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高雄醫學大學語言文化中心主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英國現代前期戲劇與明代戲曲。另編有多本專書與期刊專號,包含Imperialism專號、與張錦忠合編Migrants and Their Memories專號,與Jonathan White合編City and Ocean專書等。
可是這不表示余光中乃全盤西化的擁護者。他寫新詩, 認為「新詩是反傳統的」、「新詩應該大量吸收西洋的影響」,但也認為新詩「事實上也未與傳統脫節」,西化的新詩「仍是中國人寫的新詩」(1968:123)。傳統與反傳統乃五四以降新詩運動乃至新文學史的重要議題,新詩的求變求新(龐德[Ezra Pound]所說的“make it new”),總已是從傳統出發又反傳統的,同時也是傳統與個人才力之間的拔河。用這個觀點來看余光中的新詩志業,應該也是合宜的。余光中投入新詩的長河,早在一九五〇年夏天經香港橫渡臺灣海峽在「美麗的島」上吟唱望鄉牧神之歌之前,當他還是廈門大學外文系大二學生時,就已在廈門的報紙發表詩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