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

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詩學
  • 修辭學
  • 符號學
  • 詮釋學
  • 文學理論
  • 文化研究
  • 現代性
  • 古典文獻
  • 詩學批評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探討希臘哲學傢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以及泛希臘時代斯多噶學派著作中與詩學相關的課題,並進而鈎陳這些課題與當代文學理論的啓濛與傳承關係。分為五篇,皆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1.摹擬與創作, 2.動物與靈魂,3.記憶與書寫,4.符號與邏輯,5.修辭與話語。所構成的詮釋網絡,統攝瞭本書二十章論述,其中的兩個關鍵詞「符號」與「修辭」抽離齣來,即為本書主標題。

  其所探討的理論課題有:自然和技藝麵嚮的摹擬論、摹擬論、神啓論和創作論的曆史發展和詮釋傾軋、詩藝與詩辯傳統、關於隱喻的論辯、符號縯繹與邏輯推理、修辭與話語……等貫穿全書。其中的母題或迴鏇覆遝,或交叉重疊,統領它們的是作者多年來所服膺的符號係統研究,這種以主題為定位的寫法打破瞭文學理論、哲學和科學史的藩籬。

  本書特色論述獨到,引證豐富、古今交錯,文字書寫脈絡清晰、分析精闢,不但跳齣一般傳統的巢臼,更打破學科的框架與限製,開創齣新視野。對關注西方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演化、哲學和思想史流變、學科界麵與科際整閤的專傢和一般讀者,都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典範。
 
圖書簡介: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 導言: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古典詩學文獻在當代語境下的詮釋學挑戰與機遇。我們並非簡單地復述古代的理論框架,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座理解古典智慧與現代思想之間的橋梁。全書以“符號”與“修辭”為核心概念,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特彆是詩歌領域中,文本的生成機製、意義的流變以及接受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古典詩學的基礎範式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對古典詩學基本概念的重新審視。我們認為,理解古典詩歌,必須首先辨析其賴以存在的符號係統。 一、 詩歌的“在場”與“缺席”:由“意象”到“符號”的轉嚮 傳統的詩學研究常將“意象”視為一種穩定的、具象的指稱,然而,現代符號學理論揭示齣,任何文學意象的生成都依賴於一套復雜的、流動的能指與所指係統。本書將“意象”置於“符號”的框架下進行考察,分析詩歌中常見符號(如“月”、“風”、“柳”)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人手中,經曆意義的位移與重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古典詩歌的意義並非內在於文本自身,而是通過一係列文化編碼和解碼過程得以“在場”——即在閱讀的瞬間被激活。這要求我們超越對傳統“風雅頌”式的浪漫化解讀,深入挖掘符號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文化慣性。 二、 “風骨”與“氣象”的結構分析 “風骨”與“氣象”是評價古典詩歌藝術成就的傳統標準。本書摒棄瞭將二者視為純粹主觀審美體驗的觀點,轉而運用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將其視為一種特定的“風格結構”(Stylistic Structure)。“風骨”體現瞭文體規範的張力與突破,而“氣象”則關乎個體經驗與宏大曆史敘事的交匯點。通過對特定詩人(如杜甫、韓愈)作品的個案研究,我們試圖描繪齣這些“結構性力量”如何在形式的約束下,生成齣持久的藝術張力。 三、 傳統詩律的生成性:從格律到可能性 格律詩的“平仄”與“對仗”常被視為一種僵化的束縛。本書主張,格律並非限製,而是一種高效的“生成性規則”。它預設瞭意義産生的邊界,而詩人的創造力正是在此邊界內,通過對規則的微妙偏離或精妙遵守,實現意義的突現。我們將藉鑒語言學中的生成語法思想,分析詩歌句法結構如何影響和塑造情感的錶達,從而揭示古典詩律的動態美學。 第二部分:修辭學的深度詮釋:能指的策略與文本的迷宮 本部分著重探討修辭學在古典詩歌中的核心地位,尤其關注其作為一種“意義製造術”的功能。 四、 隱喻與轉喻的現代辨析:古典修辭的效力 古典詩學對“比”、“興”的強調,實質上是對人類認知模式中基本修辭手法的把握。本書區分瞭隱喻(Metaphor)和轉喻(Metonymy)在古典詩歌中的作用。隱喻構建瞭意義的類比世界,而轉喻則通過鄰近關係錨定現實情境。我們尤其關注在唐宋詩歌中,轉喻如何被用作一種“政治修辭”,巧妙地繞過審查或錶達難以直言的政治訴求。分析的關鍵在於,這些修辭手法如何迫使讀者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而非被動接受。 五、 “雙關”的悖論:歧義的藝術 古典詩歌中,“雙關”現象極為普遍,它既是語言的局限,也是藝術的升華。本書將“雙關”視為一種“有組織的歧義性”(Organized Ambiguity)。這種歧義並非混亂的,而是高度受控的,旨在同時激活兩個或多個意義場域。通過考察魏晉和晚唐詩歌,我們探討瞭這種修辭策略如何挑戰瞭語言的單一指稱邏輯,並為後世的詮釋學留下瞭廣闊的闡釋空間。 六、 語言的“去中心化”:古典詩歌對“言不盡意”的擁抱 與西方追求清晰邏輯錶達的傳統不同,中國古典詩學似乎更偏愛“言不盡意”。本書認為,這不是一種失敗,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對語言局限性的深刻認知。通過分析“留白”、“空靈”等概念,我們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去中心化”策略——將意義的最終完成權交予讀者。這種策略與當代詮釋學中強調“讀者的迴響”的理論具有驚人的契閤點。 第三部分:現代詮釋學的介入:接受與曆史的張力 本部分將古典文本置於當代理論視野下,探討如何進行一種既尊重曆史又富有生命力的“現代詮釋”。 七、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空白填充” 基於伽達默爾和姚斯等人的接受美學理論,本書探究瞭“接受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同一文本的重塑作用。古典詩歌文本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不同時代讀者的“知識結構”和“情感需求”而被不斷地“填充空白”。例如,宋人對唐詩的接受,與清代考據學傢的解讀,以及現代人麵對全球化語境時的閱讀,構成瞭意義演變的三個關鍵節點。 八、 解構主義的批判性視角:文本的裂隙 我們引入解構主義的工具,不是為瞭徹底否定古典詩歌的傳統價值,而是為瞭揭示其內部的張力與矛盾。古典文獻往往承載瞭復雜的意識形態(如儒傢倫理、道傢逍遙),解構的目的是暴露這些意識形態在文本深層結構中産生的“裂隙”與“互文性循環”。通過對某些經典篇章的細讀,我們發現,那些看似渾然一體的美學境界,實則隱藏著難以調和的語言悖論。 九、 跨文化傳播中的“意義失真”與“意義增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詩歌的翻譯與傳播成為詮釋學實踐的重要一環。本書分析瞭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符號與修辭如何發生“失真”與“增值”。精準的對等翻譯往往犧牲瞭詩歌的音樂性和隱秘性,而更具創造性的轉譯(如艾茲拉·龐德對漢詩的改編)則可能創造齣一種新的、異質的文學形式。我們探討瞭如何在保持文本原初的“異質性”與實現當代讀者的“可理解性”之間,找到審慎的平衡點。 結語:開放的古典:作為持續生産的現場 《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最終導嚮一個結論:古典詩學文獻並非封閉的、可供終結性解釋的寶庫,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意義生産現場”。通過對符號的解構和修辭的深層挖掘,我們得以超越對曆史的懷舊,重新激活古典文學在當代社會中進行批判性反思和審美體驗的強大潛力。本書為緻力於古典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哲學美學及符號學領域的學者和嚴肅讀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與批判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漢良


  原籍山東省臨清縣(今聊城),1945年生於貴州貴陽 (身分登記誤載為1943年),故提前兩年退休得以率先執行科技部行遠專書寫作計畫。畢業於颱中二中、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1978年獲得颱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颱灣大學外文係係主任,獲選為鬍適講座教授,2008年以特聘教授退休。

  專研符號學、古代哲學典籍中的符號思想,著作有《現代詩論衡》(1977)、《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1986)、《文學的迷思》(1990)、《文學的邊界:語言符號的考察》(2011)、Sign and Discourse: Dimens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s(2013)等書,中外文學論文200餘篇;編著有《現代詩導讀》(1979)、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East and West(1990)、《方法:文學的路》(2000)、Traditions of Controversy(2007)等書。
 

圖書目錄

序 ■  1

第一篇    摹擬與創作
第一章    亞裏斯多德《創作論》概述 ■  13
第二章    摹擬、「詩藝」與跨媒介符號學的起源 ■  29
第三章    「詩藝」與「詩辯」文類的曆史傳承 ■39

第二篇    動物與靈魂
第四章    《創作論》的生命科學基礎 ■  49
第五章    柏拉圖《梅諾篇》的生物符號學遺産 ■  71

第三篇    記憶與書寫
第六章    書寫作為記憶術 ■  107
第七章    《斐德諾篇》的記憶解碼 ■  121
第八章    德希達如何解讀《斐德諾篇》■  135
第九章    《蒂邁歐篇》17a-29d的敘述結構 ■  153
第十章    《會飲篇》序幕中記憶與敘述的關係 ■  161
第十一章 記憶與詮釋—《伊昂篇》的啓示 ■185

第四篇    符號與邏輯
第十二章 《剋拉提婁斯篇》的名實之辯與現代符號學涵義 ■  199
第十三章 亞裏斯多德的分類學和近代生物學分類 ■  243
第十四章 希臘後期懷疑論對斯多噶邏輯和符號學的挑戰 ■  279
第十五章 古典人文教育與符號學的興起—拉丁文學《神凡配》的啓示 ■  303

第五篇    修辭與話語
第十六章    比較文學、文學關係與修辭學 ■  323
第十七章    語用分析與古代修辭—柏拉圖與奧古斯丁 ■  337
第十八章    從舊修辭學到新修辭學—羅蘭‧巴特的「中性」
論述 ■  361
第十九章    何謂「白色神話」?—從隱喻看修辭與哲學的論
辯 ■  385
第二十章    傅柯的話語的秩序與所有權 ■  399

引用書目 ■  423
人名索引 ■  46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亞裏斯多德《創作論》概述
 
一、現代詩學史上的一段插麯
 
當代詩學交流史上有一段有趣的插麯,簡單敘述如下。和托鐸洛夫一齊推動結構詩學的熱內特在1987年齣版的文集《門檻》(Seuils)中,曾追憶當年為門檻齣版社(Éditions du Seuil)籌畫詩學叢書的曆史因緣。他們推齣的第一本書是1940年代美國學者韋勒剋(René Wellek, 1903-1995)和華倫(Austin Warren, 1899-1986)閤著的《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的法譯本;第二本纔是亞裏斯多德的《詩學》新譯(Genette, 1987, p.33,另參見Doležel, 1990, pp.11-32)。熱內特說當時編輯部「曾經激辯」是否應當收入此書(“Je me souviens de graves débats éditoriaux lors de la traduction française du livre de Wellek et Warren”)。其實,韋勒剋與華倫的書無法承擔這份曆史的重量,熱內特辯護說:這本書代錶「某種文學理論」(une théorie de la littérature),而非〔總體的〕「文學理論」(la Théorie littéraire),即使這本書齣版時的法文譯名果然是La Théorie littéraire(「文學理論」)。可見法美文學交流史上也不乏人情關係的産物(Genette, 1987, p.84)。
 
我們並不需要還給亞裏斯多德一個公道,學術史是最好的證人。前衛的《門檻詩學叢書》標榜跨齣門檻,走嚮未來,但是為何採納一本最古老的文學評論呢?三位主編除瞭上麵提到的兩位外,還包括日後以女性主義著稱的愛蓮‧西剋蘇(Hélène Cixous),他/她們之所以推齣亞裏斯多德《詩學》的法文新譯本,附有四百頁的註疏,其實是企圖透過結構詩學和符號詩學的理論框架,將這部西方詩學經典再度介紹給世人(Dupont-Roc & Lallot [Eds. & Trans.], 1980)。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再度」介紹這位西方文藝理論開山祖的《詩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的書名,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與現代思想交融的大門。我一直對古典詩學文獻有著濃厚的興趣,它們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蘊含著無數深刻的洞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與古人的思維方式、文化語境都産生瞭巨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們去理解和解讀這些文獻時,往往會遇到一些障礙。《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這個名字,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希望的解決方案。它似乎預示著,本書將不僅僅是陳述古典詩學理論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將運用現代“詮釋學”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重新理解和把握那些古典文本的意義。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古典詩歌中那些符號和修辭的運作機製,分析它們是如何構建意義、如何影響讀者的。而“現代詮釋學意義”則意味著,作者會關注當下語境下,我們如何理解和接受這些古典文本,以及這些文本在今天又被賦予瞭怎樣的新的意義。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重新認識古典詩歌的價值,不再將它們視為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能夠感受到它們依然鮮活的生命力,並且從中獲得啓迪,豐富我們對文學、對藝術、甚至對人生本身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迷上瞭一本叫做《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的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足夠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種復雜的符號係統,承載著作者的思考、情感,以及那個時代的文化印記。而“修辭”則是賦予這些符號以生命力的魔法,它能夠將平淡的語言變得波瀾壯闊,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可感。《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這個書名,讓我感覺這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對古典詩歌的錶麵分析,而是要深入到其符號和修辭的底層邏輯,並且用現代的“詮釋學”視角去審視它們。我非常好奇,現代詮釋學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古代詩歌的?它是否能揭示齣,那些在古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修辭手法,在今天看來,是如何具有多重意義和解讀空間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像一個偵探一樣,去挖掘古典詩歌中那些隱藏的符號密碼,去理解那些被精心編織的修辭技巧是如何作用於讀者的心智,從而産生超越時空的審美體驗。它是否能幫助我跳齣過去單一的、程式化的解讀模式,去發現古典詩歌中那些更豐富、更具活力、也更貼近我們現代心靈的麵嚮?

评分

這本《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學術氣質,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同時又暗示著它將為我們這些置身於當下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提供全新的解讀視角。我一直對古典詩歌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深感興趣,但常常感到與現代的隔閡,似乎那些優美的文字、深邃的意象,在穿越瞭韆年的時光後,顯得有些遙不可及,甚至失去瞭原有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一個空白。它不僅僅是關於符號和修辭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將這些古老的詩學理論置於現代詮釋學的框架下進行審視,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在古代被用來錶達情感、構建意義的符號和修辭手法,如何在今天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引發共鳴。它是否會揭示齣,我們與古人之間在審美體驗和對世界理解上的某種共通之處?又或者,它將指齣我們與古人認知上的差異,並解釋這種差異如何塑造瞭我們對詩歌的接受和理解?我甚至幻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種方法論,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個性化的方式去閱讀和品味那些曾經被奉為經典的詩篇,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光彩。

评分

當我看到《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許多有趣的畫麵。我想象著,那些曾經被我們奉為經典的古典詩歌,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符號係統和修辭手法,就像是隱藏在文字中的秘密寶藏,等待著被發掘。而“現代詮釋學意義”則像是一個現代的指南針,能夠幫助我們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找到方嚮,並用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視角去解讀它們。我尤其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那些抽象的符號和修辭理論,與具體的古典詩歌作品結閤起來,進行生動而深刻的分析。我期待它能夠像一個精明的解謎者,一步步揭示齣那些古老詩歌的內在邏輯和藝術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我們今天是如何理解和接受這些古典文獻的,我們的現代視角又為這些文本帶來瞭哪些新的解讀可能性。它是否能幫助我們打破過去的刻闆印象,去發現古典詩歌中那些更具普適性、更符閤當下人心靈需求的部分?我憧憬著,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以一種更加主動、更加富有批判性的姿態去接觸古典詩學,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评分

坦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這本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太枯燥瞭?”。我不是專業的學者,對“詮釋學”這個詞更是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它與我的日常閱讀習慣相去甚遠。然而,隨著我對這本書的簡介和一些零星的討論有所瞭解後,我的興趣被一點點勾瞭起來。書名中“古典詩學文獻”聽起來像是陳年的老酒,而“現代詮釋學意義”則像是給這壇老酒注入瞭新鮮的空氣,讓它有瞭新的活力和香氣。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沉睡已久的古典文本,通過現代詮釋學的理論工具,重新喚醒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的。這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挑戰和智慧。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探討一些具體的古典詩歌作品,比如中國的《詩經》、古希臘的史詩,或是古羅馬的抒情詩,然後從符號和修辭的角度去剖析它們的藝術構成。更重要的是,它會告訴我們,我們當下是如何理解和接受這些文本的,我們的現代視角又給這些文本帶來瞭哪些新的解讀可能性。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闡釋一些深奧的學術概念,讓我即使不是內行,也能從中獲得啓發,感受到古典詩歌在現代語境下的獨特魅力,甚至能夠啓發我自己的閱讀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