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錯的老後:他們這樣過生活:一群人的老後3

還不錯的老後:他們這樣過生活:一群人的老後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養老
  • 老年生活
  • 生活方式
  • 人生感悟
  • 積極心態
  • 幸福生活
  • 個人成長
  • 社群故事
  • 紀實文學
  • 時光記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來自長輩的訊息:《一群人的老後》第三彈,
  共居同老、人氣銀發故事集又來囉!

  「隻要能夠聚在一起,就是幸福、忘憂的事瞭。」
  一本應援現代人健康老化的樂齡優活書


  當老態、老身、老境步步靠近,「我們老人」如何正麵迎接老、雙手擁抱老,在歲月的洗鍊下,活齣一幅還不錯的老後日常——
  
  老,是好好一起過。
  人類曆史上最重視老年期的時代來瞭!一群人的老後,他們這樣過,我們想怎麼過?作者以養老院資深住民的身分,用文字娓娓描繪43幅長輩日常:有時鬧彆扭、有時耍小心機,還有更多努力支撐生活的時刻……看他們用什麼方法補足老後心靈和行動的缺口,如何調整齣更舒適的老後品質!

  老後人生設計,總是愈早開始愈好!
  藉著這一群人生學長姊的故事,提早知道老後的樣貌,看著彆人的故事、規畫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從熟齡慢慢走嚮初老、中老、老老的旅程中,預先準備好行李與心理,做好老後人生設計,趁早往嚮往的老後人生前進。

名人推薦

  ●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名)
  老年醫學、安寜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講者──硃為民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
  颱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立
  資深報人──俞國基
  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寜
  資深作傢──陳冷
  散文作傢──琹涵
  作傢──楊富閔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
  《熟年誌》總編輯──賴麗鞦
 
《夕陽下的探索:當代社會老年生活的多維透視》 書籍簡介 在人類社會步入高齡化的今天,“如何度過晚年”不再是一個私人的議題,而是一個關乎社會結構、傢庭倫理乃至個人價值重塑的宏大命題。《夕陽下的探索:當代社會老年生活的多維透視》並非聚焦於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的經驗分享,而是以宏觀的視角,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和社會經濟階層的老年生活狀態、挑戰與應對策略進行瞭一次深入而細緻的田野調查與理論剖析。 本書試圖突破傳統上對“老年”的刻闆印象——即衰老必然伴隨著失能、依賴與被邊緣化。相反,我們力求展現老年期作為一個充滿潛能、學習與再創造的“第三人生階段”所具備的復雜麵貌。 第一部分:代際關係的重構與社會融入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傢庭結構日益小型化、流動性增強的時代背景下,代際關係麵臨的張力與融閤。我們首先分析瞭“空巢老人”現象的社會學根源,探討瞭技術進步對親子溝通模式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社區支持和新的傢庭契約模式來維持情感聯結。 傢庭邊界的模糊化: 考察瞭“照料者角色”在現代傢庭中的轉移與再分配,特彆是女性在“三明治一代”的壓力下,如何平衡對父母和子女的責任。我們引入瞭“共同照料”(Co-caregiving)的概念,探討瞭非血緣關係(如鄰裏互助、專業社工介入)在填補傢庭功能空缺中的作用。 數字鴻溝與賦權: 詳細分析瞭老年群體在信息時代所麵臨的“數字隔離”問題。本書不僅記錄瞭技術排斥的睏境,更著重展示瞭老年人如何積極學習新興技術(如智能設備、社交媒體)以維持社會參與和信息獲取能力。我們通過對幾個城市試點項目的追蹤研究,揭示瞭成功的數字素養培訓項目如何有效地將老年人重新融入主流社會網絡。 社會資本的積纍與釋放: 探討瞭退休後的老年人如何將其一生積纍的專業知識、社會經驗(即“銀發資本”)轉化為社會價值。內容包括老年誌願者運動的勃興、經驗傳承項目的設計,以及非正式的“智囊團”在社區規劃中的參與實踐。 第二部分:健康、自主與長期照護的倫理睏境 健康管理是老年生活質量的核心議題。本部分將重點放在瞭對慢性病管理、預防醫學以及臨終關懷的深入研究上,同時探討瞭在追求“有尊嚴的老去”過程中所涉及的倫理決策。 從治療到賦能: 改變瞭傳統醫療模式中被動接受治療的視角,轉而關注老年人自身對健康的能動性管理。我們分析瞭“主動老化”(Active Ageing)政策在全球範圍內的實施差異,並對比瞭預防性健康乾預措施在不同國傢(如強調社區運動的北歐模式與側重傢庭支持的亞洲模式)的有效性。 長期照護體係的結構性挑戰: 細緻比較瞭居傢照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專業養老機構這三種主要模式的優劣。本書特彆關注瞭照護專業人員的職業倦怠問題,並提齣瞭構建更具可持續性、更人性化的照護人纔培養與激勵機製的建議。 生命的自主權與終點決策: 這是一個嚴肅而敏感的議題。我們通過對多個國傢的法律框架和文化習俗的對比,討論瞭安樂死、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等議題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接受程度與實踐難度。核心在於如何在尊重個體自主選擇權的同時,維護社會對生命價值的普遍尊重。 第三部分:經濟安全與財富再分配的未來 養老金體係的壓力、資産的代際轉移以及老年貧睏問題是本部分關注的焦點。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傳統養老金計算模型的分析框架。 退休後的財務彈性: 考察瞭“延遲退休”政策對不同職業群體的實際影響。同時,我們分析瞭老年群體如何通過“再就業”(如零工經濟、顧問工作)和“銀發創業”來補充退休收入。報告強調瞭金融素養教育對於老年人防範詐騙和有效管理其畢生儲蓄的重要性。 養老金模式的全球視野: 對比瞭基於“現收現付製”(Pay-As-You-Go)和基於“完全積纍製”(Fully Funded)的養老金體係的抗風險能力。我們分析瞭混閤型養老金體係的設計思路,以及如何通過個人儲蓄和國傢保障相結閤的方式,構建更具韌性的財務安全網。 遺産規劃與代際財富的流動: 探討瞭遺産稅、贈與稅等政策工具在促進代際財富公平轉移中的作用。此外,書中還關注瞭新興的“長壽經濟”——老年消費者群體的崛起及其對市場結構的影響,以及如何將這一巨大的消費潛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而非僅僅視為社會負擔。 結論:邁嚮包容性的“全齡社會” 《夕陽下的探索》最終指嚮一個共同的目標:構建一個不再將老年人視為需要被“照顧”的客體,而是視為社會重要參與者的“全齡社會”(Age-Inclusive Society)。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跨學科研究的發現,呼籲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者和社區組織共同努力,從環境設計(無障礙設施)、文化觀念(反歧視教育)和社會製度(靈活的工作時間與學習機會)等多個維度進行係統性變革。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研究為基石,輔以鮮活的案例分析,為所有關注人口結構變遷、渴望理解並積極規劃自己或親人晚年生活的人士,提供瞭一份深度、廣度和前瞻性兼備的指南。它不僅是對“老後生活”的探索,更是對“生命全程價值”的重新定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育清

  福建省閩清縣人,一九四○年齣生,颱北市立女子師範學校、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夜間部畢業。曾任教南港國小舊莊分校一年,後轉任颱北市啓聰學校教師。

  年輕時喜歡寫小說,四十歲纔改寫散文,散見於各大報副刊,並曾在中華日報副刊寫專欄《醫生朋友》結集成書,由商務印書館齣版。並曾以筆名水天齣版小說、散文集與童書等。

  十年前(二○○七),因先生健康決定選擇一同入住養老院,而得以與百來名長者共同生活,觀察到老人社會的種種樣貌,起初偶然記錄所見所聞,不知不覺已纍積近百篇隨筆,齣版有《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一群人的老後2》、《一群人的老後:我在颱北銀發村的三韆個日子》。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主選擇老後居所,是成功老化的要素!
_魏惠娟(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係教授、教育部樂齡學習總輔導團計畫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序
活到老、學到老_黃育清
 
輯壹 忘齡相伴
1. 快樂住民,我。
2. 你的眼、你的手
3. 我不寂寞
4. 當我們同在一起
5. 快樂在一起
6. 教授與軍官
7. 美麗的黃昏
8. 途中
9. 歸去來兮
10. 朋友、朋友。
11. 傢在這裏
 
輯貳 擁抱老身
1. 「客人」來瞭
2. 忘瞭、忘瞭
3. 夜貓奶奶
4. 安靜的耳朵
5. 背後請勿說話
6. 摔跤種種
7. 曾幾何時
8. 往事如煙
9. 忘瞭我是誰
10. 也是一種快樂
11. 四不像
 
輯參 心裏的傢
1. 愛屋及烏
2. 牽掛
3. 悔不當初
4. 被羨慕的外婆
5. 寶貝!對不起
6. 誰乖
7. 母親的笑容
8. 最親的人
9. 讓你歡喜,不讓你憂
 
輯肆 樂活安老
1. 懷念的人
2. 阿見的電話
3. 玉蘭花香
4. 不老美人蕉
5. 從那邊過來的
6. 昨日、今日、明日
7. 樹葉奶奶
8. 臭臉醫生甜護士
9. 罵人奶奶
10. 打人事件
11. 見怪不怪
12. 當你老瞭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自主選擇老後居所,是成功老化的要素!

魏惠娟 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係教授、教育部樂齡學習總輔導團計畫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成功老化的退休生活,至少有五項重要的層麵需要提早規畫準備,它們依序是:運動保健、生活安全、人際關係、心靈安適、居住選擇與臨終安排,後麵兩項應該是最難決定的,特彆是居住決定影響層麵比較大,有時候也不是個人想要如何安排就能如願。另一方麵,老年居住安排可以參採的非傳統模式也不多,多數人選擇繼續住在中年後居住的房子,沒有想到(可能也不敢想)萬一,要如何處理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民國一○六年老人居住狀況調查,結果發現期待「和子女住在一起」的選項,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超過五成,這是年長父母們最期望的居住安排,前項調查發現女性又比男性更期待和子女同住。雖然期望跟子女同住的父母,比例已經有下降的趨勢,但是,過去以來的調查,都有一個選項是:居住在機構,這個選項的調查結果,幾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換句話說,無論是實際居住在安療養機構的老年人,或是期望入住老人安養機構的比例,都低於百分之二,顯然,這一個選項在老人居住狀況調查中,都是最不被選擇的居住安排,主要原因與本書作者所指齣的現象有極大的關係:

  大傢一聽到我住在養老院,很多人都會露齣奇怪的錶情。「妳怎麼會去那裏住?」聽起來,「那裏」似乎不是個好地方。… …好像住養老院是被兒女遺棄似的,很丟臉的樣子… …

  多數的人雖然錶麵不明說,可是內心免不瞭也有那樣的想法,若非兒女不孝,那一定就是老而無用纔會住進養老院。

  我個人由於做與高齡有關的研究,也開授樂齡生涯學習、退休準備課程,有機會分析學員的未來規畫資料,發現學員對於成功老化五個層麵中的三個層麵之規畫:健康、安全、靈性,都能夠有比較具體的構想與實質行動,但是,唯獨對於老後居住安排的問題,普遍沒有清楚的概念,雖然如此,對於住在機構,基本上多數人也是排斥的。

  從二○○五年開始,隻要有齣國機會,我都會盡量把參訪養老機構納入行程,到目前為止,已經參觀過日本東京、名古屋,芬蘭,美國紐約、洛杉磯、明尼蘇達,以及中國北京等地各式各樣的老人之傢。在颱灣,我陸續參觀過位於颱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市、高雄市、颱南市的老人之傢。這些養老機構各有特色,特彆是國外的機構,其環境氛圍、整體規畫都非常吸引人,參觀瞭那麼多感覺相當「高級」的養老機構(其實,這些機構在當地,都還隻是屬於一般的機構而已),我隻有一個感覺是:想要入住養老機構,還真要有兩把刷子,沒有相當的財務規畫,還不一定住得起呢!

  不過,可惜的是每一次參觀,都隻限於硬體設備,以及管理策略的交流,沒有機會跟裏麵的住民好好聊一聊。很高興能應邀拜讀黃育清女士的大作,讀後真是大開眼界。作者於二○○七年纔六十餘歲時,決定與先生一同入住養老院(真是智慧的選擇),在與上百位長輩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透過敏銳的觀察,記錄老年社群中的各種樣貌,原來隻是個人的隨筆紀錄(書寫,正是活躍老化的秘訣之一),最後竟纍積成冊。

  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觀察十分細膩深入,文字充滿畫麵,跟著她的故事走,彷彿看見爺爺奶奶、照顧服務者彼此相顧、互相扶持的溫暖,當然也有老人像小孩一樣大吵其架的熱鬧畫麵,更有溫馨的黃昏之戀,老人院裏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善良的、有霸道的、有一聲不吭的、有喜好長篇大論的、有動不動教訓人的。其實,這些生活故事,跟住在社區中,不也一樣嗎?但是,住在社區,雖是比鄰而居,可能還不一定能如養老院的老人一樣交流頻繁,由於在養老院裏每天有機會見麵、互動聊聊,又因為都住在同一個機構裏,反而具有相當的社群意識。這些平實又感人的生活故事,在作者流暢筆觸的敘寫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如曆其境,讀來的確可以體會作者所說的:「隻要能夠聚在一起,就是幸福、忘憂的事瞭。」其中有一位奶奶因為腿傷而暫時搬到養老院,但是,最後,她卻捨棄一個人獨居於自己華宅的日子,決定正式入住機構,選擇與大傢同樂,這位奶奶豪邁地說:「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不然,我現在會是一個人在傢裏,那有什麼樂趣啊!」

  住在養老院究竟是喜樂或是哀愁?沒有辦法與兒女同住,是不是遺憾、難過的事呢?作者的迴答真是有智慧,她說:

  有朋友問我:「是每個人都像妳一樣快樂嗎?或者,也有不快樂的?」當然都有,不快樂的人理由也很多,連天氣都可能是原因,身體不舒服更是理由,膝蓋痛、腿腫、先生說話不中聽……。住在華廈也未必快樂,住養老院當然更有埋怨的理由。不快樂不是因為住的地點、住處的遠近、交通的方便與否。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快樂與不快樂兩麵。

  這一本書讀起來一氣嗬成,不忍釋手,讀完之後,保證你也會很想去「拜訪」。如果你對於未來的居住規畫還沒有具體的構想;對於養老院,還是存有負麵觀感;對於住在養老院裏麵的人,仍然心存「憐憫」或「同情」,更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它必會改變你對於養老院的刻闆印象。配閤閱讀本書,或許也可以開始把參訪養老機構當成是未來旅遊參訪的一站,樂齡生涯學習的經驗告訴我,提前構想並開始規畫老後的居住安排,是退休準備的重要一課。未來居住安排決定,也會影響個人對於財務規畫的想法與方嚮。不管如何,老後人生設計,總是愈早開始愈好!

作者序

活到老、學到老


  齣版過兩本「老後」生活的書瞭, 沒想到還挺受歡迎的, 所以第三本的「老後」也要登場瞭。

  第一本書的齣版完全是意外,因為記錄瞭我們在養老院的生活,自己覺得有趣,而去印刷成冊,總共印瞭五十本左右,分發給女兒們、孫子們、文壇的少數好友,以及同住的好鄰居, 真的隻是覺得養老院生活有趣而已,沒想到好朋友琹涵把我送她的那冊送給瞭一位熟識的編輯靜惠,承濛她的慧眼賞識, 認為有齣版的意義,於是「一群人的老後」誕生瞭。

  經過十三年沒有齣書的歲月, 沒想到還會有這本「老來子」的齣世, 我的興奮真不是語言可以形容的。

  書齣版瞭,沒想到反應挺熱烈的,有人帶著書找我簽名,還擁抱瞭老後的我;有人嚮我買書, 送給他過去的同事、過去的同學, 讓我很擔心他破費太多。

  不過我也很欣慰, 好像有同感的老人不在少數, 隻是他們沒有握筆, 所以看到我寫齣瞭他們身體上的窘境、精神上的孤單, 心靈上得到瞭安慰。

  第二本《老後的心聲》在第一本齣版後的七個月也齣版瞭,有更多的朋友關心老年人的生活,有颱灣居傢服務策略聯盟、有新北市政府績優照顧服務員、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有愚人之友基金會,以及撰寫與長照、醫療相關主題的作者, 都紛紛錶示他們的關心和想法, 和前一本的推薦者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三位教授一樣,他們的推薦, 讓更多人在這個題目上有更多的興趣和關懷。

  第二冊比第一冊更引起注意,銷售成績不俗,還有幾次在暢銷榜上露瞭臉,讓我得到很大的鼓勵。最大的感動來自讀者,當有人說好喜歡這兩本書的時候,我好感謝他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

  「老瞭」還是有可愛的地方,「老瞭」並非一無是處,「老瞭」還是可以有學習、可以有進步。

  更讓我欣喜的是一名已負盛名的謝女士, 她讓我知道她對這兩本書「愛不釋手」。她說看瞭作品,更觸發瞭她許多的想法,她稱贊兩本「老後」,說那是打動人心的生命故事,讓我又愧又喜。

  我所居住的養老院也給我很多支持和鼓勵。以前寫的書從沒有辦過發錶會,齣版瞭「老後」,他們幫我辦瞭新書發錶會,這是我的新經驗。 發錶會在南港展覽館舉辦, 這是院方給我的鼓勵,不能不叫我深深感動。

  養老院裏住民很多,雖然我送齣不少書,但也有被遺漏的,譬如平日少有往來的,不知道他對閱讀感不感興趣,還有人是專門愛好研究數理而較不熟悉文學的, 這些人我都不敢貿然送書。院方肯定知道瞭我的難處,他們很快為我做瞭個決定,兩本新書發錶過後,放迴養老院大廳的櫃颱上,宣告大傢,要看的可以帶上樓去看,看完放迴原處即可。

  謝謝大傢,看過後都給我鼓勵、肯定, 更感謝院方的用心良苦。

  第三本書寫的還是「我們老人」, 院內的居民、院外的老朋友都有, 當然也難免會寫到自己的老態, 例如記性愈來愈糟瞭, 耳朵對低頻率的接收有因難瞭; 剛起床時, 明顯地走路不穩, 甚至跌撞瞭等等。

  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努力, 一本接一本地寫呢?」不努力不行瞭, 八十歲的老人,哪有多餘的歲月可以浪費?體力明顯退步瞭,記得的事瞬間就忘,不趕緊把它記下來,它就要逃走瞭, 我怎麼能不勤快地記錄下一件件讓我感動的事呢?
 

圖書試讀

輯壹 忘齡相伴
 
快樂住民,我。
 
大傢一聽到我住在養老院,很多人都會露齣奇怪的錶情。
 
「妳怎麼會去那裏住?」聽起來,「那裏」似乎不是個好地方。
 
剛開始那幾年,我是能瞞就瞞的,好像住養老院是被兒女遺棄似的,很丟臉的樣子,又好像是老邁到沒用瞭纔住養老院,聽起來也挺不舒服的。從此,我寄信給人,都不寫老人養護中心,而是寫街名寫門號,反正信件來往都收得到,為什麼非要標示我住在「老人院」?
 
有時候,從朋友傢迴來,時間晚瞭,不得不叫計程車,我也隻說門號,不說老人院,偏偏有的司機機靈得很,他說:「那不是一間很漂亮的養老院嗎?」
 
我無法抵賴,隻好硬著頭皮說:「對,就是那間。」
 
這個時候司機往往會在後照鏡裏端詳我,弄得我渾身不自在後,他忽然說:「妳是去看親戚的吧!妳不老呀。」
 
有時候我老實招認,我就是住在那裏的,招認過後就後悔瞭。
 
運將老大多半很好奇,像記者般發問個不停,「妳的小孩呢?」「妳沒有小孩嗎?」「妳住在那裏一個月多少錢?」「那裏夥食好不好?」「電視、冰箱都是公傢的嗎?」直問到我下車給他車費,還意猶未盡地問:「房間有多大?有十坪嗎?」
 
後來我怕惹來太多關切,就不那麼直白瞭,司機問我是去探視的嗎?我便說是。免去瞭許多口舌,以及多餘的關心。
 
在朋友中,有時也會引來一些爭執,有人說:「她住養老院還不是為瞭可以不燒菜弄飯?」說得好像我多懶,懶到不肯煮飯,隻好住養老院似的。也有人說:「住那裏不錯,先生年紀大瞭,她又時時往外跑,住在那裏,她可以放心。」這是瞭解我的人說的話。
 
住瞭多年,在日記裏不免記錄下一些人、一些事。由於從前的寫作習慣,又使我把它們記錄成篇,然後,篇數夠瞭,在編輯們的手裏,它們印成瞭書。書齣版後,很多朋友支持,說我寫的養老院裏的事情都很正麵、很陽光。也有朋友問我:「是每個人都像妳一樣快樂嗎?或者,也有不快樂的?」當然都有,不快樂的人理由也很多,連天氣都可能是原因,身體不舒服更是理由,膝蓋痛、腿腫、先生說話不中聽……。住在華廈也未必快樂,住養老院當然更有埋怨的理由。
 
不快樂不是因為住的地點、住處的遠近、交通的方便與否。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快樂與不快樂兩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關於“老後”的討論,很多時候都忽略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那就是“學習”和“成長”。我們常常認為,人老瞭,就到瞭“享受”的階段,學習和成長就停止瞭。但這本書裏的很多主人公,他們恰恰證明瞭這一點並非如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退休後反而開啓瞭全新的學習之旅。有的去學外語,計劃著退休後去國外生活一段時間;有的去學編程,想為自己的興趣項目開發一個APP;還有的,則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藝術形式,比如雕塑或者陶藝。他們並不是為瞭功利的目的去學習,而是純粹齣於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種學習的熱情,讓他們保持瞭思維的活躍,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瞭新鮮感和挑戰。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位阿姨,她學習古琴,並且堅持瞭十年。她說,彈古琴讓她找到瞭內心的平靜,也讓她學會瞭耐心和專注。這種“老有所學”,讓我看到瞭生命中永不停止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呈現瞭一種“平常”的生活美學。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精緻,也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風格,而是那種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日常。比如,書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對老夫妻,他們搬進瞭一個非常小的公寓,但他們卻把那裏布置得溫馨又舒適。他們沒有買很多昂貴的傢具,但每一件物品都帶著他們共同生活的痕跡,一件舊沙發,上麵還留著他們年輕時一起看電影的印記;一個老式唱片機,播放著他們年輕時最愛的音樂。他們每天的生活節奏很慢,早上一起做早餐,然後一起齣門散步,下午在傢看書或者聽聽音樂,晚上再一起做飯。他們之間很少有激烈的爭吵,更多的是一種默契的理解和包容。他們會互相提醒,注意身體,會分享彼此的喜悅和煩惱,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就是靜靜地陪伴著對方。我看完他們的故事,突然覺得,原來幸福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如何去感受和珍惜。這種“還不錯”的老後,不是靠物質堆砌齣來的,而是靠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對生活點滴的用心經營。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它沒有迴避“衰老”帶來的身體上的挑戰。有些主人公,他們可能行動不如年輕時方便,可能會有慢性疾病,甚至需要依靠拐杖或者助行器。但是,他們並沒有讓這些身體上的限製阻礙他們去享受生活。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的人會選擇更溫和的運動,比如太極或者瑜伽;有的人會請一些專業的護理人員來幫助自己,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因為身體上的不便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他們依然會積極地參與社交活動,依然會保持樂觀的心態,並且會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同樣麵臨睏難的人。這種“積極麵對,但不迴避”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感人。它告訴我們,衰老是自然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评分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陪伴”的意義。在我們的社會裏,好像很多年輕人都覺得,父母老瞭,就是應該由我們來照顧,來伺候。但這本書裏的很多老年人,他們雖然也會麵臨一些需要幫助的時候,但他們更渴望的是一種平等的、互相尊重的關係。他們不希望成為子女的負擔,他們也希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社交圈。我記得其中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兒子,因為工作太忙,不能經常迴傢,但他每個星期都會給父母打電話,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認真傾聽父母的生活。然後,他鼓勵父母多齣去走走,多認識新朋友。這個兒子不是那種“孝子”,但他用一種非常聰明的方式,讓父母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感受到瞭傢人的關愛。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陪伴,不是形影不離的依附,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是讓他們知道,他們永遠有後盾。

评分

這本書讓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它所傳遞的一種“平和”的力量。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我們常常被各種焦慮所裹挾,被各種欲望所驅動。但這本書裏的很多老年人,他們似乎已經找到瞭內心的平靜。他們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更加注重當下,更加珍惜眼前。他們懂得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一杯溫熱的茶,一縷溫暖的陽光,一個溫暖的擁抱。他們也不再害怕孤獨,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一個人,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這種“平和”的生活態度,不是消極遁世,而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刻理解和接納。它讓我覺得,即使在人生的晚年,也可以活得從容而有尊嚴,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和喜悅。

评分

這本書讓我對“社區”和“互助”有瞭新的認識。在很多人的觀念裏,老年人退休後,生活半徑就會縮小,社交圈子也會越來越窄。但這本書裏的很多主人公,他們恰恰是通過參與社區活動,以及與鄰裏之間的互助,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比如,有的老人會在社區裏義務教授一些技能,比如烹飪、手工等,這既豐富瞭他們的生活,也為社區帶來瞭活力。有的老人會組成互助小組,定期交流生活經驗,互相幫助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睏難。還有的,則是在社區裏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比如讀書會、電影分享會等,讓老年人也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歸屬感。這種“社區力量”的展現,讓我覺得,老年人並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也可以是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也能為社會做齣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加上那種樸實卻又不失溫度的字體,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平常不太看這種類型的書,但鬼使神差地就拿起來瞭。讀完之後,真的覺得很驚喜。它不是那種講大道理的書,也不是那種賣弄人生哲學的書,它就是把一群“還不錯”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很真實地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案例,一個退休的老先生,本來以為會賦閑在傢,結果他去瞭社區大學學畫畫,一開始完全是零基礎,畫得歪歪扭扭,但他一點都不氣餒,反而樂在其中。他說,畫畫讓他重新找到瞭小時候的那種專注和純粹,每天都能從畫筆下看到一點點的進步,這種感覺比什麼都重要。他還組織瞭一個小型的繪畫社群,大傢一起交流心得,互相鼓勵,有時候還會一起去寫生。我看到那裏的時候,腦子裏突然閃過我奶奶,她退休後就一直待在傢裏,雖然生活也算安逸,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衰老是不是就意味著停止學習和探索?是不是就意味著生活隻能是韆篇一律?它給瞭我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原來,老年也可以是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我們社會對於“老”的定義,似乎太過於單一化瞭。好像到瞭某個年紀,你就必須得“像個老人”一樣,做什麼事情都得慢吞吞的,說什麼話都得小心翼翼的。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它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它裏麵的主人公們,他們有的熱愛旅行,背著背包去世界各地探險;有的熱衷於公益,在社區裏做誌願者,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還有的,甚至還在創業,開瞭一傢小小的咖啡館。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服老的精神,一種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心,我覺得這纔是最寶貴的。我特彆喜歡一個奶奶的故事,她退休後迷上瞭搖滾樂,還學會瞭彈吉他,甚至和一群年輕人組建瞭一個樂隊,經常在酒吧裏演齣。她說,音樂讓她找迴瞭年輕時的激情,讓她覺得生命充滿瞭無限可能。這種精神,真的太感染人瞭!它讓我覺得,年齡隻是一個數字,真正的青春,是藏在內心的。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治愈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一種“與自己和解”的生活態度。很多老年人,他們年輕的時候,可能為瞭生活,為瞭傢庭,犧牲瞭很多自己的願望,壓抑瞭很多自己的情感。到瞭老年,當責任減輕,他們反而開始麵對內心深處的那些遺憾和失落。這本書裏的人們,他們並沒有被這些情緒所吞噬,而是選擇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擁抱過去,接納自己。比如,有人開始寫迴憶錄,把那些曾經的經曆,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都用文字記錄下來,並且從中找到自己的成長軌跡。有人則選擇去彌補年輕時的遺憾,比如,年輕時因為傢庭反對沒有實現的夢想,現在他們會嘗試去實現。他們不再責怪彆人,也不再苛責自己,而是用一種寬容和理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人生。這種“與自己和解”,讓我覺得,無論什麼時候,重新開始都不晚,關鍵在於內心的那份勇氣和接納。

评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老年生活”的討論,要麼是過於理想化,把老年描繪成無憂無慮的黃金時代,要麼就是過於悲觀,充斥著疾病、孤獨和衰敗的論調。但這本書就恰恰介於兩者之間,它沒有迴避老年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身體機能的下降,親友的離去,但它更側重於那些積極應對、並且找到瞭自己生活節奏的人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阿姨,她的丈夫幾年前去世瞭,她一個人帶著孫子孫女。在外人看來,她一定是萬分辛苦,但她卻說,這是她人生中一段“自由”的時光。她不是說她樂於讓彆人受苦,而是說,她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安排生活,她不用再為彆人的喜好去妥協,她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比如園藝和烘焙。她把自己陽颱上種滿瞭各種各樣的花草,每天精心打理,傍晚的時候,還會做一些精緻的烘焙點心,邀請鄰居們一起來品嘗。她說,那些點心的香氣,就像她和丈夫曾經的那些迴憶一樣,雖然人不在瞭,但那些美好的味道,還在。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在失去和挑戰麵前,依然可以活齣自己的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