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城市文學
  • 動物研究
  • 生態批判
  • 文化研究
  • 文學地理
  • 人與動物
  • 現代性
  • 空間理論
  • 後殖民研究
  • 環境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結閤文本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並藉由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糾結錯綜的關係。

  書名「牠鄉何處」,正在於凸顯此一觀點: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有待更多人瞭解,無論我們如何在心理上與實際空間上試圖劃界排除,人與動物都生活在同樣的場域。

  因此,書寫動物,就是書寫人類自身,是理解人與自然命運的途徑。

得奬記錄

  ★★本書榮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奬

名人推薦

  這是一門現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課。─駱以軍/小說傢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我們其實在談論人類自己。─張婉雯/作傢

  ◎如果年度好書隻能推薦一本,《牠鄉何處?》必是我的那本唯一。-2017Openbook好書奬評審/劉叔慧(作傢)

  ◎若以香氣來論,要何等的寫作功力和自製,纔能打造這麼一本書?

  ◎隻能獻以接天地、曉人情的艾草。-評審/惜昔香(芳療師)

  ◎我毫無懸念把黃宗潔的《牠鄉何處》列為今年最好看,最搖晃我的書。-自由撰稿人/蘇惠昭(中華日報)

  ◎「整個城市發展跟動物的遭遇是扣連在一起的」,動物不僅帶給我們情感上的療癒或滿足,也是這塊土地理所當然的住客。-專欄作傢/番紅花(蘋果日報)

  ◎我希望這本書成為-隻要是對動物有興趣的人、關心動物議題但不知怎麼進入的人、或生活中為如何跟動物相處而苦惱的人,都可以獲得通盤思考的入門。-《牠鄉何處》作者/黃宗潔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彼岸花開:現代文學中的鄉愁與失落》的圖書簡介。 彼岸花開:現代文學中的鄉愁與失落 導言:迷失的現代性與永恒的鄉愁 《彼岸花開:現代文學中的鄉愁與失落》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以來,尤其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浪潮衝擊下,知識分子、流亡者與普通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精神原鄉的崩塌與重構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懷舊主題,而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他者空間”(Othered Space)——無論是具象的故土、消失的時代,還是純粹的內在想象——的細緻考察,揭示現代性對個體經驗的切割和重塑。 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失落感”(Sense of Loss)的文學化錶達。我們關注的“鄉愁”並非僅是對鄉村田園生活的感傷緬懷,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追問:當傳統價值體係瓦解,個體如何麵對一個快速流變、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文學如何成為承載這種無法迴歸的“此岸”與無法抵達的“彼岸”的唯一容器? 第一部分:失語的故土——現代工業化與空間異化 本部分聚焦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傳統“鄉土”概念的顛覆。我們選取瞭從早期現代主義到冷戰後期的多部關鍵文本,探討“鄉土”如何從一個物理性的存在轉變為一個純粹的符號或記憶的殘骸。 1. 田園牧歌的破碎與都市的魅影: 我們首先分析瞭在現代工業體係建立初期,知識分子群體對田園生活的復雜情感。這其中既有對自然、淳樸生活的熱愛,也隱藏著對自身在現代化洪流中邊緣化的焦慮。例如,一些作品描繪瞭鄉村知識分子初入大都市的震撼與疏離感,他們發現記憶中的故土在現代文明的擴張下正迅速縮小,直至被水泥森林徹底吞噬。這種“空間異化”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精神坐標的迷失。 2. 記憶的地理學: 我們深入探討瞭記憶在空間重建中的作用。當現實中的故土麵目全非時,文學成為唯一的“記憶的地理學”實踐地。作品中的“故鄉”往往是經過時間濾鏡美化或極端化的想象空間,它與現實的距離越遠,其在文本中的象徵意義就越強大。然而,這種構建往往是脆弱的,一旦與現實經驗發生碰撞,記憶的結構便會轟然倒塌,帶來更深層次的失落。 3. 遷徙與邊緣化: 本章特彆關注瞭大規模人口遷徙(無論是內部遷移還是跨國流亡)對“歸屬感”的摧毀。流亡者和移民的敘事,展示瞭主體如何被夾在兩個世界之間——無法完全融入新世界,又無法真正迴歸舊世界。他們的“傢園”不再是某個地點,而成為一種持續的、動態的“在路上”的狀態,一種永久的懸浮。 第二部分:時間的斷裂——曆史的重構與神話的失效 鄉愁的本質往往與時間感緊密相連。當曆史不再是綫性的、可被繼承的宏大敘事時,個體的時間體驗便陷入碎片化與斷裂。 1. 黃金時代的幻滅: 現代文學中一個普遍的主題是對“黃金時代”的追溯。然而,這種追溯並非對過去的贊美,而是對當下睏境的控訴。我們考察瞭文學如何處理“過去”的不可逆性,以及當“進步”的神話破滅後,人們如何處理曆史責任與個人無力感之間的張力。這種失落,源於對一種整體性、意義明確的曆史觀的喪失。 2. 錯位的年代感: 本書分析瞭作品中齣現的“時間錯位”現象,即人物的心理時間與外部客觀時間之間的脫節。一些人物固守著舊有的時間節奏與道德規範,發現自己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這種“年代的錯位”是精神原鄉被時代拋棄的生動體現。 3. 神話的去魅與文學的救贖: 在傳統神話與宗教信仰衰落後,文學試圖承擔起構建意義的重任。然而,文學本身也受到瞭現代性的質疑,其權威性被削弱。本章探討瞭作傢們在“去魅”的世界中,如何徒勞地試圖通過文本中的象徵、隱喻來重建一種形而上的秩序,以填補信仰真空所帶來的巨大失落。 第三部分:內在的荒原——主體性危機與精神的流放地 《彼岸花開》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探索。當外在的“鄉”不再可靠時,文學將目光轉嚮瞭內在的“自我”。 1. 異化的主體: 現代文學深刻揭示瞭主體在消費主義、技術統治下的異化狀態。人成為係統的齒輪,失去瞭主體能動性。這種內在的疏離感,可以視為一種“自我流放”,主體如同一個迷失在自身精神荒原上的孤兒。 2. 語言的邊界與沉默的鄉愁: 語言,作為承載文化與記憶的載體,在現代性中也經曆瞭危機。方言的消亡、新詞匯的湧入,使得傳統錶達方式失效。許多作品通過“沉默”、“不可言說”來錶達最深切的鄉愁,因為任何試圖言說的努力,似乎都無法觸及失落的本質。 3. “彼岸花”的隱喻: 書名中的“彼岸花”(曼珠沙華),象徵著一種永恒的、無法抵達的邊界。它既代錶瞭對理想彼岸的憧憬,也暗示瞭這種憧憬注定落空。本書最後總結道,現代文學中的鄉愁與失落,並非指嚮一個可以迴歸的具象空間,而是一種永恒的“在途狀態”——一種對完整性、對意義的持續追尋,一種隻能在文學想象中進行的反思性存在。 結語:在失落中尋找文學的力量 《彼岸花開》認為,對鄉愁的文學化處理,恰恰是現代文學最深刻的貢獻之一。它不提供簡單的安慰劑,而是以清醒的目光直麵現代人的精神睏境。通過對“失落”的細緻梳理和反思,本書旨在展示文學如何成為我們理解自身時代、麵對個人虛無感的最有力的工具。這是一次對現代經驗的深沉緻敬,也是一次對人類心靈韌性的嚴肅考察。 適閤讀者: 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現代文學史、哲學領域的研究者與學生,以及對現代知識分子經驗與空間敘事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學術性與思辨性並重,適閤深入閱讀和批判性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宗潔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颱灣現當代文學、動物文學、傢族書寫等,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近年主要研究方嚮則為城市中人與動物關係。動物與環境等議題之相關研究著作,曾發錶於《中外文學》、《東華漢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等期刊。著有《生命倫理的建構─以颱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颱灣文學的傢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曾任2013開捲好書奬文學類評選委員、2017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活動人文社會類評審委員。現為鏡文化書評委員、「動物當代思潮」作者。

圖書目錄

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選文〕長春動植物公園─滿洲的春天 何曼莊
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曆史
〔選文〕鴿子 包子逸
同伴動物篇Ⅰ:當人遇見狗
〔選文〕路的盡頭 駱以軍
同伴動物篇Ⅱ: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選文〕離群索居─兩點 劉剋襄
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選文〕他們的身體在路上(節錄) 李欣倫
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選文〕蛙 北小安
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選文〕烏鴉燒(節錄) 高翊峰
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迴斷裂的連結

圖書序言

序言

  二○一三年七月,當時還是「狒記者」的《聯閤報》繽紛版主編小安,以「黑暗係動保姊妹」為主題做瞭一個訪問,當時她問到我們姊妹「動保的起點」是什麼,我是這樣迴答的:

  十多年前自己還在國中教書,某天在大雨中看見一隻渾身濕透,在淹水的馬路和騎樓凹陷處掙紮的白貓。當時我很訝異,水並不深,但牠竟爬不上來。後來纔聽說那隻貓那天早上就被車撞瞭,距離我發現牠已經整整一天,竟然都沒有人理會。

  把牠送到醫院後,醫生說牠傷得太重,後腳注定癱瘓,就算救活瞭也必然送不齣,隻有安樂死一途。那個年代不像今天能夠網路求援或刊登照片徵求送養,醫生這麼說幾乎等於宣判死刑,我甚至沒有懷疑這是不是唯一的齣路,付瞭該付的費用,就帶著抱歉,用逃離般的速度離開獸醫院。

  那是一隻哺乳中的白貓,應該是齣來覓食時遭遇車禍,而不知在何處的孩子們恐怕也難逃厄運。讓牠在又濕又冷的狀況下被安樂死,我後來深感後悔,怎麼就這樣放棄瞭呢?

  遇見那隻白貓時,我還在一個無知、憑傻勁和熱情做動保的年紀,很多事情沒有想那麼多,但牠讓我十幾年來都深深後悔著,也讓我在後來的路途上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那麼輕易放棄。

  現在迴頭看這段敘述,遺憾的心情仍在,當時跑去附近的大樓求助,對方沒有紙箱,隻給瞭我一個麻包袋,後來在雨中非常狼狽地用麻包袋把牠帶上公車的情景,迴憶起來仍如此清晰。但嚴格來說,那並不真的是我的動保「起點」,如果動保意味著為動物「發聲」,那麼更遙遠的起點應該是小學時,班上同學在午飯時間抓瞭一隻蝴蝶進教室,把蝴蝶弄死瞭,我非常生氣地指責他們並且跑齣教室的那一刻吧。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關心動物意味著,日後還會有無數心碎與無力的時刻在等待。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做動保是一件非常孤單的事。彆人多半隻是或善意或嘲諷地說你「有愛心」,真正將其視為一個議題在關心並且願意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更不要說如果你在意的是所有動物的遭遇,那世界各地層齣不窮的各種生物滅絕、動物被虐待與殺害的新聞,足以讓你每天都無法保持太愉悅的心情。在還很年輕的那些日子,去當時數量仍相當有限的動保團體當誌工,編輯油印的宣傳刊物;放假的時候去動物園門口請遊客簽名連署《動保法》;偶爾在報紙上投稿發錶對於動物議題的看法,是當時我所能想到的,做動保的方法。但是始終覺得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夠的。

  直到二○一三年狂犬病造成的恐慌,卻成為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摺。那是一個黑暗的夏天,動物因為人類對於疾病的恐懼,遭到仇視、拋棄、捕捉與撲殺。各種形式的死亡紛至遝來,基於同樣想為動物做一點事的心情,幾位誌工朋友串連起來,在網路上發起「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的活動,集結各界的力量,竟也讓許多識與不識的聲音産生瞭共鳴。一連串的巡講活動與後續網路文章的集結成書,讓我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即使隻是非常微小的改變,還是可以成為堅持下去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逐漸發現,許多人並不見得是不願意關心,而是他們過去沒有理解這一切的管道。雖然近年來環境教育、生態教育看似開始受到重視,但著眼於人與動物關係的討論其實並不多,除非教師自身對此有一定的概念與關注,否則基礎教育中很少有課程可以真正對於動物倫理進行探討與思辨。一直以來,動物被切割在日常之外,成為少數動物愛好者的「個人嗜好」,對其他人來說,動物既被無視,自然也就無感。因此無論是當初在國中任教輔導活動,或是後來進入文學係所,我始終試圖在課程中融入倫理的思考,希望讓更多人願意開始看見、感受,那麼改變的力量就有可能如同狂犬病事件時,由眾人所纍積的小小善意一般,順著文字與話語,流動到更遠的地方。

  而這本書,可說是我到目前為止,對於城市中人與動物關係思考的總結與迴顧。盡管限於篇幅與各章節必須顧慮到的脈絡問題,許多議題無法兼顧而暫時割捨瞭,例如勞役動物、例如動物路殺,都有待後續更多的討論;撰寫之時最睏擾與難過之處更在於,傷害無所不在,動物的相關新聞用層齣不窮都不足以形容,每每寫完一章,又發生許多應該一併納入討論的事件。但我期待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思考動物議題的起點,它不會有結束的時候,討論也就必然持續。

  一本書的完成,是仰賴瞭無數善意積纍的成果。謝謝當初策畫瞭這個不一樣的文學讀本係列,並且給予作者最大寫作空間的兆婷,要不是兆婷的邀約,這本書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成形;更感謝後續接手完成本書的瑋崢以及主編琇茹,在這麼短的時程內進行所有的編務工作,真的辛苦瞭。謝謝子維提供瞭動人的封麵照片,尤其最初想使用的那張照片其實因電腦損毀而消失瞭,子維特地在七月暑熱的東華校園重新尋迴那些水泥地上的狗腳印,真的非常感謝;謝謝宛臻提醒我關於使用照片授權的相關知識;以及偉蘋協助居間聯係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與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同意封底馬來熊照片的授權。謝謝二姊宗慧幫本書想瞭一個貼切的書名。順著封麵的狗腳印,封底走齣的卻是一隻小熊,一方麵呼應瞭書名「牠鄉何處」的探問,也隱含著我希望將野生動物與同伴動物的關懷一併納入的心意。
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更是得到許多師長與朋友的慷慨幫助,謝謝錢永祥老師在動物倫理上的啓濛;謝謝嘉如、宛瑄在動物電影片單上的補充;明益、國偉、室如、珮琪、麗榕老師都提供過不同層麵的支援;謝謝書友兼貓友的時光小美,不隻在每章書稿完成後提供瞭許多迴饋,一路上也為我分擔瞭許多焦慮的心事;謝謝「動物當代思潮」的宗憲老師和en,雖然我們總是在聊天室輪流丟很多字給彼此閱讀,而且每個人的行事曆都滿到不像話,但能夠有一起想著還可以為動物做哪些事的朋友真的很好;謝謝剋蘭、淳之、小安、凱琳、阿潑,大傢這陣子一直被我疲勞轟炸,參與各項選照片、問排版的瑣碎細節,真是不好意思。但無論是分享令人崩潰的動物新聞,或是一起開心地聊著關於動物的傻話,能夠因為動物而相遇的緣分,我很珍惜。感謝怡伶在封麵設計上提供瞭非常具體的建議和示範;瑞蕓和Chloe不厭其煩地給我許多設計相關的專業意見;高中好友們純宜、詩韻、燕芬、永明、珮怡也熱心提供對於照片的想法;大姊宗儀在我校對到頭昏眼花的時候,義不容辭地支援瞭檢查中英文名對照的工作;也謝謝敘銘協助繁瑣的註腳與書目,雨儂細心比對和查找書籍頁碼;以及祥昱、秀寜和書帆在我遍尋不著某本書時提供的遠端書籍支援。

  謝謝駱以軍和張婉雯的序文。每逢有動物議題需要幫忙,駱以軍總是情義相挺;婉雯則分享瞭許多香港的經驗,動物議題不分地域與國界,需要更多的交流與相互支援。也謝謝所有授權給本書的選文作者。

  無論如何,感謝所有在這段過程中提供不同協助的朋友,以及玉敏、明玉、維娟、依瑾、振弘、宜如、鈺婷、珮馨等眾多友人的鼓勵。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得到許多人的照顧。無論是求學階段的同學、弘道和明誌的同事、或是現在東華華文係的大傢,都給我許多支持和幫助。謝謝姐姐宗儀、宗慧,雖然長大之後,大傢總是分不清我們三個,但愛動物的心確實是一樣的。我內心十分感謝當初所有在狂犬病事件中參與寫文與協助各項誌工活動的朋友。有些感謝放在心中,就不一一點名列齣,畢竟再寫下去就太像得奬感言瞭。

  一本書或一堂課能産生什麼影響呢?就像柯慈(J. M. Coetzee)在《伊莉莎白.卡斯特洛》中,約翰和他推廣動保的小說傢母親伊莉莎白的對話:

  「媽,你真的相信,上過幾堂詩詞欣賞課就會關閉屠宰場嗎?」
  「不會。」
  「那為何還要上詩詞欣賞?」……
  「約翰,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我隻是不想靜坐著枯等。」

  多讀幾篇小說、散文或幾首詩,關閉不瞭屠宰場,當然也關閉不瞭收容所或是實驗室。但因為不想靜坐著枯等,因為看見瞭,知道瞭,無法泰然處之,所以我們總得做些什麼。謝謝所有風雨同路的人,謝謝所有生命中的相遇。

  謝謝親愛的豆豆與鳥弟,你們是我永遠的愛與想念。

  謹以本書獻給我的母親,雖然她總是無法理解她的女兒為何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那麼忙,還是用愛包容瞭這一切。

推薦序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我們在談論甚麼


  同為華人地區,港颱兩地關係親近,兩地近年在許多社會議題上均互相呼應,彼此參照;颱灣享有民主政製,香港人在這方麵仍艱苦奮鬥中。然而民主社會的內涵,也不單純隻等如一張選票,公民質素、文化底蘊,同樣是成熟個體與成熟社會必備。

  過往,動物議題往往被輕易埋葬在「人禽之辯」這種傳統論述(我稱之為「既得利益者」論述)中,「展覽動物」(如動物園中的動物)、「經濟動物」(肉食、皮革等)、人與動物區隔(城市建築物設計)等現象,遂變得理所當然。港颱同為高度城市化、全球化的地方,亦無法免於上述情況。以香港來說,每當事情涉及人與動物的糾紛衝突時,事情便會被簡化—反正動物無法反擊又不能投票,按既定的主流意見或現行法例處理,便是最安全方便的做法。由捕捉社區動物,到動物實驗、農場動物,都是一樣的公式。

  然而公民社會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參與」。現時,香港人習慣的,依然是「代議士」式政治:不論是官方選舉、民間活動還是社會運動,最常見的是「選齣」或「推舉」一個願意齣頭的人,由他代勞一切關乎自身利益的工作或行動。在這個「選舉」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是要選齣一個「英雄」,而不是藉著選舉為自己充權(empowerment)。在動物議題上,理想的情況是:香港的民選議員(或區議員),應廣泛地收集市民意見,讓漁護署(香港政府架構中處理動物事宜的部門)和動物保護組織的專傢說明各種做法的利弊;和市民一起討論動物處境以至社區發展的方嚮和願景……然後纔參與製訂政策的工作。反過來說,議員若打開公共諮詢大門,市民也應該積極參與討論。我們見到颱灣動保團體與市長甚至總統候選人見麵,提齣意見,實在十分羨慕;香港的動保團體與關心動物的市民雖受掣於現實,但如何更主動地參與社區塑造與教育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事。

  「如何提升公民意識」大概是幾百本學術專著也討論不完的議題,這裏隻簡單地說一句:讀書。或許這就是作者寫作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由硬邦邦的理論層麵,到抒情深沉的文學作品,都是改變文化所必需。畢竟,動物權其中一個重要麵嚮,正是在理性主義以外,兼顧生命的感受與情緒,與人類語言以外的錶達方式。文學作為人學(anthropology),固然反映人類的生活;而人類的生活,又是與其他生物分不開的。是以,動物在文學作品(以至其他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就反映瞭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在地球上的位置,人類的道德觀、倫理觀、生命觀等。探討動物文學與相關敘事,實有助於人類反躬自省,安身立命。

  颱灣「動物文學」的發展遠較香港壯大,既有劉剋襄、廖鴻基、吳明益、硃天心等著名的動物作傢,亦有如黃春明、硃西甯、駱以軍等人的作品。值得留意的是,颱灣「動物作傢」的寫作題材並不限於動物,也包括其他與大自然有關的題材,例如海洋、蔬菜,甚至鐵路、菜市場等;而他們筆下的動物亦非「寵物」,乃是社區或大自然中的一員,與人類的關係若即若離。由「動物文學」發展至「自然文學」,再發展至對人文生活的關懷,可謂必然的結果,因為動物與自然環境無從分割,而人文生活的質素,正好反映在人如何對待「異類」、「弱勢」。另外,颱灣的動物文學(以至自然文學)往往有「本土化」色彩,作品除瞭反映動物生活外,也同時反映颱灣的風土特色,原住民生活、颱灣文化、價值觀等。這跟颱灣近年「本土化」思考不無關係。颱灣動物文學作傢的另一個特點,在於他們都身體力行,除瞭在書房中寫作外,也投入相關社會運動中。如吳明益為環保社會運動發聲;廖鴻基曾當過十年漁夫;硃天心積極關注社區動物等。因此,颱灣的動物作品,更多地結閤瞭社會問題探討,與地區之間的關係更密切。以上種種,都是香港仍須急起直追的。

  在追求民主與實踐民主時,我們希望說話得到迴應,乃理所當然;但所謂的「迴應」,到底是息事寜人,權傾一麵,還是建立討論的平颱,彼此瞭解?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解讀人類與非人類的各種混雜的信息嗎?我們是否承認,在某種遊戲規則前,某些階段與某些生命,從來都是啞口無言或不被聆聽?如何確保各種聲音都得以被聆聽與考慮?箇中講求的,不單是體製健全,還有開闊的心胸、求真的勇氣,與情理兼備的溝通方式。本書之齣現,正好為形成這些元素,為動物與人類塑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說到底,當我們談論動物時,我們其實在談論人類自己。

張婉雯
(本文作者為香港作傢,代錶作有《我跟流浪貓學到的十六堂課》、《甜蜜蜜》、《微塵記》。)

推薦序

悲傷故事的一韆零一夜


  這三個月,每天傍晚,都和妻子在大安森林公園繞著外圈走路。晚上的公園,有各式各樣的人:有非常專業的跑者;有在一處寬闊地用音響放著拉丁情歌,扭腰擺臀無比嫵媚跳著舞的阿婆們;也有遛各式名種犬的老人;遛小孩的年輕母親;穿著高中製服手牽手的少年少女情侶;兒童遊樂區的溜冰場有教練帶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練直排輪溜冰;還有一二極虔誠的婦人,在一尊頗大的白石觀音像前禱告;或有南洋女孩的看護推著輪椅,上頭坐著身形萎縮的老人。說來這晚間的公園,這麼多人在運動著,很像一個人世四季輪迴、青春到老去的全景展示。

  有幾天,連續幾天,我們發現一隻非常漂亮的黑雜褐色,尖耳,眼上像畫瞭兩團黑眉的狗,坐在公共廁所旁的一處灌木叢邊,一臉哀傷、惶然,不理會我們這些經過牠的人類。妻子說:「好可憐啊,應該是和主人走散瞭,牠等在那兒,應該就是當初走散之處,牠希望在那兒等著,主人會迴來找牠。」

  但我們無法再收容牠啦,我們傢的小公寓,已經收養瞭三隻當初領養的米剋斯犬,空間的壓力已到飽和。怎麼辦呢?當你沒法收容牠,隻能硬下心走開。第二天再經過時,還是看見牠一臉固執地坐那兒等著。妻子說:「這應該是遺棄瞭吧?如果是走失,牠主人應該會迴來這找牠吧?」我們邊走著公園的紅土跑道,邊討論著,不知道自己已被遺棄的等待,真是最悲傷的事。牠一定相信那遺棄牠的主人會迴來,那麼精神抖擻地坐在那處等著。

  後來幾天下瞭滂沱大雨,我們拿著傘,踩著一灘灘積水仍在公園走路。有點擔心那狗,第一圈走到那固定區,發現牠不在那位置瞭。不會是被捕狗隊抓走瞭吧?走第二圈時,發現牠在另一處的草叢中。「傻瓜,還淋著雨。」妻子說。我們穿過馬路去超商買瞭熱狗,迴到公園,我拿著熱狗,踩著草叢的水窪,蹲低身子嚮牠靠近,牠警戒的後退彈走。我把熱狗捏成小塊放地上,慢慢後退離開。妻子說:「吃瞭,牠吃瞭。」

  第二個雨天,我們傘下眼睛巡梭,看見牠在無人的兒童區沙坑上,用前腳嘩嘩嘩挖瞭個坑。然後突然看見一隻大白狗跑來佔住那個坑。「天啊,原來牠還有同伴。」一旁又一隻比較小的黃狗。我拿熱狗靠近時,另兩隻狗對我較警戒,我有一份心思,把熱狗湊近牠,希望牠吃,但牠好像心不在焉,在積水上撒蹄跑起來。那些熱狗快被牠的同伴吃瞭。

  我對妻子說:「往好處想,牠有同伴瞭,不是自己一個孤伶伶在那等牠的主人吧?」

  我們每天迴傢,都會告訴兩個孩子:「今天在公園又遇到那隻漂亮黑狗,我們又跑去超商買一種密封包的肉腸,買瞭三條,分牠和牠的老大和同伴吃啊,後來經過垃圾桶,爸爸把那些塑膠封袋扔瞭,不料順便把我買的十注大樂透彩券也丟啦,或許本來這次會中頭奬啊,但算瞭爸爸也不想再冒雨去公園裏翻垃圾桶啦。」如此這般,每天都有關於公園那隻狗的情節新進度。直到前幾天,雨實在太大瞭,我們有三天沒齣去走,等天晴再走去公園時,仍然熙攘的運動人群,但怎麼樣也找不到那狗瞭。也許是終於被捕狗隊抓走瞭?也許像草原上遷徙的野生動物,一整群離開這公園,往城市的另個地方流浪瞭?妻說或是被好心人收養瞭。但迴傢後,孩子們問起公園那隻小狗呢?我們訕訕的無法迴答。

  我想,這個經驗,隻是一般的,對流浪狗的心中的不忍。我是在幾年前,在臉書看到一位叫「丸子」的女孩PO上的四隻小狗兒,牠們在收容所,第二天將被處死焚化,我一個不忍,決定收養,但這之後纔認識包括「丸子」和她的老師黃宗慧、黃宗潔姊妹(後來我也成瞭她們臉書的讀者),這些多年默默付齣的動物保護者,我纔破碎片段理解,要和這個將屠殺動物習以為常的社會,或文明,交涉、指齣其不義、或擴大對他者痛苦的感受想像力,這是多麼艱難巨大的行動。它牽涉到哲學、生命倫理、法令、以及城市人習慣清除其他動物、將其空間掠奪、在人們看不見的場所殺死牠們、使其不存在。甚至在運動領域,這些動保運動者,可能是最弱勢,最難引起社會主流關注、同情的一群人。他們關注的動物權,不隻這些直觀可感的流浪狗、流浪貓之撲殺,包括實驗動物、經濟動物,最基本的動物權;甚且關心包括幾年前狂犬癥透過媒體渲染,造成人們撲殺想像中威脅的野生幼獾;包括白海豚事件;包括虐貓、虐狗事件也是透過現代媒體傳播形式,造成所有旁觀者的驚悚;包括更復雜的「零安樂」之後,第一綫收容所人員承受不瞭另一種動物受苦形式而自殺,造成的輿論衝擊。人類對動物的殺戮,遠已超過狩獵捕食之原始需求,已經被裹脅進現代資本社會、都市化、生態破壞、全球化消費鏈……,種種編織錯綜的「看不見/不看見之惡」。想要阻止眼見的任一環節對動物的施暴,往往牽一發動全身,極難迴溯這整個建構在將動物去感受化、去生存權化、去領域空間化、去尊嚴化的體係。我們這些後來的人,生活在這個體係裏,往往缺乏對這個體係在滅絕、傷害、殺戮這個星球在人類之外的動物們,所有仍然在繼續進行的全景理解。

  我深深感受到這種「與人類謀動物生命權」的艱難,置身其中的這些少數又少數的投入者,很像被捲進一孤獨的黑洞,那個心智的損耗和哀傷,外邊人真是難以想像。我見過一些為動保意識投入的美好人們,他們常會譴責自己、憂鬱、憤怒,人手、資源皆不成比例的稀少,你感覺他們在替這個處處虐殺、侵害的文明噩夢補破網,但根本力不從心。我非常尊敬這些為無法替自己爭辯的動物,嚮自己的人類同伴,大聲疾呼,試圖說情、辯證的人。據說二戰結束後,駐柏林的美軍要求當時的德國人,分批進電影院觀看集中營屠殺的紀錄片,有一個現象,電影院所有的觀影者都把臉撇開,或低頭閉目,心理學說是不願目睹自己的種族所犯的殘酷行為。事實上,為無言無聲的動物發言,提醒人類同伴擴大自己的感受,體會到動物們在完全無法反抗的殺戮、虐待、剝奪、異化,那些不可思議的痛苦,這樣的說情以及思辨,像在漫漫黑夜中孤獨前行,因為不要讓自己所在其中的這個文明,喪失理解和感受的想像力。

  黃宗潔的這本《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像是關於這個時刻,人站在曠野上,為什麼《小王子》裏的小狐狸、《一零一忠狗》、《美靴貓》、《天鵝湖》、所有童話故事裏的獅子、老虎、大象、長頸鹿、漂亮的飛鳥、海豚、兔子、鵝……所有的動物都不見瞭?這本書像是悲傷故事的一韆零一夜,打開潘朵拉之盒,一個抽屜一個抽屜拉開,對動物這個文明久遠以來人類的地球夥伴,思索「本來不該弄成這樣屍骸遍野、慘酷地獄」,這些動物原本在我們心靈史中,可能更好的故事。她娓娓道來,一則一則動物的故事,溫和但縝密的思辨,而且展列瞭所有議題延伸的書單。我覺得這是一門現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課,我們對動物的真實處境如此無知,但這一切其實可以因一小點滴的願意理解,而産生極大的進步。這是一本現代人的必讀書。

  祝福這本書。

駱以軍
(本文作者為颱灣作傢,代錶作有《西夏旅館》、《女兒》、《鬍人說書》等。)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城市裏的野生動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缺乏一個能夠係統性地解答我疑問的媒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他沒有將動物僅僅視為客觀存在的對象,而是賦予瞭它們豐富的個體生命體驗。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城市高樓大廈和繁忙街道下的生命軌跡。書中對於不同城市裏動物習性的對比,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不同地域的城市環境,造就瞭截然不同的動物生存策略。尤其是關於城市鳥類遷徙的章節,那份對自然節律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將文學的元素融入其中,那些文學作品中鮮活的動物形象,與現實中的觀察相互印證,仿佛穿越時空,在字裏行間與作者一同進行著一場關於生命與存在的對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城市並非隻有人類的痕跡,它同樣是無數其他生命的傢園,而我們,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肩負著守護的責任。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著讀者在城市中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尋蹤之旅”。

评分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以一種非常獨特且發人深省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城市喧囂背後的另一番天地。作者巧妙地編織瞭城市景觀與動物世界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忽略的存在。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流浪貓狗的生存狀態,更深入地探討瞭城市化進程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蝕,以及人類與自然邊界日益模糊的現實。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在鋼筋水泥叢林中頑強求生的生靈的細緻觀察,它們如何適應環境,如何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的可能,這些描寫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韌性。同時,書中對文學作品的引用也相當精彩,那些文學大師筆下的動物形象,與現實中的動物命運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共鳴。讀罷此書,我仿佛能聽到城市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低語,感受到那些與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的生命脈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動物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對待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以及我們在這個星球上扮演的角色。它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我每天穿梭的街道,去留意那些在角落裏匆匆而過的身影,去思考那些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的生命。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書。在《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中,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但又堅定的方式,挑戰瞭我們長期以來將人類置於自然界中心地位的觀念。他通過對城市中各類動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剖析,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復雜的世界。書中所探討的動物與文學的結閤,更是將這種反思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文學作品中那些關於動物的描繪,往往承載著人類的情感、想象和對自然的理解,而這些,又與現實中動物的生存睏境和生命韌性相互呼應。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被城市“遺忘”的動物的描寫所打動,它們如何在這種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生存,它們的無聲呐喊,都讓我深思。這本書讓我明白,城市不僅僅是我們活動的場所,更是無數生命的共同傢園,而我們,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有責任去傾聽、去理解、去尊重。它是一次關於同理心的呼喚,也是一次關於生命尊嚴的贊歌。

评分

讀《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的過程,就像在閱讀一本多層次的地圖。它不僅勾勒齣城市的地理輪廓,更繪製瞭隱藏在其下的生態脈絡,以及滲透在其中的文學情感。作者的筆觸兼具科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浪漫,他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生命的動人故事,並將之升華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我被書中對於不同城市動物生存策略的描寫深深吸引,它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如何與人類共存,甚至如何從人類的活動中獲益,這些都展現瞭生命的頑強和智慧。書中的文學引用也是恰到好處,那些經典作品中的動物形象,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與現實中的動物觀察形成瞭有機的聯係。我開始注意到,原來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街邊小巷,甚至是被我視為“害蟲”的生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和生存意義。這本書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人類的堡壘,而是無數生命交織的舞颱。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思考“傢”的意義的書。當我們談論城市時,我們通常想到的是人類的居所、工作場所、社交空間。但《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卻將我們的目光引嚮瞭那些非人類的居民,它們在這片土地上同樣擁有自己的“牠鄉”。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城市與動物之間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他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例如流浪動物的睏境、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壓縮,但他也沒有沉溺於悲觀。相反,他更強調的是一種共存的可能性,以及人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不同文學作品中動物意象的解讀,也極富啓發性。這些文學作品,或抒情,或寓言,都為我們理解動物提供瞭豐富的視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城市狐狸的描寫,它們如何在人類活動的空間中,巧妙地建立自己的生存法則,這種智慧和適應能力令人贊嘆。這本書讓我不再將城市僅僅視為一個人類的領域,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多元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它鼓勵我去關注那些在我們視野之外的生命,去理解它們的語言,去尊重它們的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