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

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viezer Tucker
圖書標籤:
  • 哲學
  • 蘇格拉底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 對話錄
  • 人生哲理
  • 智慧
  • 古典哲學
  • 倫理學
  • 知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政策違背瞭公平正義,我們還應該遵守法律嗎?
若是久病不癒,我們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嗎?
義務、美德、知識、善惡、自由,
這些韆年難解的大哉問,讓蘇格拉底穿越時空來說給你聽!


★專文推薦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耿一偉|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冀劍製|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

★好評推薦
周偉航|熱門專欄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
林從一|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林靜君|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副理事長
唐光華|颱灣青少年哲學運動推動園丁
超級 Y|哲學普及Youtuber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顔擇雅|作傢、齣版人

二十一世紀的紐約,蘇格拉底用生命演齣一場哲學饗宴
以善惡論辯來麵對不義者的指控,藉自己的臨終來討論生死與靈魂
人生的抉擇無所不在,哲學關注的問題韆古不變
本書是絕佳的哲學入門讀物,也很適閤作為學習思考的進階書籍。

來到現代的紐約,蘇格拉底成瞭高中哲學教師,帶領眾人一起認識世界

故事要從他接到兵單開始講起,麵對戰爭的威脅、學生傢長的質疑、漸凍癥的侵襲,「哲學」能否挽救這位哲學怪咖的生命,活齣他所嚮往的美好人生

本書宛如一部哲學影集,透過蘇格拉底與好友、大學生、校務委員等人對時事的討論,重現《剋裏托篇》、《美諾篇》、《歐緒弗洛篇》、《自辯篇》與《斐多篇》等柏拉圖對話錄中的經典辯論。讀者得以親身體驗哲學傢如何思考提問討論抉擇,並學習如何在人生遇到難題時,跳脫框架,思辨齣自己的觀點。


----------------------------------------------------------------------------
★各界贊譽

「塔剋用説故事的方式,在濃醇的哲學裏加入一匙糖,為我們寫下發人深省的傑齣哲學著作。這本書不但讀起來令人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它讓柏拉圖變得親民。」──《前言書評》(ForeWord Reviews)

「這本書確實達成瞭其宗旨:以平易近人的錶達方式,並用現代的時事加以點綴,充分闡述瞭蘇格拉底的知識論與理型論,全書思考清晰、流暢易懂。」──《齣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是現代讀者不可或缺的哲學指南。閱讀此書後,我們便能瞭解為什麼自兩韆年來,柏拉圖始終是西方哲學的基石。」──《舊金山書評》(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

「本書幫瞭讀者一個大忙──塔剋加入現代的元素,將柏拉圖的對話錄改寫成淺顯易懂、又富娛樂性的短篇故事……引人入勝,又生動有趣!」──美國國傢書評奬協會(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創始成員亞倫卡.魯巴(Alan Caruba)

「如果讀者對柏拉圖的哲學作品感興趣,想找一本簡單易懂的書,這本書是絕佳的選擇……對想認識哲學的人來說,這會是本相當有趣的入門書。」──《The Bookwatch》書評雜誌

「蘇格拉底不怕辯論,滿懷誠意地說明自己的疑問和想法。讀完這本書,體會蘇格拉底的心境,下次遇到針鋒相對的場閤,或許可以想想:如果是蘇格拉底,他會怎麼反應?」──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連哲學係學生要直接閱讀柏拉圖都會有睏難,而通俗簡易的詮釋版能協助大眾進入這些對話錄,體會對話辯證的活潑樂趣,纔是最接近蘇格拉底麵對年輕人時所擅長的啓發式教學。」──耿一偉|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古希臘的思辨對話,換瞭場景,搬到現代,竟然還可以毫無違和感,真讓人大開眼界。我認為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而且也可以作為學習思考的進階書籍。」──冀劍製|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
破碎的迴響:一座失落城市的挽歌 夜色如墨,籠罩著卡拉索斯古城斑駁的斷壁殘垣。風,帶著海鹽和時間的味道,穿過空曠的廣場,發齣嗚咽般的低語。這裏曾是帝國的明珠,智慧與藝術的熔爐,如今隻剩下斷裂的石柱和被遺忘的雕像,述說著一場被曆史洪流吞噬的輝煌。 故事的主人公,埃利亞斯,是一位年邁的考古學傢,他的生命幾乎全部獻給瞭對卡拉索斯的研究。他的眼中總是閃爍著一種近乎固執的光芒,那是對真相的渴求,也是對逝去文明的緬懷。他不是為瞭財富或名聲,他追尋的,是卡拉索斯覆滅的真正原因——一個被官方史書記載得過於簡單和模糊的“自然災難”。 埃利亞斯發現瞭一個秘密:在城市圖書館地下深處,一處被坍塌岩石掩埋的密室中,他找到瞭一捲用某種奇異金屬箔製成的捲軸。捲軸上的文字晦澀難懂,但其中零星齣現的符號與傳說中卡拉索斯“賢者議會”使用的秘語驚人地相似。他意識到,這捲軸記載的,是關於那場災難更深層次的真相。 捲軸的解讀工作如同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智力搏鬥。埃利亞斯為此召集瞭他為數不多的舊識和學生。其中一位是年輕的語言學傢,莉拉。莉拉性格沉靜,對古老文字的敏感度如同天生的直覺,她能捕捉到文字背後的情感脈絡,而非僅僅是字麵意思。另一位則是機械工程師,馬庫斯,一個堅信萬物皆可被邏輯和結構解釋的實用主義者。這三人,因對卡拉索斯的共同執念而聚集,共同麵對著一個可能顛覆他們世界觀的秘密。 隨著捲軸的逐步展開,一個令人不安的敘事浮現齣來:卡拉索斯並非毀於一場簡單的地震或海嘯。這座城市的核心,掌握著一種超越時代的技術——“共鳴之源”。這技術能夠調動地球深處的能量,為城市提供近乎無限的動力,並維持著其居民超乎尋常的壽命和心智的敏銳。然而,這種力量並非沒有代價。 捲軸中詳細描述瞭賢者議會對“共鳴之源”的爭論。一部分人,以掌握核心技術的首席工程師阿剋琉斯為首,主張無限製地開發和利用這種力量,認為這是人類進化的必然。而另一派,則以哲學傢和倫理學傢為代錶,他們警告說,對這種原始力量的過度乾預,正在擾亂世界的自然平衡,抽取過多,必將引來反噬。 “平衡的鍾擺,一旦被強行推嚮一端,終將以更猛烈的力量蕩迴原點。”捲軸中如此記錄。 埃利亞斯和他的團隊開始在城市遺跡中尋找物理證據來印證捲軸的描述。他們根據捲軸中對能量傳輸節點的隱晦描述,潛入瞭被水淹沒的地下水道和高聳入雲的觀測塔。在那些幽暗潮濕的空間裏,他們發現瞭巨大的、由某種非金屬晶體製成的導管,它們布滿瞭不規則的裂紋,仿佛承受瞭無法想象的內部壓力。 馬庫斯利用他的工程知識,重建瞭部分古老的儀器模型,試圖模擬“共鳴之源”的運作原理。他發現,維持城市運轉的能量輸齣功率,遠超其結構能夠承受的極限。卡拉索斯並非被外力摧毀,而是“內爆”瞭——能量過度匯集,導緻瞭結構的物理性崩潰。 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哲學傢們的警告。莉拉在解讀捲軸的後半部分時,發現賢者議會擔心失控的不僅僅是能量,還有人類自身的心智。過度依賴“共鳴之源”帶來的心智強化,逐漸導緻瞭卡拉索斯居民的集體傲慢與情感的麻木。他們變得極端理性,卻喪失瞭同理心,認為其他尚未達到“覺醒”狀態的文明是低等的,可以被無情地“優化”或清除。 “當理性成為唯一的信仰,仁慈便被判瞭死刑。”捲軸中的一位反對者如此寫道。 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埃利亞斯小組也遭遇瞭阻力。一支名為“守夜人”的神秘組織開始追蹤他們。這個組織似乎從未在曆史記載中齣現過,但他們行動迅速、手段高超,目標明確:銷毀所有關於卡拉索斯真相的綫索,尤其是那捲金屬箔捲軸。 守夜人的齣現,讓埃利亞斯意識到,卡拉索斯的覆滅,可能並非僅僅是一場科技災難,更是一場被精心掩蓋的政治清洗或權力鬥爭的餘波。每一次成功的逃脫,都讓埃利亞斯更加確信,他手中掌握的知識,足以動搖當代某些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 在一次夜間的對峙中,他們發現守夜人的徽章,竟然與捲軸中記載的,支持阿剋琉斯激進主義的那一派貴族傢族的印記吻閤。原來,那些主張維持“共鳴之源”並試圖隱瞞災難真相的勢力,在城市覆滅後,利用殘存的資源和知識,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瞭下來,並滲透到瞭世界各地,成為瞭秘密的幕後推手。 最後,埃利亞斯的小隊找到瞭卡拉索斯最深處的“控製室”遺址,那裏是共鳴之源的中心樞紐。他們沒有找到能量源本身,隻找到瞭一塊巨大的、布滿裂痕的黑色晶體,以及阿剋琉斯留下的最後信息。 阿剋琉斯沒有懺悔。他認為卡拉索斯的毀滅是必要的犧牲,是文明邁嚮下一階段的陣痛。他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未成熟的集體意誌”,並相信他所追求的“絕對秩序”終將實現。 埃利亞斯看著那塊冰冷的晶體,手中的捲軸輕得如同羽毛。他明白瞭,卡拉索斯的故事不是一個關於失去輝煌的悲劇,而是一個關於力量、倫理與選擇的警示錄。一個文明可以因為科技的輝煌而崛起,但最終決定其命運的,是掌握這力量的人,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去約束自己的欲望,並保有對“人性”的敬畏。 當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穿透卡拉索斯的廢墟,照亮瞭埃利亞斯疲憊的臉龐時,他做齣瞭一個決定:他不會將這份記錄公之於眾,至少現在不行。因為這份力量的真相,一旦被誤讀或被不懷好意者利用,其破壞力將遠超卡拉索斯當年的災難。他選擇將捲軸和他的發現深深地藏匿起來,等待一個真正準備好理解這份沉重遺産的時代。 卡拉索斯的風聲依舊,但對埃利亞斯而言,那不再是哀歌,而是一段關於人類永恒掙紮的低沉迴響。他離開瞭廢墟,帶著一個沉重的秘密,如同卡拉索斯最後一位守望者,走入瞭喧囂的現代世界。他知道,那場關於“共鳴之源”的辯論,從未真正結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維澤.塔剋Aviezer Tucker
以色列颱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曆史學係畢業,美國馬裏蘭大學帕剋分校(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哲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研究。曾在美國、英國、德國、捷剋等地的多所大學教授哲學,現於哈佛大學俄羅斯與歐亞研究中心(Davis Center for Russian & Eur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擔任副研究員。

他的研究領域橫跨哲學、曆史學、政治學、科技研究,緻力於跨學科研究。著作等身,曾參與多本哲學刊物的編輯,陸續發錶多篇學術論文,曾獲美國政治學會首作奬(APSA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Theory First Book Award)提名。

譯者簡介

莊雅棉
政治大學哲學係畢業,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碩士,攻讀碩士期間主要研究古希臘哲學,座右銘是柏拉圖在《高爾吉亞篇》所說的:「檢視一個人的靈魂善不善良有三個要件:知識、善意,與對討論的開放態度。」

圖書目錄

【推薦序】老時代的好討論|硃傢安
【推薦序】哲學也可以是一齣戲|耿一偉
【推薦序】不同的時代,相同的哲學思辨|冀劍製

導論


我們該為國傢而死嗎?──《剋裏托篇》(Crito)
悖德的多數與輿論/正義作為知識/正義、法治與民主

怎樣纔是真正的「酷」?──《美諾篇》(Meno)
酷的本質/知識作為迴憶/迴到酷的話題

神可以決定善惡嗎?──《歐緒弗洛篇》(Euthyphro)
善與惡/上帝與倫理學/虔誠

你的孩子會譴責你──《自辯篇》(Apology)

我們有選擇死亡的自由嗎?──《斐多篇》(Phaedo)
自殺並不痛苦/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身體與靈魂/平衡之力/迴憶逝去的時光/理型論/靈魂與它們的伴侶/迴到理型/靈魂作為理型/迴到賓漢頓:辯論的暗麵/批判性的討論/蘇格拉底是怎麼成為哲學傢的?/哲學作為高階理型的研究/蘇格拉底對死後世界的觀點/蘇格拉底之死/最後的插麯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推薦序】老時代的好討論|硃傢安

《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是哲學教授塔剋嚮柏拉圖《對話錄》緻敬之作。塔剋改編《對話錄》,讓蘇格拉底來到現代美國,用當代時事重現古希臘熱門的哲學問題:義務、美德、知識、善惡和心靈。事隔兩韆三百年,當中有些話題看起來依然像是昨天纔發生一樣,可以說是哲學曆久彌新,但也顯見人類的哲學反思進展相當有限。

跟柏拉圖《對話錄》一樣,我們不確定這本書裏的那些說法是真的齣於蘇格拉底之口,還是作者捏造的。例如,真正的蘇格拉底絕對不會跟你提到一九六○年代嬉皮燻蘑菇延展意識的事情。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體驗有趣的討論。

當代社會對哲學的錯誤刻闆印象之一,是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沒有對錯。麵對哲學問題,我們或許很難找到好答案,但這並不代錶所有答案都一樣好。例如,「同性婚姻該閤法化嗎?」或許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同性婚姻應該閤法化,因為所有人都該進入婚姻」和「同性婚姻不該閤法化,因為那會讓人類滅亡」都是差勁的答案。要讓思考有進展,跟立場不同者互相攤開自己的論點,一起去蕪存菁,會是好方式。

在這本書裏,作者筆下的蘇格拉底和他的對手們一起演示好的討論長什麼樣子。他們刻劃問題、確認大傢都同意的前提有哪些,並試圖從這些共識推論齣一些大傢因此都該同意的事情。曆史上,邏輯幫瞭我們很多事情,包括送人上太空以及讓你有 Google 搜尋引擎可以用,在這些事情當中,從共識推論齣結論,大概是少數你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在傢操作的。

蘇格拉底對辯論對手的尊敬也值得我們注意。蘇格拉底自認無知,與人辯論是為瞭從異議者身上學到東西。或許有點諷刺,但有時候這種態度反而讓異議者容易被說服。哲學傢丹奈特(Daniel Dennett)曾介紹心理學傢拉普伯特(Anatol Rapoport)建議的良好討論步驟 ,依序是:

1. 用自己的話清楚、公平地重述對方的主張。
2. 告訴對方,自己同意哪些部分。
3. 說明自己從對方的主張學到什麼。
4. 最後,說明自己不同意哪些部分,以及為何不同意。

迴顧蘇格拉底的討論法,你會發現,其實這些步驟早在西元前,就已經在幫助人取得溝通進展瞭。

這本書有滿滿的對話,順著一路讀下去很容易,不過如果能忍住想提早知道辯論結局的衝動,不時迴顧前後脈絡來讓自己確切掌握當下的討論,並且想想自己如果在現場,能提齣什麼問題或意見,那你會獲益更多。

《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裏的人們勇於提齣疑問和麵對質疑。反觀現代,許多人恐懼辯論,認為說齣自己看法不禮貌,這其實相當可惜。身處民主體製,我們能否和立場不同的人溝通並取得進展,攸關社會的未來走嚮,和我們往後的生活品質。

蘇格拉底不怕辯論,滿懷誠意說明自己的疑問和想法。讀完這本書,體會蘇格拉底的心境,下次遇到針鋒相對的場閤,或許可以想想:如果是蘇格拉底,他會怎麼反應?

本文作者為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推薦序】哲學也可以是一齣戲|耿一偉

古羅馬作傢第歐根尼(Diogenes Laërtius)所寫的《哲人言行錄》是最早描述柏拉圖生平的著作。柏拉圖本是想去當編劇,但「當他即將以他的悲劇參加一個競賽時,他在戴奧尼索思劇院前,聽到瞭蘇格拉底的演講。而後,他將自己的悲劇付之一炬,說道:『到這兒來吧,噢,火神,柏拉圖現在需要你。』據說,自那以後的二十年間,他一直在蘇格拉底門下學習。」

不論這則軼事的真假與否,從書寫的角度來看,也不能不令人對柏拉圖對話錄所具有的強烈戲劇元素,感到好奇。舉例來說,本書所收錄《斐多篇》,是由他人轉述蘇格拉底的言行,簡單說就是戲中戲。在柏拉圖的三十五篇對話錄中,隻有三篇採取這種形式(另外二篇是《饗宴》與《巴曼尼得斯》)。當代學者研究柏拉圖為何會採用這種書寫技巧時,往往會發現這與該篇對話錄的討論主題有所相關。

作者艾維澤.塔剋採取瞭當代劇場導演的詮釋手法,在我來看,一點都不令人訝異。我早年在布拉格留學,那裏有非常豐富的戲劇與歌劇演齣,而且票價相對便宜。住在布拉格,你不可能不愛上看戲。塔剋一九九二年在馬裏蘭大學取得博士後,隨即移居布拉格,九○年代在捷剋待瞭六年。從本書導論所舉的莎士比亞與歌劇的各種詮釋版本,可以感受到他觀賞過大量劇場演齣。

對經典文本的重新詮釋,在當今劇場界已是一種常態,對柏拉圖對話錄以演齣詮釋的角度,進行當代化脈絡的重新書寫,也不會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作者初衷亦是閤情閤理,連哲學係學生要直接閱讀柏拉圖都會有睏難,而通俗簡易的詮釋版能協助大眾進入這些對話錄,體會對話辯證的活潑樂趣(本書原文書名為Plato for Everyone),纔是最接近蘇格拉底麵對年輕人時所擅長的啓發式教學。

塔剋的作法,並非獨創。當代法國最重量級的在世哲學傢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亦將柏拉圖《理想國》改寫為小說(2011),不但增加自行詮釋的拼貼片段(這很接近當代法國導演常用的後戲劇技巧),還用瞭巨大電影院來取代洞穴之喻的場景,來解讀現代人已成為大眾媒體囚徒的當代現象。

本書的五篇對話錄,我覺得安排有其戲劇性思考。前三篇塑造齣蘇格拉底的哲人形象,特彆是他的催生法,先透過對方同意的定義,逐步引導齣自我矛盾。即使辯論最後,對這些概念的定義往往沒取得具體共識,但在劇情的鋪陳下,讀者透過閱讀而參與這些辯論過程,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將這五篇對話錄視為一部哲學影集,我們會看到蘇格拉底如何教導年輕人學會懷疑權威,而受到國傢的壓迫,最後選擇為真理犧牲。

第四篇《自辯篇》特彆強調瞭對靈魂的關照(caring for the soul),這也是塔剋所推崇的捷剋現代哲學傢巴托奇卡(Jan Patočka)的核心理念。讀者可從導論與延伸閱讀,留意到他對巴托奇卡的重視。實際上,塔剋第一本專著是一九九七年以捷剋文齣版的《現象學與政治:從巴托奇卡到哈維爾》(Fenomenologie a Politika: Od J. Patocky k V. Havlovi),後來這本書纔在二○○○年以新書名《捷剋異議分子的哲學與政治:從巴托奇卡到哈維爾》(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Czech Dissidence: From Patocka to Havel)齣版英文本。

塔剋視巴托奇卡為蘇格拉底的當代化身。對蘇格拉底式的哲人來說,哲學終究不是體係,而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協助大眾追求真理的解除遮蔽過程。

本文作者為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不同的時代,相同的哲學思辨|冀劍製

常有人問我,「哪一本書最適閤哲學初學者?」我的迴答韆篇一律,「到書店逛逛,翻閱任何一本看得順眼的哲學書,隻要看得懂、覺得有趣、感到有收獲,就是好書。」

好書因人而異,並不存在有適閤所有人的哲學入門書。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性不同、感興趣的問題不同,喜歡的文風也不同,這些差異都會導緻對不同書籍産生不同的感覺。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親身體驗。這就像在問什麼東西最好吃一樣,答案因人而異,吃過就知道。

然而,食物還是有好壞之彆、書也有好壞之彆。能讓越多人、越容易達成學習功效的書,自然就可以說是最好的書。但哲學可以達成的功能很多,要判斷哪一本書最好,還必須先問問想達成的功效為何?

學習哲學,有兩種主要的目的。第一,擴展視野。透過學習哲學理論,瞭解哲學問題的各種麵嚮,並深化自己的觀點。第二,學習思考。透過各種哲學問題的討論,尋找最閤理的解答,並強化自己辨識閤理性強弱的能力。

如果想達成第一種目的,應該選擇包含有各種不同哲學問題的書,瞭解這些思路,並藉此擴展與深化自己的視野。

這一本書《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談論瞭幾個重要議題,像是正義、知識、善惡、生命、靈魂、以及自由。閱讀這些內容,可以擴展與深化我們對這些議題的思路,達成第一種目的。但這本書更大的價值,應該屬於後者:學習思考。

此書改編自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所寫的《對話錄》,原書內容主要是記載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與眾弟子的思辨對話。藉由對話,討論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

例如,透過當時的民主政治運作,當蘇格拉底被某種程度上受到操控與煽動的群眾判處死刑時,整個判決背後的主導力明顯不公義,但程序卻是閤法的。在這種情況下,當弟子們意圖協助逃獄時,究竟該不該走?

當然,這沒有標準答案。雖然蘇格拉底辯贏瞭眾弟子,結論是「不該逃獄。」但其理由是否也可以說服我們呢?

由於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即使是蘇格拉底,也不見得可以說服大眾,那麼,我們便可試著從中找尋推理上的瑕疵,並且思考是否有更好的理由可以彌補這些瑕疵,甚至提齣不同的結論。

這整個閱讀過程,除瞭可以學習蘇格拉底及其弟子如何論理,也可以刺激我們主動思考,尋找更閤理的解答。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我們便能逐漸培養齣能夠在各種思路中判斷閤理性的哲學思考力。

然而,閱讀柏拉圖《對話錄》雖然是培養哲學思考力的好方法,但那些古希臘的場景,對現代人來說,卻過度陌生瞭,閱讀前還得先瞭解古希臘的民主運作和司法製度,纔能深入思考這類問題。為瞭彌補這個缺點,此書作者艾維澤・塔剋想瞭一個妙招,他把整個對話的場景搬到現代社會。一位名叫蘇格拉底的紐約年輕人,麵臨的不是死刑威脅,而是一場缺乏意義的戰爭入伍徵召,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要不要逃避徵召呢?

古希臘的思辨對話,換瞭場景,搬到現代,竟然還可以毫無違和感,真讓人大開眼界,讀著、讀著也不禁莞爾。針對大多數談到的議題來說,由於蘇格拉底原本的理由大多可以沿用,所以,整個對話一樣精彩,而對話的主題,卻屬於我們較能把握的議題。保留瞭原本的優點,消除瞭原本的阻礙,實在是個很成功的嘗試。當然,當議題改變時,爭議性也隨之改變,這時我們更能跳脫原本的思辨框架,再深入思考,尋找不同的推理路綫。

由於古希臘時代屬於哲學發展的初期,沒有太多各式各樣的理論,所以也沒有什麼讓人睏擾的哲學專有名詞。雖然較不能協助讀者學會很多看似很酷的哲學專有名詞,但對於想學習哲學思考的人來說,反而比較沒有阻力,可以專心將注意力集中在推理的思路上。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而且也可以作為學習思考的進階書籍。

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

圖書試讀

我們該為國傢而死嗎?──《剋裏托篇》(Crito)

戰爭持續歹戲拖棚。這場戰爭極為愚蠢,可說是毫無意義,而我們以民主方式選齣的政府,卻選擇開啓這場戰爭。我們既不是被迫加入戰局,也沒有先遭受攻擊,單純隻是我們的領導人和他們的戰略顧問錯估瞭局勢:他們認為如果在這場地方衝突選邊站,他們所支持的那一方將會獲勝。然而這個估算卻大錯特錯。雙方在這場衝突中的目的同樣該受到譴責:他們都隻是想仗勢欺人、恐嚇、搶奪,然後互相殘殺。這是一場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加入、最後也不可能獲勝的戰爭。與此同時,戰爭還在繼續著,受徵召的年輕人不論是否支持這場戰爭,都被迫奮戰到底,而那些拒絕參戰的人要不是流亡,就是被羈押在軍事監獄裏。

在蘇格拉底濛受徵召時,政客們正煩惱著要如何不失顔麵地終結這場戰爭。他們不想承認貿然開戰的失誤,正試圖搜颳齣一些成果,藉以宣稱戰爭的目標已經實現,挽迴顔麵。他們也害怕迅速撤軍會損害國傢的威信,動搖對其他潛在敵人的威懾。為瞭讓我們脫離這場根本就不該開啓的戰爭,他們想到的方法卻是要讓我們在這場政治和戰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和我們這些人一樣,蘇格拉底打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我們示威反對參戰,撰寫、簽署和平請願書,與執政黨競逐,在選舉中投下反對票,卻無濟於事:他們仍然贏得瞭選舉。轟隆的槍聲使理性之聲沉默。一些朋友為瞭逃避徵召逃往國外,其他人則接受徵召,當中的一些人戰死沙場或躺在擔架上被送迴來。可以確定的是,反戰的情緒正逐漸高漲。最終,政府會被迫以某種方式結束戰爭,假裝戰爭有些成就。但在那之前,殺戮將會繼續。

而那些還沒被徵召、也沒有離開國境的年輕人好日子也所剩無幾,兵單隨時都會來。收到服役通知後,他們必須決定是否服從兵役,嘗試在這個製度中賭上一把:佯裝順從,但實際上避重就輕;或者乾脆逃離國傢。在蘇格拉底的這一刻來臨時,他正呼呼大睡著,而我們則坐在廚房裏喝茶聊政治。蘇格拉底的室友兼童年玩伴剋裏斯,帶來瞭清晨的信件。我們都認齣那是來自兵役委員會的可怕信封,焦慮地確認信封上的名字。是蘇格拉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發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當它們以一種不那麼枯燥、甚至帶點生活氣息的方式呈現時,更是會讓我愛不釋手。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吸引力,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哲學入門讀物那樣,直接拋齣概念和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甚至有點俏皮的方式,將讀者帶入到一種探索的氛圍中。“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這一下子就拉近瞭距離,讓我想象著,如果我真的能和這位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傢麵對麵交流,會是怎樣一番景象?他會和我聊些什麼?是關於美德、正義,還是關於我們生活中的睏惑和迷茫?我覺得這本書很可能不是一本正襟危坐的學術論文集,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或者是一部視角獨特的傳記,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曆和感悟,去解讀蘇格拉底的思想,並將其與我們當下的生活連接起來。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蘇格拉底的故事,並且能夠從中提煉齣一些對我們現代人有啓發的觀點。我設想著,讀完這本書,我或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一些觀念,或者能夠以一種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問題。它或許會讓我更加勇敢地去質疑,去探索,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真理,就像蘇格拉底當年所做的那樣。

评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復古的油畫質感,配閤著字體,總讓人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在古老的圖書館裏偶然翻開一本塵封的書籍。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探索一段未知的旅程。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略帶朦朧的色彩,讓人忍不住去猜測書裏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又會遇到怎樣的人物。書脊的設計也很簡潔大方,拿在手裏很有分量,翻閱起來也格外順手。我之前也讀過一些哲學相關的書籍,但往往因為艱澀的語言而望而卻步,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內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許擔憂的。但這種封麵設計,真的讓我對它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期待,覺得它可能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溫和的朋友,在用一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與我進行一場關於思想的對話。我還在思考,書中會不會有配圖,或者是一些手寫的筆記,那樣的話,閱讀的體驗一定會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總而言之,從封麵到裝幀,這本書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深入瞭解它。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不在於你擁有多少知識,而在於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理解世界,去生活。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産生瞭一種非常強烈的共鳴。它不像很多哲學書籍那樣,直接拋齣“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幸福”等宏大的命題,而是用一種更加柔和、更加個人化的方式,去引導讀者去探索這些問題。我好奇,作者口中的“我的朋友蘇格拉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會像一個嚴厲的導師,還是像一個慈祥的長者,或者是一個和你一同成長的夥伴?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直接去講解蘇格拉底的哲學體係,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一些細微的觀察,來摺射齣蘇格拉底的思想。或許,作者會在書中分享一些他自己與朋友交往的經曆,然後巧妙地將這些經曆與蘇格拉底的思想聯係起來,從而展現齣一種“以友為師”的智慧。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種更加鮮活、更加人性化的哲學。它不應該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而應該是觸手可及的,能夠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並且在迷茫時給予我們力量和指引。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通過故事來學習知識的人,總覺得那些枯燥的理論,隻有被賦予瞭生命力,纔能夠真正地打動人心。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立刻就被它所吸引瞭。它沒有用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邀請我去“遇見”蘇格拉底。這讓我聯想到,或許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一次與偉大的思想傢進行的靈魂對話。我猜想,作者在書中,可能會將蘇格拉底的思想,融入到一些具體的情境中,比如通過講述蘇格拉底生前與人辯論的故事,或者通過一些寓言式的情節,來展現他獨特的哲學智慧。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描繪齣,蘇格拉底作為一個“人”,他有著怎樣的性格,怎樣的情感,以及他是如何用他的思想去影響周圍的人的。我甚至設想,書中會不會有一些作者的親身經曆,講述他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遇見”蘇格拉底的,又是如何從蘇格拉底的思想中獲得啓發的。這種結閤瞭個人體驗和哲學思考的方式,一定會讓我讀起來倍感親切,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於“蘇格拉底”這個名字,雖然有所耳聞,但對其哲學思想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麵。我所知道的,更多是關於他“認識你自己”的名言,以及他最終被判處死刑的故事,這些信息都帶著一種悲劇色彩,讓我覺得他的哲學可能充滿瞭沉重的思考。然而,這本書的名稱,卻意外地給瞭我一種輕鬆和好奇的感覺。特彆是“遇見我的朋友”這幾個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遞,更關乎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一種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蘇格拉底這位古希臘哲人,塑造成一個“朋友”的形象的?在作者眼中,蘇格拉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否會像一個老朋友一樣,用一種溫和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問題?我猜測,書中可能會通過一些生動的對話、或者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某個場景,來引齣蘇格拉底的思想。這種方式,會比直接講解晦澀的概念更加容易被接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對哲學高不可攀的刻闆印象,讓我感受到哲學其實離我們很近,它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存在於我們與人交流的每一次碰撞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