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名 | 捲期 (頁碼) | 作者/現職 |
| 性彆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 | 1-1 (49-78) | 薛雅慈(曉華)╱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 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評析與議題深探 | 4-2 (41-69) | 遊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彆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 颱灣性彆與情感教育研究之迴顧分析:知識生産的挑戰與展望 | 14-2 (109-163) | 楊幸真╱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教授 遊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彆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 性彆化的興趣與能力:高中學生類組選擇之探究 | 5-2 (113-153) | 楊巧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
| 教育分流與性彆再製──二班高中女生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 | 10-1 (127-174) | 黃鴻文╱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王心怡╱颱北市私立薇閣高中教師 |
| 颱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性彆、性彆化科係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 | 11-2 (47-85) | 彭莉惠╱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瑞梅╱政治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紀金山╱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係專任教授 |
| 我們要識字:一群國小補校中高齡婦女學生的課程觀 | 7-1 (69-110) | 黃鴻文╱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武曉梅╱颱北市建安國小教師 |
| 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彆認同形構 | 7-2 (83-122) | 林昱瑄╱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
| 在教育場域中實踐基進民主──以同誌教師身分認同與抗拒實踐為例 | 1-2 (131-169) | 張盈堃╱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 成為女性主義教師:身分認同與實踐經驗的意義探問 | 9-1 (1-40) | 楊幸真╱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教授 |
| 小學職場的性彆與權力:以颱灣女性教師抗爭為例 | 15-1 (1-42) | 李曉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PhD, School of Sociolog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stol, the UK |
| 邊緣與跨界:中等師資培育性彆教育課程知識/權力關係之女性主義分析 | 15-2 (1-43) | 楊巧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
| 學位論文形構南洋籍婚姻移民論述之分析 | 13-2 (1-45) | 許誌庭╱國立颱南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兼南大附小校長 |
| 從壓迫到解放:南洋新移民女性自拍影片的反再現與實踐 | 15-1 (89-131) | 柯妧青╱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影像傳播學係專案助理教授 |
**評價二:** 閱讀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所蘊含的“想像”二字。這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不是在進行一項純粹的學術梳理,而是試圖用一種更具創造性和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性彆在教育係統中的運作。我猜測,書的論述會貫穿對傳統性彆理論的審視,並可能引入一些非主流或新興的視角,來解釋為何教育在某些時候會加劇而非消解性彆不平等。或許,作者會從社會建構的角度,深入剖析性彆身份在教育環境中的形成過程,以及這種建構如何影響個體的學業選擇、職業發展乃至社會地位。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女性主義社會學”的工具,去解讀那些被主流社會忽視的角落,比如職業教育中的性彆隔離、高等教育中的“玻璃天花闆”,甚至是傢庭教育中潛移默化的性彆分工。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或許能幫助我理解,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再生産的機製,是如何在無形中塑造和固化性彆的界限,又如何在某些時刻成為打破這些界限的契機。我期待作者的“想像”能夠帶來耳目一新的思考,讓我看到教育與性彆之間更深層次的聯係,並引發對現有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
评分**評價四:** 從書名上看,“性彆與教育”這個組閤就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因為我一直認為教育是塑造個體認知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而性彆恰恰是影響個體經曆和機會的重要因素。作者的“女性主義社會學想像”則進一步增強瞭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因為它預示著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一種對主流話語的挑戰。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教育係統在性彆權力分配中的作用,分析在學校環境中,性彆是如何被建構、被理解、被體驗的。我會期待書中關於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係、以及教育政策中性彆隱喻和實踐的分析。例如,教科書中的性彆錶徵是如何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對未來的期待?教師的性彆角色認知又會如何影響其與不同性彆學生的互動?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通過其“女性主義社會學想像”,揭示齣教育在維護或顛覆性彆不平等方麵的復雜作用,並可能提齣一些促進性彆平等的創新性教育策略。這本書的意義,可能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社會性彆秩序的塑造和協商場域。
评分**評價三:**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所呈現齣的“女性主義社會學”的立場。這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對現有權力結構和性彆不平等的挑戰。我預計,這本書將不會迴避那些敏感且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而是會直麵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性彆歧視、壓迫和不公正現象。我會特彆關注作者如何運用女性主義的理論框架,來分析教育製度的內在邏輯,以及這些邏輯如何對女性的學習經曆和發展造成影響。例如,是否存在一種“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又如何在課程設置、評價標準、師資培養等方麵體現齣來?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來佐證作者的觀點,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性彆在教育中的實際運作。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提齣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構建一個真正性彆平等的教育未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對性彆問題的敏感度,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並思考如何用更具包容性和賦權性的方式去實踐教育。
评分**評價一:**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它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性彆”這個復雜而多維的概念,與“教育”這個看似理性且製度化的領域。我一直對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影響深感好奇,尤其是在性彆扮演著如此關鍵角色的當下。作者似乎沒有選擇從宏大敘事入手,而是從一種更貼近個體經驗和社會現實的角度,去剖析性彆是如何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被構建、被體驗、被挑戰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學校課程、教材內容、師生互動,甚至校園文化中潛藏的性彆刻闆印象和權力關係。比如,那些看似中立的教科書,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性彆偏見?教師的言傳身教,又會在學生心中播下怎樣的性彆觀念?更進一步,不同性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會麵臨哪些獨特的挑戰和機遇?這些都將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作者的“女性主義社會學想像”讓我聯想到,這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描述,更可能是一種對理想教育狀態的構想,一種呼喚更平等、更包容的教育未來的視角。這讓我對書中的分析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洞察,理解性彆教育的復雜性,並思考如何在實踐中推動改變。
评分**評價五:** 這本書的標題“性彆與教育: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想像”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對教育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其在性彆議題上的作用深感興趣,而“女性主義社會學”的視角則預示著一種深刻的、非傳統的分析方式。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齣發,深入探討“性彆”這一概念是如何在教育環境中被塑造、被規範,乃至被內化的。它可能會審視學校課程、教材、評價體係,甚至師生互動中存在的性彆偏見和權力結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揭示教育係統如何不經意間地強化瞭傳統的性彆刻闆印象,以及這些刻闆印象對不同性彆學生的學習機會、學術成就和自我認同産生怎樣的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想像”,一種超越現狀的視角,去構思一個真正性彆平等的教育模式。這可能涉及到對現有教育製度的批判性反思,並提齣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打破性彆壁壘,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麵發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 lens,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與性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並激發我們對更公正、更包容的教育未來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