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

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lo Morgan
圖書標籤:
  • 澳洲
  • 沙漠
  • 心靈之旅
  • 醫生
  • 遊記
  • 文化
  • 反思
  • 個人成長
  • 自然
  • 冒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通過任何考驗的唯一方法,就是麵對考驗。這是無可避免的。」──澳洲原住民長者 皇傢黑天鵝
  「隻有等到最後一株樹被砍掉瞭、最後一條河被汙染瞭、最後一尾魚被捕食瞭,人纔會發現金錢並不能充飢。」──剋裏族印第安人的預言

  由於受到「真人部族」的召換,瑪洛.摩根加入瞭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從第一天的旅程開始,她便持續接受來自生理、心理不同的測試與考驗。在這段不平凡的旅程中,她驚訝地發現原住民是如何與大自然維持和諧的生態關係,並見證瞭「真人部族」沿襲自然、原始本能生存方式、傳統五萬年古老文化的哲學智慧。

  作者緻讀者

  這本書根據事實寫成,靈感源自真實的經驗。你將發現,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並未依賴筆記。本書以小說形式齣版,是為瞭保護書中描述的原住民小部落,以免他們遭受法律睏擾。部分細節已被刪除,以尊重不願洩漏真實姓名的朋友,並確保書中描述的原住民聖地、地點繼續保持隱密。

  為瞭省去你到公共圖書館走一趟的麻煩,我特地將重要的曆史資料納入書中。我也能幫你省去親自到澳洲走一遭的麻煩。要瞭解今天澳洲原住民的生活情況,隻需到任何何美國城市,看看那些居住在城市的一隅、過半數依賴失業救濟金度日的黑人──有工作的,乾的是低賤的粗活。他們的文半已經淪喪──就像美洲原住民,被迫居住在指定的地區,世世代代不準奉行他們的傳統信仰。

  我不能幫你省掉的,是書中傳達的「變種人訊」!

  美洲、非洲、澳洲似乎都在努改善種族關係。然而,在澳洲內陸乾燥的心髒地帶的某個角落,我們仍能聽到一個緩慢的、穩定的、古老的脈搏聲,那兒有一群特立獨行的人類。他們對種族主義不感興趣,他們隻關心其他人類和我們的生存環境。瞭解那個脈搏聲,就是進一步瞭解人類的處境和人的本性。

  本書原本是一部立場溫和、自費齣版的作品,後來卻引起廣泛的爭論。讀者可能會認為,書中那位充當我的翻譯的原住民,在過去幾年並未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章:人口調查、賦稅、強製投票、土地使用、採礦許可證、齣生和死亡報告等。他也可能煽動其他部落民眾,不遵從政府的法律。有人要求我,讓此人公開露麵,並且帶領一批人沿著書中我走過的路綫,到沙漠中走一遭。我拒絕瞭!這一來,彆人就可以指控我幫助這些人違反法律,或指責我撒謊、憑空捏造齣這些人,因為我沒辦法讓這些部落民眾公開露麵。

  我的答覆:「我並不代錶所有澳洲原住民發言。我隻代錶內陸一個被稱『野人』或『原始人』的小部落。」後來,我再度探訪他們,一九九四年元月前幾天迴到美國。我再次接受他們的祝福,他們也贊許我執行這項任務的方式。

  對你,讀者諸君,我願意說這樣的話:「眾所周知,有些人看書隻為瞭逍遣。倘若你是這樣的人,那就請隨興一讀,讀完就擱到一旁,就當看完一場好戲,對你來說,這隻是一本小說書,而做為小說,它不會讓你失望的,你不會浪費你的錢。

  不過,你若是有心人,這本書的訊息會清晰響亮地傳到你耳中。讀瞭之後,你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瞧,被挑選參加那次徒步漫遊曠野之旅的,原本極可能是你。相信我,不知多少,次我但願被挑中的是你。

  每個人都得麵對自己的『內陸經驗』,我的隻是碰巧發生在真實的澳洲內陸。但我所做的,你也會做,不管是誰參加那趟旅行。」
  當你的手指翻動這些書頁時,但願書中的人打動你的心。我用英文寫這本書,但他們的真理是超越任何語言的。

  建議你,玩味書中的訊息,品嘗你認為正確的、唾棄其餘的,這畢竟是讀書的不二法門。
  依照沙漠部落的習俗,我也取瞭個新的名字,以反映我的新技能和任務。

  「旅人之舌」敬上
曠野的低語:深入太平洋深處的孤島群像 作者: 伊萊亞斯·範德堡(Elias Vanderbilt) 齣版社: 藍鯨齣版社 頁數: 480 頁 內容提要: 《曠野的低語》並非一部關於地理探索的經典之作,而是一部深度交織瞭人類學、生態學與生存哲學的田野考察錄。伊萊亞斯·範德堡,一位曾在戰地進行過長期醫療服務的資深人類學傢,在卸下白袍後,將目光投嚮瞭地球上最為隔絕、最少被現代文明觸及的太平洋南端——一個被稱為“星鏈群島”(The Astral Chain Archipelago)的火山群落。 這本書記錄瞭範德堡在為期五年的時間裏,在這些僅有零星幾座島嶼有人定居的地區進行駐地研究的詳盡筆記和深刻反思。他並非尋找失落的文明,而是試圖理解在極端物理條件和封閉社會結構下,人類如何構建其世界觀、應對死亡以及定義“傢園”的復雜過程。 第一部分:海與火的序麯——抵達與適應 範德堡的旅程始於一次充滿波摺的海上航行。他摒棄瞭商業航綫的便利,選擇搭乘當地漁船,親身體驗瞭太平洋風暴的無情。本書的開篇詳細描繪瞭群島的地理特徵:由古老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崎嶇海岸綫、稀疏卻極具適應力的植被,以及終年不散的海洋霧氣。 他首先登陸的是最大的有人居住島嶼——“瓦卡利”(Wakalī),一個由三個氏族共管的聚落。範德堡沒有采取預設的觀察者姿態,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融入的方式。他學習瞭他們古老的導航術,那套完全依賴星象、洋流和特定海鳥遷徙模式的知識體係,這種知識的精準度令習慣於衛星定位的現代人感到汗顔。 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描述瓦卡利人對“潮汐時間”的獨特理解。對他們而言,時間不是綫性的度量,而是周期性的迴歸。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儀式都與海洋的漲落緊密相連。範德堡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時間觀如何重塑瞭他們的決策製定過程——耐心不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邊界的消融——社會結構與禁忌的編織 本書的中間部分深入探討瞭群島上更為微妙的文化結構。星鏈群島的社會以母係血緣為核心,但權力結構卻齣人意料地由“守歌人”(The Chant Keepers)——一群專門負責記憶曆史和律法的年長男性——所掌握。 範德堡通過記錄數次重要的“珊瑚祭典”,揭示瞭這些社會如何通過儀式來維護脆弱的生態平衡。他記錄瞭關於“深淵之魚”的傳說,這是一種被禁止捕撈的深海生物,它被視為連接祖先與未來的媒介。他觀察到,當一位年輕的漁民因飢餓而觸犯禁忌時,社群的反應並非簡單的懲罰,而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社會重塑”過程,這迫使整個社區重新審視其核心信念。 一個引人注目的章節聚焦於“石頭語”。群島上的某些區域,由於火山活動和地質構造的特殊性,會發齣低頻的嗡鳴聲。當地人相信這些是“土地的心跳”。範德堡利用他有限的聲學設備進行瞭測量,發現這些聲音確實存在,但其文化解釋遠比物理現象復雜得多。他記錄瞭“聲音的翻譯者”如何將這些自然界的振動,轉化為指導農耕和婚配的社會指令,揭示瞭人類心智在麵對未知環境時,構建意義的強大能力。 第三部分:遺忘的重量——麵對不可見的威脅 隨著研究的深入,範德堡開始接觸到群島之外的影響:偶爾齣現的遠洋貨輪的殘骸,以及從外界引入的微小但具有破壞性的元素。他開始記錄“白色的衰敗”——一種無法被當地草藥治愈的皮膚疾病,這可能是早期接觸帶來的病毒或環境汙染的後果。 在這一部分,範德堡放棄瞭純粹的田野記錄,轉而探討知識的局限性。他努力嘗試嚮當地人解釋現代醫學的原理,卻發現科學的邏輯在他們基於直覺和經驗的知識體係麵前顯得蒼白無力。他描述瞭一位老薩滿,麵對疾病,他沒有使用草藥,而是將病人帶到一處被認為“靈魂過於喧囂”的懸崖邊,讓他獨自麵對海風。最終,病人奇跡般地康復瞭。 這促使範德堡深刻反思:我們所謂的“進步”,是否隻是用一種脆弱的、依賴復雜基礎設施的生存模式,替換瞭一種根植於環境的、更具彈性的適應方式? 結語:迴聲與寂靜 《曠野的低語》的結尾是範德堡離開群島的場景。他沒有收獲任何可以發錶在主流期刊上的“突破性發現”,但他帶迴瞭對人類生存哲學更深層次的理解。他意識到,那些被現代社會視為“原始”或“落後”的知識體係,在麵對真正的、不可預知的生存危機時,可能比冰冷的統計數據更具指導價值。 本書以一種沉靜而富有哲思的筆調,描繪瞭一群在地球邊緣,用最簡單也最復雜的方式,與自然共存的人群。它不是關於徵服,而是關於傾聽——傾聽曠野深處,那些不被現代世界注意到的、卻至關重要的低語。這本書是對那些正在快速消失的、與土地有著本體論聯係的生存智慧的深沉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洛.摩根 (Marlo Morgan)


  身為醫生的瑪洛.摩根緻力於推展預防醫學教育計畫,並獲得前往澳洲參與研究計畫的機會。有鑑於澳洲的種族歧視問題,瑪洛企圖為原住民在經濟獨立、種族融閤上貢獻自己的心力。而一場原住民頒奬的午宴,成瞭她意外的人生之旅,經過瞭心靈的洗禮,瑪洛將引領讀者迴歸自然、反璞歸真。

譯者簡介

李永平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山大學外文係、外文研究所教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退休後長居淡水。除瞭作傢及教授的身份,李永平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翻譯傢。2017年9月22日去世,骨灰撒入淡水外海。

圖書目錄

《曠野的聲音》得奬紀錄
全國教師會與天下雜誌一九九九年聯閤推薦給全國教師的十本好書-決選委員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李朝明教授
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奬得奬文
作者自序
作者緻讀者
作者識
再版序 洪蘭教授
第一章 來自文明的貴客
第二章 投下假票
第三章 天然的鞋襪
第四章 就位、預備、起跑
第五章 振翅高飛
第六章 饗宴
第七章 何謂社會安全?
第八章 無綫電話
第九章 在澳洲內陸戴的帽子
第十章 無價的珠寶
第十一章 肉汁
第十二章 活埋的樂趣
第十三章 療傷
第十四章 圖騰誌
第十五章 鳥
第十六章 縫紉
第十七章 音樂的藥
第十八章 解夢人
第十九章 晚餐的不速之客
第二十章 螞蟻的滋味
第廿一章 率眾前進
第廿二章 我的誓約
第廿三章 夢境乍現
第廿四章 檔案
第廿五章 受命
第廿六章 非生日快樂
第廿七章 隨波而去
第廿八章 洗禮
第廿九章 脫離樊籠
第三十章 圓滿的結局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洪蘭教授(中央大學認識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一直以為,「寜靜緻遠」是修身養性、品格方麵的形容詞,從來沒有想到它有生活上的真實性。在我看到《曠野的聲音》一書後,纔發現「寜靜」的確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當你把所有人為的東西(珠寶、首飾、衣服、鞋子)通通都拋下,以你最初來到人間的本色去體驗大自然時,你就會聽到風要告訴你的話、看到雲要傳給你的訊息、聞到遠處水的氣息,你就能赤手空拳地在沙漠中生活瞭。

  《曠野的聲音》是一本令人震撼的書,最主要是因為作者瑪洛是跟你、我一樣在大都市──所謂「文明社會」中長大的人。她能跟著澳洲土著一起在滾燙的沙漠中行走、沒有任何文明的配備而活瞭下來,錶示你、我也有這種可能性,這是我們從來不敢相信的。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當拋離一切文明,沒有太陽眼鏡、沒有防曬油、沒有Nike鞋,赤著腳在沙漠中遊蕩時,你身體裏祖先傳給你的本性會再度躍齣,讓你用幾百萬年前祖先生活的方式,在這地球上生存下去。這是為什麼本書的英文名字叫”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我們以為已經沒有瞭的本能,在層層文明外衣之下,仍然存在;當然,這本書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原住民給瑪洛取的名字是”Mutant”。澳洲在南半球,從北半球人的觀點來看,澳洲是”Down Under”──這個書名有很多層意義,很有趣。

  當瑪洛赤著腳在滿是荊棘的地上走,芒剌紮進她的腳,使她無法行走時,原住民跟她說:「現在你隻有忍耐,忘掉腳上的疼痛吧。學會忍耐,把注意力轉到彆的地方。」「忍耐」、「把注意力轉到彆的地方去」,這是多麼好的處世之道──人是動物,受到大自然的規範,在大自然中哪有處處順利的事?動物齣來覓食,找得到食物是福氣,找不到是本份。我們看到大自然中所有的動物都很有耐性,獅子在潛行追蹤獵物時、貓守在老鼠洞口等待時,牠們都知道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有忍耐力的一方,隻有人類沒有耐性。人類稍不如意便怨天尤人,以緻於憂鬱癥越來越多,自殺變成人類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過去心理動力學派治療憂鬱癥病人,是要他們把憤怒發洩齣來;後來發現,越發洩越糟糕,本來是小怒,大吼大叫發洩完後,生理反應使小怒升級為大怒,對身心更不利。「忍耐」、「把注意力轉移到正嚮的事情上」,原是現代治療憂鬱癥的方法,想不到竟然從澳洲土著嘴裏說瞭齣來──我們纔發現,它原來就是我們祖先能夠生存下來、把基因傳因傳到我們身上的不二法則。現在想一想有多少事,如果當事人忍一忍,風波就能過去,世界會少瞭多少戰爭、人間會少死多少人命。

  瑪洛發現,每天黃昏紮營時是部落人最快樂的時光,他們講故事、唱歌、跳舞、玩遊戲、談心,他們互相搓揉肩膀、背部。靈長類學傢發現,猿類黃昏時的「梳理」(Glooming)也是他們最快樂、最寜靜的時光,隻可惜現代人每天無事忙,全颱灣竟隻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傢庭可以全傢坐下來一起共進晚餐。人際互動、肢體接觸,本是動物情緒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文明的社會為瞭追求物質的享受、犧性瞭心靈的需求,憂鬱癥變成瞭現代瘟疫。然而,在一無所有的原住民身上,他們保有人類最初始的快樂──互信、互動、互助。瑪洛提到部落人沒有醫療設備,但他們的壽命卻很長──心靈的平靜與滿足,應該是他們長壽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應該是「飲食簡單純樸」。瑪洛說,原住民的大餐是用樹枝到樹叢中去挑、去掏,然後用一片樹葉托著美食,再用一片樹葉蓋著、放進火裏去烤。她好奇打開樹葉一瞧,美食原來是一條條的蛆,她從此學會不再說:「永不(Never)。」

  很早以前,南中國海有次船難,有十七個人飄流到澳洲北部達爾文港附近,登陸後,因不知身在何處,便往內陸走,結果大多數人飢渴而死,最後被救的是一個中國人。他說,他去腐木中找蛆吃,白人看瞭嚇壞瞭、寜死不肯吃。他記得,小時候聽過大人說晉朝的石崇宴客,有一道美味的菜是彆的有錢人怎麼也燒不齣來的,有一個客人好奇,偷潛入廚房去看用的是什麼肉這麼香滑可口,隻見石崇的大師傅拿個盤子到廁所去,用力拍打掛在廁所的一塊腐肉落下許多蛆──原來這個人間美味是「蛆」。他想起瞭這個故事,知道蛆是可以吃的(是蛋白質),於是他就硬著頭皮吃瞭,結果就活下來瞭。

  其實,一切都在我們一念之間:「覺得是蟲,就惡心不敢吃;覺得是大自然賜的蛋白質,就可以安心地吃。」所以瑪洛說,他們每天齣發行走前,必先禱告,感謝上天將要賜給他們的食物,他們也絕不多取──既然是上天的恩賜,有吃就好,怎可多要?瑪洛這一路上,吃過甲蟲、螞蟻、白蟻、青蛙、蛇、食蟻獸……任何他們遇見的動物。有時,早上或中午都找不到東西吃,她就把路上的風景當成嚮宴,在石頭上、在天空中都看到隱藏的圖畫,用這個方法來忘記飢餓。

  原住民沒有時鍾、手錶,山中固然無歲月,但他們有他們計時的方式。他們以唱歌的方式來測量距離和時間,一百句歌詞的、五十句歌詞的,就像中國古代的銅壺滴漏或民間所說的一盞茶功夫、一柱香的時間,一樣可以達到計時的目的。瑪洛說,澳洲原住民排斥書寫的語言,因為他們認為那等於丟棄記憶的能力;我很驚訝地發現,二韆年前蘇格拉底也是如此說:「字母的發明,使學習者的心智産生遺忘,因為他們已經不再需要用到記憶瞭,他們交給外在的書寫文字而不再用記憶來記。」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民族,竟然講齣一樣的話,它使我有「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跟原住民在一起生活久瞭以後,瑪洛開始懂得珍惜、凡事不再視為理所當然,幾口清水可以紓解乾渴、任何食物都有滋味。她這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煩惱著如何保有工作、如何討好老闆、如何投資發財、如何儲存退休老本,在澳洲的沙漠中這一切都不存在瞭。部落民族唯一的保障,是日齣日落、永無休止的大自然循環。而這個最沒有安全保障的民族,卻是最沒有罹患胃潰瘍、高血壓、循環係統毛病的民族。它就是三韆年前《左傳》〈顔斶說齊王〉中的「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同樣意思。隻要是真理,古今中外不論民族、文化,看到的都是一樣。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竟然可以這樣一無所有地活,而且得的這麼滿足」。人隻要不去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心一放開,「美」就進來。瑪洛本來最討厭蛇,但在沙漠中看到一窩蛇,有兩百條之多,都有姆指粗,鑽來扭去:如果是過去,她一定驚恐大叫惡心而逃,但現在的她感恩,因為這些蛇的存在是提供旅人的食物、保持自然界的平衡,而任何食物中所含的水份,都是極其珍貴的。他們晚上躺在沙漠中睡覺、圍成雛菊形狀、腳趾相接在圓圈中心,這樣能使有限的獸皮發揮齣最大的保暖效果。在星空下,她感受到這些純潔天真充滿愛心人身上所發齣來的氣息;他們的「無」,使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碰觸全人類的意識、不需語言而能相互溝通,他們無所求、故無所不在。

  我們渴望這樣的社會,一個互信互助、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在經過這麼多年選舉的暴力語言後,對於這種心靈的平靜特彆嚮往。「寜靜緻遠」不再是一句話,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動力。這本書在物慾橫流的現在社會像一股清流,讓我們眼睛一亮、心胸自然變大。人是百代的過客,應求此生的目的與意義,就像達文西說的:「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但願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瑪洛所送齣的訊息,不忮不求、充實地過一生。

圖書試讀

新版作者自序
 
十五年之後
 
 問世後這些年,這本書已經流傳到世界各地,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這段期間,身為作者,我也四處旅行。伴隨我巡迴歐美,和我ㄧ起舉行演講會和簽名會的是我的老友,澳洲烏倫傑瑞(Wurundjeri)部落長老布爾南姆.布爾南姆(Burnum.Burnum)。
 
公元二○○一年,由於這本書,我迴到瞭澳洲。這次召喚我迴去的是澳洲大陸最權勢的原住民婦女領袖,愛麗絲.凱利(Alice Kelly),新南威爾斯省東南部穆奚.穆奚族(Mutthi Mutthi)長老、部落法律與知識的守護者、韋蘭特拉湖泊文化遺産(Willandra Lakes Heritage)的看管人。她贊賞我的作品,帶我去探訪她齣生的那棵誕生樹,要求我協助,幫她嚮一間博物館索迴古代一位原住民公主──被稱為濛哥湖夫人(Lake Mungo Lady)──的遺骸。她邀我到傢中一坐,與我分享澳洲原住民婦女的智慧。她把我當成值得信賴的聖道守護者,讓我倍感榮幸。
 
我永遠記得愛麗絲那雙幽黑、銳利、一瞬不瞬凝視著我的眼睛。那時我正準備迴答她提齣的一個問題:「這本書在讀者的生活中,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一群居住在沙漠,隻會講自己的語言,一輩子從未離開傢園的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真的能打動外人的心靈嗎?」
 
我告訴她加拿大一對夫妻的故事。兩口子都坐輪椅。他們讀瞭這本書,被書中提到的非競爭性遊戲──沒有輸傢的遊戲,人人皆大歡喜──深深感動。於是夫婦倆開始設計、製造些玩具大受歡迎,使這對夫妻能夠自食其力,同時也讓數以韆計的孩子,有機會學習和體認「雙贏」經驗的價值。
 
因為這本書,我也結識瞭萊爾。那時我受邀前往美國一間聯邦監獄參加一場結業典禮,擔任主講人。儀式的舉行是為瞭慶祝受刑人心靈復健計畫圓滿成功。這項計畫引用瞭《曠野的聲音》傳達的訊息。萊爾以一人之力,幫助過數以百計被我們的社會放棄的人。萊爾的作者,讓我再一次見證我書前那首詩所呈現的人生境界:「來時兩手空空,去時兩手空空。我目睹生命的璀璨,兩手空空。」

用户评价

评分

「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在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下的場景。對我來說,澳洲沙漠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它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徵,代錶著一種無垠、一種自由,也可能是一種極度的挑戰。我一直覺得,當我們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嚴酷的環境時,我們內心最深層的部分纔會被激發齣來。一位美國醫生,他的職業本身就充滿瞭救贖的意義,而他選擇將這份職業帶到澳洲的沙漠,這讓我對他的動機産生瞭極大的興趣。他是否在尋找一種更純粹的治愈方式?或者,他自身也需要被這片曠野所治愈?我期待書中能描繪齣他在異域的生活細節,他對病患的態度,他對生命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這片寂靜的沙漠中,他聽到瞭怎樣的“曠野的聲音”?這聲音是關於自然,關於生命,還是關於他自己?這種跨越文化、跨越環境的心靈探索,聽起來就充滿瞭哲學意味,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讀物。

评分

「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魔力,它勾勒齣一幅既孤獨又壯闊的畫麵。澳洲沙漠,在我心中一直是那種極緻的、純粹的象徵,它沒有現代文明的噪音,隻有最原始的自然力量。所以,一位美國醫生,一個我們通常認為生活在科技與便利中的職業,卻選擇踏足這樣一片土地,進行一場“心靈之旅”,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位醫生跨越山海,去探索內心的荒野?我猜想,在那片沒有太多人煙的廣袤土地上,他所麵對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艱辛,更是精神上的洗禮。他或許會在與當地原住民的互動中,學習到不同的生命哲學;他或許會在麵對疾病和生命的脆弱時,對醫學的本質有更深的理解;他或許會在日夜交替、星辰變幻之間,聽到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關於自我發現和靈魂迴歸的旅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在那片“曠野”中,究竟領悟到瞭什麼。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曠野的聲音」給我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彷佛是某種來自遙遠地方的呼喚。我一直對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與塵囂隔絕的地域充滿好奇。澳洲的沙漠,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它代錶著一種極緻的孤獨,一種原始的力量,一種與現代文明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一位美國醫生,一位受過科學訓練、習慣瞭理性分析的人,竟然會踏上這樣一條“心靈之旅”,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做齣瞭這個決定?是厭倦瞭都市的浮躁,還是在醫學事業中遇到瞭瓶頸,需要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來重新思考?書中描寫的“心靈之旅”會是怎樣的曆程?是他在沙漠中孤獨跋涉,與內心對話?還是他與澳洲原住民的接觸,從中汲取古老的智慧?我猜想,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人的感官會變得異常敏銳,對生命中最本真的東西會更加敏感。這本書,或許能帶我們窺探到一位現代人在最原始的環境中,如何找迴失落的本能,如何重新連接大地,如何在這種“曠野的聲音”中,獲得一種療愈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畫麵感:「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腦海裏浮現齣廣袤無垠的澳洲內陸,那片被烈日炙烤、被風沙雕刻的土地,以及一位身處其中的美國醫生。我很好奇,為什麼一位醫生會選擇踏足這樣一個與現代醫學體係相去甚遠的荒涼之地?是為瞭尋求某種超越的生命體驗?還是在純粹的自然環境中,找尋內心深處的答案?澳洲沙漠,我想象中的它,可能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空曠,更是精神上的遼闊。在那裏,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社會身份的羈絆,隻有最原始的生命狀態和最純粹的自我。這位醫生,他會不會在麵對疾病、麵對生死的時候,有著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會不會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勞作和與當地原住民的交流中,顛覆瞭他過去的認知?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他如何在這種極端環境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又如何在內心的曠野中,找到久違的寜靜與力量。這趟旅程,聽起來就像一場關於自我救贖和靈魂洗禮的探險,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閱讀的書籍之一。

评分

光看書名「曠野的聲音: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就讓人充滿遐想。我一直對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的環境充滿好奇,尤其是有著獨特地貌和文化底蘊的澳洲內陸。澳洲沙漠,對我而言,是那種充滿神秘感和原始生命力的象徵。想象一下,一位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美國醫生,拋開一切熟悉的環境,深入這片被烈日和黃沙覆蓋的土地,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故事性的設定。我特彆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促使他做齣這樣的選擇?是逃離,還是追尋?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他將如何麵對醫療上的挑戰?又將如何與當地的原住民建立聯係?更重要的是,他在這片“曠野”中,究竟聽到瞭怎樣的“聲音”?是來自大自然的低語,還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呐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那位醫生在極端環境中,如何重新認識生命、認識自我,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綠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