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

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政治學
  • 視覺政治
  • 文化研究
  • 圖像學
  • 政治傳播
  • 媒介理論
  • 全球化
  • 視覺文化
  • 符號學
  • 社會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球化時代不可忽視的圖像與政治的關係

設計師齊力推薦

《設計政治學》是一本值得全民閱讀的好書,因為它講齣瞭政客不敢說的實話,用無數近年執行上的範例,來引導我們理解什麼是圖像、什麼是全球化、而又為什麼設計會和政治扯上瞭難分難解的關係。——王行恭,颱師大設計係兼任教授

如果說這是工具書,還不如說這是一本設計的曆史故事書。很多時候我們在設計執行時,會考量文字的風格、圖像美感等等。但這本書卻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它的誕生,為何而生,為何選擇,也更能讓設計這件事情,更加的精準而優雅。這絕對是一種對美的尊重。——方序中,知名設計師

文化偏見存在的問題不在於它顯而易見,而在於它常常是隱而不見的,如同意識形態一般,它透過日常的各個麵嚮滲入人們的腦海中,僞裝成俗世的道德標準。而麵對如此隱晦的製約方式,或許承認並指齣這問題的所在,就是這本書所能帶給我們(人類)的最大價值。——李取中,《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編集長

雖然這本書的名稱是《設計政治學》,但我們也可以暫時先忽略「政治」兩字,採「視覺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我相信人的生活是由各種信仰支撐而成。包含你選擇怎麼錶達、吃什麼樣的食物、買什麼品牌的手機。而這本書告訴我,視覺設計如何影響我們每天的選擇,甚至入侵到信仰的領域。讀懂《設計政治學》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把「政治」兩個字放迴書名,看待現代社會也多瞭一層敬畏。—— 吳姓網友(吳逸文),知名設計師

以前開玩笑說設計就是設計「人」的工作,提到政治議題與設計間的關係關注的並非隻是「政治」這件事,而是以人為核心的議題,本書以設計為軸串聯人與政治間的關係,讀後對此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李根在,颱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係專任副教授

《設計政治學》是一種細膩的「換位思考」,提醒我們主觀經驗的盲點,讓每個人都能以彼此的角度做齣最妥適有效的溝通傳達。(忽然間我對於公傢單位的電梯要用國颱客英四種語言來念:「電梯門要開瞭」這件事感到釋懷瞭。)——馮宇,IF OFFICE負責人

每一道訊息都是經過計算的,即便它無跡可尋、或看起來僅是一碟可口無害的菜色;這些符號傳播的背後藏著一筆筆風吹草動的演練以及特定目的的分類,觸發受眾後起的認知、反饋與行為。有效的設計完完全全就是一種圖像的政治。——聶永真,知名設計師

國際好評推薦

「魯本‧派特揭開瞭大多數設計的政治性,是21世紀的經典之作,媲美昆汀‧菲奧雷和馬歇爾‧麥剋盧漢閤著的《媒體即訊息》及《地球村的戰爭與和平》。」——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終身成就奬得主

「這本書引起瞭世人的注意,即所有設計決策都具有政治層麵,負責傳播的專業人員尤其需要注重這個特點。畢竟,設計『都無法與最初創造時秉持的價值觀或預設立場脫鈎』,對於設計者和消費者而言,本書對於全球化視覺的導覽,將提醒在極易忽視的政治背景下進行設計可能會發生的錯誤並提供極大的幫助,確保我們今後更加負責任地處理這種情況。」——德國Form雜誌(Form Magazine Germany)

「這本書應該被當作藝術學院開學第一本必讀的經典。除瞭設計圈骨乾阿伯斯、伯格、班傑明及桑塔格等,這是一本對設計界環境最新的評估,所有現代視覺從業者都能透過本書來導航。」——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com

「作者魯本‧派特是一位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師及研究員。他利用人類學及社會學來分析案例,在當代視覺傳播領域中,創造齣令人驚喜及教育性的見解。」——新設計雜誌(New Design Magazine)

「本書從視覺觀點來看,人類學和社會學在日常設計活動裏占有的地位與影響力,這是一個哲學性的視覺研究,包含瞭21世紀設計文本中所需要的一切,同時它內容緊湊、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放進口袋,就像我的新iPhone一樣值得擁有。」——美國平麵設計雜誌print magazine

「每個從事傳播設計的人都應該擁有本書。每個人也可能需要本書,因為我們所有人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設計有些關聯。我已經忘記何時看過具有如此娛樂性、機智性且富含實用訊息的讀物。」——WeMakeMoneyNotArt.com

「這本小小的傑作真的打中我的心。它是一本設計精巧而美觀的視覺傳播手冊,書中每一頁都錶明瞭不可思議的想法。」——漢斯‧德茲瓦特(Hans de Zwart) /荷蘭網路權益組織自由節點(Bits of Freedom)的負責人

「在這本精美的手冊中,揭露瞭在流行文化中的政治元素,解釋瞭我們的特權地位及設計如何不可避免地變成某種文化的宣傳品。魯本‧派特做瞭一個偉大的工作,他用瞭非常多的例子詼諧地展示瞭圖形語言如何隨著時間及空間發展,並影響著我們感知周圍世界的方式。同時,他以尖銳的文風剖析案例,傳達給讀者清晰、有條不紊的觀點。這本書絕對是每位設計師必讀的書。」——平麵設計師Annelys de Vet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一本提供給設計和傳播專業人員與即將踏入相關行業工作者的全球化視覺設計導論。
2. 從設計的五大要素:排版,圖像,顔色,符號和圖錶信息,反思意象傳達的盲點。
3. 收錄62個全球關鍵影像案例,帶你瞭解現代影像設計背後的龐大脈絡。

  所有的設計都是關乎政治,根據哲學傢托尼•弗萊(Tony Fry)所說,每一種設計都是「要不服膺、要不意圖推翻現狀」。

► 知名廠商Nike曾犯瞭一個錯誤,製作瞭一款「阿拉」球鞋,引起穆斯林暴怒的抗議。
► 2014年剋裏米亞危機發生後,Google被俄羅斯政府施壓修改Google地圖,將剋裏米亞標示為俄羅斯領土(僅在俄羅斯境內的Google地圖)。
► 凱蒂佩芮在來颱演唱會裏,身披中華民國國旗唱歌前,她的團隊可能來不及提醒她將會惹毛中國政府。

  在世界網絡中高速傳達的各種視覺影像,因國際情勢與不同文化間的誤解,産生瞭越加頻繁且激烈的設計問題,甚至一些原本搞笑的內容,可能同一天引發世界另一端的暴力抗爭。但追究溝通不良的根本原因,多半是因為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瞭「世界通用」或「客觀」的語言。

  設計師、行銷專業人員、影像工作者擁有形塑視覺傳達的權力,伴隨這個能力而來的是極大的責任,在今日的網路社會中,是否每一位創意産業從業人員,都真的意識到自己作品背後的政治含義與衝擊?

  在全球化的今天,現代設計將接觸到許多不同文化和語言的觀眾。本書將結閤政治、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從排版,圖像,顔色,符號等視覺元素來分析,設計如何跨越國界和文化來傳達訊息。收集來自全球的視覺案例,重新檢視文化偏見和刻闆印象的存在,我們將發現所有傳達工具都不可能維持真正的中立。

  邀請所有讀者重新思考,是否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預設立場也綁架瞭你看世界的角度?

  另外,在檢視現代藝術傢與設計師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政治與國界並不會侷限創意的發揮,反而開啓主要視覺文化外,另一種新的探索。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圖書簡介,旨在探討現代城市在麵臨環境、社會和經濟挑戰時,如何通過創新的規劃理念和技術手段,構建更具韌性、包容性和生態友好的未來棲居地。 --- 城市韌性與未來藍圖: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規劃實踐 本書導言:大變革時代的城市重塑 在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快速城市化以及技術飛速迭代的背景下,當代城市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傳統的、以功能分區和無限擴張為導嚮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我們急需一套全新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來應對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社會公平缺失以及突發危機(如流行病或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本書聚焦於“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與“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議題,深入剖析如何在規劃、設計與治理層麵,係統性地提升城市應對衝擊、快速恢復並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 第一部分:韌性城市的基礎理論與評估框架 本部分將城市韌性視為一個多維度、動態演化的係統,而非單一指標的達成。我們首先迴顧瞭韌性理論從生態學、工程學嚮城市科學的跨越,並構建瞭一套涵蓋功能性韌性、社會經濟韌性、環境生態韌性的綜閤評估框架。 韌性概念的辨析與重構: 探討“恢復力”(Recovery)、“適應力”(Adaptation)與“轉型力”(Transformation)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韌性不僅僅是抵禦衝擊的能力,更是學習和進化的驅動力。 脆弱性識彆與風險評估: 詳細介紹如何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繪製城市層麵的風險圖譜。重點關注關鍵基礎設施(能源、水務、交通)的係統性故障風險,以及社會弱勢群體在危機中的暴露程度。 指標體係的本土化構建: 針對不同地理環境和發展階段的城市,提齣構建適應性韌性指標體係的方法論,強調指標的動態監測與反饋機製。 第二部分:生態基礎設施與綠色轉型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地,要求城市規劃從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主導轉嚮以“綠色與藍色基礎設施”為核心的生態係統服務供給。本部分著重探討如何通過自然的、仿生的解決方案,提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引入: 深入研究海綿城市(Sponge City)的規劃理念,包括透水鋪裝、生態濕地恢復、屋頂綠化等,如何協同管理雨洪、淨化水質並調節城市微氣候。 生物多樣性與城市生態廊道: 探討城市內部及周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如何通過構建連續的生態廊道(如河道綠帶、公園網絡),增強城市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服務能力。 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與空間耦閤: 分析可再生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地熱能)在城市肌理中的嵌入模式。研究緊湊型、混閤使用功能的空間布局如何降低交通能耗,實現區域層麵的碳收支平衡。 第三部分:社會公平與包容性規劃 一座缺乏社會凝聚力的城市,其物理韌性再強也難以持久。本部分關注城市規劃中“人”的要素,探討如何通過公平的資源分配和有效的公眾參與,構建社會資本雄厚的包容性社區。 空間公平與“15分鍾城市”的社會維度: 批判性地審視“15分鍾城市”概念在實踐中可能導緻的“鄰裏分化”風險。強調規劃設計必須優先保障弱勢群體對基本服務(醫療、教育、就業)的可達性,避免“綠色紳士化”(Green Gentrification)。 社區驅動的適應性規劃: 介紹從基層社區齣發,激發居民參與風險識彆、資源盤點和小型乾預措施實施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強調文化遺産保護在增強社區身份認同和危機應對中的作用。 混閤使用與功能韌性: 探討超越單一居住或單一商業功能的混閤空間設計,如何使城市在經濟模式波動時,依然能維持基礎的生産和生活功能。 第四部分:數字孿生與智慧治理的整閤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市規劃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工具。本部分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驅動規劃決策的精準化、實時化和預測性。 從智慧城市到韌性城市的信息化路徑: 區分“智慧”(Efficiency-driven)與“韌性”(Resilience-driven)的技術應用側重點。重點探討傳感器網絡、物聯網(IoT)在實時環境監測和早期預警係統中的應用。 城市數字孿生(Urban Digital Twin)的構建與應用: 詳細闡述如何整閤多源異構數據(環境、交通、社會經濟),構建高保真的城市虛擬模型,用於情景模擬、乾預效果評估和應急指揮的決策支持。 數據倫理與治理框架: 探討在收集和使用大規模城市數據時,如何平衡效率提升與個人隱私保護的矛盾,建立透明、可問責的數據治理機製。 結論:邁嚮跨尺度、跨部門的協同治理 本書最後總結指齣,城市韌性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係統工程,絕非任何單一技術或部門能夠獨立完成。未來的規劃實踐必須超越傳統的部門壁壘和行政層級,建立起政府、私營部門、科研機構和公民社會之間高效、靈活的跨尺度、跨部門協同治理框架。隻有將生態智慧、社會公平和技術創新有機結閤,城市纔能真正為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案例分析涵蓋瞭從歐洲海綿城市試點到亞洲智慧交通集成項目的多個國際前沿實踐。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城市地理學、環境工程學、社會學和信息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前瞻性與可操作性並重: 為規劃師、政策製定者、工程師以及關注城市未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套清晰的行動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本‧派特
  魯本‧派特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師,2012年完成瞭桑德伯格研究所的碩士課程,主要研究新聞與平麵設計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不能說的故事〉(untold stories)這個主題下,他寫瞭許多因為政治問題而生成的視覺影像故事,並創造瞭一個新的切入角度,去看新聞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2013年的藝術創作〈無人機生存指南〉(Drone Survival Guide)在全球受到關注,是一個針對如何辨識與防範軍用無人機的教育宣傳簡章。〈在藍幕後〉(Behind the Blue Screen)(2015年)是魯本‧派特與電影導演閤作的紀錄片,描述在伊朗使用反監視技術的日常故事。其他齣版物還有〈第一場荷蘭洪水應對手冊〉(First Dutch Flood Manual)(2011年)、〈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s)(2012年)。

  本書《設計政治學》(Politics of Design)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蔡伊斐
文藻外語學院畢業,旅居海外多年,專職攝影,熱愛翻譯與文字創作。

圖書目錄

語言與排版 Language and Typography
1.    書寫的曆史 Tales of the scripts    10
2.    字母與輔音音素文字Alphabets and Abjads     14
3.    象形字與指事字Pictographs and Ideographs     18
4.    沒有心的字Characters Without a Heart    22
5.    名流政治指南Celebrity Guide to Politics     24
6.    非洲字母African Alphabets     26
7.    阿拉伯字母與拉丁字母兼容的字型設計Arabic-Latin Type Design     30
8.    文字編碼的冷戰Cold War Character Coding     36
9.    哥德體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roken Script     38
10.    民族風的字型設計 Ethnic Typography     42
11.    全小寫的語言運用Decapitating Language    46
12.    現代主義代錶人物Modernist Men     50
13.    為什麼看不懂要叫做好希臘Greek It Till You Make It     54
14.    請不要讀我Please Don’t Read Me     56
15.    失敗的翻譯Translation Fails     58

顔色與對比Colour and Contrast
1.    眼裏的顔色Colours in the Eye     64
2.    顔色係統Colour Systems     66
3.    顔色成本The Cost of Colour     70
4.    顔色的警告Colours of Warning    72
5.    顔色的心理學Colour Psychology    74
6.    顔色與文化Colour and Culture     75
7.    國傢的顔色National Colours     78
8.    顔色與性彆Colour and Gender     80
9.    黑白世界裏的顔色曆史The History of Colour in B&W     82
10.    上色或不上色To Colour or Not to Colour     86
11.    底片校準女郎雪莉與陶瓷女孩Shirley and the China Girls     90
12.    臉部影像技術The Face of Image Technology     92

圖像與攝影Image and Photography
1.    觀看的方式Matters of Perspective     96
2.    繪畫的曆史Painting History     98
3.    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s     99
4.    修圖賜死Death by Photoshop     104
5.    遮掩裸露Body Blackout     106
6.    無法無天的美肌行動Smooth Criminals    110
7.    男人的世界It’s a Man’s World     112
8.    馬賽人新視角The New Maasai    117
9.    假的多元化Fake Diversity     120
10.    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     122
11.    四海一傢The Family of Man     124
12.    文化中的傳說Cultural Thievery     126

符號與圖標Symbols and Icons
1.    文字帶來分歧、影像意見一緻Words Divide, Pictures Unite     130
2.    藉用和平 Appropriating Peace     132
3.    商標與風格設計Logotypes and Archetypes    134
4.    聯閤國難民署識彆標誌UNHCR Logo    136
5.    殘障圖標Able or Disabled    138
6.    圖標的不平等Icons of Inequality    139
7.    從外星人到古早人From Aliens to Ancestors    141
8.    閱讀圖標Reading Images    145
9.    用圖標投票Voting with Symbols    146
10.    冒犯運動Offensive Athletics    148

資訊圖錶Information Graphics
1.    殖民與製圖Colonialism and Cartography    152
2.    世界地圖World Maps    154
3.    地圖與圖標Maps and Legends    158
4.    繪製移民地圖Mapping Migration    162
5.    錯誤資訊圖錶Misinformation graphics    164
6.    建立選單Architecture of Choice    170
7.    失敗的錶格設計Form fail    173
8.    選舉設計指南Guidelines for Election Design    174
9.    時間盜賊Time Bandits    175
10.    空間種類Spase Species    179
11.    標準與反常Standards and Deviants    180
12.    看似正常的暴政The Tyranny of Normalcy    182
13.    臉譜資訊儲存The Data Face    184

延伸閱讀Further Reading     188
索引Index     190

圖書序言

設計需要「政治正確」?

中研院院士、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先生,曾在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中,發錶論文「藝術、政治與博物館」,開宗明義地說:「⋯⋯廣義的政治正如亞裏斯多德說的,人是政治的動物,生而為人,隻要過群體生活,就離不開政治。⋯⋯依這麼說,任何藝術恐怕都和廣義的政治有所交涉⋯⋯。」現代的設計文化,已然超越瞭它早期單純的服務特質,而邁入藝術創作的行為之列。雖然它有其特立獨行的錶現形式與多元的樣貌,但最終必然和它的閱眾産生一定的聯結,這就涉及「眾人之事」的政治性。

《設計政治學》這本書的原名是「The Politics of Design」,按照我對英文的認知,它似乎可以涵蓋「設計的謀略」或「設計應深思的細節」的意思。這正是我們一般以技術訓練為主的學習環境,課堂上從未講授的、與設計行為相關的重要內容。「設計」行業,雖然在19世紀末,因工業化的量産而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誕生。但當年我們處於相對保守及排外的社會條件,對「設計」的真實內涵,由一無所知到瞎子摸象。百年來,說句良心話,除瞭硬體的工具,我們超英趕美已然走在國際均一的水平之上。但慚愧地平心而論,我們對設計思維最基本的諸條件及內容,卻依然是一無所知。因為我們的教育政策中,缺少對設計教育Policy的認知與闢劃,而我們的設計師資,更是缺乏具有國際實務經驗傳承的業師。因此,針對懷抱設計熱情的年輕朋友們,如果再不提供一些新鮮有效的訊息,與執行過的國際案例,而任這群朋友繼續瞎子摸象,是對他們的不公平。

颱灣是一個孤懸於海的島嶼國傢,因為與鄰國沒有國土相連的親密感,因此對於近卅年來傳播工具的劇變,所牽動的社會變化,缺乏直接感與應變的經驗。無論工商業或政府機構的文宣方式,都還沿用土法煉鋼、自說自話的傳統政令宣導舊轍,早已脫離國際間對communication所賦予的新義與遊戲規則。荷蘭設計師及傳媒文化研究者魯本‧派特,在他諸多的著作中,《設計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Design)無疑正是當下我們設計教育中,遺缺的那最重要、也最基礎的一環。當然也是我們正在邁齣島嶼,企圖國際化的當下,透過對這本書內容的學習,可瞭解國際化傳播文化的基本常軌,與設計執行應理解的潛規則。尤其是針對拉丁字形的選擇與色彩錶現的應用,絕對不是我們「隻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 」的文化,可以理解的。

《設計政治學》是一本值得全民閱讀的好書,因為它講齣瞭政客不敢說的實話,用無數近年執行上的範例,來引導我們理解什麼是圖像、什麼是全球化、而又為什麼設計會和政治扯上瞭難分難解的關係。

王行恭/颱師大設計係 兼任教授

前言

你是特權人士。光是能讀懂這行字,就代錶你是全世界85%的識字人口之一,也是全球20%英文使用人口的一員。你花瞭15歐元買下這本書,全球隻有20%的人可以負擔這個價錢(也就是一天所得超過10美元)。如果你正在讀電子版,錶示你是人口中40%擁有網路連綫的人。如果你買下紙本書,也許你受過高等教育,而教育無疑是特權人士的專利。

如你所見,這本書無法兼顧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脈絡背景,主宰媒體的僅是北半球的大城市,可是這些媒體傳播的範圍卻遍及全球,可見媒體應該要更包容萬象,並意識自己承擔的政治責任,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內容範圍並非全球,還是挺派得上用場。

這本書不是談政治宣傳或政黨設計,但其實所有設計都是關乎政治的,根據哲學傢托尼•弗萊(Tony Fry)所說,每一種設計都是「要不服膺、要不意圖推翻現狀」。

每種設計都無法與最初創造時秉持的價值觀或預設立場脫鈎,也無法擺脫發想時背後的意識形態。視覺傳達與意識形態的連結可能很難看穿,因為意識形態無所不在,我們早已習慣成自然。

承認視覺傳達並不中立,可以讓我們對萬物保持觀察距離,知道自己多少帶有文化偏見,就能理解為什麼視覺傳達會失敗。這本書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科技傳播理論和視覺文化等概念,用視覺案例來檢視各個文化偏見的存在。

視覺傳達的衝擊呈現爆炸成長,數十年前,視覺傳達大部份還侷限在城市或國傢內;今日的社交網路,從Tumblr到臉書,訊息無處不滲透,全球各地的人可以彼此認識、相互交流,卻也可能造成溝通不良、甚至衝突。一些原本搞笑的內容,可能同一天引發世界另一端暴力抗爭。

不論今昔往日,傳達都是散播性的過程,誤解無法完全避免。溝通不良的根本原因,多半是因為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瞭「世界通用」或「客觀」的語言,所以第三者應該能夠理解。設計時已預設站在客觀與世界通用的立場,這樣的原理與現代設計緊密相連,因為這是西方設計教育的一環。但本書正是要揭穿這種預設立場。

身為作者,我擁有特權;身為荷蘭設計師,我來自的國傢政府支持設計文化; 身為一個十五年經驗的設計師,我為政府、文化機構、政治活動等製作廣告。我瞭解視覺傳達有很多樣貌,但根究其創作源頭皆齣自於某種意識型態。

在不同的國傢工作時,我做過許多錯誤的預設立場,這本書稍後會提。分享這樣的經驗,是為瞭透過檢視這些預設立場,來避免下一個人再犯同樣的錯誤。

身在西歐,我對世界的觀點並非中立,所以我必須請其他人幫忙完成這本書,盡可能消除我的盲點,拋齣尖銳的提問。這本書並非全無偏見,而是盡可能在廣泛的議題上提齣多樣觀點,所以我歡迎讀者們迴應補遺。

這本書由各種平麵設計的元素構成:語言與印刷、顔色與對比、圖片與攝影,這本書收集到的案例隻是開端,受限於開本大小,不足以代錶視覺傳達所麵對的挑戰。

所以我需要你的幫忙,如果你有任何應該列入書中的案例,歡迎在這本書的網站上,分享你的想法、文字或圖像:www.thepoliticsofdesign.com

隨著網路檔案增加,案例集也會同時成長,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取用,作為設計師與傳播專業人員的參考資料,同時也提醒我們今日所麵對的挑戰。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議題和文化現象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我對《設計政治學》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期待。我傾嚮於認為,設計並非僅僅是美學層麵的追求,它與社會權力、身份認同、以及全球化進程都息息相關。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將宏觀的政治理論與微觀的設計實踐相結閤,去分析那些看似無害的視覺産品,是如何被用來構建、維係或挑戰現有的社會秩序的。例如,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圖像和視頻,是如何在短短幾秒鍾內塑造公眾輿論,甚至是引發社會運動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關於“視覺說服力”的機製,以及設計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海量視覺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的世界。

评分

坦白說,我對“政治”這個詞有時候會感到有些距離感,但“設計”我卻覺得非常親近,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設計包圍著。所以,《設計政治學》這個書名,對我來說是一種奇妙的結閤,它似乎在暗示,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世界,其實隱藏著更深刻的政治運作。我很好奇,作者會以怎樣一種有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來解釋設計是如何參與政治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通過分析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設計案例,比如某些政治宣傳活動的視覺策略,或者在社會運動中,標誌性視覺元素的齣現如何凝聚人心。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給我帶來一些具體的思考,讓我以後在看到任何設計作品時,都能多問一句:“它想告訴我什麼?它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力量在驅動?”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次關於“看見”的再教育,讓我能以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審視這個視覺化的時代。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視覺錶達上。從古老的壁畫到現代的電影海報,視覺藝術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國傢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本書的題目《設計政治學》讓我想到瞭,究竟是什麼樣的“設計”能夠承載如此重要的政治意義?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視覺符號的象徵意義是如何被解讀和利用的。比如,在東方文化中,一些傳統的圖騰或色彩,在被用於現代設計時,可能被賦予新的政治含義,甚至引發跨文化理解上的衝突。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全球化背景下,視覺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分析,比如西方設計理念如何影響亞洲,或者亞洲的設計元素如何在國際舞颱上獲得認可,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政治因素是如何扮演著推動或阻礙的角色。這本書聽起來就像一次關於全球視覺語言的探險,充滿未知與驚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色彩的搭配和構圖都透露齣一種現代感,又帶點抽象的意味。我一直對藝術和設計中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很感興趣,比如一幅畫、一張海報,或者一個品牌的Logo,它們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又是如何傳達某種信息的?這本書的標題《設計政治學》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好奇它會如何探討視覺影像背後那些深層次的含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不同國傢在公共宣傳中視覺元素的運用,或者某個曆史時期特定設計風格的興起與衰落,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思潮緊密相連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符號,其實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政治意味,甚至在不經意間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一個充滿解讀和反思的新世界的大門。

评分

我對曆史的興趣一直以來都集中在那些宏大的敘事,比如戰爭、革命、國傢興衰。但近年來,我開始意識到,曆史的細節往往藏在更微觀的層麵,而視覺文化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想要瞭解“視覺如何成為曆史的注腳,甚至是推動者”的好奇心。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時期入手,比如二戰時期的宣傳畫,或者是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在文化産品上的較量,通過分析這些視覺影像的特徵、傳播方式以及受眾反應,來揭示其背後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對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些視覺衝擊力極強的畫麵,並在作者的引導下,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塑造著曆史的走嚮。這不僅僅是關於“看”,更是關於“理解”和“解讀”視覺的另一種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