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iedrich Fröbel
圖書標籤:
  • 教育學
  • 教學法
  • 教育心理學
  • 教師發展
  • 教育理念
  • 人文教育
  • 終身學習
  • 教育藝術
  • 教學設計
  • 有效教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福祿貝爾,幼兒教育之父、幼兒園的創始者
  「來吧,讓我們的孩子為我們注入生命吧!」——福祿貝爾的墓誌銘
  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展現一個忠於天職、純潔無暇從而是聖潔的生命。

  福祿貝爾認為教育要適閤兒童的天性,就如同為動植物、幼苗或幼雛提供空間和時間般,它們就會按照個體的規律而自然成長和發育。他反對強製性和壓製兒童的發展,就像對幼小的動植物加諸劇烈的介入和乾涉,將會乾擾他們的成長和健全發育。可是一般卻往往把年幼之人視為可隨心所欲捏揉的黏土或蠟塊,孩子最初的形態和天職若受到違反本性的壓迫,將會變得不再自然和健全。

  凡是積極、規範、規定及介入性的教導、教育和教學,一定會産生妨礙、破壞和毀滅性的影響。單是採用這種教育模式,人類恐怕將會喪失真正持續而穩定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是人身上所具備的神性展現,具備自由和自律的人類生命纔是教育和生活所努力的目標以及人類唯一的使命。

  孩童從齣生後的整個成長過程,必須按其本質來加以理解,正確對待而使他能夠自由、全麵地運用自己的力量。福祿貝爾詳述瞭教學的重要課題和教導的方法,包括宗教、自然觀察、數學、語言、身體的訓練、詩歌、說故事、掌握形狀和色彩、書寫、閱讀等,並特彆強調遊戲的重要性,以喚醒和激發孩童的全副能力和素質。他所主張的學前教育思想和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此觀點已廣為世人所接受,至今對幼兒教育的基本方嚮仍深具影響力。

  何謂「人的教育」:

  所謂人的教育,就是把身為一種能夠有意識的轉變、思考、覺察的生命的人,對之加以鼓舞和治療,使他以自覺和自律的方式,完整無缺地展現內在的規律(即神性),並指齣加以達成的途徑和方法。

  教育、教學和教導就其最初的基本特徵來講,一定是容忍、順勢而為的(僅僅看管、保護),而不是規範、規定、介入。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方永泉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福祿貝爾的各方評價:


  ●杜威(John Dewey):福祿貝爾承認兒童天生能力的重要性,他熱情的關注孩童,且他在引導彆人研究孩童所帶來的影響,或許代錶瞭在現代教育理論中推廣成長觀念最有效的一股力量。

  ●法蘭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我小時候曾接受來自母親的福祿貝爾幼兒園教育。而早期的訓練恰好完全適閤丁字尺和三角尺這些現在成為機器時代自然特徵的技術。

  ●米契爾.瑞斯尼剋(Mitchel Resnick):他發明齣一種極為符閤二十一世紀需求的教育方式,不僅適用於五歲小孩,也適用於所有年紀的學習者。

  ●Norman Brosterman:福祿貝爾認為,在青年時期學習幾何學的神聖語言,將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共同基礎,並將每個人和整個社會推進到一個基礎統一的領域。

  ●S. E. Frost:十九世紀的歐洲,有三位偉大的教育巨匠齣現並逐步産生影響: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和赫爾巴特。他們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不僅在難以計數的方麵改變瞭歐洲學校的麵貌,特彆是對平民學校而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奠定瞭我們今日稱之為現代和進步教育的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1782-1852)


  德國知名的兒童教育傢、幼兒園的創始者、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

  他齣生於傳教士的傢庭,九個月大時母親因病去世,繼母則在生子後對他轉趨冷淡,十歲時改與舅舅同住。他曾短暫地讀過耶拿大學、哥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對觀察自然、自然科學、礦物學和數學極感興趣,十七歲時曾任森林測量員,還擔任過傢庭教師、礦物學博物館的助理等。1805、1808年曾兩度至瑞士,造訪知名教育傢裴斯泰洛齊的學院,裴氏的自然主義思想影響瞭他,也奠定他從事幼兒教育的誌嚮。

  1837年在巴特布蘭肯堡開辦學前兒童教育機構,招收三至七歲的幼兒,1840年將該機構命名為幼兒園。1851年,普魯士政府將幼兒園視作無神論者的聚集地而遭到禁止,隔年即過世。他去世後,學生們將他的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繼續推廣至世界各地,産生瞭深遠影響。此外,由他所設計開發的「恩物」,包括球形、圓柱形和立方體等形狀的教具,至今仍在使用,除瞭可幫助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創造外,甚至被視為是現代藝術和建築的啓發物和靈感來源,像是影響瞭後來的包豪斯運動。

  除瞭代錶作《人的教育》之外,其他著作有《慈母及唱歌遊戲集》、《幼稚園教育學》等。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文碩士。擔任過齣版社主編、大學德語講師.目前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無效的醫療》、《細菌之謎》、《閱讀的曆史》、《美國說瞭算》、《何謂哲學問題》、《論時間》、《數位癡呆癥》、《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學術為誌業》、《以政治為誌業》等二、三十本書。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圖書目錄

方永泉: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導讀
 
一、[教育概論]
1.〔教育的本源和使命〕
2.〔教育的原理和途徑〕
3.〔教育應當遵循自然的途徑〕
4.〔遵循典範所造成的有害影響〕
5.〔教師應當具備的雙重性〕
6.〔人性是活的而不是死的〕
 
二、[童年階段]
7.〔嬰幼兒的成長及教養方式〕
8.〔嬰兒與外界的關係〕
9.〔截然的劃分所帶來的戕害〕
10.〔人的人性和神性的體現〕
11.〔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12.〔幼兒感官的成長〕
13.〔孩子官能和肢體的成長〕
14.〔開始認識和形容事物〕
15.〔幼兒時期的遊戲〕
16.〔飲食和衣著方麵的規範〕
17.〔母親在肢體和周遭事物方麵的教導〕
18.〔節奏、韻律的運用〕
19.〔肢體、官能順其自然的發展〕
20.〔幼童對周遭事物的認識方式〕
21.〔描繪事物和注意數量的關聯〕
22.〔歸類和數算事物能力的訓練〕
23.〔傢事以及傢人職業的認識和影響〕
24.〔此時期帶領和教導的首要方式〕
25.〔語言能力的起點和養成〕
 
三、[少年階段
26.〔少年階段的教育原則〕
27.〔所應提供的東西和環境方麵的要求〕
28.〔關於讓子女分擔傢事〕
29.〔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活動〕
30.〔少年遊戲及活動的特徵〕
31.〔故事和歌謠在此時期的重要性〕
32.〔關於兒少時期本性的考察〕
33.〔學校的性質和使命〕
 
四、[關於教學的內容]
34.〔關於教學內容的考察〕
35.〔關於人的本性以及事物本性的閤一〕
36.〔父子關係乃是神人關係的體現〕
37.〔神的造物好比人的藝術作品〕
38.〔人的觀察和自然觀察的關係〕
39.〔觀察自然的重要性〕
40.〔力的錶現之觀察〕
41.〔力在晶體上的錶現〕
42.〔晶體生長就像心靈的成長〕
43.〔對其他晶形的觀察〕
44.〔對四麵體和八麵體的觀察〕
45.〔立方體的生成〕
46.〔力的正反作用的錶現〕
47.〔力的三種類彆〕
48.〔五和三在植物形體上的錶現〕
49.〔具生命力的植物之錶現〕
50.〔具活動力的動物之錶現〕
51.〔所有自然事物的力之錶現〕
52.〔自然整體作為力的錶現之觀點〕
53.〔帶著孩子去認識和觀察自然〕
54.〔善用肉眼和內在之眼〕
55.〔數學教育的重要性〕
56.〔語言同自然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57.〔語言本身的性質〕
58.〔由構詞法來觀察語言的規律性〕
59.〔不同語素代錶事物的不同屬性〕
60.〔錶現在語詞上的韻律〕
61.〔書寫文字的産生和根源〕
62.〔人生活動的三個麵嚮〕
 
五、[學校與傢庭必須聯閤進行的教學課題和方法
63.〔學校必須跟傢庭聯閤起來〕
64.〔學校傢庭聯閤的幾項要務〕
65. 宗教情操的生活和養成
66. 背誦宗教名言
67. 對身體的注重、認識和訓練
68. 自然和外界的觀察
69. 背誦短小、富有詩意、涵蓋自然和生命,尤其是用於歌唱和歌唱課的歌謠
70. 依據自然和外界觀察的語言練習
71. 根據規則和規律,由簡而繁地進行外部形體空間呈現的練習
72. 根據外在必然規律在網格上素描
73. 掌握色彩的不同和相同,尤其是透過既成的平麵空間之顔色錶現,側重在觀察既成的形狀:草圖的上色;接下來側重觀察色彩:網格上的素描
74. 遊戲,也就是各種自發活動的錶現和練習
75. 結閤日子、時辰和生活的事件來講述故事和傳說、寓言和童話
76. 郊遊和踏青
 
六、[由一般課題所衍生的特殊課程分支]
77. 數的知識
78. 形狀的知識
79. 發音練習
80. 書寫
81. 閱讀
 
七、[結論]
譯名對照錶

圖書序言

導讀

方永泉(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壹、前言


  在西洋教育史上,著名教育思想的源起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來自於專業哲學傢的教育理論,另一則是來自教育學者或是教育工作實踐者對於教育活動所進行的哲學思索。在近代教育史的發展中,前者可以洛剋(J. Locke)及康德(I. Kant)、赫爾巴特(J. Herbart)等人為例證,後者則可以裴斯塔洛齊(J. Pestalozzi)及福祿貝爾(F. Fröbel)等教育傢為代錶。而後者在提齣教育思想的論述時,除瞭自身的教育實踐經驗外,也都會輔以當時風行的哲學理論為基礎,故能在理論思索及實務經驗上兩相兼備,進而對於後世教育思潮的發展及教育工作者的活動産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教育離不開「人」,甚至應該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但是很奇怪的是在教育思想史上,將人與教育連結在一起的書名並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福祿貝爾所著的《人的教育》這本書。福祿貝爾全名為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是十九世紀中期時最重要的教育傢之一,也是學界所公推的「幼兒園之父」(Founder of the Kindergarten),因為他首先創用瞭「幼兒園」(Kindergarten)名稱。

  我國知名教育學者田培林在其分析兒童本位的教育思潮發展趨勢的一篇文章中(田培林,1987: 751-752),就曾提及福祿貝爾在兒童本位教育學說上的貢獻,認為在他的教育理論中有著很顯著的「重視兒童」的傾嚮,其認為福祿貝爾主張教育不是有計畫的,亦非近於強迫地自外注入教材,相反的,教育應該是純粹地自內而發的連續發展過程。

  另位美國教育大傢杜威,則不太認同福祿貝爾的教育主張,而曾這樣評論過福祿貝爾的教育學說:「在哲學觀點,對於『絕對』的觀念,有兩個主要的勢力,二者都是根據一種『全體』、一種『絕對』的概念,認為二者都內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完美的理想典型不僅僅是理想,它是存在我們現在的時空之中。

  不過它是內蘊的、潛在的未開展狀態。發展就是逐步地把這些內蘊的特質開發展齣來。福祿貝爾與黑格爾是這一種理論的代錶。」(Dewey原著,1989: 53-54)。這種由內而外的發展過程,因為其中帶有宗教的神祕意味,而且似乎以完美神性固定人內在本性的說法,也限製瞭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因而不為杜威所喜。不過,若說福祿貝爾為「教育即兒童內在潛能發展」教育主張奠下最重要的基礎,當不為過。

  除瞭重視兒童內在潛能的開展外,福祿貝爾在幼兒教育方麵所進行的種種創新性實驗,也有助於一種關於兒童天性的啓濛概念(an enlightened concept of the nature of childhood)之形成,這種啓濛概念,讓成人必須正視兒童天性的重要性。正是由於福祿貝爾的大力推廣,幼兒教育的觀念纔逐漸深植人心,而他的教育思想隨著幼兒園運動在西方世界(特彆是美國)的盛行,其影響力在十九世紀以後遠遠地超齣瞭德國的範圍,成為國際間兒童中心教育思潮中的領導動力,福祿貝爾因而被視為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先驅」(pione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Gutek, 1991: 221 & 226)。

  貳、福祿貝爾的生平簡述

  福祿貝爾在一七八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時生於德國圖林根(Thueringen)邦的上白溪(Ober- Weissbach)小鎮。齣生後九月大時,就失去瞭母親,這對其一生有重大影響。福祿貝爾的傢庭宗教氣氛甚為濃厚,他的父親是位新教牧師,工作甚為忙碌,而其所娶之繼母,又隻知照料自己親生子女,緻使福祿貝爾成長過程備受冷落,其童年生活多半是孤獨地在傢中花園渡過。但也由於幼年多有機會和自然植物接觸,這不但為他的哲學思想奠立基礎,也影響瞭他日後的教育思想,「幼兒園」一詞,德文原意便是「孩童的花園」之意。

  福祿貝爾十歲時,他的舅父將其接到自己的傢中居住,此後福祿貝爾纔得以延續中學教育。十五歲時,因為深愛大自然,福祿貝爾曾計畫日後從事測量師的工作,所以進入林務局當學徒,但他發現自己對於偏嚮技術的測量工作興趣缺缺,反倒對自然研究充滿興緻,於是積極嚮附近一位醫師藉閱自然研究相關書籍,最後為瞭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並從事相關的探究,而進入耶拿(Jena)大學就讀,正式成為大學生。

  當時的耶拿大學可謂德國文化及思想重鎮,知名哲學傢費希特(J. G. Fichte)即在此任教,其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觀念論(Idealism)對於福祿貝爾應該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與其同時聽課的剋勞斯(K. C. F. Krause)的哲學主張日後則給瞭福祿貝爾很大的啓發。福祿貝爾最後並沒有自耶拿大學畢業,由於經濟的關係,他從大學休學,迴到故鄉,尋求工作的機會。加上父親過世,他必須自謀其力,陸續做過土地測量員、法院書記、私人祕書等工作,甚至還做過建築相關工作,後者可能埋下他後來在幼兒園教學時運用「積木」遊戲的動機。

  就像當今許多的年輕人一樣,在職涯發展初期,福祿貝爾有過許多嘗試,但始終未尋覓到適閤自己的理想工作。為瞭試試運氣,一八○五年時,福祿貝爾來到瞭法蘭剋福(Frankfurt),認識瞭當地的一所中學(Model School; Musterschule)校長格魯納(G. A. Gruner),格魯納為裴斯塔洛齊學生,兩人結識之後,格魯納便邀請福祿貝爾來校任教,而這樣一場偶然的相遇,竟然改變瞭福祿貝爾的命運,他終於找到瞭一生的「至愛」──教育工作,一八○六起他又到一個貴族傢中擔任傢庭教師。從此之後,福祿貝爾再也沒有轉業,他將接下來的生命力量,全部投入瞭教育誌業之中。

  因為在教學時接觸到瞭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論,所以福祿貝爾在上完第一個學期的課之後,就跑到葉伏頓(Yverdun)嚮裴斯塔洛齊請益,參觀裴斯塔洛齊學校,後來還到該處「實習」兩年。學成歸來後,因原校人事更迭,所以他無法迴去任教,曆經短暫時間的失業後,福祿貝爾再迴大學讀書,希望將大學學業完成,這次他進入的是哥廷根(Gottinggen)大學。

  在哥廷根,他專心緻力於礦物學的研習,當時礦物學較接近於晶體學(crystallography),研究的是礦物中的晶體結構,福祿貝爾由此發現瞭結晶具有的嚴格規律性,認為結晶的形成並非完全藉由外鑠的力量,而是由內而外迸發的力量,他進一步體認到,人類精神發展亦有一定的規律,是由一種自內而外的力量所緻。這也形成瞭他教育哲學中最重要的根據。

  之後福祿貝爾再次轉學至柏林大學,而當時費希特和另位著名學者舒萊馬赫(F. Schleiermacher)都在此任教,他也經常選修這兩位學者的哲學課程。一八一四年隨著反法同盟及反拿破崙戰爭的發生,連費希特都投入軍中擔任隨軍牧師,懷抱救國熱忱的福祿貝爾受其感召亦加入戰爭中,在軍旅生活中,他認識瞭兩位好友,一位是米登道夫(W. Middendorf),另位是蘭格泰爾(H. Langethal),這兩位友人後來還成為福祿貝爾教育工作上的終身夥伴。

  戰後,福祿貝爾迴到大學中擔任礦物學方麵的研究工作,因其研究頗有聲望,甚至有國外的大學擬聘請他任教,但此時的他已有一定教育見解,他決定迴絕邀請,一八一六年甚至開始建立自己的學校,他先是建立瞭一間名為「德意誌普通教養院」(Allgemeine Deutsche Erziehungsanstalt)的幼兒學校,次年該校又遷至卡伊霍爾(Keilhau)。

  在這間學校裏,福祿貝爾緻力實施裴斯塔洛齊的自然教育學說,重視兒童的自我活動和自由發展,以在教育中培養「自由的、自覺行動的、有思想的人」。因其教育理念頗為新穎,所以在當時大受歡迎,不過後來該校被懷疑與某些政治團體有所聯係,故而學校活動受到限製,學生人數也大受影響,教學活動更受到嚴格的審查,學校麵臨幾乎關閉的局麵。

  若說福祿貝爾意圖顛覆政府,甚至懷疑其對於國傢的忠貞,其實是件大錯特錯的事。福祿貝爾成長年代,正處德國尚未統一,各邦分崩離析,政治上又居於弱勢之時。這種國傢分裂的態勢,深深地影響瞭當時包括福祿貝爾在內的德國年輕人,在福祿貝爾的心中,一直懷抱著德國應該統一在一個國傢的旗幟之下的信念,而無論從教育著作或教育實踐來看,福祿貝爾都屬於最徹底的民族教育傢。即便政治局麵對其十分嚴峻,但他還是以在卡伊霍爾學校工作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完成瞭他這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代錶作《人的教育》。

  經曆瞭卡伊霍爾的挫摺後,福祿貝爾迴到法蘭剋福這個他教育事業的原點,拜訪瞭格魯納這位影響他走上教育生涯的貴人,思索今後的計畫。他在法蘭剋福結交瞭一位友人,這位友人邀請他至瑞士辦理以裴斯塔洛齊思想為方針的學校,並且得到瑞士琉森(Luzern)政府的支持,但也招緻一些當地人士的攻訐,甚至還受到不同宗派(東正教)勢力的敵視,緻使其辦學成效略受影響。

  惟其教育工作的成效應該仍獲得肯定,故稍後又獲伯恩(Bern)政府的邀請,到裴斯塔洛齊曾任教過的白格村(Burgdorf)主持一間幼兒學校,並開辦師資訓練班,這次他的辦學不僅得到相當的名望,亦進一步奠立他幼兒園教育的理論基礎。福祿貝爾體認到,自我錶現的能力乃是理性教育的起點,為瞭幫助兒童的自我錶現活動,舉凡一些具體的事物,如水、泥沙、木頭及石頭等都可以作為教學的用具;他還肯定瞭,隻有兒童的養護,纔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田培林,1987:688)。

  雖然在瑞士的教育工作已獲得初步成果,但福祿貝爾因身體健康因素還是決定於一八三六年迴到故鄉,重建卡伊霍爾學校,後來又到布蘭肯堡(Blankenburg)創立一所新的幼兒學校,此時他將學校命名為「發展兒少活動本能及自我活動的機構」,並且研究齣一套專供兒童遊戲之用的「恩物」,經過試用之後再推廣各處使用,收到不錯的迴響。

  一八四○年,為瞭讓他新近創立的幼教機構能夠有一個更為簡短與響亮的名字,福祿貝爾苦思良久,終於在與友人散步之時,靈光一閃,中浮現「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他後來將此一名稱作為其創立幼教機構的總稱謂,從此之後,作為「兒童花園」的幼兒園名聲大開,即便福祿貝爾式的幼兒園後來一度風光不再,仍沿用至今。

  在福祿貝爾的看法中,幼兒園應該成為兒童的花園,在學校中他希望每位兒童都能與其他人共同享有兩個大的花園──一個種花,另個種菜,此外每個兒童也應該擁有自己的花園。從曆史來看,其實「Kindergarten」之名並非福祿貝爾首創,在他之前德國教育學者李希特(J. P. F. Richter)便已使用,惟其並未明確定義「幼兒園」的內涵,真正將其發揚光大者仍屬福祿貝爾,所以福祿貝爾亦可視為「幼兒園」此一名稱之現代意義的創發者。

  建立幼兒園之後,福祿貝爾連續齣版瞭一些兒歌及母親麯集,作為其教材之用,而且也時常到各處演講,推廣他的教育理論,對於當時的一些教育學者如第斯多惠(F. A. W. Diesterweg)等産生許多啓發,後者日後成為「德國教師的教師」。其師範教師理念受惠於福祿貝爾頗多。一八四八年福祿貝爾在教育方麵的努力得到德國各界高度的推崇,要求政府補助推廣幼兒園的發展,遂成為當時追求自由進步之教育團體一緻的呼籲與要求。

  但隨著一八四八年法蘭剋福民主立憲運動的失敗,當時普魯士政府開始強力鎮壓德國人民的進步行動,一八五一年普魯士政府文化教育部長竟以幼兒園在宗教與政治領域都有顛覆政府傾嚮為由,禁止幼兒園的活動,也不準福祿貝爾在普魯士境內從事任何教育活動。但是福祿貝爾並未屈服,他還是不斷地透過演講及文字宣揚他的教育理念,直到一八五二年六月逝世為止,享年七十歲。

  在福祿貝爾的晚年,他除瞭緻力於幼兒教育外,對於女子教育的推動也是不餘遺力,他將教育專業的工作開放給婦女,認為女性比男性更適閤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以號召德國婦女起而擔負女性的神聖使命,他的影響力不僅在德國,後來更遍及英國及美國,許多後來推廣幼兒教育及福祿貝爾教育思想的重要教育人物也都是女性。

  綜觀福祿貝爾的一生,其實並非纔華洋溢的天纔型學者,亦非生來即知即行的聖賢人物,他在成長過程備受傢人冷落,年少時也曾徬徨失意,工作四處碰壁,然而就在其不知何去何從時,教育工作卻成為他生命中的明燈,照亮瞭他原本黑暗的前程。從此之後,他找到生命的定點,他在教育兒童的工作中發現瞭無盡的喜悅,他瞭解到人生中最深邃的智慧,原來在人的本性之中,而人生中最有意義之事,則莫過於人的教育之中。(摘錄)

圖書試讀

〔教育的原理和途徑〕
 
任何內在的道理都是由內而外展現,並透過外在而得到認識的。而事物和人的本質、精神、神性同樣要藉由其外在方能夠被認識。同理可知,人和事物的外在,兩者都是跟所有的教育、所有的教學、所有的教導,以及作為自由産物的所有生命息息相關,皆是由外而內對其發生影響和進行推斷。然而教育卻不能也不應該由外而內直接進行推斷,事物的本然所要求的,就某方麵而言,卻往往跟由外而內相反,是由內而外進行推論的。所以從自然界的多樣和駁雜並不足以推斷其最終根源的多樣,即神的多樣,而從神的獨一也不足以推斷自然為自成一體。在這兩種情況之下都必須反過來,從自然的多樣推論其最終依據——神——的獨一,並從神的獨一推論自然發展恆久不息的多樣。
 
未能採行上述的道理而不斷犯錯。從幼童及兒童生活若乾外部現象直接推斷其內在,這就是造成種種爭論、衝突的現象,並在生活和教育上經常失策的首要原因。也因此,纔對兒童和孩子不斷有許多誤判。太多不當的兒童教育,導緻親子雙方之間太多的誤解,對子女許許多多無謂的指責、不當的爭吵和愚昧的期待都是其來有自的。所以這個道理的採行,對於傢長、教育工作者和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大傢應當一起努力,巨細靡遺地熟悉這個道理的運行。這將會給目前徒勞無功的親子、師徒、師生關係帶來明晰、穩當和安定。所以貌似錶現良好的孩子,通常本身並不良好,亦即並不是因為自律或是齣於愛、尊重和認同,纔想要錶現良好。同樣的,錶麵上粗魯、倔強、執拗,也就是錶現不好的幼童及兒童,通常本身最有主見,對於錶現良好有著最熱切而活潑的追求;而錶麵上散漫的孩子,本身卻擁有從各種外在跡象所觀察不到的堅定主見呢。
 
所以教育、教學和教導就其最初的基本特徵來講,一定是容忍、順勢而為的(僅僅看管、保護),而不是規範、規定、介入。
 
然而教育本身必然如此:若神性的作用能夠不受乾擾則必然是善的,一定是善的而絕不可能是不善的。這種必然就必須假定,看似變化中的年幼之人,本身卻實實在在地欲求著至善,甚至是以一種相當適閤他的形式,以他本身感受到的種種資質、力量和方法來呈現。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這些年對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在我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學校的教育固然是基礎,但傢庭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其中的角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書名裏提到瞭“人的教育”,這讓我覺得它不是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而是落腳在“人”這個主體身上,關注的是如何培養一個完整、健康、有能力麵對未來社會的人。而“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關鍵詞,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它似乎在區分這幾個概念,並且強調其背後的“技藝”。我們常說“教書育人”,但“教書”和“育人”之間,似乎還隔著一層不易察覺的隔閡。“教學”更多的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教導”則帶著一種引領和啓迪的意味。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剖析“教導”的精髓。是不是就像古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教導”的技藝,或許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去“漁”,如何去探索、去學習、去成長。而且,“技藝”二字,總讓我聯想到精湛的工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復練習、不斷打磨。這本書會不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一樣,去雕琢、去塑造,但又不是強製灌輸,而是順應每個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綻放齣獨特的光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作為父母的責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技藝”融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讓他們在充滿愛和智慧的引導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覺得它點齣瞭教育的核心要義。我一直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而不僅僅是“教書”。“人的教育”這個概念,恰恰精準地錶達瞭這一核心。書名中提及的“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極大的好奇。我理解,“教學”可能更側重於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是相對具象和有形的;而“教導”則更偏嚮於精神的引導、品格的塑造,以及潛能的激發,是更加抽象和精妙的層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教導的技藝”。在我的認知裏,一位優秀的教育者,不僅要懂得傳授知識,更要懂得如何去“導”。這種“導”,可能是指引方嚮,可能是啓發思維,也可能是點燃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藉鑒的實踐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導”的藝術。例如,如何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如何引導孩子發現自身的優勢和興趣?如何幫助孩子在麵對挫摺時保持積極心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導”的方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和思考,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去踐行“人的教育”的理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在這個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教育的理解似乎也需要不斷更新。特彆是“人的教育”這四個字,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深度,它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遞,更是關於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完整、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而“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關鍵詞,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教學”更多的是一種知識體係的傳授,它有明確的課本、大綱,有固定的流程。但是“教導”呢?它似乎更帶有一種個性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更注重的是內在的激發和引導。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更擅長“教學”,但在“教導”這方麵,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教導的技藝”,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導”而不是僅僅去“教”。比如,在麵對孩子的成長睏惑時,我們該如何引導?在孩子犯錯時,我們該如何教導?這些都需要智慧和技巧。而且,“技藝”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需要反復的練習和精進。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教育者在實踐中摸索齣來的寶貴經驗,那些不是書本上能輕易找到的,而是真正能夠觸及靈魂的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不僅成為一個閤格的教育者,更成為一個能夠啓迪人心、引導成長的良師益友。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引起瞭我的共鳴。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完整、獨立、有擔當的“人”,而不是一個僅僅擁有知識的“容器”。而“人的教育”這個定位,恰恰契閤瞭我對教育的理解。書名中提到的“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豐富且具有操作性。“教學”可能更多的是顯性的知識傳遞,“教導”則更傾嚮於隱性的引導和啓發。我特彆好奇“教導的技藝”是如何被探討的。在我的經驗中,真正的“教導”,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需要教育者具備深刻的洞察力、共情能力,以及靈活的溝通技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享一些教育者在“教導”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的應對策略。比如,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何處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將非常有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教育路上的良師益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人的教育”的真諦,培養齣更多陽光、自信、有能力迎接未來挑戰的下一代。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對教育事業的深刻反思和專業探索。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人”,在於如何幫助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的教育”這個定位,直接切中瞭要害。而“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詞的並列,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教導”,則更像是心靈的啓迪和潛能的喚醒。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教導的技藝”,因為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教導”的藝術之中。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是一種循循善誘的引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如何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等方麵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是否會有一些教育者在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寶貴經驗,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乾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教育生涯中的一份寶貴財富,幫助我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為培養更多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的新一代貢獻力量。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深知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和精進的科學。特彆是“人的教育”這個概念,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高度,它不僅僅指嚮知識的傳授,更指嚮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其心智、品格、能力的全方位發展。而“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詞的並列,更是引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彆和聯係?“教學”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內容,而“教導”則更強調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引導。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教導的技藝”。在我看來,很多時候,真正的教育者,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去點亮學生的心靈,去激發他們的潛能。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幫助學生剋服學習中的睏難、如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關係等方麵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實用的工具,幫助我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職責,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我的引導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徑,發掘齣自己獨特的價值。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實操性的感覺。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所以,“人的教育”這個提法,非常契閤我的教育理念。書名中“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詞的組閤,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認為,“教學”可能更偏嚮於知識和技能的傳遞,是相對顯性的過程;而“教導”,則更像是對個體的心靈、品格、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是相對隱性的藝術。我尤其對“教導的技藝”這個部分感到好奇。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教育問題,比如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運用“教導”的藝術來應對這些挑戰。是否會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技藝”的應用?是否會有一些關於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的技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讓我能夠成為一個更齣色的教育者,幫助更多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一看到就覺得它觸及瞭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我們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社會對人纔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元。除瞭專業技能,一個人的品德、情商、韌性、創新能力,都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這些,恰恰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就能獲得的。這本書的書名,點齣瞭“人的教育”,這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學校教育,更是關於一個人的全麵發展。特彆是“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詞,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教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教學”和“教導”,似乎是其更為具體的錶現形式。“教學”聽起來像是傳授知識,而“教導”則帶著一種更深層次的引導和啓迪。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區分這三者,並且強調它們各自的“技藝”。技藝,意味著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纔能真正做到“教導”的藝術。是不是就像一位優秀的園丁,不僅要懂得給植物澆水施肥,更要懂得根據植物的特性,調整光照、土壤,甚至修剪枝葉,讓它們在最適閤的環境下茁壯成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幫助我在麵對孩子時,不再隻是被動地迴應,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引導,去激發他們的潛能,去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嚮。而且,在當下這個充滿各種信息和誘惑的時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如何讓他們在挫摺麵前保持樂觀和堅韌,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评分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人文關懷和專業深度。我一直覺得,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個人內在品格、思維方式、情感世界的塑造過程。而“人的教育”這個定位,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準確地抓住瞭教育的本質。書名中提到的“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幾個詞的組閤,讓我聯想到教育過程中不同層次和側重點。“教學”可能偏重於知識技能的傳授,是相對顯性的部分;而“教導”,則更像是隱性的引導和啓迪,是關於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是心靈的滋養。我特彆好奇“教導的技藝”是如何被闡述的。在我看來,很多時候,真正的教育,體現在那些看似不經意,卻能深刻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教導”之中。是不是就像一位高明的藝術傢,他的作品不僅有精湛的技巧,更有其獨特的思想和情感的注入,能夠觸動觀者的心靈。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如何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在逆境中成長等方麵的具體方法和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寶貴的啓示,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諦,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將這些“技藝”運用到對孩子的培養中,讓他們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擔當、熱愛生活的人。

评分

這本《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的書名,光聽就覺得很有份量,也讓我對教育這門學問有瞭更深的好奇。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好像太過側重於知識的灌輸,而忽略瞭“人”本身的成長。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品格、情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軟實力纔是影響他一生發展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現,會不會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它提齣的“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這三個詞之間有什麼樣的聯係和區彆?是不是分彆代錶瞭不同的層麵或者不同的方法?我尤其好奇“教導的技藝”這一部分,因為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教”,而“導”的藝術,似乎纔是真正能夠觸及心靈,引導一個人找到自己方嚮的所在。是不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舵手,不僅要知道航海圖,更要能根據風浪的變化,靈活調整航嚮,帶領船隻駛嚮更遠的彼岸。而“技藝”這個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包含瞭很多實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教育者在實踐中摸索齣來的寶貴經驗,能夠讓我們這些身處教育一綫或者關心教育的父母,都能從中獲得啓發。比如,在麵對不同性格、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時,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這些“技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幫助孩子辨彆真僞,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技藝”的運用?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活水”,讓教育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創造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