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學者林遠澤最新論著,參酌批判理論的道德發展理論版本
闡明儒家做為一種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如何能在結合正義與關懷的仁學基礎上,
提出以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理想。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透過道德發展理論的知行同軌論與自然法平行論假設,釐清儒家工夫論與天道論的理論內涵,也同時為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做出文化病理學的診斷。它嘗試說明,中國文化在以往產生啟蒙辯證的回退(兩漢),以及啟蒙未竟完成之停滯現象(宋明)的原因。希冀最終能指明,儒學做為以人倫常道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哲學,其能重啟中國文化之現代發展的理論潛能何在。

  儒家在兩千多年前,以批判習俗道德、追求社會革新的姿態,站上中國歷史的舞台。但曾幾何時,它在今日卻普遍被進步的知識分子與年輕學子,視為是傳統守舊的文化毒瘤。儒家訴求重構社會體制的批判動能如今安在?探討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理念,即是試圖闡明,儒家具有何種批判的潛能,以至於他們在訴求超越習俗道德之後,還能負責任地提出應如何重構社會體制的理想藍圖。《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並不是為傳統儒學申冤而寫的辯護狀,而毋寧是一封想寄給未來儒家的邀請函。透過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闡釋,邀請每一位致力於推動文化革新的現代公民,站在原始儒家的批判立場上,共同面對重構當代社會體制的思考挑戰。本書試圖從道德發展理論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闡釋儒學所涵蘊的理論內容。在道德發展理論中,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觀點代表道德發展的最高序階,它主張我們在道德能力或道德人格的培養中,不僅要超越習俗倫理的觀點、學會掌握依道德原則而進行道德判斷的能力,以能在後習俗的道德序階發展中,達到具有依道德自律以實現人格尊嚴,以及依平等對待他人的正義理念建構良序社會的能力,更要求在理想性的道德訴求之外,能面對真實的生活世界,去考慮在理想上被認為具有義務正當性的規範,如何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能具有被遵循的可期待性,或實踐的可應用性。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雖分成七章,但其實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閱讀:第一、三、五章是重構性的第一層次,它依道德發展理論的觀點,分別重構了內含在儒家心性論、工夫論與天道論中的道德理念。第二、四章則是批判性的第二層次,它依第一層次的重構,探討儒學如何能是一種普遍主義倫理學,以及儒學在歷史中的思想發展,是否及為何會發生啟蒙辯證的回退,與啟蒙終未完成的停滯現象。透過重構與批判,本書第六章與第七章則是建設性的第三層次,它說明以儒學的理念來看,解決當前實踐哲學問題所急需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應包含哪些內涵。以至於能進一步說明,在儒家未竟實現的啟蒙中,仍有哪些理念具有推動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潛能。對儒家思想進行重構、批判與建設性的後設研究,在今日似乎愈來愈必要,也愈來愈可行了。接續當代新儒家的開創性研究,當前學界對於東亞儒學以及海外漢學的研究,已經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遠澤


  196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語用學的哲學、倫理學、批判理論。著有《責任倫理學如何可能?論科技時代之對話倫理學的先驗語用學奠基》(德文)、《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並發表關於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哈伯瑪斯以及實踐哲學等期刊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一、以人倫為常道的儒家哲學概說
二、儒學重構的道德發展理論線索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普遍主義預設
 
第一章  仁義內在──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一、道德發展理論的兩性爭議
二、仁義內在的儒家倫理學性格──正義或關懷倫理?
三、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構想
(一)科爾伯格論義務論倫理學的責任倫理學擴大
(二)吉莉根論後習俗脈絡主義的關懷倫理學
(三)對話倫理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
四、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之貢獻與不足
 
第二章  知言與知人──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的行動詮釋學建構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
(二)孔子論知與行動詮釋學的關係
二、孔子的一貫之道與行動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
(一)一貫之道的兩條進路:子貢與曾子的理解差異
(二)體現於歷史之倫常規範的脈絡相對性
三、行動詮釋學對於孟荀倫理學建構的影響
(一)孟子論「知人」與「知言」
(二)荀子論「勸學」與「解蔽」
 
第三章  內聖與外王──儒家工夫論與知行同軌論的責任判斷基礎
一、工夫論與實踐理性的動機促動問題
二、知行同軌道的責任判斷基礎
三、儒家工夫論之本真倫理的定向與局限
 
第四章  人倫與常道──倫理性儒家的回退與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啟蒙
一、人倫能否為常道?
二、禮教的神聖化與倫理性儒家的回退
三、儒家倫常觀點之未完成的啟蒙
 
第五章  天道與性命──自然法平行論的假定與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轉化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自然法平行論假定
二、自然法平行論假定的道德發展理論解說
(一)道德的最終奠基與生命的終極關懷
(二)內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階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論與對道德神學的批判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識的理性內涵
 
第六章  克己復禮為仁──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學爭議與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
(一)克己與道德自主性的詮釋學爭議
(二)復禮與社群倫理性的詮釋學爭議
(三)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分析
二、克己復禮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仁做為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
(二)克己──從根源性倫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三)復禮──從道德自我立法到禮治的社會整合
 
第七章  禮治與正名──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一、儒家禮治對於政治正當性的倫常奠基
(一)儒家為何沒有發展出民主法治國的理念?
(二)禮治與仁的倫常性奠基
二、正名論與社會立憲的道德文法學
(一)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
(二)道德文法學的規範建構程序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第一章  仁義內在-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為往聖繼絕學」一直是儒家自許的學術使命。但在當前西方各種哲學理論的激盪下,做為儒學最核心的道德意識,其在倫理學上的理論性格究竟應如何理解,卻早因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自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西方近代倫理學主要依據人格尊嚴與共同福祉的道德觀點,來建構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以能對行為對錯的應然判斷,提供理性推理的最高前提。這種認知主義的傾向,雖然已經遭到當代新亞里斯多德主義在德行倫理學或社群主義方面的批判。但如果回復到生活世界的倫理實體,以在文化相對主義的前提下,僅接受具脈絡普遍性的習俗道德,並不是我們唯一剩下來的選項,那麼對於儒家關注個人如何透過道德的修養工夫,以使人類普遍的生命價值能在道德實踐的行動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現與自覺地肯定──這樣的問題,西方近代的倫理學其實也還沒有發展出完整的理論,以供我們借鏡。

相較之下,當代的道德發展理論,強調道德實踐的應然期待必須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它們因而著重於研究,使完整的人格發展能真正實現的道德教育基礎。這反而與中國傳統儒家倫理學始終將道德行動的實踐根源與個人修養之具體步驟的探討,視為是道德思考的核心,更具有殊途同歸的理論旨趣。傳統儒家倫理學對於「心性論」、「工夫論」與「天道論」的長期探討,同樣意在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根據、道德修養的教育學方法與對「為何行道德?」的道德最終奠基,提出根本性的說明。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想對比西方當代倫理學與傳統中國儒家倫理學的思想洞見,以為人類共同嚮往的理想人格發展提供未來的遠景,那麼與其參照西方近代啟蒙之後的「義務論」或「效益論」等原則主義倫理學,或訴諸回歸古代社群生活的「德行倫理學」,都還不如先從當代為說明道德教育的基礎,而在心理學領域所提出來的道德發展理論,更能為釐定儒家倫理學的特殊性格,提供相應而恰當的理論參照架構。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