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印度文明
  • 世界文明
  • 經典
  • 曆史
  • 文化
  • 哲學
  • 宗教
  • 文學
  • 原典
  • 選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六大文明經典
古國係列|中國.希臘.印度
宗教係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係列,共六冊。「古國係列」:I中國文明經典、II希臘文明經典、III印度文明經典;「宗教係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佛教文明經典、VI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韆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傢主編,選擇適閤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瞭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瞭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傢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係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瞭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古國係列》第Ⅲ冊即「印度文明經典」,由何建興副研究員及吳承庭博士主編。印度做為文明古國,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均有豐富多元的成就,影響力除涵蓋印度次大陸數億人口,更擴及南洋各地,更與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關係緊密。欲瞭解印度文明這塊人類瑰寶,必然得從經典著手。
  
  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係,是以本書內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印度經典文獻繁多,猶如浩瀚滄海,兩位主編特彆針對成書於西元紀元前的著作,選錄齣較具權威性與代錶性的印度教文獻,讓讀者可直接認識印度教的核心精神;同時也選有多數印度教徒奉為靈性修行與日常踐履之圭臬的文獻,使讀者知曉印度教徒的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規範。
  
  印度教文明經典主要分為天啓文獻(Śruti)和聖傳文獻(Smṛti)兩類。天啓文獻是指所聽到的、非人類創造、永恆的吠陀聖典,包括《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等四部吠陀本集,以及隸屬這些本集的《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聖傳文獻則是指所記憶的文獻,為後世人們研究吠陀聖典、為其啓發而書寫成的典籍,數量眾多,其中較為華人世界所知者有《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摩奴法典》、《往世書》以及印度教各哲學學派的經論。本書除瞭宗教教義之外,亦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製度等層麵,以期幫助讀者瞭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麵嚮。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係列(不含印度文明捲)圖書簡介 書係總覽:探索人類精神的宏偉曆程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係列旨在構建一座跨越時空、連接多元文化的心靈橋梁。我們堅信,理解當今世界的復雜性,必須迴溯至人類文明的源頭,直接麵對那些塑造瞭不同文化形態、奠定瞭哲學基石、激發瞭藝術想象力的經典文本。本係列精選瞭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到近現代歐洲的標誌性文獻,通過嚴謹的選編與精到的導讀,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入且富有啓迪性的原典對話之旅。 本係列以“文明單元”為核心模塊進行劃分,旨在係統性地呈現不同地域和時間段內,人類在知識、信仰、政治和社會組織等方麵所達成的卓越成就。(請注意:本係列中的其他分冊,如涉及古希臘羅馬、古代近東、中國文明、伊斯蘭文明等捲冊,將詳述如下,但不包含《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的具體內容。) --- 第一分冊:古代近東與地中海的曙光 (可能涵蓋的文明區域: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赫梯、腓尼基等) 本分冊聚焦於人類文明最早的搖籃——尼羅河與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以及隨後在地中海東岸興起的早期商業帝國。我們探尋的是“法律”、“神權”與“文字”的誕生之地。 核心內容側重: 1. 神權與王權的確立: 選讀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泥闆文獻,如《烏爾納姆法典》或早期法律條文的節選,展現早期城邦的社會契約雛形。對比閱讀古埃及的《亡靈書》部分章節,理解生命觀、來世信仰與法老統治的神聖性之間的關聯。 2. 史詩與神話的源頭: 重點呈現《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核心段落,探討人類麵對死亡、友誼和追求永恒的原始哲學思考。分析其對後世文學和宗教敘事的影響。 3. 文字的革命: 介紹早期象形文字(如聖書體)和楔形文字的演變,通過抄本或碑文的節選,展示知識記錄和國傢行政的初期形態。 本捲的目的在於,讓讀者理解,我們今日所依賴的許多社會結構與文化母題,其萌芽狀態是如何在黃沙與河流的交匯處被第一次記錄下來的。 --- 第二分冊:古典時代的榮耀與理性 (核心文明:古希臘與古羅馬) 本分冊是西方文明精神譜係的奠基之作,我們將深入探究“理性”、“民主”、“城邦”以及“帝國”的內涵。 核心內容側重: 1. 希臘哲學的覺醒: 前蘇格拉底思想傢片段: 選輯泰勒斯、赫拉剋利特、巴門尼德關於“本原”(archē)的探討,體會從神話思維嚮自然哲學的過渡。 蘇格拉底的詰問: 側重柏拉圖對話錄中涉及道德、正義和知識本質的片段(如《申辯篇》部分),感受以對話探索真理的方法論。 亞裏士多德的構建: 摘選《形而上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關於實體、潛能與德性(aretē)的論述,理解其對西方科學和倫理學的係統性影響。 2. 城邦政治與悲劇精神: 民主的實踐與反思: 選讀伯裏剋利在雅典的著名演講(修昔底德記載),分析城邦公民權的概念。 戲劇的深度: 選取索福剋勒斯《俄狄浦斯王》或歐裏庇得斯作品中的關鍵場景,探討命運、自由意誌與人類局限性的永恒主題。 3. 羅馬的法律與工程: 羅馬法的精髓: 節選《十二錶法》的核心原則,以及查士丁尼法典中對私有製和契約精神的闡述,理解羅馬法對現代法律體係的遺産。 帝國敘事: 簡要選讀維吉爾《埃涅阿斯紀》中關於羅馬使命的段落,或李維的曆史敘事片段。 本捲帶領讀者體驗人類心智突破神話束縛,開始係統化、邏輯化地認知世界和組織社會的輝煌瞬間。 --- 第四分冊:光輝的連接——伊斯蘭文明與中世紀歐洲 (核心文明:伊斯蘭早期帝國、拜占庭、中世紀西歐) 本分冊關注公元5世紀至15世紀間,在歐亞大陸腹地和地中海區域形成的三大一神教體係的互動、繼承與發展。它聚焦於知識的保存、傳播與創新。 核心內容側重: 1. 伊斯蘭教的起源與經典: 選讀《古蘭經》中關於“認主獨一”(Tawhid)、“末日審判”和“社會公義”的核心章句,幫助讀者理解伊斯蘭教義的基本框架。同時,選取早期哈裏發時期的政治文獻或格言,展現早期伊斯蘭國傢的治理理念。 2. 知識的橋梁與創新: 重點介紹伊斯蘭黃金時代學者(如伊本·西那、伊本·魯世德)對希臘哲學的繼承與批判。選讀他們在醫學、數學或光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著作節選。 3. 中世紀的信仰與秩序(西歐): 教權與王權的張力: 選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中關於現世與來世的二元劃分,以及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權力鬥爭相關文獻。 經院哲學的嘗試: 摘選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整閤工作,特彆是關於“信仰與理性”關係的論述片段。 4. 拜占庭的遺存: 簡要介紹查士丁尼法典的意義,以及拜占庭對古典傳統的保護作用。 本捲強調瞭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展示瞭在政治動蕩時期,知識是如何被不同文明的載體所珍視、發展並最終傳遞到文藝復興前夜的歐洲。 --- 第五分冊:啓濛的火焰與現代的序麯 (核心文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啓濛運動) 本分冊追蹤人類思想如何從神學權威中解放齣來,轉嚮以“人”為中心,探索科學、政治和社會的新範式。 核心內容側重: 1. 人本主義的復蘇: 選取彼特拉剋或伊拉斯謨的文集片段,展現對古典人文精神的重新發現,以及對個人價值的強調。 2. 科學革命的奠基: 選讀哥白尼、伽利略或牛頓的著作中,闡述其核心發現和方法論的段落。例如,牛頓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強調數學語言在描述自然界的普遍性。 3. 政治哲學的重塑: 社會契約的爭鳴: 節選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中關於權力運作的現實主義觀察,對比霍布斯關於自然狀態和主權的論述,以及洛剋對自然權利(生命、自由、財産)的界定。 理性與進步: 摘錄伏爾泰、盧梭或康德的代錶性論述,尤其是康德《什麼是啓濛?》的核心觀點,闡釋“敢於求知”的時代精神。 本捲是通往現代世界的必經之路,它記錄瞭人類如何通過批判性思維和經驗驗證,係統性地重建瞭對宇宙、社會和自身的理解。 --- 本係列齣版宗旨: 本係列中的每一本分冊都堅持原典閱讀的原則,拒絕二手資料的轉述。通過細緻的注釋和背景介紹,我們力求還原文本誕生的曆史情境,使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那些偉大思想傢在麵對人類共同睏境時所迸發齣的智慧光芒。讀者在閱讀完本係列其他分冊後,將獲得一個立體的、非單一視角的全球文明圖景,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復雜性與共通性。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何建興


  印度德裏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迄今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專書論文集發錶約二十篇中英文論文。

吳承庭

  印度巴拿勒斯大學(Banaras Hindu University)印度哲學與宗教博士,2005-2010年為巴拿勒斯大學兼任教師,現任教於杭州佛學院。

總策劃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捲》、《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捲》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嚮度》等書。
 

圖書目錄

《印度文明經典》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古文明起源圖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1 吠陀經
梨俱吠陀本集
夜柔吠陀本集
阿闥婆吠陀本集
2梵書
3 奧義書
大林間奧義書
歌者奧義書
泰帝利耶奧義書
自在奧義書
由誰奧義書
伽陀奧義書
4 摩訶婆羅多
5 薄伽梵歌
6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阿逾陀篇
7 摩奴法典
8 瑜伽經

內容簡介

 

圖書序言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韆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係,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齣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瞭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曆史上,無論就器物、製度、理念的任何方麵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齣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瞭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傢,同時也主導瞭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復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瞭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纔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齣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纔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剋思(共産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纔登上曆史舞颱。

  其次,佛教文明齣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齣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閤,發展齣大乘佛教。此時迴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啓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齣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齣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齣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係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係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捲,分彆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捲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閤適的經典,並為各捲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嚮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印度文明發源於南亞印度河流域,隨後擴展至南亞各地,曆經數韆年的發展演變,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著豐富多元的成就。由古至今,印度文化的影響力遠超齣印度次大陸,已可說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不容或缺的瑰寶。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這文明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係。在印度社會,宗教情感和文化、思想、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虔誠的印度人依宗教儀軌作息、行事,時時如對神明。古代印度産生瞭印度教(Hinduism)與佛教這兩個重要的世界宗教,也蘊育齣頗具有特色的耆那教(Jainism)。因此,印度古代文明經典的介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本文明經典叢書另外有專冊介紹佛教文明,本書選譯的經典僅以印度教為限。不過,本書內容除瞭宗教教義之外,也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製度等層麵,可以幫助讀者瞭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麵嚮。

  一、印度教及其特質

  現今印度教的信徒約有十億人之多,人數僅次於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徒絕大多數居住於南亞與東南亞各國,但也隨著移民遷徙而散佈於世界各地。和發源於西亞的一神論宗教信仰不同,印度教相信多種神祇的存在,有為數眾多的聖典,更涵蓋包括婆羅門教、濕婆教(Shaivism)、毘師孥教(Vaishnavism)以及性力教(Shaktism)等教派。印度教包含不同的種族、文化、種姓製度和語言等,其復雜性遠超過一般對於「宗教」的定義。因此,有學者建議將印度教稱作是「印度教文明」。「文明」含括多種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體係,而印度教即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文明體係。

  印度教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是源於印度次大陸,以遵循自然法則、探尋真理、尋求離苦得樂為人生目標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獻《黎俱吠陀》可見,古代印度的先民們有如自然之子般熱愛自然、敬拜自然。他們觀察自然界的日、月、山、河、風、火等自然物時,見到它們具有超越人類的強大力量,並把這些力量看作是神明。此外,他們也意識到宇宙間存在有更高的自然法則(ṛta),約束和調節著宇宙內種種的自然律動與生命循環,使得太陽規律地繞行天空、月亮周期性地圓缺變化。這個法則也約束著人們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們的種種善惡因果行為。吠陀時代的印度教徒進一步認定這法則應有其持有者,因而産生至上存在體「梵」(Brahman)的觀念,主張梵是世界的創造者、維持者與毀滅者,是靈魂的來處以及死後的歸宿。

  後代的印度教徒尋求從各種角度分析《吠陀》的贊詞與箴言,發展齣語言學、天文學、儀軌、哲學、倫理學、錶演藝術等等學科。此外,印度教與南亞各地的風土民俗結閤,同佛教、耆那教與土著宗教的互動等等,使得這宗教在曆史長河的演變中,開展齣前述豐富多樣的麵貌。值得一提的是,西元紀元前後的幾個世紀裏,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包容多神信仰的一神論宗教,以分彆崇拜濕婆神與毗師孥神為至上神——也等同於梵——的濕婆教與毘師孥教為兩大主流,另外有崇拜特定女神的性力教。印度教萬神殿裏的眾多神祇仍為信徒所認許,或者被視為是至上神的下屬,或者是其不同麵嚮的顯現。

  印度教於多樣風貌中維持著統一性,於無窮變化中展示著不變性。基本上,印度教傳統認為,印度教徒應該遵守自然法則與種姓規範,和諧地與他人、社會、自然相處,進而與精神層次最高的梵或至上神連結,以此脫離世間苦厄,獲得至樂的解脫境地。

  二、印度教文明經典及其選編

  印度教文明經典主要分為天啓文獻(Śruti)和聖傳文獻(Smṛti)兩類。天啓文獻是指所聽到的、非人類創造、永恒的吠陀聖典。傳統印度教認為,這些聖典記錄著修行聖者於沉思中所獲得的真理,或者說,諸神透過沉思中的修行聖者把真理傳達給世人。天啓文獻包括《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等四部吠陀本集,以及隸屬這些本集的《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聖傳文獻依字麵義是指所記憶的文獻,被視為是後世人們研究吠陀聖典、為其啓發而書寫成的典籍。這類文獻涵蓋許多學科,用古典梵語或地方語言寫成,數量眾多;其中較為華人世界所知的,應當是《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摩奴法典》、《往世書》以及印度教各哲學學派的經論。

  天啓與聖傳兩類文獻數量龐大,如浩瀚滄海般,本書僅能選譯其中的鳳毛麟角。配閤本經典叢書的取嚮,我們選取印度教傳統或現代國際學界,認為結集或撰述於西元紀元前的著作,進行完整或局部的編譯工作。此外,編譯者的選擇標準另有二點。其一,我們挑選比較具有權威性與代錶性的印度教文獻,以讓讀者可以直接認識印度教的核心精神。其二,我們選取多數印度教徒奉為靈性修行與日常踐履之圭臬的文獻,使讀者知曉印度教徒的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規範。

  本書總計有八章。基於天啓文獻的權威性,本書前三章選譯《黎俱吠陀》、《夜柔吠陀》與《阿闥婆吠陀》三部吠陀本集以及《梵書》和《奧義書》的部分內容。第一章「吠陀經本集」節譯瞭吠陀本集中關於因陀羅、密多羅等諸神、日神蘇利耶、生主、原人、梵我等的贊詞,讀者可以從這些贊詞中瞭解印度神話和「梵」概念的來源。第二章「梵書」選譯瞭《百道梵書》有關火祭的創世神話,以及新月祭的摩奴和伊陀的兩則故事。第三章「奧義書」包括《大林間奧義書》、《歌者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由誰奧義書》和《伽陀奧義書》的譯文,從中可以見到古代印度聖者和修道者如何探究梵的本質以及梵與世界、梵與人的關係。

  本書其餘五章編譯印度教的聖傳文獻。第四章節選瞭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初篇部分章節,主要講述般度諸子的傢族曆史,從中可以管窺古代印度的宗教神話以及社會與傢庭觀念。第五章完整譯齣包含於《摩訶婆羅多》的《薄伽梵歌》一書。《薄伽梵歌》相當受到當代印度教徒的推崇,可以說是眾多印度教徒人生哲學與宗教實踐的指導綱要書。本書第六章節選另一史詩巨著《羅摩衍那》之〈森林書〉的部分章節,主要描述正直而孝順的羅摩王子在接到父王下達的流放命令後,如何安撫他的母親、妻子與弟弟,從中可以看到印度教的倫理道德觀以及種姓製度與個人責任。第七章節譯《摩奴法典》前兩章對於印度教種姓階級製度的闡述,可讓我們瞭解印度教徒的人生義務與行為規範。本書第八章完整翻譯瞭《瑜伽經》。這部經論述我人如何抑製心靈以從事瑜伽修行,也講述通嚮人生精神獨立的方法,提供印度教徒靈性修行的指導圭臬。

  由於古代印度人較不重視客觀的曆史記載,印度教古典文獻的成書年代一般難以確定。西方學者與印度學者往往各執一詞,雙方對於某些文獻年代的推斷可能有多達一韆年的落差。於本書各章的前言裏,編譯者已依據印度教傳統或當代國際研究,說明所選取文獻約略的匯編或撰述時代。這裏應當說明的是,本書各章的編排次序並不代錶所選取典籍的成書年代次序。對本書讀者而言,閱讀重點應該在於透過本書以瞭解印度教的思想文化,並從中汲取可資學習、運用的資糧。

  三、關於本書的編譯

  本書八個篇章中,何建興編譯第四、五、七章,吳承庭編譯第一、二、三、六、八章。由於編譯者與所譯典籍的差異,書中印度教文獻名相的中文譯詞並未完全統一,對文獻的思想觀念的詮釋也不盡相同,這或許也反映瞭當代印度教研究的多元性。此外,本書的編譯工作初期,曾由以下幾位講師與博、碩士生協助所選取文獻的初步翻譯:劉季音(第六章)、陳洵渼(第三章)、許容禎(第四章)、梁國超(第一、二、五、八章)、柯杏如(第七章)。由於某些因素考量,部分篇章後來有較大幅度的修改,某些章節也有增加或刪減。無論如何,對於幾位初步翻譯者的努力,我們在此深錶謝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於對不同文明源頭的好奇,而印度文明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充滿魅力的謎團。《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這本書,正好切中瞭我的興趣點。我設想,這本書將會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印度文明那古老而又深邃的內心世界。我渴望通過閱讀,去感受《吠陀》中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贊美,去理解《奧義書》中關於“梵我閤一”的終極追問,去體悟《薄伽梵歌》中關於“無私奉獻”的生命哲學。我特彆期待能夠深入瞭解那些印度教的經典神話和史詩,比如《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它們承載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印度人對道德、正義、傢庭和社會關係的理解。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古老智慧的對話。我希望通過它,能夠對印度文明的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念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獨特見解,豐富我的思想體係。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古印度文明的神秘色彩充滿好奇,但又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入門書籍。《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這個名字,對我來說簡直就像一盞指路明燈。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我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梵文抄本之中,雖然我可能不懂梵文,但通過譯文和注釋,我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我期待著它能帶我領略《吠陀》的莊嚴與儀式感,探索《奧義書》中關於“梵”與“我”的辯證思考,以及《薄伽梵歌》中關於履行義務與超脫生死的智慧。我甚至想象著,通過這些經典,我能理解印度教神話的復雜體係,感受其對社會結構和人生意義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個古老文明的知識性瞭解,更是一次對人類精神世界深層探索的嘗試。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印度文明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感受其跨越韆年的生命力,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生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啓示。

评分

一直以來,印度文明那種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特質都深深吸引著我。《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這個書名,讓我仿佛看到瞭通往那個世界的大門。我腦海中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我在靜謐的午後,手捧這本書,沉浸在《吠陀》古老的頌歌中,感受著先民對宇宙的敬畏;接著,我將在《奧義書》的字裏行間,尋找關於“梵”與“我”的深邃奧秘,思考生命的本質;而《薄伽梵歌》那關於人生義務與精神解脫的智慧,也定會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尤其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印度史詩的宏大敘事,理解《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所蘊含的深刻教誨,以及它們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産生的持久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對人類智慧寶庫的探險,一次對東方古老文明精神內核的尋覓。我希望它能幫助我超越錶麵的認知,去真正理解印度文明的獨特魅力,並從中汲取力量,豐富我的人生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印度文明核心的著作,而《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Ⅲ:印度文明經典》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在我印象中,印度文明一直是神秘而復雜的,它融閤瞭宗教、哲學、藝術、社會等諸多方麵,想要理解它,必須從最根本的經典入手。我設想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文本之中,去感受《吠陀》的古老吟唱,去領悟《奧義書》中的宇宙真理,去體會《薄伽梵歌》的智慧光輝,甚至去品讀那些流傳韆古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宏大敘事,一定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倫理和社會觀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但又不失原汁原味的方式,將這些經典呈現在我麵前。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對印度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理解他們為何能孕育齣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渴望從這些古老的文字中,找到能與我內心産生共鳴的思想火花,並從中獲得啓迪。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望而生畏,但當翻開第一頁,那些古老的梵文與哲思便如涓涓細流,慢慢浸潤心扉。我一直對東方文明有著莫名的好奇,總覺得那裏蘊藏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智慧。而這套“世界文明原典選讀”係列,恰恰給瞭我一個深入探索的契機。第三捲選擇瞭印度文明,這讓我欣喜若狂,因為在我心中,印度不僅僅是瑜伽、香料和電影,它更是古老宗教、哲學和文學的搖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尋吠陀的神秘,瞭解奧義書的精髓,甚至想要觸碰到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宏大氣魄。我設想,通過這些原典的閱讀,我能夠跨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對話,理解他們對宇宙、人生、生死以及社會結構的看法,感受那種充滿靈性與辯證的東方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朝聖,一次對古老靈魂的追尋。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世界的窗戶,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曆史塵埃下的璀璨光芒,並從中汲取滋養,豐富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更深刻的體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