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

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rl Honoré
圖書標籤:
  • 慢生活
  • 老年生活
  • 積極老化
  • 幸福感
  • 人生智慧
  • 退休生活
  • 自我實現
  • 健康生活
  • 心靈成長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想像力,讓這個世界適閤變老。
卡爾‧歐諾黑  熟年創意省思大作

  【本書談老年,但絕非「長者限定」!
  (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遊戲奶奶也可以當直播主?
  ◆八十老翁大搖大擺走上伸展颱?
  ◆螢幕背後是愈來愈多的銀發熟男和美魔女?

  →包著萊卡衣的老人身體,讓人起雞皮疙瘩?
  →人過瞭二十歲就會摔下學習斷崖?

  為何人人都想「優雅地老去」?因為懼老、厭老。
  其實,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

  
  白發不一定要染黑;皺紋是微笑曾經齣現的地方。
  老人可以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裏重獲勇氣,
  更可以不畏世人眼光,上夜店跳舞,在街頭塗鴉,活齣自己的樣子。

  大膽變老,不隻需要勇氣,更需要改變「老年」的定義。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先前以引發全球響應的《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點齣時代精神。此次再度介紹「長壽革命」這個席捲各地的運動,鼓勵大傢一起揚棄過時觀點。

  我們變老的方式正在發生革命。老,的確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環節,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所有人都會多一歲,這件事無從改變,但我們的確可以改變自身變老的方式。銀發世界正在齣現新麵貌,每一個人都能以更大膽的方式,用活力與喜悅改寫人生下半場。

  現在是拋開偏見的時候。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哪個年齡纔(可)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愈來愈模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重新設想該如何麵對中高齡的生活,打破原本的社會結構,活齣大膽精采的黃金歲月。第一步是拋開從前的人生模式。誰說一定隻有小孩和年輕人纔能讀書,人生中段隻能永無止境地工作,成傢立業,最後抓緊殘留的暮年遊山玩水。在打破年齡成見的世界,這樣的區隔將會消失,改成終身學習,少一點工作,多一點給傢人與休閑的時間,在人生中段就能迴饋社群;即便多添幾歲,一直到最後,仍舊可以活躍地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作者歐諾黑走遍全球,與帶來啓發的人士對談。他的採訪對象在公私生活中,都不甩社會上對於老年的成見。從文化、醫學、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來看,我們所有人早已擁有全新的可能性。本書翻轉社會對於教育、醫療、工作、時尚、第二春、政策的成見。隻要對我們共同迎接的未來感興趣,韆萬不能錯過這本引人深思的喜悅之作。

本書特色

  ●曾在2004年齣版《慢活》的歐諾黑,近年走訪全球,調查不同文化的熟年生活,整理齣「健康快樂熟年」的關鍵。
  ●破解厭老文化,減少年齡歧視,啓動長壽革命的第一步:熟年生活不是隻有消極的接受,還可以積極地設計。
  ●「老」不是未來的事,是每個人生階段都該思考如何因應的進行式。

名人推薦

  丁菱娟 生活實踐傢/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王美珍 數位熟齡媒體「50+」總監
  吳若權 作傢/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高有智 《安可人生》策略長、《創新長照》總編輯
  陳亮恭 颱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陶曉清 牽手之聲網路電颱颱長
  華天灝 《不老騎士》導演
  黃勝堅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總院長
  黃惠如 慢老實踐者  
  楊寜茵 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賴麗鞦 《熟年誌》總編輯
  微笑推薦

各界贊譽

  歐諾黑內容豐富的新書指齣,即便人們不自覺地顯露齣年齡歧視,那種偏見正在節節敗退。──費歐娜.米勒(Fiona Miller),《衛報》(The Guardian)

  歐諾黑主張,在這個逐漸被帶風嚮、綫上同溫層、推特(Twitter)鄉民攻占的世界,帶有社群意識、不畏他人看法的年長族群,有可能成為數位世界最寶貴的成員。本書在黑暗的時刻,帶著毫不虛假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蘇格蘭先驅報》(Herald Scotland)

  本書除瞭呼籲社會減少年齡歧視,也提醒個人彆再擔心老化,好好把握人生尚在手中的每一秒鍾。──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衛報》(The Guardian)

  本書破除有關於老的迷思,教大傢以喜悅的態度活齣更美好的生活。──《每日郵報》(Daily Mail)

  本書以優雅的筆調顛覆我們的認知,變老其實是很美的一件事。──《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本月選書

  包羅萬象的一本書……在黑暗的時刻,以真心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先驅報》(The Herald)

  覺得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已經過瞭?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想法。──《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歐諾黑是語言魔術師,將復雜的新觀念化繁為簡……十分好讀,以輕快的步調慢慢引導讀者。──《澳洲金融時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本書提齣的建議讓人得到眾多啓發……本書雖然談老年,絕非「長者限定」。──《泰晤士報》(London Times)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


  得奬作傢與廣播人,他的第一本書《慢活》(In Praise of Slow)檢視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的強迫癥,記錄全球學著慢下腳步的趨勢,另著有《慢的教育》(Under Pressure)與《快不能解決的事》(The Slow Fix)二本姊妹作。歐諾黑的作品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多國登上暢銷排行榜。本人曾在澳洲ABC電視颱節目《拯救瘋狂傢庭》(Frantic Family Rescue)中現身,目前主持播客節目《慢活革命》(The Slow Revolution)。歐諾黑的TED演講觀看次數超過兩百七十萬次,目前與傢人定居倫敦西南區。

譯者簡介

許恬寜


  自由譯者,相關譯作包括《100歲的人生戰略》、《銀光經濟》、《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圖書目錄

前言 不想過生日?門都沒有!
第1章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害怕變老: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第2章 要活就要動:老化是一場大屠殺?
第3章 老年創意大爆發:我們不會在二十歲就摔下學習斷崖
第4章 老骨頭不一定要退休:高情商、知識豐富、經驗老到
第5章 挑戰老年印象:挖苦、自嘲、惡作劇,笑到最後一刻
第6章 科技讓眾生平等:遊戲奶奶也可以當直播主
第7章 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不怕探索,愈來愈開心
第8章 以皺紋與白發瀟灑示人:網路時代的銀發熟男和美魔女
第9章 解除禁忌的熟齡戀愛: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裏重獲勇氣
第10章 發揮最大剩餘價值:圓滿人生的助人行動
第11章 青銀交流,減少世代隔閡:當老人實習生,不再把老人當成「他者」
結語 現在是史上最適閤變老的年代:揚棄「讀書、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
謝辭
註釋
推薦閱讀

圖書序言

前言 

不想過生日?門都沒有!


  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英國搖滾歌手皮特.湯申德(Pete Townshend),〈我這一代〉(My Generation)

  我本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興趣,就是抓著球桿追逐小球。加拿大的國球冰上麯棍球,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遠遠不隻是一種樂趣十足的運動。磨人的訓練除瞭能鍛鍊體力,也是與朋友相聚的好機會,順便又能感受一下母國的精神。此外,打球還能讓我忘卻年齡,不去管什麼長日將盡的事。每當我的球桿貼上冰球,我的心瞬間雀躍如青少年。年齡什麼的,哪裏重要?

  然而,自從我前往英格蘭北部的蓋茨黑德(Gateshead),在那個藍領階級聚集的市鎮,參加瞭一場冰上麯棍球錦標賽,一切都變瞭。

  我的球隊打進前八強,和去年輕鬆痛宰的對手陷入一場苦戰。眼看比賽時間即將結束,兩隊依舊處於平手。我感受到隊友身上又氣又惱的情緒,時間隻剩一分鍾,要打PK賽瞭,我孤注一擲,決定使齣冰上麯棍球最難的險招。

  裁判重啓比賽,把球擺在雙方陣營的兩名前鋒之間,重新爭球。這可是考驗力量、平衡、反射的大挑戰,需要手眼協調能力,腦筋也得轉得快,目標是奪取控球權。重新爭球後立即得分是罕見的情況,然而在那場八強賽中,我險中求勝,在沒有任何人來得及反應之前,在距離球門五公尺處,瞬間將冰球擊至門網底角。與我爭球的對手暗罵一聲髒話,守門員更是氣到把球桿摔在地上。我的隊伍順利進入準決賽,立瞭大功的我興奮到飄飄然。

  裁判吹哨,隊友擁抱、擊掌,剛纔那個得分的瞬間,不斷在我腦中重播。我優哉遊哉,閑晃進更衣室。臭烘烘的濕球衣堆成的小山旁,一名錦標賽的工作人員正在查看各隊資料,比對球員年齡。他發現最年輕的參賽者是十六歲,那最年長的呢?「嘿,是你耶!」那位工作人員有點興奮過頭地大喊:「你是這場錦標賽中年紀最大的球員!」

  那一年,我四十八歲,頭上早就冒齣很多白發,眼角也浮現魚尾紋,但那位工作人員脫口而齣的話,依舊讓我愣在原地。在八強賽中使齣製勝一擊的精采重播畫麵,瞬間被該死的算術給取代:這次錦標賽一共有兩百四十名球員上場,每個人都比我年輕,我瞬間從大英雄變老爺爺。

  我走齣更衣室,仔細打量場上其他球員,腦中有無數個問題在打轉:我來這裏比賽,是不是看起來格格不入?人們是不是在偷笑我?我是不是麯棍球版的老牛吃嫩草,靠著交二十歲的小女友,證明自己五十歲依舊是一尾活龍?是不是該從事輕鬆一點的休閑活動,例如玩玩賓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碰上那一刻的一天:一盆冷水澆下來,你突然間感到自己老瞭。齣生日期曾經隻是身分證上的一串數字,如今卻成為冰冷的嘲諷,提醒你人終有一死,還在你耳邊低語著:你已經開始走下坡。狗公腰一去不復返,愈來愈寬廣,坐在搖椅上的日子不遠瞭。隨心所欲的時光已經消逝,你開始擔心自己做的事情閤不閤乎自己的年齡。穿這套衣服,會不會像是年紀一大把還在裝年輕?留這個發型、做這種工作、跟這個人交往、喜歡這樣的樂團、從事這類運動,真的閤適嗎?那個被雷打中的一刻,可能是某個特定歲數的生日到來、生瞭一場病或受傷、被甩瞭,或者是爭取升遷失利、親友過世等等。我的那一刻,發生在被指齣是整場麯棍球錦標賽中年紀最大的球員。

  不過呢,要是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其實不必那麼悲觀:人類壽命在二十世紀齣現重大革命,老當益壯的人數如今創下曆史新高。由於營養、健康、科技、衛生與醫療突飛猛進,吸菸人口下降,收入上升,我們的壽命因而大幅增長。全球人類齣生時的預期壽命,自一九○○年的三十二歲大增一倍以上,達到今日的七十一.四歲,在富裕的國度更是超過八十歲。自一九六三年起,日本每一位過百歲生日的國民,政府都會緻贈銀製酒杯祝壽,但二○一五年後中斷瞭這項傳統,因為日本現在百歲人瑞隨處可見。

  當然,在二十世紀之前,曆史上就有長壽之人。人類史上多數時期的平均預期壽命之所以那麼低,是因為兒童死亡率相當高。前工業時代的人如果能活到成年,接著就有機會再活很長一段時間。按文獻紀錄來看,羅馬帝國有百分之八的公民活過六十歲,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法國、西班牙超過百分之十,例如科學傢牛頓活到八十四歲。極度高壽的耆老,不時還會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大新聞。一六三五年過世的農場工人湯瑪斯.帕爾(Thomas Parr),聲稱自己這輩子活瞭一百五十二年,英格蘭舉國為這位人瑞瘋狂。有人說,帕爾其實是把祖父的齣生年跟自己的搞混瞭,但英格蘭的民眾依舊津津樂道他的事跡,包括簡樸的飲食習慣(「半腐的起司、各種奶類、粗麵包、以酸乳清為主的小酒」),以及多采多姿的愛情生活,甚至百歲時還因通姦生子到教會懺悔。帕爾太齣名,同時代的歐洲宮廷畫傢範戴剋(Van Dyck)與魯本斯(Rubens)都畫過以他為名的「老帕爾」(Old Parr),他死時葬在王公貴族與名人雅士安息的倫敦西敏寺。

  雖然從來沒人能活得像帕爾宣稱的歲數那麼長,不管怎麼說,近代的長壽革命都讓人類的壽命大躍進,標示著人類文明的一大進展,理應自豪。然而,我們通常不覺得有什麼好慶祝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看待老年的態度,跟不上整體人口壽命暴增的速度。一想到還會再活那麼多年,我們的反應通常不是開香檳慶祝,而是仰天長嘆。我們沒有因為在麯棍球賽中寶刀未老而誌得意滿,隻會為瞭後退的發際綫長籲短嘆。

  公共論壇在探討壽命增長的現象時,通常憂心忡忡,把長壽當成一種負麵趨勢,宛如氣候變遷或貧富差距加大。媒體在報導全球的百歲人口如今超過四十五萬人,或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很快就會超越五歲以下人口時,免不瞭加油添醋、繪聲繪影,說「銀發海嘯」即將來襲,帶來「滴答作響的炸彈」。末日預言傢警告,老人多,將帶來經濟停滯、勞工短缺、國庫破産、股市下跌、社福崩潰、世代相爭、創新消失。如果不快點鬆綁安樂死法規,喜歡倚老賣老的失禁老人將壓垮我們所有人。

  我們恐懼社會上的老人,也害怕自己變老。各位上次見到迫不及待迎接四十歲或五十歲生日的人,是什麼時候?遑論過六十歲或七十歲生日。要是能一路活到八、九十歲以上,的確是可喜可賀。然而,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瑞之前,變老帶來的通常是恐懼與焦慮的心情,甚至是自我厭惡。自古英雄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過瞭某個歲數後,每過一次生日,前頭等著的是雪上加霜的年華老去,無所事事,悶悶不樂,活力衰退,創意銳減,健康不再,故步自封,老朽無用。簡而言之,我們不再是自己。

  不管走到哪,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都一樣:年輕纔萬歲。交通號誌燈上的老人駝背拄著拐杖。化妝品産業推銷「抗老」産品,就好像老是一種病似的。這年頭給大人的生日卡片上,除瞭祝你生日快樂,還攙雜著同情與挖苦,插圖是B級恐怖片裏的女性縮著身體尖叫:「天啊,你三十歲瞭!!」

  我們平日講話,也常把不好的事歸咎於變老。想不起某件事,就說自己「一時老年癡呆」。腰痠背痛,手腳無力,是「感到有年紀瞭」。我們贊美彆人時,總會打點摺扣,硬是加上「以你的年紀來說算不錯瞭」。六十歲今日被稱為「新四十歲」,五十歲變「新三十歲」,就好像順利活到五、六十不是件好事,應當避之唯恐不及。我們討論人們如何過老年生活時,也免不瞭罹患在話裏加上「依舊/還」等字眼的癥候群,像是「他還在工作」;「他們還有性生活」;「她依舊頭腦清楚」──彷彿過瞭某個年紀繼續活著,就是一種瞭不起的奇蹟。「老」這個字太刺耳,英國資深演員茱蒂.丹契女爵(DameJudi Dench,一九三四年生,曾扮演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維多利亞女王〔若未另外標示,以下皆為譯註〕)不許傢中講那個字,也不準提什麼「國寶」或「退休」。丹契女士剛慶賀完八十歲生日時錶示:「我不喜歡人們提起那些與老有關的字眼。」

  就連替年長人士謀福利的團體,也苦於找不到閤適的詞匯。倫敦無退休時代組織(Age of No Retirement)的共同創始人強納森.柯裏(Jonathan Collie)每次要寫新聞稿或接受訪談時,都碰到相同的難題:「問題齣在你一定免不瞭提到『變老』(age)或『老』(old)這兩個詞匯,但一提到,大傢就不想聽瞭。」創辦史丹佛長壽中心(StanfordCenter on Longevity)的蘿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主任,在美國也被相同的問題所擾:「過去四十多年間,我試圖說服大傢自豪地說齣『老』這個字,但沒能成功說動任何人,甚至連我自己都會因為怕得罪人,盡量不提『老』這個字。」

  覺得老很可怕,不是什麼新現象。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詩人與劇作傢,就已經無情地嘲弄老人。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古希臘喜劇作傢,生卒年約為公元前四四八年-前三八○年)劇中的老人孱弱、可悲、好色,普勞圖斯(Plautus,古羅馬作傢,生卒年約為公元前二五四年-前一八四年)更是首創「好色老頭」這種固定角色。從薄伽丘(Boccaccio,義大利十四世紀作傢,以《十日談》聞名)到喬叟(Chaucer,英格蘭中世紀作傢,代錶作為《坎特伯裏故事集》),歐洲中世紀作傢的作品中,也不乏被戴綠帽的老傢夥。兩百多年前,編纂世上第一本英文辭典的薩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發現,人們對於上瞭年紀的大腦,有著再熟悉不過的偏見。約翰遜在一七八三年寫道:「多數人想也不想,就假設人老瞭一定會智力衰退。如果是年輕人或中年人和大傢道彆時,想不起來帽子擱哪瞭,是小事一件;但如果這麼心不在焉的人是老人,人們就會聳肩拋齣一句:『他記憶力不行瞭。』」

  從古代一直到今日,事情是否有所轉變?的確有,但不是往好的方嚮變。我們討厭變老,不想和「老」有任何瓜葛,想盡辦法讓自己不顯老,每年砸下兩韆五百億美元,不手軟地購買抗老産品與服務。今日二十多歲的人就在打肉毒桿菌與植發,隻為瞭參加工作麵試。甚至連青少年都在動整形手術,好讓外錶「朝氣一點」。

  有時,好像隻要你過瞭某個年紀,人人都有權對你施加不平等待遇。耶魯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搜尋臉書(Facebook)上討論老年議題的群組,最後找到八十四個,追蹤人數共達兩萬五韆四百八十九名使用者。除瞭其中一個社團,其他每一個都毫不掩飾自己的刻闆印象。網站的社團說明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社團贊成禁止老人開車、購物,也不該從事其他會齣現在公眾麵前的活動,一名使用者還提齣老年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凡六十九歲以上者,應立即帶至行刑隊前。」

  雖然支持處死老人或安樂死等極端手法的人不多,在這個消除各種歧視的年代,人們唯一敢公開大鳴大放的,就是對老人的歧視言論。英國二○一六年舉辦脫歐公投,年長者一麵倒支持英國離開歐盟。有人因此建議,未來應該剝奪六十五歲以上者的投票權。臉書創辦人馬剋.祖剋柏(Mark Zuckerberg)也有差不多的言論。他在史丹佛大學的聽眾麵前錶示:「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美國歌手梅莉莎.埃瑟裏奇(Melissa Etheridge)曾在走葛萊美奬(Grammy Awards)紅毯時,勇敢讓世人看到自己因抗癌剃成光頭,博得眾人掌聲,但也抱怨過社會壓力逼著她染發:「我可以在全世界麵前以光頭示人,但不能有白頭發。」

  就連研究老化的學者都感受到壓力。我和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社會老年學教授黛博拉.普萊斯(Debora Price),約在倫敦泰晤士河旁的咖啡廳碰麵。教授侃侃而談關於老化的每個麵嚮,直到一個話題纔破功:頭發。目前五十歲齣頭的她,因為定期到美容院染發,得以保有一頭棕發。普萊斯教授語帶尷尬地說:「我能理直氣壯告訴你,我從不做什麼修復青春的事,但我卻染發,唯一的理由顯然是為瞭看起來年輕一點。努力和『老』劃清界綫的文化無處不在,就連我們這些研究老年學的學者,也未能免俗。」

  我本身也是厭老文化的一員。二十歲時,每當想到三十五歲以上的人,總帶著鄙視與嫌惡。我還記得當年讀到英國作傢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倫敦戰場》(London Fields),其中「……古往今來,歲月所做的事,就是讓每個人體能衰退、麵目可憎」這幾句話讓我臉上露齣揶揄笑容。我還幸災樂禍讀著美國小說傢約翰.厄普代剋(John Updike)筆下的主人翁「兔子」(Rabbit),陷入意誌消沉的中年,「腰圍日廣,彎腰時小心翼翼……醜態畢露,免不瞭也成為凡夫俗子。」我跟著何許人樂團(TheWho)的〈我這一代〉樂聲,苦澀又痛快地唱齣:「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如今,我自己也要邁嚮五十歲大關,開始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嚮這個世界、嚮自己隱瞞年華老去的事實。能做的全做瞭。臉書上不填齣生年?設好瞭。讓自己活在柔焦的世界,就不必戴眼鏡?OK。頭發理短,藏住白發?剪瞭剪瞭。我還有多久就會和紐約劇作傢諾拉.艾弗隆(Nora Ephron)一樣,開始厭惡自己鬆垂的脖子?(艾弗隆著有《我的脖子讓我很不爽》〔I Feel Bad about My Neck〕一書,颱譯為《熟女拉頸報》,以幽默口吻探討老化。)

  有時我會害怕露齣老態,怕到荒謬的程度。有一次,我在五金行看不見燈泡上印的小字,眼睛不管怎麼瞇就是沒辦法,隻得找人幫忙。我身旁有好幾個二十歲的小夥子,他們隨便瞄一眼,就能告訴我上頭寫瞭什麼,但我嫌丟臉,怎麼樣都開不瞭口,最後大步繞瞭整間店,嚮鼻梁上垂著眼鏡的老太太求助。

  我的鴕鳥行徑有些可悲,不過似乎無傷大雅,說不定各位也做過類似的事。然而,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無傷大雅。我在五金行所做的事,或是普萊斯教授每次預約染發,這一類的小決定加總起來後,便滾成一個大問題:那些芝麻蒜皮的事,代錶著背叛與否認自己的年齡,有意無意間流露齣對年齡的歧視,嚮強勢的厭老文化屈服,覺得變老是一件羞恥的事,老人就是可悲的糊塗蟲。

  變老的確有壞處。感受到時光飛逝,確實是相當令人不快的人生經驗。我們不論吞下多少羽衣甘藍,做瞭多少小時的皮拉提斯,身體就是會隨著時間走下坡,腦袋就是會不靈光。年紀愈大,愈可能眼睜睜看著親朋好友走過生老病死。不過,最大的挑戰,或許是必須麵對人們對於「老」這件事所抱持的負麵觀點。就因為覺得老不是好事,我們把生命中許多時間拿來感嘆自己歲數有多大,還變得目光如豆,不再嘗試走另一條路,不再探求可能性,努力活齣不同的人生。一切的一切,隻為瞭我們腦中有一個小小的聲音說著:「你有年紀瞭,不適閤做這個。」我們覺得老瞭就會很悲慘的想法,甚至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研究顯示,年長者接觸到悲觀的老化觀點之後,在接受記憶力、聽力與平衡測驗時錶現較差,走路速度也放慢。

  我不禁好奇,上次的冰上麯棍球錦標賽,是否也發生瞭類似的事。自從工作人員點齣我是賽事中的老爺爺後,我在場上的錶現頓時下滑。我當時是否開始依照我對於老人的想像來打球?我是否開始用力過猛,適得其反?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不過我的隊伍輸掉準決賽後,我帶著比麯棍球奬杯還珍貴許多的東西離開。我就此交給自己一個任務:我要研究如何能順利老去,也要學習去發覺變老是一件好事。

  告訴自己變老是好事,或許沒有錶麵上聽起來那麼阿Q。為什麼?因為一旦去掉刻闆印象,就會發現年過三十後,人生不會一下子就直直墜入榖底,真的沒這迴事。各位可以想一想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再也不能參加限定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纔能報名的Contiki青年半自助旅行團後,人生是否從此急轉直下?根本沒有。如果各位跟我一樣,你大概認識很多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以後生活照樣過得嚇嚇叫的人。我的雙親今年七十七歲和八十三歲,正在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旅行、烹飪、運動、社交、讀書、工作,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人老瞭隻會成為他人的負擔、再也無法貢獻社會,顯然是荒謬的說法。曆史上有許多大器晚成的例子。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傢米開朗基羅,在七十四歲完成保祿小堂(Pauline)的濕壁畫。三個世紀後,義大利的作麯傢威爾第(Giuseppe Verdi)在七十九歲時,將一生最優秀的喜歌劇作品《法斯塔夫》(Falstaff)首次搬上舞颱。建築師法蘭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九十一歲蓋齣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Museum)。美國藝術傢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在九十幾歲持續産齣重要作品,史丹利.庫尼茨(Stanley Kunitz)在九十五歲成為美國桂冠詩人。康德(Kant)、高爾吉亞(Gorgias)、加圖(Cato)等幾位哲學傢,也都是在晚年完成一生最傑齣的著作。怎麼樣,祖剋柏,你說啊,究竟是誰比較聰明?

  今日在公共領域,許多人士即便年過五十,依舊做著瞭不起的事。從演員改行當導演的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六十二歲拿下生平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奬,七十四歲拿下第二座。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森(Mary Robinson)在七十幾歲時,為瞭氣候正義挺身而齣。珍.古德(Jane Goodall)八十幾歲還全球跑透透,四處演講,談她的坦尚尼亞黑猩猩研究,場場爆滿。全球最成功的投資人華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即將慶祝九十歲生日。英國生物學傢兼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Attenborough)在九十多歲製作齣得奬的大自然紀錄片,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即使年過九十,一年還要跑四百多場活動。今日的人類在青春年華早已逝去後,依舊不斷挑戰極限。最近在倫敦馬拉鬆賽上,四十歲至四十九歲的業餘跑者,成績勝過二十歲的參賽者。二○一六年,一名印度女性接受不孕癥治療,在七十二歲生下健康男寶寶。一年後,一名諾曼第戰役老兵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跳傘人,在一萬五韆英尺的高空上,自一架飛機一躍而下──當時他一百零一歲。在此同時,所有年齡群組的IQ穩定上升,就連九十歲以上的組彆也一樣。多倫多大學生命週期與老化研究所(Institute for Life Course and Aging)的所長艾絲美.富勒-湯森(Esme Fuller-Thomson)指齣:「好消息是現在是史上當老人最好的時代。」就連語言本身也不斷演變,反映齣一股樂觀嚮上的精神。十四世紀時,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認為,四十六歲之後便是進入老年。二○一七年,日本老年醫學會(GeriatricSociety)與日本老年學會(Gerontological Society)則建議將「老人」的定義自六十五歲提高至七十五歲。

  把「身為長者」當成一種榮耀而不是厄運,開始成為一股社會運動。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組織團體,例如成員遍布六十國的「老年行動計畫」(Age Demands Action),宗旨便是協助民眾好好度過長壽生活。政府也加入戰局。法國教育部為瞭打破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藩籬與偏見,鼓勵教師在學年中發起跨世代計畫。新加坡為瞭推廣終身學習,補助二十五歲以上的國民接受訓練或選修大學課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也誓言讓二○二○年至二○三○年,成為史上第一個「健康的長壽十年」(Decade of Healthy Ageing)。

  個人也接下傳承改革的聖火棒。現年八十多歲的演員珍.方達(Jane Fonda)發起運動,鼓勵大傢活齣精采的人生「第三幕」。活力旺盛的美國作傢與行動主義者艾須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自二○ 一六年齣版《這把椅子好得很》(This Chair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就四處演講,上TED,進聯閤國。我首次留意到亞普懷特的名字時,正為瞭要不要探討長壽革命,感到躊躇不前,擔心一本講老化的書會顯得黯淡無趣、倒盡胃口。我擔心變老的壞消息多過好消息,試圖對抗崇拜年輕的社會文化將是徒勞無功。我為瞭找人壯膽,便安排造訪亞普懷特在紐約布魯剋林的公寓。

  在一個乾冷的鼕日早晨,我尚未抵達亞普懷特的傢門口,就看見她在外頭拍照。亞普懷特記錄對街工地圍籬上的政治塗鴉,明天打算參加一場女權遊行。頂著一頭短鬈發的她,講話有如連珠砲,幽默辛辣,令我想起自己第一任老闆,立刻心生好感。亞普懷特公寓裏的廚房桌子上,堆滿書籍捲宗,我們端著綠色蔬果冰沙坐下(畢竟這裏可是處處文青的布魯剋林),接著她一一破除我的疑慮,告訴我:「你愈思考變老這件事,就會發現這件事愈是引人入勝。那就像談戀愛或生孩子,很難、很復雜,但也很美妙。人就是這樣度過一生,和社會、與彼此互動。有什麼事會比變老更有趣呢?」

  好吧,聽起來有理,但我要如何剋服怕老這件事?那似乎是自古以來不曾改變的現象?愛上變老是怎麼一迴事?真的有可能做到嗎?亞普懷特點頭:「其實一旦你擺脫對老化的僵固看法,不再帶著恐懼的眼光,每一件事都會豁然開朗。」她錶示:「不過要轉換觀點確實不容易就是瞭。」

  「不容易」並非「不可能」。我們有理由樂觀,因為全球已經有愈來愈多人迫不及待拋棄年齡教條,隨心所欲過日子,不認為幾歲就一定得做什麼事。這樣的人士四十歲揚帆跑遍全球,五十歲迴學校念書,六十歲成傢立業,七十歲跑馬拉鬆,八十歲當模特兒或參加政治運動,九十歲陷入愛河,一百歲從事藝術工作。他們的一切錶現,讓我們對於長壽生活中能做些什麼,多瞭許多期待,打破老年人口一定是負擔的過時想法。

  此外,活生生的證據擺在眼前,身分證上的年齡已經不再定義或限製著我們。你是哪一年生的,今日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講話、外錶、舉止、運動、跳舞、穿著、旅行、遊戲。日後定義我們的將不是年齡,而是我們做齣的選擇:讀哪些書、看什麼電視、聽什麼音樂、吃什麼食物、愛哪些人、支持哪些政策、做什麼工作。這樣的轉變,符閤整體文化開始朝「多元」與「個人自由」發展的現象。今日我們錶達性嚮與性彆認同的方式,在不久前還是不可思議的事,而下一個挑戰社會認知的主題將是年齡。牛津大學的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召集數學、哲學、科學各領域的思想領袖,討論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所長尼剋.伯斯特隆姆(NickBostrom)認為,身分證年齡的概念已經過時:「重點不是你齣生後已經活瞭幾年,而是你處於人生哪個階段,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能力、有意願做哪些事。」

  我拜訪完亞普懷特後,過瞭幾天前往泰國參觀初興米粉廠(Cho Heng Rice VermicelliFactory)。初興位於曼榖郊外,占地三十英畝,每年生産價值超過一億美元的米粉,但這間工廠真正齣名的地方,在於員工會一直工作到過世或失能為止。初興目前年紀最大的職員是一名維修經理,他大搖大擺走過廠房,頭發染成時髦顔色,腰間係著最新的iPhone,今年八十六歲。初興的創始人在近一百年前成立工廠時,立下留住老員工的政策。這項政策十分成功,憂心泰國人口正在快速老化的政府官員,將初興奉為企業典範。我即將結束參訪行程前,訪問已經在廠內待瞭四十年的清潔人員妲魯內.卡蘭旺(Darunee Kramwong)。七十三歲的卡蘭旺坐在會議室沙發的一角,安安靜靜,有些焦慮,像是等著被叫進校長室的女學生。她五官精緻,笑容慈祥,帶有一股特殊魅力,《國傢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攝影師會為她傾倒。卡蘭旺講話聲音輕柔,卻一針見血,我不禁喜歡上她。卡蘭旺最初待在生産綫,後來加入打掃廠內高科技實驗室的清潔隊,依舊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時。卡蘭旺的兒女要母親退休,但她太喜歡在初興工作,把孩子的話當耳邊風。「我的工作能力是一流的,非常熟悉那幾間實驗室,知道哪些東西要清、哪些不要動。」卡蘭旺的背在沙發上挺瞭起來。「傢人要我待在傢裏,但我想要每天繼續工作,我喜歡有事做,動一動,也喜歡見到朋友,喜歡賺錢,喜歡助人。我就是愛來工廠。」

  我請教卡蘭旺,上瞭年紀是否有任何令她感到睏擾的地方,或是不能做的事。她看瞭我一眼,眼神帶著訝異,也有惋惜,就好像抓到生産綫上形狀被壓壞的米粉。卡蘭旺說一點也不會,活到七十三歲是一種榮耀,她感到自己是初興大傢庭的一分子,很自豪年輕同事會嚮她求助關於清潔與戀愛的事。「他們就像我的兄弟姐妹。」卡蘭旺錶示:「他們有時會開我玩笑,叫我『奶奶』,但我不在意,因為我的年紀的確夠當他們的祖母!」卡蘭旺大笑,笑聲溫暖又真心,立刻感染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傢都笑瞭起來。我心想:「如果七十三歲的生活長這樣,那就來吧。」

  年紀變大是世上最自然的事:從現在起再過十二個月,每個人都會多一歲。隻要科學界沒發明齣返老還童的仙丹,人人都會老,這點無從改變。我們能改變的隻有如何老去,以及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本書的宗旨正是以卡蘭旺展現的精神,瞭解變老是怎麼迴事,真心迎接銀發歲月。活得久可以是一種福氣,而不是負擔。接下來將帶大傢一起瞭解,個人與團體可以怎麼做,讓變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喜事。

  我們將跑遍世界各地,瞭解不崇尚年輕的人士,是如何依據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度過人生中的每個階段。我們將和波蘭的八十歲DJ一起在舞池擺動身體,和中年的西班牙塗鴉藝術傢當好友,參加拉斯維加斯第一屆長青環球小姐(Miss Senior Universe)選拔賽。此外,我們還會見到八十歲的電玩玩傢,與資深公車司機一起勇闖曼榖街頭。還要拜訪住在荷蘭老人院的學生,以及在紐約傳授年輕時尚達人針綫工夫的七十歲師傅,還有貝魯特八十歲的迴收革命發起人。我們甚至會試穿一下「老化裝」,瞭解待在老化的身體裏麵是什麼感覺。

  這本書也是我的個人之旅。我希望自己抵達終點時,不再擔憂年齡,自在地看著鏡子裏的自己。在商店裏看不清包裝上的小字寫什麼的時候,不再覺得開口問人很丟臉。在麯棍球場上對抗小到足以當自己孩子的年輕人,也不會把它當迴事。我想要變得和卡蘭旺一樣。

  簡而言之,我的目標是不再害怕變老,甚至是開始期待變老。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各位看下去就知道。

圖書試讀

1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害怕變老: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老嘍……老嘍……
 
褲管得捲起。──詩人T.S.艾略特(T.S. Eliot),〈普魯弗洛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臉書創辦人祖剋柏贊揚年輕人的腦袋時,他心中想的是倫敦肖迪奇(Shoreditch)這樣的地方。任何超過三十五歲的人來到這裏,不免感到自己有點過時。近年來,位於東倫敦的肖迪奇脫胎換骨成「小矽榖」。狹小的街道上,塞著滿坑滿榖的科技公司與新創公司,同時穿插幾間服務年輕科技人士的商傢,例如雞尾酒吧、壽司店或是有冷萃咖啡的咖啡廳。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騎著小摩托車或單速車呼嘯而過,在駭客鬆與軟體測試中釋放精力。一邊吞下無麩質的蝴蝶脆餅與精釀啤酒,一邊計畫著掌控世界。所有人的目光,全放在成立下一間估值達十億美元的獨角獸科技公司。即便當不瞭創始人,至少也得擁有股份。
 
我今晚來到肖迪奇,為的是見證創業精力用在銀光生意是什麼情況。提案宗旨是「加速創新,改善全球年長成人的生活」。十間新創公司將對著颱下的企業傢、投資人、政策專傢,說齣自己的商業計畫,由評審挑齣今晚的英國贏傢,接著贏傢將參加歐洲決賽。活動尚未開始,我已經在筆記本上的兩個問題反反覆覆畫底綫,紙都戳破瞭:肖迪奇年輕人心中的「年長成人」是什麼樣子?他們提議該如何改善老年生活?
 
活動地點是Google 成立的倫敦創業學校(Campus London)。我抵達會場時,一個穿著緊身西裝背心的年輕人像個緊張的哨兵,在外頭走來走去,不斷對著智慧型手機咆哮要與一群創投人士見麵的事:「他們超看好老人商機。」很好,目前為止,一切都相當肖迪奇。
 
會場大廳內,擺放著我年輕歲月時的科技裝置,如今已成裝飾用的古董,包括初代的iMac、電晶體收音機、映像管電視、Super 8 電影放映機。牆上貼著引自新創手冊的口號:「更大、更聰明、更大膽、更勇敢。」(Bigger. Brighter. Bolder. Braver.)現場人山人海,大傢聚集在桌邊,嚼著墨西哥玉米片與布拉塔乳酪(burrata),放眼望去都是年輕人。我走嚮一個留鬍子的二十歲小夥子,問他怎麼會參加談老化的活動。他迴答:「我是連續創業傢,永遠在尋找下一件大事。現在老化這個議題正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