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研究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兩岸關係
  • 軍事安全
  • 互信機製
  • 戰略溝通
  • 風險管控
  • 衝突預防
  • 大陸政策
  • 颱灣安全
  • 區域安全
  • 國際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中國大陸第一本係統研究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學術專著,作者前後曆時八年著述而成。本書逐一迴答瞭兩岸為什麼要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建立什麼樣的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以及如何建立這一機製等基本問題。

  本書極具理論深度、曆史視野和現實針對性,對思考和破解兩岸軍事安全領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有重要參考價值,適閤兩岸關係研究者、戰略規劃設計者和關心思考颱海和平的人士閱讀參考。
 
現代地緣政治中的安全治理與區域閤作:兼論新興力量的戰略選擇 本書聚焦於全球視野下的地緣政治格局演變,深入剖析瞭當前國際體係中安全治理的復雜性、區域閤作的內在邏輯,以及新興大國在權力轉移過程中的戰略考量與行為模式。全書旨在超越傳統的零和博弈思維,構建一個更具動態性、多層次的安全分析框架,以理解和應對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安全挑戰。 --- 第一部分:全球權力結構重塑與安全睏境的深化 本部分首先對二戰後形成的國際安全秩序進行瞭批判性迴顧,重點探討瞭當前以不確定性為核心特徵的權力轉移現象。我們觀察到,傳統霸權國傢的相對衰落與新興經濟體和軍事力量的崛起,正在對既有的國際規範和製度構成係統性壓力。 第一章:後冷戰秩序的結構性張力 本章詳細梳理瞭冷戰結束後全球安全形態的演變軌跡,從單極時刻的短暫“蜜月期”迅速過渡到當前多極化與競爭加劇的復雜階段。研究集中於國際體係中“安全睏境”的再定義——在信息時代,安全感的獲取不再僅僅依賴於軍事威懾,更與經濟韌性、技術主導權和信息控製能力緊密相關。我們通過量化分析多個關鍵國際衝突熱點的數據,揭示瞭國傢間互動中,猜疑和不信任如何自我強化,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第二章:技術範式轉移與“不對稱安全” 本章將焦點投嚮瞭顛覆性技術(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高超音速武器)對傳統軍事平衡的衝擊。傳統的威懾理論在麵對“灰色地帶”衝突和“認知戰”時顯得力不從心。我們引入瞭“不對稱安全”的概念,用以描述小規模、非國傢行為體或技術上處於劣勢的一方,如何利用新型技術手段來挑戰既有大國的安全邊界。具體案例分析瞭網絡空間中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傢安全概念的延伸與擴展。 第三章: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化”與經濟脅迫 全球化進程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製造瞭新的戰略脆弱性。本章探討瞭經濟相互依賴如何被重新解讀為政治杠杆和潛在的安全威脅。通過對關鍵礦産、半導體和生物技術供應鏈的深入研究,本書論證瞭“去風險化”和“友岸外包”等政策背後的安全邏輯。我們認為,經濟脅迫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新常態,它要求國傢安全戰略必須整閤經濟政策,形成“整體國傢安全觀”。 --- 第二部分:區域安全治理的本土化實踐與挑戰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落到具體區域,考察不同地理政治環境中,各國為維護穩定所采取的獨特安全治理模式和區域閤作機製。重點探討瞭閤作機製在麵對內部意識形態分歧和外部大國乾預時的韌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東亞海域的權力競爭與海上規則重構 本章以東亞海域的復雜性為研究對象,分析瞭圍繞島礁主權、海洋資源和航道安全的多邊爭端。我們摒棄瞭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轉而關注區域內各國(包括非直接當事國)如何通過法律鬥爭、多邊論壇參與以及區域性安全對話機製(如非正式安全對話)來管理衝突風險。本書強調瞭維護航行自由原則的法律基礎,並評估瞭現有區域海上閤作組織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有效性。 第五章:歐亞大陸地緣經濟走廊的安全維度 歐亞大陸腹地的連接性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管道網絡,不僅是經濟驅動的,更是地緣戰略布局的核心。本章深入分析瞭這些走廊在提供經濟利益的同時,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新前綫。我們評估瞭參與國在平衡經濟發展需求與主權安全關切時所麵臨的睏境,特彆是關於債務可持續性、關鍵基礎設施控製權以及外部勢力滲透風險的治理策略。 第六章:區域組織在維和與危機乾預中的角色演變 本章對比研究瞭非洲聯盟(AU)、東南亞國傢聯盟(ASEAN)等區域組織在處理內部衝突、人道主義危機和邊界爭端中的實踐。研究指齣,區域組織因其本土知識和政治閤法性,在危機預防和早期乾預方麵具有獨特優勢。然而,其有效性往往受製於成員國間支付意願的不均衡、資金的依賴性以及對外部大國利益的敏感性。本章提齣瞭提升區域組織自主決策能力的製度性建議。 --- 第三部分:新興力量的戰略選擇與安全文化構建 本部分關注新興軍事和經濟大國在尋求國際地位提升時,如何塑造其安全文化、製定外交政策以及與現有強權進行互動。 第七章:新興大國的“防禦性現代性”路徑 本書提齣,新興大國在實現快速崛起後,其安全戰略往往錶現齣一種“防禦性現代性”的特徵——即在積極擁抱全球化技術和經濟成果的同時,對外部環境的潛在威脅保持高度警惕。我們分析瞭這些國傢在軍事現代化、外交政策調整(如“不結盟”政策的再詮釋)以及對外援助項目中的戰略意圖,旨在識彆其行動背後是尋求體係內的地位,還是挑戰現有體係的根基。 第八章:國內政治與外交行為的關聯性分析 安全政策的製定很少是純粹理性的。本章運用比較政治學的視角,探討瞭新興大國國內的政治結構、精英共識、民族主義情緒對外部安全決策的製約和驅動作用。通過對數個關鍵決策時刻的案例研究,本書展示瞭國內政治的“剛性”如何在國際談判中轉化為外交的“模糊性”,進而影響瞭雙邊和多邊安全關係的穩定性。 第九章:構建信任的長期機製:超越軍事互信 在認識到地緣政治競爭的長期性後,本章著眼於未來如何有效地降低意外衝突的風險。我們認為,狹義的軍事互信(如信息共享、聯閤演習)固然重要,但不足以應對當代復雜挑戰。本書倡導建立“整體安全互信機製”,這一機製應涵蓋危機溝通熱綫、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安全的聯閤行動、以及在技術標準製定上的早期協調。目標是構建一種基於共同風險認知的、超越傳統軍事對壘的長期安全閤作框架,以實現區域乃至全球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 結論:邁嚮韌性安全共同體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不帶偏見的分析工具,以理解當代全球安全治理的碎片化與重構過程。我們呼籲政策製定者和學者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閤作空間,認識到在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中,絕對安全是不存在的,隻有通過建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安全治理體係,纔能有效管理既有的衝突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001
導論/003
一、問題的提齣/003
二、研究意義/006
三、研究現狀/015
四、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022
 
第一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議題的由來與發展/029
第一節 大陸以政治互信為基礎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構想/029
一、1979年1月—1995年1月:提齣結束兩岸軍事對峙/029
二、1995年1月—2004年5月:審視、排斥與批駁/031
三、2004年5月—2008年12月:強調政治前提的軍事互信機製/035
四、2008年12月以後:「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提齣與推動/040
第二節 颱灣以建立信任措施CBMs為基本內容的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構想/045
一、李登輝時期:
  以機製化方式緩解兩岸軍事敵對構想的醞釀與提齣/045
二、陳水扁時期:颱獨基礎上兩岸軍事互信機製的主要版本/049
三、馬英九時期: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製的主張與作為/054
第三節 美國以「中程協議」為基本內容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構想/061
一、剋林頓時期:「第二管道」與「中程協議」/061
二、小布希時期:「改良式的中程協議」/067
三、歐巴馬時期:維持現狀的「信心建立機製」(CBMs)/071
 
第二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相關理論/087
第一節 結束戰爭理論 [1]/088
一、結束戰爭狀態的主要方法/089
二、停止戰爭行動的主要方法/092
三、停戰協定的效力及實現途徑/096
第二節 信任與軍事安全機製理論/102
一、軍事安全領域中的信任/102
二、軍事安全機製的概念/106
三、信任與軍事安全機製的建立/112
第三節 建立信任措施(CBMs)理論/118
一、建立信任措施概述/118
二、國際間建立信任措施的曆史實踐及啓示/123
三、建立信任措施在兩岸軍事安全關係研究中的侷限性/129
 
第三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既有成果」及啓示/147
第一節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既有成果」/148
一、「單日打雙日不打」/148
二、雙方軍用艦機不越「海峽中綫」/149
三、颱灣不發展核武、不發展地對地飛彈/152
四、大陸嚴格限製對颱動武時機/155
五、公佈國防白皮書增加軍事透明/157
六、軍事演習預告及規模調整/158
七、退役將領互訪/159
八、兩岸聯手人道救援/161
第二節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既有成果」的特點/164
一、涉及內容廣泛,但難以深入具體/164
二、形式以單邊宣示為主/165
三、約束力較強,但止於單邊自我約束/166
第三節 兩岸在軍事安全領域謀求和平的曆史啓示/167
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67
二、善於擱置爭議,韆方百計創造和平/170
三、嚴格限定軍事行動的目標/174
四、加強對軍事要素的有效控製/177
五、保持溝通渠道,避免相互隔絕/179
 
第四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重大議題分析/187
第一節 政治類議題/188
一、政治條件的有無問題/188
二、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曆史地位/193
三、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政治意義/197
第二節 軍事類議題/201
一、「海峽中綫」及「軍事緩衝區」問題/202
二、「放棄對颱動武」問題/206
三、「撤除飛彈」問題/209
四、颱灣武器採購問題/213
五、機製執行情況的監察與監督問題/222
 
第五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總體構想/233
第一節 對學界提齣構想的評析/233
一、大陸學界提齣的構想/233
二、颱灣學界提齣的構想/235
三、美國學界提齣的構想/242
四、對學界提齣構想的評析/246
第二節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總體構想/249
一、未來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內容體係/249
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路徑選擇/259
 
第六章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未來前景/265
第一節 影響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未來前景的主要因素/266
一、兩岸政治互信/266
二、颱灣政治/269
三、美國因素/271
四、大陸的政策創新/273
第二節 軍事對抗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未來前景/276
一、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目的是結束兩岸軍事對抗/276
二、科學實施軍事對抗對建立和鞏固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具有積極作用/279
三、積極倡導有益於颱海和平的新型軍事安全戰略/282
第三節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未來的三種可能/285
一、僵持下去/285
二、談起來/288
三、名亡實存/289
四、哪種可能性更大/291
 
附錄一/299
附錄二/301
參考文獻/355

圖書序言



  曉東潛心研究七年多完成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研究》要齣版瞭,請我作序,我很樂於從命。然而寫些什麼呢?就從我與曉東及這本書的淵源說起吧。

  2011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架構研究」課題以內部報告的形式順利結項,其中很多內容受到颱辦領導和學界同行好評,包括由曉東撰寫初稿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研究」分報告。而在撰寫分報告的過程中,曉東也漸漸把博士論文磨礪成型。同年5月,曉東的博士學位論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研究》提交匿名評審,五名校內外匿名評審專傢都給齣高分,在當年國際關係學院送審的所有博士學位論文中,曉東的論文名列榜首,並在答辯中獲得一緻好評。此後的三年多時間,曉東又對論文進行修改完善,加寫瞭新的篇章和「大事記」,最終完成本書。

  作為曉東的指導教師和本書的第一讀者,個人感到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有三:第一,這是第一本係統研究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問題的學術專著,至少在大陸是第一本。在海外,偶見學者寫的時論或基金會贊助的研究報告討論同樣議題,但如此大篇幅的學術專著似還未見;即使有,因彼此立場不同,從曉東是為大陸發聲的角度論,其著作仍堪稱獨樹一幟。第二,本書沒有停留在「互信」或「信心建構」的層次上就事論事,而是創造性地引入結束戰爭理論,把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議題置於結束60多年來兩岸政治與軍事敵對、謀求國傢和平統一的曆史進程之中來考察,對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包括國際間化解敵對、謀求和平的經驗與做法,特彆是兩岸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摸索並形成某種默契而創造的和平「經驗」,在重新發掘整理的基礎上大膽吸收,使之成為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有益成分,從而增強瞭學術研究的厚度,拉大瞭曆史的縱深。第三,由於本書討論的問題具有高度爭議性,颱海雙方乃至美日外部勢力,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讀,各方學者在論及相關問題時也都有不同的答案。本書則在關照乃至甄辨不同觀點的基礎上,逐一迴答瞭兩岸為什麼要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建立什麼樣的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以及如何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等一係列涉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性質、地位、作用和前景的基本問題。對兩岸謀求緩和軍事敵對的曆史經驗、當前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麵臨的障礙與阻力、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製的動力與可能性、未來兩岸軍事互信機製可能採取的措施等問題,作者也都盡量予以理性深入的探討和解答,這就建構瞭一個較為係統的分析框架,或曰完成瞭對於這項議題的一種有代錶性的論述體係。以後各方學者再來討論這個問題,至少有瞭一個對於各方都有重大參考價值的「颱階」。——這是本書對兩岸軍事關係研究的重要建樹,也是曉東七年多辛勤付齣的真正價值所在。

黃嘉樹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兩岸軍事安全」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在閱讀前,心頭緊繃。畢竟,我們每天都在新聞上看到關於軍事動態的報導,無論是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還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亦或是我們國軍的國防預算和軍事演習。這些資訊,構成瞭我們對周遭環境的認知,也形塑瞭我們對未來的憂慮。我一直在想,在這些看似越來越緊張的局勢下,是否真的存在著一絲絲能夠讓緊張氣氛緩和下來的空間?「互信機製」的構想,聽起來似乎是遙不可及,但卻又是無比珍貴。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過去兩岸在軍事領域的交流,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又有哪些失敗的教訓?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說明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逐步建立起這種「互信」,即使隻是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

评分

談到「互信機製」,這絕對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議題,但同時也是許多颱灣人心底深處的期望。我們這塊土地,長久以來就處在一個相對孤立的戰略位置,周遭的軍事態勢,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影響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因素。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經歷瞭各種不同的時期,從早期的對峙,到後來的交流,再到現今檯麵下暗潮洶湧的角力。每次聽到「互信」,我都會想到,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剋服多少的障礙,需要付齣多少的努力。這不僅僅是政府層級的對話,也關乎到民間的感受,以及國際社會的觀察。我常常在想,如果真的能夠建立起有效的互信機製,那對於颱灣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於下一代的未來,都會有著怎樣的正麵影響?這本書的標題,讓我不得不聯想到這些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也讓我對「互信」這個概念,有瞭更深一層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觸及瞭一個颱灣人最為關心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的安全。長久以來,颱灣的地位就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境地,而軍事因素更是其中最為敏感的一環。我對「互信機製」這個概念,既充滿憧憬,也帶著幾分現實的考量。畢竟,我們都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和平穩定、沒有武力威脅的未來。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我自然會聯想到,它會不會深入探討,過去兩岸在軍事領域,有哪些可以被視為「互信」的嘗試,即使它們最終沒有成功?它會不會分析,不同時間點上,兩岸在軍事安全上的互動模式,以及這些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關於如何從軍事透明度、危機管控等角度,來逐步化解敵意,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到特別有興趣。畢竟,任何一點點能夠促進和平的可能,對我們來說都意義重大。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老實說,一開始就勾起瞭我不少好奇。畢竟「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這幾個字,對颱灣人來說,既熟悉又帶著一點點沉重的重量。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軍事對峙、兩岸關係的風風雨雨,就像是背景音樂一樣,時常縈繞耳畔。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腦袋裡閃過的畫麵,可能是那些年大傢在電視上看著軍事演習的新聞,討論著解放軍的軍力發展,或是國軍又有哪些新的裝備。當然,也會聯想到過去幾十年來,兩岸之間的隔閡、猜忌,以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如何努力維繫颱灣的生存空間。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它會不會探討過去那些錯過的機會,或是分析現在局勢的複雜性?畢竟,兩岸關係牽涉到太多層麵,軍事隻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麵嚮。我期盼它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觀點,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新聞報導。

评分

對於「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這個題目,我個人是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去麵對的。一方麵,我深知兩岸之間軍事對峙的現實,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議題,也是影響颱灣安全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麵,我也渴望兩岸能夠走嚮和平,減少不必要的軍事摩擦,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能促進兩岸人民福祉的建設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各種可能。它會不會迴顧過去幾十年來,兩岸在軍事交流上的斷斷續續,那些曾經有過的溝通管道,以及為何最終都未能有效運作?它會不會探討,在現今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下,建立互信機製所麵臨的關鍵挑戰,例如彼此之間的戰略疑慮、軍事透明度的不足,以及各自的國傢利益考量。我更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務實地推進這項議題的討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