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薩戰火最接近事實的調查報告
直擊中東衝突的根源
這裏的一八五萬人口,
有一百萬是難民
◎中東地區衝突的根源之一,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永不休止的戰火 加薩走廊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這個位於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島東北部的狹長地帶,超過三分之二的居民是難民,超過一半的人不滿十八歲。
二次大戰後的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聯閤國大會通過一八一號決議,要在巴勒斯坦分彆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以色列」因此誕生,加薩也因此成為阿以戰爭、六日戰爭等多次軍事行動的主角。二○○四年以來,以色列對加薩的非武裝平民發動八次毀滅性攻擊,造成成韆上萬人死亡。而以色列對加薩實行的經濟封鎖(明顯違反國際法),不但打擊加薩的經濟發展,甚至在醫療救援上造成阻礙。
對加薩來說,這是一場人為的人道主義災難。
◎加薩的人道危機,如何成為以色列的政治提款機? 以色列對加薩進行的製裁閤理嗎?哈瑪斯、恐怖份子、恐怖攻擊……盡管以色列以自衛的名義證明其攻擊的閤理性,但諾曼‧芬剋斯坦(Norman Finkelstein)根據數十份調查報告,寫成這本《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他在本書中說明,時至今日,以巴衝突已經變成以色列的政治提款機。這個議題綁架的不隻是加薩人,更是以色列的選民。
舉例來說,當以色列國防軍屢屢在與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中落居下風,該如何挽迴國防軍的形象,以利以色列執政黨的選情?答案是:挑釁更弱小、武器相對不精良的哈馬斯,再以自衛之名,喚起國民的危機感,再透過軍事上的勝利,重塑以色列國防軍的形象,並帶動選情。
而要如何確保加薩始終不堪一擊,絕對不會構成對以色列的威脅?答案是反覆的侵略、屠殺,與經濟封鎖。但--你或許會想問,難道,以色列就不怕國際輿論的攻擊嗎?事實上,若以色列刻意在加薩地區攻擊孩童、學校與醫院,都仍能夠獲得聯閤國與國際特赦組織等人道組織的掩護,那麼,的確,以色列何必懼怕國際輿論?
◎米爾斯海默推薦!加薩走廊戰火最接近事實的調查報告 雖然在外界施壓下,芬剋斯坦被大學中止任期,也被以色列禁止入境十年,但他的這本《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仍獲得許多以阿衝突專傢的專業推薦。
原因無他,在人權組織屈服於以色列的勢力的情況下,芬剋斯坦採取不接受贊助、獨立調查的方式,透過現存諸多的相關調查報告,獨立完成本書。著名政治學傢米爾斯海默認為本書「推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為瞭掩蓋驚人事件所發明的諸多迷思。」
事實上,在以色列的侵略下,加薩的悲慘已經不需要多餘的誇大。
芬剋斯坦隻需要平鋪直敘加薩,與加薩人的遭遇,就已經足夠悲慘。
名人推薦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
專業推薦
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
聯閤國人權理事會任命
民主與獨立特彆報告員、以巴衝突特彆報告員,
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學者
閤力推薦
好評推薦 「沒有人比諾曼‧芬可斯坦更能凸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殘暴對待。他仔細地記錄瞭鑄鉛行動與保護邊緣行動期間,以色列在加薩那塊小小飛地進行的屠殺,並且推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為瞭掩蓋驚人事件所發明的諸多迷思。」--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芝加哥大學羅蘭‧溫德爾‧哈裏森傑齣服務教授
「這部特殊且引人注目的著作,將對以巴衝突與中東政治的文獻做齣重大貢獻,並將在國際法與人權法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一書是學者、法官、政策製定者、外交官的必備資料,一部裏程碑之作。」--莎拉‧羅伊(Sara Roy),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
「當我想要瞭解有關猶太人、猶太復國主義者、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最深刻的現實時,這是我所傾聽的聲音。諾曼‧芬可斯坦肯定是聖經提到四十個誠實之人的其中之一,一次又一次,藉由指齣(有時令靈魂枯萎但無可迴避的)真相來拯救「所多瑪」(我們的地球)。今日沒有人像他一樣,但我打從心底認為他過去一直是人權與正義鬥士的典型,未來也將如此。也許這是黑暗時代的小小慰藉,但我衷心感謝他。」--愛麗絲•華剋(Alice Walker),《紫色姐妹花》一書作者,普立茲奬與國傢圖書奬得主。
「身為將巨石推上假消息山頂的現代的薛西佛斯,卻絲毫沒有動搖諾曼‧芬可斯坦的決心。雖然他並非律師,卻對法律議題、日內瓦公約、國際法院諮詢意見、聯閤國決議、委員會報告相當嫻熟,並將之組成強而有力的敘述、邏輯連貫的正義呼聲與對國際社會道德退縮的抗議。芬可斯坦駁斥瞭關於加薩和巴勒斯坦的許多大謊言與神祕難解的小謊言。本書是每個關心人權的人及政治傢都該擁有的學術著作。」─艾佛列德‧紮亞斯(Alfred de Zayas),日內瓦外交學院法學教授,聯閤國民主促進與國際平等秩序獨立專傢
「諾曼‧芬可斯坦,可能是研究中東衝突最認真的學者,寫下以色列入侵加薩的絕佳著作。他對攻擊行動在事實與法律層麵的全麵檢視,為這段野蠻的曆史留下最權威的紀錄。」--約翰‧杜加德(John Dugard),萊頓大學國際公法榮譽教授、聯閤國人權理事會巴勒斯坦佔領區特彆報告者
「沒人能在未考慮本書證據的情況下……就對加薩發錶意見。對此而言,加薩人民至少欠諾曼‧芬可斯坦一份情。」--查爾斯‧葛拉斯(Charles Glass),《攔截網》(The Intercept)
「無論讀者本身是何種立場,對芬可斯坦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都能在書中得到許多啓發。」--《齣版者周刊》
「諾曼‧芬可斯坦具備舊約先知對道德的莊嚴肅穆,塔木德學者對細節的嚴謹細心,以及意第緒語小說傢的幽默感。這些都展現在《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一書中……芬可斯坦這本紀錄嚴謹的四○八頁編年史,纍積的衝擊相當驚人,讀者將對全世界的默不作聲的反應感到震驚。」--《魏斯世界網》(Mondoweiss)
「十分齣色的傑作。」--《子彈新聞網》(The Bullet)
「任何選擇閱讀《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的讀者都見證瞭恐怖的真相,並將之保存在集體記憶之中。」--巴勒斯坦編年組織(The Palestine Chronicle)
「這是一份長達四四○頁的關於國際法以及以色列持續攻擊加薩人民的研究,並為現代世界史上最恐怖和持久的集體懲罰行動留下最好的曆史紀錄。」--傑瑞米・斯卡希爾(Jeremy Scahill),《攔截網》(The Intercept)
「《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是一部傑作。芬可斯坦揭開瞭以色列及其盟友的意圖製造的錶象,揭露瞭美國政府、聯閤國乃至人權組織的雙重標準。」--妮芙•戈登(Neve Gordon),《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Education)
「人們很難在美國媒體或廣義的西方媒體上找到如此重要的分析……對已經熟知或新接觸這些衝突的讀者而言,《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都是必讀書目;是為瞭揭露艱難真相的原初麵貌所做的嚴肅努力。」─《新阿拉伯網》
破碎的應許之地: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衝突的百年迴響 這是一部深入剖析中東地區最復雜、最持久衝突的宏大曆史敘事。 本書避開日常的政治口水戰與碎片化的新聞報道,轉而聚焦於構成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矛盾的深層曆史、文化與地緣政治根源。我們試圖在事件的迷霧中,還原衝突的脈絡,探究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記憶與敘事是如何交織、衝突,並最終塑造瞭今天的現實。 第一部分:根源的深埋——從奧斯曼帝國晚期到“貝爾福宣言”的黎明 本捲追溯瞭二十世紀初,這片土地上微妙的社會生態。在奧斯曼帝國的治理下,生活著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社群,猶太、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對穩定的結構中並存。然而,隨著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和帝國的衰落,本土的認同感開始覺醒。 我們將詳細考察十九世紀末期歐洲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興起及其意識形態的構建。這不僅僅是一個宗教或民族的迴歸,更是一種對歐洲反猶主義的迴應,以及對一個“正常化”民族國傢的渴望。與此同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精英階層也在尋求擺脫殖民影響、建立獨立民族國傢的訴求中,逐漸形成清晰的政治身份。 關鍵轉摺點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英國委任統治時期。書中將重點分析英國如何在一係列相互矛盾的承諾中周鏇——對阿拉伯獨立的支持、對猶太復國的默認(即著名的《貝爾福宣言》),以及自身殖民利益的考量。這些承諾的衝突性,為後來的暴力埋下瞭不可逆轉的伏筆。我們細緻梳理瞭早期猶太移民潮帶來的土地購買模式、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首次大規模的族群間緊張關係。 第二部分:主權的爭奪與大屠殺的陰影——聯閤國分治到以色列建國 二戰的浩劫,特彆是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極大地加速瞭國際社會對建立猶太傢園的同情與緊迫感。本部分深入分析瞭聯閤國在1947年提齣的分治方案(Resolution 181)。該方案在法律和道義上的閤理性,與土地上實際的人口分布和經濟結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本書不迴避衝突爆發的殘酷性。1948年的戰爭及其後果——在阿拉伯世界被稱為“大災難”(Nakba)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理解當代衝突的核心。我們通過對一手資料的審視,力求還原戰爭雙方在軍事行動、平民傷亡和村莊被毀過程中的復雜動機與行為。對於數以十萬計巴勒斯坦人被迫流離失所的經曆,我們給予瞭足夠的曆史重量,探討瞭這一事件如何成為巴勒斯坦民族集體記憶中無法愈閤的創傷。同時,以色列方麵對新生的國傢安全與生存的焦慮,也是理解其早期戰略決策的關鍵。 第三部分:領土的擴張與戰爭的循環——從六日戰爭到《奧斯陸協議》 1967年的“六日戰爭”徹底改變瞭中東的地理政治版圖。本書將該戰爭視為一個分水嶺,詳細分析瞭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所帶來的長期後果。占領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持續至今的定居點建設工程,它從根本上侵蝕瞭未來巴勒斯坦建國的領土基礎。 我們將剖析以色列對被占領土的軍事管製、資源分配,以及由此催生的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演變——從早期的武裝組織到後來的政治運動。 在七八十年代,本書關注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轉型、黎巴嫩內戰的復雜性,以及第一次“起義”(Intifada)的爆發。起義不僅是街頭衝突,更是巴勒斯坦社會內部政治成熟和民族意識徹底覺醒的標誌。 進入九十年代,我們對《奧斯陸協議》的樂觀與幻滅進行瞭深刻的反思。這項看似劃時代的和平嘗試,最終為何走嚮破裂?書中探討瞭雙方在“最終地位問題”(如耶路撒冷、難民和邊界)上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協議框架內權力分配的結構性缺陷,如何導緻瞭雙方信任的徹底瓦解,並為後來的暴力升級鋪平瞭道路。 第四部分:停滯的未來——隔離牆、定居點與碎片化的權力結構 在二十一世紀,衝突的形態發生瞭變化。本書關注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修建的隔離牆(或稱“安全屏障”)的實際影響——它在安全上的成效,以及在地理上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事實吞並”。同時,定居點社區的持續擴張,使得“兩國方案”在地理上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 我們還將審視巴勒斯坦內部的政治分裂——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這種分裂如何削弱瞭巴勒斯坦在國際舞颱上的談判能力,並使得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日益加劇。我們詳細考察瞭對加沙地帶實施的封鎖政策及其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毀滅性影響。 結論:曆史的重負與超越敘事的努力 本書的結論部分旨在超越純粹的衝突描述,探討解決僵局的可能性。我們分析瞭國際社會的角色、區域大國的介入,以及當地民間社會在不同層麵進行的和解努力。我們力圖展示,要理解這場悲劇,就必須理解雙方對安全、尊嚴和曆史正義的深刻訴求。這片土地上,兩套完全不同的、但同樣根深蒂固的民族敘事,正不斷地相互碰撞,形成一個看似無解的惡性循環。本書是對這段復雜曆史的嚴肅梳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持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