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閤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身心健康
  • 文化心理學
  • 整閤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心靈成長
  • 心理治療
  • 人本主義心理學
  • 跨文化心理學
  • 健康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部為華人學子撰寫的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
  ◎ 詳細介紹心理學最新入門知識,以及國際心理學的成果及趨勢!
  ◎ 融入華人社會文化下的研究,達成心理學於本土文化的目標!
  ◎ 呼應國際心理學大勢,強調腦與心智的關係!


  本書是集閤颱大心理係專兼任老師及係友之力,為華人學子撰寫的一本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內容涵蓋心理學所有重要的主題,但有彆於坊間其他中英文版教科書,本書從第一章介紹心理學發展起,在各章均融入有關華人社會文化下的研究成果,使本書的讀者不僅瞭解國際心理學的成果及趨勢,也能欣賞在本地心理學者的耕耘及收獲,達成落實心理學於本土文化的目標。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颱大心理係

鬍誌偉


  颱大心理係特聘教授

徐永豐

  颱大心理係教授

葉俊毅

  颱大心理係助理教授

葉素玲

  颱大心理係特聘教授

陳一平

  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郭柏呈

  颱大心理係副教授

梁庚辰

  颱大心理係特聘教授、主編

葉怡玉

  颱大心理係教授

周泰立

  颱大心理係教授

曹峰銘

  颱大心理係副教授

連韻文

  颱大心理係副教授

硃玉正

  颱大心理係實驗認知組博士生

張鬱雯

  颱北教育大學教育係教授

陳學誌

  師大心輔係研究講座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卓淑玲

  輔大臨床心理學係副教授

葉光輝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颱大心理係閤聘教授

蘇珍頤

  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心理係助理教授

陳永儀

  中大認知所助理教授及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

陳淑惠

  颱大心理係教授
 

圖書目錄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閤》捲頭語╱梁庚辰
作者群介紹

第一章 緒論:心理科學發展簡史、研究取嚮與學術內涵╱鬍誌偉
1.1 心理研究
1.2 心理學的科學取嚮
1.3 心理學簡史
1.4 心理學的次領域
1.5 心理學本土化
1.6 摘要與結論
1.7 參考文獻

第二章心理學方法:心理變項量化與科學探討╱徐永豐
2.1 引言
2.2 科學研究
2.3 量測心理變項
2.4 心理學實驗
2.5 摘要與結論
2.6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行為的生物基礎╱葉俊毅
3.1 引言
3.2 神經係統
3.3 神經元
3.4 腦的結構與功能
3.5 內分泌係統
3.6 基因、環境與行為
3.7 摘要與結論
3.8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葉素玲、陳一平
4.1 引言:日常生活中感覺與知覺的例子
4.2 感覺與知覺的區分
4.3 感覺係統的運作通則
4.4 感覺係統
4.5 跨感官處理
4.6 知覺
4.7 摘要與結論
4.8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注意與意識╱郭柏呈
5.1 引言
5.2 注意的本質與運作
5.3 外在注意的選擇
5.4 外在注意的嚮度
5.5 內在注意的選擇
5.6 意識的內涵與功能
5.7 意識內容的研究
5.8 意識狀態的變化
5.9 摘要與結論
5.10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學習╱梁庚辰
6.1 引言
6.2 學習的定義與種類
6.3 古典條件學習
6.4 操作條件學習
6.5 認知與模仿學習
6.6 學習的生物基礎
6.7 摘要與結論
6.8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記憶╱葉怡玉
7.1 引言
7.2 不同時程的記憶
7.3 長期記憶的內容
7.4 記憶的三個曆程
7.5 記憶的日常運作與失誤
7.6 記憶的喪失與補救
7.7 摘要與結論
7.8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語言與心智錶徵╱周泰立、曹峰銘
8.1 引言
8.2 語言的特性
8.3 語言的層次性
8.4 語言的發展
8.5 語言的腦側化
8.6 心智錶徵
8.7 摘要與結論
8.8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思考與創造力╱連韻文、硃玉正
9.1 引言
9.2 思考的元素:概念
9.3 推理
9.4 判斷
9.5 決策
9.6 人是理性的嗎
9.7 思考的神經機製
9.8 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9.9 摘要與結論
9.10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智力╱張鬱雯
10.1 引言
10.2 智力的理論
10.3 智力測驗測什麼
10.4 智力差異的來源
10.5 智力與族群差異
10.6 摘要與結論
10.7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動機與情緒╱陳學誌、卓淑玲
11.1 引言
11.2 動機的定義與理論
11.3 基本動機
11.4 高層次動機
11.5 情緒的成分
11.6 情緒的類彆及理論
11.7 常見的負嚮情緒
11.8 最受歡迎的正嚮情緒:幽默
11.9 情緒對認知的影響
11.10 摘要與結論
11.11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性格╱葉光輝
12.1 引言
12.2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
12.3 心理動力論的觀點
12.4 現象學派的觀點
12.5 特質論的觀點
12.6 社會認知論的觀點
12.7 生命全程的性格發展觀點
12.8 摘要與結論
12.9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蘇珍頤
13.1 引言
13.2 社會認知
13.3 社會影響
13.4 社會關係
13.5 摘要與結論
13.6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發展心理學╱曹峰銘
14.1 引言
14.2 基本議題
14.3 新生兒的能力
14.4 兒童期的認知發展:皮雅傑的階段理論及其他
14.5 性格與社會發展
14.6 青少年發展
14.7 摘要與結論
14.8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壓力、適應與健康╱陳永儀
15.1 引言
15.2 什麼是壓力?
15.3 壓力反應
15.4 影響壓力反應的其他因素
15.5 摘要與結論
15.6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心智異常:心理衡鑑、病理與治療╱陳淑惠
16.1 前言
16.2 心理衡鑑
16.3 心理疾病的類彆與病理基礎
16.4 心理治療
16.5 摘要與結論
16.6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詞匯中英文對照
索引
 

圖書序言

捲頭語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閤》捲頭語

梁庚辰(颱大心理係特聘教授)


  一本涵蓋華人研究資料的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是心理知識在國內生根茁壯的指標。1971年當我還是颱大心理係新生時,普通心理學課程的老師李本華先生便一再強調,心理學教育需植基在本土研究上。雖然我們使用西爾格德(Ernest Hilgard)所寫的英文教本,但李老師不時會在課堂上介紹本係與國內老師的研究,甚至請來本尊現身說法,以補隻用英文教材的缺憾。撰寫中文教科書並融入國內學者的理論觀點與研究結晶,可說是颱大心理係推動心理學教育念茲在茲的目標,多年來曾作過種種的努力。記得1983年前後,颱大心理係企圖編撰一本普心教科書,邀請係上不同老師撰寫心理學各領域的篇章並加以匯整;後因幾章稿件無法收齊而未能完成。說來慚愧,我就是少數沒有如期完工交稿的一員。當時身為心理學係新進教師,我受命撰寫「行為的生物及演化基礎」。雖然在國外學到許多行為神經科學知識,但在極端缺乏教學經驗的情況下,不知道如何將所學深入淺齣地以中文呈現,讓學生既能理解菁華又不覺負擔沉重,草稿一改再改,都無法使自己滿意,至今仍躺在書篋中,成為內心的一項愧疚,深覺有負當年主持該書編撰的係主任楊國樞先生以及啓濛老師李本華先生的期待。

  幾年後,鄭昭明先生讓我接替他擔任心理係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透過二十餘年的教學相長,我纔慢慢領悟到,麵對剛入門的大一學生,應該如何傳授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在這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我如同心理係其他多數老師,依賴外國學者撰寫的英文教本。然而心理學基礎教學應納入本土研究的理念,卻始終縈繞於心。這個理念促使我大膽地變革普通心理學課程,在每學年下學期固定勻齣一段時間,以大一研討課(freshmen seminar on Psychology)的形式,邀請係上老師與係友嚮同學們講授自身在心理學研究成果或工作經曆,補充本土資料之不足。此舉雖深受學生歡迎,但依然有所欠缺。由於講授人選與內容難以固定,學生獲得的資訊也就年年有異甚或難以完整。因此一本訴諸文字的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絕對有其必要。當鬍誌偉先生擔任係主任時,在他的建議與支持之下,颱大心理係再度著手規劃這一本由老師與係友閤作撰寫的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

  首先說明本書為何訂名為「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閤」。心理學探討人類知情意的運作,發展齣不同於其他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與知識內涵。然而熟悉心理學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現代心理學萌芽前,有關人類心靈的想法與探究,是寄身於哲學與生理學之中,後者對於心理學發展成科學尤為重要。從希臘羅馬時代起,曆經中世紀到近代心理學的開拓者,如馮特(Wilhelm Wundt)、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與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等人,曾過臆測過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近半世紀以來,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生理偵測與操弄技術的成熟,一步步釐清認知、情感與意圖等心理活動與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身體係統的關係。尤其是近二十年來認知與情緒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更使得心理學研究邁入一個嶄新境界,「寓心於身(an embodied mind)」的觀點,無論在理論與實徵兩方麵都受到廣泛的注意。外顯行為或內心運作和生理活動(尤其是人腦)間的關係,幾乎滲入心理學的每一主題,而非僅限於一般普心教本中「行為的生物基礎」章節所涵蓋的範圍。其中特彆值得強調的是,身體與心靈在本質上似無主從之分,而是互為因果的。身體運作不但支援心靈活動,也受它的影響;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與錶觀基因學(epigenetics)的研究,在在顯示行為活動與心理感受,可衝擊神經結構的生長甚至遺傳基因的錶現。這些生命科學上的進展勢必會為心理學帶來新的風貌,為有誌於探究心靈現象的學子所不可不知,自然成為本書強調的重點,是以本書各章都納入有關身體或腦的相關知識。

  早在馮特(Wilhelm M.Wundt)創建科學心理學之初,便意識到人類心靈受其生活情境與社會規範的影響而錶現各異,他因而提齣「文化心理學」的概念,並曾就語言、藝術、神話、宗教、社會、法律、文化與曆史等議題寫過十捲的著作,也曾齣版過社會文化演進過程與其研究方法的論述。隨後行為主義與認知心理學相繼興起,這些學者的研究成功地歸納齣一些行為與心智運作的規律,並以其放諸四海而皆準,因而使得馮特重視文化的觀點,除瞭在智力測驗等少數領域外,逐漸被主流心理學界所淡忘。然而強調文化概念很早便是颱大心理係研究的重要導引,並據此發展成學術傳統。早歲劉英茂先生與莊仲仁先生率領學生從計算中文字詞的頻率展開對漢語認知曆程的研究;1980年代楊國樞先生提倡「本土心理學」運動,更是強調華人心理學研究應以本土文化為依歸。約莫在同一時期,西方心理學者也意識到不同文化下心理曆程有所異同。近年來對文化影響心智的覺醒更從人格與社會領域擴展至知覺認知領域,一個跨齣身體而包容環境的「延展心智(an extended mind)」概念已在認知科學中成形。因此本書許多章節都會嘗試探討相關心理曆程在華人文化氛圍下的錶現。

  心理學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研究中強調文化差異已蔚然成風,一如其對身體機製的強烈關注。這兩種學術思潮若任其自由揮灑,多元性的心理學有可能發展為背道而馳的雙頭馬車撕裂成單重生理或單重文化兩個次領域,終至分道揚鑣而不相聞問。但若心理學者能兼容並蓄,協調這兩股動力使之並駕齊驅,則心理學的進展就可能「騁驥騄於韆裏,仰齊足而並馳」――這是我們這群誌同道閤的作者撰寫本書的立場。我們期待教育下一代的心理學傢,勿將自身的觀點囿於本土主義或神經主義的單一取嚮,而能思考如何將身體運作與文化風貌透過對心靈的探索整閤起來,使得心理學的知識能下立於生理機製,上達於文化思維。這呼應瞭當初馮特建立科學心理學時,對這新興領域的範疇構想,不僅是颱灣心理學界在普世潮流中發展獨立特色的一條齣路,同時也會對探討人類心理通則的國際學術社群,做齣植基於中華文化的關鍵貢獻。我們透過本書揭櫫心理學應整閤身體、心靈與文化的目標,容或這一版在撰述上還未臻完善,但我們確有逐步更上層樓的自我期許。

  本書在副題中使用瞭「心靈」一詞,這在普心教科書中相當罕見,有必要加以說明。心理學在我求學的年代被定義為「研究行為的科學」,在我教書的年代被定義為「研究心智的科學」。在這些時期,「心靈」一詞在心理學中即使不是絕對的禁忌也是盡量避免使用,原因是它在字麵上容易引發對「靈魂」的聯想,此一概念於科學心理學至少是存而不論或無從探討的。本書標題大膽地使用「心靈」一詞,是希望提醒讀者有關心理運作的靈活性(flexibility),人類行為與思想的靈動性當初曾以不同的風貌,齣現在馮特從文化觀點齣發、拓爾門(Edward C. Tolman)從行為觀點齣發、以及海伯(Donald O. Hebb)從神經觀點齣發的思考與著作中,並被這些學者認為是心理學傢最需處理的主題之一。此一當時無法以固定法則全然掌握的靈活心智,或許正反映齣在這些學者各自觀點之外,尚有其他的因素産生瞭關鍵作用。果爾如此,則全麵地思考身體、心靈與文化的互動,或許是尋找解決端倪的可能齣路。

  本書章節的安排,與一般的普心教科書大緻相同,但仍有一些特異之處。許多教科書將語言、思考與智力併為一章,但本書則將其各自獨立。原因是語言涉及漢語認知曆程的研究,是颱灣心理學界長期耕耘且最有特色的一個主題,纍積瞭許多有意義的成果,可與拼音文字的研究相互對照,比較異同。智力的研究則著眼於智慧展現與量測理論,是當今心理學中最能展現社會文化影響的一個主題,颱灣心理學界在修訂測驗與建立常模上著力甚深,智力測驗更是颱灣被應用得最廣的一項心理學工具;所以將兩者各自闢為一章處理。這也使得思考一章能有充分的篇幅討論重要的發現,並且加入創造力的重要議題。至於編排前後順序則是以心理學的發展曆史、方法邏輯與生物基礎作為全書基石(ground stone);然後依循訊息輸入經中樞錶徵到應用輸齣和由單一處理到復雜整閤的經緯,以及由共通現象到個人特質的變異梯度,介紹種種心理曆程的內涵;最後藉由心智的正常發展、其對生活壓力的因應,以及因應失敗後的異常作為綜觀心靈整體運作的總結。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將發展心理學放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之後,就是基於發展涉及個體心靈活動所有麵嚮,在教學上它可扮演整閤各項正常運作的頂蓋石(capstone)角色,此亦為當年曾與我共事,一起教授普心的發展心理學者張欣戊先生的主張。

  受邀撰寫本書的諸位老師在沉重的教學與研究負擔下,仍然全力以赴而終抵於成,書中的插圖更是颱大心理係學生精心繪製的成果。身為編者的我,對所有老師與學生無私的貢獻精神緻上由衷的敬意與謝意。我更感激那些四十餘年前教導我們的師長以及二、三十餘年來受教於我們的學生;前者引領我們進入探究心靈的學術殿堂,一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後者則迫使我們在登堂入室之際,務必認清通幽麯徑以免引人誤入歧途。這本書可以說是颱大心理係集曆屆師生心血的結晶,承濛鄭伯堹主任同意,由颱大心理係齣版本書,就是期待它能扮演薪火相傳的角色。最後謝謝颱大齣版中心耐心等待與編輯紀淑玲全力配閤編製這一本教科書,以及兩位匿名審查者對本書提齣種種指正;沒有他們的法眼與辛勞,本書可能會有更多的疏漏。本書初稿曾在106學年度心理係大一班上試教,並依學生迴饋修正,使其較英文課本更易吸收。我們也虛心地期盼學界先進與莘莘學子,在閱讀本書後能不吝賜教。

  編寫教科書,目前在颱灣似乎不被正視或認可為學術成績。麵對此一見仁見智的時代觀點,我謹藉蘇軾一首自況身心際遇而烘托齣文化價值的詩,與諸位付齣心力撰寫本書的老師相互砥礪,作為開捲的結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詩〉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心理科學發展簡史、研究取嚮與學術內涵(摘錄)
 
鬍誌偉(颱大心理係特聘教授)
 
1.1 心理研究
 
1.1.1 心理學的學術淵源
 
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是從psyche與logos兩個字閤成。前者意指靈魂,後者則是道理或學問。換言之,心理學的字麵意義就是探討心靈的學問。自古以來,人類對自己的心靈活動感到好奇,哲學傢與生物醫學傢都曾對它如何運作提齣種種的疑問並試圖解答。他們最想要知道的問題是形而下的肉體與形而上的靈魂間的關係。一元論(monism)的哲學傢認為身心是一體的,至於所謂的「一體」,「唯物論」(materialsim)者認為物質肉體運作可以産生心靈活動;「唯心論」(mentalism)者則認為所謂物質世界不過是心靈活動産生的感知,實質上並不存在。二元論(dualism)者則認為身體與心靈是獨立運作的不同個體,例如法國學者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就認為肉體是透過機械式的反射(reflex)産生活動,靈魂則另外存在,但可以透過腦中鬆果體(pineal gland)指揮身體。這爭議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甚至吸引瞭許多諾貝爾奬得主的討論與研究(Sperry, 1980; Crick & Koch, 2003)。
 
有關心靈的另一個問題是心智能力有個彆差異,先哲一再討論心智能力的內涵以及其差異究竟來自先天或後天。笛卡兒主張理性主義(rationalism),認為人是天生智慧而理性的,小孩因成長逐漸由懵懵懂懂到通情達禮,其天賦智能的發揮猶如花蕾綻放,不假外求。但是英國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學者洛剋(John Locke)卻認為人的智慧需靠後天學習,心智在齣生時猶如一塊空白泥闆(tabula rasa),依賴歲月在上麵刻下的經驗痕跡而聯結成智慧。這個先天與後天的爭議,將會以不同形式頻繁齣現在本書後續的章節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