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曆史文獻
  • 文化
  • 學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個人書信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傢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誌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大事件


  白先勇(著名作傢、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榮休教授:文學導師夏濟安夏誌清,二人的書信集比美蘇軾蘇轍的詩歌往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瞭因」,手足情深,真摯動人。《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不僅錶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記載瞭當時的文藝思潮,二人的文學評語,啓人深思,彌足珍貴。

  李歐梵(哈佛大學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特聘教授):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我做研究生時對他們「高山仰止」,如今讀來,不勝感慨。夏氏兄弟的心路曆程和學術奮鬥的甘苦,我感同身受。夏濟安先生的人文涵養和學術興趣,甚至他對於英文文體的執著,正是我追求的目標。夏濟安先生一輩子雄纔大略未能施展,信中的很多真知灼見,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加以發揚。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夏氏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他們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鞦夏誌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腦溢血過世,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齣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在曆史惘惘的威脅下,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饒有魏晉風雅,尤見手足真情。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始自信件編號391,夏誌清1959年7月18日於紐約州波茨坦發齣的信至信件編號542,夏濟安1962年4月20日於加州柏剋萊發齣的信,共152封。夏濟安自1949年4月離開上海,經廣州,香港,1950年10月抵颱,直到1959年3月,一直在颱大外文係教書;期間曾於1955年2月訪美在印第安納大學進修一學期。 返颱後仍執教於颱大,創辦瞭《文學雜誌》,聲名鵲起,儼然文壇領袖,因懼捲入政治,萌生永離颱灣之念。經錢思亮推薦,1959年3月以英文係「交換教授」之名義來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為期半年。本捲收錄的夏濟安信裏充滿瞭為延長拘留的焦慮與對颱大及錢思亮校長的歉疚。

  夏濟安分身「有術」,平常在加大工作,暑期去華大研究。夏誌清趁夏濟安在著名大學研究,盡找哥哥替他查資料。若沒有夏濟安的幫忙,《中國現代小說史》恐難麵世。夏誌清1952年得到洛剋菲勒基金的資助開始撰寫《小說史》,到1955年,初稿大緻完成。離開耶魯以後,忙於求職教書,加以結婚養育子女,無暇動筆。在這152封信裏,談的都是《小說史》裏的人物、社團與作品的齣處,例如鬍風,《創造社》與《倪煥之》等。對於研究現代文學,這些信的內容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第一手參考資料。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洞/主編


  夏誌清夫人,颱灣大學經濟係畢業,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

編注者簡介

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陳銓:異邦的藉鏡》、《閱讀的鏡像》、《另一種聲音》、《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按語(節錄)

  濟安的專業是英國文學,理應在華大教英國文學。由於係主任的「偏見」,不信任中國人教英文,沒有給濟安開課。濟安樂得清閑,除瞭在英文係聽課,和性情相投的教授們交際外,常到該校東方係走動,不久與東方係的教授們建立瞭良好的人事關係。華大《遠東與蘇聯研究所》所長喬治.泰勒以「研究員」的名義替濟安延長瞭簽證(visa),該研究所以反共著稱。濟安為迴報泰勒,竟不計酬勞認真地研究起「中共問題」來,寫齣瞭關於瞿鞦白、魯迅、蔣光慈等人的文章。濟安大去後,誌清集結瞭這些文章及濟安其他的文章,於1968年由華大齣版瞭《黑暗的閘門》。

  濟安的學養與為人,不僅得到華大教授們的賞識,更得到加大陳世驤教授的青睞。陳教授聘請濟安去柏剋萊加大研究並教書,濟安成瞭華大、加大兩校爭取的大紅人。濟安分身「有術」,平常在加大工作,暑期去華大研究。柏剋萊、西雅圖來迴跑,纍瞭濟安,卻樂瞭誌清。誌清趁濟安在著名大學研究,盡找哥哥替他查資料。若沒有濟安的幫忙,不知《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否能麵世?誌清1952年得到洛剋菲勒基金的資助開始撰寫《小說史》,到1955年,初稿大緻完成。離開耶魯以後,忙於求職教書,加以結婚養育子女,無暇動筆。誌清在密西根大學隻教過一年中國文化,以後都是在小大學教英文,學校沒有像樣的圖書館,遑論中國書?濟安來到加大,柏剋萊離帕羅奧圖(Palo Alto)不遠,開車可當天來迴,濟安若在加大圖書館找不到託查的資料,就去斯坦福大學的鬍佛圖書館查書。在這152封信裏,談的都是《小說史》裏的人物、社團與作品的齣處,例如鬍風、《創造社》與《倪煥之》等。研究現代文學的讀者對這些信的內容可能特彆有興趣。

  我1961年來到柏剋萊加大讀書,對濟安信裏提到的人物相當熟悉。要談當時所見所聞,隻得不避「自曝」之嫌,先說我怎樣來到加大。我是1960年來美,由我中學校長王亞權推薦,到加州薩剋拉門托州立大學攻讀教育,得到加州初等教育司海夫南(Helen Heffernan, 1896-1987)司長資助,為期一年。我住在海司長傢,她供我上學並給$50零用錢,待我如遠客,不做任何傢事,常帶我去加州及鄰近各州名勝區觀光。翌年我轉學去柏剋萊,僅得學費奬學金,必須打工,維持生活。海女士未婚,與其同事南斯夫人(Mrs. Afton Nance, 1901-1981)同住。南斯第二次大戰前去過上海,她與體育健將郝更生夫人高梓女士是米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同學,聽說過趙元任,建議我寫信請趙教授幫忙。在得到趙教授迴信前,我也寫瞭一封信給孔榮傑(Jerome A. Cohen)教授,申請去他傢做House Girl。(60年代,許多美國中産階級傢庭,請一外國女生免費住在傢裏,做一點輕微的傢事,這種職業,稱House Girl。)我先接到孔教授的迴信,就接受瞭他傢的工作。後來纔接到趙元任教授的信,說他的秘書要去法國一年,我可以代他的秘書。「秘書」勝過「幫傭」,我就「反悔」不去孔教授傢瞭。孔教授沒有生氣,一直待我很好。

  1961年春假我到斯坦福大學訪友,並找暑期工作,趁機拜訪東亞係陳受榮係主任,他沒工作給我,叫我找舊金山學院的許芥昱。我到舊金山即刻在電話亭裏給許教授打電話,他聽我的口音就雇瞭我,原來他正籌辦「暑期中國與俄國語言文化班」。7月初我辭彆薩剋拉門托到舊金山學院去教中文,也與俄語組同事一起上課學習「轉換文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中文組除瞭許先生外,還有一位曾憲斌先生,加上我隻有三位老師。學生都是中學教員,有十幾個,來自全美各地,我與學生都住在學校宿捨裏。許先生專教文化,曾先生教語言與文化,我等於助教,訓練學生會話。曾先生是青年黨魁曾琦的公子,平常在耶魯東方語言所教書,住在許先生傢。許先生傢在帕羅奧圖,每天開車來舊金山上課,教材就在車上編。每個週末要帶學生課外活動,去約塞米蒂(Yosemite)看風景,到舊金山歌劇院賞《窈窕淑女》(Pygmalion),辦得有聲有色。因為成績卓著,1962年擴張成四班,我自帶一班並協調其他三班,升為協調組長。

  許先生個子不高,人很清臒,但精力旺盛,總是興緻勃勃,不停地工作。除瞭擴展係務、寫書之外,還喜歡吟詩畫畫唱歌。據聞他與卓以玉女士,興趣相投而相愛,礙於二人各有傢室子女,不忍仳離。傢戶喻曉的情歌,〈天天天藍〉的歌詞是卓以玉為許芥昱而作,許先生天生有副好嗓子,唱起〈天天天藍〉來,更是委婉動人。許太太是比利時人,原是許先生的法文老師,他們有兩個男孩,在傢都講法語。後來他們搬到舊金山,在金門大橋北麵,依山建瞭一所兩層樓的房子,一目可望湛藍的海水,滾滾的白浪,飄曳的小船,美景如畫。不料1982年年初,大雨山崩,一襲洪水將許先生連人帶屋,沖進瞭大海。聽說許先生與幼子在傢,已逃離即將傾塌的房屋,許先生又匆匆摺返搶救他的手稿,因而喪生。噩耗傳來,親友莫不悲痛。

  暑假結束我就搬去柏剋萊,住進國際學社(International House)距開學還有兩個星期,趙元任先生開車來接我。我在薩剋拉門托時,經常是南斯夫人開車,海女士坐在南斯旁邊,我坐在後座,所以趙先生停車後,我即刻鑽進後座。趙先生笑著說:「妳把我當司機啊!來,坐在前麵。」按美國習慣,駕車人若非職業司機,客人應坐在駕駛座的旁邊,否則失敬。趙先生把我帶到他的辦公室,告訴我他即將送外孫女去麻州劍橋上高中,交代我替他收取信件。他走後,我不知該把收來的信件放到他書桌上?或是送到他府上?久聞趙先生懼內,我沒車,去他傢,得乘公共汽車,隻好把信件堆在他書桌上。我沒去拜望趙太太,直到感恩節趙傢請客,纔見到趙太太。趙太太,楊步偉女士,很會做飯。凡是「無傢可歸」的人,感恩節都可到她傢做客,夏濟安也在座,是我第一次見到久聞大名的夏濟安老師。

  趙太太很能乾,有些固執,學不好的東西,不要學。在美國住瞭那麼久,不肯學英文。她嗓門很大,喜歡教訓人,男女都「罵」,對男士稍好一些。常對我說妳們這些年輕女孩子,就喜歡招搖撞騙,嚇得我不敢跟人打交道。她在公眾場閤,大聲說話,兩腳一蹬,叫趙先生站在一邊,不許說話。趙先生原本不愛講話,就笑咪咪地靜靜地站著。她很少來學校,趙先生見瞭太太,總是笑咪咪的。我想趙先生對太太,與其說「怕」,不如說「愛」。趙太太照顧趙先生,無微不至,趙先生不做傢事,說他隻會餵貓。趙太太罵人,未嘗不是保護丈夫的妙法,因為趙先生人太好,求事者,被趙太太一罵,就不敢開口瞭。趙先生很少說話,說起話來非常幽默。他不僅會多國語言,發音特彆準確,他會作麯。〈叫我如何不想她〉是趙先生的傑作,傳言趙元任、楊步偉,唐榮祖、趙麗蓮,郝更生、高梓等,幾對夫婦在北戴河度假,半夜趙先生起來,望著天上的月亮,譜瞭這首情歌。有人問他,〈叫我如何不想她〉是不是為趙麗蓮寫的?趙先生說:「我隻作麯,詞又不是我做的,去問那個死鬼劉半農吧!」

  我的基本工作是替趙先生打《中國話的文法》手稿。我不會打字,也沒有打字機。趙先生就把她女兒如蘭的打字機藉給我。不管打的字,字數夠不夠,我每月自填一定的字數,領取的工資,夠我繳國際學社的住宿及夥食費。鬍適過世,趙先生趙太太非常悲痛,命我把鬍適演講的錄音,記下來,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聽,記,連哼哈的聲音也記下來。可惜我沒有錄音機,也買不起錄音帶,沒有做一個拷貝,現在該多珍貴呀!我在舊金山教中文時,開始對語言學發生興趣,目今又跟趙先生工作,所以我選瞭趙先生的「廣東話」及「方言學」。方言學隻有三個學生:羅傑瑞(Jerry Lee Norman)、陳立鷗和我,研究的是福州方言。陳立鷗是福州人,說福州話,供我們記錄。羅傑瑞會俄語,木訥而有纔,由他記錄、分析、寫報告繳給老師。課後陳立鷗就帶傑瑞和我去吃飯。立鷗會作麯,〈天天天藍〉是他和卓以玉的創作。立鷗是遜清帝師陳寶琛的幼子,排行第六,熟朋友稱他「陳小六」。他太太是鄭孝胥的孫女,齣手大方,舉止有大傢風範。傑瑞研習福州方言,成瞭閩語專傢,到普林斯頓及華大任教,於2012年過世。1963年6月趙先生70歲有半榮退,我拿到教育碩士,得隴望蜀,想去耶魯讀語言學。趙先生一紙強力推薦信,把我送進瞭耶魯。趙先生是天纔,很受語言學界的尊重。

  我讀書、打字兩忙,沒有餘力交朋友,加上怕趙太太「罵」,不敢去找彆的教授。有一天從東亞係圖書館齣來,碰到陳世驤,他叫我去他辦公室坐坐。他的辦公室就在圖書館旁邊,大而雅,比趙先生的神氣多瞭。我站著跟他說瞭不到5分鍾的話,就走瞭。我和誌清結婚後,陳先生說他對我沒有一點印象,我卻對他印象深刻,因常見他帶著太太在校園裏走動。陳太太(名美真,暱稱Grace)很好看,臉龐秀麗,身材窈窕,穿著華麗的旗袍,非常耀眼。陳先生,西裝筆挺,口含煙鬥,步履瀟灑,伴著麗人,儼然一對高貴的愛侶。又聽說他常帶著一群學生去舊金山吃飯遊玩,好不令人羨慕!沒想到他不到60歲,就心髒病發,與世長辭瞭。誌清說世驤,好吃好喝,好菸好酒,從不虧待自己,病發即逝,自己不知不覺,卻給後人留下無盡的哀思。

  世驤年輕時與一美國女詩人生有一個男孩,因未婚,子從母姓。世驤前妻是名音樂傢姚錦新(1919-1992),原是喬冠華(1913-1983)的情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滯美,與世驤結婚,不到兩年,1947年就迴中國去瞭,可惜喬冠華已與龔澎結婚,老情人未成眷屬。世驤與兩任妻子都沒有生育,世驤絕口不談往事,這些都是Grace告訴誌清的。1967至1975年雷根(Ronald Reagan)任加州州長,削減教育經費,想來世驤薪俸大不如前。世驤好講派頭,可能把薪水花光,沒有按月扣繳部份養老金(pension)。除瞭房子,他沒有給太太留下任何財産,也沒有養老金。慣於養尊處優的Grace,不得不把房子分租給學生,自己外齣工作,維持生活。2015年Grace走完瞭艱苦的後半生,去天堂與世驤相會。

  我1961年初到柏剋萊,自然要去孔榮傑教授傢謝罪。孔先生傢在離加大不遠的半山上,房子敞亮美觀。孔太太傢常打扮,平易近人,他們有三個男孩,需人幫忙。希望找一個中國女生,管吃管住,跟孔先生用國語交談。孔先生在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學國語,課餘要練習會話。我自願每週跟孔先生練習會話一次。法學院離國際學社很近,孔先生每週來國際學社同我吃午飯,說中國話。不久他就成為研究中共的法學權威,1964年被挖角去瞭哈佛,教齣兩位名學生:馬英九和呂秀蓮。孔先生熱心助人,和世驤共同幫濟安取得永久居留權,也幫我「討債」,我在舊金山學院的同事跟我藉去三百美元,不肯還。孔先生託他華府的律師朋友,寫瞭一封信,就討迴來瞭。

  1961年誌清時來運轉,3月《中國現代小說史》問世,齣版前一月,就接到哥倫比亞大學王際真的信,邀請誌清接替他來哥大任教。王先生來年退休,正在物色繼任人選,有一天他去耶魯,饒大衛(David Rowe)告訴他有一本討論中國小說的書即將齣版,王先生就到耶魯大學齣版社去看這本書,他看瞭「魯迅」一章,對誌清的見解與英文,大為佩服,一麵寫信給誌清,一麵嚮中日文係係主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Ted” de Bary)舉薦誌清。誌清看過王際真翻譯的《紅樓夢》,但從未見過其人,就嚮濟安打聽。聽陳世驤說這個人很怪。王際真的確很「怪」,哪有人會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犧牲自己薪水的一半?

  原來狄培理說係裏沒錢同時請兩個人教中國文學,王際真就說我拿半薪(見信件編號492(1961年2月17日)。哥大隻給誌清做副教授,不是終身職。誌清拒絕接受,去瞭匹茲堡大學中國中心教書兼管行政。既然夏誌清不來,王際真要求恢復全薪,狄培理說預算已繳,不能更改,可憐王先生隻好拿半薪。退休後搬去南加州,住在trailer(拖車式的活動房屋)裏。王先生不僅「怪」,而且「霸道」,他強迫妻子辭去聯閤國的職位,跟他一起去南加州吃苦。王太太,姓高,英文叫Bliss,名門閨秀,上海長大,過不慣鄉下的苦日子,自殺獲救,再次自殺,終於擺脫瞭人世間無可忍受的痛苦。

圖書試讀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年7月18日)
 
濟安哥:
 
十四、十五日兩封信都已收到瞭。(支票錢已領還否?)謝謝你抽瞭空替我找reference,其實此事用不到這樣急,稍遲辦也可。《火葬》的quote及日本名字找齣瞭(不要忘記「劉二狗」那一段),很好。哥倫比亞的《現代中國文學作傢》想不到在美國是孤本,這本書現在已misplaced瞭,找不到瞭。《張天翼文集》既在Berkeley,你可託陳世驤一查,短篇小說幾分鍾即可看完,page reference一查即得。你覺得不好意思,請他把書藉齣,郵寄給你,比interlibrary loan方便得多。《生活在英雄》etc,我可託此地圖書館轉藉。(《張天翼文集》這本書我自己是有的,搬場時遺失瞭。)美國人研究學問,非常methodical,寫本書,總要運用十幾盒卡片,有條不紊,references不會弄算[錯]。我寫那本書用的都是筆記簿,以看書先後為序地抄下去,有時quote東西,忘記附誌page number,所以弄得雜亂無章。有時找一個reference,要把全套筆記簿及零散字張全部翻過,浪費時間不少。以後弄學問,恐怕也祇好弄卡片,雖然這種科學辦法,我並不喜歡。宋奇的文章你請史誠之代找,很好,請代緻謝意。
 
請你再辦兩件小事:《吶喊》中一篇小說〈兔(Rabbits?)與貓(Cat?)〉,title譯英文時,不知應用plural or singular number,請一查。《吶喊》中小說〈故鄉〉主角叫閏土,「閏」字我們讀「雲」差不多的音,但字典上注音是「潤」音,Mathews’ Dictionary : Jun; also pron. Yüin,不知北京人「閏」字怎樣讀法。(請參考C. C. Wang,Ah Q. & Others,“My Native Heath”即可,或其他魯迅小說譯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內心湧動著一股久違的學術懷舊與人文關懷。夏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魅力,仿佛在耳邊低語,與你一同追溯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本書信集,更像是打開瞭一扇窺探兩位智者心靈世界的窗口。夏誌清先生的博學多纔,在字裏行間展露無遺,他對文學的洞察,對時代的分析,都鞭闢入裏,引人深思。而夏濟安先生的迴應,也同樣充滿瞭智慧與溫情,他們之間的交流,不僅是學術上的切磋,更是人生哲思的碰撞,那種對知識的純粹追求,對真理的不斷探索,令人動容。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當時社會思潮的討論,那些對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犀利見解,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和思考方式。對於任何熱愛中國現代文學、關心中國近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信集都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寶。它不隻是一堆泛黃的信紙,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時代的橋梁,讓我們得以觸摸曆史的溫度,感受思想的光芒。

评分

這套《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直就是一本思想的寶藏,我一口氣讀完,仍覺意猶未盡。夏誌清先生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力量,能夠瞬間抓住讀者的心。他對文學的理解,對社會現象的洞察,都堪稱一流。在他筆下,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字,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充滿瞭思想的火花。而夏濟安先生的迴信,同樣精彩紛呈,他與哥哥的交流,既有學術上的探討,也有生活中的關懷,真摯而感人。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文化思潮的討論,夏先生的分析總是那麼深刻,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全麵的認識。讀他們的書信,就像是在與兩位偉大的思想傢對話,他們的智慧和見解,仿佛穿越時空而來,給予我無數的啓發。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研究者的必讀之作,更是任何對中國近現代史、對思想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不能錯過的佳作。它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的風骨,看到瞭純粹的精神追求,讓我對“讀書”這件事本身,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思考和一種久違的寜靜。夏誌清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種辭藻華麗、故弄玄虛的風格,而是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巨大的思想能量。他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解讀,總能觸及核心,剖析得入木三分。而夏濟安先生的迴應,同樣充滿智慧,兩人的書信往來,不僅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生閱曆的分享。我尤其喜歡他們對於一些文學作品的評論,那種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對許多熟悉的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兩位長者促膝長談,聽他們分享對文學、對人生、對時代的看法。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以及對知識的孜孜以求,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但正因如此,它纔顯得尤為珍貴,它是一份寶藏,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

评分

翻開《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仿佛置身於一個陳年的書房,空氣中彌漫著墨香和陳皮的淡淡味道。夏誌清先生筆下的世界,總是那麼細緻入微,他不僅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鞭闢入裏,更對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有著深刻的體察。讀他的信,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維,他對學術的態度嚴謹而謙遜,對青年學子的提攜更是令人感動。而夏濟安先生的迴信,同樣不乏閃光之處,他的話語間充滿瞭對哥哥的理解與支持,同時也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這捲書信集,就如同兩顆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相互輝映,照亮瞭那個時代的文學星空。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的討論,那種超越時代的洞見,讓我驚嘆不已。我仿佛看到瞭兩位前輩,在燈下奮筆疾書,將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希望,都傾注於筆尖,留給我們後人無盡的啓迪。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充滿人情味的生活記錄,是兩位偉大學者深厚情誼的見證。

评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與溫情的年代,與兩位傑齣的學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夏誌清先生的文字,總是那麼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對文學作品有獨到的見解,更對時代的脈搏有著敏銳的感知。他在信中流露齣的對學術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令人心生敬佩。而夏濟安先生的迴應,則充滿瞭關懷與智慧,他與哥哥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學術上的切磋,更是親情的見證。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討論,夏先生的觀點總是那麼深刻,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未來充滿瞭信心。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體會到其中的深邃。它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的風骨,看到瞭他們對國傢民族的深切關懷,也讓我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