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殯葬改革
  • 殯葬創新
  • 殯葬行業
  • 社會保障
  • 政策研究
  • 學術研討會
  • 2017年
  • 死亡文化
  • 民生問題
  • 服務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論文集結閤殯葬産業、學術及各領域之專傢學者,共同針對現今殯葬變革與創新的議題,進行專業或跨領域的研究與報告,有針對當前殯葬重要變革如綠色殯葬、環保自然葬、醫殯分流變革提齣分析;也有從殯葬實務層麵如遺體處理、殯葬設施一元化、産業創新等提齣新作法與新觀點;抑或從生死教育角度去探究殯葬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更多針對殯葬文化、宗教關懷、悲傷輔導等議題,進行古今時空對話與重新詮釋。這些論文的發錶無非是希望讓大眾瞭解當前殯葬改革創新與殯葬教育的努力成果,同時也希望能為政府未來推動殯葬改革提齣參考,共同期許將中華殯葬文化的深刻底蘊與孝道精神傳承下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慧芬/編著


  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

尉遲淦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副教授

陳伯瑋

  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兼任講師

曾煥棠

  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係主任

蘇何誠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繼成

  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李慧仁

  南華大學生死學係所助理教授

邱達能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專任助理教授

王清華

  萬安生命集團研訓公共部經理

王智宏

  萬安生命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主任

郭璋成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兼任講師

黃勇融

  中華民國遺體美容修復協會理事長

馮月忠

  建築師

梁慧美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廖瑞榮

  工作群管理計劃有限公司負責人

熊品華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博士生

鍾建興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活輔導組組長

鄧明宇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賴誠斌

  輔仁大學心理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主編序  i

1  殯葬創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尉遲淦  1
   壹、前言  2
   貳、殯葬創新的過去  3
   參、殯葬創新的現在  6
   肆、殯葬創新的未來  11
   伍、結論  15

2  如何落實環保自然葬麵對的問題與做法/陳伯瑋、曾煥棠  19
   壹、前言  20
   貳、文獻探討  21
   參、環保自然葬研究調查及結果  25
   肆、具體策略  30
   伍、結論  33

3  紀錄片《颱北殯儀館的囧告彆式》的影像觀點研究──以殯葬空間的改革與創新為例/蘇何誠、陳繼成  37
   壹、前言  38
   貳、拍攝緣起  40
   參、對於殯儀空間改善的建議  42
   肆、結論  49

4  試論先秦儒傢喪禮中的生命關懷/李慧仁  55
   壹、前言  57
   貳、臨終與初終  59
   參、殮與殯  68
   肆、葬與祭  77
   伍、結論  87

5 省思綠色殯葬政策背後的依據/邱達能  91
   壹、前言  92
   貳、綠色殯葬政策的依據  95
   參、對上述政策依據的反省  100
   肆、可能的解決建議  104
   伍、結論  106

6 太平間退齣醫院之睏境與改革建議/王清華、王智宏  109
   壹、前言  110
   貳、現況說明分析  111
   參、殯葬設施供需分析  113
   肆、法理分析  118
   伍、事理分析  121
   陸、情理分析  122
   柒、結論  123
   捌、建議:對現存於醫院的殯葬設施應考慮其必要性  127

7 從喪禮文化觀點探討遺體處理意涵/郭璋成  131
   壹、前言  132
   貳、喪禮文化  133
   參、相關議題  135
   肆、喪禮文化要義  138
   伍、遺體處理要義  146
   陸、魂與魄的探討  149
   柒、結論  152

8 産業變革趨勢──以「遺體修復産業」為例/黃勇融  163
   壹、前言  164
   貳、文獻探討  165
   參、研究方法  165
   肆、趨勢分析  165

9 殯葬設施一元化之策略研究──宜蘭福園及壽園兩種模式之分析/馮月忠  179
   壹、前言  180
   貳、四種殯葬設施一元化的發展情形  181
   參、颱灣地區縣市個案分析  188
   肆、宜蘭員山福園殯葬設施一元化之策略及特色  191
   伍、宜蘭羅東壽園殯葬一元化之策略及特色  198
   陸、兩種模式的比較分析  203
   柒、結論  204

10 《佛說十王經》對民間信仰中地獄觀的影響/梁慧美 207
   壹、前言  208
   貳、《佛說十王經》與〈地獄名號品第五〉的特色  210
   參、敦煌本《佛說十王經》的圖與贊  212
   肆、結論  226

11 未來環保自然葬──樹葬計畫/廖瑞榮  229
   壹、前言  230
   貳、颱灣及其他國傢推行「環保自然葬」的成效  230
   參、樹葬流程  232
   肆、環保自然葬(單一層次樹葬)規劃案例參考  233
   伍、「北歐樹葬計畫」參考實例  234
   陸、「颱南新營福園環保多元葬(樹葬、灑葬)計畫」實例參考  238

12 《莊子》生死觀與當代的自然葬/熊品華  251
   壹、前言  252
   貳、《莊子》著作的梳理  252
   參、《莊子》的生死觀  254
   肆、《莊子》的殯葬觀  259
   伍、我國曆年來的葬法分析  265
   陸、當代自然葬與環保葬的辯證  267
   柒、結論:莊子思想對當代自然葬的啓迪  269

13 孔子仁學思想對當代品德教育的意義/鍾建興  273
   壹、當代品德教育推動概況  274
   貳、孔子的仁學思想  284
   參、當代品德教育改革方針  295
   肆、結論  300

14 華人殯葬禮儀中具有的文化療癒作用/鄧明宇、賴誠斌  301
   壹、後續關懷在喪禮服務的內涵  302
   貳、西方悲傷輔導理論的限製  304
   參、殯葬儀式具有悲傷療癒的作用  306
   肆、傳統喪葬儀式産生的文化療癒作用  308
   伍、結論  311

15 如歌如詩的生命行闆──颱馬客傢送行者生命訪談紀實之意義探究/王慧芬、鄧明宇  313
   壹、前言──計畫概述與論文探究核心  314
   貳、美麗與哀愁──從客傢送行者職場經驗訪談紀實看殯葬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318
   參、幽微與光亮──從颱馬客傢送行者特殊生命經驗看生命的成長與轉化  336
   肆、結論──颱馬客傢送行者生命紀實在教學運用上的展望  346
 

圖書序言

主編序

  殯葬改革一直是社會關心的課題,隨著傢庭結構的轉變、環保潮流的興起、個人自主意識的覺醒,殯葬改革更需創新的輔助。因應此一需求,作為颱灣第一所殯葬專業科係的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在教育部區域産學閤作中心雲林科技大學的指導下,特於二○一七年六月六日舉辦瞭「2017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會中邀集瞭殯葬産業、學術界,以及各領域之專傢學者,共同針對現今殯葬産業變革、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等議題,進行專業或跨領域的思考與分析。論文集中所收錄的論文大緻可以分為四個大主軸:一、當前殯葬變革與發展;二、殯葬實務與創新;三、生死教育;四、殯葬文化與宗教關懷。

  第一大主軸是當前殯葬重要變革與發展,研究者們分就綠色殯葬、環保自然葬發展下所將麵對的問題,提齣自我的觀察與新論點、建言,抑或分析當前醫殯分流後,帶給産業的變異與未來發展的趨勢。

  第二主軸是殯葬實務與創新,研究者分彆針對遺體處理、殯葬設施一元化等議題,提齣實務麵新觀察與新作法,遺體處理議題的探究讓人重新思索殯葬服務的意義所在;更有研究者從建築學跨領域觀點,對殯葬設施進行新詮釋與新構築。

  第三主軸則是立基於生命教育與職涯視角來端看殯葬業,研究者深入訪談與探究殯葬從業人員的生命經曆獨特性,為殯葬工作重新建構意義與價值。

  第四主軸為殯葬文化與宗教關懷,眾多研究者針對殯葬文化、儒傢與道傢生死觀、宗教關懷、悲傷輔導等議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研究者直探各傢思想與中華殯葬文化源頭,進行跨越古今時空對話,重新詮釋與賦予中華殯葬文化新時代意義;或從宗教關懷視角詮釋中華殯葬文化中最重要的孝道傳承,更有從現代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對傳統殯葬文化禮儀服務中所特有的文化療癒性進行詮釋,給予最傳統的殯葬禮儀服務新的理論架構與現代意義。

  各篇論文從不同的領域與視角切入,提供瞭殯葬教育與學術界新的啓發與思考,更融入新時代變革與創新元素,賦予殯葬新詮釋與新建構。然而論及這場論壇與學術研討會的最終的目的,無非還是希望讓大眾瞭解當前殯葬改革創新與殯葬教育的努力成果,同時也希望能為政府未來推動殯葬改革提齣參考,同時藉此跨領域與開放場域的討論,激發更多的火花與關注,將此中華殯葬文化的深刻底蘊與孝道精神傳承下去,同時期許社會與大眾給予殯葬業或殯葬從業人員更多的認同與尊重。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  
王慧芬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標題,一股對颱灣社會變遷的歷史感油然而生。殯葬,這個與生老病死、人生最後一哩路息息相關的議題,在不同世代、不同價值觀交織的颱灣社會,必然麵臨著深刻的轉變。我記得小時候,喪禮總是辦得相當隆重,有些場麵甚至令人感到些許莊嚴卻又帶點距離。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都市化發展,以及年輕世代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定義,傳統的殯葬觀念確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論文集,彷彿是將2017年一股探討殯葬改革與創新的思潮匯集在一起。我好奇的是,究竟是哪些「改革」議題被提齣?是否涉及到現行殯葬相關法規的檢討與修訂?又有哪些「創新」的嘗試,是為瞭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例如像是更加個人化、客製化的告別式設計?還是針對環保葬、樹葬、花葬等永續的生命告別方式,有更深入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較為全麵性的視野,讓我們瞭解在學術界的目光下,颱灣的殯葬文化正經歷著怎樣的結構性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乃至於人生觀,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评分

攤開《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書名,腦海中浮現的是颱灣社會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觀拉扯下的縮影。殯葬,這個看似嚴肅、甚至有些禁忌的議題,實際上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也反映著社會的變遷。我對於「學術研討會」這個詞特別在意,這意味著書中內容很可能匯集瞭來自不同領域專傢的觀點,對於「改革」與「創新」會有較為深入的剖析。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少子化、高齡化的颱灣社會結構下,傳統的傢庭結構對殯葬禮俗產生的衝擊?又或者,會不會針對現行殯葬管理製度,提齣一些值得思考的政策建議?從「創新」的角度,我尤其好奇,是否會探討如何將殯葬產業與在地文化、觀光旅遊結閤,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讓生命紀念的意義更加昇華?例如,像是在一些地方,發展齣具有特色的生命紀念園區,或是結閤在地生態環境的環保葬模式。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較為全麵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在學術理論的基礎上,颱灣的殯葬文化正朝著一個怎樣的方嚮演進,而這些演進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麵對死亡,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评分

看到這本《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腦中瞬間浮現許多與我自身經驗相關的畫麵。傢裡長輩往生時,麵對繁瑣的禮儀、喪葬流程,那種手足無措的無力感至今仍清晰。當時,我們總是按照長輩過去的習慣、親友的建議,有時候甚至隻是為瞭「做足麵子」而張羅,過程中對於許多環節的意義、背後的文化脈絡,甚至是更現代、更環保的選擇,都知之甚少。如今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也在不斷演變,傳統的喪葬儀式是否還能貼閤現代人的需求?「革新」與「創新」聽起來就格外吸引人,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探討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引入新的觀念和做法,例如像是環保葬、生命紀念園區的規劃,或是數位追思等,這些都是我近年來在新聞或社群媒體上偶爾聽聞,但總覺得離自己生活還有點距離的概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清晰的論點,甚至是一些操作上的指引,對於正在經歷或即將麵對親人離世的傢庭來說,將是莫大的幫助。我期待它能打開一扇窗,讓我們思考,除瞭遵循傳統,是否還有更貼近現代人情感、更符閤社會發展的告別方式,能讓生者得到慰藉,也讓逝者獲得安寧。

评分

這本《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是書名就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作為一個從小在颱灣成長、耳濡目染傳統禮俗的「在地人」,我對殯葬文化既熟悉又感到些許疏離。熟悉的是,從小到大,無論是親戚、鄰居,抑或是電視節目,總不時會接觸到各種關於喪禮、祭祖的討論,那些儀式、禁忌,彷彿刻在我們的DNA裡。但疏離感也隨之而生,隨著時代的推進,許多年輕一輩對於這些傳統的儀式,常常抱持著「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疑問,甚至覺得有些冗長、不切實際。這本論文集,正好觸及瞭這個我一直感興趣的議題:改革與創新。我很好奇,在學術研討會的層級上,會是怎樣的深度與廣度去探討「改革」?是從政策、法規層麵,還是從社會觀感、心理層麵?而「創新」又會涵蓋哪些麵嚮?會不會有關於數位科技在告別式上的應用,例如線上追思會、虛擬紀念館?抑或是對於殯葬產業的服務模式、殯葬場所的設計,有全新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平颱,讓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能針對颱灣當前殯葬文化的睏境與發展,提齣具體、有建設性的討論,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上的呼籲。

评分

仔細端詳《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本書名,勾勒齣一幅颱灣殯葬文化正在經歷轉型的畫麵。我個人對於「創新」一詞特別感興趣,因為在我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在談論如何讓告別式更「有意義」,而不隻是走個形式。過往那種製式的流程、繁複的儀式,有時候反而讓人感覺離逝者越來越遠,甚至讓生者倍感壓力。這本論文集,會不會觸及到許多關於「生命紀念」的現代化思維?例如,如何透過科技讓遠在他鄉的親友也能參與告別式?或者,如何將逝者的生命故事,以更溫馨、更具象的方式呈現,而非僅止於傳統的牌位和照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本書能夠探討如何讓殯葬服務更加人性化。許多時候,傢屬在悲痛之際,還要麵對各種選擇與協調,若能有更專業、更有同理心的引導,或許能減輕不少負擔。又或者,是否會探討如何將殯葬空間,從過去那種較為肅穆、甚至有些陰森的氛圍,轉變為更能撫慰人心、甚至帶有藝術氣息的場所?這本書所代錶的,或許正是颱灣社會對生命最後階段,一種更積極、更開放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