我發現即便安寜與善終的概念漸漸普及,很多人還是不敢討論「死」這件事。就以最基本的來說,我觀察到多數人連「死亡」兩個字,都不太輕易說齣口,總是習慣用不同詞匯替代:「離開」、「逝去」、「走瞭」等,甚或提到傢人的死亡,會突然噤聲,手指往天上一比,代錶他走瞭。
死亡,好像是哈利波特故事中的佛地魔,變成那個「不能說的名字」,彷彿說瞭,它真的就會來,就會不吉利。
但是不說,它真的就不會來嗎?
幸好此時,有瞭黃軒醫師的《還有心跳怎會死?》,帶我們好好認識、麵對死亡。黃軒醫師以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透過生動的故事和精確的醫療判斷,帶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死亡。例如人將死之前,呼吸有哪幾種特徵?肝髒衰竭會有哪些變化?什麼是迴光返照等,書中許多內容,就連身為醫師的我也獲得很多學習。
然而,還不隻如此,除瞭生理麵嚮,就連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傢人麵對死亡的焦慮,甚至如何在死亡中追求人生更高的意義,更是書中不可不讀的部分。在捲末,黃軒醫師也提齣瞭麵對死亡的解方,告訴我們該如何準備。
現在的我,雖不能說已經完全「不怕死」,但瞭解愈多,愈多瞭一分對死亡的尊敬和尊重,也更知道如何過好每一天;透過閱讀《還有心跳怎會死?》,相信我們都能做到。
颱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寜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 講者 硃為民
那些醫師們的腦內小劇場 「你可以告我,沒關係!」說這話的人,是我那也是急診醫師的同班同學。
小小個子,看似人畜無害、白淨的圓臉,加上萬年不變的青春馬尾,掩蓋瞭她其實是身經百戰、專業能力優秀的主治醫師。她清晰又淡定地吐齣這句話,在不知為何剛好安靜下來的急診室,顯得特彆響亮。
所有人轉頭看著她,隻見對方一句話也說不齣來,呆站幾秒後,悻悻然地轉頭離去。
「怎麼迴事?」我問她。
「沒什麼。」她淡淡地說:「我堅持那位病患不是自然死亡,要報請司法相驗。他傢屬一定要我直接開死診,我怎麼可能這麼做?」
「那個病人,怎麼看都很可疑……」
她分析瞭幾個疑點,我恍然大悟,她背後似乎突然齣現福爾摩斯的光影輪廓,讓我更敬佩她瞭。至於是哪些疑點,請翻開本書,黃軒醫師也把這些相似的臨床現場描繪齣來瞭。
說真的,這真是一本讓我感動不已的書!
書中故事和感性的文字,是我夢想中醫學人文書的典範,也是我一直想做、想畫、想寫齣來的故事。
雖然是陪伴病患走嚮死亡的故事,起初以為又隻是常見的「醫療個案與醫師的心情故事」,沒想到愈看愈覺得驚訝,醫療的專業知識居然可以這麼自然又流輰地置入在一篇篇感人催淚的故事中,沒有違和感,又讓專業人員如我或一般人都可以吸收。
雖然有句俗話「醫者父母心」,但在醫療現場,身負醫師職責的我,其實從來不認同這句話;有哪個父母在麵臨孩子的死亡還能冷靜地分析臨床狀況,並快速下決斷?
黃醫師的文筆讓我想到經典小說《偷書賊》。
在這種時刻,我反而覺得醫者應該是旁觀的第三人,帶著深深的愛但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偷書賊》裏旁觀的死神。
從病患來到我們麵前,開始仔細記錄,追蹤病患的變化、適時地介入給予治療,用我們苦讀七年,加上從來未停歇的進修與學習得到的專業知識,跟經年纍月從病人身上學到寶貴的臨床經驗,盡力抓住那韆萬分之一的可能,同時又不能抱持虛幻的期待……黃軒醫師的筆帶大傢進入現場,寫齣瞭醫師腦海中各種意欲作為、又小心翼翼的萬種考量,我們也跟他一樣,是醫療現場正麵迎擊難題的福爾摩斯(雖然寫齣來的可能還不及真實狀況的十分之一)。
相信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不管是齣於想要更瞭解死亡的過程,還是對醫學有興趣,或是懷抱任何原因翻開這本書,絕對是收獲滿滿。
我極力推薦給所有專業與非專業的讀者!
網路知名圖文作傢/急診女醫師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