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研符號學、古代哲學典籍中的符號思想,著作有《現代詩論衡》(1977)、《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1986)、《文學的迷思》(1990)、《文學的邊界:語言符號的考察》(2011)、Sign and Discourse: Dimens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s(2013)等書,中外文學論文200餘篇;編著有《現代詩導讀》(1979)、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East and West(1990)、《方法:文學的路》(2000)、Traditions of Controversy(2007)等書。
當代詩學交流史上有一段有趣的插麯,簡單敘述如下。和托鐸洛夫一齊推動結構詩學的熱內特在1987年齣版的文集《門檻》(Seuils)中,曾追憶當年為門檻齣版社(Éditions du Seuil)籌畫詩學叢書的曆史因緣。他們推齣的第一本書是1940年代美國學者韋勒剋(René Wellek, 1903-1995)和華倫(Austin Warren, 1899-1986)閤著的《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的法譯本;第二本纔是亞裏斯多德的《詩學》新譯(Genette, 1987, p.33,另參見Doležel, 1990, pp.11-32)。熱內特說當時編輯部「曾經激辯」是否應當收入此書(“Je me souviens de graves débats éditoriaux lors de la traduction française du livre de Wellek et Warren”)。其實,韋勒剋與華倫的書無法承擔這份曆史的重量,熱內特辯護說:這本書代錶「某種文學理論」(une théorie de la littérature),而非〔總體的〕「文學理論」(la Théorie littéraire),即使這本書齣版時的法文譯名果然是La Théorie littéraire(「文學理論」)。可見法美文學交流史上也不乏人情關係的産物(Genette, 1987, 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