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彆修證真假:瞭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彆修證真假:瞭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楞伽經
  • 佛學
  • 心印
  • 修證
  • 真假
  • 第一義心
  • 外道
  • 見解
  • 佛教哲學
  • 禪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圓頓無上寶典

  如何遠離各種自己不自知的相似佛法,以及各種外道等錯誤見解上的過錯。《楞伽經》由大慧菩薩提齣一百零八問,為您解開修道上的迷霧,讓您徹底瞭悟第一義心,印證您所學與佛無誤,明白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成就世齣世間諸法,獲緻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佛開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並說其一切平等,無有對立或差彆,此為大乘思想中超越有無二邊,不執於相又不墮於無相的最高境界。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達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隻要掌握本經的要義,善解自心現境界,就是通達佛說第一義,即可在您的世間生活中開展體用智慧,讓您瞭悟自己與真如本性無差彆,達到最終境界佛果位意義的「自證聖智境界」。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摩羅山頂有一個城,叫楞伽城,是大藥叉王住的,這山是難往而且難入的,除非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們纔能進去,也是佛在這裏所講的自證之法。羅婆那王見世上一切諸法本來實無其物,都是自心虛妄分彆的結果,愚夫們受一切妄想迷惑不能理解,見佛聽法都是虛妄分彆,按照這種方式觀看也就看不見佛。不起分彆纔能真正見到佛。羅婆那楞伽王棄除瞭一切雜染,證得諸法唯是自心所變現,住於無虛妄分彆之境地,得如實見一切法。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本品由大慧總問,經佛陀略答而直接指示「佛心」所在,此即是經前一百八句問答。佛告訴大慧證智之所知,沒有獲得親證,看不到諸法根本。自心的清淨真識是不會滅去的,滅去的隻是妄想及眼等六識,也就是心的造業相。若藏識滅則無異外道的斷滅論。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佛對大慧說,圓成實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彆,自證聖智所行之真如境界,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外道依據造物有無,看到無常性,而憑藉推理確定常,看到無常的現象,計量推測,妄想一個常與不思議齣來。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

  無常品第三之一
  法界體性是常住不變的,通達人、法二無我,斷除煩惱、所知二障,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斷現行、習氣二煩惱,這就是諸佛體性。離種種分彆妄想,自心寂靜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知一切境界,唯自心所現,本無所有。

  現證品第四
  佛說聲聞、緣覺至八地菩薩中,瀋醉於由滅盡而起之樂,未能善瞭諸法唯心所見,為自、共相習氣所薰,計著人、我二無我,生涅槃想,不見諸法本來寂滅。大菩薩善知唯心所現,遠離能取、所取境界,瞭達諸法唯是心現,於一切法不生分彆,不執著於心識及心識外種種性相,如此而能入於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境界。

  無常品第五
  佛說如來不是常也不是無常,這二種說法都有錯誤。如果如來是常,有能作的錯誤,那就有造作的主宰,這是一切外道說的;如果如來是無常,有所作的錯誤,諸蘊所相和能相不存在,造物隨諸蘊滅而斷滅,而如來實際不斷滅。

  剎那品第六
  佛說明如來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能使得眾生因此而生六趣色身。有智之人,能見不生滅,亦能見諸法之生滅不實;愚癡凡夫唯見生滅法,而不知生滅法為生滅不實,且執著為不生不滅法。

  變化品第七
  佛迴答大慧阿羅漢跟菩薩的差彆,及為何佛給聲聞授記成佛。並說明第八識心體上聖凡都是平等的,眾生都具有如來藏,所以都能成佛。

本書特色

  《楞伽經》是法相唯識宗也是禪宗初祖達摩傳付慧可的重要經典,其核心思想為「自心現量」,也就是萬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識所造。凡夫和覺者的區彆就在於這「自心現量」四個字,覺者一樣在世間,卻不被世間所染;住煩惱,又在煩惱中悟到菩提。
《楞伽經精要》:佛心印心,瞭悟第一義心 書名: 楞伽經精要 副標題: 以佛心印心辨彆修證真假:瞭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 內容簡介: 《楞伽經精要》並非對《楞伽經》的逐字逐句翻譯或繁瑣的注釋,而是一部直指人心、注重實踐與體證的指南。本書的核心在於闡明“佛心印心”的真諦,旨在幫助修行者穿透層層迷霧,直達佛陀教誨的精髓——即瞭悟“第一義心”。 在浩瀚的佛法典籍中,修行者常因概念的繁復和不同流派的見解而感到迷惘。本書深刻洞察瞭這種睏境,並以《楞伽經》作為基石,提煉齣辨彆修證真僞的關鍵方法。它不是停留在理論的探討,而是著重於如何運用佛陀的教誨,來校準我們內在的覺知和對外在現象的理解,確保所行之路是契閤聖教的正道。 一、 深入“佛心印心”的實踐維度 本書將“佛心印心”這一深奧的概念,拆解為可操作、可體察的實踐路徑。何為“佛心”?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教條,而是清淨覺照的本性。如何“印心”?這需要以禪定和智慧,來印證自己當下的心性是否與佛陀所證悟的究竟真實相符。 《楞伽經精要》詳細論述瞭這種印證過程的層次。它引導讀者超越依賴外在權威或書本知識的階段,進入到“自心是佛”的實證體驗中。書中的論述強調瞭“如實知”的重要性,即不帶預設、不加分彆地觀察心念的生滅與本質。通過對“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辨識齣那些看似精深實則依然屬於“識”的變現,從而錨定在“心”的本體上。 二、 辨彆修證真假的關鍵標準 在修行的道路上,最危險的莫過於落入“相似之證”或“邪知邪見”的陷阱。《楞伽經精要》提供瞭堅實的辨彆框架,幫助修行者識彆那些看似精進卻偏離正道的傾嚮。 本書著重剖析瞭以下幾類常見的修證偏差: 1. “相”的執著: 許多修行者容易將禪定時産生的奇異感受、神通的跡象,或對經文的某種獨特理解,誤認為就是究竟的解脫。本書明確指齣,凡是能被“概念”捕捉、被“經驗”固化的,皆屬“妄心”所造,而非“第一義心”。 2. “見解”的固化: 針對各種理論體係的執著,本書強調,真正的證悟是超越一切言說的“無所住著”。如果修行者將自己信奉的某一學說視為絕對真理,並以此排斥其他法門或觀點,這便是“見解上的過錯”。真正的佛心是包容且無礙的。 3. “有無”的二邊: 針對常見的斷常二見,本書迴歸到中道的立場。瞭悟第一義心,意味著既不執著於“實有”的實體,也不落入“虛無”的斷滅。書中的論述如同清澈的溪流,導引讀者避開這兩塊礁石。 三、 瞭悟“第一義心”的究竟指嚮 全書的最終目的,在於清晰地指嚮“第一義心”——這是超越世俗心(意識、分彆心)的究竟真實。 《楞伽經精要》闡釋瞭“第一義心”的三個核心特質: 不動性: 無論外界境界如何變化,第一義心恒常寂靜、不為所動搖。 無相性: 它超越一切名言概念的描繪,無法被任何形式的言語或思維所界定、所捕捉。 自證性: 這種瞭悟不需要依賴外在的證明,而是直接、瞬間的體認。 本書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如來藏”的妙義,並將其與“第一義心”貫通起來。它教導讀者如何通過收攝散亂的攀緣心,逐步迴歸到那本自具足、圓滿清淨的寶藏之中。這種迴歸,既是放下所有執著(遠離外道),也是對佛陀教法最徹底的信受和踐行(印心)。 四、 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在闡述正道的同時,本書亦以其深厚的洞察力,係統性地指齣瞭各種“外道”見解的局限性。這裏的“外道”並不僅指狹義的非佛教信仰,更涵蓋瞭修行者在自身體係內産生的各種偏執和誤解。 本書明確指齣,任何將修行目標局限於有限範圍(如僅追求禪定之樂、神通之力、或某種特定的境界描述)的做法,都屬於“見解上的過錯”。通過對“三自性”的深入辨析,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意識心所構建的一切世界,無論是被認為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都尚未到達究竟的彼岸。隻有徹底放下對“所知”的執著,纔能真正契閤那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第一義心。 總結: 《楞伽經精要》是為那些渴望超越文字、直達實證的求道者準備的。它提供瞭一種內在的羅盤,幫助修行者在紛繁復雜的法門中,堅定地以“佛心”為準繩,校正自身的修證方嚮,最終達到“瞭悟第一義心”的圓滿境界,安全地航行於正法之海,遠離一切歧途與謬見。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你佛法,更“引”你入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崇明


  颱灣颱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齣版工作。已發錶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係錶》、《問禪:旅人悟道的喜悅》、《不動怒!打破心結看清真相的智慧:正念禪修覺悟的因素》、《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彆修證真假:瞭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維摩詰經精要,從入世證齣世的智慧:有錢不礙修行,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
 

圖書目錄

目次



導讀

本經
01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為何分彆當下不起分彆纔能真正見到佛呢?
02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為何沒有獲得親證,自證聖智所證境界,就看不到諸法根本呢?
03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如來藏與外道之神我有何不同?
04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佛所說的真實義,應當依義還是依於語言文字纔能瞭悟呢?
05無常品第三之一
   通達人無我、法無我會看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06無常品第三之餘
   為何正等覺者是永離一切諸根境界的呢?
07現證品第四
   為何說第一義中言思路絕,諸法本來寂滅呢?
08無常品第五
   為什麼如來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呢?
09剎那品第六
   如來藏的本性是清淨的嗎?要如何纔能如實知見如來藏五法體相、三自性、二無我,不為外道惡見所動呢?
10變化品第七
   所知障及煩惱障要如何修習,纔能得到清淨呢?
11斷食肉品第八
   為什麼耽著於肉味,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幸呢?
12陀羅尼品第九
   受持讀誦楞伽咒會有什麼功德呢?
13偈頌品第十
   為什麼說在不實的因緣中妄執實在而分彆有、無,是遠離佛的教法?
   愚癡凡夫所分彆之外境是幻還是真?瞭悟外境皆為自心之所現,就是入佛知見嗎?

 

圖書序言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為法相宗所依的六經之一,是禪宗初祖印度人達摩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楞伽」是梵語,譯義有二,一是指珍寶,二是指此山不可往及不可入的意思,亦含有此經微義難入難解的意思。此經屬於大乘三係中綜閤瞭「虛妄唯識係」及「真常唯心係」之重要經典,亦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共有三個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捲。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十捲。三、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捲。其中唐代實叉難陀譯本較為明暢,易於研讀,與現存梵本比較接近,也是本書所採用的版本。

  《楞伽經》的核心思想為「自心現量」,也就是萬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識所造。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其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都是一部重要的寶典。本經的開始,由大慧菩薩提齣一百零八問,此百八問題皆屬於世間之各種相法,這許多問題,一切總要歸之於心。《楞伽經》主要內容為佛開示八識、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的真實義,並說其一切平等,無有對立或差彆。此為大乘思想中超越有無二邊,不執於相又不墮於無相的最高境界。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達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全經一再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識所造,迷的根源,在於無始以來的習氣,及未能瞭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
禪宗五祖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就告訴我們,學法不識自心,將一無所獲,這句話用在解讀《楞伽經》再適閤不過瞭。讀經並非一味從文字上究竟,須從自覺進入,悟心開始。要正真理解佛經經義,得其真傳,須善解自心現境界,不斷悟入,與佛印心,便能通達佛說第一義。

  佛常言:「心外求法,無有是處。」若讀者能通過印心《楞伽經》及其它唯識方麵的經典,修證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況及徹悟意識之本性,修證到像大慧菩薩一樣「於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在您的世間生活中覺自心現量、捨離能取、所取之對立,理解如幻的現象世界是如何被結構齣來的,以及應該如何看齣它的虛妄不實性,臻於無所分彆之世界,纔能夠獲得智慧,獲得生活的指導原則,就能妄想不生、安穩快樂。知心為何物,就能離虛妄,知真實,從而沒有煩惱,獲得解脫。

  《楞伽經》相當長,是一部大乘經。一乘佛經難讀,《楞伽經》更是難讀,其中的名相、術語多而且復雜,再者所討論的範疇廣博,如人文、物理、宇宙、術數等,需通達因明,運用邏輯來推證。此經可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寶典,具備完整的佛學理論,裏麵包含般若學、唯識學及如來藏的觀念。藉由空性、般若智慧,以及唯識學的名相,都在這部經內作為觀念的基礎。要談成佛,也必須提及如來藏,經典中的自證聖智境界及真如,就是如來藏的理論。這些佛教理論裏重要的理論的環節,此經都頗有重點地強調,此外,修行的立場,此經也有完整的錶達。

  為令讀者能窺其堂奧,本書粹取《楞伽經》的精華重點內容,將經文以現代白話詞匯整理齣來,方便讀者進入復雜名相之語境,並篩選、判斷齣較重要的概念後畫綫,除瞭能較為容易掌握唯識學的概念,同時又能引導讀者從真修實證入手,奠基般若智慧及會之於心,入於如來藏的成佛境界,歸於第一義諦。
 

圖書試讀

維摩詰經

原譯經文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彆,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彆,已齣一切分彆戲論,非如色相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彆,不可以所分彆,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彆。何故不能分彆?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彆,亦離所分彆。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不能瞭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彆見,由分彆故取著於二。

今譯

楞伽王!你說:『我曾嚮過去諸如來處所已經問過此義,如來曾為我作過解說。』楞伽王!你所說的「過去」是一種「分彆」,「未來」也是分彆,我與過去諸佛並沒有什麼差彆。楞伽王!諸佛超越一切分彆戲論,不能像色相加以分彆,隻有聖智能夠證知,為瞭使眾生得到安樂,因而纔演說,因是無相之智,故稱之為如來,因此,如來以智為體性,以智為身,因此不可分彆,既然不分彆,亦無所分彆,不可以眾生相妄加分彆。憑藉甚麼而不分彆呢?因有意識而纔有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諸相,因此擺脫分彆,亦無所分彆,譬如壁上畫像之眾生,沒有覺知,世間的眾生也是這樣,無有業亦無果報,一切諸法也是這樣,不可聞不可說。楞伽王!世上眾生如同幻化而成,凡夫與外道和不能作齣說明。楞伽王!這樣觀察,纔是正確的觀察,若不這樣觀察,便有二元之對待。

原譯經文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彆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彆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瞭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彆。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彆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彆。雲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叫做《楞伽經精要》的書,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平常對佛法雖然有興趣,但總覺得很難把握核心。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把「佛心印心」這個概念講得 so clear!它讓我理解到,真正的修證,不是在外在形式上有多麼嚴謹,而是要看你的心是不是跟佛陀所覺悟的「第一義心」能夠契閤。書裡麵的「瞭悟第一義心」的解釋,讓我對「開悟」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隻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從當下的一念心去下手。而且,作者對於「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的部分,寫得更是鞭闢入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各種說法,有時候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楞伽經精要》就像一個清晰的指南針,告訴我們如何辨別哪些是真正的佛法,哪些是披著佛教外衣的「外道」,避免我們走上歧途。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而且充滿瞭智慧的啟發。推薦給所有對佛法有興趣,想要真正理解修行的人!

评分

我一直對《楞伽經》這個經典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內容龐雜,不易入門。這次看到《楞伽經精要》這本書,內容聚焦在「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這個主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拜讀。讀瞭之後,真的非常驚喜!作者將《楞伽經》的精髓,提煉齣來,並以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書中對於「瞭悟第一義心」的闡述,讓我對何謂真正的覺悟有瞭更具體的認識。以往我可能以為,修行就是要斷除種種煩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更重要的是要去體悟那個能斷除煩惱的「本心」,而不是執著於斷煩惱的過程本身。而關於「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這部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接觸到的觀念五花八門,有時候連自己也搞不清楚,哪些纔是正知正見,哪些又是誤入歧途。作者透過對各種常見的「外道」思想的辨析,幫助我們建立起辨別真偽的篩子,讓我們在修行路上,不至於被迷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引導。

评分

這本《楞伽經精要》的齣版,對於颱灣佛教界來說,絕對是一股清流!市麵上關於佛教的書籍琳瑯滿目,但真正能深入淺齣、直指核心,並且能引導讀者辨別修證真偽的,卻是少之又少。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對「第一義心」的闡釋,這不是一般的空談,而是結閤瞭《楞伽經》的智慧,從根本上剖析瞭心識的本質,以及如何從妄心中覺醒。過去我對「無我」、「空性」這些概念,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太高深瞭,不容易親近。但作者卻能用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方式,引導我們去觀察自己的心念,去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書中對於各種「見解上的過錯」的剖析,也讓我茅塞頓開。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執著、偏見,而對佛法產生種種誤解,甚至誤以為自己已經證悟,實際上卻是陷入瞭更深的迷惘。《楞伽經精要》就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的盲點,也指引瞭我們走嚮真實解脫的道路。對於想要真正理解佛法、實踐佛法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這本《楞伽經精要》真的顛覆瞭我對修行的一些既有觀念。以前總覺得修行就是要苦修苦練,要參禪打坐,要看破紅塵。但這本書卻強調「佛心印心」,也就是說,真正的修行,是從內在的心靈契閤開始。作者透過對《楞伽經》的深入剖析,點齣瞭「第一義心」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概念思維的心,是所有覺悟的源頭。書中對於如何辨別修證真假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常常會被外在的錶象所迷惑,以為修行有成就,就一定是某種狀態,或者有瞭某種神通。但作者提醒我們,關鍵在於內心的轉變,在於是否能夠真正與那顆清淨無染的「第一義心」相應。書中對於各種「外道」的解析,也很有啟發性,讓我們知道,原來很多看似有道理的學說,都可能是在誤導我們,讓我們離真實的解脫越來越遠。對於想要在修行路上少走彎路、直達彼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細細品讀的寶典。

评分

哇,這本《楞伽經精要》真的是讓我這個平常對佛法隻是一知半解的讀者,眼睛為之一亮!我一直覺得學佛,光是唸經、拜佛,總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在追逐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把「佛心印心」這個概念講得非常透徹。以前聽過這個詞,但總覺得有點抽象,不知道實際操作起來是什麼樣子。作者透過精闢的解析,讓我理解到,原來真正的修證,不是在外相上多麼精進,而是要從內心去體悟,去校準自己的心,使其與佛陀所體悟的「第一義心」相契閤。書中對於各種「外道」的辨析,也讓我驚覺,原來我們很多時候,看似在修行,實際上卻可能誤入歧途,落入種種見解的窠臼而不自知。這種能夠撥開迷霧、直指核心的論述,對於像我這樣想在茫茫佛海中找到正確方嚮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打瞭一劑強心針。它讓我明白,辨別真假修證,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契閤那顆覺悟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