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當代哲學史

中國近當代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近現代哲學
  • 中國近現代史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曆史
  • 文化
  • 中國思想史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19、20世紀之交,中國振衰起弊的維新思潮為起點,接著分齣1949年前後大陸的當代新儒學、港颱當代新儒學,這種分法主要是依照兩岸大多數學者的習常分法。其間,同中之異甚多,例如:馮友蘭被視為新儒學之一是否恰當?這真是仁智互間的有歧見之論斷。

  再者,兩岸被習稱為當代新儒學的諸多學者,視域開闊,學問淵博,一般人把他們局限於儒傢是不太公正的。事實上,他們很多人對佛學、道傢哲,甚至美學,都有深刻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書特彆紹述他們對老莊、佛學的研究貢獻,讓讀者們有更開闊的視域。

  此外,中國近當代哲學的焦點問題,主要是中國在麵對西方現代化洗禮後的強權,嚮中國挑戰時,中國的迴應何以虛弱無力?中國的傳統哲學與文化究竟應選擇何種路嚮?書中呈現瞭中國當代哲學在麵對外來多元文化差異的較勁,以逐漸走嚮成熟的哲學與文化理念,尋求開放、包容和相互學習,截長補短式的會通調和來開展突破性的創進路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春海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輔仁大學哲學係、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學經曆: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1977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
  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專任教授

  著作:
  《易經哲學原理》、《兩漢魏晉哲學史》、《先秦哲學史》、《硃熹哲學論叢》、《中國哲學概論》(主編)、《儒傢的淑世哲學》、《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硃熹易學析論》、《王船山周易闡微》、《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陸象山》、《儒傢哲學論集》、《中國哲學精神發展史》(閤著)》、《中國哲學史綱》
 

圖書目錄

緒言 百年來中國哲學的迴顧與展望

第一篇 振衰起弊的維新思潮
第一章 嚴復(1854-1921)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對中西文化之批判   
第三節 以開放的心靈學習西方富強之道   
第四節 《天演論》及《穆勒名學》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康有為(1858-1927)   

第三章 梁啓超(1873-1929)   


第二篇 1949年前後大陸的新儒學
第一章 馬一浮(1883-196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理氣論   
第三節 心性論   
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熊十力(1885-1968)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體用不二的天人一本論   
第三節 《新唯識論》對佛學唯識論之批判   

第三章 梁漱溟(1893-1988)   
第一節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二節 人心與人生中的理智、理性之辨   
第三節 佛學研究   

第四章 馮友蘭(1895-1990)   
第一節 馮友蘭的新理學   
第二節 馮友蘭闡《老子》「知和」、「知常」、「習常」的境界哲學   
第三節 比較馮友蘭、方東美對老子形上學之詮釋   
第四節 馮友蘭對老、莊對比性的詮釋   

第五章 賀麟(1902-1992)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儒之省察   
第三節 抗戰時期倡議〈儒傢思想的新開展〉   
第四節 由學術知識之途徑謀求儒傢傳統的開明化   
第五節 從藝術陶養中求具體美化的道德   

第三篇 港颱新儒傢
第一章 謝幼偉(1904-1976)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簡介謝幼偉的學思曆程   
第三節 對英哲羅素誤解儒傢孝道之批評   
第四節 論〈孝與中國社會〉   
第五節 孝治與民主   
第六節 論孝道的實踐   
第七節 餘論   

第二章 唐君毅(1909-1978)   
第一節 唐君毅的道德自我、義命閤一以及心通九境說   
第二節 唐君毅論硃熹與王陽明互補之成德功夫   
第三節 唐君毅的老子研究   
第四節 唐君毅的佛學研究   

第三章 徐復觀(1903-1982)   
第一節 論人權與民主   
第二節 《中國藝術精神》中的心性美學   

第四章 牟宗三(1909-1995)   
第一節 三統說與儒道之辨   
第二節 儒傢的核心價值及道德形上學   
第三節 牟宗三對老子及道傢「境界形上學」的詮釋   
第四節 牟宗三的莊子學研究—以〈齊物論〉為主題   
第五節 牟宗三的佛學研究   

第四篇 哲學的文化價值論
第一章 方東美(1904-1976)   

第一節 學思曆程簡介   
第二節 方東美的易學研究   
第三節 方東美對《老子》形上學之詮釋   
第四節 方東美對莊子哲學的銓釋   
第五節 方東美對華嚴宗的圓教詮釋   

第二章 宗白華(1897-1986)   
第一節 宗白華氣韻生動的意境美學   
第二節 宗白華形上美學之莊子元素   

第三章 馮契(1915-1995)   
第一節 哲學核心問題及其哲學心態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中的真與人生理想   
第三節 善與道德理想   
第四節 美與審美理想   

第四章 張岱年(1909-2004)   
第一節 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第二節 張岱年具生態倫理嚮度的天人關係說   

第五章 羅光(1911-2004)   
第一節 羅光對儒傢形上學之詮釋   
第二節 羅光對硃熹、王陽明心論之詮釋   

第五篇 世紀之變的思想人物
第一章 殷海光(1919-1969)與當代新儒傢論中國文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殷海光對中國文化的宏觀性評論   
第三節 對中國文化之論評   
第四節 當代新儒傢的文化宣言   
第五節 殷海光與當代新儒傢對中國文化的爭論   
第六節 評論   

第二章 陳大齊(1887-1983)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義」概念涵義之分析   
第三節 「利」概念涵義之分析   
第四節 不恰當的義利關係類型   
第五節 融洽的義利關係論   
第六節 評論   

第三章 印順法師(1906-2005)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人間佛教」形成前,儒釋道閤一化的史脈
第三節 印順人間佛教的時代背景與特質   
第四節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儒傢思想元素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硃伯崑(1923-200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直觀思維法   
第三節 形象思維法   
第四節 邏輯思維法   
第五節 辯證思維法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勞思光(1927-2012)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近當代中國的苦難之根源來自文化   
第三節 文化意識中的「建構意識」與「解放意識」   
第四節 中國文化的危機與路嚮問題   
第五節 當代文化的睏境   
第六節 重新肯定儒傢德性主體,超剋虛境走嚮未來的希望   

附 錄
一、以馬列主義中國化為綫索迴顧1949-1989中國大陸的儒學研究
二、孫中山、方東美與牟宗三的道統論   
三、儒商與企業倫理   
四、魏晉玄學及颱灣五十年(1949-1998)來研究之迴顧與展望   
五、百年來墨學研究之迴顧以及墨子的兼愛與儒傢仁愛和基督公教聖愛之對比研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像經曆瞭一場思想的盛宴,那些曾經模糊的概念逐漸清晰,那些曾經遙遠的學說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啓濛”和“救亡圖存”的論述所吸引。在那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肩負的責任是何其沉重,他們的思想火花是如何點燃瞭無數人的希望?我很好奇,那些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齣現的各種新思潮,例如馬剋思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等,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又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哲學傳統産生深刻的對話和互動。書中對於不同思想傢個體命運的描繪,也讓我深感震撼。他們往往身處時代的風口浪尖,他們的思想既是時代的産物,也反過來影響著時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們的個人選擇和思想發展,如何與整個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這本書不僅僅是哲學史的梳理,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畫捲,通過思想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睏境中求索、在變革中成長的艱辛與輝煌。

评分

這本書像是打開瞭我通往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的鑰匙。我一直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變遷充滿好奇,尤其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思考、爭論,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景觀的。這本書的開篇,就仿佛把我帶到瞭一個古老的書房,空氣中彌漫著墨香和智慧的氣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當西方的思想浪潮湧入,中國的傳統哲學是如何應對、融閤,又産生齣怎樣新的生命力的。那些關於“體用之辨”、“中西文化衝突”的討論,是否會在書中得到深入的闡釋?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學派之間激烈的思想碰撞,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人物,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角色的。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否會描繪齣一條從古至今,思想傳承與革新的復雜軌跡?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思想的引領,一種對時代精神的深度洞察,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在曆史的深處,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顛覆性的。我一直以為哲學是高高在上的理論,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哲學如何與現實生活、社會變革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它不僅僅是少數精英的思辨,更是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對國傢前途、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和不懈探索。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五四運動”前後,各種激進思想湧現的復雜圖景的。那些關於新文化、新道德、新哲學的呐喊,究竟是如何打破舊有思想的束縛,為中國思想界帶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本書有沒有深入探討,在不同時期,中國哲學如何迴應西方哲學,是全盤接受,還是批判藉鑒?我期待看到,這種互動並非單嚮的,而是充滿瞭張力和創造性,最終孕育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哲學體係。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枯燥的哲學理論,與生動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命運相結閤,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股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洪流。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的演進軌跡。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代,傳統的儒傢思想是如何受到挑戰,又如何發生轉型的?書中是否有對儒傢思想在近現代哲學中的繼承、發展和批判的詳細論述?我非常感興趣的是,那些在不同政治思潮影響下的哲學觀點,是如何被提齣、傳播並影響社會大眾的。例如,在革命時期,哲學思想是如何為革命提供理論支撐的?在國傢建設時期,哲學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些脈絡,讓我理解不同哲學流派是如何與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相結閤,並在曆史中留下印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學術思想的梳理,更是對中國民族精神、思想基因的探尋,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性”是如何在與外來思想的碰撞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思想博物館,每一頁都陳列著那個時代最鮮活、最深刻的思想碎片。我一直好奇,在20世紀,中國哲學領域究竟發生瞭哪些重要的變革?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湧現齣的重要哲學流派,例如新儒傢、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等等?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艱難歲月裏堅持哲學研究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守護思想的火種,又如何將自己的思考傳遞給後人?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夠把我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拉迴到個體思想的層麵,讓我看到,在時代的大潮下,每一個思想傢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的探索、掙紮和貢獻,共同構成瞭中國近現代哲學史的豐富內涵。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並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