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書簡(德文全譯本):席勒論美與人性

美育書簡(德文全譯本):席勒論美與人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圖書標籤:
  • 美學
  • 哲學
  • 席勒
  • 德文原版
  • 美育
  • 人性
  • 古典主義
  • 德國文學
  • 藝術理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西洋思想史重要著作,現代美學批判的第一本著作

27封書簡,展現思辨之美

《美育書簡》是西方曆史上第一本以審美教育(美育)為標題,並係統性介紹美育概念的專書,因而成為美育學者的重要思想依據。

《美育書簡》是席勒於一七九三年任耶拿大學曆史教授時,寫瞭一係列的信給丹麥親王剋利斯坦(Friedrich Christian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即霍斯坦-奧古斯騰堡公爵),討論有關美學教育的問題,書簡流傳於哥本哈根宮廷之中。一七九四年這些審美教育書信的原稿因火災被焚,幸好有一些傳鈔本存留。席勒基於這些書信的重要性,重新改寫並發錶在《時序女神》雜誌(Horen,席勒在一七九五~九七年間主編的藝文雜誌)上。後來又將這發錶過的二十七封信編輯成為《美育書簡》。

全書重點在於建構席勒個人對於美學及審美教育(即美育)的理論。他認為美學不僅研究美的本質及藝術創造的結構,也不隻分析人之美感的發生來源,更是一門能夠真正開啓人之本性的科學。對席勒來說,美是最理想人格性的錶徵;真正的美,有助於提升和完善人性。

席勒因為置身啓濛運動之中,因而《美育書簡》主要在反省西方啓濛運動時代工業革命造成人性疏離,而他認為美育就是解決人性根本問題的良藥。席勒所講的「美」,不隻是以各種藝術為內容,美育更具有全人教育、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想。
書簡共計二十七封信,內容大緻如下:
第一部分 文化批判

第一封信:其美學研究齣發點及構想將以康德式的原則為基礎。

第二封信:批評當時的時代是腐壞的:在哲學、科學、政治各方麵,沒有天纔那般的創造力,隻有逢迎需求而發展。

第三至四封信:說明人的本性中盡管有感性、知性的對立(不是野人就是蠻人),但也有同時使這兩種對立共同産生運作的可能,而這種能力能産生第三種彆於感性與知性的性格(於後續書信中可發現即指美的性格)。

第五至第六封信:批判當代人不是隻有感性運作就是隻有知性運作,因而産生的時代樣貌與國傢體係都不是自由的(隻受知性或感性的支配)。此外強調個人與整體人類之間的關係是個人能夠往提升整體的完滿為目標,而在整體完滿的情況下也不會産生有缺陷的個人。

第七到至第十封信:因而個人首要任務是不再讓內在的人性呈現分裂,其次是以衝動動力代替感性支配或理性支配的狀況。

 

第二部分 通過「先驗之路」之論證

第十一封信:在人身上可以識彆齣人格(Person)與狀態(Zustand)這兩種事物。人格對照自由(Freiheit),是無限的與不變動的;狀態對照時間(Zeit),是有限的與變化的。隻有這兩者統閤纔能實現人性。

第十二、十三封信:實現人性的動力來自於形式衝動(Formtrieb)和質料衝動(Stofftrieb,在信中也用感性衝動(der sinnliche Trieb),質料衝動是人感性的動力,形式衝動是人理性的動力,前者使外在事物與我們的內在結閤,後者使我們的內在實現於世界中,但這兩者不可互相乾涉,應恪守各自範圍。

第十四封信:形式衝動與質料衝動雖不可互相乾涉,但彼此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係,隻有在這相互關係上纔成就一個完美的人性概念,但在經驗中,形式衝動與質料衝動是兩個個彆事物,隻有通過一個中介:遊戲衝動(Spieltrieb)使這兩者共同作用。

第十五封信:形式衝動對照的概念是形象(Gestalt),質料衝動對照的概念是生命(Leben),遊戲衝動則是: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 Gestalt)。這種活生生形象便是人用來稱呼一切美(Schönheit)的事物的名稱。

 

第三部分 在經驗上呈顯的美之作用

第十六至十八封信:但由於感性的壓迫或知性的壓迫,造成狀態的緊張(angespannt)與鬆弛(abgespannt),而對應著狀態的緊張和鬆弛,美也可被區分為融和性的與振奮性的這兩種特質。人在經驗中往往是處於這兩種美的特質的張力中,但在觀念上,理想的美應是這兩種特質的平衡。

第十九至二十封信:在人的身上可以區分齣狀態的規定性(Bestimmung)和可規定性(Bestimmbarkeit)。狀態在未受感性作用前仍是無限、處於可規定性的狀態,但一接受感性作用,就會被限製在對象的實在性上。唯有在自由心境(freie Stimmung)中,理想的美纔能在感性與理性同時運作時産生,纔能夠既拋卻物質與道德的強製而達到審美狀態。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封信:美的作用便是要將人從感性或理性的強製狀態中帶到審美的狀態。真正的藝術作品就能發揮這樣的作用,不局限於感性的美、強調感官的刺激,也不局限於概念的限製、道德教育的規範。

第二十三封信:因此人首先雖然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但人也有人格、主動的可規定性,亦即有成為理性的人的力量,而這中介便是要先使人遊戲、自由,先成為一審美的人。而這一過程是文明的任務。

第二十四封信:完整的人性便是從感性的狀態到達審美的狀態,再過渡到道德的狀態。

在最後的幾封信件中,席勒便嘗試說明狀態分殊的型態(感性與知性、規定性和可規定性),這些分殊的對立之統閤關鍵便是審美教育,這樣的一種審美教育是指自由的創作、自由的展現,既對抗著感性的箝製與理性的束縛,但又使感性與理性能夠統閤運作,如遊戲般的去行動,在規定中創造可能性並且朝實現目標而去。

美育的啓示:人類心靈的雕塑與自由的遠航 導言:對純粹人性的不懈追問 人類文明的進程,無不伴隨著對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我們為何而生?自由的本質何在?藝術與審美在個體與社會結構中扮演著何種角色?這些古老而永恒的命題,構成瞭西方哲學思辨的核心疆域。 本書並非簡單地重述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的藝術史,也不是對某一學派美學理論的純粹梳理。它是一次深刻的、跨越學科界限的心靈溯源之旅,旨在探究如何通過對“美”的感知與創造,來實現個體內在的完整性與社會關係的和諧統一。我們所關注的,是一種超越瞭功利主義和純粹感性體驗的、指嚮人類最高理想——自由——的教育路徑。 第一部:從必然王國到審美自由的艱難跨越 人類的初始狀態,常被描繪為一種受製於自然法則和社會規範的“必然王國”。在這一領域,我們的行動受本能的驅動或外在的強製所支配,自我尚未完全實現其內在的理性潛能。如何打破這種束縛?許多思想傢訴諸於嚴格的道德律令或殘酷的政治革命。然而,本書所呈現的路徑,則提供瞭一種更為內在、更為根本的解構與重塑之法:審美領域。 審美經驗,被視為人類心智的獨特棲所。它既不同於純粹的感性衝動(我們稱之為“感性衝動”或“自然衝動”,它使人被物質世界所奴役),也不同於僵化的理性教條(我們稱之為“形式衝動”,它將人異化為冰冷的邏輯機器)。美,恰恰是這兩種對立力量的精妙調和與相互滲透。 想象一下,當一個人麵對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時,他的感官被激發,但並未被放縱;他的理性在作品的結構中找到瞭秩序,但這種秩序並未壓製他的想象力。在這一瞬間,個體體驗到的是一種“遊戲衝動”(Spieltrieb)所帶來的自由狀態。這不是放縱的玩樂,而是更高層次的、有目的性的自律活動。人不再是自然力量的奴隸,也不是純粹理性指令的執行者,而是自身經驗的創造者與評判者。這種通過審美活動獲得的內在平衡,是實現真正意義上自由的先決條件。 第二部:人性雕塑與教化之道——超越政治的“社會工程學” 真正的自由,不僅是個體心靈的解放,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社會中的個體都是被本能驅使或被教條禁錮的,那麼無論政治結構如何改良,衝突與不公仍將如影隨形。因此,核心問題轉嚮:如何培養齣既擁有強大理性自覺,又具備豐富感性深度的公民? 本書深入探討瞭“教化”(Bildung)的真正含義。它並非簡單的知識灌輸或技藝訓練。真正的教化,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完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將“應該成為的人”(理想中的人)與“實際存在的人”之間的鴻溝彌閤起來。 藝術,尤其是那些宏大敘事的藝術形式,承擔起瞭這一神聖的使命。它們以具體可感的方式,嚮人們展示瞭人類精神的可能性與偉大性。通過對英雄、悲劇、和諧秩序的體驗,個體的心靈被拓寬,他們的感受力被精煉,他們的道德判斷也因此獲得瞭更堅實的情感基礎。例如,對古典悲劇的觀照,使人能夠在不遭受實際災難的情況下,體會命運的沉重與人性的光輝,從而培養齣一種既具同情心又具備審慎判斷力的成熟心智。 這種“美育”的實踐,本質上是一種對社會政治圖景的深刻預見。一個充分審美化(即充分人性化)的民族,自然能夠構建齣一個更加公正、更能容忍差異、更少訴諸暴力的社會。因為在審美活動中,人們已經學會瞭如何與對立麵共存,如何尊重內在的和諧法則,而無需外部的強製乾預。 第三部:藝術作為中介——溝通的橋梁與永恒的對話 審美體驗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普遍性”與“非特定性”。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它所引發的感動,超越瞭語言的藩籬、地域的限製和時代的更迭。它指嚮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結構與理性嚮往。 本書審視瞭藝術作品如何充當個體與普遍性之間的中介。它使得個體經驗得以被“普遍化”,同時也使得抽象的普遍真理獲得瞭生動的、可觸及的形態。這種中介作用,有效地避免瞭兩種極端:一是完全的主觀主義,即所有感受都孤立無援;二是徹底的客觀主義,即真理被鎖在冰冷的公式中,與人的生命經驗無關。 藝術的中介性,也重新定義瞭人類的交流方式。在政治辯論或科學論證中,人們常因立場不同而産生尖銳的對立。但在麵對共同的審美對象時,人們的情感與理解被引導嚮一個共同的中心點。這種共享的、非功利性的愉悅,為建立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共識提供瞭深厚的情感土壤。 結語:麵嚮未來的自由呼喚 本書的深遠意義在於,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解放不是通過推翻舊秩序後建立一個同樣僵硬的新係統,而是在於對人自身心智結構的持續優化與解放。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構建一個真正自由、有尊嚴的社會形態的基礎工程。它教導我們,如何帶著“遊戲者”的輕盈與“創造者”的嚴肅,去麵對生活的全部重量,最終達成心靈的豐盈與精神的自洽。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探尋人性深度、渴望超越當下局限的讀者的永恒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弗裏德裏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一七五九~一八○五,十八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傢、曆史學傢和劇作傢,德國啓濛文學代錶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代錶人物,也被公認為是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傢。
席勒齣生於德國(當時為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巴赫(Marbach)的貧窮傢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童年時代就對詩歌、戲劇有濃厚的興趣。一七七三年席勒被符騰堡公爵強製選入軍事學校就讀,他於就學期間結識瞭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瞭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的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從一七七六年開始,席勒就在雜誌上發錶一些抒情詩。一七七七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Die Räuber),一七八一年完成,並於次年一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瞭巨大的迴響。《強盜》是席勒的成名之作。這部作品非常受歡迎,因為其中蘊涵的反專製思想深切的迎閤瞭當時德國青年的心理。
《強盜》取得成功之後,席勒進入瞭生命中的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從一七八二年至一七八七年,席勒相繼完成瞭悲劇《陰謀與愛情》(Kabale und Liebe,一七八四)、《歡樂頌》(An die Freude,一七八五)、詩劇《唐.卡洛斯》(Don Karlos, Infant von Spanien,一七八七)等。《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期創作的高峰,它與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同是狂飆突進運動最傑齣的成果。一七八五年四月,席勒應朋友之邀前往萊比錫小住,因為深深感受到友情的溫暖而創作齣著名詩作《歡樂頌》。
一七八七年,席勒前往威瑪;一七八八年,在歌德的薦舉下擔任耶拿大學曆史教授。一七八七年到一七九六年間,席勒幾乎沒有進行文學創作,而是專事曆史和美學的研究,並沉醉於康德哲學之中。法國大革命期間,席勒發錶瞭《美育書簡》(一七九五)。
一七九四年,席勒與歌德結交,並很快成為好友。在歌德的鼓勵下,席勒於一七九六年重新恢復文學創作,進入瞭一生之中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直至去世。這一時期席勒的著名劇作包括《華倫斯坦三部麯》(Wallenstein,一七九九)、《瑪麗一世》(Maria Stuart,一八○一)、《聖女貞德》(Die Jungfrau von Orleans,一八○二)、《墨西拿的新娘》(Die Braut von Messina,一八○三)、《威廉.泰爾》(Wilhelm Tell,一八○三)等等。
除瞭戲劇創作,這一時期席勒還和歌德閤作創作瞭很多詩歌,並創辦文學雜誌和威瑪歌劇院。歌德的創作風格對席勒産生瞭很大影響。
一八○五年五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為此痛苦萬分:「我失去瞭席勒,也失去瞭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

譯者簡介

謝宛真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德國烏柏塔爾大學哲學博士生。

圖書目錄

目錄

〈推薦專文〉美,在於細節,在於對信念的堅持        凡止文創設計總監 徐璽

〈推薦專文〉跟著席勒思考美和人性   好氏品牌研究室品牌總監 陳易鶴

〈譯序〉既完成又進行中的探問人性之路    德國烏柏塔爾大學哲學博士生 謝宛真

〈導讀〉席勒與人文主義的美育思想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羅麗君

 第一封信 研究美的起點

 第二封信 對美學研究的批判

 第三封信 自然與自由

 第四封信 理想國傢的體現

 第五封信 對時代的針貶

 第六封信 完整人性的實現之途

 第七封信 自由國傢實現之可能性

 第八封信 感覺能力的培養

 第九封信 藝術理想的根基

 第十封信 美是人性的必要條件

 第十一封信 感性與理性的統閤

 第十二封信 感性衝動與形式衝動

 第十三封信 感性衝動與形式衝動的分際

 第十四封信 遊戲衝動

第十五封信 完美的人性: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特質

第十七封信 美的作用對象:人

第十八封信 美的作用:消解對立

第十九封信 美的作用:自由活動

第二十封信 審美狀態的産生:自由心境

第二十一封信 美即是人的本性

第二十二封信 審美自由的效應

第二十三封信 成為審美之人

第二十四封信 人的三種發展時期

第二十五封信 美的統一性

第二十六封信 審美假象

第二十七封信 審美遊戲

圖書序言

這些書簡是那麼美妙宜人,就像一杯可口的飲料,甫觸到舌尖就能調動你全身的神經係統。我長久以來認為正確的、我經曆過以及想要經曆的,以一種如此緊湊、如此和諧的方式被呈現瞭齣來。

——德國文學傢 歌德

 席勒的大功勞就在剋服瞭康德所瞭解的思想的主觀性與抽象性,敢於設法超越這些局限,在思想上將統一與和解當作真實來加以瞭解,並在藝術中實現這種統一與和解。

──奧地利藝術史學傢 裏格爾

 

〈推薦專文〉美,在於細節,在於對信念的堅持  凡止文創設計總監/徐璽

細節決定一切。

去年鞦末,全公司南下協助一場美濃白玉蘿蔔産業活動,活動結束當晚,未得休息,緊接著在民宿小客廳與客戶開會討論下一個委託案。會議談到一半,一名與會的客戶顧問突兀地對著我大聲說:「我說妳啊!不過一張活動邀卡有必要設計得這麼漂亮嗎?有必要印刷燙金搞精緻嗎?花這些錢乾嘛?」不管大傢正在討論彆的設計案,他冷不妨這樣說,我雖然覺得好笑,先來個深呼吸,接著正色認真地迴答:「精緻文化需要時間積纍,每一場活動對外視覺設計,小至一份邀請卡,大到整個活動會場佈置,都是文化實力的展現,也是精緻文化的積纍,當然不能小看。對我來說,每一個環節都要嚴肅以對,我們希望參加活動的每一個人,即便是毫無美感體驗的人,都能因爲參與過這場活動,在每一個小細節中感受到美,進而體會到客戶對這場活動的認真態度與用心,這就是我對美的堅持。」我的一番真誠告白,顧問當場不太能接受,繼續自言自語一陣輕聲碎唸。

半年之後,可愛的草根派顧問接受委託主辦一場重要的曆史迴顧紀念活動,他特地請託我負責全場視覺設計與對外文宣。我開玩笑說:「要省錢,邀請卡隨便印印算瞭!可以省成本喔!」他立馬大聲說:「不行!邀請卡最重要瞭,要印美美的,不要怕花錢!場地佈置也很重要,一定要有當年的氛圍,懷舊又溫馨,纔能讓與會來賓知道我們籌辦活動的用心。」

艷陽之下,站在徐州路市長官邸場勘的我,彷彿吹來一陣夏日微風,渾身舒暢輕快,又多瞭一個追求美的同伴啊!

公司裏的每一位年輕同事,完全瞭解我對美麗事物的堅持。即便彆人看不到的細節,也是再三要求,堅持每個細節的完美。我常跟年輕同事說,對於美,堅持久瞭就是習慣,如同每日呼吸一般自然。這樣的實力養成需要長時間養成,傾倒毀壞卻是一瞬間,當然如履薄冰,絲毫不得鬆懈!因爲美感是細節堆砌而成,之後幻化成億萬個微小分子,籠罩自然,左右五感體驗。

而何謂美?美如何界定?

很多人都有疑惑,有人說美是很主觀的,見仁見智。

我倒不這麼認為,美是有所依循,有專業判彆,美不可依照個人自由心智而任意發展。假若如此,世上何來美醜之彆,席勒又何需大費周章談論何謂美。

在席勒寫給霍斯坦-奧古斯堡公爵一封又一封的書信中,從哲學的觀點談論美、從過往人類進化的曆史中探究美的形成演化,從而找到美的形體,美是什麼?沒有人可以一言敝之。美是申論題,可以透過文字、形體、音樂描繪傳達意境,營造氛圍,使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美是一種個人心智的鍛鍊,是一種風格的體現,也是對生命中大小事物之微小細節的堅持。然而堅持必須花費力氣,付齣時間與金錢等種種條件,纔能成就美感。但是往往在我們追求美的同時,「有用」這個想法,卻成為美的殺手。凡事以「有用」來考量,美就成為次要,也顯得纍贅、不閤時宜瞭。於是「有用」逐漸淩駕在所有美感追求之上,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所麵臨的美感墮落,席勒早已在《美育書簡》洞悉預告瞭!

幾百年過去瞭,我們不僅沒有在美感上獲得長足進展,反而被「有用」打得潰不成軍。隨處充斥便宜行事的醜陋事物,諸如:違章加蓋的鐵皮屋、各種保麗龍製品、各色大大小小塑膠袋、無所不在的白鐵欄杆,甚至公部門及各傢學校的紅布條與簡陋的美工文宣!這些不斷蠶食鯨吞美感的沉默殺手,一旦對這些醜陋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就會麻痺,進而認同這種美感,人們淡忘對於美感的追求,一切都以「有用」為前提,再美的事物都慢慢枯萎而死絕瞭。

《美育書簡》是一七九五年發錶於《時序女神》雜誌的書信,席勒在詞句引人深思、比喻繁雜的書信集裏,包裹著對美的極大熱情,以及急於想要告知勸進世人的雄心壯誌。席勒於信中提到,人之存在的最大任務,在於人的不同麵嚮之中,和理想之人的之不變統一性達成一緻。一九〇六年,岡倉天心寫瞭《茶之書》談茶道,其實真正談論的是美,他對美的種種感受及期望。書中第一章即說明: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瞭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段話語與席勒意念相近,美的確可以體現在任何事物上,在日本茶道裏繁瑣的細節及儀式,除瞭美感的傳遞,其實要傳達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對美無止盡的追求。

幾十年的設計職涯,每每看到歐洲及日本職人對自身工藝不停歇地追求精進,每個細節再三琢磨,以及不分晝夜地思索步驟與重復嘗試,我不免共感些許憂愁,因爲我充分體會這份堅持背後的孤獨及過人的意誌。

作傢唐諾在《讀者時代》寫到:「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愈是深沉愈是豐富愈是創新,我們總是很難在第一眼就準確看清它抓住它,就算幸運抓住,我們也難真正的、麵麵俱到的掌握住它完整的美好,原因很簡單,它總是整體或是局部的,超越瞭我們當下的閱讀準確,包含我們的知識準備、情感準備及道德準備,於是我們一定得多給自己一些迴身的空間,好容納嘗試、思考、積澱和消化。」

我認為《美育書簡》就是一本這樣的書。她是一本放在背包裏、放在床頭上,想讀的時候就拿來讀一讀,那怕是當下隻能讀進三、五行,她都能在你的人生或多或少産生美的催化作用。

 

〈推薦專文〉跟著席勒思考美和人性   好氏品牌研究室品牌總監/陳易鶴

文明,通常被指嚮國傢或城市物質麵及錶象上的建設,但最重要的另一個麵嚮,是人性的追求與進化。然而,人性的進化卻是復雜又緩慢的,需要環境的培育、文化的脈絡和形式、學習美感的理解,更將美感內化。物質的建設則在理性思考計畫之下,加上經濟規模計算,短時間就可以體現明顯的成果。

從齣生開始,快樂無憂的時期並不長,在你稍有意識開始,就會不斷被環境提醒與告知生存的重要性,從學校裏先習慣﹁從眾式﹂的學習方式,以理性的基礎附加功利主義為方針。至於個人成長與深層思考,甚至內在的追求,都是在生活無慮的條件下,纔會浮現的問號。慢慢地,理性和外在逐漸壯大,至於感性與內在感受則濛上一層層的灰塵。進化成長的動力就是美,在多數人的成長環境中,卻無法賦予它任何力量。美是純粹的狀態,美育是形式的教育,美德是邏輯的形成,這一切都可以從兩個基本麵嚮去理解:一個是感受所需的感性能量;另一個是學習之後的形式詮釋,也可以簡化為感覺和思考。

但無可抗拒的是,我們終究要進入社會,而社會是一個大型且專製奴役的工廠,奴隸若要減少苦難,首要條件就是不感覺、不思考,隻要聽從指令即可。人一旦進入社會,有求於社會,得利於社會,你交換與付齣的就不會隻是時間跟勞力,而是,忽略瞭能夠帶領你成長進化、感覺和思考的靈魂。

消費是基礎,消費得以讓社會工廠建構運作,我們活在社會形構的價值假象之下,努力塑造社會所需要的外在形象、工作階級、生活條件、奢侈需求、符碼象徵,漸漸慣性地往外追求,失去瞭對內在靈魂的注意力,轉而把生活著重在娛樂消磨,社會大眾對於物質的擁有淩駕於心靈成長之上。不同時代的社會組成中,多數都還是追求安全感與階級符號的奴性大眾,他們害怕改變、囤積自信,忽略瞭感覺和真理,因此能夠維持每個階段社會基本的穩定性。然而,進化是宇宙必然的法則,隻有破壞纔能再生,任何思想運動的形成,甚至於革命,都是進化的契機,都是被一批獨立思想,不滿與叛逆的靈魂所推進。在社會的集體從眾心理與對安全感的追求,這種精神能夠獨立於群眾之上,對社會的提醒、反對當代的專製都是十分珍貴的存有,但多數的獨特性,通常都被群眾視為打擾生活安定的激進力量。

美,除瞭是靈魂的動力之外,也具有在形式與意念之間潤飾的作用,如果沒有藉著藝術的形式、文學觀看的角度齣發,轉換美感的錶達方式,讓群眾用類娛樂的角度接受,那麼美就容易受到磨難,因為真理的感覺是從來不變的,要改變的是當代所能接受且觀看真理的形式和解釋罷瞭。所以人性的進化,纔會復雜又緩慢。

席勒,一直擁有反社會專製的思想,他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提齣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在他的文筆美感互相潤飾之下,反而堆疊為文字作品的厚度,轉化成戲劇,而在當時廣受歡迎,成為人們反抗專製發洩的齣口。仔細想想,在席勒的筆下,兩百多年前的社會是缺乏美感、美德、美育的,所以他用瞭長長的書信去自問、探究、推敲這些前因與後果,而兩百多年後的我們,又進化瞭多少呢?

圖書試讀

〈譯序〉既完成又進行中的探問人性之路
謝宛真
 
弗裏德裏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德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思想傢。早年為瞭成為劇作傢,不惜辭去軍醫一職,過著在經濟上仰賴贊助者與友人的生活,直到一七八九年取得耶拿(Jena)大學的一席教職後纔開始告彆貧睏窘境。一七九九年定居當時的人文薈萃之地威瑪(Weimar),與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七四九~一八三二)、維蘭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一七三三~一八一三)和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一七四四~一八○三)三人在德國古典文學時期(Weimarer Klassik,或稱威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約介於一七九四~一八○五之間)共同被譽為威瑪四文傑(Das Viergestirn aus Weimar)。
 
一七九一年,席勒染上嚴重肺病,但仍潛心於康德哲學的研究。同年五月在一次病危中死裏逃生,纔開始休養生息。這段期間他還無法開始教學與學術活動,經由丹麥詩人巴格森(Baggesen)的引薦,從同年十二月起獲得霍斯坦-奧古斯堡公爵(Friedrich Christian II., Herzog von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Augustenburg,一七六五~一八一四)與恩斯特.海因裏希.馮.舒梅爾伯爵(Graf Ernst Heinrich von Schimmelmann)贊助,纔於一七九二年開始將他對美學的研究寫成書信交予霍斯坦-奧古斯騰堡公爵,這一係列書信最初登載於一七九五年的《時序女神》雜誌(Horen,席勒在一七九五年到一七九七年間主編的文藝雜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像是一聲來自遠古的迴響,召喚著我對深刻哲思的渴求。席勒,《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心生敬意。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心靈的啓迪,是人性的塑造。《美育書簡》這個名字,恰恰點明瞭這一點,它暗示著一種溫柔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一種關於“美”如何滲透到我們生命中的思考。“人性”作為核心,更是吸引瞭我,因為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外界因素裹挾,遺忘瞭最根本的人性所在。我設想著,席勒であろう,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定然會從“美”的視角,去剖析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去探討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純淨與高貴。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理解“美育”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並最終實現一個更加完整、和諧的人格。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與大師的靈魂對話,一次對生命本源的追尋。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究竟應該包含哪些要素?是物質的富足?還是精神的充盈?《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這個書名,似乎直接擊中瞭我的痛點。我設想著,席勒だろう,這位在哲學和文學領域都有著卓越成就的大傢,定然會對“美”的本質有著獨到的見解,並且能夠將其與“人性”的根本需求巧妙地聯係起來。我對“書簡”這種形式也充滿好奇,它不像一本刻闆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種平等的對話,一種個人情感與思想的流露。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席勒真摯的情感,他並非高高在上地傳授知識,而是以一種更為親近、也更為深入人心的方式,與讀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尤其是“人性”這個關鍵詞,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敬意。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時常會感到迷失,不知道真正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人性,理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並找到一條通往更健全、更成熟人格的道路。這本書,仿佛就是我心靈旅途中一位睿智的嚮導,等待我去開啓它所蘊藏的無限可能。

评分

《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這個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各種信息和喧囂的時代,很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嚮,甚至對“美”和“人性”這兩個詞匯變得麻木。而席勒,這位我一直仰慕的哲人,通過“美育書簡”這個形式,仿佛要以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其真誠的方式,與我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我非常看重“德文全譯本”的標注,它意味著我能夠直接接觸到席勒思想最原始、最純粹的錶達,避免瞭譯者個人理解可能帶來的偏差。我好奇,席勒會如何闡釋“美”對於我們理解和發展“人性”的重要性?他是否認為,對美的欣賞和追求,是我們區彆於純粹物質存在的關鍵?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通過對美的感知和體驗,來提升我們的道德情操、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並最終成為一個更加健全、更有溫度的人的深刻洞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過上更有意義、更具美感的人生指南。

评分

席勒的《美育書簡》對我來說,是一次觸及靈魂深處的洗禮。盡管我還沒來得及翻開書頁,僅僅是這個書名——“美育書簡(德文全譯本):席勒論美與人性”——就激蕩起我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望與對人性的探求。這個標題本身就散發齣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光芒,仿佛是一封來自遠方的、飽含深情的信劄,邀請我一同走進席勒那個思想豐盈的時代,去聆聽他關於美與人性的深刻剖析。我尤其看重“德文全譯本”這幾個字,它意味著一種對原著的尊重和忠實,一種不願錯過任何細微之處的嚴謹態度。我相信,隻有原汁原味的譯本,纔能最大限度地還原席勒那精妙的論證和流暢的文筆,纔能讓我真正領略到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美在塑造一個完整、自由的人性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藝術如何成為連接感性與理性的橋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張通往內心和諧與精神解放的地圖,指引著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相信它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评分

初見《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的書名,便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席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和深沉的思想氣息。而“美育”二字,更是觸動瞭我心中對藝術教育的無限嚮往。在我看來,美育不僅僅是學習繪畫、音樂或詩歌,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世界的感知方式的培養。我尤其好奇,席勒是如何將“美”與“人性”這兩個宏大的概念聯係在一起的?他是否認為,美的體驗能夠淨化和提升我們的靈魂?是否認為,對美的追求是實現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德文全譯本”這幾個字,更增添瞭我對其內容嚴謹性和思想原貌的信心,我渴望能夠接觸到席勒最本真的思考,而不是經過層層轉譯的二手信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通過藝術和審美來塑造更完整、更富有同情心的人性的答案。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讓我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從而更好地擁抱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