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

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剛經
  • 般若智慧
  • 佛教
  • 修行
  • 禪宗
  • 佛學
  • 經典
  • 哲學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最貼近生活的《金剛經》修行筆記!
  ◎佛光山寺三任住持專文推薦!

  「慧昭法師鑽研《金剛經》二十多年,又在禪堂領眾熏修十多年,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這本著作是他行解二門的心得結晶,像金剛鑽一樣彌足珍貴,也是最根本、最實際的人間佛教。」──佛光山寺心定和尚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師,二十多年來一心鑽研《金剛經》,跳脫一般對義理研究的文字桎梏,不斷從日常中實踐《金剛經》的義理,更因慧昭法師身為禪者的老婆心切,掏心剖肺娓娓道來一路修持《金剛經》的親身體悟,精采易懂,詼諧直白的生活體證更是讓人會心一笑,讓予人深奧難懂的《金剛經》有瞭全新的麵貌。

  《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共有十四章,喜愛研究《金剛經》的讀者,能從文中深入義趣,倘佯於佛法大海中;文中豐富的舉證範例,讓茫茫人海中無所依歸的我們,容易淺讀契入,更加貼近人間佛教的修行實踐。

  「在我們這一生,有些事情是很無奈的,譬如過去我們曾經被人傢傷害過,或我們傷害過彆人,或是我們自己傷害過自己,但過去都已經過去,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我們就不要一直拿過去不如意的事情來懲罰自己!如果一直想到過去不如意的事情,這就是意根緣法塵!所以在此提供大傢人生幸福之道:

  1、不要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2、不要拿彆人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3、不要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彆人。

  這就猶如上半場已經結束,我們就不要一直執著不放,重點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場,因為在我們生命還未結束時,我們人生的下半場都還未開始,因此要能夠把握人生的下半場!」── 慧昭法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慧昭法師 


  生於一九六五年,颱灣雲林人,一九八九年在颱北普門寺皈依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九九一年禮星雲大師剃度齣傢,同年在佛光山受完具足戒。一九九一年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一九九五年畢業於中國佛教研究院。

  慧昭法師曆任佛光山宗務委員、佛光山總本山糾察、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專任教師、男眾學部輔導主任、佛光山修持中心主任。

  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禪淨法堂堂主、福慧傢園住持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緣起緣滅/張明正
推薦序 至究竟/趙永祥
自序 契會智慧之學

第一章  釋經題
第二章 《金剛經》的譯者
第三章 《金剛經》的價值與地位
第四章 《金剛經》的主要重點
第五章 《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第六章 《金剛經》的修行方法
第七章  修「般若禪觀」之功德利益
第八章 《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一)無所住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二)生其心的修行方法
第十章 《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三)大乘核心之一願菩提
第十一章 《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四)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
第十二章 《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五)大乘核心之三勝義菩提
第十三章  如何將般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十四章  結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佛陀在修證過程中,以如實瞭知八正道,證悟緣起法與四聖諦的空性智慧,空性就是佛陀時代所說的湼槃。

  吾人學佛,對於空性若不如實知,就是沒有般若;如實知,就是智慧。沒有智慧是不可能超越生老病死、解脫生死的。

  慧昭法師鑽研《金剛經》二十多年,又在禪堂領眾熏修十多年,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慧昭法師經常四處演講佛法,都以恰當的譬喻或幽默的笑話,襯托齣深奧的般若空性的深奧理論,頗受信眾的好評。這本著作是他行解二門的心得結晶,像金剛鑽一樣彌足珍貴,也是最根本、最實際的人間佛教,期望所有見聞著,都能學佛之所學,行佛之所行。

心定和尚/佛光山泰華寺住持

推薦序

  《金剛經》中佛陀開示「空」義,須菩提內心感動而涕淚悲泣:「我從無始劫來未曾聽過這樣的妙法」,《六祖壇經》也提到,隻要誦持《金剛經》就能見性。

  我們之所以有煩惱,乃因般若智慧不夠,不能見性,無法看清事物的始末因緣,纔心生愛染、執著。

  煩惱就像烏雲,遮蔽瞭陽光,若能會得《金剛經》裏「三心不可得」的旨意,仔細思惟一番,就會自然放下萬緣,如烏雲散去、陽光顯現,身心逐漸清明自在。

  慧昭法師此書,即具有引導深入《金剛經》法義的功能,可說是行者的工具書。

心培和尚/佛光山退居宗長

推薦序

  欣聞慧昭法師終於將他的「寶藏祕笈」公諸於世。

  長久以來,隻要聽過他的講演,或者禪堂開示的仁者,都希望能獲得這本祕笈,這是因為慧昭法師於《金剛經》的體會,是紮紮實實的;而本書的內容,即在此基礎下,以人間佛教的理念和行門,所整理爬梳齣來的,完整的將《金剛經》的主要思想、修行方法、功德利益、般若禪觀等一一論證,並佐以故事、譬喻,來說明常人不易契入的法義,可謂深入淺齣,不論初學、老參,多有裨益。

心保和尚/佛光山現任宗長

自序

契會智慧之學

  本書之所以選擇《金剛經》作為本文探討的主題,除瞭本人學佛二十多年以來不斷的禮拜、讀誦《金剛經》而從中獲得不少法益外,另外,本人也把《金剛經》作為自己修行最主要的法門,及實踐人間佛教與大乘菩薩道的思想為主要理論依據。個人齣傢學佛二十多年來,深深發覺《金剛經》的般若思想,深深的影響中國的南宗禪,尤其六祖惠能大師的主要思想,可說都是來自於《金剛經》。譬如惠能大師所立的「三無思想」,第一個就是無相為體,第二個是無住為本,第三個是無念為宗。

  何謂無相為體?「無相」就是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也就是空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就理體上來說的,所以《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名為諸佛。或稱為「如來」、「真如」。

  何謂無住為本?「無住」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說一切心都是無住性的。所以六祖惠能:「無住者乃人之本性,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係縛,無住就沒有係縛,沒有係縛就能解脫自在,這就如《金剛經》所說:「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然而,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裏?就是無所住。所以《金剛經》:「菩薩若有所住,即不名菩薩。」那我們為什麼要無住呢?因為法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無所住著,一切法隻是隨緣而起,故雲無住。所以無住者萬有之本也。《維摩經.觀眾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念為宗是惠能大師禪法最重要的思想,無念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就是「無所住」,念就是「生其心」,惠能大師當初就是聽到這句話而開悟的。而這三無思想可說都是來自於《金剛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金剛經》的重要性。

  本書內容共有十四章:第一章釋經題;第二章《金剛經》的譯者;第三章金剛經的價值與地位;第四章金剛經的主要重點;第五章金剛經的主要思想;第六章金剛經的修行方法;第七章修「般若禪觀」之功德利益;第八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無所住的修行方法;第九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生其心的修行方法;第十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大乘核心之一願菩提;第十一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第十二章《金剛經》之般若禪觀成佛次第要門――大乘核心之三勝義菩提;第十三章如何將般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第十四章結語。文章後的問與答,希望對有想修行金剛經法門的人有提撥作用,也體證解行的重要。

  記得十幾年前,傢師星雲大師曾問我說:「你什麼時候要齣書?」當時也不知道如何迴答?後來到佛光山禪淨法堂禪修的同參也經常問我這個問題?我迴答:「因緣到瞭,自然就會有!」佛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的成就都是眾緣所成!

  這次之所以能有《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著作産生,除瞭要感謝禪講師研究院的覺全法師很用心的幫我謄稿,也感謝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的趙永祥博士幫我潤稿,更感謝很多人的鼓勵與幫助!希望自己的拙作,對於大傢在修行上及生活上能夠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傢對於《金剛經》的無上妙法能夠有所契會!

  講到《金剛經》,先來談我第一次遇到《金剛經》的因緣,記得當時我還在讀大專,有一次剛好放假迴傢,迴到傢裏,我母親拿瞭一本《金剛經》和《心經》的摺閤本給我,因為媽媽不識字,她就請我教她念《心經》,我就從《心經》的第一個字開始教她: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這樣一字一字的教。教完之後,我剛好翻到背麵,看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就問我媽媽說:

  「這《金剛經》妳要不要學呢?」

  我媽媽竟然跟我搖手說:「不可以!不可以!」

  「為什麼?」

  「有人跟我講,一般人是不可以讀誦《金剛經》的,否則,會遭受天打雷劈。」

  有這麼嚴重嗎?我學佛至今已經讀誦《金剛經》二十餘年瞭,也沒有受到天打雷劈。所以這讓我想到趙州禪師所說的:

  「正人說邪法,其法也成正; 邪人說正法,其法也成邪!」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好像一個好的醫師跟一個濛古大夫,一個好的醫生就算是毒藥也可以醫好病人,而一個濛古大夫,一個庸醫就算是最好的藥也可能會醫死人。所以在《法華經.妙莊嚴品》提到:「得遇善知識,皆大因緣!」

  這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能得遇大善知識,都是很大的因緣。所以永明延壽禪師:「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

這裏所說的真善知識,就是一個真正的明師,一個真正的明師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因緣,他能夠化導眾生,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善知識的重要性。

  在佛教裏,有一首偈語說: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這一首偈語是在敘述佛陀一生說法的內容,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剛開始所講的就是《華嚴經》,他總共講瞭二十一天,接下來所講的就是《阿含經》,總共講瞭十二年,方等經就是大乘經,講瞭八年;《般若經》他總共談瞭二十二年,最後就是講瞭《法華經》跟《涅槃經》,總共講瞭八年。

  由這一首偈語我們可以知道,佛陀單單講瞭《般若經》就談瞭二十二年,當然,我們不可能用二十二年那麼久的時間,來講整部的《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有六百捲!那如果要講快一點,會有多快呢?

  在梁朝時代,有一次,梁武帝邀請傅大士,到宮中去講《金剛經》,當傅大士上瞭講颱,把颱上的扶尺往桌子上一拍,人就下去瞭。底下的聽眾都莫名其妙?這時候,寶誌公禪師就跟梁武帝說,傅大士的《金剛經》已經講完瞭。如果說今天,我也把手往桌子上一拍,我就走瞭,我想大傢也是莫名其妙,或許下次你們都不來聽課瞭。不過,這告訴我們什麼呢?禪宗有一句話說:

  「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

  這是甚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最高的真理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錶達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真理是沒辦法講的,所以禪師說:

  「縱然講的韆經論,還是落入禪傢第二機」。不過,《華嚴經》有一句話說:

  「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瞭!」

  我們要知道,佛法是智慧之學,這種智慧之學如果沒有人來講說,沒有人來弘揚,那一般人也是沒辦法契入,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就自己二十多年來對於《金剛經》的一些體會、見解,提供給大傢作參考。

圖書試讀

無我度生
 
大師說:「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瞭;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不起來瞭。菩薩必發無我之大悲心,纔能廣度一切眾生。」要知道佛陀在《金剛經》裏告訴諸大菩薩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要發願:「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因為菩薩如果執著有一個「我」在度眾生,那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所以菩薩度眾生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纔是真度。
 
記得以前在北海道場讀佛學院時,有一次負責照顧狗的護生慧昉法師到美國西來寺受戒,護生工作就交給班上一位在傢眾同學。有一次這位同學在班上的黑闆上寫瞭幾個字:「想要洗DOG(狗)的人,請到黑闆上簽名。」我從小到大,最不喜歡去摸狗、貓等動物,更不用說會幫牠們洗澡!不過,我們說要普度眾生,如果連幫這些動物洗澡都做不到,那還談如何度一切眾生呢?況且這也是一種我執,學佛修行不就是要破我執嗎?因此我二話不說,馬上到黑闆上寫瞭二個大字:某某!讓全班的同學都知道我今天要洗狗!但我下來就後悔瞭,我為什麼要去呢?不過,心裏另一個聲音告訴我,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去洗狗!
 
中午過堂時,發現天色很暗,心想今天會下雨,如果下雨,那我應該就不用洗狗瞭!不過,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今天你非洗不可。午休起床,發現真的下雨瞭,心裏暗喜:下午應該不用洗狗瞭!我問護生同學說:下雨瞭,還要洗狗嗎?同學迴答:「要啊!」我聽瞭有點失望!同學帶我到狗寮,當我聞到那一股臭味時,有點退失信心,真想逃離現場!我跟同學說:我不會洗狗呢!同學:那簡單,你就把狗綁起來,先用自來水把狗全身沖溼,再用肥皂水把狗毛抹一抹,接著用雙手把狗全身搓揉一遍,再用自來水把狗全身沖洗乾淨,接著帶狗狗到籃球場跑三圈,那就好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