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杭士基(Noam Chomsky),當代著名語言學傢、思想傢
──點燃當代民粹興起、極右派抬頭、罷工抗爭盛行的關鍵族群──
──理解全球化社會下勞動者悲歌的必讀之書──
打工族、約聘人員、自由接案者、實習生、老年勞工、移民……
當社會一步步將人們推入毫無保障、一生窮忙的邊緣勞動地獄
生存不穩定、看不見未來而隻能「活在當下」的不穩定無産階級逐漸成為主流
他們是誰?為何如此?我們又還來得及做些什麼?
▍各界推薦 專文導讀──呂建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係暨研究所教授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硃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吳承紘|記者、《厭世代》作者
何明修|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健鴻|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係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房慧真|記者、作傢
洪敬舒|貧窮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張烽益|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顔擇雅|作傢、齣版人
——推薦
▍低薪、工作不穩定、工時過長、對工作沒有認同感、不受社會或公司福利保障……
一群占瞭社會大半人口,卻難以在社會上被看見的邊緣勞動者──「不穩定無産階級」 隨著全球化發展,各國政府與企業競相增加勞動市場彈性,讓雇主能夠輕易操作員工的工時、工資、薪資、工作地點甚至是工作內容。因此,世界各地都齣現瞭一群非典型勞動者,他們低薪而收入不安定、工作臨時化、身兼多職且時常陷於多工作業,這就是作者所定義的「不穩定無産階級」(precariat)。
這些人對生活沒有安全感,不斷受結構壓迫,且沒有共同的明確目標,因此在社會上無法集體為自己發聲;長工時讓他們沒有時間精力查證思考,很輕易會彼此仇視,是容易受政客操弄的沃土;此外,他們沒有長期閤約、沒有公司與社會安全網的保障,也缺乏工作安全、技能發展性,更沒有能力組成工會,除瞭不穩定的工資之外,幾乎一無所有。
根據作者推測,目前許多國傢的不穩定無産階級至少都占瞭該國成人人口的四分之一。
▍隻要符閤越多以下描述,你就越可能屬於或將落入「不穩定無産階級」── □ 你的收入金額和來源不穩定,難以對未來生活做規畫。
□ 你的工作並非正職,而是相對暫時性、臨時性的。
□ 你對工作沒有認同感,對未來職涯也沒有(或者沒辦法有)什麼想像。
□ 你擔心自己的職務被取代,被雇主任意資遣,或是接不到下一個案子。
□ 你的工時、工作內容或地點變動性高,且時常不是自己可控製。
□ 你很難升遷,也不預期收入在未來能夠成長甚至持平。
□ 就算對工作或雇主不滿,你也很難找到發聲的管道。
□ 你很難從社會或職場獲取資源來培養或維持工作技能。
□ 當你碰到意外或疾病時,傢庭、職場或社會無法給你補償或支持。
▍不穩定無産階級已然成為社會崩解的隱憂、極端主義的溫床 二十一世紀走到今天,世界各地原本崇尚民主的地區,逐漸變成瞭極右派的溫床,而在這群極右派的支持者中,許多人正是不穩定無産階級。他們既焦慮又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是被剝奪、被壓榨的一群,而在憤怒找不到齣口之下,就很容易被煽動或操弄,聽信不閤理的政治讒言,支持那些個人魅力十足的民粹政客與極端主義者。當不穩定無産階級數量不斷增長,勞工收入又繼續下降,怒火就會引爆政治災難,如近幾年世界各地的民粹興起、極右派抬頭、罷工抗爭盛行,背後都與此階級的迅速崛起有極大關連。
▍不穩定無産階級理論建立者,帶我們全麵剖析及理解此族群的專書 本書作者蓋伊.史坦丁長年投入研究不穩定無産階級,本書正匯整瞭他的研究精華,也是第一本深入剖析此階級的著作,推齣後即引發全球關注。在書中,作者將帶我們理解全球化如何造成這個階級崛起,並深入剖析其增長原因、組成分子的樣貌,也帶我們反思當代勞動及工作的形式為何使這群人成為極端弱勢,失去對知識、職業道德、時間的掌控。最後作者也剖析,當前的政治體製如何讓他們變得輕易聽信政客與煽動者,而我們又可以如何改革,讓不穩定無産階級獲得應有的自由與基本安全,進而從睏境中解放。
不穩定無産階級已是當代國際社會的重要問題,能否成功轉變劣勢,需要的不隻是執政者的正視,更亟需社會中每位公民的理解與關注,而一切可以從本書開始。 ▍各界贊譽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的政府與企業競相增加勞動關係的彈性,緻使一種人數快速增加的新興階級──「不穩定無産階級」形成,他們麵臨瞭失業、低薪、欠缺社會安全保護等各種彈性剝削的風險,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傢的一大挑戰。當越來越多的「不穩定無産階級」走上街頭,針對各種社會不平等的剝削問題發齣怒吼時,將會對於各國的政治結構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又會對於資本主義國傢的社會經濟體製産生何種影響?這是英國學者蓋伊.史坦丁在本書中提齣的核心問題,相信也是關心資本主義國傢命運的人們必須思索的重要議題。
──李健鴻,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係教授 從阿拉伯之春、占領華爾街運動到颱灣的太陽花運動,晚近青年占領運動是由這一群不穩定無産階級運動所推動。同樣地,從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當選,到歐洲各地的極右民粹主義興起,勞工階級陷入絕望的經濟睏頓也是主要推因。要理解形塑當代政治的經濟力量,史坦丁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導引。
──何明修,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隨著社會日益不平等,「不穩定無産階級」已成為西方國傢中相對剝奪感最深、社會位置最弱勢的群體,並且成為民粹政客操弄煽動下的狂熱支持者。這項觀察移至颱灣社會亦可適用,颱灣的民主正麵臨類似挑戰。
本書作者倡議讓「不穩定無産階級」獲得應有的自由與基本安全,消除其不安全感與不公平感,纔能讓這個群體從睏境中解放齣來。這項社會工程非常艱辛,卻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對於颱灣很有參照價值。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如今相信勞工可以持續有效地對抗資方,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這是一本篤信新自由主義的企業主或政府,絕對不想讓你看到的一本書。這本書不但從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的角度探討勞動力商品化、彈性化後的工作者處境,更是一本勞動教戰守則。
此外,這本在二〇一一年齣版的書,基本上預言瞭歐洲在金融風暴與中東人道危機後,普遍對移民的反感導緻極右派政客崛起以及和衝突不斷的現況,當然還有川普的當選。在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之下,不管你是白領中産階級還是擁有穩定工作的勞工(無産階級),都有可能成為不穩定無産階級。作者除瞭詳盡地分析現況,也試圖提齣解方。
唯有瞭解自身所在的處境,纔有可能避免陷入不穩定無産階級的深淵中。
──吳承紘,記者、《厭世代》作者 《不穩定無産階級》一書切中時弊,本書認為,在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先進資本主義國傢傳統産業外移、高失業率與低技術服務業膨脹,製造齣一群承擔非典型工作的不穩定無産階級,他們承受不穩定雇用、低薪、高風險、甚至可能仍需長工時與輪班工作,這些工作又要與新移民競爭,點燃瞭歐美各國反移民的民粹政治火苗。
在颱灣,産業外移的元兇就是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擴張,創造齣更多不穩定無産階級,主要進入批發、零售、旅遊、餐飲等低技術與低薪服務業,卻有政客不思改善,要求兩岸更開放「賺大錢」來飲鴆止渴,卻可能會讓颱灣的不穩定無産階級比例持續擴大。本書提供另一種解決方案,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例如基本所得(颱灣可承受較小範圍的兒童生活津貼),或是提供青年創業的金融資本重分配。《不穩定無産階級》一書齣版,確實為颱灣社會敲醒警鍾。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毫無懸念的,彈性化與不穩定讓勞工大量流嚮失業及地下勞動已是既成現象。搭配蓋伊.史坦丁的推論──「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不穩定無産階級」,本書對於被政治及經濟力量固著的新階級,無論敍事或論證都令人信服且驚心動魄。除瞭明白不穩定無産階級是如何被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所煉成;我們也必須理解,隱身在這個階級背後的是社會連帶的碎化,並非責任的個人化。
──洪敬舒,貧窮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當無産階級被零碎化、被去受僱化,當工作淪為僅是勞動,喪失勞動自主時,無産階級再也無法團結。而派遣、外包與平颱隨選服務提供者盛行,更使他們甚至連要對抗的資方都找不到,不穩定無産階級的無力感因而轉化成憤怒,成瞭民粹政客與新法西斯主義搧風點火的溫床。這是歐美近幾年來社會衝突的政治啓示錄,也是颱灣即將麵臨的社會災難。
──張烽益,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
──杭士基(Noam Chomsky),當代著名語言學傢、思想傢 這本重要且具獨創性的著作,帶齣瞭當今世界由於無法處理不穩定無産階級的不安全感而生的政治危機。它也對未來的路提齣瞭建議:對「工作」這個概念的重新建構。
──艾琳·阿佩爾鮑姆(Eileen Appelbaum),美國經濟學傢 蓋伊.史坦丁在本書中深刻地解釋瞭經濟不穩定已經變成瞭全球勞動市場中的常態,並為我們要如何打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指引。
──理查德.海曼(Richard Hyman),倫敦經濟學院産業關係教授
深度剖析全球化陰影下的新興社會群體 《不穩定無産階級:一個因全球化而生的當代新危險階級,他們為何産生,造成什麼問題,社會又該如何因應?》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對二十一世紀初以來,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深入和結構性變革的加劇,在世界範圍內逐漸浮現並日益壯大的一股特定社會力量——“不穩定無産階級”進行一次深入、細緻且富有批判性的考察。我們不探究特定書本的內部論述,而是從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交叉視角齣發,剖析這一群體的起源、特徵、對社會穩定構成的挑戰,以及各國政府和社會層麵應當采取的應對策略。 第一部分:時代的胎動——不穩定無産階級的生成邏輯 全球化並非一個單一維度的發展過程,它同時是資本、信息和勞動力在空間上重組的過程。本書首先係統梳理瞭催生“不穩定無産階級”的宏觀經濟驅動力。 一、全球價值鏈的重構與“去中心化”的勞動力市場: 跨國公司為瞭追求利潤最大化,將生産環節拆解並分散至全球各地。這種鏈條式的分工,一方麵釋放瞭大量生産力,另一方麵也使得傳統的、固定的、依賴於單一地域和企業的就業模式瓦解。本書將探討,在高度柔性化、外包化和零工化的就業結構中,勞動者如何從“雇員”身份滑嚮“獨立承包商”或“項目製工作者”的狀態,從而在法律和社會保障體係中處於模糊地帶。 二、技術進步的雙刃劍效應:自動化與信息鴻溝: 自動化技術(特彆是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正在係統性地替代大量中低技能重復性勞動。然而,這種替代並非均勻分布,它精準打擊瞭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基礎崗位。更進一步,信息技術的門檻和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加劇瞭社會階層之間對“新經濟技能”的獲取差異,使得那些無法跨越技術鴻溝的群體,被鎖定在低收入、高不確定性的職業軌道上。 三、福利國傢的萎縮與公共責任的轉移: 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主導下,許多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公共開支削減和國有資産私有化。這種趨勢直接削弱瞭社會安全網(如失業救濟、醫療保障和養老金體係)的覆蓋範圍和充足性。當傳統穩定的雇傭關係消失,而社會保障體係未能及時跟進時,個體風險被無限放大,無産階級個體對市場波動的脆弱性急劇增加。 第二部分:群體特徵與社會光譜的顯現 “不穩定無産階級”並非鐵闆一塊,他們涵蓋瞭從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到閤同工、臨時工,乃至處於“零工狀態”的白領專業人士。本書將勾勒齣他們的主要特徵: 一、收入的波動性與貧睏綫邊緣的常態化: 核心特徵在於收入的不可預測性。他們的收入往往與訂單量、算法調整、季節性需求等外部因素高度掛鈎。即使名義上收入可能高於傳統最低工資水平,但扣除掉自負的運營成本(如交通工具維護、保險、自我培訓),其淨可支配收入和抗風險能力遠低於錶麵數據所示。 二、身份的原子化與集體行動的缺失: 算法管理和遠程工作模式,使得勞動者在物理空間上被隔離,加強瞭“個體奮鬥”的敘事。這阻礙瞭傳統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機製的建立。他們往往缺乏共享的工作場所、統一的身份標識,導緻集體身份認同的睏難,從而削弱瞭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 三、心理與社會的雙重壓力: 長期處於不確定性中的群體,麵臨著顯著的心理健康挑戰,包括持續的焦慮、倦怠和“自我剝削”的傾嚮。在社會層麵,他們與享有穩定福利和職業前景的階層之間,齣現瞭日益加深的“社會感知鴻溝”,這為社會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對社會穩定的潛在衝擊 這一大規模、係統性的不穩定性,對當代社會治理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一、消費模式的受限與經濟增長的潛在停滯: 收入的高度不穩定直接抑製瞭長期規劃和大規模消費,轉而傾嚮於儲蓄或“應急支齣”。這可能導緻內需疲軟,製約依賴消費拉動的經濟體增長。 二、政治極化與民粹主義的溫床: 對經濟前景的絕望感和對現有體製維護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往往會轉化為對主流政治的疏離和對激進解決方案的傾嚮。不穩定無産階級容易成為民粹主義政治言論的目標選民,他們對於係統性變革的訴求,可能通過非理性或極端化的方式錶達齣來。 三、代際風險的傳遞與社會階層固化: 缺乏穩定收入和福利保障,使得這一群體在子女教育、住房獲取等方麵處於絕對劣勢,這極大地增加瞭代際貧睏的風險,最終可能固化社會階層結構,阻礙社會流動性。 第四部分:重塑契約——社會治理的應對之道 麵對這一結構性挑戰,本書最後部分提齣瞭多層次的政策建議,強調需要超越傳統的“就業”框架,構建適應“非標準工作”的現代社會契約。 一、社會保障體係的“去綁定化”與普遍化: 政策核心在於將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與特定的雇主身份脫鈎,轉而建立基於個體或地理區域的、普惠性的社會安全網。探索“全民基本收入”(UBI)或“負所得稅”等分配機製的可行性,以應對工作碎片化的趨勢。 二、勞動法和監管的現代化: 重新界定“雇員”與“獨立工作者”的邊界,立法保護零工平颱工作者獲得最低工資保障、工作時間限製以及集體協商權。引入“平颱透明度”要求,限製算法對勞動過程的過度控製和剝削。 三、教育與再培訓體係的激進化: 建立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終身學習和技能提升係統,重點投資於那些最易被自動化替代的群體。同時,提升公民的金融素養和風險管理能力,以適應高度波動的收入環境。 四、城市規劃與社區重建: 承認並解決物理空間上的隔離問題,通過投資公共服務、社區中心和可負擔住房,重建社區凝聚力,為不穩定群體提供社會支持網絡,減少身份的原子化。 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清晰的診斷,揭示全球化語境下被忽視的底層結構性矛盾,並呼籲社會精英和政策製定者正視這一新興階層的存在及其潛在的破壞力,采取果斷的、前瞻性的社會工程來應對這場無聲的社會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