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Bloom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倫理學
  • 道德判斷
  • 認知偏差
  • 理性思考
  • 同理心
  • 決策學
  • 行為經濟學
  • 社會心理學
  • 偏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耶魯最受歡迎心理學大師,綫上開放課程突破30萬人次
★cousera.com全球開放課程最熱門的講師
★最新社會心理學論述,顛覆你我對和諧人際的認知

當同理心變成理盲濫情,當周遭充斥正義魔人與網路公審……
我們不隻要有同理心,更要講道理

----------------------------------------------------------------------------
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用暴力發洩同理情緒,你以為同理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事實也許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對各種社會事件的反應深受同理心的影響,也就是我們能夠站在彆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多數人都認為同理心是善行和道德的驅動力。我們往往覺得,同理心的唯一問題,就是同理心不夠。

但在本書中,作者要帶我們檢視所謂的同理心到底是什麼。它可以是讓人快樂的來源,也是人際關係很有價值的一麵。它可以驅使我們去做好事。但整體而言,它卻不是一個好的道德指引。

同理心怎麼會讓我們做錯呢?簡單地說,同理心是將關注焦點放在眼前一群特定的人。我們比較關心他們,卻對自己行為的長期後果無感,也對那些我們無法同情者的遭遇盲目。同理心是帶有偏見的,會把我們推往狹隘或種族主義。它也可能引起暴力,我們對和自己比較親近者的同理心,往往會導緻戰爭或敵意。它也會讓我們的情感耗竭。

同理心會濛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在公共政策和各種關係中,做齣不符閤道德的選擇,或受情緒主導而無法將利益最大化。同理心其實是一種反覆無常且非理性的情感,很容易受偏見所誤導。它會打亂我們的判斷,反而導緻殘酷的行為。

本書提齣許多開創性的科學證據,主張個人或國傢許多錯誤的決定,從要捐錢給誰到決定要不要開戰,從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到要把誰關進牢裏,常常是受情感所驅動。若把同理心拿掉,說不定我們的決定會更清楚、更公平且更符閤道德。
究竟同理心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為?

首先,是選擇性。世上的苦難何其多,為何我們隻關心或特彆關心某些事件?這是媒體報道覆蓋率和「可辨識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所造成的現象。媒體對事件的廣泛報導,更容易觸動人們的惻隱之心。二○○五年,美國少女 Natalee的失蹤事件引起美國全國關注,該事件的報導時間遠超齣同期在蘇丹發生的種族滅絕。過去三十年,美國發生六場大規模槍殺案,造成五百人死亡,但其實隻占全國死於謀殺人口的 0.1%。

另外則是「可辨識受害者效應」,受害者的具體形象,是醞釀同理心的重要元素。經濟學傢 Thomas Schelling 早在四十五年前就以一個傳神的例子說明這個概念︰「假設一名六歲小女孩需要好幾萬元動手術,好讓她的生命可以捱到聖誕節,郵局一定會被一個個塞滿錢的信封給淹沒。但假設報道寫的是,再不推行銷售稅籌集資金,曼徹斯特的醫院便無法運作,屆時死亡率將明顯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會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有瞭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似乎更顯可憐。通常有具體受害者纔能牽動同理心。

其次,同理心容易讓我們重視個體勝過群體。人們對於有魅力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或具有同樣種族或國傢背景的人,會産生更多同理心。研究發現,人們在觀看一係列麵孔的照片時,會對與自己同樣種族的麵孔産生較多同理心。我們對一個個體愈瞭解,對個人的關心愈會勝過群體。

同理心也會導緻殘酷或侵略性的行為。憤怒和同理心有許多共通點,其一是在碰到可感知的不平等、殘酷或不道德後所産生的反應。許多目睹犯罪或不公不義的人都會對受害者産生深切的同理心,想要替受害者討迴公道或報復犯罪者。而研究顯示,天生比較有同理心的人如果看到陌生人受苦受難,會齣現更侵略性的行為。

本書希望告訴大傢,幫助彆人不隻用心,更要用腦。同理心不該隻是一種感性的情緒,亦要有理性的思考。而實際將同理心付諸行動的時候,要運用腦筋將所行之善「最大化」,亦即所謂「有效利他主義」。如果我們理性運用同理心,大眾論述也許能更公平、更符閤道德。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失去一百條性命比失去一條命更加嚴重,如果我們能認同,遠在他國、和我們看起來截然不同的人,他們的性命跟我們的傢人一樣重要,那麼政策就能有所改善。


★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布倫教授將它拉下聖壇,做瞭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挑戰你我思維……在這個「後真相政治」的時代,本書是對真相的疾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巧妙的反同理心論述……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清楚點齣瞭人類基於良善用意卻可能造成的風險與危害。 ――美國網路媒體Vox
★挑戰我們一直以來視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重要理念……將完全顛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你自己的道德感。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布倫教授無疑是對的,訴諸同理心確實帶來不好的政策。同理心可以驅使我們關心彆人,但還需要理性幫助我們建製與施行旨在減少苦痛的公共政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同理心不是洪水猛獸,但被同理心綁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捨本逐末瞭。因此,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頌贊美……在感同身受之餘,還要有齣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製能力。對彆人的際遇,我們要懂得剋製情緒反應,但不失憐憫。如此,我們追求的,就不隻是當下的滿足感,而是人類社會長遠的進步。――資深媒體人 範立達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Paul Bloom流暢的文筆、犀利的文字及說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節中對同理心的正反辯證,真是絲絲入扣,每句話都鏗鏘有力,每一個實例都分析詳細,讀者不得不跟著他的思維走,進入理性思考。――東吳大學心理係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抉擇的迷宮:人類心智的邊界與道德羅盤的校準》 導言:看不見的引力與決策的漩渦 人類,作為一種被賦予瞭復雜情感與邏輯推理能力的生物,終其一生都在進行著大大小小的決策。從每日清晨的穿衣選擇到關乎族群存亡的重大抉擇,我們依賴的工具箱中,裝載著經驗、直覺、邏輯演算,以及一種被稱為“道德感”的內在指南針。然而,這個指南針並非總指嚮正北。在信息過載、時間緊迫和情感波動的多重壓力下,我們的心智常常陷入一種精妙的“迷宮”,其中充滿瞭非理性陷阱和認知捷徑。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人類在麵對復雜情境時,決策過程中的內在機製與外在影響。我們不探討任何特定領域(如心理學、神經科學或倫理學)的既有理論的細枝末節,而是聚焦於 “決策效率與準確性之間的張力”,以及 “個體認知結構如何塑造對外部世界的理解” 這兩個核心議題。我們將構建一個關於人類判斷失誤的通用模型,並探索如何構建更穩健的思維框架,以應對一個日益復雜、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第一部:心智的快速通道與“真實”的扭麯 人類心智為瞭適應生存的需要,進化齣瞭一套高效的“啓發式”係統。這套係統如同高超的工匠,能快速打磨齣看似閤理的解決方案,但其代價往往是對細節的忽略和對整體情境的簡化。本部分將詳細解構這些快速反應機製如何係統性地扭麯我們對客觀事實的感知。 1. 框架效應與敘事的霸權: 信息的呈現方式,往往比信息本身的內容,更能決定我們的反應。我們探討“損失厭惡”如何被巧妙地轉化為營銷策略和政治話語。不同措辭,即使描述的是同一組數據,也能引導受眾走嚮截然不同的判斷。這不是簡單的誤導,而是大腦對“敘事連貫性”的內在需求所緻。我們將分析,當我們沉浸於一個精心構造的故事綫時,邏輯的警報器是如何被靜音的。 2. 錨定與可得性偏差的相互作用: 初次接收到的信息,無論其相關性高低,都會像一個無形的“錨”一樣,將後續的估值和判斷鎖定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內。同時,那些最容易被我們迴憶起來的、最生動的、或最近發生的事件,會被過度放大,成為判斷的基準。本書將展示這兩種偏差如何閤力,使得我們對風險和概率的評估係統性地偏離現實分布,尤其是在評估突發事件和長期趨勢時。 3. “我執”的投影:確認偏誤的深層根源: 確認偏誤是人類最根深蒂固的認知過濾器之一。它遠不止是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更深層次來看,它是一種“認知經濟學”的體現——維護既有信念體係的成本,遠低於重建整個心智模型的成本。我們研究在群體壓力下,這種“自我保護機製”如何升級為集體性的思維僵化,使得信息輸入的“防火牆”日益加固。 第二部:情感的溫度與決策的冷硬邊界 情感並非決策的對立麵,而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情感的即時性、強烈的感染力,以及跨情境的遷移性,使得它們成為一把雙刃劍。本部分著重於情感信號在決策鏈條中的誤導作用。 1. 共情的“聚焦效應”: 人類對清晰、具體的個體痛苦的反應,往往遠超對抽象、大規模苦難的反應。我們能為一個站立在懸崖邊的人感到強烈的焦慮,卻對統計學上更嚴重的、但隱藏在數據背後的危機麻木不仁。我們將解構這種“可觸及性”偏好,分析它如何影響資源分配和公共政策的製定,迫使我們關注“眼前一個孩子”而非“韆裏之外的百萬飢民”。 2. 負麵情緒的過度泛化: 恐懼、憤怒或厭惡感,一旦被激發,便傾嚮於將負麵情緒的源頭不加區分地投射到整個情境中。例如,因單一事件産生的憤怒,可能導緻我們對一個復雜係統進行過於嚴厲的、一刀切的懲罰性判斷。這種“情緒傳染”如何破壞瞭細緻入微的責任劃分和後果評估,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 3. 道德直覺的生物學基石與社會建構: 道德判斷的啓動往往是瞬間的直覺反應,隨後纔是邏輯的追溯。本書將探討這些基礎道德模塊的起源,以及它們在現代多元社會中如何産生衝突。當我們強烈的“感覺”與復雜事實相悖時,我們的大腦如何進行“閤理化”的後置加工,而不是修正初次判斷,這是理解非理性判斷的關鍵。 第三部:構建更具韌性的思維框架 如果心智的缺陷是係統性的,那麼提升決策質量的關鍵就不在於追求完美的情感控製,而在於建立能夠主動暴露並修正自身缺陷的 “元認知結構”。 1. 質疑的藝術:解耦信念與證據: 真正的理性思考,是從質疑“我是否有可能完全錯誤”開始的。我們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用於在決策過程中主動引入“反證”——即刻意尋找與自己核心假設相悖的信息。這要求我們訓練一種“認知上的謙遜”,將“堅持己見”的成就感,轉化為“修正認知”的滿足感。 2. 概率思維的日常化訓練: 將經驗觀察轉化為可量化的概率語句,是抵抗敘事偏誤的有效防禦。本書強調“頻率思維”而非“個例思維”。如何將模糊的“可能”轉化為具體的“百分之多少”,如何理解基準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在麵對極小概率事件時産生過度的恐懼或輕視,是本部分提供的主要訓練內容。 3. 決策的“外部化”與“去情境化”: 有效的決策者懂得何時需要將自己從局中抽離。我們探討“預先承諾機製”——在情緒穩定時設定決策規則,以防止在危機中被即時情感劫持。同時,通過結構化的討論和對“決策樹”的繪製,強製將問題分解,並隔離掉不相關的情感噪音,實現對問題本身的聚焦。 結語:在復雜性中尋求清晰 人類的判斷力並非注定是一場敗局。本書的目的不是宣揚悲觀,而是提供一張清晰的“錯誤地圖”。認識到心智的局限性,是邁嚮更可靠、更負責任的判斷的第一步。在信息洪流與情感誘惑交織的時代,掌握校準自身道德與邏輯羅盤的能力,是每一個試圖在迷宮中找到齣口的現代人的必修課。最終,理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在擁抱人性的同時,超越人性的固有偏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布倫Paul Bloom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講授的綫上開放課程選課人數突破三十萬人次。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及《自然》(Nature)等媒體。現居康乃迪剋州紐哈芬市(New Haven)。
著有︰《兒童如何學習字義》(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爾的寶寶: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How Pleasure Works)、《隻是嬰兒》(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等書;作品曾獲頒美國齣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優等奬,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伊蓮娜‧麥考比奬(Eleanor Maccoby Award)「發展心理學最佳書籍」。


相關著作:《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從食物、性、消費、藝術看人類的選擇偏好,破解快樂背後的行為心理》

譯者簡介

陳嶽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禦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同理心隻是聚光燈,光束範圍十分狹窄,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也將陌生、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
•同理心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
•與同理心無關的善行義舉
•結果好壞是道德議題重要一環
•同理心和偏見一樣會扭麯道德判斷
•瞭解他人心理是種工具,無關道德

第二章 同理心的魔法
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同理心卻突顯苦痛。
•整個大腦都是同理心的迴路?
•同理心的共振力道單薄
•理解不等於感受
•同理心為什麼使人善良?
•秤秤你有多少同理心

第三章 做好事,也要做對事
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首先得願意處理復雜糾結的議題,再者必須麵對阻力,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是貪慾……結論不是呼籲大傢彆再付齣,而是希望付齣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
•一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
•彆掉入同理心的陷阱
•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
•暫且放下自己

插麯:同理心政治
政治辯論中,立場衝突通常齣在關注焦點不同。也就是說大眾雖然選邊站,但分歧點並非應不應該同理,而是應該同理誰。
•你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
•差距並不極端,但已經足夠

第四章:人際關係與同理心
或許任何親密關係都一樣,它能「增進幸福、減輕苦難,因為快樂倍增,但悲痛減半」。但我個人期盼當自己恐慌時,關心我的人能夠鎮定,當自己陰鬱時他們能帶來活力。
•絕對共存程度的高低
•少點同理,多些慈愛
•以理解和關懷取代同理心
•同理心的代價
•一定程度的痛苦有其必要

插麯:同理心作為道德基準
同理心的功用僅在於接收彆人的感受,可惜如果我感受到你的難受,卻沒發現難受的是你,還誤以為是自己,那麼根本不會試圖幫忙。
•選擇自私,不能推給基因?
•同理心沒有餵奶重要

第五章 暴力和惡意
量刑根據有邏輯且公正的分析,而不是奠基在同理被害者的苦痛上。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瞭給錢隻是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剋製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大局著想纔有所取捨。
•惡與道德缺口
•同理心的成本效益評估
•同理心如何引發暴力?
•心理變態與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纔會導緻非人化?

第六章 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
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瞭真正的決策過程就開始運用理性思考,做齣論述、錶達意見、也接納彆人的想法,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
•我們的心智與大腦
•人類能夠批判自己,因此纔有無窮可能性
•理智和理性的必要性
•思考、錶述、接受、改變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對同理心鏗鏘有力的正反辯證
東吳大學心理係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同理心是諮商的基本技術,諮商心理師一直都在運用此技術,抓齣案主的情緒,說中他的感受,案主覺得有被重視及瞭解,諮商關係較容易建立,諮商也就隨之啓動。身為諮商心理學學者,看到這本《失控的同理心》,以為是一本如何正確運用同理心的心理學書籍,興高采烈地開始閱讀,但是在自序部分就看到作者明確的錶達寫書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說服讀者也反對同理心,於是立刻激起瞭好奇心,很想一探究竟。

Paul Bloom教授自己也是心理學傢,他當然瞭解多數心理學傢和哲學傢使用同理心一詞的真正涵意,但他認為不能光看字麵,而且也不是一對一或一對少數人的範圍,個人與社會所麵臨的各種議題其實並非同理心不足,實際上問題往往肇因於同理心過剩,因此整體而言,同理心是個薄弱的道德指標。

乍讀之下,覺得作者的論調相當武斷,他自己也知道這會是有爭議的,因此他就先從社會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同理心的心理過程。他廣博閱讀,蒐集文獻,並不反對前人所言,一一列舉同理心的好處。然而他主張,光是「情緒同理」及「認知同理」是不夠的,且源於同理心的善行常常常造成惡果,而後他從討論親密關係、惡與暴力、政治等層麵來呈現同理心可以造成族群整體的影響。

Paul Bloom教授引經據典,如數傢珍,包括學術研究、書籍、電影、實驗等等,很有條理的列齣理性思考及自我控製的重要性,並列舉全世界已經發生及正在進行的大小事例,自小孩溺水至國際戰爭,其實就是在闡揚有效利他主義,結閤心靈與頭腦的新社會運動。他的主旨在於發揚大善大愛,不要侷限於同理心的小善小愛,纔更適閤做為道德標準。

因此作者闡釋的同理心是遠大於心理學傢所指齣的同理心,由字裏行間來看,他非常心服於亞當‧斯密的理念,並融會貫通。斯密原本是贊成同理心的,後來卻認為「不是大自然在人心中點燃善惡的火苗」,轉而主張審慎考量和行正道的念想兩者結閤,纔能成為足夠的驅力。作者認為斯密三百多年前的主張,放諸今日仍準,以許多篇幅來探討斯密的言論並引用其話語,尤其強調其提醒人們謹言慎行,難過的人要有自覺彆人不一定想要同理,傳遞情緒時要有所節製,此正錶達瞭作者在本書中的主題。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Paul Bloom流暢的文筆、犀利的文字及說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節中對同理心的正反辯證,真是絲絲入扣,每句話都鏗鏘有力,每一個實例都分析詳細,讀者不得不跟著他的思維走,進入理性思考。整本書其實是在討論人性,人們就是太有情感瞭,不論是正麵或負麵情緒,往往流於濫用同理心,導緻許多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作者引領讀者由微觀及宏觀麵來看待人們的情緒、思考及行為,強調理智與理性應建立在觀察與邏輯原則上,並以科學方法為典範。也就是說,大傢在為同理心辯護時,仍應帶有理智。

「同理心是狹隘的偏頗的」、「目光短淺」、「不閤邏輯」、「運作模式太愚蠢」,這些武斷的字詞是作者在本書開端直言的,然而到瞭後來,他的說詞放鬆瞭,「我反對同理心言論是立足於理性,主要是基於政策麵,並非人際關係中的同理心。」他的結論是要為同理心找到閤適定位,他並不反對同理心而是反對誤用同理心,同理心和理性可以是最佳拍檔。

由此可知,作者的周密辯纔與他思考的詭譎與邏輯化,先是激發讀者的錯愕與好奇心,被他引領至思想世界遊曆一番再齣來,就同意他有趣又有理的觀點。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言之有物的好書,舉凡對人及人性有興趣的讀者都要人手一本。我在此也特彆推薦給心理學界的諮商、臨床心理師及社工師,可以幫助你自我成長,進而善用同理心,更為洞察人心,在專業上得心應手。




推薦序
控製同理心
資深媒體人/範立達

同理心,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成為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詞,但可能很多人不曉得,兩韆三百多年前,孟子就已經提到過同理心這個概念。

孟子是這麼描述的。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什麼叫「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解釋:「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用白話來說,孟子認為,如果看到小孩子要跌到井裏去瞭,任何人一定都會浮現驚駭同情的心情,而這樣的情緒反應,不是因為想要討好孩子的父母,不是為瞭要在親朋鄰裏間博取名聲,更不是齣自於厭惡那孩子的驚呼哭號聲。那全然都是因為「不忍人之心」所緻。

這種「不忍人之心」,其實指的就是同理心。

但孟子後來又擴張解釋,把不忍人之心定義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的組閤。他並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如果仔細推敲,惻隱、羞惡這兩種反應毋寜更偏嚮先天,是不經學習而具有的感性活動,與辭讓、是非這兩種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方能習得的理性判斷大不相同。

孟子或許不是一位稱職的心理學傢,所以在分辨情緒與理性時難免混淆,但不得不說,早在兩韆多年前的古人,就能注意到人類心緒的活動,知道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道理,也算難得。

孟子也認為同理心可應用於政治。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從同理心齣發,即能行仁政。

到瞭現代,同理心有另一個代名詞,即「換位思考」。說起來,「換位思考」這樣的講法比同理心更能具體描繪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緒活動。因為更清楚易懂,所以這樣的概念就更易被眾人接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指控一個人沒有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簡直就像是指控此人毫無人性一般。

但同理心太過氾濫也可能是場災難。

颱版「羅倫佐三兄弟」的故事,迄今在網路上都還找得到。張傢這三個孩子先後被診斷罹患ALD(腎上腺腦白質退化癥),如果要接受醫治,就必須到美國進行骨髓移植,龐大醫療費粗估一人就要一韆五百萬元。這件事經媒體披露後,全颱愛心大爆發,短短三天,張傢就募到瞭七韆四百多萬元,但同時,因為如此龐大的捐款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結果,也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應。在那段時期,很多慈善團體都很難募到款項。

這就是見樹不見林效應,也就是社福界最擔憂的事。

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社福界能夠勸募到的捐款就隻有這麼多,如果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就無法分配到這些救急或救命的資源。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最閤理的捐款方式應該是把款項捐給聯閤勸募,再由他們按每一個不同需求的個案或社福團體妥適分配,纔能讓捐款的效益最大化。但事實上,聯閤勸募大概是社福界最苦哈哈的團體之一。說穿瞭,因為他們沒有故事,沒有辦法聚焦,善心人士難以産生同理心,所以很難得到金援。

同理心就是聚光燈,但它能投射的距離有限,能照亮的範圍太小,非常容易發生偏誤,而造成種種問題。所以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故事,我們常會隨之而喜、隨之而悲,但遠在異鄉的悲慘消息,我們卻往往視若無睹。廣島核爆瞬間奪走十萬條人命,但因為沒有産齣十萬則悲情故事,在我們心中那就隻是個數字。「小燈泡」妹妹的不幸,卻讓颱灣絕大多數人流下熱淚。這樣的例子證明: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萬人就變成瞭數據。我們對個體敏感,但對於統計數字卻常常無感。鮮明的個案故事,會激發大量的同理心,但同理心過於氾濫,會造成輕重失衡,會讓判斷失準,會讓理性被情感濛蔽,會讓人做齣錯誤的抉擇。我們在乎少數人受苦,卻往往忽略更多人身上的悲慘命運。我們的道德判斷和行動往往強烈受到同理心左右,其結果卻常導緻世界變得更糟。

同理心不是洪水猛獸,但被同理心綁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捨本逐末瞭。因此,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頌贊美。一如本書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同理心能夠催動善念,善念能使世界更美好;就算因同理心而起的報復,也可能會引導世界朝嚮更好的方嚮發展。但人的行為不能被同理心操控,在感同身受之餘,還要有齣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製能力。對彆人的際遇,我們要懂得剋製情緒反應,但不失憐憫。如此,我們追求的,就不隻是當下的滿足感,而是人類社會長遠的進步。

下迴,當你在新聞中看到某些富太太擔任某慈善團體的義工,在感動之餘,或許可以想想,若她們願意將些珠寶首飾捐齣,效果可能更勝於沿街賑災施粥。

最後,還是迴頭看看孟子。孟子歌頌同理心,肯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他也提醒,「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他認為,執政者不能被短淺的現實而迷惑瞭雙眼,必須看到問題的癥結。遇有餓孚,不是問責地方官,而是思考如何輕徭薄賦,減少百姓的負擔;地方不靖,不是隻有派兵圍剿,而是著眼於如何提振朝綱,讓四方蠻夷近悅遠來。

看來,古人的智慧還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呢!


圖書試讀

第一章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道德的最低限度是基於理性行事,考量受到自身決定影響的個體,平等對待各方利益,做齣理由最為充分的選擇。――James Rachels

過去幾年間如果彆人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會說自己正在寫書。他們追問細節,我便迴答「和同理心有關」。一聽到同理心三個字,眾人點頭微笑,直到我補上一句:「我反對同理心。」

通常對方會一笑置之。我起初訝異不解,後來纔意識到原來「反對同理心」就像「反對小貓咪」一樣,多數人覺得莫名其妙,不可能是認真的。再者,這種立場極其容易引起誤會,學到教訓之後我明白打從開頭就得解釋清楚:我並非反對道德、憐憫、仁慈或愛,我也希望大傢做好人好事好鄰居。我會寫這本書,無非期待大傢繼續朝這個方嚮努力並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隻不過我意識到想靠同理心達成目標,恐怕會走上不少冤枉路。

反對同理心會引來他人錯愕,原因之一在於大眾習慣視同理心為絕對善,就好比我們絕不嫌錢多、絕不嫌自己太瘦……也絕不嫌同理心過剩。

就此而言,同理心很不一樣。我們對其他情感、情緒、能力的態度相對批判,看得到一體兩麵,像是一個做父親的可能因為憤怒而失手將年幼孩子打死,但同樣的憤怒若發自不公不義則足以重塑世界。崇拜放在值得的對象身上很美妙,若放在連環殺人魔之類則很危險。我認為慎思明辨纔是正途,所以會在書中多所強調。不過我也要聲明,理性同樣能緻人犯錯。勞勃‧裏夫頓(Robert Jay Lifton)以《納粹醫生》(The Nazi Doctors)一書探討二戰時期集中營醫師對囚犯進行人體實驗的心路曆程,(註1)他們都是聰明人,卻利用那份聰明說服自己接受慘無人道的行徑。那時若他們聆聽瞭自己心聲,結果也許好得多。

所有人類心智功能都可以接受檢視、辨彆好壞。所以就讓我們來好好看看同理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像一場思維的探險,帶領我深入瞭人類道德判斷背後那些錯綜復雜的心理機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群體思維”和“內群體偏好”的剖析。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傾嚮於支持自己所屬的群體,對“自己人”更加寬容,對“外人”則更加嚴苛,即使客觀事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在社會新聞、國際關係,甚至傢庭內部的討論中都屢見不鮮。作者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案例,揭示瞭這種偏見的根源,以及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判斷。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濾鏡”,讓我對某些人和事産生瞭不公平的評價。書中提供的區分“認知偏誤”與“道德缺陷”的方法,也讓我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們犯錯並非因為心存惡意,而是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意識到這一點,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減少瞭我對他人的苛責。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道德判斷,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更客觀地看待他人和世界。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成熟,不在於永遠做齣“正確”的決定,而在於不斷學習如何糾正自己的偏差。

评分

對於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觀念。特彆是關於“功利主義”和“道義論”的辯證分析,讓我對道德的兩難睏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麵臨一些選擇,比如犧牲少數人的利益來成就大多數人的福祉,或者堅守某些道德原則,即使這樣做會帶來更大的損失。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帶領我們去思考這些選擇背後的邏輯和潛在的後果。他指齣,過度依賴任何一種道德框架,都可能導緻偏頗。比如,純粹的功利主義可能會忽視個體的尊嚴和權利,而過於僵化的道義論則可能顯得不近人情。更重要的是,他強調瞭“理性思考”在平衡這些矛盾中的關鍵作用。當我們的同理心被情緒所驅動,或者我們被群體壓力所裹挾時,理性就成為瞭一種寶貴的“刹車”。它能幫助我們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動機,評估不同選擇的長期影響,從而做齣更審慎、更全麵的判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剛剛學會獨立思考的孩子,不再盲從,也不再輕信,而是開始嘗試著用一種更成熟、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我剛讀完,感覺腦子裏像被打開瞭一個新的閥門,無數關於“為什麼我們會那樣想,那樣做”的念頭在奔騰。起初拿到書名,覺得有些深奧,“失控的同理心”?聽起來有點矛盾,畢竟同理心不該是件好事嗎?但翻開第一頁,作者就用一係列貼近生活又發人深省的例子,瞬間把我拉進瞭他的論證軌道。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直覺”和“理性”邊界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公正”和“道德”,其實是被情緒和偏見悄悄裹挾瞭,而我們卻渾然不覺,還覺得自己無比正確。比如,當看到一個無辜的人遭受不幸時,我們的同情心油然而生,這是自然的反應;但如果這種同情心一旦被放大,以至於我們忽視瞭事件的真相,甚至因為對受害者的過度同情而對他人産生不公的評判,那它就真的“失控”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同理心的價值,而是教我們如何審視這份同情,如何讓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對真相的追求和更全麵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在做道德判斷時,多瞭一層警惕,不再輕易被錶麵的情緒所左右,而是會嘗試去拆解,去分析,去追問“為什麼”。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也讓我重新思考瞭“理性”的力量,它並非冷漠無情,而是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見更清晰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作者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原理和哲學思考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中,讓人讀起來既輕鬆又富有啓發。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情感啓發式”的討論所吸引。我們常常會因為一個感人的故事,或者一個令人憤怒的事件,而輕易地形成自己的判斷,而忽略瞭背後更復雜的現實。作者提醒我們,情感固然是人類的一部分,但如果讓它完全主導我們的道德判斷,那麼我們很容易被操縱,或者做齣欠考慮的決定。他強調瞭“元認知”的重要性,也就是“思考我們如何思考”的能力。通過培養這種能力,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自己思維的盲點,並主動去彌補。這本書不是要我們變得冷酷無情,而是要我們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讓理性成為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石。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同理心”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單純的“感同身受”,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之上的、更成熟的共情。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理性”的價值,它並非冰冷,而是通往更公正、更深刻理解世界的橋梁。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洞察力真是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是將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相結閤,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的行為。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確認偏誤”的章節,它完美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總喜歡去尋找那些能夠證實我們已有信念的證據,而忽略那些與之相悖的信息。這種偏見幾乎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我們閱讀新聞的方式,到我們與人交流的模式,無處不在。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這種“選擇性接收”是如何讓我們陷入信息的繭房,甚至加劇瞭社會的分裂。他提齣的“反事實思考”和“博弈論”的視角,也為我們提供瞭對抗這種偏誤的工具。通過設想“如果當時做瞭另一種選擇會怎樣”,我們可以更全麵地認識到自己決策的局限性。而理解他人的“博弈”心態,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衝突和閤作。這本書就像一個“思維的清掃器”,幫助我拂去瞭那些遮蔽真相的灰塵,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清晰、更客觀的世界。它鼓勵我們擁抱不確定性,接受自己可能犯錯的可能,並積極地去修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