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後基因體時代
  • 新科技
  • 典範轉移
  • 科技倫理
  • 生物科技
  • 社會影響
  • 科技發展
  • 文化研究
  • 未來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後基因體時代來臨
  如何在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中找到平衡?


  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瞭「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成為各國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

  本書強調颱灣「後基因體時代」來臨,所麵臨的基因知識典範、技術實作、媒體再現與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問題。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彆為「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傢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各章內容包括「基因」概念多樣性的曆史演化,精準醫療背後「不精準」的科學邏輯,颱灣産前篩檢技術、疫苗發展、基因疾病檢測、族群溯源研究、客傢族群與颱灣人體資料庫等各種在地的發展,以及隱私權、基因資訊的規範、基因的媒體再現、社會信任與民主治理的問題。

  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強調颱灣基因科技所衍生的未來風險與不確定,必須發展因地製宜的創新治理想像,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非科學、生物vs.社會文化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閤的方式,尋求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閤作的基礎。
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本書聚焦於基因體科學的最新發展及其在颱灣社會、經濟與倫理層麵引發的深刻變革。 在人類對生命藍圖的理解跨越瞭傳統基因組測序的門檻之後,我們正步入一個由海量生物數據驅動的“後基因體時代”。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涉及基礎研究範式、臨床應用模式乃至社會治理哲學的全麵典範轉移。本書旨在深度剖析這場轉移的核心驅動力、颱灣當前麵臨的機遇與嚴峻挑戰,並探討未來十年內可能齣現的社會圖景。 第一部:後基因體時代的驅動力與技術革新 第一章:從基因組到“組學”的全景視野 本書首先勾勒齣後基因體時代的科學輪廓。傳統的基因組學(Genomics)側重於DNA序列本身,而當前的技術前沿則轉嚮瞭對多維度生物信息的整閤分析。這包括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對RNA錶達的動態監測、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對功能執行者的精確定位、以及代謝組學(Metabolomics)對生命活動終産物的追蹤。 我們探討瞭單細胞技術(Single-Cell Technologies)如何顛覆群體分析的局限性,使得研究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觀察細胞異質性。這種分辨率的提升,是理解復雜疾病如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的關鍵。此外,空間轉錄組學(Spatial Transcriptomics)的興起,標誌著研究從“細胞是什麼”邁嚮“細胞在哪裏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為組織病理學的診斷和藥物作用機製的解析提供瞭全新的維度。 第二章: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生物信息學的融閤 後基因體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其對計算能力的極度依賴。本書詳細介紹瞭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模型,特彆是在基因變異的緻病性預測、新藥靶點的篩選以及復雜疾病風險評分模型(Polygenic Risk Scores, PRS)構建中的應用。 我們分析瞭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必要性。當AI模型能夠精確預測患者對特定療法的反應時,臨床醫生和監管機構必須能夠理解其決策背​​楚的生物學邏輯,而非僅僅依賴“黑箱”結果。颱灣在半導體製造和ICT産業的強大基礎,為發展本土的生物信息學算法提供瞭獨特優勢,但同時也帶來瞭數據安全和人纔結構性短缺的挑戰。 第二部:典範轉移:從診斷到預測與乾預 第三章:精準醫療的深化與挑戰 後基因體技術正在推動醫療模式從反應性(生病瞭纔治)嚮預測性(尚未發病即進行乾預)轉變。本書深入探討瞭伴隨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的進化,它不再局限於少數特定基因突變,而是基於患者的整體“組學”畫像來指導個體化治療方案。 我們以颱灣優勢的癌癥治療領域為例,分析瞭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在微小殘留病竈(MRD)監測中的突破性進展,以及其在降低侵入性活檢風險方麵的潛力。然而,這種深度的個體化也帶來瞭成本的急劇上升,以及如何建立公平、可負擔的醫療支付體係的關鍵問題。 第四章: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重塑 本書審視瞭後基因體工具如何滲透到更廣泛的公共衛生領域。大規模人群基因組計劃(如颱灣本身的生物銀行項目)正在積纍寶貴的本土人群遺傳數據。這些數據是校準全球性基因風險評分模型的關鍵,以消除目前模型中存在的歐美中心化偏差。 探討的重點包括:如何利用早期生物標誌物預測慢性病的發生風險,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此外,環境暴露組學(Exposomics)與遺傳學的交叉研究,揭示瞭環境因素與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這對製定前瞻性的環境健康政策至關重要。 第三部:颱灣的生態位與治理難題 第五章:本土化數據生態的建設與數據主權 發展後基因體醫學,最核心的資源是高質量、大尺度的本土化生物數據。本書分析瞭颱灣在建立國傢級生物資料庫時所麵臨的行政、技術和文化障礙。如何高效、安全地整閤分散在各大醫院的電子病曆、影像資料和組學數據,是實現“數據飛輪”的關鍵。 數據主權的概念在這一領域尤為尖銳。當數據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競相爭奪的戰略資産時,颱灣如何確保本土遺傳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優先服務於本國公民的健康福祉,而非僅僅成為他國研究的“原材料”,是一個必須直麵的政治和法律議題。 第六章: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ELSI)的迫切性 新科技的加速發展往往超越瞭既有的倫理框架。本書著重探討瞭後基因體時代帶來的四大倫理挑戰: 1. 基因歧視的泛化: 隨著風險評分的普及,保險公司、雇主乃至教育機構可能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潛在的“預先判斷”,本書討論瞭如何加強現有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以應對此類新型歧視。 2. 知情同意的復雜化: 當一次基因測序的結果可能揭示齣數十年後的健康風險,以及可能對親屬造成的信息影響時,傳統的單次知情同意模式已然失效。需要建立動態、持續的同意機製。 3. 生物資源獲取的公平性: 如何確保原住民部落或特定弱勢族群的遺傳數據被采集和使用時,能夠獲得與其貢獻相稱的迴報和控製權。 4. “健康責任”的重新定義: 當風險變得高度可預測時,個體是否對預防性乾預措施負有更強的道德或法律責任? 第七章:人纔培養與國際閤作的戰略布局 後基因體時代的競爭是跨學科人纔的競爭。颱灣需要培養齣既懂生物學、又精通數據科學和醫學倫理的“T型人纔”。本書評估瞭現有教育體係在培養計算生物學傢和臨床信息學傢方麵的不足,並提齣瞭深化産學研閤作、吸引國際頂尖人纔的策略建議。 最後,本書強調,颱灣在後基因體時代的未來,取決於其能否在全球創新鏈條中占據高價值的分析和算法設計環節,而非僅僅停留在低利潤的測序服務層麵。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典範轉移,要求政府、學術界、産業界以及社會大眾形成前所未有的共識與閤力。 --- 結論: 《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為政策製定者、醫療專業人員、科研人員以及關注未來健康趨勢的公眾提供瞭一幅詳盡的路綫圖。它不僅描繪瞭生物醫學的未來圖景,更清晰地指齣瞭颱灣必須跨越的結構性障礙和必須把握的戰略機遇。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高深的科學前沿置於具體的社會治理脈絡中進行審視,旨在促進颱灣在邁嚮個體化健康新時代的進程中,實現負責任的、可持續的發展。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研院人文講座師資,曾任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係研究人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係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係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目前研究關注Taiwan Biobank、颱灣原住民基因與認同政治、颱灣溯源基因檢測公司的受試者等等。著有《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與學界友人主編《不正常的人?颱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

潘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美國杜剋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兼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交大STS中心執行委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學人。專長學術領域為經濟社會學與發展社會學,長期關注産業全球化與社會製度的關聯與社會後果,近年來進行有關移民與難民的求生策略與族群經濟研究與比較,發錶多篇學術論文。新近加入颱灣客傢基因溯源的跨領域研究。

陳宗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社會學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交通大學電子碩士、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結構生物學碩士,研究領域涵蓋科技、經濟和創新社會學,關心生醫、資通和無形科技在現代社會中透過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在生命治理層次上的諸般現象。曾經齣版多篇以疫苗為主題,探討其技術創新、産業發展和採用治理等相關議題之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推薦序│颱灣後基因時代之本土STS/ELSI 的反省與論述 蔡甫昌
推薦序│基因體科技:社會地景的在地旅程 林文源

導讀、潘朵拉的黑盒子解碼後:基因科技與倫理、法律和社會的交纏共構 蔡友月

單元一、生物學典範的轉移
理解「基因」概念的演變  陳瑞麟
後基因體時代的侏儸紀公園 楊倍昌

單元二、基因科技的眾生相
族群遺傳學與追根溯源  陳堯峰
基因化世代:産前基因篩檢與檢測  施麗雯
後基因體時代的免疫颱灣:疫苗的迷思與反思  陳宗文
痲瘋病的抗藥性與基因體科技  洪意淩

單元三、族群、國傢基因資料庫與治理
颱灣客傢族群基因溯源研究:社會學與生物學對話 潘美玲、張維安、鍾育誌、黃憲達、劉奕蘭、許維德、林勇欣、陳明惠
颱灣人的基因利基:Taiwan Biobank、科學傢與國族建構  蔡友月、李宛儒
從老大哥到大數據:國傢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隱私權議題  張兆恬
精準醫療的新瓶與舊酒︰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國際發展脈絡、爭議與國際倫理規範  劉宏恩

單元四、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
基因研究的告知義務及社會心理風險  雷文玫
「天生」贏傢?從世大運剖析原住民運動基因的再現與迷思  蔡友月
媒體上的基因臉譜:以基改食品為例  張燿懋
科學傳播與基因醫學的媒體再現  林筱蕓、徐美苓
結語 寫在後基因體之後  陳宗文

作者簡介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讀

潘朵拉的盒子解碼後:基因科技與倫理、法律和社會的交纏共構

蔡友月

  一、邁嚮後基因體時代的颱灣


  2000 年潘朵拉生命密碼的人類基因序列開始解碼,曆經DNA 重組技術突破,體細胞(somatic cell)與性細胞(germ cell)界綫的模糊,基因篩檢與治療技術成長,人體疫苗與基因體開發新藥帶來的成效與風險等等,基因科技帶來新的知識與想像,無論在研究與臨床應用上,所涉及科學的復雜性遠超過工業革命。

  什麼是「基因」(gene)?簡單來說,基因是一段能夠錶現特殊功能的DNA序列,承載著遺傳本質;基因體(genome)顧名思義是基因的組閤,也就是生物體內所有基因的總集閤。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達爾文演化論到基因技術的變革,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突破並非一蹴可幾,必須經過長期的曆史演化;隨著基因知識典範的轉移,也開創一些新興領域,例如,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係統生物學、生物資訊學、閤成生物學等等,重新挑戰我們對生命的劃界、定義與想像。1996年7 月5 日第一隻復製羊桃莉誕生,桃莉是移植母羊的乳腺細胞到被摘除細胞核的卵子細胞中發育而成,由黑臉羊代理孕母産齣。桃莉的誕生引發公眾對復製人議題的討論,二十一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驚人的發展,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瞭「什麼是生命」人類存在的論辯,也帶來倫理、法律與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以及科技民主治理模式的衝擊與改變。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Lee M. Silver(2007)在Remaking Eden 一書的導言中曾對基因科技將為未來人類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提齣這樣的預言:

  西元2350 年,美國⋯⋯屬於優等的人們被稱為阿法族(alpha),而次等的人被稱為埃普斯隆族(epsilon),這種新的社會階級截然不同於傳統的種族路綫。這種差彆來自於有些人帶有改造基因,有些人沒有。占全美人口10%的阿法族就是帶有人工閤成的基因。這些基因是在實驗室製造的;它們原本不存在人類的細胞內,直到二十一世紀生殖遺傳學傢纔開始將它們放進人體內。阿法族是當今遺傳階級中的基因貴族。

  ⋯⋯在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之間仍有人通婚或發生性關係。但一般人可想而知,阿法族的父母對他們的小孩施加壓力,不允許他們如此沖淡昂貴的基因資産⋯⋯在一次針對兩族聯姻的全國性調查中,社會學傢赫然發現這些通婚夫妻檔竟有高達90%的不孕率。生殖遺傳學傢在檢查這些夫妻之後得到一個結論:不孕主要是因為夫妻兩人的基因構造無法相容。演化生物學傢早已觀察到這種現象,他們發現來自不同族群的兩個個體,原本皆具有生殖能力,但當這兩者交配時,則會齣現不孕。他們嚮社會學傢及生殖遺傳學傢提齣解釋:原來阿法族與埃普斯隆族之間已開始發生物種分離(species sepration)。在這三組專傢的討論下,産生下列預測:如果基因學的知識纍積和技術開發依照著當前的速度前進,則在西元四韆年來臨以前,阿法族和埃普斯隆族將分彆形成阿法人類及埃普斯隆人類,亦即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種,無法交配與生殖,彼此之間隻剩下浪漫的遐想,就像目前的人類對黑猩猩的情感一樣⋯⋯

  Silver對「基因改造人類」充滿想像力的科學預言,讓我們看到當基因科技對人類生命的乾預與操弄日益增強,科技的進步打破「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價值,終會建構齣一個充滿種族主義優生學、階級歧視與社會不平等的未來世界。如同晚近對科學有深入反省的人文社會科學者Bruno Latour,以「打開潘朵拉的黑盒子」來描述科學一樣,指齣黑盒子裏麵並不隻裝著理性與秩序,隻有打開並仔細檢視黑盒子纔能指齣混亂與不科學(Latour 1987:1-20)。麵對基因科技革命性的發展,這些都不能僅僅視為科學內部的發展問題,我們必須提升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層次來思考,並帶入新的理論視野與方法,纔有辦法檢視盒子裏隱藏未揭露的部分,以避免基因解碼後引發的科技災難。

  本書以《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為名,主要有三個目的:

  第一、本書凸顯「後基因體時代」的時間轉摺點與重大變革。

  1980 年代開始,基因科技創新、分子遺傳學概念的蓬勃發展,社會學傢Adele E. Clarke 等人(2010:1-44)認為,生物醫學化的過程明顯改變人們看待生命的方式,迫使人們以新的眼光理解自我與世界,這促使當代醫療從「醫療化」進入「生物醫療化」(biomedicalization)的新裏程碑。

  美國國傢衛生研究院及能源部在1990 年主導規劃人類基因體研究計畫( e 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當時由多個國傢成員組成的國際團隊分工進行,並於2000 年6 月由當時的美國總統Bill Clinton 在公開演講中發錶基因圖譜初步調查,2001 年2 月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 發布人類基因體定序初稿,2003 年4 月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本書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隨著二十一世紀後基因體時代來臨,功能性基因與蛋白質的運作開始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重點,也被視為是全球生物醫學競爭、搶進未來先機的關鍵。

  1990 年代初,颱灣在國傢政策與製度支持下,政府重新定位生技發展的重點。行政院於1995 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産業推動方案」,確定有關醫、農等生物技術産業為政府全力推展的重點。1996 年在「全國科技會議」中,確立發展基因科技作為政府的重要目標。1998 年由國傢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及衛生署執行整閤性跨部會的「基因醫藥衛生尖端計畫」(Advanced Research in Genetic Medicine and Sanitation Plan, ARGMSP),邀集全國醫學中心與研究單位的科學傢、醫師投入「基因體醫學」研究行列,強調發展有利颱灣本土的項目,如:颱灣常見重要疾病基因體研究等。1998 年行政院「生物技術産業策略會議」的第五次會議,建議將基因醫藥衛生尖端計畫提升成國傢型計畫,透過經濟部、國科會、衛生署以及中研院,於2000 年推動「生技製藥國傢型計畫」,同年人類基因圖譜初步定序完成。政府再於2002 年推動「基因體醫學國傢型科技計畫」(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Genomic Medicine, NRPGM),其中強調國傢的目標是:以國際性人類基因定序知識為基礎,以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生物資訊為工具,期待促成基因醫藥開發,奠定製藥上遊研發基礎。之後國科會將「生技製藥國傢型科技計畫」與「基因體醫學國傢型科技計畫」進行資源整閤,規劃「生技醫藥國傢型科技計畫」(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Biopharmaceuticals, NRPB)(2011年至2016 年),推動以探索新藥及新醫材為主的目標導嚮研究。2005 年4 月颱灣政府正式宣布國傢將轉型為「生醫科技島」,「生醫科技島」計畫主要包含三個子計畫:國民健康資訊基礎建設,臨床試驗與研究體係,以及建置「Taiwan Biobank」(颱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期望颱灣能成為亞洲基因體醫學及臨床研究中心。「生醫科技島」計畫在四年計畫結束後,與臨床試驗和研究體係轉交由衛福部繼續執行,國民健康資訊基礎建設則暫時終止。

  麵對「後基因體時代」來臨,在政府打造「生醫科技島」的美好藍圖下,生物醫學成為促進颱灣未來知識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的重要基礎。各種基因科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引進颱灣,包括本書所探討的追溯祖先與族群起源的技術、産前篩檢、疫苗技術的基因化、基因科技應用於痲瘋的抗藥性、Taiwan Biobank 與颱灣客傢的族群基因資料庫的建置等等。這些因應颱灣基因技術知識典範轉移所浮現的新興現象,也逐漸改變我們對祖先起源、疾病緻病因與懷孕篩檢等,各種日常生活經驗的認知與想像。筆者認為這樣的轉變具有兩點值得思考的意涵:一方麵,在生物醫療化的過程中,科技介入的重點在於事前的疾病預防,而不是事後的治療,基因技術促進瞭個人、團體與國傢不同層次的人口健康。另一方麵,「後基因體時代」的特色,必須擺在全球化科學競爭的脈絡下來理解。各國的基因科技發展,明顯受到全球化的知識、科技、經濟等密切交流發展的刺激,而以一種基因化的方式來強化國力競爭(Sleeboom-Faulkner 2006;Rabinow 1999)。本書凸顯「後基因體時代」的重要性,強調生物醫學全球化的發展影響,鑲嵌於颱灣政治、文化與曆史的脈絡中,我們關注基因科技在全球與本土脈絡如何實作的眾生相,以及生物學演化與在地社會互動所形成的多采多姿麵貌。

  第二、本書強調基因科技與倫理、法律和社會交纏共構的挑戰。

  麵對基因科技倫理、法律與社會(ELSI)的挑戰,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研究並提齣各種因應之道。聯閤國世界衛生組織開始邀集不同領域學者,撰寫規範基因科技的國際性指導綱領,2003 年由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提齣「人類基因資訊國際宣言」( e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Human Genetic Data),強調「利用人類基因資訊、生物樣本進行的醫學與科學研究,所産生的利益應由全體社會及國際社會所共享」(註1)。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更是主張提撥百分之三至五的預算,研究基因科技相關的ELSI 議題(McEwen et al. 2014)。

  1990 年代颱灣政府大力推動基因科技發展,基因科技所引發的未知風險與民主治理問題,逐漸成為關注焦點。在1997 年行政院第十八次科技顧問會議中,科顧委員們強調應重視基因科技有關的ELSI 研究2。1998 年由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與衛生署共同執行「基因醫藥衛生尖端研究計畫」下,特彆提撥部分經費設置「倫理、法律與社會問題研究組」,鼓勵學者投入颱灣當時相當缺乏的ELSI 議題。

  2002 年國科會推動的NRPGM,持續設有ELSI 研究小組,由法律學者葉俊榮、哲學教授戴華等人領導,希望藉此推動颱灣與基因科技的ELSI 研究,並研擬具體政策建議,協助政府製訂颱灣生醫法規與倫理規範,和國際充分接軌。

  事實上,基因科技被各國打造為全球經濟的明星産業,受到國傢的重視,但其中引起的ELSI 爭論,必須擺在各國獨特的發展脈絡中討論。以歐美社會為主的倫理治理規範,並不一定完全適閤套用到颱灣,不同社會對科技、遺傳、生命與基因公民權的想像也有所差異。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舊有的倫理與法律規範,已無法管製基因科技帶來的風險與不確定,我們必須對基因資料庫有新的治理想像,以更多本土的經驗研究為佐證,發展因地製宜的治理架構。

  由法律學者葉俊榮等人(2009)所撰寫的《天平上的基因─民為貴、Gene 為輕》一書,是颱灣本土第一本有關ELSI 的書籍。書中除瞭介紹基因的發展曆程,也透過基因科技引發的爭議,分析國內外對應的法律規範,思考一個以人為本的基因科技規範架構在颱灣如何可能。全書作者清一色是具有法律背景的學者,為颱灣邁嚮科技民主的治理規範,提供可貴的參照;各篇章以法律為主軸的思考架構,忠實地呈現當時颱灣基因科技法律規範管製的不足。奠基於這本書,筆者認為除瞭強調法律為首的基因科技研究,我們還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學、人類學、科技與社會、倫理學、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者,從多元角度深化這個創新領域在颱灣可能的發展。麵對基因科技在颱灣衍生的社會論述方興未艾,本書帶入颱灣基因科技與大型基因資料庫發展相關的知識生産、倫理規範、製度設計、媒體再現與風險治理等思考,希望探索告知同意、隱私權與公眾溝通等,如何與颱灣本地獨特的社會脈絡交纏共構,形成颱灣獨特的科技治理架構。

  基因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科學,也牽涉到Aihwa Ong(2008:177)所謂的「新政治空間」(new political spaces)的浮現,此空間「人群治理的各種不同策略是透過或在其中的例外多元尺度(multiple scales of exception)所産生」。本書代錶颱灣學術界,包含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麵對「後基因體時代」下多樣的知識樣貌,基因科技的發展如何與社會倫理、法律和社會交纏共構,各種基因科技的細節和實作為何,具有民主意涵的治理模式如何形成,這些議題必須由科學與人文共同努力提供對策。我們希望本書提供的研究成果與相關討論,能走齣學術象牙塔的思辨,在社會上形成更多的對話與反省,為後基因體時代的挑戰提供因應之道。

  第三、本書匯集生物科技、微生物免疫學、生物資訊、哲學、法律、公衛、社會學、傳播、科技與社會等跨領域的作者,凸顯不同領域的認識論視野與對話重要性。

  本書作者群分彆來自生物科學與自然科學等背景,無論是問題意識、章節鋪陳與分析材料都呈現跨領域的融閤。在研究方法上,本書追求以多元麵嚮、跨領域的方式理解後基因體時代的典範轉移與挑戰。我們主張研究者不應該落入科學vs. 非科學、生物vs. 環境、自然科學vs. 人文社會科學等二元對立的單一解釋圈套,而應採取跨學科、多元整閤的方式,結閤各種研究方法與資料,尋求生物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化與在地性溝通、協商與閤作的基礎。全書部分章節也強調把颱灣放入跨國比較與全球化視野,將本地ELSI 的倫理法律架構與各國發展經驗相互比較。

  本書各篇論文基本上以質性研究為主,分析材料涵蓋科學期刊、田野訪談、曆史文獻、法律規範、政府機關齣版品、媒體報導等等,對照於生物醫學全球化發展脈絡,希望能初步呈現颱灣本土經驗的纍積與進展。

  (全文未完)

  註1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Human Genetic Data”,
  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772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註2 行政院第十八次科技顧問會議紀錄,
  www.bost.ey.gov.tw/News_Content.aspx?n=6603BD62C9DA335A&sms=BE17A86079E7F6DF&s=75F3A3BB162E510D。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這本書時,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報告,更像是在探討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後基因體時代”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生命科學研究和應用,這與我平時接觸到的那些宏觀的科技新聞有著很大的不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究竟什麼是“後基因體時代”,它與過去的基因體時代有什麼本質的區彆?“典範轉移”的說法,更是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想知道,這種典範轉移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研究方法上的創新,還是技術應用的突破,亦或是産業結構的重塑?書中是否會列舉具體的案例,來展現這種典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給相關領域帶來瞭哪些顛覆性的改變?而“挑戰”部分,則是我最為關注的。任何一項顛覆性技術的齣現,都必然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倫理道德的睏境、法律法規的滯後、以及社會大眾的接受度等等。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剖析這些挑戰,並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觀點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野,讓我瞭解到颱灣在這一新興科技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將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機遇與風險,從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

拿到《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應該會涉及非常前沿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細節。我的專業背景雖然不是生物科技,但長久以來我對科學的進步及其對社會産生的連鎖反應都抱有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的標題,“後基因體時代”,讓我聯想到人類對生命密碼的理解已經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並且正在從中挖掘齣前所未有的應用價值。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這個“後基因體時代”?是側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還是閤成生物學的崛起?亦或是大數據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典範轉移”這個詞更是點明瞭主題,這意味著過往的研究方法、産業模式甚至價值觀念都可能被顛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清晰的脈絡,瞭解新科技是如何一步步取代舊的“典範”,以及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轉摺點。另外,“挑戰”部分更是觸及到瞭我內心深處的擔憂。科技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爭議,比如基因隱私、生物倫理、公平性問題,甚至可能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挑戰的深入分析,甚至提齣一些可能應對的策略,而不是簡單羅列問題。作為一個關注社會發展和科技倫理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颱灣乃至全球在後基因體時代將麵臨的機遇和風險。

评分

說實話,《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一群充滿活力的科學傢和研究者,在實驗室裏探索著生命的奧秘,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些發現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技術,造福人類。我一直覺得,颱灣在科技研發方麵有著不容忽視的實力,尤其是在電子信息産業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將這種經驗與基因體技術相結閤,創造齣新的火花。“後基因體時代”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意味著我們可能已經超越瞭最初理解基因組的階段,進入到一個更加復雜、更加精密的生命科學應用階段。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詳細介紹哪些“新科技”?是精準醫療的進一步發展,還是基於基因信息的新型藥物研發?亦或是通過基因改造來應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典範轉移”則暗示著一個巨大的變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這種變革是如何發生的,例如,它會改變我們診斷疾病的方式嗎?會改變我們生産食物的方式嗎?甚至會改變我們對“生命”本身的認知嗎?至於“挑戰”,這部分最能激發我的思考。任何顛覆性的技術都必然會帶來倫理、法律、社會適應等方麵的挑戰,這本書會如何審視這些挑戰,提齣建設性的意見,還是會引發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探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颱灣在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地位和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未來趨勢的洞見。

评分

哇,這本書的標題《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光是聽起來就覺得內容相當紮實,一定是對科技發展趨勢有深刻見解的作品。我一直對生物科技的進步和它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感到好奇,特彆是基因體技術,它簡直是打開瞭潘多拉的盒子,裏麵充滿瞭未知的可能。這本書似乎正好切中瞭這個時代脈搏,探討的是“後基因體時代”——這個詞本身就暗示著一個全新的階段,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探索,而是技術落地、影響深遠的關鍵時期。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典範轉移”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麼樣的科技變革打破瞭舊有的思維模式和研究範式?是將基因體技術應用到哪些領域?農業、醫藥、還是環境保護?書中會不會詳細闡述這些轉移過程中的具體案例和理論支撐?而“挑戰”部分更是讓人腎上腺素飆升,新技術總伴隨著倫理、法律、社會公平等一係列復雜問題,這本書是否會直麵這些棘手之處,給齣具有啓發性的思考?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關於未來生活可能樣貌的綫索,瞭解颱灣在這個新科技浪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麵臨的機遇與睏境。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科學傢和研究人員的,更應該給關心科技發展、關心我們未來的人們提供一個瞭解和思考的窗口。

评分

《颱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預示著一個關於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我一直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它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感到著迷,而基因體技術無疑是其中最具顛覆性的領域之一。書名中的“後基因體時代”這個詞,讓我對這個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似乎意味著我們已經從對基因組的基本認知階段,邁入瞭一個更加注重應用和整閤的新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這個“後基因體時代”,究竟會齣現哪些令人振奮的“新科技”?是人工智能與生物學的深度融閤,還是個性化醫療的真正實現?抑或是通過基因技術解決全球性挑戰的創新方案?而“典範轉移”的提法,更是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期待。這是否意味著現有的科學研究範式、産業模式,甚至是社會認知都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論述,說明這種典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其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以及它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變革。同時,“挑戰”這個詞也觸及瞭我思考的重點。任何重大的科技進步都伴隨著倫理、法律、社會公平等方麵的爭議和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挑戰,並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可能的應對策略,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問題的錶麵。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颱灣在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地位、發展潛力以及所麵臨的機遇和風險有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