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故事學
  • 哲學
  • 邏輯學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思維方式
  • 批判性思維
  • 文學分析
  • 加州大學
  • 認知科學
  • 兒童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是誰?這裏又是指哪裏?何以我是我不會是你,你的這裏不會是我的這裏?

  眾多分析哲學課題都藏在充滿謎團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
  與愛麗絲一同墜入「不可思議國度」,體驗不一樣的驚奇思考法。


  經典英國兒童文學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風靡全球超過一百五十年,故事天馬行空,充滿各種荒誕與奇幻的劇情,更造就無數金句流傳,並養成許多成年人粉絲。除瞭被改編無數,更吸引瞭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研究、分析、補充註釋,企圖從作者路易斯.卡洛爾的文字當中,找齣被隱藏的符號及寓意。

  ★疑問1: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今天的我到底是誰?
  愛麗絲撿起手套和扇子,由於大廳非常悶熱,她便一邊搧扇子一邊自言自語:「真是的!今天每件事都好奇怪!明明昨天一切還很正常的。難道我在一夜之間就改變瞭嗎?等等喔,早上起來時還跟昨天一樣嗎?記得好像有覺得哪裏不一樣瞭。不過,如果和原本的我不一樣的話,現在的我到底是誰?嗯……這問題真難!」

  ★用分析哲學思考看看:
  愛麗絲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自己要變成另外一個人時,有什麼必要條件?又有什麼充分條件?

  ★疑問2:「我想的」跟「我說的」不是一樣的事情嗎?到底哪個環節齣瞭錯?
  「我說的都是我想的」愛麗絲立刻迴答。「至少――至少我想的都是我說的――那不是一樣嗎?」
  「完全不一樣!」帽匠說。「我說妳啊,難道『我吃的我都看得見』和『我看見的我都吃』是一樣的意思嗎?」
  「妳乾脆說『我喜歡我得到的』和『我得到我喜歡的』一樣好瞭!」三月兔也加入戰局。
  「『我睡覺時都在呼吸』和『我呼吸時都在睡覺』對妳來說也是一樣的囉!」睡鼠邊睡邊說夢話。
  「反正對妳來說都一樣吧?」帽匠說。

  ★用分析哲學思考看看:
  愛麗絲的類比式說詞,被帽匠、三月兔跟睡鼠反駁瞭,這也是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犯的一般邏輯謬誤,找齣錯誤的關鍵點吧!

  卡洛爾身為牛津大學數學講師,專攻邏輯學,愛麗絲係列作品中那些看似鬍言亂語的對話,其實都是他丟齣的哲學討論。

  本書跳脫常見的文學、心理學範疇,作者八木澤敬教授將以分析哲學的切點來探討名作,藉由各種論證的實際進行,帶領讀者熟悉哲學語匯:時間、同一性、實體、無與空……一起進入分析哲學的世界,輕鬆學邏輯思考。
 
深入經典,洞察人性:從古希臘到現代思想的哲思之旅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哲學探索,聚焦於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塑造瞭我們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偉大思想與核心議題。它不是對特定流行文本的解讀,而是一次對哲學本體、知識論、倫理學以及政治哲學基礎概念的係統性梳理與深入剖析。通過對經典文本、曆史背景以及關鍵思想傢理論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嚴謹的邏輯思維框架,並培養對復雜世界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第一部分:溯源:西方哲學的奠基石 本部分將從哲學誕生的源頭——古希臘開始,追溯西方思想傳統的根基。我們將深入探討米利都學派對“本原”(Arche)的追問,聚焦於泰勒斯、阿那剋西米尼等早期自然哲學傢如何試圖以理性而非神話來解釋宇宙的構成。 隨後,我們將轉嚮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號召,分析其通過辯證法(Dialectic)對城邦公民進行倫理教育的實踐。這不是簡單的對話記錄,而是對質疑精神和對普遍真理不懈追求的深入解讀。接著,柏拉圖的理型論(Theory of Forms)將被置於核心地位。我們將細緻辨析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區彆,探討“善的理念”如何成為一切知識和存在的最高基礎。我們會分析《理想國》中劃分的靈魂結構與城邦模型,探討正義的本質,並探討其在後世政治哲學中的深遠影響。 緊接著,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將作為焦點。我們將剖析其實體論、潛能與現實(Potency and Act)的概念,以及其對因果律的係統闡述。本書將側重於分析亞裏士多德在邏輯學——尤其是三段論的構建——上所奠定的基礎,這些推理規則至今仍是嚴密論證的基石。 第二部分:信仰與理性:中世紀的融閤與衝突 穿越曆史的洪流,我們將進入中世紀,探討在基督教神學框架下,哲學如何努力成為“神學的婢女”。本章將著重分析奧古斯丁對時間本質的沉思,以及他對自由意誌與原罪問題的哲學探討。 隨後,我們將詳細審視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本書將重點展示阿奎那如何巧妙地吸收亞裏士多德的理性工具,用以構建證明上帝存在的“五路”(Quinque Viae)。我們將分析他如何調和信仰與理性之間的潛在矛盾,論證自然理性在理解世界和部分真理上的獨立價值。對這些論證的分析,旨在揭示中世紀思想傢如何構建宏大而精密的思想體係。 第三部分:思維的革命:近代哲學的轉嚮與知識的確定性 近代哲學標誌著主體性、經驗與知識論的中心地位的確立。本部分將首先介紹理性主義的代錶人物。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將不僅僅被視為一個論斷,而是被深度剖析為一種本體論上的錨點,它是如何從懷疑一切的徹底不確定性中重建知識確定性的第一步。我們會考察其心靈與身體的二元論,以及他試圖通過“清晰且明確的觀念”來確立普遍真理的努力。 隨後,我們將轉嚮英國的經驗主義。洛剋關於“白闆說”(Tabula Rasa)的闡述,將引導我們進入對知識來源的爭論。我們將對比洛剋對“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區分,並深入探討休謨的懷疑論。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將其歸結為習慣而非必然聯係——將作為檢驗所有形而上學斷言的嚴苛標準被呈現。 第四部分:綜閤與批判:康德的綜閤與德國唯心主義的興起 本部分將聚焦於伊曼努爾·康德,他是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進行偉大綜閤的哲學傢。我們將深入剖析其先驗唯心論,重點闡釋“現象”(Phenomena)與“物自體”(Noumena)的界限。本書將詳細講解《純粹理性批判》中對人類認知結構的分析,探討我們如何構建經驗世界,而非僅僅被動接收信息。同時,康德的絕對命令及其道義論將作為倫理學史上裏程碑式的貢獻被獨立討論。 緊接著,我們將簡要介紹德國唯心主義的開端,特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如何在曆史進程中展開的。我們將探討“絕對精神”的概念,以及他如何將曆史視為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第五部分:工具與權力:19世紀至20世紀的哲學新方嚮 進入近現代,哲學開始關注行動、價值和語言的邊界。我們將分析尼采對傳統道德和形而上學基礎的譜係學批判,特彆是其對“權力意誌”的論述,探究其如何挑戰瞭數韆年來西方關於真理與價值的穩定結構。 隨後,我們將考察邏輯實證主義在語言分析上的努力,以及維特根斯坦早期和後期思想的巨大轉變。我們將分析他對邏輯語言界限的考察,以及他晚期轉嚮對“語言遊戲”的關注,探討哲學問題的根源是否在於對語言日常用法的誤解。 最後,本書將以對存在主義核心思想的概述收尾。從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齣發,我們將探討人在自由、責任和焦慮中如何為自身創造意義。本書將強調,這些思想流派並非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彼此對話、相互批判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瞭我們理解人類處境的哲學工具箱。 本書特色: 本書力求以清晰、嚴謹的結構,將復雜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理解的邏輯鏈條。它側重於哲學方法論的培養,而非僅僅介紹哲學傢的生平和觀點。讀者將通過本書學會如何辨識論證的有效性、識彆潛藏的假設,並能夠運用這些古典與現代的思維工具,更深刻地洞察當下世界中的倫理睏境、知識的局限性以及政治結構的哲學基礎。這是一場對思維極限的探索,旨在增強讀者的概念清晰度和批判性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八木澤敬(YAGISAWA TAKASHI)


  一九五三年生。普林斯頓大學哲學Ph.D.(1981年)。現為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人文學部哲學科教授。專攻分析哲學、形上學、語言哲學。主要論文有〈關於虛構的反創造論〉(2001年)。英語著作有《世界與個體、可能與不可能》(2010年)。日語著作有《分析哲學入門》、《意義.真理.存在――分析哲學入門.中級篇》、《從神到可能的世界――分析哲學入門.高級篇》三部作。

審訂者簡介

黃頌竹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係博士候選人,喜愛分析哲學,也喜愛推廣分析哲學。主要的專長領域是規範性領域,尤以理由論、自主性理論、倫理學為主。擔任每年夏、鼕二季舉辦之簡單哲學營常任講師,並經營「乾哲學」部落格。支持同性婚姻閤法化與同誌教育。

譯者簡介

邱香凝


  曾任職唱片公司、齣版社、電腦娛樂産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章・夢遊仙境與鏡中奇緣的故事
第一節 《愛麗絲夢遊仙境》大綱
第二節 《愛麗絲鏡中奇緣》大綱
 
第一章・果醬不是今天
第一節 今天、我、這裏
 
第二章・言語粗俗的蛋
第一節 名字的意義
第二節 擅自決定的意思
 
第三章・名字與稱呼方式
第一節 東西、名字、稱呼方式
 
第四章・茶會禮節
第一節 順序調整不一定正確
 
第五章・關於砍頭的三者議論
第一節 「砍斷」的兩種意義
第二節 對唯我論的反駁
 
第六章・相信不可能是很簡單的事
第一節 所謂相信這件事
 
第七章・這些全部都是誰的夢
第一節 隻存在夢中的東西
 
第八章・脫離現實
第一節 前往不可思議的國度
第二節 形上學的可能世界與認知的可能世界
 
第九章・兩個自己
第一節 假裝成兩個人
第二節 假裝的世界與現實世界
第三節 做齣宣言
第四節 同時齣現在同一處的兩個人
第五節 與自己的非同一性
 
第十章・扮傢傢酒
第一節 再次假裝
第二節 假裝成土狼
第三節 假裝成骨頭
第四節 假裝穿過鏡子
 
第十一章・即使改變也一樣
第一節 成為另一個人
第二節 不成為另一個人
第三節 繼續做自己
第四節 靈魂
 
第十二章・微笑消失的貓

第一節 從相異到相異的推論
第二節 實際上不存在的性質
第三節 做為殘像的微笑
 
第十三章・失去名字的森林
第一節 謂語與性質
第二節 邏輯空間
第三節 邏輯空間與物理空間、時間
第四節 個體與性質
第五節 做為集閤體的性質
 
第十四章・無與空
第一節 沒的人,沒的東西
第二節 空
第三節 非存在
 
第十五章・夢遊仙境的挑戰 解答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本名查爾斯.拉特維吉.道吉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一八三二年~一八九八年)在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亨利.喬治・裏德爾(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個女兒劃船遊玩時,應其中一位女孩愛麗絲要求,即興說瞭故事。三年後,以當時的故事為基礎加筆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問世。本書乍看之下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童話故事,然而,和當時必定含有教育意義的兒童書不同,以顛覆此一常識,完成毫無教育意涵,純粹為兒童帶來知性娛樂的書為目標,是一本為兒童文學界確立新型態的劃時代齣版品。六年後,更齣版瞭以相同目標完成的續集《愛麗絲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卡洛爾誕生一百週年的一九三二年,英國作傢G.K.卻斯特頓(Gilbert K. Chesterton)一八七五年~一九三六年)曾感嘆愛麗絲的故事受學者們分析得太徹底瞭。正如他所說,愛麗絲的故事帶有兒童的純真,不加以分析,直接閱讀纔是最適閤欣賞這本書的方式。相較之下,本書以愛麗絲的故事為齣發點演繹分析哲學,說來或許落入旁門左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於已無法秉持孩子的純真閱讀本書的我們來說,也隻能腳踏實地踩上這條旁門左道瞭。與此同時,不管是不是旁門左道,身為大人(已經不是孩子)的我們卻能秉持大人的成熟,從愛麗絲的故事中學習諸多分析哲學的手法。這個觀念,希望各位在閱讀前先放在心上。

  原本為小女孩愛麗絲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明顯是一個為兒童提供知性娛樂的故事。不過,拿掉其中「為兒童提供」的部分,再強調「知性娛樂」中的「知性」,不僅能提高學問知識上的等級,同時也不排斥將「娛樂」要素留下。畢竟,無論何種知性學習,如果無法從中獲得樂趣就無法令人感到有意義,也無法長久持續。

  盡管拿掉瞭「為兒童提供」的要素,就像愛麗絲在仙境與鏡中遭遇新奇事物,為此感到驚奇、疑惑,陷入思索,獲得喜悅與共鳴一樣,本書隨處加入「夢遊仙境的挑戰」課題,讓讀者藉此主動享受「分析哲學」這個對日本人來說仍「宛如不可思議國度」的思考模式。答案全部可以在第十五章找到,希望各位不要馬上翻找答案,某種程度先試著自己思考這些問題。這麼一來,在閱讀到第十五章的解答時,或許將更容易認同並接受。光是這樣就達到「挑戰」的任務瞭,當自己思考後得齣的答案與十五章的解答不同時,還能更進一步獲得新發現。如果你的答案不隻是「不同」,而是與十五章的解答「相反」,那更好。哪裏不同,為什麼不同,兩者之間是否能找到妥協點,如果有的話又該如何錶述,如果沒有的話何者處於優勢,又或者是否該摸索齣第三種答案……思考得以不斷延伸擴大。

  分析哲學和柔道一樣,隻是一味練習防禦招式,最終仍沒有辦法獲勝。防禦招式在被拋齣去時可避免受傷,但也僅止於此。防禦高手充其量隻是個消極的高手,不懂積極進攻的人無法成為真正的柔道傢。同樣的,彆人的分析哲學看得再多或聽得再多,若隻是消化吸收,最後頂多成為防禦高手。唯有自己也積極嘗試以分析哲學的方法思考,纔真能說是學到瞭分析哲學。我相信,隻要藉著「夢遊仙境的挑戰」促進各位讀者的積極度,閱讀本書時的樂趣定將倍增。

  《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都是在牛津大學任邏輯學講師的卡洛爾創作的故事,自然「理路儼然」。故事在理路中展開,唯有名符其實地跟著邏輯閱讀書中文字纔跟得上故事的進展。說這個故事時,卡洛爾時而以挑語病的方式講述道理,有時唯有徹底跟循理路纔能領略其中的幽默,因此,為瞭領略卡洛爾意圖展現的故事內容,隻能徹底跟隨邏輯學者卡洛爾的道理走。成人總是反射性地思考起字麵外的「含意」,或做齣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解讀」,相較之下,「不會看氣氛」的孩子反而更能如前所述地跟上卡洛爾的理路。就這層意義來說,比起大人,本書確實「更適閤兒童閱讀」。然而,這跟先前我說的本書方針――「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並不衝突。所謂的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指的是不受兒童的知性界綫束縛。另一方麵,如兒童般「不會看氣氛」的「天真」不但沒有拿掉,甚至在書中許多地方更加強調瞭。

  愈是邏輯性強的學問愈是具有「不會看氣氛」的傾嚮。在諸多學問中,哲學又是最具邏輯性的一種,其中尤以分析哲學,因為重視純粹的邏輯方法,愈是不曾被「氣氛」汙染,頭腦保持在孩子狀態的人,愈容易理解。當然,「懂得看氣氛」之後纔能取得復雜的概念,整體思考能力也纔得以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單就生物學定義下的孩子,即使以原理來說確實容易理解,實質上往往尚未具備理解能力。本書讀者雖然可能早已被「氣氛」汙染,在分析哲學這一塊應該還保持著孩子般的天真無瑕,也可說是一群希望自己保有天真的大人吧。希望各位每次打開本書時,都已將腦中被汙染的「氣氛」排除,深深吸進分析哲學的氧氣,一方麵不失去知性的天真,一方麵體驗恢復天真的思考方式。

  在第0章中,會先簡單敘述《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故事大綱。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皆以《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內容摘錄開始,展開從這段摘要觸發的分析哲學內容。有時忠實按照摘錄內容講述,有時脫離摘錄內容,隻以間接方式連結話題。此外,除瞭單純列齣摘錄內容外,偶爾也會加入卡洛爾本人意見。

  摘錄內容並非先把《愛麗絲夢遊仙境》內容摘錄完纔輪到《愛麗絲鏡中奇緣》,而是不嚴格遵照原本的齣版順序,分成不同主題選擇摘錄內容。換句話說,無論是《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部分內容,隻要與某個相同(或看似相同)主題有關,便會一起摘錄。比方說,摘錄瞭《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某個與僞裝主題相關的部分後,立刻摘錄《愛麗絲鏡中奇緣》中相同主題的內容。就像這樣,摘錄內容會在兩本書之間來去穿梭。

  其中尤以針對詞匯論證的內容,不隻在《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者之中,與論及其他主題的部分相比,屬於更概念性,更方法論的基本內容,最適閤一開始先讀。因此,我便將與詞匯相關的內容集中整理為第一到第五章。反而是愛麗絲故事開頭最有名的掉進兔子洞的場景,就得等到第八章纔齣現。此外,第一次遇到柴郡貓的場景(第十二章),也會在對柴郡貓砍頭騷動相關場景的討論(第五章)結束後纔提起。如此瑣碎分割的呈現方式,雖然違反忠實閱讀《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書的精神,但我相信一定能達到現代的我們所冀望的,以自己方式享受透過兩書滿載之分析哲學命題喚起思考的閱讀目的。

  本書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關係耐人尋味,端看讀者自己如何詮釋。一如在仙境與鏡中的冒險中能學到什麼,端看愛麗絲本人,是一樣的道理。
 

圖書試讀

第三章・名字與稱呼方式
 
(愛麗絲與馬術非常差,對名字極為敏感的白棋騎士之間的對話)
 
「妳很傷心是嗎?」白棋騎士一臉擔心的樣子。「不如讓在下來唱首歌安慰妳吧。」
 
「很長嗎?」這天已經聽過太多詩歌的愛麗絲問。
 
「很長。」騎士說。「不過,這是非常、非常美的一首歌。所有聽過在下唱歌的人,不是眼眶泛淚,就是――」
 
「就是什麼?」因為騎士突然停頓下來,愛麗絲隻好這麼問。
 
「就是眼眶沒有泛淚啦。人們稱這首歌的歌名為〈鱈魚之眼〉。」
 
「喔,這就是這首歌的歌名是嗎?」愛麗絲好奇地問。
 
「不是,妳沒聽懂啊。」騎士顯得有些不耐煩。「我是說人們那樣稱這首歌的歌名,但歌名其實是〈老老先生〉。」
 
「這意思是說,我該說『人們這樣稱這首歌』比較好?」愛麗絲更正。
 
「不,不好――這完全是兩迴事!人們其實稱這首歌為〈方法與手段〉,但也隻是這麼稱呼而已!」
 
「好吧,這樣的話,歌本身到底是什麼呢?」這時愛麗絲已經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瞭。
 
「我現在正要告訴妳,這首歌其實是〈坐在柵門上〉――鏇律是在下發明的呢。」
 
──原文引自《愛麗絲鏡中奇緣》・第八章〈我自己發明的〉
 
【東西、名字、稱呼方式】
 
名字,名字錶示的東西(指示對象),再加上平常人們對這樣東西的稱呼方式,這三者如果沒有好好釐清,有時也會引起混淆。白棋騎士想唱給愛麗絲聽的那首歌是〈坐在柵門上〉,歌名叫做〈老老先生〉,即使如此,人們卻稱呼這首歌為〈方法與手段〉。〈方法與手段〉並非這首歌的名字,隻是人們這麼稱呼這首歌。此外,這首歌的歌名――〈老老先生〉――又被稱為〈鱈魚之眼〉,這並不是歌名,隻是「人們都這麼稱呼歌名」罷瞭。
 
除瞭名字之外,在人們口中還有另一種稱呼方式的情況太多瞭,這種例子俯拾皆是。比方說,莎士比亞的戲劇之一《馬剋白(Macbeth)》。由於迷信「在劇場內提到『馬剋白』三個字就會發生不幸的事」,劇場工作者們往往稱呼此劇為「那齣蘇格蘭劇(the Scottish Play)」。在此,「那齣蘇格蘭劇」並非該戲劇的名字―――「馬剋白」纔是它的名字――但卻用來稱呼此劇。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我一直覺得,《愛麗絲夢遊仙境》隱藏著比錶麵內容更深刻的意義,那些在童年時讓我捧腹大笑的奇特情節,現在迴想起來,似乎都帶著一絲神秘的哲學意味。而一位加州大學的哲學教授,將帶我們用邏輯的眼光去審視這個故事,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開啓瞭一扇新的大門。我期待著,教授能夠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比如認識論、本體論、甚至是一些關於自由意誌和決定論的討論,巧妙地融入到愛麗絲的每一次奇遇中。例如,當愛麗絲反復變換身體大小的時候,這是否可以引申齣關於自我認同和本質的哲學思考?而故事中那些反復齣現、令人費解的規則,又是否可以用來講解邏輯的嚴謹性以及規則的局限性?我非常想知道,教授會如何分析柴郡貓那詭異的笑容和隨時消失的身體,這其中是否蘊含著關於存在與虛無、感知與現實的哲學辯證?這本書的價值,我想遠不止於對一個經典故事的解讀,更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審視事物本質的邏輯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通過這本書,我能否學會如何將抽象的哲學原理,運用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都很喜歡《愛麗絲夢遊仙境》,它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奇特的邏輯總是讓我著迷。而“哲學課”和“邏輯”這兩個詞,又為這個經典故事增添瞭深度和學術感。我非常好奇,一位哲學教授會如何解讀愛麗絲的奇遇?他會從哪些角度切入,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我期待書中能解答我長久以來對愛麗絲種種遭遇的疑問,比如為什麼小兔子總是匆匆忙忙,撲剋牌士兵為何會聽命於紅心王後,還有那場無厘頭的茶會,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社會或人生的隱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一些哲學思考的工具,讓我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審視和理解身邊發生的種種現象。我猜想,教授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學概念,比如存在主義、荒誕主義、語言哲學等等,通過愛麗絲的視角娓娓道來,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次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它是否能點燃我內心深處對知識和智慧的渴望,讓我重新審視童年時那個奇妙的世界,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故事不僅僅是情節的堆砌,更在於它能否引發讀者的思考,而《愛麗絲夢遊仙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的書名,將“愛麗絲夢遊仙境”與“哲學課”、“邏輯”這些更具學術深度的概念結閤起來,立刻引起瞭我的強烈興趣。我好奇,一位大學哲學教授會如何把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變成一堂生動有趣的哲學啓濛課?我猜想,教授不會僅僅停留在故事的錶麵,而是會深入挖掘每一個角色的動機、每一個場景的設置,甚至是每一個對話的潛颱詞,來解讀其中蘊含的哲學意義。比如,紅心王後那句“砍掉他的頭!”的咆哮,是否可以被解讀為權力濫用、非理性統治的象徵?而愛麗絲在麵對這些荒誕事件時的反應,又能摺射齣人類在麵對未知與混亂時的探索與掙紮?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運用邏輯學的概念,來分析故事中的因果關係、條件句,甚至是反證法?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全新的《愛麗絲》,一個充滿智慧與深度的文本,並且從中學習到如何用更清晰、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通往智慧殿堂的邀請函,我迫不及待地想接受這份邀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瞭我。長久以來,《愛麗絲夢遊仙境》對我而言,便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童話,但總覺得它背後藏著更深層的含義,隻是我無法一一捕捉。現在,當我知道有一位哲學教授將帶著我們,用邏輯的視角去解讀這個故事,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瞭。我猜想,教授的講解方式一定不會枯燥乏味,而是會巧妙地將抽象的哲學理論融入到愛麗絲的冒險經曆中。比如,愛麗絲在穿越兔子洞時,是否可以看作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由此引發的存在主義的思考?那些會變大變小的蛋糕和飲料,是否可以作為理解相對論和度量概念的引子?我尤其期待教授能夠解析故事中那些看似荒誕的對話和情境,比如柴郡貓那似有似無的齣現和消失,是否暗含瞭關於存在與非存在、真實與幻象的哲學命題?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會是一次對《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全新解讀,更是一次引導讀者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的絕佳機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掌握一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哲學工具,讓我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去質疑、去建構自己的理解。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心中一個長久以來的求知空白。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下有意思瞭!”。我總覺得《愛麗絲夢遊仙境》不僅僅是一個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裏麵隱藏著許多成人世界的影子,很多地方都讓人覺得“怪怪的”卻又說不上來為什麼。現在,居然有位加州大學的哲學教授要來剖析它,這簡直是福音!我設想,教授一定能像解剖藝術傢一樣,把故事裏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角色都仔細地審視一番,然後用哲學這把手術刀,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邏輯結構和思想內核。我特彆好奇,教授會如何解讀那個永遠在舉辦茶會的瘋帽子和三月兔,他們那種“無休止”的狀態,是否反映瞭某種哲學上的睏境,比如存在的重復性或時間的相對性?還有,愛麗絲在夢境中遇到的種種荒誕的規則和變化,會不會是教授用來講解邏輯悖論或者認識論的絕佳案例?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跳脫齣常理的事件,並從中學習如何辨彆虛假論證、識彆概念謬誤,甚至是如何構建一個嚴謹的思維體係。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似乎很廣泛,既有對哲學感興趣的人,也有像我這樣對經典文學作品有深度挖掘欲望的讀者,而我深信,它一定能滿足我們雙方的需求,帶來一次既具啓發性又不失趣味的閱讀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