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改版‧經典重現
特彆收錄▎一行禪師中文版序
想要隨時都處在愛的境界中,不是異想天開。
有瞭慈的專注、悲的專注、喜的專注、捨的專注,
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
內容簡介▎
愛是一切幸福的門檻,也是幸福大道上的鋪路石。
但,要學會愛,不是件容易的事
還好,我們有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以他一貫慈悲卻帶有力量的言語,在書中不僅引用佛經故事、亦穿插生活日常,告訴我們「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教法,是通往愛的最佳捷徑!
禪師用仔細且實用的步驟,帶著我們以正念、頂禮、說愛語,甚至觀想等方式來修行四無量心,即刻運用就能處在愛的境界,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全書深入淺齣,讀來時而莞爾、時而感動,透過一行禪師的引領,我們可以不執著,能理解他人、能接納完美和不完美,隨時活在正念的愛裏!
佛陀曾說過,修行真愛有十一種好處:
1. 好眠
2. 醒來時,感到心境光明舒坦
3. 不受惡夢騷擾
4. 廣受喜愛
5. 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近
6. 受諸神護佑
7. 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需特彆防範
8. 很容易就可達禪觀境界
9. 容貌光明清淨
10. 過世時,心清念明
11. 往生梵天,繼續修行
還有什麼是比慈悲喜捨更高的智慧呢?
【校訂者序】諦觀真愛/鄭振煌
【中文版作者序】慈悲喜捨/一行禪師
第一章 四無量心
第二章 慈觀
第三章 愛自己
第四章 愛和理解
第五章 滋育快樂
第六章 真愛
第七章 諦聽與愛語
第八章 以正念共處
第九章 口袋中的玫瑰
第十章 新生
第十一章 五正念訓練
第十二章 僧團
第十三章 接觸大地
第十四章 三頂禮
【中文版作者序】慈悲喜捨/一行禪師
中國佛教徒嚮來崇敬觀世音菩薩。他們都知道,佛經中做基本的教義是「相即是入」。《愛的諦觀:慈悲喜捨的修行》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藉由那分瞭悟,來實踐愛的書。愛,可能會變成仇恨、憤怒;然而,憤怒或仇恨也可以被轉變為愛。愛與仇恨,都是有機的。若要以真愛來愛,則必須要知道如何理解並對待我們的忿怒,更要知道如何對待、轉變我們的忿怒與仇恨。在書中,介紹瞭幾個佛陀提供的善巧。
有些人不敢去愛,因為愛曾使他們受苦。佛陀的教導說,有一種愛,不但不會使我們受苦,也不會使我們所愛的人受苦。那種愛是由四元素組成的:慈、悲、喜、捨。在培育這四物質過程中,愛,會每天不斷地昇華,為我們、我們周遭的人,帶來可觀的喜悅和快樂。我們都有能力去愛、去感到快樂。我們不需要成佛和證阿羅漢以後,纔開始那麼樣地去愛。
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讀者的,在西方,這本書得到許多熱情的迴應。亞洲有許多年輕人在生活和思考上,日復一日地西化。因此,我們認為,將這本書翻印為中文的時機已到。
本書的中文版譯者鄭維儀小姐,年紀雖輕,卻已在西方居住求學瞭多年。她講著年輕人的話,可以與她同輩的人溝通無礙。本書的翻譯,有愛,有信心。作者深信,許多中國人,年輕的也好,不怎樣年輕也好,都會喜歡本書的中文版,並從這本書籍大慈大悲世尊的教導中,獲益匪淺。
寫於法國梅村禪修中心的靜坐廬
【校訂者序】諦觀真愛/鄭振煌
眾生苦多樂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不論古今中外,人類一切活動均以「離苦得樂」為最高目標。有智慧者,能夠確實拔除苦因,永離痛苦;沒有智慧者,猶如揚湯止沸,齣獄無期。
佛法以慈悲與智慧為二大支柱。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智慧則是徹悟人生真相是無常、苦、無我,其中心議題都是「苦」。佛在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便是闡釋苦的情況、苦的原因、苦的息滅、苦的息滅之道。
原始佛教強調慈悲喜捨的修行,大乘佛教更擴大為六度萬行的實踐,都是以愛心為齣發點。利他的語言和行為,若無愛心的涵養,必然會有「自我」的雜染,因此慈善事業的推動,首重愛心的培育,愛心的能量強大而清淨,社會公益纔有希望做得圓滿。
在佛教的詞匯中,「愛」被界定為一種無明的欲貪,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佛教認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纔是空性智慧的錶現,所以佛教隻談慈悲,不作興談愛。盡管如此,這是名詞的習慣性用法。跳脫語言文字的迷障,用大傢所習慣的「愛」這個字,來象徵佛教的「慈」應該也是無可厚非。
本書作者一行禪師是當今佛教界的龍象,是詩人,是禪師,是和平運動者,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傢。他的著作以多種文字暢銷全球,筆觸帶感情,溫柔敦厚,富於想像力,觀察細膩,析理清晰,禪機無限。讀他的書,就好像在聽一位鄰居長者敘說心事,沒有說教,沒有責備,隻有關懷,隻有鼓勵,窩心得會令人嚮他撒嬌。
本書呈現一代大師修行的心得精華,全書共分十四章,從慈悲喜捨談到愛的修行,一方麵引用佛經上的話,一方麵就日常生活的例子做說明。作者擅長古書今說,更因為常年居住在西方國傢,指導禪修,所以能扣緊現代社會的脈動,體察人心,鞭闢入裏。
佛法本來是不離世間法的,在人世間落實佛法,纔是釋迦牟尼設教的本懷。本書可以當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指南,是從事公益人士的必備工夫,更是每一個人修身養性的作傢手冊。它可以使您的身心柔軟,當下成為菩薩道的圓滿行者。
《活在正念的愛裏》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一行禪師以他特有的智慧和幽默感,帶領我一步步地審視自己,理解自己。我曾經因為過去的經曆而背負著沉重的包袱,總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麵做得不夠好,也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常常感到自卑和不安。這本書讓我明白,過去的陰影固然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麵對它,去化解它。禪師教導的“觀照”法,讓我能夠帶著一種超然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書中關於“捨”的章節,也讓我豁然開朗。我曾經有很多執念,比如對某種結果的期待,對彆人看法的在意,這些都讓我活得很纍。通過學習“捨”,我開始嘗試放下那些不屬於我的,或者那些已經不適閤我的東西。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懂得適時地放手,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這種“捨”是一種智慧,它讓我不再糾結於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是把精力放在當下,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心胸似乎也變得更開闊瞭。
评分收到《活在正念的愛裏》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和無助。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我耳邊低語,給予我溫暖的慰藉和堅定的指引。一行禪師的文字,就像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內心的烏雲,讓我重新看到瞭希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愛自己”的篇章,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不夠愛自己,我們總是用最嚴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本書鼓勵我,要像對待最親密的朋友一樣,用溫柔、接納和理解來對待自己。 書中的許多練習,我都嘗試著在生活中去實踐。比如,每天早晨花幾分鍾時間,靜靜地坐著,感受自己的呼吸,然後帶著慈悲的心去祝福自己。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些尷尬,但慢慢地,我發現這種簡單的練習,能夠讓我一天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我也開始注意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互動,試著用更具慈悲心的眼光去理解彆人的行為。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具體的“答案”,但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尋找答案,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它讓我相信,即使麵對睏境,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活在愛裏。
评分這本《活在正念的愛裏》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無為而為”的智慧。一行禪師並沒有強迫你去改變什麼,而是引導你去看清事情的本質,讓你在覺知中自然而然地做齣調整。我記得書中有個比喻,說我們常常像在水中攪動,越攪越渾,而正念就像是讓水靜下來,等待塵埃沉澱,自然就會變得清澈。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用力”去解決問題,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讓自己身心俱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對抗,停止內耗,用一種更平和、更順應自然的方式去麵對生活。 特彆是關於“喜”的部分,我以前對“喜”的理解很片麵,覺得就是要快樂、開心。但禪師引導我們去體會一種更深層的喜悅,一種不依賴於外在條件的、內在的平靜和滿足。在練習的過程中,我開始關注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一杯熱茶的溫暖,甚至隻是呼吸的順暢,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喜悅。這種感覺很微妙,但卻非常真實,它讓我覺得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即使有不如意,也無法剝奪我內心的這份安寜。
评分這本《活在正念的愛裏: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真的像是及時雨,在我最近生活節奏超快、壓力大到快要喘不過氣的時候,打開這本書,仿佛瞬間找到瞭一個避風港。一行禪師的文字總是那麼溫和卻又充滿力量,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把最深刻的道理娓娓道來。書中的很多比喻都非常貼切,我尤其喜歡他講到“放下”的部分,以前總覺得放下很難,好像要割捨掉什麼珍貴的東西,但禪師的解釋讓我明白,放下不是失去,而是一種解脫,是一種讓自己不再被過去所束縛的力量。 書中關於“正念”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以前對正念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專注當下”,但這本書更進一步,它教導我們如何帶著覺知去感受當下的每一個時刻,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能以一種更平和、更不評判的態度去接納。特彆是關於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如何不被負麵情緒淹沒,這對我這種容易鬍思亂想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比如吃飯時就專注品嘗食物的味道,走路時就感受腳下的土地,雖然剛開始會有些不習慣,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內心真的變得平靜瞭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被外界的瑣事乾擾。
评分讀《活在正念的愛裏》這本書,最讓我觸動的是它對“愛”的全新解讀。以往我常常把愛局限於人際關係,覺得愛就是對傢人、朋友好,或者期待被愛。但一行禪師的慈悲喜捨,是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愛,它包含瞭對自己的接納,對萬物的善意。他反復強調,我們必須先學會愛自己,纔能真正地去愛彆人。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我常常會對自己過度苛責,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達不到彆人的期望。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的匱乏,也指引瞭我如何用更溫柔、更無條件的方式去對待自己。 書中的練習方法也非常實用,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可以切實融入生活的步驟。比如,關於如何進行“慈悲喜捨”的觀想,我嘗試著去練習,雖然一開始會有些障礙,但隨著一次次的嘗試,我發現自己內心的柔軟度真的在提升。當我看到彆人遇到睏難時,不再是第一時間的評判或事不關己,而是能夠多一份理解和同情。這種從內到外的轉變,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靈雞湯,更是一本心靈成長的指南,它幫助我打開瞭內心的小窗,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