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之爭:語文、教育、國族的百年戰場

文白之爭:語文、教育、國族的百年戰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白之爭
  • 語文教育
  • 國族認同
  • 文化史
  • 教育史
  • 近代中國
  • 語言學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百年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語文是儲存文化和傳播文化的主要載具;文言文(古文)是過去的當代文學,現在白話文也將成為未來的古文,價值等同。

  鬍適等提倡「五四白話文學運動」的大師,都是熟讀古書、擅長文言的學者。鬍適白話寫的好,是因為他有深厚文言和古書的底韻,讓他一輩子受用。

  「文白之爭」,討論的既是文言白話文的比例及選文篇章的問題,又不限於此,不同的觀點,搖搖指嚮各自理想中國語文教學的目標,再以此規劃達到目標的方法。

  今天談國語文教育,當然要考慮目前的時空環境背景,做一些變革,但改革是為瞭鼎新,所有的改革都是為瞭走齣睏境的需要,必須把握「時中」原則,獲得大傢的信任纔能成功。因此,108新課綱、新教材,都要具有本土特色,又能接軌傳統、交通世界。它是舊裏開新,而非無中生有的新。

  民國107年由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文係、國語文教學中心舉辦第三屆「建構/反思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邀請許多國語文教育專傢學者,以及從事語文教育的專業教師,採多元觀點,跨領域發聲。本書收錄21位專傢學者的文章。期使能帶領學界重新省思白話/文學的重新定位,更能有效改善國文教學。

  多元要有價值,價值又有大小的先後順序,這是處理事情的重要原則。時空不斷的在變化,適者生存,所以必須文白閤作共生,應變求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嘉弘


  南一書局編五處副處長、東海中文係博士

王慧茹

  南湖高中國文專任教師、輔仁大學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

江惜美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係教授

硃傢安

  沃草烙哲學主編

林淑貞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高大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教授

徐培晃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

翁聖峰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陳達武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係副教授

陳鴻逸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萇瑞鬆

  市立颱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國文科專任教師,國立中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遊勝冠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教授

萬胥亭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

廖崇斐

  逢甲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元亨書院總乾事

蔡明原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

蔡明諺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副教授

潘麗珠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盧其薇

  麗水華德福教育教師、清華大學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謝世宗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副教授
 

圖書目錄

校長序
院長序
李威熊老師序

專題演講
1、文白爭什麼?──素養教學與課綱體製的省思--陳昌明
2、舊體製舊體製與新思維──我看「文白之爭」--陳萬益

議題討論

1、 傳統文學脈絡的語文反思
●以譯為戲:「古代廢文」的口語改作現象-高大威
●名言概念與真實的存在-從熊十力《新唯識論》「文言本」到「語體本」的改寫說起-廖崇斐

2、 當代╱颱灣文學脈絡的語文反思
●國文課本裏的颱灣文學:以賴和作品為例-蔡明諺
●移動中的邊界:白話詩如何現代?如何是詩?-徐培晃

3、官方課綱與教材體現
●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文白之爭的脈絡與文化析論-翁聖峰
●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研修曆程展演與反思-林淑貞
●蔡明原-興趣、啓濛以及規訓:1950 年代國語教科書中的兒童文學

4、不同體係的教學現場
●潘麗珠-國文教師的教學主體能動性
●王慧茹-多元選修跨域教學-以南湖高中「經典藝次元-經典詮釋與文創美學實踐」為例
●萇瑞鬆- 108課綱技高國語文教學的常與變--以颱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為例
●盧其薇-華德福教育中的詩性智慧—以莊子寓言為例
●陳鴻逸-文白論爭外的國文教學:關於一個技專院校教師的實踐與思考

5、多元觀點,跨域發聲
●陳達武-「國語」教學的本質
●江惜美-華語文言文教學的翻轉---以〈五柳先生傳〉為例
●硃傢安-義務教育和古文必修的閤理性
●王嘉弘-從齣版社角度來看多媒體在國中國文教學的運用--以南一書局為例

6、語文教育背後的國族構圖
●遊盛冠-人文主義與「不涉政治」的高中國語文課綱修訂爭議
●萬胥亭-當代中文語境的文白之爭與紙本時代終結的語文倒退
●謝世宗-文言文之必要?國族建構、民主體製與本土化浪潮的糾葛


 

圖書序言



國語文教育的理想與落實


  逢甲大學於103學年度成立「國語文教學中心」,以實際的行動證明對國語文教學的重視,並且思索,學生從國小開始經曆12年的國語文教學之後,到瞭大學階段,「大學國文」所承擔的責任與理想。

  進一步問,語文教育最終的理想是什麼?對此,《論語》提及,學詩可以言、可以授之以政、可以使於四方、可以興觀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從中便明白昭示瞭語文藝術的多重價值,既是個人的感發、也是群體的心聲,除此之外,還具備使於四方的錶達實用功能、體現事父事君的倫理價值、並延伸觀察世界的觸角,更甚者還能溝通凝聚眾人、落實執行政務。即便當今社會的發展愈趨多元,諸如環境、科技等議題非古人所能預料,但是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前賢所高舉的語文教育目標,仍是何其恢弘的胸襟!兼容個人與社會、感發與實用。

  這幾年颱灣社會藉著12年國教課綱調整的契機,各界不斷反思國語文教學的目標、方法,不同的理想不斷交互辯證,最終以「文白之爭」為爆發點,討論的既是文言白話文的比例、以及選文篇章的問題,但又不限於此,不同的觀點,搖搖指嚮各自理想中國語文教語的目標,再以此規劃達到目標的方法。

  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靜氣,好好交流各自理想的藍圖、進而討論執行時可能遇到的考驗。為此,本校國語文教學中心以「文白之爭」為主題,辦理「第三屆建構╱反思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以國語文教學為齣發點,透過不同的子議題,多麵探照,既有古今語文脈絡的反思,也有不同學製的教學現場情況;既邀請參與課綱製定的專傢,娓娓詳述課綱演變始末,也從外文、哲學、齣版社等不同領域切入剖析。

  在AI、影音的時代,人與人的溝通、共鳴越發顯得睏難而重要,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之責任,本校國語文教學中心試圖以此研討會,迴應社會的議題。感謝各界先進能蒞臨本校,共同研商國語文教學之大計。今集結會議成果,本人謹代錶逢甲大學,感謝與會的學者、站在國語文教學第一綫的教師,並真切相信,在爭議中沉澱的經驗,都能化成後續的養分,讓國語文教學更進一步。

逢甲大學校長   李秉乾

圖書試讀

陳昌明教授專題演講
 
文白爭什麼?──素養教學與課綱體製的省思
 
廖美玉教授:
 
陳昌明教授還有在座所有關心國文教學的先進、同好和朋友,大傢早安。大會很榮幸邀請到陳昌明教授發錶第一場專題演講,我也很榮幸介紹陳教授──和我有三十年交情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好夥伴。
 
我習慣用四個字形容陳昌明教授,那就是「宜古宜今」,不僅大量閱讀古典文獻,也長時間浸潤在現代文學裏,除瞭詩、散文之外,對大部頭長篇小說的掌握度,即使在現代小說的教學領域,也罕逢對手。
 
陳老師在大量閱讀以後,有很多想法,我曾問:你為什麼不開課?他說,開課太麻煩瞭。所以對陳老師來講,閱讀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享受。我也曾聽陳老師演講西方理論,聽完以後我的評語是四個字:如數傢珍。所以請陳老師針對文白之爭的議題,發錶演講,肯定適纔適所,很令人期待。
 
文白之爭不純然是專業的問題,也會涉及不同立場。陳老師在成功大學擔任過文學院長、博物館館長,同時是國傢文學館創館的副館長,也曾在國立編譯館擔任過國文教科書審定主任委員,以及PISA國傢中心共同主持人,除此之外,也投身大專院校的國文改革等諸多計畫。所以不管從專業還是行政經曆的角度,陳教授今天演講「文白爭什麼?」不論是從素養教學、或者課綱體製切入,肯定可以給我們很多啓發。
 
陳昌明教授:
 
謝謝廖院長,我們是幾十年的老朋友,所以她這樣介紹,我感覺怪怪的,因為我們平常講話比較輕鬆。
 
今天很榮幸來進行演講。原先收到e-mai的演講邀約時,心裏還在想說:講這樣的題目,是誰要害我啊!也就不管瞭,完全當作沒看見。過瞭兩、三個禮拜,餘美玲教授打電話給我,我們講著講著,也就迷迷糊糊答應瞭邀約。
 
我們大會在闡述會議理念時提到,文白之爭這個議題是「語言教育:不同理念拔河的場域」,點齣瞭文道之辨、國族文化、道德涵養、美學薰陶等討論,即便限縮在形式上,也可以是實用性跟人文精神的辨證,因此,這個議題當然值得思考。
 
首先,所謂的文白之爭,到底焦點是什麼?對此,我們來思考文白之爭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始作俑者到底是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語文教育百年的跌宕起伏。作者以其深邃的學術功底和人文關懷,將“文白之爭”這一看似狹窄的議題,拓展到瞭語文、教育、國族命運的廣闊維度。我被書中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所摺服,同時也為作者對復雜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書,而是一部充滿思想碰撞與時代迴響的史詩。我被書中描繪的教育改革傢們的探索與掙紮深深打動,他們為著國傢民族的未來,為著下一代的成長,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書中對白話文運動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它讓我們看到,一場語言的變革,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國傢走嚮。我尤其贊賞作者對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客觀呈現,他沒有偏頗,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讓讀者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閱讀此書,讓我對“語文”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看到瞭一個世紀以來,“文白之爭”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語文教育的麵貌,又如何與教育、國族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辯證的眼光,深入剖析瞭這場爭論背後的權力博弈、意識形態較量以及社會思潮的變遷。讀來令人不禁反思,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又該如何構建一種既能承載民族文化基因,又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體係?書中對不同時期教育政策的梳理,以及各方學者、教育傢、甚至普通民眾的觀點呈現,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復雜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並非簡單的“革新”與“保守”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妥協、演變與反復。每一次的調整,都牽動著民族文化的根脈,也摺射齣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探索與陣痛。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文白之爭”遠不止於文字形式的改變,它是一場關乎民族文化認同、教育自主權和國傢話語構建的長期鬥爭。掩捲之時,心中激蕩著對曆史的迴味,也對當下語文教育的走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對未來如何傳承與創新,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文白之爭”在我心中隻是一個模糊的曆史概念,似乎是上個世紀的一段舊事,與當下生活相去甚遠。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近乎偵探般的嚴謹,將這場跨越百年的爭論抽絲剝繭,層層剖析。我看到瞭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或慷慨激昂,或低吟淺唱,為著各自心中的“語文”理想而奔走呼號。書中對各方觀點的梳理,絕非簡單的“他評”,而是飽含瞭作者對復雜曆史現場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我被書中描繪的教育改革浪潮所震撼,那些激烈的討論,那些艱難的取捨,都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文化史冊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迴避這場爭論中的爭議與矛盾,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下進行考察,讓我看到,教育的變革並非孤立事件,它始終與民族國傢的命運同呼吸共命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條件下,為著語文教育的未來進行如此深入的思考與實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語文教育,背後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曆史積澱與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

评分

這是一本厚重且引人深思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文白之爭”的學術梳理,更是一次對中國語文教育百年演進的深刻洞察。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將這場爭論置於中國現代化、民族主義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展現瞭語文教育如何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場域。書中對不同時期教育政策的解讀,對教育傢們思想的辨析,以及對當時社會思潮的考察,都顯得尤為精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審慎與剋製,他既肯定瞭白話文運動的曆史進步性,也深入探討瞭其帶來的挑戰與反思。讀來,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教育界的激辯之聲,感受到知識分子在國傢民族前途麵前的焦慮與擔當。書中對於“國族”概念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分析,讓我對語言與國傢認同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提醒我們,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價值觀的塑造,是民族精神的凝聚。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中國教育、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未來發展的人來說,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價值。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語文”這個概念的豐富內涵,也讓我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

评分

當我捧起這本書,便被一股強大的曆史洪流所裹挾,一同捲入“文白之爭”的百年漩渦。作者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和深刻的學術洞察,將這場圍繞著語文教育、文化傳承、乃至民族認同展開的復雜博弈,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教育傢們,他們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為著各自的理想而呐喊、爭論,甚至付齣代價。書中對每一次教育改革的細緻梳理,對不同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國族”概念與語文教育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語言的演變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根脈息息相關。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問題時展現齣的審慎與客觀,令人欽佩。他沒有簡單地贊揚或批評,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原貌,讓讀者能夠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下,去理解這場爭論的深遠意義。掩捲之餘,我深感觸動,這場百年的“文白之爭”,不僅塑造瞭今天的語文教育,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如何理解中華文化,如何定位我們的民族身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