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傢族的悲劇與重生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傢族的悲劇與重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D. Vance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憤怒,因為看不見希望。
理盲,因為沒有人願意聆聽。
白皮膚讓他們彷彿高高在上,但他們是全美國最絕望的一群。
2016年美國新經典,理解白人怒火與川普崛起最重要的一本書。

  ※比爾.蓋茲2017年夏季選書
  ※虎媽蔡美兒、《從〇到一》作者矽榖傳奇創業傢彼得‧提爾(Peter Thiel)熱烈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譽為「理解川普現象的最重要六本書之一」
  ※《紐約時報》專欄作傢大衛‧布魯剋斯譽為「非讀不可的經典」
  ※《經濟學人》2016年有關美國最重要的一本書
  ※《華爾街日報》「令人不忍釋捲」
  ※亞馬遜逾5500名讀者5顆星好評
  ※好萊塢電影版權已售齣,將由《達文西密碼》導演朗.霍華執導

  每一個孩子也都希望能有一個安穩的傢。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成功的未來。然而,在一度被認為是「圓夢之國」的美國,在不被主流媒體與社會大眾關注的阿帕拉契山區與「鐵銹地帶」,這樣平凡的期待隻是奢望。籠罩著殘破的美國鄉間小鎮的是絕望。
   
  這裏的人們誠懇、直率、熱愛傢庭、篤信上帝,然而文化的差異、社會的排斥,剝奪瞭他們嚮上流動的機會。這裏的孩子不僅無法念大學、永遠隻能做低階藍領工作,更被傢暴、輟學、未婚生子、酗酒,與毒品給緊緊掐住。真正更不幸的是,時候久瞭,他們隻能視之為理所當然,拒絕批評,拒絕外界的援助,也拒絕相信自己……隻能怨天尤人,把內心深處的挫摺轉化為對社會的憤怒。
   
  在各種因素的眷顧下,本書作者傑德•凡斯掙脫瞭山裏小鎮套在他身上的階級鎖鍊,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名聞遐邇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見證「美國夢」的奇蹟。然而,在這本自傳當中,他透過他命運多舛的前半生述說底層美國與憤怒白人的絕望與無力,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無法改變命運、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另一方麵,他也試圖透過自己的案例說明,在這個每年都有好幾位青年因毒品或犯罪而死亡的美國小鎮,成功地翻轉人生、突破階級的枷鎖。他認為,關鍵在於對自己創造改變能力的信任,以及一個和睦的傢庭。

  從絕望的底層,胼手胝足攀嚮人生勝利組,
  凡斯的故事述說著白人勞工階級的睏境與憤怒,
  也見證瞭在親情的支持下,魯蛇翻轉人生的可能。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傢族的悲劇與重生》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個人角度,以感人、溫馨的故事闡述美國工人階級麵臨的文化危機。盡管已經有大量的報導在警示過去四十年來這個階級經曆的睏境,但從來沒有一個來自內部的人述說他們真實的故事。在《絕望者之歌》中,傑德•凡斯用他真實的人生來呈現,對一群生下來就注定無法翻身的族群來說,社會、經濟、與階級的墜落究竟是什麼感受。
  
  凡斯傢族的故事始於二戰後情勢一片大好的美國,他一貧如洗的外祖父母為瞭逃離貧窮,從肯塔基的阿帕拉契山區移民到俄亥俄州。外祖父在汽車工廠找到工作,讓他們的傢庭晉升中産之階,他們的其中一位孫子甚至成為耶魯法學的畢業生,可謂光耀門楣,達成瞭「世代嚮上流動」的夢想。然而,在《絕望者之歌》的傢族記事中我們看到,凡斯的外祖父母、阿姨、舅舅、姐姐,以及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始終無法適應城市中産階級的生活,並難逃糾纏部分美國城鎮的貧睏、傢暴、酗酒等等社會問題。在凡斯毫不掩飾揭露的傢族鬧劇與悲劇當中,是摺磨著每一個美國工人階級的惡夢。
  
  《絕望者之歌》的故事悲喜交織,真誠而感人,從書中人物我們可以看到要擺脫階級牢籠究竟要付齣多少努力且多麼遙不可及代價。同時也提醒著世人,美國底層社會究竟蘊藏著多少的徬徨、挫摺與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理解川普的勝選所不能忽視的社會背景。

專文推薦

  瀋政男(心理醫生、《國語日報》與《壹週刊》專欄作傢)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劉安婷(「為颱灣而教」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媒體贊譽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這本卓越且感人肺腑的書,描寫瞭一個由阿帕拉契山脈貧窮白人組成的弱勢群體。對於這個群體,我隻能依靠想像去間接瞭解。凡斯從小被父親拋棄,母親也對養育他沒有興趣,於是他的祖父母接管瞭撫養職責,他們很愛凡斯卻有暴力傾嚮。盡管睏難重重,凡斯還是熬過瞭自己窮睏且提心吊膽的童年,最終進入瞭耶魯法學院。這本書對貧窮背後復雜的文化和傢庭因素進行瞭深刻的解讀,但它真正的魅力依舊在於故事本身,以及凡斯敢於講述它的勇氣。」

  虎媽蔡美兒(Amy Chua):
  ──「這是一本淒美而動人的迴憶錄,紀錄瞭作者從一個失婚的母親與破碎的阿帕拉契傢族當中成功翻轉人生,最後從耶魯法學院畢業的故事。《絕望者之歌》不僅令人驚嘆連連,而且賺人熱淚,又不時齣現叫人捧腹大笑的荒唐情節。同時它還具備極度深刻的社會意義。作者毫不掩飾的真誠為大眾開瞭一扇窗,揭露瞭過去不被主流大眾看見的美國,並點齣瞭希望所在。《絕望者之歌》宣告瞭一位纔華洋溢、與眾不同的作傢的誕生,而且是所有想知道美國齣瞭什麼問題的人都必讀的作品。」

  矽榖傳奇創業傢、《從0到1》作者彼得‧提爾(Peter Thiel):
  ──「菁英通常都會從『經濟停滯』、『社會不公』的角度來理解我們的社會危機,傑德•凡斯以親身的血淚經驗講述一群學術圈子看不見的真實人物故事。」

  《經濟學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一本書:
  「美國政治體係與白人工人階級對彼此失去瞭信任。傑德•凡斯的迴憶錄《絕望者之歌》赤裸裸地呈現一個經曆這種信任毀滅的傢庭的真實麵貌。並非所有的白人工人選民都像凡斯先生的傢族一樣來自阿帕拉契的鄉村,但他描述的現象卻很普遍。關於2016年的美國,你不會讀到更重要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理解川普為何獲勝的六本書:
  ──「凡斯先生盤踞暢銷排行版鰲頭的迴憶錄描述瞭他在經濟一蹶不振的俄亥俄鋼鐵小鎮的成長經驗。《紐約時報》的珍妮佛.西納寫道『我們都迫切想知道當今的選民為什麼不信任政府,但我們從未從電視上華麗的嘴砲中得到任何答案。現在,我們有瞭凡斯先生。他對底層白人充滿悲憐又尖銳的社會觀察有助於我們瞭解今日美國的政治騷動,尤其是唐諾‧川普的崛起。凡斯先生的第一手經曆與細膩的反思無心插柳地為這場不文明的選舉提供瞭一個文明的註解,而且他的淺詞用字是如此平易,相信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人都看得懂。」

  《紐約時報》專欄作傢、《品格》作者大衛.布魯剋斯(David Brooks):
  「我們多少都知道勞工階級的道德觀是什麼,但如果你想溫習一下,我推薦你看傑德•凡斯的《絕望者之歌》。凡斯一傢人來自肯塔基與俄亥俄州,而他對他成長環境周遭人物的信念的描述是在這個曆史當下,你不能錯過的好書。」

  《華盛頓郵報》書評:
  「凡斯先生的《絕望者之歌》是一本至情至性、讀後不能不掩捲嘆息的迴憶錄,也是針對美國白人勞工階級之文化評論的傑作。社會科學傢已經研究失業、離婚、毒癮等摧殘這個群體的因素多年,但對凡斯先生來說,這就是他的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他提齣瞭一個強而有力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跟他一樣成長背景的人那麼難以翻身。他的焦點放在來自阿帕拉契山區的傢鄉。在這個從紐約延伸到阿拉巴馬的廣袤地區,他說,『白人勞工階級的命運是最慘澹無望的』……在這場美國大選中,各路人馬紛紛對白人勞工選民提齣各種承諾,此時齣版的《絕望者之歌》不僅精采絕倫,而且發人深省。針對白人勞工階級的睏境,凡斯先生說,『嚴格來說,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我知道唯有我們停止抱怨歐巴馬、布希或某傢大公司,並反問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纔有可能齣現轉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德‧凡斯(J. D. Vance)


  雖然有著白人的外貌,但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讓他的傢族在以昂格魯-薩剋遜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中被視為異類。生長在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中央鎮,所謂的廣大的「鐵銹帶」中的一座貧窮小城,見證瞭美國經濟蕭條對工人階級帶來的沉痛打擊。
    
  二戰過後,凡斯的外祖父母為瞭過著更好的生活,放棄伐木採礦的工作,離開肯塔基州阿帕拉契山脈的老傢,來到中央鎮的一傢汽車工廠謀職,並生下他的母親。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復甦,祖父母彷彿也一圓美國夢,但因為齣生、階級、文化的差異,孤伶伶的小倆口從來沒有適應當地社會,這造成他們傢族隨後的不幸,亦即傑德•凡斯悲慘的成長背景。最大的災難是父母離異,以及在離婚後藥物成癮、傢暴惡習難改的母親。同時,教育程度不高的外祖父母雖然脾氣暴躁、粗鄙,但他們對外孫的愛讓凡斯在傢庭風暴中得以棲身,並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
    
  高中後進入海軍陸戰隊,軍事訓練讓他有機會過著「正常」的生活,並終於有能力獲得經濟獨立。退伍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於耶魯法學院,雖然與菁英文化格格不入,但錶現優異並擔任《耶魯法學論叢》編輯。目前在矽榖傳奇創業傢、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董事,與妻子與兩隻狗住在舊金山。錶麵來看,他已是成功的人生勝利組。

  TED演講「被遺忘的美國勞工階層傢庭與他們的睏境」可見:www.ted.com/talks/j_d_vance_america_s_forgotten_working_class?language=zh-tw
 
譯者簡介    

葉佳怡


  颱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齣版小說集《溢齣》、《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彆女孩與她傢庭的成長之路》、《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下港人的力爭上遊╱瀋政男
推薦序二:從美國勞工階級的掙紮反思颱灣的睏境╱林立青
推薦序三:幫孩子麵對內心的怪獸╱劉安婷

人物介紹:凡斯與布蘭頓傢族人物關係圖
地圖一:美國阿帕拉契山脈與鐵銹帶
地圖二:凡斯傢族遷徙圖

自序:一部荒謬的自傳
第一章:傑剋遜老傢鄉
第二章:離鄉背井
第三章:傢庭至上
第四章:美國夢難圓
第五章: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第六章:我的父親們
第七章:最好的爸爸
第八章:狼養大的孩子們
第九章:姥姥的傢
第十章:海軍陸戰隊的日子
第十一章:絕望的白人與討厭歐巴馬的理由
第十二章:耶魯法學院的異類
第十三章:幸福的人們擁有什麼?
第十四章:與自己內心的怪物戰鬥
第十五章:什麼纔能拯救鄉巴佬?
結語:不再惡夢

謝詞
註釋

譯後記:鄉巴佬的自救之路╱葉佳怡
評論:瞭解川普支持者必讀的一本書╱鬍培菱(原文刊登於Okapi網站)

圖書序言

導言

  我的名字是傑德.凡斯,但在書的一開頭,我就得嚮各位讀者坦白:我認為你拿在手中的這本書有點荒謬。封麵明示這是本迴憶錄,但我纔三十一歲,大概也是史上第一位自承一事無成的迴憶錄作者——至少沒乾齣什麼值得讓陌生人掏錢買書來讀的大事。我做過最酷的事,至少就履曆而言,就是從耶魯法學院畢業,而那是十三歲的傑德.凡斯作夢也想不到的天方夜譚。不過每年都有大約兩百人從耶魯法學院畢業,請相信我,他們之中大部分的人生都很無趣。我不是參議員,不是政府首長,沒當過內閣首長,也沒創辦過資産上百億的公司或足以改變世界的非營利組織。我有的就是一份好工作,一段幸福的婚姻,一個令人舒心的傢,還有兩隻活潑的狗。

  所以,我不是因為什麼偉大成就寫下這本書,隻是因為完成一件非常平凡的事,但跟我在同樣環境生長的孩子卻往往沒有跟我一樣的好運。是這樣的,我在俄亥俄州一座鋼鐵小鎮長大,小鎮位於貧窮的鐵銹地帶(Rust Belt),打我有記憶以來,那就是個工作機會不斷流失、希望渺茫的地方。委婉地說,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很「復雜」,其中一位幾乎在我齣生後就一直在跟毒癮搏鬥,而負責將我養大的外祖父母都沒有從高中畢業。事實上,我的親戚幾乎沒幾個人讀過大學。各項數據都告訴你,像我這樣的孩子幾乎注定命運乖舛。如果運氣好一點,他們還能接受社福係統幫助,如果運氣差一點呢,就會因為海洛因吸食過量而死。畢竟光是去年,我所成長的小鎮就因此死瞭幾十個人。

  我就是那種前途黯淡且差點無法高中畢業的孩子,還差點被身邊所有心懷怨憤之人的負麵情緒壓垮。現在大傢看到我的工作和常春藤學曆,立刻會假定我是某種天纔,畢竟隻有真正傑齣的人纔能擁有這類成就。我沒有不敬的意思,但我認為這種想法根本狗屁。無論我擁有多少纔華,如果沒幾位慈愛的人齣手拯救,我早就被摧毀瞭。

  這本書是我的真實人生故事,也是我決定寫作的原因。我想讓大傢知道什麼樣的人會對自身絕望,以及背後的可能原因。我想讓大傢知道窮人到底經曆瞭什麼,以及精神及物質上的貧窮可以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我想讓大傢明白我的傢族究竟經曆瞭什麼樣的「美國夢」。我想讓大傢明白階級嚮上流動是什麼感覺。我也想讓大傢知道我最近認清的一件事:即便像我們這些有幸實踐美國夢的人,你以為早已逃離的陰影也從未真正消失。

  此外,我的故事還蘊藏一個重要的族群議題。我們的社會對種族分類非常敏感,常用與膚色相關的簡單詞匯指稱一個人或一種現象,比如「黑人」、「亞洲人」、「白人特權」。這些廣泛的分類詞匯有時確實好用,但如果想理解我的故事,就得進一步深入其它細節。我雖是白人,但完全不把自己當作是東北部那些白人盎格魯—撒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通常簡稱WASP)的一分子。我屬於美國數百萬蘇格蘭—愛爾蘭裔的勞工階級,而且是拿不到大學文憑的那一群。對於這些傢夥而言,貧窮是傢族傳統,他們的祖先是南方奴隸經濟體係中的臨時工,之後成為佃農,再成為煤礦工,近年來又成為工廠黑手和磨坊工人。美國人稱他們為鄉巴佬(hillbilly)、紅脖子老粗(redneck)及白人垃圾(white trash),但我稱他們為鄰居、朋友及傢人。

  蘇格蘭—愛爾蘭裔的美國人是最特彆的次族群之一。曾有觀察傢錶示,「走遍全美之後,我纔發現蘇格蘭—愛爾蘭裔美國人擁有我所見過最根深蒂固的區域次文化。無論是傢庭結構、宗教信仰、政治傾嚮還是社交生活,都不像其它地方早已幾乎全麵性揚棄傳統。」這種擁抱文化傳統的特性帶來不少好處,例如對傢庭與國傢都極度忠誠、全心奉獻,但也有壞處隨之而來。比如說,我們不喜歡外來者,或者是長相或行為跟我們不同的人,尤其介意跟我們說話方式不一樣的人。如果想瞭解我,就得先記住我的內心是個蘇格蘭—愛爾蘭裔的鄉巴佬。

  如果這枚故事硬幣的一麵談的是種族,另一麵就是地理位置。十八世紀,當第一批蘇格蘭—愛爾蘭移民來到美國這個新世界,就深受阿帕拉契山脈的吸引。這個區域確實很大,從南部的阿拉巴馬州一路延伸到喬治亞州,再往北直到俄亥俄州及紐約部分地區,但大阿帕拉契山區的文化可說相當一緻。我的傢族來自東肯塔基州的山區,他們自稱鄉巴佬,不過齣生於路易斯安那州、後定居阿拉巴馬州的歌手小漢剋.威廉斯(Hank Williams, Jr.)在他的〈堅強的鄉村男孩〉(A Country Boy Can Survive)中也把自己當作是鄉巴佬,而這首歌可是鄉村白人的國歌呢。值得注意的是,大阿帕拉契山區的政治傾嚮從民主黨轉為共和黨,重新定義瞭尼剋森總統以降的美國政治景觀。同樣也是在此地,白人工人階級的命運似乎最為慘淡,社會流動力低落、貧窮、離婚、藥物上癮……我傢簡直就是這類慘劇的生産公司。

  至此讀者應該很容易想像:我們是一群悲觀至極的傢夥。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數據顯示,白人工人階級正是美國最悲觀的一群人,不但比許多窮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拉丁美洲移民更悲觀,甚至也比物質條件比他們落後更多的美國黑人悲觀。即便現實仍允許鄉巴佬有些許憤世嫉俗的餘裕,許多其它族群過的生活也比鄉巴佬貧乏很多,我們對未來的期望確實比許多其它族群來的低。這其中一定有哪裏齣瞭問題。

  確實,我們在社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無援,還把此絕望感世世代代遺傳給子孫。我們的信仰內涵也齣現改變——動人煽情的話說得很好聽,但輕忽真正能幫助孩子擺脫貧睏的社會支持。我們之中許多人不但放棄工作,還不願另尋更好的機會;所有男人都深受某種男子氣概的危機所苦,因為文化所灌輸的特質使他們難以適應現今快速變動的世界。

  每當我提起這個社群的苦難,總會有人嚮我解釋:「傑德啊,白人工人階級的前景確實堪憂,但你把因果關係搞錯瞭。他們之所以離婚率高、結婚率低,幸福感也降低,是因為經濟層麵的機會變少。隻要擁有更多好的工作機會,整體生活自然會隨之改善。」

  我之前也認同這個想法,在青少年時期更迫切地想這麼相信。畢竟這說法很閤理:沒有工作讓人壓力很大,沒有足夠的錢過生活更是如此。隨著中西部工業製造中心逐漸落沒,白人工人階級逐漸失去經濟安全感、穩定住所及隨之而來的傢庭生活。

  不過現實的真相更復雜。後來我逐漸意識到,這種有關社會底層經濟睏境的分析實在不夠完備。還記得幾年前,就在我進入耶魯法學院就讀之前的夏天,我為瞭搬去康乃狄剋州紐黑文郡(New Haven)的費用想找份全職工作。一名傢族友人建議我去老傢附近一間地闆磁磚經銷公司,那是一間中小企業。地闆磁磚非常重,每一片幾乎都是三公斤到六磅之間,每一箱內裝有八到十二片,而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把磁磚抬上棧闆以利運送。那實在不是份好做的工作,但時薪有十三美金,我又需要錢,所以還是上工瞭,並盡可能多輪值幾班或加班好多賺一些。

  那間磁磚公司的十多位員工大多在此工作多年。其中一位員工有兩份全職工作,但不是為生活所迫,而是靠第二份工作的薪水追求成為飛機駕駛的夢想。對於一名在我傢鄉生活的單身男子而言,時薪十三美金實在很不錯(一間過得去的公寓月租大約五百美金),而且這間磁磚公司還會替員工穩定加薪。即便經濟情況逐年衰退,隻要在此工作幾年,員工的時薪都會增加到十六美金,年薪總共能有三萬兩韆美金,可說能以遠高於貧窮門檻的餘裕養活一個傢庭。然而,即便提供的待遇不錯,我的經理還是很難在倉庫找到穩定工作的長期員工。因此在我離職時,二十六歲的我在包括我的四名倉庫員工中年紀竟然最大。

  有名男子,我就稱為鮑勃吧,他比我早幾個月進倉庫工作。因為鮑勃女友懷孕,經理還非常好心地請她做一份專門接電話的辦公室工作,但兩人的工作態度都很差。那名女友每隔兩、三天就曠職,從不事先通知,反覆被經理告誡後也無法改善,最後隻做瞭幾個月就離職。鮑勃則每週曠職一次,平常也老是遲到。此外每天還會去上三、四次廁所,每次都超過半小時。因為情況實在太嚴重,我離職前還和另一名員工拿這件事來打賭:每次隻要他去上廁所,我們就會開始計時,隻要打破紀錄就會以整間倉庫都能聽見的音量大吼「三十五分鍾!」「四十五分鍾!」「一小時!」

  鮑勃終究也丟瞭工作,被解雇時還對經理大發脾氣。「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是不知道我女友懷孕瞭嗎?」但齣現類似狀況的不隻他:我在磁磚公司纔待瞭短短一段時間,就至少看到另外兩人都因此被解雇或主動離職,其中還包括鮑勃的錶親。

  如果要談就業機會,不應該忽略類似這樣的故事。得瞭諾貝爾奬的經濟學傢擔心中西部工業中心的沒落,以及白人工人階級賴以生存的産業的瓦解。他們談的是製造業的外移,談的是沒有大學學曆的中産階級更難找到工作。這都是深奧的學理問題,我也很關切。但本書談的是其它議題:當製造經濟南移,真實世界中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後來究竟怎麼瞭?本書談的是人們在生活走投無路時荒腔走闆的反應。本書談的是一種不但無法挽救,還持續導緻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文化。

  我在那間磁磚公司看到的問題,遠比巨觀經濟潮流與政策來的更深層。太多年輕人失去勤奮工作的能力,就算得到好工作也難持久。即便是亟需工作的男人,比如擁有一名即將生産的妻子,也可能漫不經心地搞丟一份健保製度良好的工作。更令人憂心的是,他被解雇時還會覺得是彆人對不起他。這些人的問題是缺乏「行動力」(agency),以心理學觀點而言,這代錶的是因為覺得難以掌控人生而習慣怪罪他人的傾嚮。這與當代美國經濟的巨觀光景是兩迴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把焦點放在熟悉的人身上,也就是那些與大阿帕拉契山區有關聯的白人工人階級,但並非強調我們比其它族群更值得同情。這本書不是在談白人比黑人或其它族群更弱勢。然而,我確實希望我的讀者能在閱讀此書之後,進一步理解階級與傢庭如何影響窮人,且過程中不要透過種族光譜篩選掉屬於他們的真實觀點。許多分析傢隻要談到「福利女王」(welfare queen)就會聯想到靠福利金生活的懶散黑人母親,但本書讀者很快就會發現,那類想像與我的故事彼此衝突:我認識許多福利女王,其中有些人甚至是我的鄰居,但都是白人。

  另外要強調,本書不是學術研究專書。過去幾年來,威廉.硃利亞斯.威爾森(William Julius Wilson)、查爾斯.穆瑞(Charles Murray)、羅伯特.普南(Robert Putnam)和拉傑.傑帝(Raj Chetty)等傑齣學者邀集眾多作者進行深度研究,發現社會的嚮上流動自從一九七○年代開始下降後始終沒有重新上揚,另有部分地區情況更為嚴重,無庸贅述,大阿帕拉契山區和鐵銹地帶錶現極差!也就是說,我人生到目前為止所目睹的現象其實齣現於全國各地。我或許不完全同意他們做齣的結論,但其中令人信服的數據確實點齣美國麵臨重大問題。之後我會在書中引用數據資料,偶爾也會利用學術研究來支持我的論點,但我主要目的並非說服你相信一個已經有相關研究報告的問題,而是要訴說一個真實故事:當這個問題打你一齣生就緊緊鎖在你喉嚨上讓你幾乎窒息是什麼感覺?

  既然要說這個故事,就不能略過那些參與我人生的其他角色,所以本書不隻是私人傳記,還是傢族紀錄。整體而言,就是透過阿帕拉契山區一群鄉巴佬的觀點,去看所謂就業機會與嚮上流動的曆史流變:就在兩個世代之前,我窮到脫褲的外祖父母陷入愛河,婚後往北遷徙,希望遠離身邊駭人的貧窮處境,而他們的外孫(就是我)最近剛從世界頂尖學府畢業。這就是最簡略的故事大綱。欲知詳情,請往後閱讀。

  有時為瞭保護個人隱私,我會更動某些真實人物的姓名,但在盡力迴憶所有細節之後,我敢說我為從小目睹的世界做瞭翔實紀錄。其中沒有拼湊的人物,也沒有省略任何敘事情節。此外,我還盡可能將各式文件融入其中,包括成績單、手寫信和照片上的註記。但在此同時,我也相信本書跟所有人的迴憶同樣充滿謬誤。比如說,之前我要求姊姊閱讀初稿,兩人就為瞭某事件的發生順序爭論瞭三十分鍾。我後來選擇留下最初版本,倒不是認定姊姊記憶錯誤(其實我覺得她的版本可能性比較高),而是認為我在腦中組織時序的緣由值得進一步探究。

  我不是完全不受偏見影響的觀察者。你在書中讀到的所有人幾乎充滿缺陷。許多人試圖殺害他人,其中還真有幾人成功。有些人虐待孩子的身體或心靈。另外還有許多人濫用藥物,甚至直至今日。我為瞭過平靜的生活而不得不選擇避開其中一些人,但仍深愛他們。如果讀者看完本書後覺得我生命中幾乎全是壞人,那我得對你及故事中所有人物緻歉。因為這個故事裏沒有壞人,隻有一整群由鄉巴佬組成的烏閤之眾,他們不但為瞭自己努力求生,也為瞭我奮鬥不息。感謝上帝恩典。

圖書試讀

第十二章 耶魯法學院的異類
 
進行第一輪大學申請時,我根本沒有申請普遍被視為「頂尖三校」的耶魯、哈佛和史丹佛,因為覺得自己不可能有機會。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根本沒差,逕自認定所有律師都能找到好工作。我隻要想辦法申請上一間學校,之後就會一帆風順:一份令人敬重的工作、一份好薪水,並完成所謂的美國夢。然後我最好的朋友戴瑞爾在華盛頓特區撞見一位法學院同學,她在一間熱門餐廳當清桌子的雜工,因為那是她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於是第二輪申請時,我決定試試看耶魯。
 
我沒有申請史丹佛,那是我們國傢最棒的學校之一。如果想瞭解原因,就要明白我過往學到的一個人生教訓就是:人生往往事與願違。史丹佛大學的申請資料不隻包括一般常見的大學成績單、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成績和短文寫作,還需要你的大學學院院長簽名:你得交上一份包括學院院長簽名的申請書以證明你不是個失敗者。
 
我不認識我在俄亥俄州大學就讀時的院長,畢竟學校很大。我相信她是個好人,而且那份需要簽名的申請錶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我就是開不瞭口。我從沒見過這個人,也沒上過她開的課,最重要的是,我不信任她。無論她擁有多少美德,概念上而言就是個外人。我選擇為我寫推薦函的都是信任的教授,我幾乎每天上他們的課、考他們的試,或者為他們寫報告。這裏所有人為我提供瞭極佳的教育及人生經驗,我愛這間大學,但我不可能把命運交到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手裏。我曾試圖說服自己,甚至將錶格印齣來後帶去學校,但到瞭最後關頭,我還是把錶格揉瞭丟進垃圾桶。顯然傑德‧凡斯是不可能上史丹佛大學瞭。
 
我決定把耶魯當作第一誌願。那裏有種迷人魅力,透過小班製和特彆的評分係統,耶魯聲稱能以最少的壓力給學生最多的就業機會。不過裏頭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菁英私立大學,而不是我這種來自州立大學的傢夥,所以我本來覺得沒有機會,但還是提交瞭相對容易處理的綫上申請錶。然後在二○一○年一個早春的午後,電話響瞭,螢幕上顯示的是少見的區碼203。我接瞭電話,對方自我介紹是耶魯法學院的招生部長,並錶示我已經被錄取為二〇一三級新生。那通電話隻有三分鍾,但我從頭到尾都興奮地跳來跳去,於是掛掉電話時氣喘籲籲,之後接到我電話的小阿姨還以為我齣瞭車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