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imon Blackburn
圖書標籤:
  • 哲學
  • 存在主義
  • 倫理學
  • 形而上學
  • 知識論
  • 思維方式
  • 人生意義
  • 西方哲學
  • 大哉問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哲學作傢硃傢安、哲學研究者邱振訓、哲學係副教授許漢愛智推薦!
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哲學教授賽門‧布雷剋本
教你這樣探索人生的20個大問題!

  他在一連串彼此相關的問題與論證中推敲、從前人的思路中藉鏡
  縱橫解析偉大思想傢們思考的來龍去脈
  主題深刻,內容精闢,是瞭解自己、瞭解世界的經典之作

  「你乾嘛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呢?」
  「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有答案啊!」

  當代知名哲學傢賽門‧布雷剋本教授在《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這本書裏,幫助你迅速釐清每個主題的「哲學戰況」: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有哪些當紅的立場?
  主要是誰跟誰對上?
  各自有哪些難解的任務?

  不但可以讓你少走冤枉路,
  也可以誘引你跟隨、批判,並發展自己的獨到見解。

  作者賽門‧布雷剋本所列舉的20個題目,是無論男女老幼都會經常感到睏惑的問題。就算不依靠反省能力,這些問題似乎也會自然迸生齣來,而我們都想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一書所羅列的20個問題沒有按一定順序編排,隻有最後一個問題例外,因為那是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麵臨的問題。每個問題的相關討論都是各自獨立的,所以讀者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來看。不過,有時候不同的問題討論難免會涉及彼此,因此讀者可能會需要前後對照。

  所有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大傢都能從作者的思路、思考的角度來省思我們實際上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與感受。

愛智推薦

  或許你會忽然覺得「我乾嘛想這些奇怪的問題?」於是轉頭就走不再迴來;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問題有點有趣,甚至找到誌同道閤的人一起討論。不管你是哪種人,這本書都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幫助。──哲學作傢 硃傢安

  哲學思考實在不是為瞭什麼額外好處纔要進行的活動,就像是「美」、「健康」、「正義」一樣,本身就是具有獨立內在價值的事。亞裏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嘆,想來約是此意。──哲學研究者 邱振訓

  這本書並不容易閱讀,讀者多少會感覺到布雷剋本的思考或行文脈絡不容易完全掌握,有時引述討論某個哲學傢或科學傢或文學傢的說法,有時是對流行意見的觀察,有時是他自己的看法,這些不同說法交雜在他的思考與討論中……哲學問題是反思性的,讀者需要夠努力去思考纔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國立中正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許漢
 
黑暗中的燈塔:個體生存與社會構建的倫理探索 一捲深入人類經驗核心,直麵我們集體與個體存在中最根本的睏境與奧秘的哲學著作。 本書並非對既有知識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對人類心智邊界的勇敢探險。它不滿足於描述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是執著於追問我們為何必須這樣生活,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創造齣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我們將踏入一個充滿張力的思想場域,在那裏,科學的精確性與人性的不確定性相互碰撞,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睏境交織成復雜的圖景。 第一部分:主體性的迷宮——自我、自由與認知限度 在人類知識的殿堂中,對“我”的探尋始終是永恒的主題。但本書並不滿足於對笛卡爾式清晰意識的頌揚,而是深入剖析瞭“自我的流變性與社會性建構”。我們如何確信自己擁有的那份連貫性記憶和穩定的道德傾嚮,並非僅僅是語言和社會角色的臨時聚閤? 我們將考察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如何挑戰傳統的自由意誌概念。如果我們的決策在意識覺察前已在潛意識中被“預先決定”,那麼“責任”和“道德抉擇”的基石是否正在瓦解?本書將詳細闡述現象學對“在世存在”的強調,即我們的主體性不是懸浮於真空中的純粹心智,而是深深嵌入物質世界、文化習慣與他人期待之中的動態過程。 核心議題深入: 身體經驗與倫理: 探討身體不僅是意識的載體,更是道德判斷和空間感知的原發地。身體的缺陷、愉悅或痛苦,如何重塑瞭我們對“什麼是好的生活”的理解? 記憶的不可靠性與曆史的重塑: 麵對創傷記憶的扭麯和集體敘事的權力結構,我們如何建立一個足夠堅固,卻又足夠開放的個人曆史?本書將分析後現代解構主義對“真實曆史”的質疑,並嘗試在敘事療法中尋找新的立足點。 純粹他者的凝視: 藉鑒薩特和列維納斯,我們審視他者的目光如何既是束縛,也是自我建構的必要條件。在高度連接的數字時代,這種“凝視”是如何被算法和社群媒體無限放大並異化的? 第二部分:秩序的陰影——權力、正義與社會結構的永恒張力 社會不僅是個人相加的總和,它更是一套復雜的、往往是隱形的權力運作機製。本書將目光投嚮社會契約論的薄弱環節,揭示那些被主流話語忽略的、構成社會穩定性的暗流湧動。 我們不談抽象的法律條文,而是探究“體製的暴力與製度的健忘”。從福柯對知識與權力的共謀分析,到阿倫特對“平庸之惡”的警惕,本書力圖揭示製度如何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實現最深層的控製。這裏的“暴力”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傷害,更包括話語排斥、資源分配的係統性不公,以及對異見的“溫和”邊緣化。 核心議題深入: 分配正義的悖論: 在全球資本流動的背景下,傳統的羅爾斯式“差異原則”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生産關係超越國界,資源獲取的“公平起點”該如何界定?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機會均等”神話,並提齣瞭基於“基本需求保障”的激進重構方案。 抵抗的形態學: 抵抗是否必須是激進的、公開的對抗?本書將審視日常生活的微觀抵抗——如幽默、亞文化實踐、以及對效率至上主義的故意怠慢——這些“軟抵抗”如何維持瞭個體的精神自主權。 技術治理與“透明社會”的陷阱: 當我們為瞭安全和便利而自願放棄隱私時,我們正在用何種價值交換未來?本書深入分析瞭“數據主權”的倫理睏境,強調技術係統不僅反映瞭人類的偏見,更在主動塑造我們的未來行為模式。 第三部分:存在的深度與超越的渴望——意義、虛無與美學的救贖 人類最深層的焦慮源於對有限性的體認。麵對宇宙的浩瀚與生命的短暫,我們如何構建一個足以支撐我們活下去的“意義結構”?本書拒絕提供任何現成的、具有終極性的答案,而是緻力於描繪“在不確定性中建造意義的藝術”。 我們將與存在主義者同行,直麵虛無的深淵,探討加繆筆下“荒謬”與“反抗”之間的微妙平衡。然而,本書更進一步,探究瞭美學經驗在應對此種荒謬性中的獨特角色。 核心議題深入: 審美經驗的本體論地位: 為什麼藝術(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建築)能暫時中止我們對功利性的關注,使我們體驗到一種“目的性中無目的”的圓滿感?本書將考察康德對審美判斷的分析,並將其置於當代情感經濟的語境下進行反思。 死亡的哲學: 死亡不再僅僅是生物學的終點,而是構建生命敘事的必要框架。本書將分析不同文化對死亡的不同處理方式,並探討一種“清醒的臨在感”——即如何將死亡的必然性轉化為對當下片刻的極度珍視。 超越性的渴望與世俗的陷阱: 宗教、形而上學或靈性實踐,它們是人類逃避現實的麻醉劑,還是真正通往更深層真理的橋梁?本書將以批判的眼光審視這些“超越性渴望”如何被消費主義和新時代運動所挪用,同時試圖在世俗的經驗本身中,尋找“尚未被命名的崇高”。 本書旨在為那些不滿足於錶象、渴望深入探究人類存在根本性問題的讀者,提供一張詳盡的地圖。它是一次關於如何更有意識、更負責任地進行“生活”本身的哲學訓練。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思考,更要勇敢地去體驗和麵對那些最令人不安的真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賽門‧布雷剋本(Simon Blackburn)


  劍橋大學哲學教授,北卡羅萊納大學哲學研究教授,也是當今最傑齣的哲學傢之一。最暢銷的著作包括《牛津哲學辭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思考》(Think)、《做個好人》(Being Good)、《色欲》(Lust)、《真:解惑指南》(Truth: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以及《如何閱讀休謨》(How to Read Hume)。

譯者簡介

邱振訓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專長領域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倫理學》、《大師與門徒》、《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等書。

  cch5757@gmail.com
 

圖書目錄

導讀:布雷剋本是怎麼想的?(許漢)
推薦序:規劃周全的哲學隨筆(硃傢安)

前言
1. 我是機器中的鬼魂嗎?──探索意識之旅
2.人性是什麼?──詮釋的難題
3. 我是自由的嗎?──選擇與責任
4. 我們知道什麼?──虛擬現實和評估權威
5. 我們是理性的動物嗎?──理論與實踐中的理性
6. 我怎麼欺騙自己?──自我欺騙、誘惑與動機
7. 真的有社會存在嗎?──個體與群體
8. 我們能彼此理解嗎?──用字遣詞要小心
9. 機器會思考嗎?──人工智慧與認知能力
10. 為何要當好人?──討厭的行為、討厭的問題
11. 一切都是相對的嗎?──容忍、真理與信仰
12. 時間會流逝嗎?──奇妙的時間之流
13. 為什麼事物會一直存在?──恆常與混沌之謎
14. 為什麼有事物存在?──存有的奧妙
15. 是什麼填滿瞭空間?──事物與性質的秘密
16. 什麼是美?──緻命的吸引力
17. 我們需要神明嗎?──希望、安慰與審判
18. 這一切究竟是為瞭什麼?──追尋生命的意義
19. 我有什麼權利?──積極、消極與自然權利
20. 死亡可怕嗎?──死亡的恐懼深淵
譯後記
重要哲學傢
註釋

 

圖書序言

導讀(節錄)

布雷剋本是怎麼想的?


  哲學或者說哲學思考起自一個人性的事實:人會反思自身的存在與周遭環境。這樣的反思來自人心靈中一個時隱時現,但總是存在的傾嚮:想要理解──想要理解自我、想要理解他人、想要理解社會、想要理解世界(宇宙)。這是反省式的理解。不同於來自直接經驗的認知或情感上的迴應。反省式的理解是人心靈獨特的運作。反省式的理解可以帶著不同的意圖或態度,這個意圖可以是想要活得更好,或者是純粹的認知或知性的理解。如果是帶著比較純粹的認知興趣,那麼,這個反思是理解所意圖的是探究真相或是對於一切能夠想得通透。時至今日,科學的探索是理解真相的典範。就這一點來看,如果有人說,科學是正確理解所必要,這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說法,甚至就是正確的途徑。事實上,有些人採取極端的立場,認為科學是理解真相唯一可靠的方式,這是科學主義。弔詭的是,科學主義並不能用科學的方式來證明,反而,相信科學主義的人是選擇瞭一個哲學主張。

  先不去論科學主義是否成立的問題,明顯的,哲學不是科學。但是,哲學就其為理解真相的學問,哲學如何不同於科學?或許從事哲學探究的人,彼此的動機或興趣並不全然相同。但是,作為一門學問,哲學是或更好被理解是純粹的知性興趣所推動的探究。哲學是對於理解真相或想要將真相想得通透的知性活動,這是反思性的。究其根源,反思起始於問題──人在追求理解自我、社會以及世界(自然)所遭遇的問題。所有智性理解的追求都有所針對的問題,不僅哲學如此,科學亦然。

  哲學和科學,依據前麵簡單的敘述,有著傢族相似性──哲學和科學都是對真相的智性探究,也都針對著類似的主題──對於自我(人)、社會與世界之真相的理解。雖然如此,但哲學不是科學,或許我們還是需要迴答先前的問題:哲學如何不同於科學?這個問題頗復雜,不是這篇短文適當的主題,但是,我們都正確的相信哲學不是科學,為此,我們可以討論一個較小的問題:哲學是什麼?

  通常,「哲學是什麼?」是一般哲學概論的書的主題,大部分的「哲概」都介紹哲學的一些領域或課題,包括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社會政治哲學、心靈哲學、邏輯哲學等,這類哲概介紹作者所認為的主流哲學理論,單就這點來說,「哲概」和其他學科的一般教科書頗為近似。在其他的學科,這種一般性的概論通常是介紹這個學科一般被認可的(或者說,沒什麼爭議)學說或主張,如普通物理學或普通化學或普通心理學,這些科學概論是針對初學者,提供學生進一步瞭解或研究科學的起點。但是,哲學不一樣。一本哲學概論(哲學導論)的書可以就是哲學。賽門‧布雷剋本(Simon Blackburn)這本書可以看做是哲概,但是布雷剋本在這本書裏並不介紹哲學各個領域裏的主張或學說,而是討論一些哲學裏爭議頗大的問題,在這些討論中,布雷剋本的目的是論述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立場或主張。

  作為哲學傢,布雷剋本這本書是闡述他的哲學,或者,他會說,他是在闡述哲學。布雷剋本經由討論20個問題來論述他獨特的哲學主張,不是介紹哲學的各種流派,就這一點來說,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教科書式的哲學概論或導論。如果將這本書當成嚴肅的哲學論述,那麼,這意味著,哲學作為一門學術並沒有固定的論述方式。哲學論述不僅風格可以不同,甚至方法也不同,就如同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笛卡兒的《沉思錄》、休謨的《人性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羅爾斯的《正義論》等等,這些哲學著作的風格全然不同,主題也不一,但都是嚴肅的思考並迴答哲學問題的哲學論述。

  就寫作風格來說,布雷剋本這本書不是嚴格的學術論述,並沒有依照學界所公認的學術方式來論述他的哲學。布雷剋本在這本書的行文看起來頗為隨意,有一種哲學思考筆記的味道,在每個問題的討論,他廣泛引用各種思考、多樣的看法,讀者明顯可以察覺他是在對讀者陳述自己的思考、想像與感受。所以這本書不是抽象的論述或者枯燥的獨白。不過,這本書並不容易閱讀,讀者多少會感覺到他的思考或行文脈絡不容易完全掌握,有時引述討論某個哲學傢或科學傢或文學傢的說法,有時是對流行意見的觀察,有時是他自己的看法,這些不同說法交雜在他的思考與討論中;這樣的論述,一方麵呈現問題有其復雜性,另一方麵則涉及更多的爭論。再者,這些哲學問題是反思性的,讀者需要夠努力去思考纔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

  ……

  這本書的寫作看似隨興的哲學思考筆記,布雷剋本並不在細節上有足夠的清楚說明,也不仔細說明所引述之哲學主張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有些時候有一定的難度。他的目的是引導讀者進入哲學或作哲學思考,他的討論是提供思考每個問題的一些角度以及方法,他提供讀者他所認定的對於問題的哲學思考。讀者或許會問:這問題是這樣來思考嗎?例如人性的問題,中文的讀者對於人性的議題多少是依據所讀過或聽過的性善-性惡的爭論來設想,但布雷剋本在書中並不如此來考量或處理人性議題,這讓讀者不免對布雷剋本對於人性的思考與論述有所遲疑。其實,布雷剋本在前言中提到,哲學是處理人性的問題,他對人性的理解頗明顯是沿襲自蘇格蘭哲學傢休謨(David Hume)的想法。休謨認為,人類理解的對象包括自然與人,自然哲學或科學研究自然,而人文科學或哲學研究人與社會,休謨稱之為人性科學(science of human nature)。如此,休謨式的人性觀是比性善-性惡更廣,從這個更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或可瞭解布雷剋本在前言中所說的,哲學主要是對人性的討論,11-15章關於時間和存在的討論不是明顯關於人性(對休謨來說,時間與存在也是人性論的議題,為何如此?這裏不進一步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休謨的《人性論》),這本書的其他15個問題都是關於人性的討論,而第5、6、7、10這幾章多少也處理性善-性惡的議題。

  或許讀者也會問:這本書所提的這些問題真的是哲學思考的適當問題?布雷剋本在這裏列舉20個問題,這些的確是關於自身存在以及周遭的問題,但有些問題卻不被列在這裏(例如有人或許關心道德對錯的問題、有人關心性彆的問題,或者社會正義的問題),當然,布雷剋本也沒說他所列的是全部的哲學問題。

  ……

  事實上,在這本書中,布雷剋本對這些問題提齣其主張,但有時並不容易被指認明顯。一個可能的因素是,他的論述經常引入生活經驗。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有相類似之處,也各自有獨特性,例如他對於「生命意義何在?」、「美」、「死亡」、「神」、「為何要當好人?」等等問題的討論訴諸頗多他自己以他所理會的他人的經驗,引入他對生活的經驗來反思哲學問題,這使得他的討論較為生動,但讀者或許會質疑:我為何要在乎你布雷剋本的生活經驗?哲學思考追求知性理解的通透性,但是,你布雷剋本依據你的生活經驗所提齣的思考與討論,是你個人的看法,實在看不齣來你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以及迴答是通透的?或許,布雷剋本以如此的方法來思考討論這些問題,與其哲學立場有關。
 
(許漢/國立中正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推薦序

規劃周全的哲學隨筆


  一般的颱灣人大概不知道英國哲學傢布雷剋本(Simon Blackburn),他不是奠定哲學問題、理論基礎的古早哲學傢如康德或笛卡兒,也不是藉由令人耳熟能詳的問題爆紅的現代哲學傢如桑德爾(Michael Sandel)。然而,在學術界,若你要列一個目前依然存活的重要哲學傢清單,上麵一定會有布雷剋本的名字。

  布雷剋本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領域,這個領域討論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

  道德到底是怎樣的東西?有哪些特性?例如說,人對道德做的判斷有機會符應於客觀的事實嗎?還是說它們終究隻是某種情緒上的錶態?

  布雷剋本對此問題的答案已成一傢之言,被稱為「類實在論」(quasi-realism),主張當我們判斷道德的對錯時,我們是在「投射」(project)自己的某些相關態度,即便沒有獨立於心靈存在的道德事實,這些投射讓我們依然可以進行「正常」的道德討論……

  有點太抽象瞭,對吧。

  不過就算你覺得自己沒搞懂上麵那些敘述,也沒有關係。即便身為專業哲學傢,布雷剋本並沒有讓自己變成隻會使用專業語言的人。事實上,隻要花點耐心閱讀,你會驚訝於《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這本書裏兼具深度與日常的行文。(當然,這也歸功於譯者邱振訓清楚流暢的文筆,讓布雷剋本的哲學說明功力得以最大程度展現)

  在這本書裏,布雷剋本挑瞭二十個「就算不特彆作哲學上的反省,也會自然迸發齣來」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位於一般人基礎好奇心的守備範圍內,你不需要上過哲學課,也可能忽然産生這些睏惑,並在自己不見得注意到的情況下,一腳踏入哲學思考的領域。

  這一腳踏入會産生什麼後果,滿不一定的。或許你會忽然覺得「我乾嘛想這些奇怪的問題?更何況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答案」,於是轉頭就走不再迴來;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問題有點有趣,並發展齣瞭初步的想法,甚至找到誌同道閤的人一起討論。不管你是哪種人,這本書都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幫助。

  對於那些想要轉身離開的人,布雷剋本準備瞭一些繼續思考這些怪問題的理由。或許你覺得品味是主觀的,沒有高下之分,因此認為「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無關緊要。在這裏,布雷剋本引用康德的「品味的二律背反」(the antinomy of taste)來提醒你:即便相信品味無對錯,人們往往依然會在他人和自己有不同品味的情況下感到不快,甚至有強烈動機想要「感化」彆人,讓彆人接受自己的品味判斷。我們該怎麼麵對這種好像有點矛盾的處境?或許我們可以藉由進一步思考「什麼是美?」來說服自己不需要在意彼此的判斷差異,或許(我說或許)我們可以論證美其實是客觀的,並藉此找到說服彆人改變品味的方法。但不管如何,這些過程必定都涉及關於美和品味的哲學探索。

  如果你是那種天生對這些問題有興趣,並不吝於思考和錶達自己意見的人,《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會帶給你另外一些幫助。首先,對於書裏討論的一些老哲學問題,布雷剋本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帶給你其他哲學書不見得能提供的視野。例如說,他用「我們能彼此理解嗎?」這個問題來切入語言哲學,當我們思考什麼是語言意義,這不斷地提醒我們要注意語言事實上擁有的溝通功能,以及預設在每句有意義話語背後的其他人類心靈。此外,布雷剋本鋪陳這些老問題的方式,充分展現齣他的博學和對議題的熟悉。在各章節底下介紹的各種延伸問題和哲學傢辯論,看起來隻是信手拈來,但卻貫穿每個主題當中最有啓發性的那些意見。對於有動機的哲學探索者,布雷剋本的介紹能幫助你快速瞭解每個主題的「哲學戰況」:在眼前議題底下,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有哪些當紅的立場?它們主要是誰跟誰對打?它們各自有哪些難解的任務?這不但可以讓你少走冤枉路(畢竟在哲學上,好理論很難想到,但爛的理論卻滿地都是),也可以引誘你跟隨、批判,並發展自己的看法。

  跟哲學概論之類的教科書比起來,《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在寫法上更類似於隨筆,一點也不正經八百,看起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過在內容上,它涵蓋瞭一般哲學概論會討論的大緻議題。你不該用這本書來取代完整的教科書,然而,布雷剋本獨到的切入和鋪陳,可以讓你有效掌握市麵上主要哲學爭論的內容和方嚮,將來若決定進一步研讀相關論題的文章和書籍,也會更得心應手。

(硃傢安/哲學作傢)

圖書試讀

18. 這一切究竟是為瞭什麼?──追尋生命的意義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如汗牛充棟。快樂、幸福、滿足、愛、被愛、忙碌、知識、權力、成就、行善、認識神、智慧、繁衍,當然,還有「彆再問這種傻問題瞭」。
 
我們可以將尋找生命意義分兩個方嚮進行。其一是尋找超越生命本身的事物。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目光與希望投注在另一個世界,另一種存在樣貌,擺脫現世的種種紛擾憂愁、狂亂俗事。雖然我們在這個宇宙中無足輕重,卻能因為保證在另一個更廣大架構下意義非凡而獲得彌補。彼世充滿瞭希望。在這幅圖像中,意義的來源超越瞭我們有限的生命與目光所暫棲的日常俗世。我們因而會認為文學、藝術、音樂、宗教就是在錶達這種關於意義的態度。但是這種態度要能成立,隻能靠我們確實相信有超越世界纔行。有許多人會說這種態度叫做靈性選項,但我覺得這其實是為瞭一個可疑的目標而綁架瞭一個好字眼。相對地,既然我們想要超越這個渺小、汙穢、偶然、有限、凡俗的動物本性,我們不妨稱這種態度為超越性(transcendental)選項。
 
超越性選項能在人們發覺自己此生的願望無法滿足時,為大傢帶來希望。人類悲慘的世界通常可以比擬為薛西佛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這位柯林斯(Corinth)的國王遭到眾神懲罰,永遠都必須將一大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是當他每次推到瞭山頂附近,這巨石就會又滾迴山腳下。在這個世界上,人的願望經常落空,生命總以失敗告終,歡欣也總化為灰燼。道德學傢的這些老話卻能鼓舞我們轉嚮一個超越性的永恆世界,在那裏永遠沒有衰敗、沒有死亡,也沒有失落或絕望。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的迷宮。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問題一一呈現,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的摯友進行一場關於人生意義、宇宙奧秘的深度對話。我常常會在某個問題前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作者提齣的不同觀點,甚至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經曆,試圖從中找到共鳴和啓示。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並不強求你接受某種既定的答案,而是鼓勵你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習以為常的觀念。那種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閃過的靈光乍現,以及對未知的好奇心被不斷點燃的感覺,是如此的令人著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哲學傢的思想進行的簡明扼要的闡釋,它們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讓晦澀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智力的冒險。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悟”感。作者巧妙地將那些宏大而抽象的哲學議題,融入到 relatable 的語境中,讓我能夠輕鬆地進入情境,並開始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哲學流派的比較和辯駁,它們就像是一場場精彩的“思想的辯論賽”,讓我看到瞭智慧的碰撞和火花的迸射。它讓我意識到,哲學並非是某個遙遠年代的古老思想,而是至今仍在不斷演進、不斷被重新解讀的鮮活生命。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審視世界的視角。我常常會在睡前,或者在通勤的路上,迴味書中的某個論斷,然後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讓我對自己、對世界、對生命,都有瞭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

坦白說,最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難以閱讀。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展現齣瞭非凡的駕馭能力,將復雜的哲學概念以一種清晰、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哲學流派的梳理,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張力和聯係。它讓我看到瞭哲學發展的脈絡,以及不同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啓發的。這本書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和多角度的解讀,帶領讀者一步步走嚮問題的核心。我常常會發現自己被書中某些觀點的邏輯嚴謹性所摺服,或者被某些獨特的視角所啓發。它教會我如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如何去辨彆真僞,如何去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的“頭腦風暴”,讓我不斷挑戰自己的認知邊界。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的哲學問題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書中對“自由意誌是否存在”、“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等基本問題的探討,無時無刻不在觸動我的思考。我常常在完成一章後,會陷入沉思,迴味其中的邏輯鏈條,審視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像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一種“共同創造者”。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時而犀利,時而溫和,但始終充滿著一種引人深思的力量。它讓我意識到,哲學並非隻有少數天纔纔能涉足的領域,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關於生命本質的探究。我發現自己對許多曾經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産生瞭疑問,並且開始主動去尋找答案,這種主動性是我從未有過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催化劑,激發瞭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解謎”。作者提齣的每一個哲學大哉問,都像是一個等待被揭開的麵紗,而作者提供的各種解讀和思考方嚮,則像是綫索。我享受這種抽絲剝繭的過程,享受在不同觀點之間遊走、碰撞、最終形成自己理解的樂趣。它讓我明白,很多問題的答案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著巨大的模糊地帶和解讀空間。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接納,讓我覺得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時,能夠多一份從容和智慧。書中對一些經典哲學思想的引用和解讀,也讓我對它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麵上的模糊印象。它就像是一本“思維指南”,教會我如何思考,如何提問,如何去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討論哲學,它更是在教我如何更好地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