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緒論:心理科學發展簡史、研究取向與學術內涵(摘錄)
胡志偉(臺大心理系特聘教授)
1.1 心理研究
1.1.1 心理學的學術淵源
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是從psyche與logos兩個字合成。前者意指靈魂,後者則是道理或學問。換言之,心理學的字面意義就是探討心靈的學問。自古以來,人類對自己的心靈活動感到好奇,哲學家與生物醫學家都曾對它如何運作提出種種的疑問並試圖解答。他們最想要知道的問題是形而下的肉體與形而上的靈魂間的關係。一元論(monism)的哲學家認為身心是一體的,至於所謂的「一體」,「唯物論」(materialsim)者認為物質肉體運作可以產生心靈活動;「唯心論」(mentalism)者則認為所謂物質世界不過是心靈活動產生的感知,實質上並不存在。二元論(dualism)者則認為身體與心靈是獨立運作的不同個體,例如法國學者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就認為肉體是透過機械式的反射(reflex)產生活動,靈魂則另外存在,但可以透過腦中松果體(pineal gland)指揮身體。這爭議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甚至吸引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討論與研究(Sperry, 1980; Crick & Koch, 2003)。
有關心靈的另一個問題是心智能力有個別差異,先哲一再討論心智能力的內涵以及其差異究竟來自先天或後天。笛卡兒主張理性主義(rationalism),認為人是天生智慧而理性的,小孩因成長逐漸由懵懵懂懂到通情達禮,其天賦智能的發揮猶如花蕾綻放,不假外求。但是英國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學者洛克(John Locke)卻認為人的智慧需靠後天學習,心智在出生時猶如一塊空白泥板(tabula rasa),依賴歲月在上面刻下的經驗痕跡而聯結成智慧。這個先天與後天的爭議,將會以不同形式頻繁出現在本書後續的章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