錶解中國文學史

錶解中國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化
  • 曆史
  • 文學
  • 通史
  • 經典
  • 教育
  • 教材
  • 錶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綜觀中國文學的風格,先秦樸實,兩漢壯闊,魏晉南北朝多元,唐朝雍容,五代、兩宋雅緻,元明世俗,清代集大成。在進入民國之後,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瞭一個斷裂性的變化,舊文體成為小眾文學,新文體大量湧入。一方麵新、舊文體文類差異太大;二方麵文本的大量紛呈也造成蒐羅容易、揀選睏難,諸多作傢、作品是否具有跨時代的價值尚未定論,因此,大部分的「中國文學史」,不得不在進入近現代之前停下來,本書亦是如此。

  本書在整理中國文學史時,採取錶格化的方式呈現,主要目的是方便記憶和比較,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將文學史知識梳理清楚。
文學瑰寶的時代迴響:中國古代詩歌與散文的輝煌之旅 這部文集聚焦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群星,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不朽印記的詩歌與散文作品。它並非宏觀敘事的通史,而是深入文本肌理,探尋作傢心路與時代精神的專題研究。全書圍繞“情感錶達的演變”與“文體形式的創新”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立體、鮮活的古代文學圖景。 第一部分:詩歌的韻律與心靈的褶皺 本部分對先秦至清代詩歌的流變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重點關注瞭不同曆史階段的抒情模式與審美追求。 第一章:風與雅的源頭——先秦兩漢的集體吟唱 本章深入探討《詩經》中“風”“雅”“頌”的社會功能與藝術特徵。我們著重分析瞭周王朝禮樂製度對早期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國風》中那些樸素而真摯的勞動生活、愛情悲歡。特彆對《離騷》的藝術成就進行瞭獨立剖析,認為屈原的浪漫主義想象力,構建瞭一個獨特的“香草美人”世界,將個體憂患提升到關乎國傢命運的哲學高度。兩漢樂府民歌的民間底色與感傷情調,則被視為漢大賦轉嚮抒情小賦的重要過渡。 第二章:魏晉風骨與山水田園的覺醒 魏晉南北朝是士人精神危機與文學獨立意識勃發的時期。本章重點描摹瞭建安風骨中“慷慨悲歌”的基調,分析瞭曹氏父子如何將個人生命體驗融入對亂世的哀嘆。隨後,章節轉嚮“竹林七賢”的疏離與率真,探討瞭玄學思想對文學主題的滲透。陶淵明是本章的高潮,我們細緻考察瞭他如何通過“采菊東籬下”構建瞭一個自足的精神傢園,其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如何預示瞭後世田園詩的審美方嚮。同時,對山水詩派的先驅(如謝靈運)的地理描摹能力及其對自然本體的體悟進行瞭辨析。 第三章:盛唐的交響與個體的張揚 盛唐詩歌被譽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本章將其視為一個多元並存的“交響樂團”。高適、岑參的邊塞詩,不僅是軍事紀實,更是對帝國雄心與個人功業的豪邁抒發。李白的浪漫主義被視為一種對自由的終極追求,其想象力的奇特與誇張技巧,打破瞭傳統格律的束縛。杜甫的“沉鬱頓挫”則被置於安史之亂的背景下考察,分析瞭其“詩史”品格中蘊含的儒傢憂患意識與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此外,王維的禪思入畫,對“詩中有畫”的實現,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範例。 第四章:中晚唐的精微與轉嚮 中晚唐詩歌呈現齣嚮內收縮、追求精緻化的趨勢。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著重探討瞭其詩歌的社會批判力度及其“老嫗能解”的通俗化傾嚮。韓愈、孟郊的“以文為詩”對格律和意象的革新,以及李商隱、杜牧的晚唐風格,則體現瞭對曆史興亡的深刻反思與纏綿悱惻的個人情思。我們特彆關注瞭晚唐詩歌中“朦朧美”的形成,這標誌著抒情主人公情感錶達的內化與復雜化。 第二部分:散文的形變與哲思的流淌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中國古代散文如何從政論說理的工具,逐步演變為記錄生活、錶達性靈的藝術載體,特彆是對古文運動與“性靈說”的興起給予瞭充分關注。 第一章:諸子百傢的雄辯術與史傢的筆法 本章迴溯散文的源頭,分析先秦諸子散文的說服藝術。重點剖析瞭《論語》的對話體對後世筆記、小品文的影響,以及《莊子》的寓言和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如何成為後世道傢文學的典範。在史傳文學方麵,本章側重於司馬遷《史記》的敘事藝術,探討其如何以“一麯三嘆”的筆法,在人物塑造中融入強烈的曆史同情,確立瞭中國敘事散文的典範地位。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化傾嚮 本章關注散文如何擺脫純粹的說教功能,轉嚮個體體驗的記錄。建安時期的“建安風骨”如何在曹植的辭賦和“建安七子”的銘文中顯現。我們詳細討論瞭“永明體”對駢文形式的雕琢與突破,以及山水清談對文人精神氣質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誌怪”和“誌人小說”的初步分析,展示瞭民間敘事開始進入文人的視野。 第三章:唐宋古文的復興與文體的重塑 唐宋古文運動是散文史上的裏程碑。本章詳述瞭韓愈如何以“不平則鳴”的信念,繼承先秦古文的道統,主張以散文承載儒傢正統思想,其文風的雄奇險怪如何打破瞭六朝的靡靡之音。歐陽修的“平易簡遠”則代錶瞭另一種溫和的復古,他更注重散文的文采與倫理的平衡。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集中在蘇軾,本章分析瞭蘇軾的“隨性而發”如何將政論、遊記、書信與詩的意境融為一體,開創瞭更具個人色彩和生活氣息的文風。 第四章:明清的彆集與世俗的滲透 明代散文的特點在於其對個體纔情的張揚。我們細緻考察瞭“前後七子”的復古與矯枉過正,以及公安派(李贄、袁宏道兄弟)對“獨抒性靈”的極緻追求。本章認為,公安派散文的齣現,標誌著文人將私人情感的錶達置於社會教化之上,為明清小說和筆記文學的繁榮奠定瞭審美基礎。清代散文則在考據學背景下呈現齣樸實與理性的迴歸,桐城派的“義法”之辨與“散文之法”,為散文創作提供瞭一套嚴謹的結構框架。 結語:古典文學的永恒魅力 全書最後部分總結瞭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磅礴的史詩敘事,還是婉約的個人抒情,其最終價值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天理”與“人欲”之間復雜關係的持續探索。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審美形式,構建瞭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曉筠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候選人,擅長詩學、詞學、古典文學,曾多次在古典詩詞及文言文創作比賽獲奬,著有碩士論文《王國維詩詞研究》。

圖書目錄

潘序 Ⅲ
自序 Ⅴ

先秦
文壇現象 2
錶格解析 4
一、神話.傳說.寓言 4
二、寓言的發展 5
三、《詩經》之風.雅.頌 6
四、《詩經》與《楚辭》 7
五、先秦散文 9
六、先秦諸子的文學批評 11
曆屆試題 14

兩漢
文壇現象 22
錶格解析 24
一、漢賦的發展 24
二、曆代賦的發展 25
三、漢代散文 26
四、《史記》與《漢書》 27
五、五言詩與七言詩的興起 30
六、《樂府詩集》中現存漢世樂府 32
七、樂府與古詩 33
曆屆試題 34
魏晉南北朝
文壇現象 40
錶格解析 42
一、魏代詩人 42
二、兩晉詩人 44
三、南朝詩人 45
四、六朝山水文學與田園文學 48
五、南北朝民歌 49
六、南朝文學批評專著 50
七、魏晉小說 51
曆屆試題 52

唐代
文壇現象 60
錶格解析 62
一、六朝詩歌對唐代的影響 62
二、初唐詩人 63
三、盛唐自然詩與邊塞詩 66
四、盛唐詩人 67
五、中唐詩人 70
六、晚唐詩人 73
七、韓愈與柳宗元 74
八、新樂府與古文運動 75
九、曆代古文運動 76
十、駢文的流變 77
十一、傳奇與變文 78
曆屆試題 79

五代.兩宋
文壇現象 86
錶格解析 88
一、五代詞人 88
二、北宋詞人 89
三、南宋詞人 92
四、宋代詞人 95
五、唐.宋詩比較 101
六、宋代散文六大傢 102
七、理學傢的文學觀 104
八、宋代話本 106
曆屆試題 107

元明
文壇現象 112
錶格解析 114
一、元代散麯 114
二、元代雜劇 116
三、明代散文 119
四、明代詩學 120
五、明代散麯 121
六、南北麯比較 123
七、明清劇種 124
八、元明間四大傳奇(南戲) 126
九、明代傳奇 127
十、明代長篇小說(四大奇書) 128
十一、明代短篇白話小說(話本小說) 130
曆屆試題 132

清代
文壇現象 140
錶格解析 142
一、清代詩人 142
二、清代散文 146
三、清代詞人 148
四、清代戲麯傢 151
五、清代小說 152
六、小說的發展 153
曆屆試題 157

結語 163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中國文學史素來是中國文學係的必修,且被視為研究所必考的重點科目。在中文學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讀中文的人,如果書架上沒有一本中國文學史,那還能算是中文人嗎?可見,「中國文學史」這本書的重要性十足!

  然而,沒有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不厚重的。試想:兩韆多年纍積的作傢人數、作品篇章,那多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哪!每一個年代都有亮點,每一種文類都有巨星,每一位文豪都有宏篇,我們如何消化吸收?如何閱讀理解?如何記憶背誦?因此,要想掌握好中國文學史此一科目,難度頗高。

  筆者自己年輕時候的經驗是自行歸納、勤作筆記,把文學史的素材史料當作藥材,把歸納提煉視為藥材櫃的分類、擺放,需要背誦的材料就抄在紙卡片上,時不時的抽齣來看一看,久而久之就背起來瞭。這是一種硬功夫,許多同學沒有這樣的硬功夫,遇到文學史的申論題通常隻能「掛」瞭,考不好。

  說到中國文學史的申論題考試,一般最重視的是什麼呢?不外乎作品門類的「淵源、演變、影響、評價、比較」。近幾年更從原本深究的「文學藝術學」視野,連結、融入到「文學社會學」和「文學文化學」,乃至三者閤一!於是,文學之「用」,文學之「接受」,越發受到重視瞭,而這和演變、影響,以及後人的評價、比較,脫離不瞭關係。可是,在此之前有一個大前提:材料的掌握!

  如此一來,最基本的問題便是:研讀中國文學史的人究竟該怎樣清楚且有效的掌握材料?筆者這一問題的關鍵詞是「清楚且有效」!換言之,就是「清晰而有條理又有效率」的掌握曆代文學發展的要點與脈絡。

  林曉筠老師的這本《錶解中國文學史》,極好地處理瞭筆者這一個叩問。曉筠是筆者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的博士生,她的文字功底深厚,思考縝密細膩,閱讀資料彆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看:

  「綜觀中國文學的風格,先秦樸實,兩漢壯闊,魏晉南北朝多元,唐朝雍容,五代、兩宋雅緻,元明世俗,清代集大成。……

  宋朝可謂中國曆史上最推崇文人的朝代,所以發展齣特彆文士化、精緻化的文化。書法、繪畫、品茶、文學作品都重視個性,與創作者的修養精神結閤,而非純粹的形式藝術,由於社會對文人的崇敬,文人在創作中也處處流露以天下國傢為己任和追求人格境界的胸懷,這種藝術與人品結閤的風氣,影響後代甚钜。由於城市興起,話本、諸宮調等說唱藝術開始流行,影響後世小說的創作,也成為戲麯的先驅。」

  多麼漂亮的文字與有識之見!加上清晰、有條理的錶格,無疑可以造福莘莘學子,幫助大傢把成堆如山的文學史材料,有效率的放進腦袋裏。

  此外,為瞭方便有誌於深造的人,錶格之後,蒐羅瞭十多年來的各大學中文係的碩、博士班考題,這也有助於學習後的操作練習。很高興曉筠在〈自序〉中提及「共同性」與「特殊性」,這是看待文學現象很重要的「宏觀」、「提煉」和「評比」。

  為曉筠的這本書感到驕傲!筆者忝為她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欣喜此書即將齣版,誠懇地推薦如上。是為序。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 潘麗珠
謹誌於二○一七年中正品園

自序

  中國文學史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市麵上有許多的中國文學史專書,它們的共同特色大概是厚重、內容多、引文多,讓人讀書時置身於資料堆中,很艱難地想把書上寫的東西全背下來。將這些中國文學史加以梳理,可以發現不管何人撰寫,組成一部文學史的,大抵不外作傢、作品、理論,而選取那些作傢,又是由他們的理論與作品決定的,因此在閱讀文學史的時候,最要緊的是把握作品和文學理論。

  作品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學環境有關,也與作傢本人的性格際遇有關,很難說環境和個人哪一個因素占瞭上風。環境造成瞭一時代作品的共同性,作傢本人的性格際遇則造成其作品的特殊性,在閱讀文學史時,應該先掌握共同性,在觀察特殊性,以免見樹不見林,得到的隻是支離的概念。

  受自然環境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北文學的差異,不論在任何時代,南方文學總是傾嚮妍麗柔媚,北方文學則傾嚮英姿颯爽,文學作品中描寫的自然景觀更是明顯,南方湖山流水,北方大漠橫冰,作品中所常見的動植物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像《楚辭》這樣偏嚮抒情幻想而非寫實的作品,仍不免受到作者長期所處、耳濡目染的自然環境影響,更不要說以現實生活為主題的民間歌謠、本色戲麯瞭。

  從社會環境麵來說,一般在開國初期或昇平時期,官場上會有大量的應酬作品齣現,文字也傾嚮富麗典雅;國傢衰弱的時候多知識分子憂國之作,不但顯示於論述文章中,詩詞、小說、寓言中也常流露對時事的關懷;亂世作品多敘民間疾苦,即使是貴族之作也多流離哀思。另外社會的經濟狀況對俗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不管說唱、戲麯或是通俗小說,必定要人民有娛樂消費的習慣纔能普及,因此經濟是俗文學的基礎。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因為文學環境及風尚對創作者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比方說魏晉崇尚巧購形似的山水描寫,或是遊仙玄言之辭,像陶淵明這樣不符閤當時文學風尚的作傢一時很難受到重視。南朝詩歌縱然有意使用艷麗縴巧的文字,相競追求音律和諧顯然是有明確的聲調觀念之後纔辦得到的事。北宋歐陽脩提倡古文,蘇軾、王安石等著名文人皆追隨之,使得兩宋古文大盛,甚至影響明清古文,這都是文學創作受文學環境影響很明顯的例子。

  文學理論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異,大緻上有兩個趨勢,一個是深刻化,一個是係統化,雖然中國文學批評長期使用評點、詩話這樣看似零散的形式來錶現,但是在晚期的詩話、詞話與評點中,可以看齣著作者或評點者其實有完整的理論基礎,非徒聊寄一時感想而已。文學理論專書的齣現更可以展現中國文學傢從創作走嚮研究、從恣意揮灑走嚮循規蹈矩的過程,不同文學傢為自己立下的創作規矩可能大相逕庭,因此一個文體的理論越是豐富,作者或流派的特色就越發鮮明。

  本書每一章開頭,都會說明該時代的文壇現象,這是一時文學和其理論的共同性;錶格中作傢、作品、文學特色、文學主張等詳細比較,是突顯其特殊性。要建立初步觀念時,共同性的掌握當優先於特殊性;要進行深入的認識甚至研究時,特殊性的突齣必不可少。閱讀文學史,應該先從大趨勢入手,再將同一時代中的不同作傢、風格詳加比較,纔不會迷失在文學史的迷霧叢林中。

林曉筠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自己對中國文學史已經有瞭比較基礎的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片麵。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作品娓娓道來,讓那些原本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文化符號,一下子變得親切而生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明清小說部分的講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經典作品的情節,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成就,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裏程碑意義。他著重強調瞭這些小說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刻畫形形色色的人物,並對後世文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例如,在談到《紅樓夢》時,作者不僅僅是分析其精巧的結構和細膩的人物刻畫,更將其置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嚮衰落的宏觀背景下進行解讀,揭示瞭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悲劇性與時代背景的必然性。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深入中國文學的寶庫,讓我看到那些被忽視的細節,理解那些被忽略的聯係,從而對中國文學産生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知識的增加,更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文學的魅力。作者在書中展現的,並非僅僅是文學作品的流變,更是中國文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使命和精神追求。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元代文學的部分,書中對雜劇的分析非常透徹,不僅僅介紹瞭關漢卿、馬緻遠等大傢的作品,更深入探討瞭雜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抒發百姓心聲的。作者指齣,元代雜劇的繁榮,與當時社會階層的變動、市民階層的興起以及民族文化的融閤有著密切的關係。他通過對具體劇本的剖析,展現瞭元代劇作傢如何將生活化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融閤在一起,創造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藝術作品。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蘊含的深刻社會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並非隻存在於書齋之中,而是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的生活,並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壯大。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史”字輩的書籍總是有點畏懼,總覺得會充斥著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年代,讓人望而生畏。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按照時間順序一股腦地講下來,而是將文學作品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緊密結閤,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文學的産生背景和意義。例如,書中在講到宋代文學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蘇軾、辛棄疾這些豪放派詞人,而是花瞭大篇幅去描繪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以及市井文化的興起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宋代詞的分析,不僅講解瞭不同詞派的特點,還穿插瞭許多當時的社會風俗、市井百態的描寫,仿佛把我帶迴到瞭那個繁華而又充滿矛盾的宋朝,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詞這種文學形式是如何從文人雅士的書齋走嚮更廣闊的社會,成為錶達市民情感和生活趣味的重要載體。這種結閤方式,讓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宋代文學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內心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對文學史的印象總停留在枯燥的教科書和晦澀的理論,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引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中國文學最輝煌的幾個時代。書中對唐詩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不僅僅是羅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造就瞭他們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比如,對於杜甫“詩史”地位的闡釋,作者就花瞭大量筆墨去分析他作品中對社會現實的關懷,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他如何用詩歌記錄下那個時代的動蕩與苦難,讀來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此外,書中還涉及瞭詞、麯、小說等不同體裁的發展,並且清晰地勾勒齣瞭它們之間的傳承與創新,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形式的多樣性和生命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文學史,更是在與曆代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的藝術追求,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最近閱讀體驗中的一大亮點,雖然它的名字聽起來可能有些學術,但實際閱讀起來卻相當生動有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學發展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全局觀,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和作傢,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文學的社會背景、思想思潮以及藝術風格的演變。就拿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說,書中不僅僅提到瞭建安風骨和玄言詩,更詳細地闡述瞭那個時代政治動蕩、門閥士族興衰對文人心態和創作內容産生的深刻影響,比如對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感悟如何轉化為詩歌中的深沉悲愴,又如何在山水田園詩中找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作者的文筆也很有感染力,像是與一位博學的朋友在交談,能夠將復雜的文學現象解釋得清晰易懂,同時又不失深度和廣度。讀完之後,我對中國文學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有瞭一個更加立體、完整的認知框架,仿佛能看到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學長河在眼前緩緩流淌,每一個浪花都閃爍著思想和情感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