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譯注(修訂版)

周易譯注(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經學
  • 哲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
  • 古籍
  • 修訂版
  • 注釋
  • 預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十三經譯注叢書》之一種,現收入本《論叢》。本書將《周易》全文譯成現代漢語,並加以詳細的注釋、解說,對《周易》的曆史、讀《易》的方法、每爻爻辭內在含義等深入淺齣地嚮讀者作瞭介紹,貫穿瞭作者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見解,是一本易學初學者必讀、治學者必備的雅俗共賞的譯注本。本書對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等逐句詳加注釋,並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講解,每卦還作係統的總論。書前有長篇「導讀」及「讀易要例」,兼顧研究與普及。古今易學,博大精深,一讀此書,可盡覽古今易學的精華。
《古籍新探:宋代哲學思想研究》 引言 宋代,一個思想文化璀璨奪目的時代,是中國哲學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理學,作為這一時期的標誌性哲學思潮,不僅深刻影響瞭此後數百年間的中國社會結構與文化風貌,其豐富的內涵和細緻的辨析至今仍是學術研究的熱點。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對宋代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簡單標簽化理解,深入挖掘宋代儒傢學者在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多個維度上的精妙構想與理論建樹。 本書的研究範疇主要集中於北宋至南宋時期,重點考察程顥、程頤、硃熹、陸九淵等重要思想傢群體的核心著作、語錄及相關史料。我們力圖通過細緻的文本梳理與跨學科的比較研究,還原宋代哲學思想的復雜性、多元性及其內在的邏輯張力。 第一編:本體論的重構——“理”與“氣”的辯證關係 宋代理學的核心命題之一便是對“理”的本體性地位的確立。本編首先考察瞭宋代理學對先秦及漢代形而上學傳統的繼承與革新。 第一章“‘天理’的譜係流變”:追溯瞭“理”這一概念在先秦經典(如《周易》中象徵意義的“理”)中萌芽,至宋代被提升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最高範疇的曆程。重點分析瞭程氏兄弟對“理”的界定,即“天道之性,萬物之性”的統一性。 第二章“氣論的精微化與本體論的轉嚮”:不同於將“理”視為虛無的形而上觀念,宋代理學傢始終未曾完全拋棄“氣”的物質基礎。本章深入分析瞭硃熹如何構建“理具論”體係,區分“理”與“氣”的“不相在”(不相在場)與“不相離”(不相分離)的復雜關係。探討瞭氣論的深化如何避免瞭魏晉玄學的空泛,使哲學體係具有瞭更強的實踐指導意義。研究指齣,宋代理學並非簡單的“唯心主義”,而是一種將精神性原則內嵌於物質世界結構之中的復雜宇宙觀。 第三章“太極圖說的哲學基礎”:詳細解讀瞭宋代理學對“太極”概念的重新闡釋,尤其是將其置於本體論的最高層級,作為宇宙生成和萬物秩序的終極根據。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太極圖的注疏,揭示瞭其背後蘊含的生成論和目的論思想。 第二編:認識論的突破——格物緻知與心學的興起 宋代哲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在於對人類認知過程的深入探討,形成瞭迥異於前代的認識論模型。 第四章“格物緻知的實踐維度”:詳細考察瞭硃熹學派的“格物緻知”方法論。格物並非僅僅是外部事物的考察,而是內省與外察的結閤。本章分析瞭硃熹如何將對外部事物的探究(窮理)最終導嚮對“天理”的體認,強調瞭知識獲取的循序漸進和實踐性。探討瞭這一方法論在宋代教育體係中的具體實踐形式。 第五章“陸九淵的心學先聲”:著重分析瞭陸九淵“心即理”的核心觀點。與硃熹的外嚮性窮理不同,陸九淵主張將探究的焦點完全轉嚮內心,認為宇宙萬物的理自存於吾心之中。本章對比瞭心學與理學的認知路徑差異,指齣陸九淵對人性本善的強調,為後世心學的勃興奠定瞭關鍵的理論基石。 第六章“知行關係的再界定”:宋代理學傢對“知”與“行”的關係進行瞭深刻反思。不同於前代強調知先於行,宋代理學提齣瞭“知行閤一”的初步構想(盡管“閤一”的側重點在不同學派間有所差異),將道德實踐視為檢驗和實現認識的唯一標準。 第三編:實踐倫理與社會理想 宋代哲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即建構一個閤乎“天理”的理想社會秩序。 第七章“人欲的界定與約束機製”:本章聚焦於宋代理學中關於“人欲”的倫理批判。探討瞭宋儒如何區彆“天然之欲”與“人為之欲”,並構建瞭一套精密的道德自律體係,以期達到個體道德的完善。分析瞭“剋己復禮”在宋代的理論演繹。 第八章“‘義利之辨’的深化與國傢治理”:宋代士大夫將“義”視為價值的最高準則,並以此為指導重塑瞭官僚的政治倫理。本章考察瞭如司馬光、張載等人對“義”的闡釋,探討瞭“義”在處理經濟政策、軍事決策和社會救濟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宋代儒學對國傢治理模式的影響。 第九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時代精神”:本編總結瞭宋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社會責任感。他們試圖通過構建一套完整的宇宙論和方法論,為動蕩中的社會提供精神支柱和價值導嚮,體現瞭儒傢知識分子“兼濟天下”的深厚情懷。 結論 本書認為,宋代理學並非一個僵化的教條體係,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張力的思想探索過程。它成功地將先秦的道德理想與漢代的思辨傳統相結閤,創造齣瞭一個既具有本體論深度又注重實踐意義的哲學高峰。通過對“理”、“心”、“格物”等核心概念的細緻考察,本書試圖展現宋代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而復雜的遺産。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理解這些古代哲人如何努力在變化的世界中,為人類的安身立命尋找永恒的依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壽祺


  字之六,號六庵,福建霞浦人。生於清末秀纔傢庭。師從尚秉和、吳承仕。曾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著名易學專傢。著有《六庵詩選》、《易學群書平議》、《楚辭全譯》、《周易譯注》、《周易研究論文集》一~四輯(後三書與人閤著或閤編)等專著及〈從易傳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論易學之門庭〉等專稿。

張善文

  一九四九年生,福建長樂人,師從黃壽祺。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帶頭人。兼任國傢《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曾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亞、韓國、颱灣等地講學及齣席國際會議。已在海內外齣版《周易譯注》、《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周易與文學》、《周易入門》、《易經初階》、《曆代易傢與易學要籍》、《潔靜精微之玄思》等著作。
 

圖書目錄

總序 1
目次 1
捲首 1
讀易要例 1
譯注簡說 1

捲一
上經
乾卦第一 3
坤卦第二 30
屯卦第三 49
濛卦第四 61

捲二
需卦第五 73
訟卦第六 83
師卦第七 93
比卦第八 103
小畜卦第九    113
履卦第十 123
泰卦第十一    133
否卦第十二    144

捲三
同人卦第十三 157
大有卦第十四 166
謙卦第十五    175
豫卦第十六    184
隨卦第十七    194
蠱卦第十八    203
臨卦第十九    212
觀卦第二十    221
噬嗑卦第二十一    231
賁卦第二十二 241

捲四
剝卦第二十三 253
復卦第二十四 262
妄卦第二十五 272
大畜卦第二十六 281
頤卦第二十七 291
大過卦第二十八    300
坎卦第二十九 309
離卦第三十 319

捲五
下經
鹹卦第三十一 331
恒卦第三十二 341
遯卦第三十三 350
大壯卦第三十四    359
晉卦第三十五 368
明夷卦第三十六    378
傢人卦第三十七    388
睽卦第三十八 398

捲六
蹇卦第三十九 411
解卦第四十    421
損卦第四十一 431
益卦第四十二 442
夬卦第四十三 454
姤卦第四十四 465
萃卦第四十五 475
升卦第四十六 486

捲七
睏卦第四十七 497
井卦第四十八 508
革卦第四十九 519
鼎卦第五十    530
震卦第五十一 541
艮卦第五十二 551
漸卦第五十三 561
歸妹卦第五十四    571

捲八
豐卦第五十五 583
旅卦第五十六 594
巽卦第五十七 603
兌卦第五十八 612
渙卦第五十九 620
節卦第六十    630
中孚卦第六十一    639
小過卦第六十二    649
既濟卦第六十三    660
未濟卦第六十四    670

捲九
係辭上傳 683
係辭下傳 725

捲十
說卦傳    771
序卦傳    805
雜卦傳    815
主要引用書目 82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周易譯注(修訂版)》,我的感覺就像是推開瞭一扇厚重的曆史之門,裏麵並非空空蕩蕩,而是充滿瞭先賢們智慧的低語和宇宙運行的奧秘。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其內容所承載的曆史積澱和思想深度。我尤其被書中對卦象、爻辭的詳盡解讀所吸引。很多時候,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麵意思,覺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用一種相對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文字“活化”瞭。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詞義,而是嘗試去還原當時的語境,解釋其背後的哲學思考。我記得其中一章,講到“乾”卦,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譯注的字裏行間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作者並沒有迴避《易經》中可能存在的某些模糊或具有多義性的地方,反而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推敲,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這種開放式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定論者。它鼓勵我去探索,去質疑,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理解。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易經》,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入口,而且這個入口背後,隱藏著的是一個宏大而精深的體係。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周易》這門學問是有些敬而遠之的。總覺得它過於玄奧,離現代人的生活太遙遠。但《周易譯注(修訂版)》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的譯注部分,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平實、曉暢的語言,將《易經》中的哲理一一呈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象”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隻關注“辭”,卻忽略瞭《易經》中“象”的重要性,即通過事物的外在形態來理解其內在規律。《周易譯注(修訂版)》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能夠將抽象的卦象,與具體的自然現象、人事活動聯係起來,讓我仿佛能夠“看見”卦象所代錶的意義。這種具象化的解讀,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而且,書中在解釋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觀點時,也展現瞭學者嚴謹的態度,會呈現不同的解讀角度,並給齣自己的分析,這讓我覺得非常受教。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為什麼是”,讓我從理解《易經》的錶層意義,逐步深入到其內在的哲學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易經》並非是與世隔絕的古籍,而是蘊含著普適性的智慧,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一場智識的冒險中,手裏握著一張精細的藏寶圖。我並非是《易經》的科班齣身,對它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傳說和坊間的解讀。所以,當我拿到這本《周易譯注(修訂版)》時,更多的是一種帶著好奇和一點點畏懼的心情。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份最初的畏懼感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譯注部分的處理非常巧妙,它並沒有犧牲《易經》原有的古樸韻味,而是通過精煉的語言,將那些看似艱深的文言文,剝離齣其核心的意義。我常常在讀完一段譯注後,會迴到原文,再對照著譯注反復琢磨,仿佛能看到作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解開古人思想的鎖鏈的。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人性化,每一卦、每一爻都有相對獨立的解讀空間,讓我可以在零碎的時間裏,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不必擔心被打斷思緒。它提供瞭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對《易經》的整體框架和核心思想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沒有強製的灌輸,隻有溫和的引導,讓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保持瞭思考的獨立性。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經曆一場精神上的“跋涉”。它不是那種讀一遍就能快速掌握的通俗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一點點地去品味、去消化。譯注的精煉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因為追求“易懂”而犧牲掉《易經》原有的深刻性。相反,作者通過細緻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將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一一揭示齣來。我常常在閱讀某一段譯注後,會感到豁然開朗,仿佛之前睏擾我的某個難題,突然找到瞭答案。這種“頓悟”的感覺,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書中對卦爻的闡釋,往往能夠觸及到人生的不同側麵,從個人修養到社會治理,從自然規律到人事變化,都有涉及。這種廣闊的視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周易譯注(修訂版)》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準確的譯文,更在於它帶領讀者去體會《易經》所蘊含的生命智慧和宇宙法則。它是一種長期的投資,需要反復閱讀和思考,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就像在不斷地挖掘一座寶藏。

评分

手捧《周易譯注(修訂版)》,我仿佛置身於一片星辰大海,而這本書就是指引我航行的羅盤。我深知《周易》博大精深,但之前一直未能找到一個閤適的切入點。這本書的譯注部分,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一種極為審慎的態度,對《易經》的原文進行瞭疏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含義晦澀的爻辭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細緻。它並非生搬硬套,而是試圖去還原古人思想的脈絡,挖掘其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根源。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譯注,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釋,更是對一種思維模式、一種文化傳統的傳承。它引導我不僅僅去“知道”《易經》說瞭什麼,更是去“理解”《易經》為何這樣說。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不同時期的解讀差異,也進行瞭梳理和辨析,這讓我對《易經》研究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的認識。它沒有試圖去“統一”解讀,而是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學習,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開放性的學術態度,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易經》並非是不可企及的經典,而是可以通過勤奮和思考,逐漸領悟的智慧之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