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人學

古希臘的人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希臘
  • 人學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 思想
  • 古典
  • 西方哲學
  • 人文科學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古希臘的人學》旨在探討在古代希臘傳統中的人學,相關的問題「人是什麼?」
人是其可見的身體,或還有什麼生命元素使得身體之所以是活著。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因而成瞭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

  當聚焦、關懷迴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人的生命僅限在時間內,或還有永恆的麵嚮?人除瞭生理生命,是否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生命?人的自我完滿和完美在時間中達成,或是超越時間有永恆的生命?針對這類問題,作者丁福寜在《古希臘的人學》採取史的角度從荷馬史詩中流露齣的人之概念,及其後哲學理性思辨時期,藉著對一切起源或原理的探討,領悟到人在其身體之外,靈魂是人的生命原理。哲學傢對原理和生命概念的詮釋均不同,連帶對「人是什麼?」這最基本問題的詮釋也不同。亞理斯多德的全人概念,及其後的基督宗教思想,共同奠定瞭西方人學的基礎。

  本書《古希臘的人學》主要研究,古代希臘人不僅關心人在這世界中的生活,如何渡閤乎倫理、道德的生活。希臘人肯定人在身體死亡後,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人死亡後的生命是以他在這世界中的生活作為衡量,人的理想是相似神。人的身體屬於會毀滅的世界,理性則屬於神聖、不朽的世界。靈魂不朽不隻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分彆以不同的方式從理性的形上本性論證靈魂不朽。從某種角度而言,到瞭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所建立的人學不是封閉在時間、空間的人學體係,而是嚮著永恆、無限開放的人學體係。這種人學思想奠定往後所有世紀哲學傢人學反省的典範。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本名為《光影流轉:電影敘事結構解析》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古希臘的人學》完全無關,重點聚焦於電影藝術與敘事技巧。 --- 光影流轉:電影敘事結構解析 本書導言: 在光影交織的銀幕之上,故事如同生命一般流淌。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其魅力不僅在於視覺的衝擊和情感的共鳴,更深植於其精妙的敘事結構之中。一部偉大的電影,其內部運作機製如同一個精密運轉的時鍾,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情節轉摺、角色動機、還是時間處理——都必須精準到位,纔能共同編織齣引人入勝的體驗。《光影流轉:電影敘事結構解析》旨在深入剖析這門藝術的內在邏輯,將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敘事技巧,還原為可觀察、可學習、可應用的結構模型。 本書並非一本泛泛而談的電影鑒賞指南,而是一部側重於結構學和形式分析的專業讀物。我們相信,理解“如何講述故事”與理解“講述瞭什麼故事”同等重要。本書將帶領讀者穿梭於經典好萊塢的三幕劇框架到現代非綫性敘事的迷宮,探究敘事手法如何服務於主題錶達,以及如何通過形式的創新來突破傳統的情感桎梏。 第一部:敘事的基石——經典結構的迴溯與解構 本部分將從電影敘事的經典範式——三幕劇結構(Three-Act Structure)——入手,進行細緻的解構。我們將不隻是簡單地描述“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而是深入探討每一個幕布之間的關鍵轉摺點(Plot Points)是如何被精確計算和部署的。 第一幕:設定與催化劑 我們將分析“鋪陳(Setup)”階段如何高效地介紹世界觀、主要人物及其核心衝突的潛在狀態。重點探討“激勵事件”(Inciting Incident)在敘事中的功能——它不僅僅是事件的發生,更是對主角原有生活狀態的不可逆轉的挑戰。 引入對“門檻事件”(Plot Point I)的深入研究,它標誌著主角正式踏入“特殊世界”,並將敘事推嚮第二幕的廣闊舞颱。 第二幕:衝突的擴展與中點 第二幕是敘事張力的主要培養皿。本書將細緻區分“上升動作”(Rising Action)中的層層遞進的障礙與阻力,探討“次要情節綫”(Subplots)如何與主綫交織,以豐富人物側麵和主題深度。 中點(Midpoint)的分析將占據重要篇幅。中點是敘事節奏上的一個巨大杠杆,它往往帶來一個“假勝利”或“假失敗”,徹底改變主角的策略和故事的走嚮。我們將通過大量案例展示中點如何重置賭注,並為高潮積纍能量。 深入剖析“危機點”(Plot Point II/All Is Lost),這一刻標誌著主角看似徹底的失敗,是驅動最終決戰前的關鍵心理轉摺。 第三幕:收束與解決 本章側重於“高潮(Climax)”的構建藝術。高潮並非單純的動作場麵,而是人物信念、外部衝突和內部主題在最高張力下的對決。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層疊的衝突(layering of conflicts)來避免高潮的單薄感。 最後,對“解決(Resolution)”和“餘音(Dénouement)”的探討將聚焦於主題的最終確認,以及敘事如何優雅地收束所有未解的綫索,為觀眾提供情感上的滿足感。 第二部:超越綫性——時間、視角與敘事模式的革新 現代電影不再滿足於按部就班的綫性敘事。本部分將探索非綫性敘事工具,以及如何通過對時間和視角的操縱來重塑觀眾的認知體驗。 時間的雕刻:閃迴、閃前與濛太奇 本書將細緻區分不同類型的“閃迴”(Flashback)在功能上的差異:是用於解釋動機,還是用於製造誤導?我們將分析著名的“內嵌式閃迴”如何實現敘事上的循環與呼應。 對於“閃前”(Flashforward)的運用,我們將探討其如何通過預示危機來增加即時的懸念,而非僅僅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 濛太奇理論的再審視,特彆是愛森斯坦的“碰撞式濛太奇”如何超越綫性時間的限製,在視覺上直接構建齣新的意義層麵。 視角的重塑:不可靠敘事者與多重敘事 不可靠敘事者(Unreliable Narrator)是挑戰觀眾信任的強大武器。我們將分析敘事者如何通過遺漏信息、故意誤導或自身的認知局限性,迫使觀眾主動參與到“重建真相”的過程中。 多主角敘事(Ensemble Narrative)和交叉剪輯(Cross-cutting)手法的應用,重點研究不同時間綫或不同角色的故事如何通過節奏的控製,在交叉點上産生共振或諷刺效果。 元敘事與自我意識 深入探討“元敘事”(Metafiction)在電影中的錶現,即故事如何意識到自身是故事的現象。分析這類敘事如何打破“第四堵牆”,並在解構經典敘事的同時,創造齣對類型片或電影媒介本身的評論。 第三部:角色弧光與主題的結構化錶達 一個復雜的結構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靈魂”——即角色及其內在轉變。本部分探討角色如何內化敘事結構,並成為主題的載體。 角色弧光的類型學與功能 我們將對比“轉變型角色”(Change Arc)、“確認型角色”(Statement Arc)和“墮落型角色”(Fall Arc),並分析每種弧光對敘事高潮和主題結論的重要性。 重點分析“人物需求”(Need)與“人物欲望”(Want)之間的結構性張力。這種內在矛盾如何驅動主角做齣違背自身舒適區的選擇,從而推動情節發展。 主題的結構化植入 主題不應是說教,而應是結構運作的必然結果。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意象的重復(Repetition of Motifs)和對稱性結構(Symmetry in Plotting)來隱秘地強化核心主題。例如,如何通過第一幕的失誤與第三幕的最終抉擇形成結構上的對比,來證明主題的深刻性。 結語:構建敘事的未來 《光影流轉:電影敘事結構解析》旨在為電影製作者、編劇以及所有熱衷於深度電影分析的讀者提供一套堅實的理論工具箱。通過對這些古老而常新的結構法則的掌握,讀者將能夠更好地欣賞電影藝術的精妙之處,並有能力去創造齣既具形式美感又富有情感力量的下一代光影故事。 --- 目標讀者: 電影專業學生、編劇、導演、電影理論研究者,以及對故事結構有深入探究興趣的影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福寜


  1949年齣生,湖北人。1978年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分彆於1983和1988年取得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1992至199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1994年至2014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係,現為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Wittgenstein’s Descriptive Method(1989);The Mutual Influences and Polemics between Russell and Wittgenstein(1997);《類比與傢族類似性》(2003);《語言、存有與形上學》(2006);《多瑪斯形上學》(2007)等。著作涵蓋當代語言哲學、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主要研究領域在知識論、形上學、人學和宗教哲學。
 

圖書目錄



壹、前言

貳、古希臘時期相關人學概念的演進
一、先蘇時期:靈魂為人的生命的統一原理
(一)荷馬時期的身體與靈魂概念
1. 身體概念
2. 靈魂概念
3. 哲學理性思辨時期的身體與靈魂概念
(二)愛奧尼亞的米勒學派
1. 泰勒士
2. 亞拿西曼德
3. 亞拿西曼尼
(三)奧而菲主義
1. 靈魂的神聖起源
2. 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
(四)畢達哥拉斯學派
1. 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
2. 靈魂的淨化與輪迴
3. 靈魂為感覺、思想的實體
(五)赫拉剋利圖斯
1. 原理與logos
2. 靈魂與logos
結論

二、蘇格拉底:靈魂為人的理性與道德原理
(一)靈魂為人的本質
(二)靈魂為理性和道德主體
(三)靈魂的照顧
(四)德行的實踐
(五)德行與科學

三、柏拉圖:靈魂為人的形上原理
(一)靈魂的非物質、非物體和可理解本性
1. 理型為真正的存有
2. 靈魂相似理型
3. 靈魂為可理解的實在
(二)靈魂的簡單本性及其固有的形式與作用
(三)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區彆與關係

四、亞理斯多德:靈魂為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
(一)物質實體的組成原理:形式與質料
(二)有機體的組成原理:靈魂為身體生命的形式
(三)人為靈魂與身體組閤的完整實體
(四)理性為在自身的實體,非身體的形式
(五)靈魂的官能
(六)靈魂的作用
1. 生長靈魂的作用
2. 感覺靈魂的作用
3. 理性靈魂的作用與身體分開
4. 理性靈魂的崇高:知識或科學的建立

叁、人的宗教與末世的意義
一、人、世界與神的關係
(一)荷馬時期
(二)先蘇時期開啓靈魂神聖麵嚮的探討
1. 泰勒士
2. 亞拿西曼德
3. 亞拿西曼尼
4. 奧而菲主義與畢達哥拉斯學派
5. 赫拉剋利圖斯
(三)蘇格拉底:聆聽神的記號
(四)柏拉圖:相似神為人的理想
(五)亞理斯多德:渡瞻仰神的生活

二、靈魂不朽
(一)神話中的不朽概念
(二)奧而菲主義及畢達哥拉斯學派
1. 靈魂神魂(psyché-daimôn)的不朽
2.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輪迴與不朽
(三)赫拉剋利圖斯
(四)蘇格拉底
(五)柏拉圖
1. 靈魂的神聖、簡單本性
2. 靈魂為自我運動和推動身體運動的生命原理
3. 迴憶理論:靈魂的先存與最終的迴歸
(六)亞理斯多德
1. 靈魂的非物質本性
2. 靈魂為每一個彆人的在自身實體
3. 理性的分開本性

肆、結論

伍、參考文獻
一、第一手文獻
二、第二手文獻

陸、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西方哲學源自古代希臘,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是人所處的物理世界究竟如何,它的原理是什麼?其後方從對世界的關懷迴到人本身,問人是什麼?世界與人就成瞭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與人有關的科學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典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之所以稱靈魂論,乃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運動或生物學意義産生的生命原理概念。

  早年負笈羅馬修讀哲學,依校方規定要從哲學的各個專業領域中選擇一科作為主修。以希臘哲學的術語而言,形上學是研究有關物理世界的原理;知識論則是探討物理世界的能力及途徑,及人能否有自我認識的可能,及獲得客觀有效的知識。形上學與知識論是非常抽象和艱澀的領域。至於哲學人學則是探討人的本性及其行為的倫理、道德麵嚮,在哲學人學中最難的問題,即在探究人在感覺和理性層次分彆具有的認知能力、方法與途徑,這一部分又與知識論有關。當年我以形上學和知識論為主修領域,同時也持續對哲學人學的興趣。

  1994年迴國任教於輔大哲學係,曾擔任哲學人學課程長達十年之久。哲學人學則要從人的生命現象談起,人除瞭與動、植物有共同的生長和感覺生命之外,人還有其獨特的理性生命與存有。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就成瞭哲學探討的二大主題。當聚焦、關懷迴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希臘人將人的理性視為來自神所賦予的獨特生命,它使人之所以具有認識、判斷與意誌選擇的可能。人的理性能力是與所有其他經驗中的事物不同所在。依照亞理斯多德的說法,「古希臘人學」應稱之為「古希臘靈魂論」;又依照基督宗教而言,理性奠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嚴與價值。有鑒於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對靈魂的看法差異甚大,斟酌再三,為避免對靈魂論一詞會産生的誤解,最後決定本書名用人學一詞。

前言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上,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和有關人的探討為兩個主要的課題。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是要探討它的起源、原因或原理,及最終要迴歸的。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就是有關這世界最終的統一原理,或第一原因、原理的探討。在古代希臘,哲學傢從現象的多之中尋找最終的一。這種探討奠定瞭整個西方哲學探討的典範。由泰勒士開啓的哲學探討稱為宇宙論(cosmology),亞理斯多德以物理學(physics)和形上學來稱之。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使得人具有有關世界如何的知識(epistémé),對認識過程或途徑的探討即知識論(epistemology)。雖然自近代時期以降,哲學傢關心的不再是原因或原理,而是從具體的實在究竟是什麼作為探討的對象。哲學傢開始問:人作為認知主體如何認識這物理世界,及有否有關這世界的確切知識。近代時期的哲學傢將哲學探討關懷的重點放在知識論,除瞭關懷認識的途徑之外,同時關懷知識的有效性或確切性(certainty)。

  在古代希臘人的宇宙觀中,宇宙是由神、人和自然(phusis)共同組成。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是有關神聖原理的探討。當代哲學傢稱早期希臘哲學傢為神學傢。換言之,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最終找到的是神。神是一切的起源,這世界由原初的混沌轉變為有秩序、和諧和美的宇宙來自於神,哲學傢在探討這世界的起源時,清楚地意識到有關人的探討不同於對物理世界的探討。有關物理世界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人。但在探討人時必然是從人麵對著神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是在人的本性或本質的探討。從經驗的觀察,人有一身體,在探討人的本性或本質時,人是否就隻要肯定身體,和它所有肢體、各個器官,就足以說明人究竟如何。

  在古代希臘,自荷馬時期即意識到人有身體(σωμα, soma),有不同的器官、肢體,雖然此時期的希臘人還沒有完整的身體概念,因著人所有活動都是藉由身體、各肢體和器官來達成,他們看人的時候,就從人的身體來看人,人就是他的身體。唯希臘人亦意識到身體本身不足以解釋人的生命;人活著的事實。人之所以活著,身體有生命,乃因身體有著氣息(breath),或稱靈魂氣(breath-psyché),或者稱靈魂(ψυχή, psyché)。雖然這時期的希臘人亦沒有完整的靈魂概念,對靈魂的理解僅止於靈魂氣概念,靈魂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靈魂的唯一作用即它的臨在身體活著。此時期的靈魂概念可以說是某種生命原理,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故身體本身不足以說明它活著的事實,在身體有靈魂的時候,它活著。當靈魂永久地離開身體,身體死亡。身體不再有任何活動,一切都在靜止中。身體(soma)一詞原用在不再有生命的身體,亦即軀體。在身體死亡後,靈魂進到冥府,如同人的陰影,不再有生氣和精力,靈魂可以說不再是我的我。此外,人還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內在的心理活動。詩人以相當豐富的詞匯來描寫這些內在的心理活動或作用。

  從哲學理性思辨時期開始,在哲學傢探討世界的起源、它的原因或原理時,雖然人為這世界的一分子,人的原因或原理不同於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哲學傢將靈魂視為人的原因或原理。人開始成為自己探討的對象,這是有關靈魂的探討,即是所謂的靈魂論(psychology)。鑒於靈魂是生命原理,雖然在不同哲學傢思想中的靈魂和生命概念很不同。生命的概念從初期運動的意義來理解,直到亞理斯多德方從生物學的生命概念來理解生命。靈魂概念從神話時期單純的靈魂氣概念進展到主宰和統治身體的生命原理、理性和道德的原理、形上的原理及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這是為什麼有關人本性的探討是靈魂論的探討。

  有關靈魂論的探討,還有一重要關鍵思想,即在靈魂內有理性。人之所以具有認識、理解的能力來自理性。蘇格拉底在這一立場上肯定人是一理性的主體。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均將靈魂內的理性視為在人內最崇高的,它具有神聖的起源。希臘人因著東方奧而菲主義的影響將人二分,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及柏拉圖都將靈魂視為真正的人,人即是他的靈魂。亞理斯多德方肯定人是由靈魂與身體組閤的完整的人。唯有關人的探討,他是在《論靈魂》一書中從人在不同層次可以有的生命活動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在這時期不稱為人學(anthropology),乃因靈魂被視為生命的原理,靈魂統一起身體,它是身體之所以有生命的原理。

  當哲學傢從理性思辨的角度,不再從傳統的神話來看人時,西元前六世紀開啓瞭西方傳統的人學或靈魂論的探討。人作為一有生命的存有,在人所有的各種特性上最為顯著的,也是人與其他有生命存有不同所在,即在於人能探討他自己,人可以嘗試詮釋他的原理、本性究竟如何,他與其他人,及他與世界的關係究竟如何。人逐漸的看到他在整個宇宙中的角色,他要探討他自己,他的各種層次的生命活動,無論是生理層次,或心理(psychological),或理性(mental)層次的生命活動。

  在古代希臘,雖然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有關人的探討,值得注意的,即哲學傢在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上,一方麵將原理與靈魂等同。先蘇時期的哲學傢從運動的意義理解生命,這世界在不斷地運動中,這世界是個有生命的整體,這世界充滿瞭靈魂。另方麵,有關人的探討必定是建立在宇宙論或形上學上。換言之,人學或靈魂論是建立在宇宙論(物理學)和形上學上。這種人學探討的特性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兩位的思想體係中更為明顯。自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哲學理性思辨,哲學傢逐漸的以靈魂一詞統一起人可以有的各種心理、生理的活動。靈魂固有的思想作用則稱為理性(nous)的活動。soma一詞不再指亡者的軀體,而是指整個人的身體。

  正如對物理世界統一原理的探討,古代希臘哲學傢在有關人的探討上從探討生命的統一原理開始。唯受到東方奧而非主義的靈魂─身體的二元論影響,哲學傢強調人的二元,不再如同探討物理世界的統一性。這種二元的探討來自於宗教經驗,非在哲學基礎上的探討。人的靈魂不同於身體,靈魂相對於身體,它統治身體,身體非建構人的因素。反之,身體是靈魂在這世界暫時寄居之處,它是靈魂的墳墓或監牢。奧而菲主義者肯定靈魂內的理性有著神聖的起源,正如神引導著自然並管理自然,在人靈魂內的理性引導和管理身體。理性擁有在空間之外的麵嚮,擁有某種行為和運動的方式,亦即思想。唯思想非物質的一種替代。人理解到他屬於神,靈魂在某種條件下能認識神,它具有相似神的理性,與神一起。靈魂能有著從時間和變化中解放齣來的存在。在人理解到靈魂內有著神聖的因素,人渴望分享神的永恆和不朽。正如基督宗教初期,對這時期的希臘人,有關人的思辨的探討和有關神的思辨的探討無法分開。在一方麵的探討,滋潤另一方麵的探討。在某種意義下,人學一詞即是神學。人學不是有關人的討論(discours sur l’homme),如同近代時期哲學傢所說的。

  自哲學理性思辨之初,對希臘人,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神聖原理的探討,從人學這詞意謂著神學而言,在人學和宇宙論之間所獲緻的一重要成就即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樣的思想中,人被視為宇宙的縮小版,宇宙則是一宏偉的巨人。希臘人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理解人為某種小神論(microthéisme),人被視為神的縮影,神則如同是一超人(le superlatif l’homme)。人、世界和神共同構成一個宇宙。
 

圖書試讀

貳、古希臘時期相關人學概念的演進
 
古代希臘哲學為西方文化孕育的搖籃,哲學傢對這世界究竟如何,世界的起源,它的最終統一原理的探討,奠定瞭整個西方哲學理性思辨發展的方嚮。對客觀世界的關懷是哲學傢探討的首要對象,這是所謂的自然主義或宇宙論。對客觀世界的探討是人從自己走齣,從人作為認知的主體,人從自身走嚮客觀世界。從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人迴到自身,人要瞭解人是什麼,人的本質或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或原理,這種由對客體的關懷迴到主體本身的關懷,為希臘哲學在宇宙論的探討上開啓瞭新的一頁。簡言之,建立瞭科學的人學(anthropology)。希臘哲學從宇宙論的探討進到人的探討,無論是宇宙論或人學,哲學傢在探討時,他們所要瞭解的即宇宙整體的基礎是什麼,人的基礎是什麼。在宇宙論的探討上,哲學傢要問所有事物的最終統一原理,在事物多的現象中尋找最終的一。有關人學的探討上則要問人的本質是什麼,人作為一獨立的個體,人的統一原理是什麼?人的行為或活動是否具有道德和宗教的意義。
 
在尋找實在的基礎,事物本質的形式和定律時,希臘哲學中有兩主要的傳統需要瞭解。首先即人雖是宇宙整體中的一分子,希臘哲學傢明確地區分有關物理的世界(phusis)和人的探討。在辯士派學者(sophists)、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思想中,提齣在存有之間無以衡量的結構(la strutturale incommensurabilità),另方麵有關人的問題,亦即人的本質的問題。所有有關物理世界的科學無法達到人,我們需要持彆的力量(energie)方能獲得有關人的知識。為古代希臘人,隻有神能擁有有關人的知識。
 
在希臘的傳統中,有關人的探討需要從不同時期對人的探討來理解,不同時期對人的理解都有著決定性的發展,這是我們探討古代希臘人學或靈魂論時需要瞭解的。在古代希臘,靈魂與身體這兩個概念有著一段發展的曆程。在西元前八世紀的荷馬時期還沒有完整的身體和靈魂的概念。荷馬時期在說人即是他的身體時,是從人的各個器官、肢體分彆有的作用或活動來看身體。靈魂是靈魂氣(breath-soul)的概念,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是活的;它的永久離去身體死亡。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古希臘的人學》這個書名,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充滿活力的古希臘生活場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我深入古希臘的街頭巷尾,去觀察、去體驗。我渴望瞭解古希臘人在社交活動中的真實樣貌,比如他們在集市上的討價還價,他們在宴會上的談笑風生,他們在宗教儀式上的虔誠祈禱。這本書如果能描繪齣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他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寄托,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想知道,在古希臘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他們的傢庭關係又是怎樣的?是否存在著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模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案例和細節,讓我能夠感受到古希臘人生活的溫度,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追求幸福和意義的。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古希臘的人學》,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充滿好奇。我本來對古希臘的曆史和文化就很有興趣,但總覺得那些文獻太過晦澀,難以窺探其精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親切、更易懂的方式,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古希臘“人”的窗戶。比如,我想知道古希臘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存在意義的?他們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塑造他們對生活的態度?那些偉大的哲學傢,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他們是如何從人的角度齣發,探討智慧、美德、幸福這些永恒的主題的?我很好奇,在那個似乎隻崇尚英雄主義和政治鬥爭的時代,普通人又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傢庭、愛情、友情又是怎樣的?是否也像我們一樣,有煩惱、有喜悅、有遺憾?這本書如果能挖掘齣古希臘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欲望、恐懼,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那將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我希望能看到,通過對古希臘人的細緻描繪,能夠讓我對自己以及當下所處的時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古希臘的人學》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古希臘人對“人”的定義,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人類”?我一直覺得,在研究曆史時,我們很容易用當代的視角去審視過去,但這可能忽略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下,“人”的概念本身就可能存在巨大差異。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古希臘人在政治、法律、宗教等社會結構中,是如何定位“人”的地位和權利的?例如,公民與奴隸,男性與女性,自由人與非自由人,這些身份標簽如何影響瞭他們對自身和他人的認知?我想知道,在古希臘人的世界觀中,個體與城邦,個人意誌與集體利益之間,是如何取得平衡的?書中會不會涉及古希臘人在教育體係中,是如何培養下一代的?他們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品德的塑造,抑或是兩者兼顧?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辯證地思考“人”的本質,以及人類社會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的。

评分

拿到《古希臘的人學》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能否幫助我擺脫對古希臘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古希臘就等於神話、雕塑、以及那些遙不可及的民主理想。然而,我更想瞭解的是,在這些宏大的敘事背後,隱藏著怎樣真實的個體生命故事。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古希臘人身體的體驗,比如他們如何看待健康與疾病,如何通過體育鍛煉來塑造體魄,以及這些身體活動如何與他們的精神世界相互影響,那該有多好!我希望它能講述古希臘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比如童年、成年、老年,所經曆的蛻變和挑戰。他們是如何學習、成長,又是如何麵對衰老和死亡的?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古希臘人在藝術創作中對人性的探索?那些雕塑和戲劇,究竟蘊含著藝術傢們對人類情感、欲望、以及內心掙紮的怎樣的洞察?我期待它能展現古希臘人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讓他們不再隻是曆史書上的冰冷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鮮活個體。

评分

《古希臘的人學》這個名字,讓我對這本書所蘊含的深刻洞察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研究一個文明,最終還是要迴到“人”身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曆史事件的羅列,深入挖掘古希臘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這種精神,必定體現在他們對“人”的理解上。我特彆想知道,古希臘人在麵對睏境、衝突,甚至戰爭時,是如何展現齣人性中堅韌、智慧、以及犧牲精神的?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古希臘人在探索宇宙奧秘、自然規律的過程中,對人類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他們是如何看待死亡,以及死後世界的?這些對於理解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視角,讓我看到,那些偉大的思想、輝煌的成就,最終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所創造的。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理解古希臘人為何能創造齣如此璀璨的文明,並從中汲取對當下社會的啓示,那將是無價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