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elle Lyons
圖書標籤:
  • 死刑
  • 監獄
  • 美國
  • 犯罪
  • 真實故事
  • 紀實文學
  • 法律
  • 社會問題
  • 見證人
  • 刑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2年來,蜜雪兒親眼見證瞭近300起死刑執行
  關於罪與罰的思辨,這是一份絕對不可略過的證言
 
  ■一個目睹死刑的罕見經曆,見證與反思死刑製度的第一手資料。
  ■一本揉閤感性(記者觀點)與理性(製度麵執行弊端)的報導文學。
  ■本書不在探討「反對」或「支持」死刑,而是透過真實故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本質。

 
  我不知道罪犯被處決,是否有讓任何事變得更好?
  他的死是否為被害人傢屬帶來平靜?正義是否得以伸張?
  又或者,在死刑之前,我們全都成瞭受害者?
 
  亨茨維爾小鎮是個非常特彆的地方。它的風景如畫,也是德州司法部的監獄所在,尤其以關押死刑犯聞名,被歐洲媒體稱作「世界死刑之都」。小鎮裏共有七間監獄,城鎮因而圍繞著監獄而發展,監獄體係也成瞭該市最大的雇主,鎮民多數於監獄就業,本書作者蜜雪兒‧萊昂斯也不例外。1998年,她22歲,以地方媒體身分首度進入監獄報導死刑過程。那時,她覺得受刑人不過是睡著瞭,相較於被鐵槌擊殺的兩位老人,正義也未免過於失衡。
 
  之後三年,她在目睹死刑執行過程42迴之後,蜜雪兒‧萊昂斯積纍瞭在電視上侃侃而談死刑現場的經驗,受聘為德州司法部公關室發言人兼死刑驗證官。十二年內,她親眼驗證近300位死刑犯的生命終結,依法一一記錄死刑現場,近身觀察與探索關於死刑的製度與生命的本質。
 
  起初,基於媒體記者的客觀與專業,蜜雪兒‧萊昂斯還能冷靜地扮演法製上的旁觀者。隨著目睹死刑次數的增加,她心中的疑慮開始浮現齣來。她逐漸認識並喜歡某些死刑犯,看著他們死去,嚴密的心防終於敵不住死囚眼角的淚珠與其母親的心碎。成為死刑驗證官(同時成為母親)的她,開始對死刑本質提齣質疑──處決犯人是否反而讓我們全都成瞭受害者?
 
  難得的是,已退休的前任驗證官及公關室主任賴瑞‧費茲傑羅,以共同見識過多起死刑的退役者身分,於本書中迴顧瞭這凡人罕至的曆程,共同探索死刑裁罰的本質。對於死刑存廢爭議,透過作者的第一手記錄,以及個人生命經驗的轉變,無疑是一份不可略過的證言。

誠摯推薦
 
  硃宥勛│作傢
  李茂生│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立青│作傢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緻豪│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如果你暫時沒有太多心思或動力去細細思索「死刑」這個問題,就試著讓本書作者帶著你看看這些死刑犯吧──看看他們如何生,如何死,看看一個近距離的死刑相關工作者心念的艱難。雖然遠在韆裏之外,作者萊昂斯針對這些在美國德州的死刑犯的描述,對死刑製度的觀察,以及自己所麵對的思想睏境,栩栩如生。
  然後,我們或許可以坐下來聊聊死刑是不是正義,或者,怎麼樣的死刑算是一種正義──如果真的有人知道何謂單純的正義的話。──黃緻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這本書最特彆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單純支持或反對死刑,而是以迴顧這些事件對於自身的改變。這也是一本罕見的揉閤感性(第一人稱的記者觀點)與理性(提齣製度麵及執行弊端)的報導文學,相信這麼獨特的經曆更能引起讀者們以前所未見的觀點,思考刑罰製度與生命本質的重大議題。
  對於颱灣社會來說,談論死刑或許過於早熟,因為我們都還沒能認識死刑的樣貌,就要思考死刑的意義,因此不論你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建議透過這本書一窺死刑的真實樣貌(即使抱持著偷窺刑場的八卦心態),必定將會讓我們對死刑有更多不同的看法。──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好評推薦

  ■Amazon五星評價節錄:
 
  ▶這是一個很好的閱讀體驗。可以藉機瞭解一些最嚴重的罪犯和處理這些罪犯的人。而且,蜜雪兒讓我們知道目睹到數百次的執行後,會怎麼改變一個人。
 
  ▶作者並沒有試圖改變任何人看待死刑的立場,但她成功的為讀者瞭提供充足思考麵嚮。這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問題,也不僅僅是政治言論或抗議海報上的口號。無論您是贊成或反對死刑,都會從一個親眼目睹死刑執行逾300次的人身上,獲得發人深省的新見解。
 
  ▶多年來我讀過的最好的書之一。我哭瞭,我笑瞭;我思索並驚嘆於這本迴憶錄提及的尊嚴、恩典、友誼和全方位的愛的展現。
 
  「讀完有種惆悵縈繞心頭,讓人低迴不已。」——《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蜜雪兒‧萊昂斯(Michelle Lyons)

 
  蜜雪兒‧萊昂斯在成為德州刑事司法部發言人之前是一名監獄記者。在12年中,她目睹瞭德州近300起最臭名昭著的死刑犯的處決,並在離開司法部的公職之後,決定把這個悲傷曆程記錄下來。

譯者簡介

実瑠茜

 
  政大英語係畢業(日文輔係),曾任職齣版社英、日文編輯多年,喜歡鑽研語言文字與異國文化,目前為自由譯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讓我們來談談死刑──黃緻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看見死刑的樣貌──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作者的話
序章 一滴眼淚
第1章 慢慢地睡去
第2章 這隻是一份工作
第3章 站在岔路口
第4章 這就是賴瑞
第5章 好日子永遠不會結束
第6章 一個奇怪的人
第7章 你再看一次
第8章 或許這樣纔能不再痛苦
第9章 一個可怕的地方
第10章 有點憂鬱
第11章 我偷走瞭時間
第12章 情緒傾瀉而齣
第13章 悲傷不是某個人的專利
第14章 沒有陽光的日子
 
結語 記得他是我的職責?
 
緻謝辭

 

圖書序言



一滴眼淚

 
  我不記得他的名字、罪行,或是他在德州哪個郡落網,但他的輪廓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就像他昨天纔剛被處決一樣。他是一名邁入中年的黑人,有著長長的下巴,看起來有些自傲。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無所有。沒有傢人,沒有朋友,沒有安慰他的人。也許他不希望他們來看他,也許他們並不在意,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傢人或朋友。沒有人見證他的死。至少我是這麼記得的。

  也許他們感到恐懼,也許他們無法負擔這趟旅程的費用,也許因為犯罪年代久遠,執法當局無法找到任何和他有關聯的人。不管原因是什麼,當時隻有一名典獄官、兩名記者(包含我在內)透過玻璃看著這個男人;他被牢牢地綁在輪床上,兩隻手臂都插著針頭,雙眼死盯著天花闆看。

  這個男人並沒有往旁邊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觀刑室裏沒有任何一個他認識的人。但是他應該有注意到,典獄長站在他的頭部附近,牧師的手則是放在他的膝蓋下方。當典獄長走上前去,問他是否有遺言要交代時,他隻是搖瞭搖頭,沒有說任何話。接著,他開始眨起眼來。這時我注意到,他的右眼眼角有一滴眼淚。他拚命想把這滴眼淚眨掉,不想讓我們看見。它在那裏打轉瞭一會兒,然後從他的臉頰滑落。這景象深深地撼動瞭我,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

  典獄長打瞭個暗號,化學藥劑開始流進他的體內。他咳瞭幾下,並從喉嚨裏發齣呼嚕聲,接著吐齣最後一口氣。一位醫生走進瞭行刑室,宣告這個男人已經死亡,並且在他的頭上蓋上白布。

  因為我還可以看見他的臉,我大可翻閱我手裏的文件,弄清楚他是誰。但是,我不想記住他的名字、他犯瞭什麼罪,或者這件事是在哪裏發生的。這一切都不重要。我記得他被處決的過程,這樣就夠瞭。在我有生之年,我再也不會看到像他這麼孤單且被人遺忘的人瞭。

  當我看著男男女女在德州的行刑室裏死去(一開始是以記者的身分,後來則是作為監獄體係的一員),我不允許自己進一步省思。當我翻閱我早年的行刑筆記時,發現某些事睏擾著我。然而,我當時因為年輕、無所畏懼,以為凡事隻有黑白兩麵。 隻要有任何疑慮,我都把它們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如果我開始探索,目睹死刑讓我有什麼樣的感覺,或是開始想太多,我要怎麼再踏進那個房間,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若是我哭瞭,我該怎麼辦?若是有人察覺我臉上的恐懼,又該怎麼辦?我不能讓這種事發生。我故作麻木,這麼做保護瞭我,使我能夠繼續下去。然而,我總是迅速地將心中的疑慮塞進那個角落,對它們置之不理,於是最後越塞越滿。

  直到我離開監獄體係,在十一年內目睹瞭至少兩百八十次死刑之後,我纔開始仔細思考自己看過的這些事。我會突然看見裝盛在咖啡色大型塑膠容器裏的水果酒,這是獄方為瞭牢房裏的死刑犯所準備的。或者我會在打開一包洋芋片時聞到行刑室的氣味,或是在收聽電颱時,想起我和死刑犯在他被處決前幾小時的對話。我的腦海中會浮現齣他們的身影:在輪床上含著一滴眼淚的男人,或是殺童兇手瑞奇‧麥金恩(Ricky McGinn)的母親。

  盡管麥金恩太太衰老虛弱,隻能靠輪椅行動,她還是盛裝打扮——小碎花洋裝配上珍珠項鍊,前來見證兒子的死。當麥金恩要交代遺言時,她掙紮著從輪椅上站起來,用她佈滿皺紋的雙手按壓著觀刑室的玻璃,因為她想確保他在踏上黃泉路之前能夠看到她。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晚上經常會躲在被窩裏哭泣,因為我意識到所有愛我的人終將死去。直到現在,我依然可以看見我臥房的淡綠色牆壁,並且聽見樓下電視的聲音。我會打開收音機,希望音樂聲可以消除我對死亡的想法。我會從房門口望嚮走廊上昏暗的燈光,我的眼淚順著臉頰流瞭下來。但是我從來沒想過要下樓,把我心中的恐懼告訴父母親。這一直是我心裏的祕密。當我們死去之後,我們都會在天堂裏團聚。這樣想會讓我好過一點。如果死亡並非失去,為什麼要害怕親人先行離開呢?我們都會再相聚,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隨著年齡漸長,我對死亡的恐懼演變成害怕被人遺忘。我責怪高中時的初戀情人。當我跟隨傢人從德州搬到伊利諾州時,我們分手瞭。然後在幾個星期之內,他就和彆人交往瞭。我感到傷心欲絕。很顯然,我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重要。雖然聽起來很傻,但這件事睏擾瞭我很多年。每當一段關係結束時,我都會想:「我是否對他們有影響力?他們會記得我嗎?」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希望在我死後,骨灰可以撒在某個美麗的地方。一塊小石頭擺在乏人問津的地方,沒有什麼比這更悲傷的瞭。孤獨且被人遺忘,就如同這個男人,我不記得他的名字,也不記得他犯瞭什麼罪。

推薦序
 
讓我們來談談死刑
 
黃緻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有時,我不禁要感謝颱灣近乎全然密行的死刑執行製度—至少這樣的製度讓我可以無需憂慮何時必須直麵當事人的執行,隻要在被告知執行時,無力的躲在辦公桌後狂飲或痛哭(或兼而有之),就可以瞭。
 
  作為一介寜可隱姓埋名的死刑與重案辯護律師,不,這次我並不想談論廢除死刑的問題。相反的,我想談談死刑的存在這件事。
  更直接瞭當的說,我想談談「承認並麵對」死刑的存在這件事。
 
  在颱灣,死刑是刑法第33條明定的五種主刑之一。換句話說,死刑這種刑罰的形式上閤法性,其實無庸置疑。因此,有關廢除死刑這件事的思考,在颱灣多半僅止於倡議與辯論層次。既然說是「倡議與辯論」,那麼它在思維活動以及公共政策思辯等層麵,也就是相對單純的紙(或口)上談兵:列舉優缺點,找齣相關數據,成本效益分析,本國與外國刑事政策分析……等。總之,正反雙方動動嘴皮,談談情感,試圖說服對方(或指控對方愚昧);彷彿一場論辯過後,世界就會得到救贖,人性就能重歸樸真。無怪乎,大傢總愛透過支持或反對死刑,來建構自我的正義感或道德觀。
 
  事情似乎總是那麼簡單,那麼直觀,直到,除非,你真的近距離麵對過死刑。
 
  如果你近距離麵對過死刑,你就可能瞭解死刑之重,死刑之難以承受。而我指的近距離,必須是真正、第一手的近距離—不是那些端坐在法颱上、廟堂裏、辦公室內,好整以暇、誇誇而論為何被告該死或不該死的法律人或立法者,而是那些必須在日常工作當中實際麵對死刑與死刑犯的人,那些死刑辯護律師,以及監所矯正與執行人員。
 
  那些有機會看到死刑犯仍然具備屬於人的一麵的人。
 
  當你有機會看到這一麵時,哪怕我們根本不去討論死刑存廢,你恐怕也很難不去針對現行的死刑執行製度,提齣許多疑問。雖說死刑在颱灣「形式上」閤法性無庸置疑,但是實質上的閤法性呢?製度上也都良好無缺嗎?似乎又未必如此。
 
  相較於本書作者蜜雪兒・萊昂斯(Michelle Lyons)本其見聞所揭露的美國死刑狀況與內情,颱灣本土的死刑執行方式以及死刑犯的處遇,顯然也有不少值得深入思考之處。舉幾個例子:

  ▶判處死刑定讞之後,依照法務部「審核死刑案件執行實施要點」(不是法律,是一種行政規則,也就是僅供行政機關自己參考的規範)核決執行的小組,是怎麼運作的?有哪些人員參與?有哪些決定的具體標準?真的有經過實質討論嗎?這些討論不能讓外界知道嗎?理由為何?
 
  ▶死刑執行的對象(這一次誰該死),是如何選齣來的?樂透嗎?順序嗎?還是依照法務部長(或行政院長?或總統?)的心情?
 
  ▶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的人,有被排除在死刑執行之外(刑事訴訟法第465條)嗎?誰來判斷有沒有精神障礙呢?
 
  ▶死刑犯的案件是否有祕密證人不可靠,律師辯護不力,檢警偵訊不當,或者鑑識證據有問題的狀況?誰來決定有無問題?
 
  ▶為什麼死刑執行,沒有確定的日期?
 
  ▶為什麼死刑執行不能通知傢屬、被害者傢屬與辯護人,讓他們有機會見最後一麵?
 
  ▶死刑犯不定期限被關押在死囚牢中,日日麵對「今天會不會就是執行日」的恐懼(監獄行刑法第91條),會不會造成另一種特殊的摺磨嗎?這種摺磨,是法律設計的原意嗎?
 
  ▶死刑犯或其傢屬在不知道何時執行的狀況下,該如何依照赦免法(全文僅八條,完全沒提到該如何提齣赦免請求)嚮總統提齣赦免的請求呢?
 
  ▶死刑犯在監的處遇,跟一般收容人有什麼不一樣之處?這樣的差彆,是閤法的嗎?
 
  以上的種種問題,我或許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從颱灣的法律與製度當中,我始終得不到答案。透過本書作者的見聞,我卻再次確認瞭死刑的艱難。
 
  要國傢動手殺人很簡單—隻要人民一直對政府不滿,或許很快國傢就會動手轉移大傢的注意力瞭。但作為一種政策製度,死刑極度艱難—尤其是,如果你真的有機會直接麵對,也願意深入思索此一議題的話。
 
  如果你暫時沒有太多心思或動力去細細思索這個問題,就試著讓本書作者帶著你看看這些死刑犯吧—看看他們如何生,如何死,看看一個近距離的死刑相關工作者心念的艱難。雖然遠在韆裏之外,作者萊昂斯針對這些在美國德州的死刑犯的描述,以及對死刑製度的觀察,以及自己所麵對的思想睏境,栩栩如生。
 
  然後,我們或許可以坐下來聊聊死刑是不是正義,或者,怎麼樣的死刑算是一種正義—如果真的有人知道何謂單純的正義的話。

看見死刑的樣貌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曾經有人提齣一道有趣的思想實驗:一位永遠看不見紅色的色盲,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瞭大量與紅色的知識,例如紅色是人類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顔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奈米等,那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宣稱自己真正認識紅色?死刑議題也有類似睏境,太多人辯論死刑存廢,卻鮮有人真正看過死刑,因此我們到底能不能宣稱自己真正認識死刑?
 
  在颱灣,除瞭檢察官以及法警外,其他人沒有機會目睹死刑執行的過程,即使是媒體也隻能大批守候在監獄外,用麥剋風捕捉奪取人犯生命的「槍響」來填飽社會大眾對於「正義」的欲求。相反地,不知道這算是幸運還是不幸,這本書的作者蜜雪兒‧萊昂斯(Michelle Lyons)得以記者身分親身目睹三百起死刑執行,甚至在死刑犯漫長等待「用盡救濟程序」的日子裏,能有機會親身接近死刑犯並與她們互動,因此有彆於其他從理論齣發的文獻書籍,這些經曆讓本書帶我們看見死刑真實樣貌,因此特彆與眾不同。
 
  我高中的時候參加辯論社,「我國刑法是否應廢除死刑?」可說是這一段青春最好的註腳,從我入社開始一路到參加全國性辯論盃這道經典辯題反覆成為賽題。對於一個小辯士來說,閱讀刑法以及犯罪學教科書,學習威嚇、應報、再教育以及兩害相權取其輕等等學說,從抽象的理論建構精緻的辯詞是贏得比賽的巧門,但總讓我有雙腳踏不著地麵的空虛感。
 
  等到瞭自己進入瞭法律係、法研所的時候,民眾對司法體係的不滿及憤怒已經像是即將爆炸的壓力鍋,「恐龍法官」等近乎人身攻擊的詞匯在輿論市場竄升,本應最受社會敬重的法官、檢察官及律師(好吧,或許律師不能算,因為律師一直都被當成「魔鬼代言人」),死刑廢除的爭議也浮上颱麵,有趣的是不信任司法體係的人民並沒有想要取消司法體係藉由死刑殺人的權力,相反地,2014年廢死聯盟委託中研院所做的調查,69%的人對颱灣司法判決的公平性沒有信心,超過一半(54%)的人對於死刑的判決不抱信心,卻有77%的受訪者錶示雖然知道有死刑誤判的狀況存在,但他們仍然支持死刑。
 
  然而我們卻從沒能真正認識死刑。我在參加律師訓練的時候,藉由參訪颱北看守所的機會一睹刑場的樣貌,半露天的捨房內放瞭孫逸仙的照片(所謂的國父遺像)、國旗以及幾張桌子,讓指揮執行的檢察官得以代錶國傢及人民鎮坐現場目睹一切發生,據獄方的說法,現在已經不讓死刑犯站著受刑,改由死刑犯趴在被單上,由法警持槍近距離朝受刑人背後靠近心髒處射擊,避免血液噴的到處都是而讓亡靈怨氣無法散去。
 
  死刑作為刑罰手段,錶示這個國傢認為殺人是項閤理的處罰措施。人犯錯應該要受罰,藉此為自己犯下的罪行付齣代價,進而還受難的被害者及其傢屬一個公道。因此每當有人犯伏法,大批媒體莫不搶先以獨傢快訊將「死訊」昭告天下,激動而難掩興奮的鄉民留言暗示瞭死刑這項「實現正義的儀式」在颱灣不僅仍被視為不可或缺,更貌似是颱灣社會製度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處罰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還被害者公道?安撫被害者及傢屬?還是彰顯法律無邊威力來恫嚇人民不可犯法?有些人會說,死刑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不符閤修復式司法的理念,但我們無法假設每個被害人都希望自己與加害者間的關係獲得修復,也有為數不少的人群認為,現在的死刑太過溫和,應該設法讓這些罪人感受到更多的痛楚。但我們應該直接麵對更加尖銳的問題:某些人確實惡性重大,徒死恐不足以彌補其罪行,但奪取生命作為處罰的意義,究竟代錶著什麼?
 
  而除瞭滿足若乾情緒以及平撫恐懼外,死刑似乎也無法做的更多瞭。對我來說,奪取生命的死刑,無疑是以人為方式刪除死刑犯的所有可能性,例如畢業的學生正要邁入職場展開新旅程,退休的勞工也能在晚年生活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另一篇精彩的篇章,相較於被監禁在捨房內的犯人仍能從事極度有限的事業,死刑則讓人犯的生命畫下句點,這個社會也不再與他有任何羈絆,然而留下的瓜葛卻不會因此不見,被害者的傷痛、還沒被翻轉的社會結構,甚至有一群瀋默而長年被遺忘的死刑被害人:死刑犯傢屬,這些人、這些事,在槍聲響起後,是否還會有人在意?
 
  對於颱灣社會來說,談論死刑或許過於早熟,因為我們都還沒能認識死刑的樣貌,就要思考死刑的意義,因此不論你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建議透過這本書一窺死刑的真實樣貌(即使抱持著偷窺刑場的八卦心態),必定將會讓我們對死刑有更多不同的看法。

圖書試讀

第7章 你再看一次
 
「因為拿破崙‧比茲利在十七歲時犯下的案子,美國政府打算在2001年8月15日殺死他。如果拿破崙‧比茲利住在中國、葉門、吉爾吉斯、肯亞、俄羅斯、印尼、日本、古巴、新加坡、瓜地馬拉、喀麥隆、敘利亞,或是任何其他仍保有死刑的國傢,他的命運就不會是如此。然而,他住在美利堅閤眾國,正等著被處死。」——國際特赦組織
 
「當你的丈夫在你的麵前被殺死;當你的父親被人從你的生命中奪走時,即使用韆言萬語也無法形容這一切——那種驚恐、哀痛、空虛、絕望、混亂和睏惑……彷彿生命頓時失去瞭意義……。發生在我身上的這種犯罪案件,在任何號稱自由文明的社會都是無法被容忍的。」——小約翰‧邁可‧路提格,拿破崙‧比茲利一案被害人,約翰路提格的兒子
 
拿破崙‧比茲利揮齣「一桿進洞」,在行刑前最後一刻,被德州刑事上訴法院(Texas Court of Criminal Appeals)準予暫緩執行。但2002年4月,在他被關進死囚室七年之後,他的暫緩令被撤銷,並且重新排定在下個月執行死刑。在我為《亨茨維爾簡報》採訪他的那幾個月,我見過他很多次。因為他是青少年死刑的代錶人物,很多傢媒體都想報導他。進入監獄體係工作後,我逐漸退居幕後,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拿破崙。
 
因為我們有著類似的成長背景,而且年紀相仿,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他是個有趣的傢夥,時常會開些小玩笑。有一次他問我,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當我告訴他之後,他說:「你目睹死刑?那真是爛屎瞭!」我把這句話寫瞭下來,因為我覺得實在太好笑瞭。
 
還有些犯人似乎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真心感到愧疚;大部分的死刑犯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做這些事。他們其實並非心理病態,因為他們不是某天早上起床後,就決定要殺瞭某個人。也許他們一開始隻打算到某個人傢行竊或搶劫某個人,最後卻殺瞭他。然而,拿破崙的狀況又完全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心頭一震,充滿瞭禁忌、黑暗與未知。當我翻開第一頁,便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拉入瞭那個我從未涉足,也從未想過會有人親身經曆的領域。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視角,描繪瞭在一個充斥著絕望與救贖、法律與人性交織的特殊環境中,那些生命軌跡最終走嚮終結的“死囚”們。而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作者本人,作為一名“見證人”,必須直麵這一切。這不僅僅是旁觀,更是一種沉重的參與,一種必須承擔的精神重量。我想象著,在每一個執行死刑的夜晚,空氣中彌漫著怎樣的恐懼與悲傷?那些即將告彆人世的靈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內心最深處的呐喊是什麼?作者的文字,是否能觸及到那些被冰冷法律條款所掩蓋的人性最赤裸的掙紮?這本書,注定不會是一次輕鬆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探險,一次對生命、死亡、正義與道德的拷問。我期待著,它能剝開那些光鮮外衣下的殘酷真相,讓我窺視到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生命的最後光芒,或者,是徹底熄滅的絕望。

评分

讀完《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我的腦海裏久久無法平靜。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深刻的洞察。作者以一種近乎病態的冷靜,將讀者帶入瞭一個我之前隻能在影視作品中遙遙觀望的世界。那個充斥著金屬碰撞聲、低語咒罵以及無盡等待的監獄,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絕對的禁區。而作者,卻在那裏度過瞭“那段日子”,扮演著一個死刑見證者的角色。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角色意味著什麼?是法律的執行者?還是人性的旁觀者?亦或是一種更復雜的、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作者的筆觸,我相信一定捕捉到瞭那些在生命最後關頭,囚犯們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悔恨、憤怒,甚至是平靜。那些在死亡陰影下,人性的種種麵貌,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在紙上?這不僅僅是關於死刑本身,更是一次對生命價值的極限追問,一次對社會公正體係最嚴苛的審視。我好奇作者在見證這些生命走嚮終點時,內心的掙紮與轉變。這本書,我想,會是一次滌蕩心靈的旅程,一次對生與死的深度反思。

评分

當我看到《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這個書名時,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感瞬間襲來。這是一種直接觸及生命最根本議題的文字。作者扮演的“死刑見證人”角色,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的內涵。我想象著,在那個冰冷、肅穆的房間裏,作者是如何麵對即將到來的生命終結,以及那些即將離開人世的靈魂。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對死刑過程的客觀記錄,更是一次對人性和社會製度的深刻剖析。作者的文字,是否會帶著一絲悲憫,亦或是一種冷酷的觀察?他如何去捕捉那些死囚在最後時刻的錶情、言語,甚至是內心的掙紮?這是一種多麼沉重的經曆,又會留下怎樣深刻的烙印?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讓我窺見那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讓我思考生命的意義,死亡的終結,以及法律的公正與人性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注定是一本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一次直擊靈魂的閱讀體驗。

评分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單單是書名就足夠令人脊背發涼,同時又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從未想過,會有人以“死刑見證人”的身份,深入美國最黑暗的監獄,去直麵生命結束的瞬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旁觀,更是一種對人性、對生命、對法律最極緻的考驗。我想象著,在作者筆下,那些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生命最後時刻的真實狀態。他們會有怎樣的恐懼、悔恨、不甘,亦或是釋然?而作者,作為親曆者,他將如何描述那段“日子”,他內心又是如何承受那份沉重的見證?這本書,我想,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死刑程序的描述,它更是一次對社會角落的深入探索,一次對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我期待著,作者的文字能夠帶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我對生命、死亡、正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被遺忘的生命,多一份關注與思考。這絕對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籍。

评分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是一枚釘子,深深地敲進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極端邊緣的社會議題感到著迷,而“死囚”、“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死刑見證人”,這些詞語組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衝擊力的畫麵。我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壓抑和絕望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去觀察、去記錄。那些被判處極刑的囚犯,他們的生命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他們的故事,是否隱藏著我們社會普遍存在的裂痕?而作者作為一名見證者,他必須親眼目睹一個人生命的終結,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考驗?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死刑的殘酷,更是關於人性的復雜,關於製度的冰冷,以及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個體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他的文字,為我們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們看到在冰冷的法律條文背後,鮮活的生命是如何走嚮終點,以及見證這一切的作者,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也因此留下瞭無法磨滅的印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