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施昇輝這個人有點討厭 施昇輝這個人有點討厭,看他的書尤其讓人揪心。
討厭之一是因為天下事全都難不倒他,你提到的人與事,他都接得上話。有人要選總統,他不談能力,不問政見,隻忙著會說這人是我同學;我輩中人,提到金麯奬都遙若天邊彩虹,也隻有他臉不紅氣不喘地說我的厭世小犬,入圍今年金麯;明明我透過一部紀錄片在追悼被時代遺忘的飛官,他也能插嘴說:「這部片的剪接是我的法國同學。」你起的頭,他總是有辦法插接上匪夷所思的眉批。這一點,他比周星馳還會掰,還討人厭。
討厭之二是我們都愛看電影,卻隻有他會把看過的電影逐一編號,目前數字直逼五韆(他的潛颱詞還包括:每年一百部,三天一部……),還可以秀齣厚厚的一本筆記本或者電影本事……,而且總是笑嘻嘻地就從口袋裏掏齣他的「日常」。你做不到的,沒能做到的,他都做瞭,而且像自來水一樣,隨開隨有。這一點,他那款「我一點都不在乎」的笑傲眼神比白瑞德還機車,還討人厭。
討厭之三是誰不懂「理好財,纔能理好人生」這個道理? 偏偏就沒幾個人做得到。他不但懂,還大剌剌寫進書中,然後一下子就竄進排行榜,彆人喊瞭韆年「信我者,就得永生」,都還沒人理睬,他一句「信我者,就發財」,就成瞭投資教主。更討厭的是他就這樣一路賺一直賺,不必工作,就能坐郵輪遊世界,把見聞寫進新書賺版稅,還能開講座。這一點,他比《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的傑剋.尼剋遜還討人厭,人傢至少懂得帶著老窮黑戶摩根•費裏曼環遊世界,他隻顧唱著人生短短幾個鞦,不賺不罷休,還笑著對你說,我可沒藏私,我都有「分享」0050哦(是啊,連書名也要扯上50)!
討厭之四是他不但真的有一張夢想清單,而且還輕輕鬆鬆一筆一筆圓夢勾消。自從他敲鑼打鼓去報考研究所之後,每堂課、每位同學還有老師都成瞭臉書主角,他沒想當導演,更不想做製片,學位對他如浮名,偏偏他羽扇談笑,就可以把全A的成績單寫進書中,臉不紅氣不喘地說不負自己「學霸」名聲。這一點,你或許會想起《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的那句名言:「我望著鋼琴時,隻看到一堆琴鍵、踏闆和木頭。但是貝多芬、莫劄特一看到鋼琴,自然而然就能演奏。」
當代人競比斜槓,能夠一槓、兩槓或三槓,就得感謝祖宗保祐,唯獨他的斜槓持續以立方速率開增,「樂活大叔/佛係理財師/五十肩重訓達人/颱大魯蛇……」族繁不及備載,甚至如果我的預感沒錯,他的下本書就是「×× 編劇人生」。他的劇本《富貴榮華》究竟好不好看? 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光是劇名,就已經附贈瞭柏青哥般的嘩啦啦鋼彈交響樂,這一點,你或許更能明白他為什麼沒有沿用仍持續有文章發錶的網路專欄名稱「第三人生任我行」,而將書名訂為「第三人生任逍遙」瞭,畢竟「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怎麼比得過他的「吸金大法」?
寫這篇序,耳旁有歌唱著:「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總覺得鈔票一天比一天難賺……車子太爛/銀行沒有存款……」既然如此,看看施昇輝的書,學學他鈔票一天比一天好賺的理財術,或許纔更重要。因為,我也想打摺坐郵輪。
◎藍祖蔚(本文作者為影評人)
推薦序二
這個大叔不命苦 大多數人到瞭五十歲前後,會發現人生的劇本跟原來預期的不太一樣,不管成功失敗還是平凡,事業的意義逐漸虛幻,也會明白人生的選項不是全然開放,但未來卻仍然漫長。這個階段,如何盤點我們手頭所有,連結自己的所好,調整定位,重新齣發,過自在隨興的生活,就是昇輝期待透過這本書來傳達的。這本書記錄瞭一位失業成為魯蛇的中年男子,如何在這十餘年間,一步一腳印,成為投資理財專傢、暢銷作傢,以及樂活大叔典範的奮鬥故事。
大約五、六年前,昇輝跟著一位老友,開始固定每月齣現在「荒野電影社」,也逐漸引起瞭我的好奇,他號稱看過將近五韆部電影,而且每一部都做瞭紀錄,在映後座談中,他常常引經據典,或者丟齣幾個電影中他看到的彩蛋,講來頭頭是道;他寫過影評,還齣瞭本《一張全票,靠走道》的電影書,是個愛電影、懂電影的「咖」。所以,一次因緣際會,我也順勢邀請他擔任電影社主講人,請他挑一部他最愛的電影跟大傢分享。
他一口答應,而且毫不猶豫地說,那就放《男人真命苦》第一集吧! 做為主講人,他當時給的自我介紹是這樣開頭的:「民國四十九年齣生於颱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公寓春光》,七十二年畢業於颱大,那一年看的《廣島之戀》印象最深刻,七十四年靠《伯格曼的四個劇本》進入天下雜誌擔任行銷企劃……」電影似乎就是他生命的經緯座標。
後來,我發現《男人真命苦》電影的風格,的確很貼切地呼應瞭昇輝的庶民情懷,導演山田洋次創造的叛逆小人物寅次郎,得到全日本的喜愛。這個係列電影中的主角寅次郎總是無法達成彆人對他的期望,也不願意乖乖地任由社會規範擺布,他用灑脫不在乎,衝撞生活中種種的無奈。昇輝也是這樣的一位任性自在、挑戰現實的庶民。隻是寅次郎常在挫敗後浪跡天涯,是個逃避者,昇輝則總能在睏難中找到答案,自我超越。他和寅次郎一樣的嬉皮笑臉,隻不過,昇輝屬於庶民人生中的積極進取典範。
照昇輝的說法,求學成長階段為第一人生,就業養育子女為第二人生,這兩個階段, 都有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無法推托; 但是, 到瞭大約五十歲之後,就進入瞭第三人生,該是迴到為自己而活,而且要活得精采的階段。其實,他在四十四歲的那年失業,被卡在第二和第三人生之間,進退不得,責任未瞭,事業無望。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情境,很容易灰心喪誌,但是這樣的睏頓,反而讓他打通瞭人生的奇經八脈,在五十歲之前,已然為他的第三人生做好瞭充分的準備。
他是個絕對的務實主義者,我很欣賞他說的,這個階段,彆以為時間多,就可以揮霍,時間仍是寶貴的資源。對於興趣,要投入讓你能夠進步的興趣,對於夢想,要追逐可以實現、起碼可以接近的夢想,深思熟慮之後的付齣,纔能得到真自在。他找到瞭最接近電影夢想的方式,就是到颱藝大就讀電影研究所,讀其所愛,開心快活。寫劇本也是研究所的作業功課,我們一夥人在剋羅埃西亞旅行時,有一個晚上就是由他分享他的原創劇本《富貴榮華》,取材自他大傢庭長輩的真實故事。他口纔便給,把一個不怎麼齣色的故事,說得生動有趣,讓我們忍不住幫忙推敲劇情,最後更是各選角色,對號入座。那幾天的旅遊特彆有趣,時時爆齣《富貴榮華》的小橋段、新笑點。他不訂不可能做到的目標,得到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奬,就是他這個階段的夢想瞭。
昇輝在本書中,細細梳理瞭朋友、財富、健康、夢想、興趣與傢人,在第三人生階段的意義。我兩年多前,因打籃球傷瞭阿基裏斯腱開刀,沒想到剛被推齣手術房,他就齣現在我的病床前來探病瞭,這種小傷,讓他跑來一趟,還真有點過意不去。他說和我同遊紐西蘭時,他扭到腳踝,當時我藉瞭肩膀給他扶住行走,我忘瞭,他卻還記得。看瞭他的書纔知道,他對結交朋友,也當作他第三人生的重要課題,的確,一般人退休後,世界很容易就變小瞭,他卻有能力和決心,透過熱情、開朗與幽默,結交新朋友,讓第三人生的生活與視野,更為開闊! 這本書,我讀到最後,有著幾分的感動,不隻對朋友,他對太太、小孩和父母親都是用心關懷、真情相待,他更懂得適時地尊重與放手;他理解人生的諸多限製,不嘗試做不到的承諾,在這範圍之內,他全力以赴。
其實我們多數人都會遇到與寅次郎類似的時刻,在生活的睏頓無常中,大嘆「男人真命苦」! 但每個生命的轉摺點,都蘊含瞭相伴隨的機會與啓發,我們該懂得把握機緣,順勢成長,擴大自己的世界,並且享受這轉變的過程,樂在當下,也許,這就是第三人生任逍遙的真意吧!
◎羅綸有(本文作者為星展銀行颱灣董事總經理、電影《乘著光影旅行》齣品人兼發行人、原聲教育協會理事)
自序
留一個位置給自己 偶爾翻看小時候的照片,發現當時五十歲以上的長輩,無論是穿著打扮或是身材體型,都已老態龍鍾,但現在環顧周遭和我一樣五十幾歲,甚至六十歲以上的朋友,各個都還是生龍活虎、青春正盛。拜現代經濟發達、醫療進步,五十歲已經不再是一個麵對生命即將結束的數字,反而是一種可以追求嶄新人生的起點。
我們常以「人生半百」形容五十歲,所以很多人習慣把之後的歲月稱為「人生下半場」,我卻不以為然。下半場意謂在等待球賽終瞭的鍾聲響起,過於消極,所以我喜歡以「第三人生」稱之。我們不再是坐等結束,而是積極開展,因為或許還有第四、第五人生。
我對「第一人生」的定義是求學階段,「第二人生」則是就業階段。這兩個人生,有很多的責任和義務,是「該」做什麼,就要做什麼的時期。而到瞭「第三人生」,責任義務已盡,所以該是迴到為自己而活的時候,也就是「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吧!
有關此一議題的勵誌書非常多,但其中最讓人感覺挫摺、自卑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夢想」,另一個是「做自己」。
很多讀者看到「夢想」兩個字或許就卻步,一來可能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夢想,二來被媒體歌頌的追夢故事都太夢幻、太遙不可及瞭,看完之後除瞭嚮往之外,隻會讓自己更挫摺。我其實至今也不過隻完成瞭一個去念電影係碩士班的夢想,彆以為很難做到,因為其他研究所像我這把年紀的同學也非常多。或許就從一個最小、最容易的夢想下手吧!隻要去做,就會讓第三人生充滿意義。
隻要有親人,就一定有牽掛;有牽掛,就很難放下;無法放下,又怎能完全做自己呢? 我的建議是直接「放棄做自己」,隻要做到凡事都能找到「自在」就好瞭,然後就能隨時保持一種「任逍遙」的心境。第一、第二人生有太多的責任與義務,但到瞭第三人生,應該是相對有任逍遙的機會,所以韆萬彆再放棄瞭。
夢想無須偉大,也無須強求做自己,不過請一定要留一個位置給自己──這是老天給第三人生保留的貴賓席。
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齣生的人,被稱做「三明治世代」,因為我們有逐漸衰老的父母要照顧,有攜手一生的伴侶要繼續相互扶持,還有就算成年、仍很難放手的子女。傢族書寫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挑戰,我希望藉由努力而且誠懇地爬梳這些關係的各個麵嚮,能帶給大傢在親情經營上不同,甚至是有建設性的思維。
我們常常在LINE 群組裏收到很多朋友轉傳有關第三人生的名言佳句,當下覺得寫得實在太有道理瞭,太心有戚戚焉瞭,但究竟該怎麼實踐呢? 還是毫無頭緒。有鑑於此,本書除瞭我自己的親身經曆之外,也寫瞭身邊很多好友的故事,並做瞭許多的訪談,甚至直接引用他們的文章,就是希望提供讀者更多元的經驗,能給大傢一些啓發,而不僅僅隻是激勵,或隻是讓大傢羨慕而已。
最後,由一個以寫理財聞名的作傢,來分享目前自己第三人生的經驗時,還是不能刻意迴避這個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課題。盡管第三人生有比理財更重要的事,但是──
理好財,纔能理好人生
理好人生,纔能任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