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孔子
  • 論語
  • 正能量
  • 人生智慧
  • 修身養性
  • 傳統文化
  • 經典
  • 勵誌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光明、樂觀、愛與快樂,
  孔子──「正嚮心理學」的代言人!

  ★在「厭世」「疲軟」世道中,重新點燃正嚮的思考與力量
  ★傳統經典解讀係列最終迴,王溢嘉看見不一樣的《論語》
  ★五十篇文章,全麵新讀《論語》,翻案對孔子韆年的誤讀


  「我以為在中國過去的諸子百傢中,沒有一個人、一本書能比孔子和《論語》有更大的涵蓋麵,孔子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正嚮心理學傢、教育傢、哲學傢。」──王溢嘉

  田威寜(作傢.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祁立峰(作傢.中興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宋怡慧(作傢.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淩性傑(作傢.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陳美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茻(國文教師)
  黃庭鈺(作傢.新竹女中國文科教師)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閲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 不一樣推薦 ☆☆☆

  學醫齣身、著迷精神分析等西方科學的王溢嘉,平反瞭年少時曾對孔子、《論語》的誤解,打破認為其過時、天真、不切實際的誤讀,以當今成為主流的「正嚮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角度,重新閱讀、理解與闡述《論語》。

  他嘗試透過《論語》以勾勒孔子的人生哲學、他對生命意義、人生追尋的看法與做法──“快樂”──孔子選擇瞭快樂,瞭解到讓自己快樂、彆人快樂、大傢都快樂,就是生命最淺顯也最深奧、最庸俗也最高貴的意義。

  《論語》做為傳統經典,並沒有什麼過於深奧的哲理,它的精髓是提供我們在這個塵世安身立命的原則、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探究生命的價值:能夠判斷、取捨的智慧,加深瞭生命的意義,也成為麵對世界最強壯、豐饒的時代力量。

  ■分輯重點
  五大輯分類,五十篇論述,緊扣「人」與孔子思想中心之「仁」──
  # 值得追尋的人生真理
  # 正直良善的人格養成
  # 搭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 把握命運的人生節奏
  # 今重新定位孔子之仁

  ■ 王溢嘉在有鹿「傳統經典解讀係列」最終迴──
  《莊子陪你走紅塵》
  《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
  《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
  《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本書特色

  既可以前進校園、顛覆課堂上基本文化教材的刻闆,
  更能讓不同生命階段的人,一次次反覆閱讀的經典!
  # 給青少年:閱讀《論語》,走齣校園刻闆選讀,用佳句佐證生活的脈絡
  # 給青壯年:重讀《論語》,以孔子思想印證實際經驗,站穩社會的脈動
  # 給中老年:新讀《論語》,以積纍的能量與智慧,開啓人生下半場風光
《人性的邊界:從古希臘到後現代的道德光譜》 作者:[此處留空,作者名應為真實作者] 齣版社:[此處留空,齣版社名應為真實齣版社] 字數:約 45 萬字 定價:[此處留空,定價應為真實定價] --- 導言:在斷裂的時代重塑倫理的羅盤 人類文明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關於“何以為人”的探索史。從尼羅河畔的祭司對神祇的敬畏,到雅典城邦中對“至善”的辯論,再到工業革命後對效率與功利的追逐,我們始終試圖在混沌中錨定一套價值體係。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全球化、信息爆炸與技術飛速迭代的浪潮下,我們賴以生存的道德基石似乎正在經曆一場劇烈的侵蝕。傳統敘事瓦解,絕對真理消散,個體經驗被無限放大,導緻瞭一種普遍的“道德迷航”。 《人性的邊界:從古希臘到後現代的道德光譜》並非提供一套僵硬的道德教條,而是試圖繪製一張詳盡的、跨越數韆年文明的倫理思想地圖。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曆史上關鍵的轉摺點,審視瞭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界定“善”、“惡”、“責任”與“自由”的邊界,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我們當前麵臨的睏境並非孤立現象,而是人類文明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自身處境的必然反思。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與張力——秩序、德性與自然法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倫理思想的源頭,探究早期文明如何通過構建宏大敘事來規範個體行為,確立社會秩序。 第一章:城邦的靈魂——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 本章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入手,考察知識與德行之間的不可分割性。繼而深入分析柏拉圖的“理念論”如何為倫理提供瞭一個超驗的、永恒的道德藍圖——“善的理念”。重點在於解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構建的政治哲學如何直接服務於其倫理目標:通過理性駕馭欲望,以實現心靈的和諧與城邦的公正。 隨後,本章的重心轉嚮亞裏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我們詳細闡述瞭“中道”(The Golden Mean)的精妙之處,以及“實踐智慧”(Phronesis)在具體情境中作齣道德判斷的核心地位。亞裏士多德認為,幸福(Eudaimonia)並非瞬間的快感,而是貫穿一生的德性實踐。本章將探討這種強調“習慣養成”的倫理觀,在現代消費主義和即時滿足文化麵前所麵臨的挑戰。 第二章:羅馬的遺産與斯多葛的堅韌 從雅典的思辨轉嚮羅馬的實踐,本章探討瞭斯多葛主義如何在帝國廣闊的疆域內提供瞭一種內在的、對抗外部命運無常的力量。我們分析瞭愛比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的思想,重點討論“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哲學訓練。這種對情緒的嚴格管理和對自然秩序的順從,如何成為瞭一種強大的心理防禦機製。本章還將對比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在追求“寜靜生活”上的根本差異。 第三章:神聖的律法與自然之光——中世紀的倫理綜閤 當古典哲學遭遇一神教的啓示,倫理學進入瞭一個新的維度。本章梳理瞭聖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如何成功地將亞裏士多德的理性框架與基督教的神學體係進行融閤。我們著重分析瞭“自然法”理論的構建——即認為道德法則根植於上帝賦予的理性結構中,可通過人類理性被發現。這種“神聖目的論”如何為中世紀的社會等級和道德義務提供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第二部分:理性的革命與價值的衝突——現代性的興起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徹底打破瞭中世紀的統一世界觀,將道德判斷的重心從“神性”和“自然秩序”轉移到“個體理性”和“社會契約”。 第四章:意誌的自由與後果的考量——功利主義的崛起 本章細緻考察瞭十七、十八世紀,隨著經驗主義的興盛,倫理學如何轉嚮關注行為的實際結果。傑裏米·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被係統闡述,強調數量化的快樂與痛苦的計算。隨後,我們進入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精緻化闡述,特彆是他對“質的差異”的引入,試圖修補純粹量化帶來的粗糙。本章批判性地探討瞭功利主義在處理少數人權益和正義問題上的內在睏境。 第五章:義務的鐵律——康德的絕對命令與道德的尊嚴 伊曼紐爾·康德的齣現,標誌著倫理學迴歸瞭對“動機”的絕對重視。本章深入分析瞭康德的道義論(Deontology),解釋瞭“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三個主要公式(普遍法則公式、人是目的公式、目的王國公式)的邏輯結構。康德如何通過將道德建立在純粹的、先驗的理性之上,從而為現代人權觀念提供瞭堅實的哲學基礎。本章也將探討這種對“義務”的絕對堅持,在復雜現實麵前可能産生的僵硬性。 第六章:權力的邏輯與價值的重估——尼采的挑戰 十九世紀末,尼啓動瞭對既有西方道德體係的徹底顛覆。本章聚焦於“權力意誌”和“主人/奴隸道德”的分析。尼采認為,基督教倫理本質上是一種“怨恨的道德”,是對生命力的壓抑。他提倡的“超人”精神,是對既定價值的超越與重估。這部分內容將探討尼采思想如何預示瞭二十世紀對宏大敘事的懷疑,並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鋪平瞭道路。 第三部分:碎片化的世界與道德的重構——後現代的睏境 進入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技術異化和全球文化衝突,使得對統一道德體係的信念徹底瓦解。 第七章:存在的焦慮與選擇的重負——存在主義倫理學 本章聚焦薩特和加繆。薩特的著名論斷“存在先於本質”,如何徹底轉移瞭道德責任的焦點——人是被“判處自由”的。個體必須在無意義的世界中,通過每一次選擇來為全人類定義何為“人”。我們還將考察加繆的“反抗哲學”,探討在認識到世界的荒謬後,我們應如何以一種清醒的姿態,堅守人類的尊嚴與團結。 第八章:他者的呼喚——列維納斯與倫理的先驗性 麵對主體中心主義的徹底失敗,列維納斯提齣瞭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倫理並非源於理性選擇,而是源於“他者”的麵孔對我的“無限召喚”。本章將細緻解讀“他者性”在列維納斯哲學中的核心地位,討論這種將“對他人的責任置於自我存在之前的”倫理學,如何挑戰瞭西方哲學對主體性的長期迷戀。 第九章:敘事的崩塌與道德的多元化 本章探討後現代思想傢(如福柯和德裏達)對權力知識結構和語言體係的解構,如何衝擊瞭道德話語的穩定性。當所有敘事都被視為權力工具時,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道德對話?本部分總結瞭當代倫理學麵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認識到價值相對性的同時,避免陷入徹底的虛無主義,並為跨文化、跨意識形態的道德共存找到對話的最小公約數。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錨定人性 本書的結論並不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審視問題的方式。我們迴溯瞭從德性養成到義務堅守,再到個體選擇的漫長路徑,最終指嚮一個核心的認識:人性並非一個固定點,而是一個動態的邊界,它不斷受到時代、技術和我們自身選擇的拉扯和重塑。理解曆史上的道德光譜,即是理解我們當前掙紮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更有智慧地在迷茫中,為我們共同的未來,重新校準方嚮。 --- 本書特色: 脈絡清晰的編年史結構: 將數韆年來的倫理思想視為一個連續的對話,而非孤立的教條。 深度概念解析: 對“中道”、“絕對命令”、“權力意誌”等核心術語提供精準的哲學界定。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政治哲學、心理學和文化批判的分析,以增強理解的立體感。 聚焦衝突與張力: 側重於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根本性矛盾,而非簡單的歸納總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溢嘉


  1950年生於颱中市,颱大醫學係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閤報》《牛頓》《颱北評論》等十餘傢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曆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齣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數》《誰伸齣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裏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閤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颱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臉書搜尋:「王溢嘉」

 

圖書目錄

自序 打開新視窗,看見不一樣的孔子和《論語》

壹 在陽光中,追尋人生的夢想  
真善美:給生命一個豐華的意義  
逝者如斯:選擇從正嚮觀照人生  
盍各言爾誌:要把雞蛋放在什麼籃子裏?  
有為者亦若是:典範的召喚與啓迪  
學而時習之:更好的你來自更多的學習  
君子不器:你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認真思考:叩其兩端,求異又求同  
堅定信念:將天堂帶給你的靈魂  
執事敬:從尊重工作到樂在工作
自強不息:健康是最大的資産與能源

貳 在浮世裏,形塑高雅的人格  
仁者愛人:發揮本性,擁有理想的自我
齊之以禮:讓情緒與行為顯得優雅閤宜
義之以比:讓你俯仰無愧的價值判斷
誠信為上:忠於彆人,也忠於自己  
勇者不懼:人生不再是空談與泡影
道德兩難: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及抉擇
謹言慎行:小心纔能成就完美的大事
自我剋製:更多的快樂、創意與尊嚴
泰而不驕:做個卑以自牧的謙謙君子
幽默感:思想靈活、生活有趣的催化劑  

參 在塵網裏,搭建美好的和諧  
親情萬韆:孝的最高境界是尊重父母  
有朋自遠方來:開啓一個瑰麗的世界  
尊賢容眾:人際關係的良性迴饋  
人焉廋哉:觀察人有方法,辨識人有訣竅
言為心聲: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三省吾身:讓現實我更接近理想我
為政以德:如何領導一個工作團隊?
五美四惡:淬鍊你的團隊管理藝術
允執其中:閤乎常理的中庸之道  
緻中和:從不同與對立中創造和諧  

肆 在流變中,構築多彩的人生  
天命靡常:打好老天給你的這副牌  
富貴有道:物質與精神上的豐收  
樂觀解釋:讓失敗散發成功的芬芳  
名實相符:得到真正的尊嚴與滿足  
能屈能伸:既堅守原則,又保持彈性  
盡善盡美:發現與體驗無所不在的美  
生命曆程:建構你壯麗多彩的人生長城
不捨晝夜:感恩過去、希望未來、把握當下
樂在其中:掌握快樂的四個祕密
人間智慧:做個高瞻遠矚的聰明人

伍 在迷障中,深刻文化的反省
走下神龕:請給孔子多一點血肉
擴充視野:為《論語》的解讀鬆綁
不可迴避:孔子傢庭生活的真相
崇古主義:「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迷思
鬼神與生死:孔子為什麼不是宗教傢?
心靈真貌:人人心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程硃理學:打倒孔傢店,救齣孔夫子
格物緻知:儒傢具有科學精神嗎?
心物兼備:彌補正嚮心理學的缺失
重新定位:給孔子和文化一個新義

 

圖書序言

自序

打開新視窗,看見不一樣的孔子和《論語》

王溢嘉


  《論語》是我對傳統經典解讀係列中的最後一本,最後齣現並非認為它最重要或最不重要,而是我以前和內人嚴曼麗閤寫過《論語雙拼:一個傢庭主婦的異類閱讀&一個知識遊民的正嚮觀照》,現在為瞭想讓我的傳統經典解讀修得圓滿正果,所以又單獨寫瞭一本。除瞭原有內容外,又增加很多新的篇章,特彆是我對兩漢迄今孔子(儒傢)思想流變的看法,還有它所涉及的一些文化與思維問題。

  我個人對《論語》和孔子的看法其實幾經更迭。高中時代讀的是被列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精選版《論語》,也許是必讀、必考的教科書,所以反而沒有太多自發性的、想進一步去理解的興趣。大學時代曾主動而認真地讀瞭《莊子》、《老子》、《六祖壇經》等,但卻沒有好好再讀過《論語》。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對《論語》和孔子浮生反感,因為我所學的醫學、,還有當時迷戀的精神分析,都聚焦於身體的異常麵和精神的黑暗麵,它們讓我相信從異常與黑暗的周邊角度切入,是理解問題、求得真知的有效途徑。但孔子卻「不語怪力亂神」,對異常與黑暗的東西毫無興趣,隻在意如何「成聖成仁」與當「君子」;兼因目睹社會上有太多「滿口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假道學、僞君子,所以很自然地認為《論語》和孔子的那些觀點是過時、天真、不切實際、浮誇的,甚至是迂腐、有害的。

  但隨著人生的起伏轉摺,我對《論語》和孔子的看法也慢慢發生瞭轉變。除瞭生活閱曆讓我多長瞭些智慧外,更重要的是來自下麵經驗:當我想對自己的子女和青年學子談論什麼是「自我追尋」和「生命意義」時,我所舉的竟都是正麵的、光明的、可以激勵他們、讓他們效法的人與事,這不正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顔迴所說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嗎?當然我也會觸及人生的黑暗麵、殘酷的現實、人性的狡詐等等,但談得不多,因為總覺得對它們有基本的認識即可,又不是想當「壞人」或「病人」,談那麼多做什麼?就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瞭解到孔子說的「不語怪力亂神」、「見不善如探湯」、「就有道而正焉」、「裏仁為美」等等,並非膚淺、鴕鳥、迂闊,而是來自一種嚴肅的選擇:在光明╱黑暗、樂觀╱悲觀、善良╱邪惡、愛╱恨、快樂╱痛苦等等的二元對比中,他選擇瞭光明、樂觀、善良、愛、快樂,也就是下決心用正嚮的心態來看待自己、他人、人生與社會。

  這其實也是當今成為主流的「正嚮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基調。正嚮心理學所關注與強調的六種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二十四種特質(好奇心、樂於學習、判斷力、原創力、社會智慧、高瞻遠矚、勇氣、毅力、真誠、仁慈、愛、責任、公正、領導能力、自製、謹慎、謙虛、對美的欣賞、感恩、樂觀、信仰、寬恕、幽默、熱情),也都是孔子所關注和強調的,而在《論語》裏也都做瞭很多相關的探討。我以為在中國過去的諸子百傢中,沒有一個人、一本書能比孔子和《論語》對此有更大的涵蓋麵,孔子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正嚮心理學傢、教育傢、哲學傢。

  這也是我今天重讀《論語》並發而為文的齣發點與著眼點,我想從正嚮心理學的角度去閱讀、理解與闡述《論語》和孔子,並賦予他們新的生命與意義。既然是「正嚮」,那我談的當然就是正麵的啓發。每個人都受限於他的時代,孔子既然是人就無法例外,他的某些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不閤時宜的,甚至是不當、不對的,但我對此不想多談,這不是什麼「為賢者諱」,而是我的一種「正嚮選擇」,因為覺得多談無益,更不想像某些人自己提不齣什麼好觀點,卻專以奚落、指摘死去的祖宗為樂、為榮、為業。

  但在從正嚮心理學的角度「美言」孔子的正能量後,我們還是要以務實的態度來正視一些曆史和文化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不少人(包括以前的我)對孔子和《論語》是有一些惡感的,我覺得這種惡感主要來自兩漢到宋明之間,將孔子神聖化、《論語》教條化所産生的流弊。很多人隻記得五四運動時「打倒孔傢店」那句口號,但卻忽略瞭它的下一句「救齣孔夫子」,我們隻有掃除附加在孔子和《論語》上頭的曆史迷障,恢復他們本來的麵貌,纔能挽救孔子和《論語》所代錶的傳統文化。

  最後,不管是孔子或《論語》、後來的程硃理學或陸王心學、還有現代的正嚮心理學,它們都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唯心主義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想全靠這樣的觀點和方法來理解人類與個人心靈、自我追尋、安身立命之道與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顯然會有嚴重的不足;當然,這不是孔子的問題,但卻是我們必須隨時放在心上的。
 
二○一八年五月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
 
真善美:給生命一個豐華的意義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瞭什麼?」每個人的心底遲早都會浮現這個問題,因為大傢都想為自己的存在找到目的,都想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但所謂「意義」或「目的」,其實都是人給的,而且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要賦予你的生命什麼意義,全靠你自己,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
 
人生的三種目的或意義
 
有人認為,人活著就是為瞭享樂,滿足自然所賦予的各種欲望。孔子早就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篇》)自然欲望的滿足當然重要,但如果僅止於此,那跟動物似乎就沒有兩樣。而且,滿足自然欲望所獲得的快樂為時都相當短暫,很快就會感到空虛,如果你想繼續有滿足感,通常需要比上一次更大的刺激纔能得到同樣的快樂。這樣的人生,隻會讓人愈來愈覺得空虛與無聊,想要如此過一生的人應該不會太多。
 
人在飲食男女之後,總會想再做些什麼。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孔子認為即使是牌戲、下棋等活動,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不管做什麼,重要的是要有所「用心」――把心思放在那上頭。它們包括從上學讀書、上班工作到假日登山、禮佛、參加閤唱團、打太極拳、研究昆蟲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形成瞭人在文明社會裏的主要生活內容。如果這些活動能符閤你的興趣,又能發揮你的纔藝,那你就會有愉悅的滿足感,它們比感官的滿足來得持久,而且能讓你覺得生命有所成長、感到充實並獲得某種尊嚴。
 
但這顯然也不是孔子想要的人生。當學生子路問他「人生的誌願」時,孔子迴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這錶示孔子不以「獨善其身」為滿足,他還想要「兼濟天下」,走齣自我,將自己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中,有所用心與付齣,讓老年人得到安養,讓朋友們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也就是讓世人共享安和樂利的生活,這樣纔能使他的生命得到最豐富、最有價值與最大的意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提供“精神食糧”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很容易感到迷茫和浮躁。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畢竟“論語”聽起來總有點“硬核”。但讀瞭幾章之後,我發現它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不失溫情,她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有點像聊天的方式,一點點地剝開《論語》的層層外衣,讓我們看到它裏麵蘊含的,能夠滋養我們心靈的那些寶貴的東西。 書中關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解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以前我總覺得這句話是教導我們要自己解決問題,但作者進一步解釋說,這不僅僅是能力上的獨立,更是一種心態上的成熟。當遇到睏難時,與其抱怨外界、指責他人,不如先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麵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這種內省的力量,是改變現狀最根本的起點。在工作中,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第一反應是找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立刻甩鍋,這樣不僅能更快地找到解決辦法,還能贏得同事的尊重,這纔是真正的“正能量”吧。

评分

這次真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這本書,畢竟“論語”這個名字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古闆嚴謹的感覺,總覺得離現代人的生活有點距離。但書名裏“不一樣”和“正能量”這兩個詞,倒是激起瞭我一點點好奇。翻開第一頁,就發現自己之前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並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隻是枯燥地解釋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舉個古代的例子。相反,她非常有技巧地將那些流傳韆古的智慧,用非常接地氣、貼近當下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睏境和迷茫的方式,重新解讀瞭一遍。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學而時習之”的部分。我一直以為這隻是讓我們學習知識,然後反復練習。但作者的解讀讓我豁然開朗,她講到,這裏的“習”更多的是一種“親近”、“體驗”和“內化”,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學習,更包括將學到的道理融入生活,通過實踐去感受,去體會,去消化。這就像我們學遊泳,光看視頻教程是沒用的,必須下水去感受水的阻力,去體會身體的平衡,纔能真正掌握。放到現在,就是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學習一項新理念,如果隻是停留在口頭或者腦子裏,那永遠是彆人的東西。隻有我們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去調整,去體會其中的樂趣和挑戰,纔能真正成為自己的力量。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孔子不再是遙遠的聖人,而是那個和你我一樣,也曾經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但從未停止探索和思考的長者。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我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作品。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為“正能量”這個詞,正是我在這個時代所迫切需要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穿透力,她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痛點,並且能夠從《論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解決方案。 其中關於“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解讀,尤其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沒有將這理解為一種天賦,而是認為這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和修煉達到的境界。她解釋說,“知者不惑”,是因為對事物有深刻的理解,不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仁者不憂”,是因為內心充滿瞭愛和關懷,能夠放下小我,與他人連接;“勇者不懼”,是因為有瞭堅定的信念和目標,能夠勇敢地麵對挑戰。這種解讀,讓我看到,即使是我們看似遙不可及的品德,其實都可以通過努力去靠近。這種積極的態度,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內心深處的疲憊和焦慮。我一直以為《論語》是需要“學”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背誦、去理解。但這本書告訴我,《論語》更是需要“讀”的,需要去感受,去體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將孔子的思想用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她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刻意拔高,隻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讓我們體會到那些曆經韆年而不衰的智慧。 我非常欣賞作者對“仁”的闡釋。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覺得“仁”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高尚品德,似乎隻有聖人纔具備。但作者卻將“仁”拆解成非常具體、非常生活化的行為,比如關心身邊的人,尊重他人的感受,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等等。她強調,“仁”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體現在我們日常的點滴行動中。她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嚮我們展示瞭,即使是最平凡的人,隻要懷揣一顆仁愛之心,也能在自己的世界裏散發齣溫暖的光芒。這種接地氣的解讀,讓我覺得“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實踐、可以擁有的力量。

评分

老實說,我之前對孔子的瞭解,基本停留在課本上的“之乎者也”和一些零散的名言警句。總覺得他的思想太過於理想化,跟我們每天為生活奔波的現實,好像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是,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沒有迴避現代社會存在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比如競爭的激烈、人際關係的復雜、內捲的焦慮等等,而是從孔子《論語》的原文齣發,找到那些能夠迴應這些當下睏境的智慧。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不欺負彆人”這個層麵。她深入探討瞭這背後所蘊含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並且聯係到現代職場中,同事之間的溝通、領導與下屬之間的協作,甚至是傢庭成員之間的相處。她用瞭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來闡述如果我們能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誤會都可以避免,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升,人際關係也會更加和諧。這種將古老智慧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方法論,讓我覺得《論語》不再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