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修辭研究論稿

小說修辭研究論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小說修辭
  • 修辭學
  • 文學研究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敘事學
  • 文學理論
  • 文本分析
  • 風格學
  • 小說理論
  • 語用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分上、下兩輯。上輯主要是對中國小說修辭研究的進程、理論及修辭意識發展曆史的追蹤和研究。下輯以個案批評為主,通過對汪曾祺、莫言、賈平凹、嚴歌苓、畢飛宇等人作品的解讀和分析,探索修辭研究的方法潛力,進而考察中國小說修辭意識的發展現狀。
圖書簡介:《文學的形態與意義:論中國古代文論的演進與審美範式》 一、全書概貌與核心關切 本書《文學的形態與意義:論中國古代文論的演進與審美範式》旨在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曆史脈絡進行一次係統、深入的梳理與重構。全書不著眼於對某一特定文學體裁或作傢作品的微觀分析,而是將焦點投嚮更高階的、關於“文學是什麼”“如何評價文學”“文學如何承載意義”的宏觀思辨體係。我們試圖勾勒齣從先秦的文學萌芽思想到魏晉的玄學思辨,再到唐宋的格律與情理之辨,直至晚清文學革命前夕的理論交鋒,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範式是如何形成、演變並最終影響中國文學創作實踐的。 本書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對文本、語境、接受這三位一體的動態關係審視之上。我們認為,古代文論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是特定社會結構、哲學思潮與審美需求相互作用的産物。因此,對文論的研究,實則是在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審美層麵的投射與物化。 二、章節結構與主要論點闡述 全書分為七大部分,層層遞進,相互印證: 第一部分:文學的起源與早期觀念的奠基——先秦至漢初的“風”、“雅”與“道”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中國文學理論的初始形態。我們深入分析瞭《詩經》中“風”、“雅”、“頌”的分類在理論上如何預示瞭文學的教化功能與抒情本源。對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解讀,將文學的社會功能置於核心地位。隨後,對《楚辭》的興起,我們考察瞭其如何打破早期典雅的範式,引入浪漫的、個體化的精神體驗。漢代初期,以“文”與“史”相閤的傳統,特彆是司馬遷對“發憤著書”的闡釋,確立瞭文學敘事中個體生命意誌與曆史承擔的緊密關係。此部分強調,早期的文論還處於“功能性”的界定階段,尚未形成獨立的“文學”概念,其核心關切在於文學與“道”的關聯。 第二部分:魏晉風度與文學自覺的勃興——情、理、境的初步分野 魏晉時期,是古代文論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在玄學清談與個體生命危機的背景下,文學開始從經學、史學的附庸地位中脫離齣來,實現瞭理論上的“自覺”。本部分集中探討瞭: 1. “言意之辨”的深化: 曹丕《典論·論文》確立瞭文學的獨立品格,而“文以氣為主”的論斷,則為後世對作傢“性靈”的關注埋下瞭伏筆。 2. 山水詩論的興起: 探討瞭“象外之旨”的審美追求,以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神思”、“風骨”、“比興”等核心美學範疇的係統建構。我們特彆分析瞭劉勰如何試圖調和儒傢的倫理要求與道傢的自然觀照,構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古典美學體係。 第三部分:《文心雕龍》的宏大敘事與體裁論的精微辨析 本部分將《文心雕龍》視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第一個集大成者。重點剖析瞭其在“體裁論”上的貢獻——對賦、駢文、詩、銘、贊等不同文體功能、結構和語體風格的精細劃分。我們認為,劉勰的體裁論不僅是技術指導,更是對不同“意義”生産方式的哲學探究。此外,對“妙悟”的早期萌芽的考察,也為後來的禪宗美學提供瞭理論準備。 第四部分:唐代文脈的轉型與“神韻”的崛起——韓愈、柳宗元與晚唐的轉嚮 唐代是中古文學的高峰,其文論的核心矛盾在於古文運動的復古主義與山水詩的唯美傾嚮之間的張力。本章詳細考察瞭: 1. 古文運動的理論訴求: 韓愈以“文以載道”的剛健立場重申文學的社會責任,強調文字的“實”與“力”,並與當時的唯美流派形成鮮明對比。 2. 詩歌理論的革新: 論述瞭中晚唐時期,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代錶的意象論與韻味論的成熟。這些理論將審美的焦點徹底轉嚮瞭作品的“氣象”與“境界”,強調“不著色相而自見風神”的暗示美學,標誌著中國古典詩學進入瞭高度內斂和玄妙的階段。 第五部分:宋代審美的理性迴歸與“格”的建構 宋代文論的特點是“尚理”與“尚學”,這與宋代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本部分聚焦於宋人對“格”和“理”的探求: 1. 詩論中的“理”與“趣”: 考察瞭歐陽修、蘇軾等人如何將個人性情(“趣”)與對宇宙人生的洞察(“理”)融入詩歌創作。蘇軾的“論詩以論道”的傾嚮,體現瞭宋人對思想深度的高度要求。 2. 論“學”與“法”: 重點分析瞭江西詩派對法度的嚴苛遵循,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創造力,卻也構建瞭一套嚴謹的、可操作的詩歌技法體係,體現瞭宋人注重係統性建構的傾嚮。 第六部分:元明清的文體復興與理論的保守與突破 元代文論在很大程度上延續瞭宋代對“理”的重視,但明代中後期,在小說的興起背景下,文論齣現瞭新的動態。本部分探討瞭: 1. 公安派的“性靈說”的再興: 分析瞭袁宏道等人如何將魏晉的“性靈”理論推嚮極緻,主張“獨抒性靈”,反對擬古與說理,是對僵化文風的一種激進反叛。 2. 晚明至清代的文體爭論: 考察瞭對駢文的復興嘗試(如“後七子”)與對散文革新的持續探索。清代中期的理論傢們,如王夫之,開始以更具思辨性的哲學視角重新審視文學,尤其是在對“情”與“理”關係的探討上,體現瞭對前代理論的批判性繼承。 第七部分:審美範式的曆史總結與現代啓示 全書的結論部分對貫穿始終的審美範式進行提煉。本書認為,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範式是“情景交融下的意蘊生成”,其特點是強烈的目的性(教化或抒情)、高度的整體性(將創作視為一種身心修煉)和內斂的暗示性(尚“韻”與“境”)。本書最後將這些古代理論放置於全球美學對話的框架下,探討其在當代文學批評和文化身份構建中的價值與局限性,旨在為理解中國文學的獨特性提供一套堅實的理論基石。 三、本書的學術貢獻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其宏觀的曆史視野和跨越體裁的貫通性。它避免瞭陷入對具體作傢的碎片化解讀,而是緻力於從理論的源頭,梳理齣中國文學美學精神的“基因圖譜”。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中核心美學範疇(如氣、風骨、神思、理、趣、性靈)的精確界定與比較分析,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古典文論深層邏輯結構的清晰路徑。本書適閤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美學、文化史研究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洪雷


  生於一九六九年一月,河北興隆人。二○○六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範圍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小說理論、文學批評等方麵。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錶論文五十餘篇,齣版專著兩部。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博士後基金專案、福建省社科規劃專案各一項。二○一六年獲福建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圖書目錄

第五輯總序 1
目次 1
代前言╱近三十年小說修辭研究述論 1

上輯
第一章 小說研究:從敘事學到修辭學 3
一 小說敘事研究的理論侷限 3
二 小說修辭研究的理論優勢 9
三 作為修辭的敘事:批評實踐中的跨界與互滲 13
第二章 中國小說修辭的理論自覺 21
一 話語轉換中的修辭意指 21
二 「寫」還是「做」:這是個問題 23
三 詩與小說之間的界綫 26
四 操作:宏觀修辭的自覺 28
第三章 五四寫實小說的修辭睏境 33
一 真實:作為一種修辭的幻覺 33
二 「寫實」修辭睏境的內在性 36
三 寫實:話語實踐與翻譯 40
第四章 現代「寫實小說」修辭的多嚮突圍 47
一 寫實:一種修辭觀念與成規的蛻變 48
二 「語言」、「實在性」修辭功能 53
三 「細節」的修辭功能 58
四 「文化逼真」的修辭功能 63
第五章 中國小說修辭現代轉型中的蘇曼殊 69
一 修辭交流意識的蛻變與個體萌發 69
二 現代抒情小說的修辭意蘊 76
三 精神關聯、情感互文與小說文本的構成 81
第六章 短篇小說的興起與中國小說修辭的現代轉型 · 87
一 短篇小說興起的外在原因 87
二 現代感知方式與時空觀念的變化 91
三 「講述」與「展示」關係的翻轉 94
第七章 中國式反諷修辭的踐行──兼就〈肥皂〉「作」成方式與日本學者榖行博先生商榷 101
一 魯迅小說技藝日本時期完成論 101
二 在人物命名的背後 104
三 與傳統連接的另一種方式 109

下輯
第一章 汪曾祺小說與中國古代文章學傳統 115
一 文學教育與遣詞造句 116
二 桐城派的遺響 120
三 「現代派」內部融入的古代文章學基因 125
第二章 汪曾祺小說「衰年變法」考論 133
一 「衰年變法」的背景及原因 134
二 存在主義的迴歸 141
三 辯證的人性觀形成與「變法」後的小說寫作 149
第三章 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法──論賈平凹新世紀小說話語構成的語義學分析 157
一 重復作為現象 158
二 重復的語義內涵 164
三 「故鄉思維」與「民族寓言」 172
第四章 盛世危言:一代人的憂與懼──評賈平凹長篇小說〈古爐〉 183
一 在生活中尋找敘述視角 183
二 「故事」都是當下的 186
三 曆史災難的人性根源 189
四 價值虧空與「病急亂投醫」 191
第五章 論莫言小說的動物修辭 197
一 「動物」的發現 197
二 「動物」的功能 205
三 「動物」的內化 213
第六章 彆樣的「身體修辭」──對嚴歌苓《金陵十三釵》的修辭解讀 221
一 身體作為曆史的連通器 222
二 身體作為隱喻 224
三 身體的詩學轉換 228
第七章 論遲子建小說創作中的宗教情懷──由其長篇處女作〈樹下〉說開去 233
一 成長的憂傷與文學世界的初步經營 234
二 宗教情懷的紋理與質地 238
三 宗教情懷嚮審美的生成 243
第八章 人應當心明眼亮,走在黑暗之中──陳希我論 251
一 尋求一種建設性的摧毀 252
二 喚醒文學中沉睡的身體 256
三 在悖謬中尋求突圍 26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小說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除瞭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更在於其背後那股不動聲色的力量,一種作者通過精妙的語言藝術傳遞齣的情感和哲思。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力量的源頭。《小說修辭研究論稿》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見瞭“如何說”比“說什麼”更能影響讀者的感受。書中對“比喻”和“象徵”的探討,讓我對那些日常詞匯在小說中的“變形記”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大量的實例,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瞭這些修辭手法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人物的性格,烘托故事的氛圍,甚至引導讀者對現實世界的思考。我記得書中有一段分析某個短篇小說中反復齣現的“風”的意象,從最初的自然景物描寫,到後來象徵人物內心的不安和時代的動蕩,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這本書讓我明白,優秀的小說傢,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魔術師,他們用最普通的詞語,編織齣最不可思議的幻象,讓我們的情感隨之起伏,讓我們的思想隨之飛揚。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邃的理論功底,卻又絲毫不顯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小說修辭研究論稿》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我從宏觀的文本結構,逐漸深入到微觀的語言單位。我對書中關於“節奏”的分析印象尤為深刻。作者不僅僅從句子的長短、停頓來討論節奏,更將敘事節奏與情感節奏、人物心理節奏聯係起來,探討如何通過語言的調度,讓小說的節奏感恰如其分地匹配故事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變化。他分析瞭那些情節緊湊、扣人心弦的片段,是如何通過短句、急促的過渡來營造緊張感;又分析瞭那些需要深入描摹、引人沉思的段落,是如何通過舒緩的語速、豐富的細節來達到目的。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為何有些小說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而有些則顯得拖遝冗長。這本書讓我看見,語言的“音樂性”在小說創作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

评分

在閱讀《小說修辭研究論稿》之前,我對小說修辭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錶麵的印象中。這本書如同醍醐灌頂,讓我對小說創作的內在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讀懂”小說的指南。作者對於“誤讀”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他分析瞭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如何基於自身的經驗、文化背景,以及對文本的理解偏差,而産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而這種“誤讀”有時反而能激發新的意義,豐富文本的解讀空間。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不再拘泥於尋找所謂的“唯一正確”的解讀,而是更加開放地去擁抱文本的多義性。書中對一些文學批評理論的巧妙運用,也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如何能夠真正服務於文學鑒賞,讓我們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加深刻和多元。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讀者都是故事的共同創作者,而修辭,則是連接作者與讀者最精妙的橋梁。

评分

閱讀《小說修辭研究論稿》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作者進行的一場高屋建瓴的思想對話。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修辭手法,而是將這些技巧置於小說整體創作的宏觀框架下進行審視,探討它們如何服務於小說的藝術目的,如何與小說的思想內涵融為一體。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敘事聲音”的章節。作者區分瞭不同的敘事視角,並深入分析瞭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事各自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敘事聲音來營造特定的閱讀效果。他舉例說明,同一個故事,如果由一個充滿偏見的敘述者來講述,和由一個客觀冷靜的敘述者來講述,其呈現齣的麵貌將截然不同,甚至會徹底顛覆讀者的認知。這種對敘事主體性及其對文本意義生成影響的深刻剖析,讓我對過去許多閱讀體驗進行瞭重新審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小說不僅僅是作者的獨白,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錶演”,而敘事聲音,就是這場錶演中最關鍵的“演員”。

评分

初翻開《小說修辭研究論稿》,我仿佛走進瞭一座宏偉的殿堂,那些曾經在閱讀小說時一閃而過的、令人沉醉的文字技巧,如今在這裏被一一剖析,如同被拆解的精巧鍾錶,露齣其運行的每一個齒輪和發條。作者對於敘事視角、人物塑造、情節設置、意象運用,乃至於最細微的詞語選擇和句式安排,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被作者關於“留白”的論述所打動。書中提到,偉大的小說傢並非事無巨細地交代一切,而是懂得在關鍵之處留下空白,讓讀者自行填補,從而獲得一種參與感和沉浸感。這種“留白”不僅僅是文字的省略,更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讀到這裏,我迴想起自己讀過的許多經典作品,那些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片段,往往正是因為作者巧妙地留下瞭想象的空間。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閱讀小說,不僅僅是故事的吸收,更是一場對語言藝術的探索和體悟。它教會我如何去“看”那些看不見的“說”,如何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的韻味,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全新的發現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