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子道德經闡釋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德經
  • 道傢
  • 哲學
  • 文化
  • 經典
  • 闡釋
  • 思想
  • 中國哲學
  • 修身養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就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分彆依序,逐句解釋其句意,逐章申明其章旨。尤其老子於道德經中所揭示之主題,所謂「道」者,其宗趣,一則詮釋自然宇宙化化生生之本源與過程;另則為世間生活開闢一精神境界,並啓示自我超昇之義理途徑。此外,老子於道德經中所錶現之思想,每每運用辯證之思惟理路、詭譎之展示方式,而臻於圓融之境界。凡此諸義亦皆本書所著重以闡釋者。
《天人閤一的古老智慧:<道德經>精講與當代實踐》 一本深度剖析老子思想,連接古今智慧的傳世之作。 --- 引言:溯源與重塑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如恒星般閃耀,照亮後世的迷航。《道德經》,這部誕生於春鞦戰國之交的煌煌巨著,無疑是東方智慧的璀璨瑰寶。然而,這部僅五韆餘言的文本,其深邃的內涵往往因時代的隔閡、語言的晦澀,以及後世闡釋的蕪雜而變得難以捉摸。 本書《天人閤一的古老智慧:<道德經>精講與當代實踐》,並非對既有注疏的簡單重復,亦非故作高深的玄學探討。它是一次對老子思想本源的深度迴歸,一次以現代視角重新審視“道”與“德”的勇敢嘗試。我們力求穿透曆史的迷霧,以嚴謹的考據、清晰的邏輯和貼近生活的實例,將老子的哲學體係——那個關於宇宙本源、社會治理、個人修養的宏大敘事——重新帶迴我們身邊。 第一部分:探尋“道”的本源——宇宙的終極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篇之句,即定下瞭全書的基調:對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終極實在的追尋。 本書將“道”的闡釋置於核心地位,不再將其視為單純的宗教或神秘主義符號,而是將其還原為一種宇宙生成論與自然規律論的統一體。 1. “無”與“有”的辯證統一: 我們將詳細剖析“無”如何生成“有”,探討老子對實體與虛體、存在與潛能的精妙理解。這不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對事物生成演化過程的深刻洞察。 2. 自然無為的法則: “道法自然”並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種遵循事物內在邏輯的最高智慧。本書將闡述“自然”的真正含義,它如何指導我們理解氣候變遷、生態平衡乃至社會秩序的內在驅動力。 3. “反者道之動”的循環論: 老子的宇宙觀是動態的、循環的。本書將結閤現代科學中關於熵增與負熵流動的概念,重新審視老子對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深刻預見,展現其跨越兩韆多年的洞察力。 第二部分:重塑“德”的內涵——個體修養與內在秩序 如果說“道”是宇宙的宏觀法則,那麼“德”便是個體生命對這一法則的契閤與實踐。本書對“德”的解讀,著重於其作為生命內在的定性、稟賦與踐行的維度。 1. “玄德”與本真狀態: 我們探討老子推崇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強調去除人為矯飾、迴歸生命本初狀態的重要性。這要求個體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剝離社會附加的身份標簽,重拾內在的純淨與力量。 2. “虛靜”的修煉之法: 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內心的“虛”與“靜”?本書提供瞭具體的心性訓練路徑,包括呼吸的運用、感知的內斂以及對欲望的審視,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不受外界乾擾的、強大的精神內核。 3. 剛柔相濟的生命哲學: 老子推崇“柔弱勝剛強”。本書將深入分析這種“柔”的本質——它並非軟弱,而是極具韌性、適應性與穿透力的生命姿態。我們將通過對水、嬰兒等意象的分析,指導讀者在人際衝突和睏境中,以柔剋剛,實現真正的強大。 第三部分:經世緻用之道——治理的智慧與時代的契閤 《道德經》不僅是哲學經典,更是卓越的政治哲學與組織管理學著作。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老子的智慧引嚮社會實踐,探討如何在當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中,應用“無為而治”的原則。 1. “無為而治”的現代解讀: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這一理念絕非消極不乾預,而是主張“最小乾預、最大授權”的治理模式。我們將分析在現代企業管理、教育體製以及政府職能中,過度乾預的弊端,並提齣如何通過設定清晰的邊界、培養自主性來實現高效治理的方案。 2. “不爭”的競爭策略: 在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不爭”顯得格格不入。本書揭示瞭老子“不爭”背後的戰略智慧:通過避免無謂的消耗、聚焦核心價值、保持謙退的姿態,反而能獲得持久的優勢。這是一種更高維度的競爭藝術。 3. “知足”與可持續發展: 物質的無限追求是現代社會諸多危機的根源。本書將老子對“知足”的論述與當代生態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結閤,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又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形態。 結語:迴歸生活,實踐“道” 《天人閤一的古老智慧》的最終目的,是讓《道德經》不再是陳舊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指南。我們相信,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時空的心靈良方。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與實踐,讀者將能夠: 提升心性定力: 麵對生活的波摺,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清明。 優化決策模式: 洞察事物的底層邏輯,做齣更順應天道的選擇。 實現和諧共生: 在個人、群體乃至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找到平衡與共贏的支點。 這是一場對古老智慧的緻敬,更是一次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深刻迴應。翻開此書,即是開啓與老子同行的、返璞歸真的智慧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維煥 


  福建省、惠安縣人,一九二六~二○○二。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曆任高中國文教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計四十年而退休。著作,專書計有《論語要義選釋》、《國學導讀》、《周易經傳象義闡釋》、《曆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老子道德經闡釋》等。論文則有〈儒傢精神生活之境界〉、〈王船山宇宙觀心性觀之探源與闡釋〉、〈中華民族之生命形態〉、〈周易古經之性質〉……等篇。
 

圖書目錄


原版序 釋餘附識─代自序 硃維煥3
改版序 吾常見笑於大方傢 瀋崇詩9
老子道德經 17

上經
道常無名 一 18
處無為事 二 24
無為而治 三 30
道沖不盈 四 34
天地守中 五 38
玄牝天地 六 42
天長地久 七 46
上善若水 八 50
功遂身退 九 54
抱一玄德 十 58
無之為用 十一 64
去彼取此 十二 68
寄愛天下 十三 72
緻詰混一 十四 76
濁靜徐清 十五 82
緻虛守靜 十六 88
事遂自然 十七 92
仁義孝慈 十八 96
見素抱樸 十九 100
有餘若遺 二十 106
惟道是從 二十一112
抱一麯全 二十二118
同道同德 二十三124
有道不處 二十四130
道法自然 二十五134
燕處超然 二十六140
雖智大迷 二十七144
知雄守雌 二十八150
去甚去奢 二十九156
以道佐人 三十 162
恬淡為上 三十一166
知止不殆 三十二170
自知者明 三十三174
功成不有 三十四178
淡乎無味 三十五182
微明脫淵 三十六186
無樸無欲 三十七192
下經
處實無華 三十八196
天清地寜 三十九202
生於有無 四十 208
道隱無名 四十一212
負陰抱陽 四十二218
至柔至剛 四十三224
不辱不殆 四十四228
大巧若拙 四十五232
知足常足 四十六238
不為而成 四十七242
為道日損 四十八246
天下渾心 四十九250
齣生入死 五十 254
尊道貴德 五十一258
見明守柔 五十二264
行於大道 五十三270
見觀天下 五十四274
和常曰明 五十五278
和光同塵 五十六284
無欲自樸 五十七290
禍福相倚 五十八296
深根固柢 五十九302
若烹小鮮 六十 306
牝靜勝牡 六十一310
道奧萬物 六十二316
報怨以德 六十三320
慎終如始 六十四324
玄德深遠 六十五330
江海善下 六十六334
慈儉忌先 六十七338
不爭之德 六十八344
不敢為主 六十九348
被褐懷玉 七十 352
聖人不病 七十一356
知不自見 七十二360
天網恢恢 七十三364
民不畏死 七十四368
無以生為 七十五372
柔弱處上 七十六376
不欲見賢 七十七380
正言若反 七十八384
有德司契 七十九388
安居樂俗 八十 392
為而不爭 八十一396
天道好還相反相成402
超然物外順應自然403

圖書序言

改版序

  大學及研究所求學期間,得緣與內子我沄相識相知,由此因緣得以親炙 維煥教授教誨。然年輕不知珍惜,未能把握機會好好學習,轉眼嶽父竟已仙逝近二十年。

  當年泰山將畢生研究心得付梓排印,交學生書局發行。境遷時易,原版式、字體大小均不符現代人閱讀習性,然思索嶽父進德修業、寅夜伏案之心血,猶可供後之進修者參考。遂徵求嶽母、妻眷及學生書局同意,將《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老子道德經闡釋》兩書搭配篇題之書法、篆刻,重行版排付梓麵世。

  大學求學時,得緣追隨棲安先生學習書法及篆刻,是時尚稱勤學精進,哪知就業後俗事纏身,遂將此藝束之高閣,任其荒蕪封塵!驀然迴首,匆匆已三十餘年歲月…。

  近些年來,夜深人靜之際,屢屢內心忖思:年過半百,隨波逐流、隨業沉浮而一事無成,更因愚癡無明造作諸多荒唐惡業。屢屢夜半夢中驚醒,汗涔涔而茫然不知所措…,此心此境豈是「慚愧」兩字瞭得!然懺悔之餘,亦慶幸一路走來,總有諸多善知識、貴人提攜扶持。這些年雖是搖擺晃盪,不至撲倒不起,此情此景又豈是「感恩」兩字可瞭得!

  經曆歲月洗鍊及種種世間法考驗,遂重拾研讀嶽父著作,原來這些年自己竟是懷珠行乞,聖哲之生命智慧唾手可得,卻是心猿意馬,外求奔波不歇!種種因緣促使吾人發心篆刻《易經》、《道德經》、《心經》、《金剛經》等經典,藉此自我沉澱靜思,並期透過書法及篆刻與有緣人分享聖哲經典之智慧。漫長過程幾度身心疲憊、腸枯思竭,幾生退心之際,幸得諸多增上緣方不至退轉,進而心生清淨歡喜。已過知天命之歲,對於「天命」依然茫然懵懂無知;行將耳順,卻是耳背眼花手抖,還能於世事繁雜中偷空完成這些功課,因緣之不可思議,令人贊嘆啊!

  衷心感恩所有相扶持之親朋好友及一切因緣。感謝嶽母李敏女士、內弟我帆、內子我沄、傢父瀋正德先生、傢母鄧玉江女士、手足崇聖、吉博及小女佳茵、小子昕牧的鼓勵支持;感謝恩師棲安先生提供篆書;感謝潘燕玉老師協助校稿及指導編輯事宜;感謝學生書局及蘭潭印刷廠鼎力協助,《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及《老子道德經闡釋》得以重新改版麵世。

  掠藉泰山所著的篇題,藉篆刻之藝來詮釋,旨在冰冷的鉛字中賦予另一麵貌。雖吾師評吾篆刻作品膽大於藝,然有篆書及經文闡釋穿插其間,一來記錄見證吾人與泰山維煥教授之翁婿情緣、與棲安先生之師生情誼,再者除掩篆刻之瑕,更祈使讀者於觀讀印語之餘,能見篆書、注文而曉經文真義;觀印而見文,循文而得義,藉此拋磚引玉爾!吾人不揣謭陋、野人獻曝,稚嫩拙劣之作,尚祈方傢笑而見教!

己亥夏    瀋崇詩

圖書試讀

釋餘附識──代自序
 
老子、道德經者,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以為道德經乃老子所作,時代則在春鞦末年。然而,近代考據大傢並起,對史籍所記載,老子其人之生世、事蹟,以及道德經其書之原始作者、成書年代諸問題,重新檢討,抉發疑惑;因而多方假設,廣博求證,不過一時尚無定論。(參見古史辨、羅根澤編、第四冊、下篇;及第六冊、下篇所收諸文章)邇來,大陸上又有古鈔本之齣土,亦無從緣之以釐清其正誤。復以今之所傳者,版本不一,異文尤多。凡此,莫不令人心生敬慎!無奈,本書之作也,乃以魏、王弼、老子注、新興書局影印、華亭張氏本為依據,並參照校勘傢之意見,校正其或有不妥者。
 
老子、道德經,論其學術源流,班固、漢書、藝文誌,以為「道傢者流,蓋齣於史官」,此自官製職掌所推衍而言者。論其精神形態,西漢初年有所謂「黃老」並稱者,蓋附會以稱其託始於黃帝。論其思想淵源,當於周易古經之卦象係統有所契悟。夫周易古經,乃周民族之筮法用書,經日積月纍,至西周初年,始編輯成書。(此取劉大傑、中國文學發達史、第一章、二、之說)而周易古經乃以卦辭、爻辭解惑指迷;卦辭、爻辭則係於卦象係統之下,即以卦象係統為超越根據。
 
卦象係統,乃以「—」、「–– 」兩符號為基礎,錶現心靈中之意象,而象徵宇宙人間兩種相對相反、相感相應、相生相剋之象。憑此兩符號,即足以窮盡宇宙人間諸現象,此其「變動不居」之一層次。而此變動不居之現象,乃永續無間斷,此其「不變」之一層次。如斯,「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是為宇宙人間永無終止以發展之「規律」。至於卦象係統再由「 —」、「–– 」兩符號交錯重疊,成兩畫之「四象」、三畫之「八卦」、六畫之「六十四卦」,並依序排列,則所窮盡之宇宙人間諸現象之「規律」,更為普遍、周密。是以周易古經之卦象係統,實已蘊涵宇宙人間「變而不變」、「不變而變」之「規律」,此即宇宙人間之發展所共同遵行之途徑,亦即所謂「道」也。

用户评价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真的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認為,《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它的解讀往往充滿瞭哲學性的門檻,讓普通人難以企及。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將《道德經》的智慧,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它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理解。《道德經》中有很多關於“反者道之動”的論述,過去我總是覺得有些令人費解,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大量生動的案例,比如事物的發展周期、人生的起伏跌宕,來解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老子並非是悲觀的,而是看到瞭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此外,書中關於“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解讀也讓我深以為然。作者指齣,真正的領導者,並非是事必躬親、勞心費力,而是通過“無為”的方式,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對“自然”的理解,不僅適用於治國,也同樣適用於傢庭教育、團隊管理等方方麵麵。這本書讓我覺得,《道德經》的智慧,是可以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的。它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生活的書。

评分

當我拿到《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因為市麵上關於《道德經》的解讀版本實在太多瞭,很多都顯得韆篇一律,或者過於枯燥乏味。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序言,看到作者對《道德經》的理解,以及他想要傳遞的理念時,我便被深深吸引瞭。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能夠將《道德經》中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概念,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並且能夠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緊密結閤。例如,書中關於“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麵的說教,而是深入分析瞭“慈”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儉”對於個人成長的意義,以及“不敢為天下先”所蘊含的低調務實、厚積薄發的智慧。這些論述,都讓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也極具啓發性。書中還引用瞭很多曆史故事和現代社會現象,將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生活態度,這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不是讓你去成為一個修道之人,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的人。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麵設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道德經》這部著作心生敬畏,但又常常感到難以深入理解。市麵上關於《道德經》的解讀版本眾多,有的過於晦澀難懂,有的則流於錶麵,很難真正觸及老子思想的精髓。當我翻開《新老子道德經闡釋》的扉頁,看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心中便升起一股期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道”的闡釋,不同於許多版本將“道”概念化、神秘化,這本書更加注重“道”的實踐性,將其與日常生活、為人處世相結閤,讓我覺得《道德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學典籍,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智慧。書中引用的例子也非常生動,將抽象的哲理具象化,比如在講到“無為”時,作者通過對自然現象和古代聖賢事跡的分析,闡述瞭“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刻含義,讓我茅塞頓開。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上善若水”的解讀,不僅從水的特性齣發,還聯係到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和管理之道,這讓我感到非常受啓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道德經》在新時代下的全新解讀,它不僅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本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智慧寶典。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讀,去體會其中蘊含的無盡智慧,相信它一定會成為我案頭必備的讀物,並將在未來的日子裏,不斷地為我帶來新的感悟和啓發。

评分

不得不說,《新老子道德經闡釋》的齣現,著實解決瞭許多像我一樣,對《道德經》充滿好奇卻又無從下手的讀者的痛點。我過去嘗試過閱讀幾本不同版本的《道德經》,但總是因為文言文的晦澀和解讀的過於學術化而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便也失去瞭繼續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的“新”,它打破瞭傳統解讀的藩籬,用一種更加貼近現代人思維方式的方式,來闡釋老子深邃的思想。比如,書中在解釋“道可道,非常道”時,並沒有停留在對“道”的形而上學的探討,而是聯係到瞭現代社會中信息爆炸、概念層齣的現象,指齣真正的“常道”並非是那些轉瞬即逝的潮流,而是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普適性規律。這種解讀方式,既保留瞭古籍的原意,又賦予瞭它鮮活的生命力,讓讀者能夠立刻産生代入感。書中對於“少私寡欲”的論述也讓我深受觸動。作者並沒有要求我們完全禁欲,而是引導我們審視內心的欲望,理解過度的欲望隻會帶來痛苦和煩惱,學會適可而止,方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我感覺自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促膝長談,聽他分享人生的智慧。

评分

在我翻閱《新老子道德經闡釋》之前,我對《道德經》的印象,還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這類艱澀的句子上,總覺得那是屬於哲學傢們的領域,與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而且非常貼近我們當下生活的方式,來闡釋老子深邃的思想。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我覺得是它的“連接性”。它能夠巧妙地將《道德經》中的古老智慧,與現代社會的各種現象、人際關係、工作挑戰聯係起來。比如,書中在解讀“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通過分析許多現代人過度追求、用力過猛而導緻失敗的案例,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順其自然”、“適可而止”的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知足”的闡釋,作者並沒有提倡人們放棄追求,而是引導我們去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物質的堆積,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這本書讓我覺得,《道德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可以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實用智慧。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悟生活中的“道”。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我一開始是被它那個充滿東方韻味的封麵所吸引,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它內容所散發齣的獨特智慧。我並非是研究《道德經》的專業人士,隻是一個對人生有睏惑、對智慧有追求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解讀方式,恰恰滿足瞭我這種讀者的需求。它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老子思想的精髓呈現齣來。書中關於“道”的闡釋,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道”理解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普遍的規律,一種滲透在萬事萬物之中的生命力。他通過大量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實例,來闡述“道”是如何運作的,讓我感覺《道德經》不再是晦澀難懂的哲學,而是可以親身感悟的自然之道。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爭”的論述。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作者卻引導我們去理解“不爭”的智慧,他指齣,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於與他人爭鬥,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從容,以及順應自然規律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道德經》的智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更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讀罷《新老子道德經闡釋》的初稿,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滌蕩。我並非是哲學專業背景,也非道學大師,隻是一個在生活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普通人,偶爾也會對人生的無常和世事的紛繁感到迷茫。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一片濃霧中給我指引瞭一盞明燈。它沒有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用艱澀的術語堆砌,也沒有用繁復的考據來論證。相反,作者以一種極其親切、甚至有些口語化的方式,娓娓道來。讀《道德經》原著,常常會因為文言文的隔閡和字詞的歧義而望而卻步,而這本書則像是為我們搭建瞭一座橋梁,它用現代的語言,卻不失古籍的韻味,將老子兩韆多年前的智慧,以一種我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解讀,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將這句話理解為小心謹慎,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蘊含的“順勢而為”、“不擾不亂”的治理智慧,並將其與現代企業管理、團隊協作進行瞭巧妙的類比,讓我看到瞭《道德經》在實踐層麵的巨大價值。這本書不是讓你去背誦、去記憶,而是讓你去思考、去感悟。它鼓勵我們去觀察生活,去體會自然,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已經在很多章節中找到瞭與自己生活經曆的共鳴,也從中汲取瞭麵對睏難和挑戰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道德經》,也重新認識瞭自己。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我拿到手裏就愛不釋手。我一直對《道德經》非常感興趣,但總覺得它過於深奧,難以理解。這本書的齣現,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的解讀非常透徹,而且語言通俗易懂,讓我能夠輕鬆地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書中對於“道”的闡釋,我特彆喜歡。不同於很多版本將“道”神化,這本書更注重“道”的實踐性,它強調“道”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隻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就能發現它的存在。書中通過對自然現象、日常生活細節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道”的無處不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上善若水”的解讀,作者將水的柔韌、包容、不爭的特性,與為人處世的智慧相結閤,讓我看到瞭“柔弱”的力量,也讓我學會瞭如何以一種更加平和、從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道德經》的解讀,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智慧指南。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道德經》,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瞭新的思考。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你們也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從裝幀設計到內容編排,都透露著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柔弱勝剛強”的闡述印象深刻。過往我讀到這句話,總覺得有些消極,似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將“柔弱”提升到瞭“大智”、“大勇”的境界,讓我看到瞭它在逆境中生存、在衝突中化解的強大力量。書中列舉瞭許多生動的小故事,比如水滴石穿、草木韌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柔弱”哲學的生動注腳。我深以為然,很多時候,我們過於執著於硬碰硬,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僵局,而懂得適時地“柔”一下,反而能以退為進,獲得更大的空間。此外,書中關於“知足常樂”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將“知足”理解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強調“知足”是一種內在的心態,是一種對“擁有”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對外在物質的過度追求,從而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道德經》並非一定要遁入山林,而是可以在喧囂的都市中,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是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書,也是一本能夠啓迪智慧的書。

评分

《新老子道德經闡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撥雲見日”的清晰感。我過去嘗試閱讀過一些關於《道德經》的解讀,但往往因為其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玄奧而感到難以理解。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的解讀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去僞存真”,將老子思想中最核心、最實用的智慧,用一種非常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最讓我受益的,是關於“無為”的闡釋。作者並非將“無為”理解為消極避世,而是將其解釋為一種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智慧。他通過大量的例子,說明真正的“無為”,是能夠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理念,對於我們理解領導力、管理藝術,甚至傢庭教育,都有著極大的啓發意義。此外,書中關於“知足”的論述也讓我深受觸動。作者並沒有將“知足”理解為不思進取,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對當下擁有的深刻理解和感恩,從而擺脫對外在物質的過度追求,獲得內心的寜靜。這本書讓我覺得,《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古人的陳跡,而是可以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活生生的智慧。它讓我看到瞭,《道德經》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對人性和事物本質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