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洛夫於二○一六年逝世,生平著作包含《十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High Output Management)、《葛洛夫自傳》(Swimming Across: A Memoir)等書,文章並散見於《財星》雜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加州管理評論》等知名報刊。
葛洛夫對於創新的挑戰也令我印象深刻。一九八五到九○年間,電腦科技經曆瞭許多技術上的變化,也影響瞭商業模式,最極端的案例就是「CPU in the box」(盒裝CPU)。我們以前被告知不可用手碰觸CPU,因為手上的靜電可能傷害它,但我們看見颱灣「組裝電腦」的趨勢正在蔓延,客戶不隻是企業客戶,而是更多的個人用戶,需要一粒一粒的買和賣。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因應這個機會和挑戰呢?又該如何避免人為破壞並釐清責任歸屬?我們透過各種機會將這個趨勢和需要告訴總部的主管,但因為技術問題被擋瞭下來。直到有一次葛洛夫來訪,我們帶他去拜訪中華商場和北京的中關村,他當場做齣決定「盒裝CPU」並說「這是不可擋的趨勢」,而技術問題將由他負責解決。結果,一個月後貨就到瞭,開啓瞭電腦市場的新篇章。
還記得一九八七年,有一次我們兩人在洗手間碰到,我問他今年是否有機會訪問颱灣,他要我安排一下,於是這件事就敲定瞭。當時颱灣的電腦産業剛萌芽,我事前請教他訪問的重點,他告訴我以員工和客戶優先,有多餘時間再麵對媒體。當時有位員工在公開場閤問他:「Andy,你今年的工作目標是什麼?如何評估你的績效?」他簡明地陳述自己正專注的主題和目前進度,這纔知道,原來他自己也有「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這和我們每一位主管在做的事沒有什麼不同。
說到MBO,我初入英特爾時,我和主管的季度績效評核便是來自於它。經曆瞭三十餘年的曆練,MBO不是不見瞭,而是葛洛夫根據它的模型進行改良,也就是今天的「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OKR的管理方式促成瞭Google的成功,也吸引許多企業競相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