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木民俗文化 上冊

中國花木民俗文化 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花木
  • 民俗
  • 文化
  • 中國
  • 植物
  • 傳統文化
  • 上冊
  • 植物學
  • 風俗習慣
  • 民族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花木與人們的生産、生活和民俗緊密相聯,可以說沒有花木就沒有中國民俗文化。由李湧編著的《中國花木民俗文化》中正是結閤與花木相關的民俗風情、民間傳說故事、花仙木神、節日習俗、民謠俚語等民間文化,使這些花木意象內涵更深厚,突顯瞭花木與人類的密切關係。《中國花木民俗文化》除瞭可以增加人們的花木知識外,也會讓人們更加熱愛花木、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大自然。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和植物學知識的著作的簡介: 《山海遺珍:中國地域物産與風俗探源》 捲首語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中國廣袤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物産及其與先民生活、信仰、技藝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我們著眼於從曆史深處迴溯,通過對不同地域的自然稟賦、人文記憶、物候規律的細緻梳理,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中國物産文化圖景。這不僅僅是一部博物誌,更是一部生活史的側寫,一部隱藏在田野與市井之間的精神密碼的解讀。 第一捲:大地脈絡——地理環境與物産基因 第一章:山川形勝與物産稟賦 本捲首先勾勒齣中國主要地理單元的特徵:從秦嶺—淮河綫所界定的南北差異,到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區的氣候梯度,再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地貌多樣性。我們考察瞭特定的地理形態如何塑造瞭特定的物産基因。例如,長江中下遊的濕潤氣候如何催生齣豐富的竹木資源,而西南山區的復雜海拔如何孕育齣特有的藥用植物群落。重點分析瞭特定物産的起源地、馴化路徑及其在不同生態係統中的適應性演化。 第二章:物候節律與農耕文明的基石 深入闡釋瞭中國傳統農耕社會賴以生存的二十四節氣體係。本書不僅羅列瞭節氣的名稱和對應的天文現象,更著重於分析每個節氣下,特定植物的生長周期、動物的遷徙規律如何被觀察和記錄,並成為指導農業生産、祭祀活動乃至社會生活的核心準則。探討瞭“不時不食”的飲食哲學如何與物候變化緊密結閤,形成瞭地域性的食材選擇與烹飪技藝。 第二捲:器物之思——物質載體與社會功能 第三章:木石之用——工具、建築與日常器皿 本章聚焦於那些構成古代生活物質基礎的材料。我們追溯瞭不同樹木(如桑、麻、梓、榆等)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詳細考察瞭木材在建築結構(榫卯藝術的精妙)、傢具製作、農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容器(如木碗、竹編籮筐)中的應用。同時,也梳理瞭石材(如陶土、玉石)在工具製造和禮器中的文化象徵意義及其工藝演變。 第四章:縴維之變——紡織、服飾與社會區隔 服飾不僅禦寒,更是社會身份的標誌。本捲詳盡記錄瞭中國傳統紡織材料的來源與技術。從早期的麻、葛,到後來的蠶絲、棉花,我們追溯瞭這些天然縴維的種植、采集、紡紗、織布的完整鏈條。尤其關注不同階層、不同場閤(婚喪嫁娶、祭祀朝會)對特定顔色、紋理和材質的需求,揭示瞭紡織品在社會結構維護中的作用。 第五章:色澤密碼——天然染料與審美情趣 本章緻力於解密古代色彩的來源。係統梳理瞭植物、礦物、昆蟲提煉齣的天然染料,例如茜草的紅、蓼藍的青、五倍子的黑褐。分析瞭不同地域的“本色”觀念,以及這些色彩如何在繪畫、陶瓷釉彩、以及紡織品上被賦予特定的文化寓意和審美取嚮。對比瞭不同朝代對色彩的偏好與禁忌。 第三捲:精神圖騰——信仰、儀式與生命秩序 第六章:草木崇拜與圖騰象徵 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催生瞭早期的信仰活動。本捲探討瞭中國古代文化中對特定動植物的“神格化”現象。例如,龍、鳳、龜、蛇等瑞獸的形象如何與自然元素融閤;特定樹木(如鬆柏的堅韌、桃樹的闢邪)如何在民俗儀式中被賦予超自然的力量。分析瞭各地“社神”信仰中,所供奉的土地神或山神與當地優勢物種之間的關聯。 第七章:生命慶典——節令祭儀與物産關聯 傳統節日的形成與物産的收獲周期息息相關。本章選取瞭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進行深入剖析:春節的年貨準備、清明的踏青與上墳的祭品、端午的菖蒲與艾草的懸掛、中鞦的團圓餅食等。重點在於解析這些儀式中使用的特定植物性材料(如粽葉、艾草、水果、榖物)如何承載瞭祈福禳災、祈求豐收、緬懷先祖等復雜的文化意圖。 第八章:醫食同源——本草智慧與民間療法 本捲探究瞭中醫藥學理論在民間生活的延伸。係統整理瞭古代典籍中對常用草藥的記載,並結閤田野調查,記錄瞭不同地域的民間醫生或草藥師如何運用當地的植物資源進行疾病防治。探討瞭藥食同源的觀念如何體現在日常湯羹、藥膳的製作中,揭示瞭植物在維護個體健康和集體福祉中的基礎性作用。 結語:永恒的對話 《山海遺珍》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現代讀者與中國古老的物質世界和精神宇宙。我們相信,理解一片葉子的生長,就是理解一段曆史的呼吸;探究一個物件的製作,就是觸摸一個族群的靈魂。這些物産與風俗,構成瞭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內在張力與生命韌性。本書力求以嚴謹的考證和細膩的筆觸,呈現這場人類與自然永恒對話的深遠迴響。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國是花木之鄉(序) 001

疏影橫斜水清淺—趣話梅花 001
空榖佳人報歲開—趣話蘭花 006
帶雪沖寒摺嫩黃—趣話迎春花 012
唯有山茶偏耐久—趣話山茶花 016
紫蓓蕾中香滿襟—趣話瑞香花 019
花中此物似西施—趣話杜鵑花 021
成都海棠二月開—趣話海棠花 025
雪綴雲裝萬萼輕—趣話櫻桃花 032
占斷春光是此花—趣話桃花 035
一徑濃芳萬蕊攢—趣話李花 042
一樹春風屬杏花—趣話杏花 046
一株香雪媚青春—趣話梨花 050
幾樹半天紅似染—趣話木棉花 053
膩如玉脂塗硃粉—趣話玉蘭花 056
紫荊花開春庭暮—趣話紫荊花 059
牡丹天香真國色—趣話牡丹 063
露紅煙紫不勝妍—趣話芍藥 069
化作斑斕錦片新—趣話石竹花 074
紫藤花蔓宜陽春—趣話紫藤花 076
芳蘭移取遍中林—趣話百閤花 078
天下無雙獨此花—趣話瓊花 082
占得佳名繞芳樹—趣話金錢花 086
又見春光到楝花—趣話楝花 089
花發金銀滿架香—趣話金銀花 091
梔子孤姿妍外淨—趣話梔子花 095
芭蕉不展丁香結—趣話丁香花 098
一年長占四時春—趣話月季花 102
嘉名誰贈作玫瑰—趣話玫瑰花 105
並占東風一種香—趣話薔薇花 109
一年春事到荼蘼—趣話荼蘼花 112
卻將密綠護深紅—趣話石榴花 115
淩波仙子靜中芳—趣話荷花 119
百步清香透玉肌—趣話含笑花 124
唯有葵花嚮日傾—趣話葵花 127
扶桑解吐四時艷—趣話扶桑花 129
披雲似有淩雲誌—趣話淩霄花 131
楚宮花態至今存—趣話虞美人花 134
靈種傳聞齣越裳—趣話茉莉花 138
香紅嫩綠正開時—趣話鳳仙花 142
紫薇長放半年花—趣話紫薇花 146
曉卸藍裳著滿衫—趣話牽牛花 149
朝開暮落復朝開—趣話木槿花 155
醉裏遺簪幻作花—趣話玉簪花 158
高冠獨立似晨雞—趣話雞冠花 160
竹桃今見映硃欄—趣話夾竹桃花 164
桂子飄香月下聞—趣話桂花 166
隻有芙蓉獨自芳—趣話木芙蓉花 171
此花開後更無花—趣話菊花 175
水沉為骨玉為肌—趣話水仙花 185
萬年青翠果濃紅—趣話萬年青 188
四季常青花果紅—趣話吉祥草 190
青盆水養石菖蒲—趣話菖蒲 192
毒沴何須采艾禳—趣話艾草 198
萱草亭亭解忘憂—趣話萱草 202
神靈之芝延壽辰—趣話靈芝 206
白玉明肌裹絳囊—趣話荔枝 209
最是橙黃橘綠時—趣話橘子 213
不妨銀杏伴金桃—趣話銀杏 216
滿插茱萸望避邪—趣話茱萸 219
靈藥枸杞可延齡—趣話枸杞 222
天橘救母福壽長—趣話佛手 227
殷殷紅豆寄相思—趣話紅豆 230
霜葉紅於二月花—趣話紅葉 234
清明傢傢插楊柳—趣話柳樹 238
嫩葉蔥蔥不染塵—趣話國槐 243
梧桐葉落盡知鞦—趣話梧桐 247
嘉名端閤紀青裳—趣話閤歡 250
靈椿易長且長壽—趣話椿樹 253
雪壓青鬆挺且直—趣話鬆樹 256
柏堅不怕風吹動—趣話柏樹 261
咬定青山不放鬆—趣話竹子 266

附錄 271
一、中國十大名花 271
二、二十四番花信風 272
三、以花錶意的花語 274
四、「花友」與「花客」 277
五、花品 278
六、贈花與錶意 279
七、十二月花令 282
八、十二月花神 283
九、花木的雅名與並稱 285
十、花木與節日民俗 288
十一、十二月花兒歌 297
十二、中國各省(自治區、市)花一覽錶 299
十三、世界各國國花一覽錶 308

百花爭艷吐芳菲(後記) 31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開《中國花木民俗文化 上冊》,就被它散發的溫潤氣息所吸引。雖然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與自然相結閤的民俗,但這本厚重的書還是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花木名稱,而是將這些植物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之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春節期間用年桔、桃花、水仙等來寓意吉祥和新生的章節。那些文字仿佛帶著一股生機勃勃的年味,讓我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熱鬧的集市,看到人們精心挑選著寓意美好的花木,臉上洋溢著對新一年的期盼。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花木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所承載的獨特文化內涵。比如,在江南地區,梅花的傲骨和堅韌被賦予瞭文人雅士的清高和不屈;而在北方,鬆柏的蒼翠挺拔則象徵著堅貞不渝的品格。這種跨越地域和時空的文化解讀,讓我對中國花木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僅僅是植物本身,而是它們所代錶的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態度。即使是書中對某些小眾花卉的介紹,也充滿瞭趣味性和知識性,讓我瞭解到許多之前聞所未聞的習俗和傳說,為我的文化視野增添瞭許多色彩。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細節上的考究令人嘆服。作者在梳理花木的民俗文化時,並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一些具體的儀式、傳說和詩詞歌賦中去。比如,對於中鞦節與桂花的關係,書中不僅僅提到瞭桂花香飄十裏,月餅中的桂花餡,更深入地探討瞭“蟾宮摺桂”的典故,以及文人墨客如何藉桂花暗喻高中科舉的願望。這些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讓讀者能夠更立體地理解花木與節慶之間的緊密聯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葬禮習俗中某些花木的應用。雖然聽起來有些沉重,但作者以一種尊重逝者、慰藉生者的態度來闡述,讓我看到瞭生命輪迴的哲學思考。例如,蓮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徵純潔和超脫,在葬禮中也常被用來寄托對逝者往生極樂的祝願。這種對生命不同階段的關照,通過花木這一載體得到體現,顯得格外莊重而富有深意。全書的論證嚴謹,引用的史料翔實,讀來讓人信服,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曾以為“花木民俗”可能會是一個比較沉悶的話題,但《中國花木民俗文化 上冊》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習俗和傳說講述得活靈活現。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兒童節或某些慶祝活動中,用鮮花和綠葉製作的各種遊戲道具和裝飾品的描述。那些文字讓我仿佛看到瞭孩子們歡快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將大自然的饋贈變成快樂的源泉。比如,用荷葉做成的小船,用麥稈編成的小鳥,這些充滿童趣的描述,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那份久違的純真。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反而將它們與花木的生長習性、形態特徵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讀完之後,我不僅對中國花木的民俗文化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份源遠流長的詩意和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它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語調,將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枯燥的民俗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端午節與艾草、菖蒲的章節所打動。作者沒有簡單地說“端午節要掛艾草”,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古人如何采摘、晾曬、懸掛艾草,以及這背後驅邪避疫、祈求安康的深層含義。我仿佛能看到古時的婦女們,在門前懸掛起一束束散發著淡淡藥香的艾草,口中念念有詞,將一年的不順與晦氣遠遠地隔離開。這種畫麵感的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民俗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書中關於七夕節與牽牛織女星相關的花木,如萱草,其“忘憂”的寓意與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淒美傳說相結閤,更是增添瞭幾分浪漫色彩。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詞精準而富有詩意,讀起來如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迴味無窮。每當我翻開這本書,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跳齣瞭單純的植物學介紹,而是將花木置於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舞颱上,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婚禮習俗中花木的應用。書中詳細描述瞭新娘齣嫁時頭戴的花冠,以及洞房內擺放的象徵著百年好閤、早生貴子的花卉,如石榴、百閤等。這些花木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承載瞭人們對新人美好未來的祝福和期盼。作者還挖掘瞭許多地方性的特色習俗,比如在某些地區,女性在特定節日會用花草編織成精美的發簪或手鏈,這不僅僅是手工藝的展示,更是女性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的體現。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田間勞作、在燈下縫補的中國女性,她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將生活裝點得有聲有色。這種對普通人生活細節的關注,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也讓花木的民俗文化顯得更加接地氣,更加觸手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