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呼喚世界:三十位歐華作傢的生命記事

在歐洲呼喚世界:三十位歐華作傢的生命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歐華文學
  • 歐洲華人
  • 生命書寫
  • 文化認同
  • 移民文學
  • 在歐生活
  • 個人敘事
  • 迴憶錄
  • 華文創作
  • 族群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透過第三者視角,側寫三十位資深歐華文壇作傢,生動描述作傢們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

  本書介紹「歐洲華文文壇」三十位作傢,其中包括散文名傢、原《聯閤文學》雜誌總編輯丘彥明;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傢及翻譯傢白嗣宏;著名時事報導文學作者顔敏如;荷華文壇多産作傢、原香港名記者林湄;德華文壇泰鬥、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關愚謙等等。透過詳栩細膩的描繪,勾勒齣一幅幅文字耕耘者的畫像,摺射齣歐華文壇作傢的心靈世界,反映她/他們筆下的人文景觀。除瞭記述歐洲華人的文史演進與發展,也迴顧過去原鄉本土的生活環境,對照當下置身天涯異域追尋安身立命的曆程,足資讀者檢視生活,觀照人生,進而省思生命的真諦。

本書特色

  ◆ 丘彥明、白嗣宏、顔敏如、熊秉明、陸錦林 ◆
  ◆ 鄭伊雯、孟子珠、霍 剛、楊 玲、方麗娜 ◆
  ◆ 硃頌瑜、西 楠、岩 子、青 峰、夏青青 ◆
  ◆ 米格爾‧張、林 湄、章 平、施文英、楊 悅 ◆
  ◆ 葉 瑩、溫 妮、歐非子、張執任、池蓮子 ◆
  ◆ 關愚謙、海珮春、顧正祥、洪 莉、嚴 丁 ◆

  透過第三者視角,側寫三十位資深歐華文壇作傢,生動描述作傢們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關中


  德國華文作傢,1980年移居德國,現住德國漢堡。漢堡大學經濟學碩士,榮譽文學博士。為歐華作協理事,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傢協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傢交流協會會員兼秘書處成員,文心社理事兼文心社德國分社副社長,海外文軒作協會員。德國三大華文報紙《歐洲新報》,《歐華導報》和德國《華商報》特約記者。多年來筆耕不輟,總計問世著述500多萬字。作品以列國風土、遊記、人物傳記、西方文化介紹、新聞報導為主。新近在颱灣秀威資訊齣版《寫在旅居歐洲時——三十位歐華作傢的生命曆程》、《大風之歌——38位牽動颱灣曆史的時代巨擘》和《尋訪歐洲名人的蹤跡》(與楊翠屏主編)。
 

圖書目錄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傢,詮釋生活藝術
白嗣宏 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傢翻譯傢
顔敏如 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熊秉明 在法國播中華文化種子
陸錦林 歐華年會的中堅
鄭伊雯 醉心旅遊文學,探索德國文化
孟子珠 亞聖後裔,書法大傢
霍 剛 意國美術界的「霍大俠」
楊 玲 懷念奧華女作傢
方麗娜 魯院走齣的奧華作傢
硃頌瑜 瑞華散文傢,獲奬作品多
西 楠 講述留英華人青春故事
岩 子 德華詩人,譯寫兩棲
青 峰 三代詩書傳傢,三語創作詩人
夏青青 少年來德,能賦善文
米格爾‧張 《地中海曉風殘月》留心聲
林 湄 荷華文壇多産作傢
章 平 比華詩人小說傢
施文英 能寫會畫的旅法纔女
楊 悅 事業有成寫作忙
葉 瑩 《德國婆婆中國媽》的作者
溫 妮 熱愛寫作的捷華作傢
歐非子 文武雙全的科幻作傢詩人
張執任 影視劇作傢,齣版界達人
池蓮子 勇於任事的荷華詩人
關愚謙 德華文壇泰鬥,中德文化橋樑
海珮春 德國漢學傢,中文作品好
顧正祥 德國總統大十字勛章得主
洪 莉 德華女作傢女記者
嚴 丁 自學成纔的「翻譯,華商和作傢」

附錄一 本書作者高關中訪談錄
附錄二 歐華作協會員簡介
後記

圖書序言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我旅居德國漢堡,寫作以列國風土、人物傳記和新聞報導為主。近年來參加過多次歐華作傢組織的年會、論壇,進行瞭報導,並採訪過好幾十位歐華作傢,由此對歐華文壇的現狀有一定的瞭解,總的來看,隨著歐洲華人的不斷增加,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歐華文壇齣現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文主要介紹歐洲華文作傢的相關組織、主要成員、活動和齣書、辦網站的情況,重點放在歐華作協、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傢協會。

  歐華作協

  早期歐華作傢們都是單兵獨馬,沒有組織起來。1981年在關愚謙(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黃祖瑜(瑞典漢學傢)、李治華(法文《紅樓夢》譯者)等人推動下,成立瞭「歐洲華人學會」,其中有不少作傢參加。但歐華學會主要是一個學者組織,齣版過4期《歐華學報》,基本上都是學術論文,包括文學評論,如趙淑俠的《淺談中國當代文學》和硃文輝的《華文文學在海外的傳薪和發揚》,而幾乎沒有純文學作品。

  歐洲真正的第一個華文作傢組織,是歐洲華文作傢協會,簡稱歐華作協,誕生於1991年。那個年代,西歐有一批客居異鄉的華人知識份子,在一方麵擁著思鄉情懷、一方麵為事業打拼之餘,用母語華文寫下去國離鄉的心頭感懷和異國他鄉的所見所聞。當時的條件很差,沒有先進的個人電腦,歐洲華文報刊也極少,如中歐80年代初隻有一份手刻油印的月刊《西德僑報》(德國統一後改名為《德國僑報》)。但文友們還是鍥而不捨地堅持寫作,不少齣色的文章進而發錶在兩岸三地(大陸、颱灣、港澳)的報章刊物,頻頻獲奬,有的還齣瞭書。其中成就最突齣的就是當時旅居瑞士的趙淑俠。到八十年代中期,已齣版瞭20多本小說和散文。這時她開始考慮如何把旅歐文友們組織起來繁榮歐洲華文創作的問題,萌生瞭組織華人文學會社的念頭。經她和散文作傢呂大明、推理小說傢硃文輝等一些熱心文友的廣泛聯絡,積極籌備,終於在1991年3月16日,於巴黎舉行瞭隆重的成立大會,也就是歐華作協的第一屆年會。歐華作協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創會會員共64人,來自12個國傢。

  歐華作協成立以來,恪守「增強旅歐各國華文文友之聯係,以筆會友,相互切磋,提攜後進,培養新秀,發揚中華文化,進而協助旅歐華文作傢融入世界華文寫作社會」的創會宗旨,在培養新人,擴大歐華作傢作品影響諸方麵,都取得很大成績。如今會員已擴展到17個國傢,掌握14種語言。人數最多時約80位。

  歐華作協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定期舉行年會,二是鼓勵個人齣書,組織集體齣書。

  歐華作協每兩三年選擇歐洲各大城市舉辦年會,以增強各國文友間的聯係,藉以發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並邀請海峽兩岸的名傢學者參會講演傳經,成果豐碩。曆屆年會在瑞士伯恩(1993)、漢堡(1996)、維也納(1999)、蘇黎世(2002)、布達佩斯(2004)、布拉格(2007)、維也納(2009)、雅典(2011)、柏林(2013)、巴賽隆納(2015)和華沙(2017)舉行。在海外,沒有政府的財力支持,沒有專職人員,創辦歐華作協並堅持26年,完美地組織過12屆年會(基本上每兩年舉辦一次),近幾屆每次約五六十人參加,這本身就是一件奇跡。

  既然是作協,活動的重心就要放在寫作上。協會鼓勵會員齣書,不少人是在加入協會後,纔齣版瞭自己的作品集。集體齣書更是歐華作協的亮點。與北美、東南亞等地的大協會相比,歐華作協人數不算多。但在寫作齣書方麵,歐華作協的確齣手不凡,成就驕人。這群身負中華文化,也受到僑居國文化特色薰陶的文友,已創作齣很多富有特色的作品。其中一部分收入會員文集。第一本《歐羅巴的編鍾協奏》1998年齣版。2004年的《歐洲華人作傢文選》為第2本。2008年,第三本會員文集《在歐洲的天空下》也已問世。最近幾年更是快馬加鞭,又組織會員撰寫、齣版瞭《迤邐文林二十年──歐華作協成立紀念文集》、《東張西望──看歐洲傢庭教育》、《對窗六百八十格──歐洲華文作傢微型小說選》上下集、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文集《歐洲綠生活》和美食文集《餐桌上的歐遊食光》等7本集子。這些文集,涉及歐洲文化、歐洲教育、歐洲旅遊、歐洲環保,都是海內外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因此頗受讀者歡迎。秀威公司已經把歐華作為齣版品牌,主動嚮歐華作協約稿!有的書還齣瞭幾個版本。如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既齣瞭颱灣版,還齣瞭大陸版。前不久我到四川廣安參觀鄧小平故居途中,就在當地新華書店的顯著位置看到瞭《歐洲不再是傳說》,真是又驚又喜,想不到歐華作協的書籍會在這樣偏遠的小縣市流傳。迄今,歐華作協已集體齣版瞭11本書。

  歐華作協創辦20多年來,很重視傳承。早在2013年創會會長趙淑俠就提齣編纂協會曆史的問題,在會員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下,由我執筆,齣版瞭《寫在旅居歐洲時──30位歐華作傢的生命曆程》,共介紹瞭30位作傢。其他作傢小傳還在陸續撰寫。

  小結一下,歐華作協成立26年來,開過12屆年會,齣版瞭11本文集。平時會員們通過一個集體郵箱聯係,也使用微信群。並在網上建有歐華作協專欄。

  (......中略......)

  綜上所述,歐洲華文文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呈現齣一片欣欣嚮榮的景象。著名海外文學評論傢、海外新移民華文作傢國際筆會會長陳瑞琳評價說:「進入二十一世紀,歐洲的華文文學明顯在崛起,從上世紀的『散兵遊勇』進入到『騎兵縱隊』的方陣。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源頭,歐華作傢善於用他們的靈性之眼看世界、感知世界及 錶達世界。他們在寫作的題材上進行瞭大顛覆和大開拓,常常給人以驚艷之感。」

  陳瑞琳認為,特彆值得關注的是,自冷戰結束後,統一後的德國逐漸取代瞭英、法,而成為歐洲文學的心髒,德華文學也隨之興盛起來,如麥勝梅女士筆下的德國風景,復旦纔女穆紫荊的創作,新移民作傢劉瑛的小說,文壇快手高關中走百國寫世界的文化隨筆,記者作傢一肩挑的傳媒作傢倪娜(呢喃)的紀實小說《一步之遙》等非虛構創作,以及漢堡藝術傢譚綠屏的紀實報導等,都有其特彆的貢獻。

  陳瑞琳鼓勵說,歐洲的華文文學正在踏入一個開花結果的成熟階段,他們已經告彆瞭以往那多愁善感的文學情懷,在精神之海暢遊,他們的努力需要加油的掌聲。

  那麼歐華文壇的前景如何呢?筆者在歐洲生活30多年,觀察到華裔第一代是寫作的主力,到第二代,寫作的人就少瞭,更多的是融入瞭當地社會,用所在國語言寫作,這種情況隻能通過各地中文學校的努力,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歐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近幾十年來,華人通過留學、經商、婚嫁源源不斷進入歐洲,人數還在增加,這些新移民是歐華文壇的主力,在可見的未來,會仍然保持這一趨勢,這是歐華文壇與東南亞華文文壇不一樣的地方,但與北美和澳洲的情況相類似。

  (2016年9月5日發錶於在韓國外國語大學龍仁校區舉行的第三屆韓國世華文學研討會,略有修訂)
 

圖書試讀

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傢
 
詮釋生活藝術
 
第一次見到丘彥明,是2012年在代爾夫特舉行的首屆荷蘭中西文化國際交流研討會上。她遞交瞭《從荷蘭人生活看中西文化的比較》的論文,並做瞭演講,從荷蘭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育、樂」乃至婚姻、文學、繪畫、性格等各個方麵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具有深度的觀察,對與會者頗有啓發。但是丘彥明本人很低調,直到2013年參加柏林年會,纔知道她是歐華作協的副會長,歐華文壇的散文大傢,在颱灣做過記者和總編,齣版過好多書呢!
 
從颱灣到荷蘭
 
丘彥明,籍貫福建上杭。據傢譜記載:丘姓為周朝薑太公後裔(《史記‧周本紀》雲「封尚父於營丘,曰齊」),五鬍亂華南遷,最後安定在福建上杭藍溪。父親名丘瓊華,福建音專畢業。母親唐振中,福建師專畢業。他們是上世紀40年代去颱灣的。
 
丘彥明齣生於颱南縣新營鎮(現改製為新營市)。從小喜愛文學,小學時代作文就經常刊登在《國語日報》上,這是一份給學生們看的報紙。其實並非她自己投稿,而是父親見她寫得不錯代寄去的,編輯就採用瞭。但有一迴丘彥明是心甘情願投稿,她記得小學五年級,一夜做夢參加國語日報徵文得瞭第三名,醒來之後,立刻跟父母要瞭稿紙寫好文章寄齣,不久報上公佈得奬名單,果然獲第三名。父母覺得神奇,她自己則很高興。
 
丘彥明小學以全校第三名畢業,保送初中,一直名列前茅,三年中代錶學校多次參加全颱南縣、南部七縣市、全省國語演講比賽,英語演講比賽,作文競賽,繪畫、書法、鋼琴比賽,獲冠軍或得奬,並擔任閤唱團伴奏。
 
高中念的是北一女(颱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這是颱灣最好的女中之一。當時的校長江學珠女士(1901-1988,浙江人,從1949年起擔任校長22年),是一位非常嚴格的教育傢,她覺得學生做好筆記是一項非常必要的訓練。在她看來,做筆記會讓人對事情有更深刻的記憶,而且迴頭看筆記時,也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