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俄羅斯:從戈巴契夫到普丁,近代俄羅斯國傢轉型與發展曆程

製造俄羅斯:從戈巴契夫到普丁,近代俄羅斯國傢轉型與發展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rkady Ostrovsky
圖書標籤:
  • 俄羅斯
  • 蘇聯解體
  • 戈巴契夫
  • 普京
  • 政治轉型
  • 國傢發展
  • 後蘇聯空間
  • 俄羅斯政治
  • 當代俄羅斯
  • 曆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誰能掌控媒體,誰就掌控瞭國傢。
「在拿下剋裏姆林宮前,你必須先拿下電視颱。」──俄國政治傢亞曆山大.亞可夫列夫

以媒體角度剖析近代俄羅斯政治轉型、曆史發展曆程
我們今日所見的俄羅斯麵貌,乃是政治人物、媒體、財閥共謀「製造」的産物

★2016年歐威爾奬(Orwell Prize)得奬作品、《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古拉格的曆史》作者安.艾普邦姆、《耶路撒冷三韆年》作者賽門.濛提費歐裏深度推薦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導讀

【本書內容】
是誰製造瞭俄羅斯?作者亞凱迪.奧卓夫斯基認為,是媒體創造瞭俄羅斯,形塑外人所見的俄羅斯樣貌,其中也包括俄羅斯人所看見/或相信的俄羅斯麵貌。

在本書中,作者藉著追溯過去二十五年以來的俄國曆史沿革、敘事和主流思想,盼能說明俄國曆史上的轉摺點。不同於一般討論前蘇聯轉型到俄羅斯曆程的著作,重心可能會放在戈巴契夫、葉爾欽、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身上,這本的焦點會是媒體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是主播、主持人、記者、編輯或政治評論傢,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立場,産製各類節目、廣播、報刊、雜誌、社論,宣傳不同的意識型態。當然,其中有部分媒體是國傢機器的共謀,但也有一些媒體持批判當前政權的立場。但不管是哪一方,媒體都是操縱輿論的工具,餵養閱聽者産製後的資訊;影響力小的可能引發一場地區的示威遊行,影響力大的可能讓政權更迭,更甚而引發民族仇恨與戰爭。因此作者認為是這群媒體人「製造瞭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隻有掌控媒體纔能入主剋裏姆林宮。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可以理解俄羅斯從共産極權國傢轉型到自由民主國傢的改變曆程,以及其中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我們迴頭省思颱灣三十年來的民主轉型,俄羅斯也足以做為相對照的參考點,值得細細思索、探求。

【各界書評】
「亞凱迪.奧卓夫斯基是近十年來最具洞察力的駐莫斯科特派員,在《製造俄羅斯》中,他憑藉對所鍾愛國傢的深刻瞭解,訴說其現代史上扣人心弦的悲劇故事。一本富原創性、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傑齣著作。」──A.D.米勒(A. D. Miller),前《經濟學人》莫斯科特派員

「俄羅斯齣奇自由的媒體一度曾是改革的強力工具。亞凱迪.奧卓夫斯基以啓發人心的悲傷語調,描述除卻極少數媒體人外,其餘皆改變立場──蓄意而為、自私自利且以國傢之名──轉而去創造真實的扭麯身影,並且形塑瞭今日的俄國。」──羅德裏剋.布瑞斯衛(Rodric Braithwaite)爵士,前英國駐俄羅斯與駐蘇聯大使

「奧卓夫斯基寫齣俄國後蘇聯時期『反革命』的真正內幕故事,這是一本重要且適時齣現的著作。」──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的曆史》作者

「不可或缺、適時且總是扣人心弦,亞凱迪.奧卓夫斯基的書解釋瞭今日俄羅斯的再造,從蘇聯解體直到普丁崛起這段時間裏,以莫斯科人的老練眼光細緻剖析權力、金錢和媒體的變化,並以天賦洋溢的敘事手法,寫齣剋裏姆林宮謎團的真實紀事。」──賽門.濛提費歐裏(Simon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韆年》作者

「奧卓夫斯基不僅研究從戈巴契夫到普丁之間的轉變,他個人的成長亦與之同時開展……一本引人入勝的論證著作。」──唐納德.雷菲爾德(Donald Rayfield),《文學評論》月刊

「奧卓夫斯基的敘述引人入勝,把許多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他們在現代曆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卻多半遭到遺忘……(作者)展示普丁的掌權何以不算是偶發異常。」──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傢報》

「生動描述現代俄羅斯的演變……奧卓夫斯基揭示,戈巴契夫年代的自由夢想,如何被普丁時期的獨裁國族主義所取代。」──基甸.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凱迪.奧卓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
齣生於俄國的英籍記者,在莫斯科撰寫報導十五年,首先服務於《金融時報》,接著擔任《經濟學人》莫斯科分部主任。他在莫斯科研讀俄羅斯戲劇史,並獲劍橋大學英語文學博士學位。他將湯姆.史塔佩(Tom Stoppard)的舞颱劇三部麯《烏托邦之岸》(The Coast of Utopia)譯成俄語,於俄國演齣與齣版。本書獲得二〇一六年的歐威爾奬,即評選傑齣政治評論著作與報導的年度奬項。

譯者簡介

楊芩雯
做過記者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報導文學譯作有《普丁的國傢》、《總統的人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譯作《強尼上戰場》獲二○一五年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翻譯類。

圖書目錄

導讀 我以我血薦/濺羅斯(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
登場人物
序言 沉默的行伍
第一章 蘇維埃的王子
第二章 新局或死路
第三章 「我們承受瞭勝利」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非常情境下的正常電視颱
第六章 燈光、鏡頭、普丁
第七章 遙控器
後記 空中作戰
誌謝
注釋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我以我血薦/濺羅斯:
《製造俄羅斯》-從文字、形象到想像共同體的時空與曆史
陳相因

一九九九年二月寒假結束,我鏇由颱灣復返聖彼得堡。途中行經阿姆斯特丹轉機,是日大雪霏霏,從阿姆斯特丹的機場外望但隻一片漆黑。一群俄國人和我枯坐在登機口前,從淩晨等到日午廣播數十次,班機依舊無法起飛。放眼望去,候機室內隻有我一個黑發黃膚的亞洲人。當時的我已經飛行瞭將近一天,轉瞭兩次機,身心疲乏自不待言,特彆害怕俄國人找我聊天,隻好假裝不懂俄語,在一群俄國人當中閉目靜坐。隨著時間流逝,天氣看起來逐漸好轉,然而荷航的班機已經嚴重延遲卻毫無動靜,候機室的俄國人也因此顯得愈來愈焦躁不安。於是,原先不認識的人聚集起來,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究竟發生瞭什麼事情,為何無法登機起飛。

「一定是現在我們的國力變弱瞭,影響力變差,連荷蘭這麼小的國傢都來欺負我們。機場內所有飛往彆國的班機都走瞭,偏偏不飛俄羅斯。」一位中年大叔聽來荒謬的議論鑽入我耳裏,我忍不住張眼望去,卻發現他身旁至少有七、八人不但點頭稱是,還更加油添醋。這一幕俄國人的對話一直烙印在我腦海中,我當下隻覺得實在太不可思議而嘖嘖稱奇。

多年以後,在電視新聞中看見「強」國人搭飛機的一些怪異行徑,我纔若有所悟地將這一奇想和奇觀連結起來:在封閉的共産意識型態下所産生的自卑情結,進入開放的資本主義後並未也從未因此消失,反而在某些關鍵與危機的時刻跑齣來作祟;如此自我防衛機製一旦啓動,立即變成一頭自大的猛獸,刺激著個人、集體,甚至整個國傢追求權力的欲望。一切不順,皆歸咎於權/國力之不足。於是,包裝著權力欲望、「超英趕美」到世界強權的民族情緒、愛國主義,甚至是結閤兩者的國族主義隨應油然而生。集體自我防衛的開關一開,盲目的愛國主義沛沛然不可擋,再怎麼荒謬都不足為奇。如同本書所指,自尊與權力對俄國人而言,關乎一切。

當時正候機的我和所有俄國人萬萬沒想到,就在同一年的暑假還沒開始,聲勢如日中天的普裏馬科夫(Evgeny Primakov)總理竟會黯然下颱,而暑假還沒結束之前,俄國輿論齣現的葉爾欽繼承人已經輾轉換瞭好幾位,最後重責卻落在名不見經傳的普丁身上。莫說外國人,就連俄國人自己對詭譎多變的政治發展也是霧裏看花。他們常打趣說,還不記得總理的名字是什麼,他就下颱瞭。俄國人一談起政治,說話場麵比全民亂講還混亂,知識分子間吵架算是好的狀況,普羅大眾動手動腳到濺血的畫麵也屬稀鬆平常。

普丁上颱後不到半年,猶記聖彼得堡大學有些老師,特彆是在史達林時期長大的老教授,任課時居然有種改頭換麵的精神,言語間齣現一種無可言喻的自豪感,畢竟總理和繼任的總統畢業於此。當一位剛到俄國不久的奧地利學生忍不住在課堂上反嗆老師:「可是,普丁是KGB齣身!」卻見哲學老教授不疾不徐地迴覆:「在俄國,我們全是KGB。」這一黑色幽默讓全班忍不住笑成一團,而那位奧地利學生一氣之下逕自離去。我當下心想,可惜這位「西方」學生還不熟習俄國生活與文化而誤解瞭「我們」(我居然已經成為瞭俄國人的「自己人」)。黑色幽默之所以在蘇聯與俄羅斯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因為它隻是個玩笑可以紓解生活帶來的壓力,而是因為它影射著現實生活中的多麵真實。是故,俄國老師不是在嘲笑這位西方學生,其實他嘲諷更多的是自己。盡管如此,哲學老教授自嘲之餘,同時展現他對普丁的高度支持之意,而他不過是我身旁眾多支持普丁的俄國知識分子代錶之一而已。

至於KGB間諜在俄國人心中的地位,誠如本書所舉之例,可以從俄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大受歡迎的現象來看。作者連結從戈巴契夫、葉爾欽的沒落至普丁崛起的時空背景,說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俄國民眾如何渴求一位猶如詹姆斯.龐德的俄國版英雄史第爾立茲(Max Otto von Stierlitz)。曾任東德情報員的普丁恰好符閤這一形象,箇中詳細資訊,以及媒體如何操弄輿論,在在值得讀者深思和挖掘一位強勢領導人齣現的種種原因。如果《製造俄羅斯》一書在當時的西方已然齣版,相信我那位奧地利同學至少對這個國傢的曆史和文化有基本的認識,斷不至拂袖而去。

普丁任職總統後一年的鼕天,聖彼得堡街頭的商店內已經擺滿各式各樣的進口食物與貨品。銀行與百貨開始正常營業,逐步擺脫先前經濟大恐慌的窘境。碩士班兩年常處飢餓狀態的我,從普丁上颱後終於可以從我的銀行戶頭內領齣錢來,幾乎天天到餐館大快朵頤。在俄羅斯生活的外國人,其實就是書中新俄羅斯人一種類型的化身,深恐當下擁有的一切不過是海市蜃樓,明日就會消失,做為一種補償心理非把今天全吃撐瞭不可。因此,僅短短兩年葉爾欽時代的「餓鄉」經驗,足以造成我心理永久的創傷。當我讀到書中葛辛斯基(Vladimir Gusinsky)在葉爾欽時代為瞭宴請與逢迎權貴,必須在應酬時喝下許多酒精,而對肝髒造成嚴重損害的抱怨時,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對於那些走過戈巴契夫和葉爾欽時代的蘇聯與新俄國人,為瞭生存與生活必須要麵對嚴峻的鬥爭,並解決難題,我總打從心底深處寄予人與人之間最大極限的同情。

不論贊成或反對普丁,無可否認,他讓蘇聯解體後最糟的俄羅斯由榖底翻身。也因此那一年的鼕天,我妹妹從美國德州、兩位好朋友從英國倫敦同時飛到聖彼得堡來看我。一群颱灣的英美留學生直嚷著要我帶他們到莫斯科,不論我如何解釋莫斯科市長說不歡迎中國人與越南人,而且首都週週傳來東方人被劫、搶、拐、騙或殺的噩耗。彆寄望俄國人在外錶上能分得齣中國、越南、日本、韓國人的差彆,更遑論颱灣人!然而,這幾個不曾經曆過大規模文化震驚的颱籍英美留學生,天真地以為俄國不過就是一種「西方」,莫斯科與聖彼得堡反正都在俄國沒有差彆,而人類都像儒傢主流所說的人性本善一樣,一心要往紅場走一圈,看看列寜他老人傢的遺體。於是,我隻好硬著頭皮請瞭一位人高馬大且會武術的俄國男性友人充當我們的保鏢,煙霧十二月,陪同我們一行人下莫斯科。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 1979)是一部蘇聯時期大受歡迎、傢喻戶曉的電影。影片如此名稱,在某程度上也說明瞭蘇聯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強性格。我們大可學習這樣不相信眼淚的堅毅,然而奉勸各位讀者,在莫斯科韆萬得要在屋簷下低頭,不要不見棺材不掉淚,因為即使強龍也不壓地頭蛇。我們一行人因東方外錶過於顯眼,加上西化的英美留學颱人過於相信自己的「西洋」經驗,總是不聽勸阻講話太大聲,所以莫斯科行的最後一天終究被一群打著民族主義旗號的街頭黑幫盯上,在莫斯科大學宿捨前上演瞭一齣追殺颱灣人的驚魂戲碼。我永遠記得,聘來的俄國保鏢雙拳難敵眾手,眾人為瞭逃命,在結冰的大道上飛車追逐猶如「瘋狂麥斯」(Mad Max)。劫後餘生,一行人坐在餐桌前沉默無語,良久後一聲爆哭,纔相泣於偌大餐廳。

不難想像,當我閱讀本書描寫戈查科夫(Alexander Korzhakov)如何「雪中行凶」,並毆打葛辛斯基的維安主管,抑或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與女記者安娜.波利高夫斯卡亞(Anna Politkovskaya)如何因政治立場不同而遭槍殺的段落時,銀白色大地下血濺羅斯,那些驚心的莫斯科記憶又曆曆觸目。猶如書中暗指,「有禮貌的綠人」似乎在現今的俄羅斯政治環境與普丁的默許中無所不在,而沒禮貌的黑幫兄弟如NTV的肥皂劇《聖彼得堡黑幫》主角,卻是在我的俄國日常生活記憶中時常齣沒。《製造俄羅斯》一書對颱灣讀者而言,是一本瞭解當代俄羅斯政治、曆史、日常生活與文化的絕佳入手工具。然而對個人來說,書中所述俄國人所遭遇之文字、形象與國傢認同等問題,卻是一段我畢生永難忘懷的真實經曆。

上述這些過往,在俄的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背景總是透露著政治與經濟環境的時空轉移,時常在我心中反芻著,揮之不去。而以前一些不解之處總擺在心頭,我將之視為俄羅斯文化與政治上的迷思。如今藉由奧斯特羅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本書譯作奧卓夫斯基),一位同時具備俄羅斯與英國菁英教育訓練下的知識分子和記者身分之眼,使我對在俄羅斯那段時空下諸多政治演變的謎團得以解惑。不僅隻是當局者迷,我相信,這本書內的許多資訊是目前處在俄羅斯境內的普羅大眾無法、恐怕也未能得知的。更有甚者,則是一些號稱具有偉大的羅斯胸懷、國傢至上的民族主義者永遠都不會相信的訊息。對他們而言,奧斯特羅夫斯基書中所呈現的,媒體如何製造俄羅斯,又是如何為國傢體製收買與收編,不過是西方(特彆是美國)韆方百計削弱俄羅斯的陰謀之一,如同另一種搞垮蘇聯的政治把戲。然而,正是因為這種東、西方冷戰意識型態的殘餘,以及在俄羅斯知識分子間百年來存在亞、歐洲哲學爭論的承繼,使得政治野心傢足以利用這些個人心理、集體階級與國傢競爭的矛盾,攫取最高權力。

《製造俄羅斯》原書以英文撰寫,二○一五與二○一六年分彆在英、美兩國齣版,在俄的有心人士難免要質疑奧斯特羅夫斯基的寫作動機。然而,讓我們暫且拋開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等諸多質疑。若將此書視為一位追求真相的記者,將自己明察暗訪多年後所積纍的成果公諸於世。抑或,讓我們較簡單地將本書視為一部「文學作品」,以從蘇聯報刊到解體後NTV的崛起與沒落做為一個發展主軸,看盡政權更替下知識分子、寡頭與政治野心傢之間的角力與鬥爭。如此,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位「紀實作傢」,他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而本書又能促使讀者思考什麼問題?

首先,奧斯特羅夫斯基在書中自序內提及兩位文學作傢,一位是被譽為「俄羅斯良心」(русская совесть)的索忍尼辛,而他所強調的「彆靠謊言度日」,讓解凍時期後的蘇聯知識分子得以不屈於國傢威武,貧賤而能心誌不移。另一位則是善於戳破烏托邦謊言的英國作傢喬治.歐威爾,他的作品反諷瞭以「言詞」(the word,本書譯者則譯為「文字」)興起的體製終將因言詞而消亡。這兩位英俄作傢顯然為本書作者帶來影響。奧斯特羅夫斯基繼承索忍尼辛與歐威爾的文藝遺産,緻力於挖掘與書寫自己所看見、洞察的真相,並時時刻刻對政治人物與官方媒體所呈現的言詞錶象心存警戒。由此看來,這是他做為一位紀實作傢創作的信念與目的。

其次,《製造俄羅斯》一書所批判的,不是那些在蘇聯後期相信真相與真理可以重建蘇聯的父執輩知識分子,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奧斯特羅夫斯基筆下的同情;亦非全然聚焦於在解體後毫無良知和道德,如狼似虎貪得無厭的寡頭媒體大亨,因為不少敘述著墨於他們對俄羅斯新體製與領導人毫無信心,時勢使然,這些人隻能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個人權力。在本書裏,受到蘇聯與英國菁英教育的奧斯特羅夫斯基難免對盲目的愛國主義與國族主義群眾頗有微詞,然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對當前的俄國媒體人毫不留情的指控。誠如他在序中所雲,這群操弄真實且甘為政權奴隸的媒體人,不乏「精明事故且博學之輩」,既「不是某些瘋狂的國族主義者,胸懷徵服世界的想望,也不是暴君治下身不由己的小兵」。如此論調,不免使人擔憂法西斯主義再興,但最令奧斯特羅夫斯基痛心疾首的,恐怕不是「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而是知識分子的沉淪。

職是,與其質疑身為作傢與記者的奧斯特羅夫斯基為什麼選擇以英文為語言手段,開展對當前俄國官方政權與知識分子共謀的批判,抑或探索其背後的政治原因和動機為何,不如反思為什麼承繼索忍尼辛一脈的傳統俄羅斯和蘇聯知識分子,如本書作者,竟會捨棄俄語創作,並失去作品在祖國齣版的信心。竊以為,本書中呈現的資訊、敘述和點評,一一透露著奧斯特羅夫斯基對俄羅斯的熱愛與期待,故批判的目的並非是本土派民族主義者指控的削弱俄羅斯,而是指嚮國際主義者一心嚮往的強大、公開與廉能政府。真正心係俄羅斯與蘇聯文藝傳統的知識分子,我們無須論其創作語言或是齣版地為何,而究其動機不外以其血薦羅斯,公開真相並探求真理,希望祖國的強大奠基於透明、理性與政權輪替的製度與文明之上。

二○一六年夏末,我迴到久違的聖彼得堡與莫斯科兩地。書店架上陳列的不再是各種嚴肅的學術思想書籍,而是觀光禮品。在這些禮品中,充滿普丁肖像的各式商品最受歡迎。我望著印有普丁相片的手機保護殼,想起昔日在葉爾欽歲月裏最為有名的一則日常生活笑話。蘇聯解體後,印有戈巴契夫肖像的郵票被一掃而空,因為眾人可以盡情地在郵票背後吐口水,且在正麵用力拍打。那種對官方與權威的貶抑與嘲諷,如今已不復在。對全世界的帝王或是獨裁者而言,最恐懼的莫過春水東流後,雕欄玉砌猶在,隻是硃顔改。然而,對俄國的知識分子來說,最無法接受的卻是什麼呢?進入普丁言詞中所謂的俄羅斯「民主」與「自由」時期,他們所要麵對的已不再是貧賤與威武的考驗,而是「富貴不能淫」的試煉。正如書中一語道破普丁統治所傳達的主要訊息:「我們將給你安全、穩定和自豪感,店鋪充滿商品,有能力齣國旅行而且不拿意識型態來煩你。」中文讀者,尤以感時憂國的知識分子為最,若能敏銳地在此訊息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難道不能反思解嚴後的颱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狀況?難道不會藉以比較和分析中國大陸的現況?

《製造俄羅斯》一書值得我們再三閱讀、省思,我以熱血薦此書。

圖書試讀

光明與黑暗之爭

《夜巡者》於二○○四年七月初在俄國上映。數週後的九月一日,現實世界的恐怖事件襲擊全國。在北奧塞提亞共和國貝斯蘭市(Beslan)的一所學校裏,超過一韆位孩童淪為車臣恐怖分子的人質。那是俄國史上最惡劣的恐怖攻擊,殘忍與死傷程度超越其他任何事件。整起危機期間,俄國媒體採用剋裏姆林宮提供的官方數據,報導人質有三百五十四人。這幾乎能判定是蓄意的謊言,嚴重激怒恐怖分子,導緻他們斷絕孩童的飲水供給並且禁止上廁所,強迫人質喝下自己的尿液。根據一位倖存人質所說,恐怖分子收聽廣播新聞。當他們聽見俘虜人數,其中一人說:「俄國說這裏隻有三百個人。或許我們該殺人殺到隻剩這個數字。」

經過兩天三夜的談判,在阻擋俄國獨立新聞記者和社運人士介入協商後,國安機構對學校發動突襲。勇敢的記者安娜.波利高夫斯卡亞也遭到阻撓,她在車臣鬥士間深受尊敬。九月三日下午一點零三分,大多數人質被拘禁的學校體育館傳來兩次爆炸聲。稍後得知,爆炸原因是俄羅斯特勤部隊發射的一枚熱壓彈。恐怖分子開始射殺孩童,現場陷入混亂且雙方交戰。CNN和BBC等外國電視網進行現場轉播,而在俄國,兩傢受國傢掌控的電視颱繼續播齣原時段節目。一小時後,兩傢電視颱切換至已淪為一場屠殺的現場,可是報導混淆且簡短。第一頻道報導貝斯蘭事件十分鍾後,切迴巴西肥皂劇《女人戀愛中》(Women in Love)。立場開明的莫斯科迴聲電颱轉述CNN上的事件進展,讓聽眾得知最新狀況。

一整天內,兩傢國傢電視颱在每個整點的新聞快報反覆重述官方說法:當局沒有突襲學校的計畫;率先開火的是恐怖分子;危機是國際恐怖組織的傑作,匪徒裏有阿拉伯裔人,甚至有一位非洲人(後來證實是車臣人)。交火數小時後,俄羅斯颱的播報使人留下槍戰結束、大多數人質安全獲救的印象。觀眾看見孩童被父母摟著,聽見鏡頭後傳來寬慰的嗓音說著:「他們活著,沒事瞭,他們活著,是活著的。」由於部分孩童與父母重聚,一位特派記者評論:「淚水再度流下,不過這一次是喜悅的淚水。」有位主播報齣送往醫院的人數,卻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死亡人數。「根據最新資訊,」他說,「學校裏的槍戰已結束。無人死傷……我們無法提供確切的受傷人數……呃……有多少人質獲釋的精確數字。」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曆著俄羅斯的點點滴滴。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不僅僅是口號,書中應該會細緻地呈現這些思想如何觸及瞭社會肌理,並最終引發瞭連鎖反應。我對書中關於蘇聯解體過程中,俄羅斯內部各方力量的博弈描寫尤為期待,例如,國傢杜馬的形成,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較量,這些都會是理解俄羅斯政治走嚮的重要依據。葉利欽時代的混亂,書中如何描繪那個時期的失序與重建,以及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將會是觸動人心的部分。而普京的上颱,在我看來,是俄羅斯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書中對他政治手腕的刻畫,以及如何利用國傢資源來恢復權威,將是分析俄羅斯政治模式的關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的解讀,這種情緒在國傢轉型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被利用或塑造的。本書的敘述風格,若能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那將是一次非常生動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解剖一個正在經曆巨變的國傢。戈爾巴喬夫時期,那些試圖打破舊體製的改革,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思想淵源和現實考量,書中應該會一一剖析。我對書中關於蘇聯解體前夕,各種政治力量如何暗流湧動,以及最終導緻那個龐大帝國分崩離析的細節描寫充滿興趣。葉利欽上颱後,俄羅斯所麵臨的經濟上的“休剋療法”,其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中的巨大挑戰,書中應該會給齣詳盡的解答。同時,書中如何描述這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例如,新階層的齣現和傳統價值觀的衝擊,也會是引人深思的部分。普京的齣現,在我看來,是俄羅斯走嚮穩定的一個標誌。書中對他執政理念的闡釋,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措施重塑國傢形象,將會是本書的亮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普京在鞏固權力、發展經濟、以及重塑俄羅斯國際地位方麵所采取的策略。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一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俄羅斯這個國傢是如何在經曆劇烈轉型後,重新尋找並確立自己的發展道路的。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從戈巴契夫到普丁,近代俄羅斯國傢轉型與發展曆程”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充滿瞭好奇,這段時期充滿瞭戲劇性的變化,從一個超級大國跌落,又試圖重新崛起,其間的復雜性令人著迷。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雖然最終導緻瞭蘇聯的解體,但其對俄羅斯命運的深遠影響是不可否認的。而普京上颱後,俄羅斯又經曆瞭一段深刻的重塑。我想象這本書會深入剖析這兩個關鍵時期,如何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解釋俄羅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格局。特彆是“國傢轉型與發展曆程”這幾個字,讓我預感到這本書會提供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將零散的曆史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俄羅斯內部權力運作、寡頭經濟的興衰、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演變等方麵的解讀。同時,對於俄羅斯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轉變,以及它如何與西方世界互動,也是我特彆感興趣的章節。這本書的厚度也預示著內容的翔實,我期待能在這段曆史的學習中獲得一次全麵而深入的體驗,理解俄羅斯為何會做齣現在的選擇,以及它的未來走嚮。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一個復雜而迷人的國度在近幾十年的巨變。從蘇聯解體的猝不及防,到俄羅斯聯邦在廢墟上的重建,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挑戰與機遇。書中對戈爾巴喬夫改革動因的深入分析,以及其改革措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無疑是理解後續一切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析俄羅斯在政治體製上如何從一黨專政轉嚮多黨製,但在這個過程中又為何會麵臨如此多的反復和麯摺。經濟層麵的轉型,特彆是“休剋療法”的實施及其後果,定是書中的重頭戲。書中如何描述私有化過程中的爭議,以及那些趁勢而起的寡頭的崛起與衰落,將是理解俄羅斯經濟格局演變的重要綫索。而普京時代,在我看來,是俄羅斯重新尋找自身定位的時期。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普京是如何在上颱初期穩定國內局勢,以及他對俄羅斯在世界舞颱上扮演角色的戰略構想。書中對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解讀,特彆是在與西方國傢關係上的張弛有度,將是分析當代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參考。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所描繪的宏大曆史圖景所吸引。書中對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市場化和民主化嘗試的闡述,即使在書本之外,我也能感受到那種改革的陣痛和希望並存的復雜情感。讀到後麵,關於葉利欽時期俄羅斯所麵臨的經濟混亂和政治動蕩,我仿佛能看到那個年代普通俄羅斯民眾的迷茫和掙紮。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那些黑暗的角落,比如腐敗的蔓延和犯罪率的飆升,這些細節的描寫讓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俄羅斯轉型的艱辛。接著,普京的齣現,書中對其崛起過程和施政理念的分析,應該會觸及到俄羅斯如何從混亂中找迴秩序,並重塑國傢認同的關鍵。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普京如何平衡國內政治派彆,以及如何利用國際局勢來提升俄羅斯影響力的策略的解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重要的是它試圖揭示在這些事件背後,驅動俄羅斯國傢發展的深層邏輯和力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俄羅斯社會思潮的深刻洞察,以及那些塑造瞭當代俄羅斯精神麵貌的文化和曆史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