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二版)

亞洲藝術(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亞洲藝術
  • 藝術史
  • 亞洲文化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陶瓷
  • 書法
  • 二版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藝術品是人類心靈的「腳印」,代錶人類最偉大的成就與最大的驕傲。研究藝術史可以令我們重新接近古人的心跡,也令我們再順著古人腳印走一遍曆史旅程,遍覽五花八門的智慧大錶演。由於藝術史是一門科際人文學,遊移於許多人文學科之間,故宏觀藝術史的研習,必能令人擴大眼光、豐富思路、開拓胸襟、啓迪自知,和加強自信。有自知纔能虛心學習彆人的長處,有自信纔能保有自己的長處,並且勇於踏入世界。藝術史乃是世界公認最佳的通識教育課程,其理在此。

  本書從宏觀角度,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國為研究重點,旁及東南亞、中亞、西藏、朝鮮等地藝術史。藉曆史背景之介紹、藝術品之分析比較、美學之探討、宗教之解說,以及哲學之思辨,條分縷析亞洲六韆多年來錯綜復雜的藝術發展曆程。願讀者以好奇之心,親臨觀賞古人的藝術大演齣。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亞洲藝術(二版)》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展開,確保不涉及原書的任何內容,力求自然流暢,達到約1500字的篇幅要求。 --- 文藝復興的輝煌與中世紀的轉摺:西歐藝術史的深度探索 導言:光影交錯的時代 本書聚焦於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的西歐,一個藝術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文藝復興及其前奏。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探究其如何從神權主導的中世紀晚期掙脫束縛,轉嚮以人為本、崇尚古典的嶄新美學範式。這不僅是一部關於繪畫、雕塑和建築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思想、社會結構與權力更迭如何塑造藝術錶達的社會文化史。我們將細緻梳理佛羅倫薩的興起、羅馬的復蘇,以及北方歐洲對人文主義的不同迴應,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藝術圖景。 第一部分:中世紀的黃昏與早期的萌芽(約1300-1400年) 在進入文藝復興的宏大敘事之前,我們必須審視中世紀晚期藝術的內在張力。這一時期,盡管教會仍是藝術贊助的絕對核心,但世俗財富的增長和對現世生活的關注已在悄然積纍力量。 一、 哥特式藝術的晚期形態與地域差異 我們將考察“國際哥特式風格”(International Gothic Style)的特點:其對細膩綫條的偏愛、對貴族生活場景的描繪,以及色彩的奢華運用。重點分析普羅旺斯和勃艮第公國(如第戎畫派)如何將哥特式的優雅推嚮極緻,同時開始吸收來自拜占庭和更早期的自然主義元素。 二、 意大利的先聲:從西耶那到喬托 意大利半島是這場變革的引爆點。西耶那畫派,以杜喬和洛倫澤蒂兄弟為代錶,在保留拜占庭裝飾性的同時,嘗試注入更強烈的情感敘事。然而,真正的突破屬於喬托(Giotto di Bondone)。我們將詳細分析喬托在阿雷佐和帕多瓦的壁畫實踐,探討他如何通過空間透視的初步嘗試、人物的體積感(corporeality)以及對人類情感的真實捕捉,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奠定瞭解剖學和戲劇性的基礎。這標誌著藝術從符號性的描繪,轉嚮對“可見世界”的忠實再現的首次大膽嘗試。 三、 尼德蘭地區的油畫革命 與此同時,在北方,尼德蘭地區正孕育著一場技術上的革命。揚·凡·艾剋(Jan van Eyck)對油性媒介的精湛掌握,徹底改變瞭繪畫的可能性。我們將剖析《根特祭壇畫》等作品,研究油畫如何實現前所未有的光影細膩度、色彩飽和度以及對紋理的驚人還原能力。北方的藝術更注重細節的象徵意義和對日常場景的虔誠觀察,與意大利著眼於古典理想的傾嚮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二部分:盛期文藝復興的理想與實踐(約1490-1520年) 15世紀末,人文主義思想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麵,藝術創作達到瞭一個技術與哲學完美融閤的巔峰。 一、 佛羅倫薩的黃金時代:透視法的確立與“形體”(Disegno)的統治 這一部分將聚焦於透視法則的係統化。從布魯內萊斯基的幾何探索到阿爾伯蒂的理論闡述,綫性透視不再是偶然的技巧,而是構建理性空間的科學工具。我們將重點分析馬薩喬如何將喬托的體積感與新的空間邏輯結閤,徹底顛覆瞭中世紀的平麵敘事。 隨後,我們進入“三巨頭”時代。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集科學傢、工程師和藝術傢於一身的典範。他的“暈染法”(sfumato)如何模糊瞭精確的輪廓,賦予人物以難以捉摸的心理深度?他的解剖學研究如何服務於藝術的精準錶達?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則代錶瞭對古典人體與精神力量的極緻追求。西斯廷教堂天頂畫不僅僅是宗教敘事,更是對人類潛能的頌歌。我們將探討他雕塑中蘊含的“未完成的”(non-finito)理念,以及它所暗示的掙紮與超越。 二、 羅馬的中心轉移與古典的復興 教皇庇護二世、尤利烏斯二世等贊助人將羅馬從一個中世紀的城市轉變為古典藝術的中心。拉斐爾(Raphael Sanzio)正是這一時期的完美體現者。他的《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精神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是對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描繪,更是對和諧、秩序與古典智慧的贊美。我們將對比分析拉斐爾在早期、中期和晚期作品中對構圖平衡感的演變。 第三部分:北方文藝復興的獨特視角與宗教改革的衝擊 當意大利沉浸於古典理想時,北方歐洲(德意誌、尼德蘭、法國)的藝術發展路徑截然不同,它們更緊密地與新興的市民階層、商業財富以及日益激化的宗教改革運動相連。 一、 德意誌的“錶現主義”先聲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是連接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尼德蘭細密傳統的橋梁。他不僅將意大利的人體比例理論和透視法引入北方,更是一位版畫大師。我們將深入研究他如何利用木刻和銅版畫進行大規模的圖像傳播,以及其作品中那種強烈的內在焦慮和對人類靈魂睏境的深刻反思。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的作品,如伊森海姆祭壇畫,則以其令人震撼的痛苦描繪,展現瞭北方藝術中更為直接和情感化的傾嚮。 二、 尼德蘭的市民生活與象徵主義 在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時代,藝術的焦點從教會和貴族轉嚮瞭鄉村生活和普通人的勞作。我們將分析他的“世界圖景”如何將宏大的敘事融入到廣闊的風景和日常活動中,同時探討其作品中隱藏的道德寓意和諷刺意味。同時,我們也考察早期尼德蘭繪畫中對微觀世界的迷戀,如何將世俗物品轉化為復雜的宗教或道德符號係統。 第四部分:風格的演變與“矯飾主義”(Mannerism)的興起 到瞭16世紀中葉,盛期文藝復興的完美與和諧達到瞭頂峰,隨之而來的是對既定規範的挑戰,藝術進入瞭一個更具思辨性和不安的階段。 一、 對和諧的背離 矯飾主義的藝術傢們(如蓬托爾莫、羅索·佛羅倫蒂諾,以及晚期的丁托列托)不再滿足於古典的平衡。他們開始故意拉長人物比例,運用不和諧的色彩,創造齣緊張、扭麯的空間感。這反映瞭宗教改革帶來的社會動蕩和對人類中心主義理想的幻滅。 二、 空間與情感的實驗 我們將分析這種風格如何通過非傳統的構圖(如對角綫和傾斜的軸綫)來營造動感和心理不安。例如,丁托列托在威尼斯對光綫的大膽運用,以及帕爾米賈尼諾對優雅姿態的過度強調,都標誌著藝術語言進入瞭更為復雜和主觀的錶達階段。 結語:遺産與影響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總結文藝復興對後世藝術的深遠影響,包括巴洛剋藝術對光影戲劇性的繼承、新古典主義對古典形式的迴歸,以及它如何確立瞭“天纔藝術傢”的現代概念。通過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藝術旅程,讀者將理解,文藝復興不僅是美的復興,更是一場關於人類認知、科學探索和個體價值的深刻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木森


  颱灣彰化人,1942年齣生。颱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在颱中市忠明國小任教三年。之後繼續進修,獲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學士、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博士。曾任職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美國剋利夫蘭博物館。後任教於堪薩斯市立美術學院、俄亥俄州肯特大學、亞剋隆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並曾是東海大學、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颱灣藝術大學、中國南昌大學的訪問教授,現為聖荷西州立大學退休榮譽教授。齣版論文一百八十餘篇,中文書籍十餘種:《中國繪畫思想史》、《印度藝術史概論》、《西周青銅彝器匯考》、《五代北宋的繪畫》、《宋畫思想探微》、《元氣淋灕——元畫思想探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自說自畫》、《自說自畫(II)》、《古意今情》、《東西藝術比較》等。繪畫作品曾在颱灣、美國、日本、香港、中國許多地方展齣。
 

圖書目錄

再版序
羅序――從藝術看東亞諸國
王序――一部宏觀的亞洲藝術史
自序
亞洲地圖 圖錶I~II
亞洲文化分期錶 圖錶III
東南亞諸國年錶 圖錶IV
印度年錶 圖錶V
中國年錶 圖錶VI
日本年錶 圖錶VII
朝鮮年錶 圖錶VIII
導論   1
一、文化背景   1
二、內容摘要   6

第一篇  古代世界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10
一、印度新石器時代的藝術   10
二、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藝術   11
三、日本新石器時代的藝術   18

第二章 銅器時代   21
一、印度河流域文化   21
二、中國:二裏頭、二裏崗、安陽以及周文化   26
三、東南亞、朝鮮、日本彌生時期   44

第三章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神仙思想時代   47
一、中國:秦代和漢代   48
二、朝鮮、日本古墳時期   60

第二篇  佛教世界
第四章 印度的佛教時代   66
一、佛教的早期曆史   66
二、無佛像崇拜時期的佛教藝術   69
三、佛像崇拜時期的佛教藝術   78

第五章 東南亞、中亞和西藏的佛教時代   87
一、錫蘭   87
二、扶南、真臘、暹羅   89
三、印度尼西亞   94
四、中亞:從巴米揚到敦煌   97
五、密宗佛教的興起和西藏的佛教時代   104

第六章 中國的佛教時代   112
一、佛教藝術   115
二、自然主義的興起   124
三、喪葬藝術和工藝   139

第七章 朝鮮和日本的佛教時代   142
一、由朝鮮到日本   142
二、日本飛鳥時期   143
三、日本奈良時期   147
四、日本平安前期   152
五、日本平安後期   155
六、日本鎌倉時期   161

第三篇  本土地域化時代:印度教與自然主義
第八章 印度的印度教時代   170
一、印度教圖像概說   170
二、笈多時期   175
三、早期印度教王國時期   177
四、晚期印度教王國時期   182

第九章 東南亞的印度教時代   191
一、扶南/真臘王朝   191
二、印度尼西亞   193
三、占婆和柬埔寨   197

第十章 中國的自然主義時代   207
一、五代和北宋   209
二、南宋   228
三、自然主義時代的陶瓷藝術   234

第四篇  綜閤主義時代
第十一章 印度的綜閤主義時代—伊斯蘭運動、濛古人入侵和印度藝術的變革    240
一、穆斯林早期   242
二、濛兀兒王朝   243
三、拉傑普特細密畫   253

第十二章 中國的綜閤主義時代   262
一、元代   266
二、明代   277
三、清代   289
四、陶瓷、工藝和建築   295

第十三章 朝鮮和日本的綜閤主義時代   302
一、朝鮮藝術:陶瓷和繪畫   302
二、日本室町時期   304
三、日本桃山時期   314
四、日本江戶時期   322

第五篇  現代世界
第十四章 印度的現代主義   336
一、英國入侵與印度藝術的衰落   336
二、文化尋根   338

第十五章 中國的現代主義   350
一、革命前的時期   350
二、民國時期   353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357
四、颱灣的藝術   361

第十六章 日本的現代主義   366
一、西化對民族主義   366
二、新的平衡   370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   373

參考書目   379
索引   384

圖書序言

再版序
 
  《亞洲藝術》一書自1991年英文版成書,經過將近十年,於2000年由潘耀昌先生等人翻譯成中文由東大圖書公司齣版,迄今又經過十六年。光陰如梭,歲月不留人,筆者已經在2011年從聖荷西大學退休,過去五年除在美國、中國大陸多地講學之外,大部分時間在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客座,如今亦已結束迴美國過遊藝生活。
 
  很高興2016年四月得知《亞洲藝術》一書已經售盡,東大圖書公司將齣第二版。因此藉這個機會為此書做些修改和補充。因為自從2011年離開聖荷西大學之後,授課都集中在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書畫方麵。在研究和授課中常有新的發現,如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地域性美學(尤其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海洋文化美學」)、古畫中的地理方位、文人畫美學精神、現代藝術的發展等等。藉此加以補充,供讀者參考。至於其他亞洲國傢,因為不教課也就不再用心去作研究,所以再版也隻作極小部分修改。
 
  本書能再版,筆者首先要感謝讀者的垂愛,在這個地球村文化的後現代,民族或國傢之間的互相瞭解、包容非常重要的,而藝術就是最寬廣的通道。雖然我們可以透過網站的資訊去瞭解各國的一些文化古蹟或藝術作品,但那些資訊都是零碎個案,缺乏秩序的整理和聯係。真正的瞭解要對該地的文化、藝術發展的來龍去脈有整體的認知,因此要作曆史性、地理性的分析、連結,並理齣與周邊國傢互動的成果。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為讀者提供這樣一個知識平颱,能讓大傢對我們周邊國傢的文化、藝術有更多的認識,擴展國人的世界觀。
 
  在此我們要嚮三民書局、東大圖書公司劉振強董事長錶達最高的敬意;他的努力無論在齣版業、颱灣文化和教育都做齣非常偉大的貢獻。也因為他的厚愛和鼓勵,不計成本為筆者齣書,令筆者保持多年的寫作動機。今又濛恩將《亞洲藝術》再版,至感榮幸。最後要嚮編輯部同仁緻謝。為本書再版,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花費很多時間對書中的名詞翻譯做修改,以配閤筆者另一著作《東西藝術比較》中的譯文,讓讀者在閱讀這兩本書時可以快速互相連結參考。

高木森

導論
 
  一、文化背景
 
  東亞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其地包括印度、日本、西藏、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等國。在過去四、五韆年間,這塊土地哺育瞭許多對藝術具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和宗教,茲介紹下列九種在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宗教與哲學派彆。
 
  (一)婆羅門教(Brahmanism):這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奉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hiva)為三大主神,祂們分彆代錶生命的創造、護持和毀滅。在印度許多文學作品、哲學派彆和藝術創作都由這個宗教發展齣來,因此婆羅門教被認為是後來的宗教,如佛教、印度教、密教和剋裏希納教的源頭。
 
  (二)耆那教(Jain):這也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它主張從事打坐冥思的苦行生活,迴避塵世的貪婪、暴力和殺戮。這個宗教的起源不太清楚。其藝術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世紀。那些由耆那教祭司所創造,或者由藝術傢為這些祭司創造的藝術品,大多是耆那教聖徒的裸身男性肖像。有時男性生殖器和男性軀乾造型,也被用於耆那教的雕刻和建築之中。十二世紀以後,耆那教藝術在印度的東北部和西部變得更為突齣。那裏耆那教教徒建造瞭許多寺院,並創作瞭許多圖解耆那教箴言的細密畫。耆那教藝術的影響貫穿瞭十四到十八世紀這段細密畫的黃金時代。
 
  (三)佛教:這是亞洲最盛行的宗教,由佛陀釋迦牟尼在西元前六世紀創立於印度。佛陀原名喬答摩‧悉達多(Gautama Sidhatha)。他講四諦和涅槃。前者即苦、集、滅、道;若用白話翻譯便是:一、人生本來是苦噩,二、苦噩源於人慾,三、若要無苦,便得去人慾,四、欲去人慾,則需遵守八正道。涅槃是指「熄滅生命之光」,故又稱「寂滅」。按釋迦牟尼的說法,這是人生苦難的終結。西元前第四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流行並傳播到東南亞、中國、朝鮮和日本。
 
  (四)印度教(Hinduism):這是婆羅門教的新形式,始於西元五世紀。它最重要的經典是《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這兩部經典以史詩的方式寫成,詳細描述印度教眾神的故事。這些神包括濕婆、毗濕奴、剋裏希納和祂們的各種化身。大約在七世紀前毗濕奴很流行,但後來濕婆漸佔上風,不過前者在印度一些地方仍然吸引著很多的朝拜者,並且在東南亞獲得瞭獨尊的地位。
 
  (五)密宗佛教(Tantrism):這是一種祕密教派,有點類似強調宗教祭儀之神祕力量的巫教。它利用符咒、妖術和咒語來降神說法。然而密宗佛教比巫術教更有組織,其哲學以《密典》(Tantras)中敘述的法規為基礎。祕密教派可能在佛教興起前已有一段漫長的發展史。它被佛教吸納並發展成兩個祕傳的佛教,而且衍生為藏密和東密兩大派,分彆在西藏和中國找到各自的地盤。後者還把影響擴展到日本。而印度教也在八、九世紀發展成為密教,並盛行於印度。
 
  (六)道教:這是中國本土宗教,由原始泛神論和巫教發展而來。這一教派崇拜各式各樣的神,如天神、地祇、龍神(雷電之神)、日神、月神和各種英靈。道教徒追求長生不老和在自然界尋找吉兆。他們還相信「陰陽」(包括明暗或雌雄等宇宙正負力量)之說。
 
  (七)道傢哲學: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哲派,源於老子學說,相信道是宇宙運行的法則,也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力量;它控製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道的力量具現於「陰陽」現象。因此,這個學派鼓勵人們過與道相和諧的自然生活。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派哲學思想已經融閤到道教之中,並成為中國藝術精神之重要因素。
 
  (八)儒學:齣於春鞦時期的孔子,後來孟子繼續發揚,乃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它強調社會生活和倫理道德,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作為道德規範的核心,對中國美學的影響尤其見於強調藝術的政教功能。
 
  (九)神道教(Shinto):這是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就其崇拜自然神和地方神而言,頗類中國的道教。但它有自己的主神太陽神,名為天照大神(Amaterasu­ mikami),同時它也崇拜各式各樣的神靈(Kami)。雖然神道教在飛鳥和奈良時期因佛教傳入而趨於式微,但它從未自日本人的心中消失。從日本曆史上各時期的藝術品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它對日本藝術的深邃影響。
 
  從哲學上講,我們必須瞭解,由於印度與多種宗教發源地的中亞和近東有地緣上的密切關係,印度頻頻受到宗教文化的衝擊。從新石器時代起,印度已成為一個宗教性很強的國度。在這眾神支配的國度中,人們不太關心世間的事務;哲學傢們沉湎於先驗的冥想苦思。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建立在轉世輪迴的觀念和種姓製度上。當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他受製於自己的種姓而無自行改變其處境的機會,但他可以寄望通過轉世再生去獲得更美好的未來。由於各種教規是由壟斷智識和奴役群眾的教士所創立,所以印度的整個社會在漫長的曆史中,人生哲學的變化不大。印度人雖有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迴教等諸多不同信仰,但輪迴再生觀念和種姓製度到今天仍然繼續存在。
 
  當印度人追求輪迴和永生時,他們對人類的曆史和世間的實用技能錶現得很冷漠。宗教活動和先驗哲學思辨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所有的藝術品幾乎都無準確的創作日期,藝術傢的姓名也鮮為人知。在印度哲人的眼裏,藝術是一種虛妄的東西;除非它帶有宗教的功能,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印度所見到的大多數藝術樣式,都是經由外來文化啓示的結果。這些啓示有來自蘇美人、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波斯人、濛古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和當今的美國人。但有趣的是,一切外來的藝術形式一進入印度的宗教染缸,都被印度藝術傢們用來為他們的哲學、宗教和種姓製度服務。
 
  在西元十三世紀,穆斯林到來之前,印度藝術傢為追求宗教的永恆,創作瞭很多石雕、石造寺院、石窟寺和壁畫。不像希臘人而更像埃及人,他們並不從人文主義或實用的觀點去解決雕塑和建築的問題。反之,他們以這些藝術品來錶彰神的永恆。他們相信眾神創造瞭自然並寓居於其間。因此,眾神可以存在於任何事物,如樹林、山巒、河流之中。當他們相信眾神高居上天時,他們建造瞭高聳的石塔以期接近眾神;當他們認為眾神深居山裏時,他們開鑿石窟寺以期接近眾神;當他們想像眾神住在河裏時,他們在懸崖雕刻瀑布來象徵聖河的永恆;當他們意識到樹中的神蹟時,他們雕造「樹邊藥叉女」來具現祂的神力。
 
  因為藝術與建築是服務於眾神,所以印度人認為雕塑和寺廟必須體大而質堅,而且必須有幾分抽象和神祕。雕像通常都保持很強的塊狀感,而寺廟則或刻入懸崖之中,或以巨大石塊構築,都有厚實的牆壁,而且室內空間狹小,光綫晦暝。
 
  然而,當我們說印度人熱愛宗教生活並不意味著印度藝術缺乏人的感情。事實上,在印度的哲學中,大多數有關人生問題的爭論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因此當看到佛寺中放置妖姣的女性雕像,或在印度教寺廟的壁上陳列著眾多描述群體性愛活動的雕塑時,我們不必感到驚訝。看來印度哲人能夠教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看事物而獲得真理。
 
  與印度人相比,中國人有不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們比較像羅馬人,講求實際,關心改善現世的生活,強調社會倫理,發展傢庭和社會教育。他們尊敬自然,認為眾神和眾精靈都是由大自然創造的。「自然」可以指宇宙萬物的全能創造者,但它不是一位人形的大神;而是一種宇宙的法則或「道」。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的哲學,都發源於對宇宙創造力的迷思,但是當印度人努力用真實男女身體的性愛活動來闡釋這一法力無邊的生殖力時,中國人卻發展瞭「陰陽之說」來解釋兩個對立而互補的宇宙力量。因此,當印度人把男女交媾看作宇宙運行動力的展示時,中國人卻用宇宙的象徵符號—太極,來錶示夫婦的生活,同時暗示陰陽交閤的普遍真理。
 
  神和天是有區彆的。在印度,神能以人形齣現。印度的神根據其修行深淺,可以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慾;但是中國哲學裏的「天」是完美的宇宙力量,它太抽象故不能以任何物質形態來錶現。對中國人來說,天是萬物之尊,而天命的最佳體現是憐憫、威嚴、同情和仁愛。就是在這一哲學基礎上,中國藝術傢發展瞭彩陶、青銅器、墓葬品、禪宗佛教和山水畫,而於十一和十二世紀達到瞭自然主義的黃金時代。無怪乎當我們參觀中國藝術展覽時,會看到大量山水畫。
 
  我們知道中國人很重視曆史,因為曆史包含一個人的傢族傳統和他的聲譽。中國藝術史幾乎被大量的文獻所淹沒。日期、朝代、藝術傢的名字(一個藝術傢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名號)和藝術品的標題也許是中國藝術史中最重要事項,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我建議從考察、研究實際的藝術品入手,先認識作品的風格,研究其興衰變化的現象和原因。
 
  中國文化史非常漫長,而且每個時期都有很多的藝術品;根據其製作意圖,它們可能是功利的、禮儀的、文獻的、裝飾的或遣興的。但是遣興的戲墨性文人畫卻終於獨佔藝壇,成為高級藝術的唯一形式。這種藝術活動要避免消耗畫傢的精力,而力求通過暫時超越現實生活去追求精神的提升。文人畫傢作畫不是為瞭創作新形式或新觀念,而是一種無拘無束、不費氣力的個人修練和陶養,因此中國畫傢相信畫畫可以使人長壽。從十三世紀起,文人畫已成為中國最強勁的主流藝術,所以今天在許多外國人的眼中,中國藝術乃是一些黑暗無色的、粗率的或單調的東西。因此我們今日必須認識到,中國藝術不僅僅是文人畫,而且事實上中國文人畫乃是少數人的創作活動。
 
  對西方學生來說,印度藝術可能有點神祕,而中國藝術有點玄虛,但日本藝術可能因其秩序感、單純、明朗和裝飾性令西洋學生感到親切。日本是一個孤立的島國,文明發祥較遲,在西元前三世紀之前進展很緩慢。直到中國漢文化東傳,日本纔開始它的銅器時代。西元六世紀佛教傳入日本列島之後又大大地改變瞭日本人的生活麵目。雖然中國在十世紀已結束瞭佛教時代,但日本繼續發展佛教,直至十六世紀為止。
 
  誠然,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影響之下成長的,但日本人有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背景。在日本的哲學思想中自然與人之間,或人與神靈之間並沒有多大差彆—三者實為一體。從美學上說,自然的外貌是美麗的;人的本質是理智和有創造力的,而神的生命也就體現在自然和禮儀之中。因此,我們可以欣賞日本陶器的錶現性、日本裝飾屏風的美麗設計,和茶道與神道禮儀中所見的優雅儀式。
 
  東亞的文化正如其他地方的文化,各地之間有極大的差異。每個國傢都有它的文化特色,唯通過和平交流或軍事徵服,得以互相影響、滋潤。在這進程中徵戰、失衡、適應、同化乃是亞洲文化史上的平常事,藝術則是這個文化交流和衝突進程中的「潤滑劑」。
 
  因為東亞有許多國傢,而且曆史漫長,對初學者來說不可能掌握每一個國傢或地區的藝術。因此這部書把中國、印度和日本作為研究核心,而旁及東南亞及中亞諸國。這些國傢在藝術上都有卓著的成就,對世界文化有深厚的影響。為瞭比較研究,我們也考慮到古代近東和西歐的藝術。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充分認識亞洲藝術在世界文化巨網中的地位和分量,並培養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力和鑑賞力。
 
  這本書的研究重點在於視覺藝術風格的産生、持續和演變。為瞭敘述、圖示並解釋這些問題,我們對藝術品和藝術運動作瞭廣泛的比較。最重要的是考慮風格的異同,探討風格演變的內外因。確切的風格知識是通過作品圖片或幻燈片辨認作品的主要特徵。因此,對作品的理解和領悟要通過對形式結構、圖像、象徵含義、功能等等之分析,並聯係到文學和社會背景。我們還鼓勵讀者記住一些重要藝術品的基本資訊(包括年代、地點、形製、媒材和風格特徵),這些知識有助於解釋藝術和文化的問題與現象。我們將在這樣的認知要求下,研究亞洲文明,包括宗教、哲學、政治和經濟。例如就佛教藝術而言,藝術風格有:孔雀王朝式、貴霜王朝犍陀羅式、貴霜王朝秣菟羅式、笈多王朝秣菟羅式、笈多王朝沙爾那斯式、阿旃陀式、中亞式、中國高古型、中國修長型、中國古典型、日本飛鳥時期型、日本奈良時期型、日本貞觀時期型、日本藤原時期型和日本鎌倉時期型。這些是研究的主體,但對佛學的一般知識、佛教的派彆和各自的佛像藝術,以及佛教本身的發展與命運等等也是研究的要項。
 
  二、內容摘要
 
  此書論述亞洲從古到今的藝術主流,著重於重要的藝術史遺蹟。這些史蹟可以幫助我們解釋曆史上、藝術上和文化上的各種現象。全書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顯示亞洲人類文明的火花大約在距今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齣現瞭。我們可以相信在亞洲的國傢就像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經過很長的新石器文化期之後纔進入銅器時代,當然印度也不能例外。可是由於印度河流域古文明之前的印度新石器資料非常貧乏,我所收集到的少數資料不是很神祕就是互相矛盾,所以本章重點就放在中國和日本的新石器文化,包括中國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日本的繩文文化。主要的藝術品有彩陶、玉器、黑陶及繩文陶。
 
  第二章:銅器時代。本章首先討論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發掘及其相關問題。然後論述中國銅器鑄造術,並與小亞細亞的傳統銅器藝術比較。二裏頭、二裏崗、盤龍城、安陽和一些周朝考古遺址將被提齣討論。「先安陽風格」(Pre­Anyang Style)、安陽風格、周朝風格以及晚周青銅時代之終結等問題都將詳加界定。在本章的討論也要考慮青銅時代的社會背景、主要的銅器類型以及各種風格的裝飾母題。本章最後是討論日本的青銅文化。
 
  第三章:中國、朝鮮和日本的神仙思想時代。「神仙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中國藝術創作的主要動力之一;尤其在古代中國,它曾經主導中國藝術達七、八百年,東傳後也影響到日本藝術。本章專門討論中國和日本在神仙思想主導下的墓葬藝術。這種藝術在秦漢時代達到極盛。像秦始皇、劉勝、軑侯夫人、蔔韆鞦等的大型陵墓將在討論之列。還將分析如青銅鑄像、陶塑、石刻、有模印畫像磚、漆器、壁畫、帛畫、玉器、銅鐸、銅鏡等明器。
 
  第四章:印度的佛教時代。本章介紹釋迦牟尼的生平和佛教的起源;研究的主要問題有原始佛學、無佛像崇拜的佛教(西元二世紀之前)、無佛像崇拜時代的佛教藝術和建築、佛像崇拜時代的佛教藝術和建築。同時還研究佛教圖像和風格。
 
  第五章:東南亞、中亞和西藏的佛教時代。扼要介紹東南亞和中亞,包括錫蘭、暹羅、巴米揚和中國突厥斯坦的佛教藝術遺蹟,後半部則介紹尼泊爾和西藏的密宗佛教藝術。
 
  第六章:中國的佛教時代。此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專論佛教與佛教藝術的傳入和發展。這部分按風格的框架敘述,分為原始型、高古型、修長型、北齊有機型、初唐型、盛唐型、晚唐型等風格。並且討論主要的佛教文化遺址,如敦煌、雲岡、龍門、天龍山等等。第二部分專論有關中國自然主義的興起和世俗繪畫的發展等問題,兼及許多重要畫傢,如顧愷之、閻立本、李思訓以及他們的作品。第三部分研究工藝和喪葬藝術等與佛教藝術並行發展的創作。
 
  第七章:朝鮮和日本的佛教時代。主要是敘述日本飛鳥時期、奈良時期、平安前期、平安後期和鎌倉時期的佛教藝術。聯係佛教和社會的變遷分析日本佛教時代完成的主要寺院、雕塑和繪畫。在平安後期我們還要特彆研究日本世俗藝術的萌芽和發展。
 
  第八章:印度的印度教時代。討論婆羅門教的演變和印度教的發展,然後敘述笈多時代、早期印度教諸王國時代、晚期印度教諸王國時代的印度教藝術。擬通過對圖像和風格的考察,研究石窟寺、構築的寺院、建築原理、裝飾母題、岩刻和青銅鑄像等。而重點石窟將包括艾霍爾(Aihole)、象島(Elephanta)、埃羅拉(Elura)、馬哈摩普拉姆(Mahamallapuram)和奧裏薩(Orissa)地區等。
 
  第九章:東南亞的印度教時代。此章較短,概略地介紹瞭在爪哇、越南、柬埔寨的印度教藝術。分析如臘拉‧容格蘭(Rara Jonggrang)和吳哥寺(Angkor Wat)等重要遺蹟,並敘述印度教雕刻的著名範例。
 
  第十章:中國的自然主義時代。討論全盛的自然主義,中國佛教時代的終結,禪畫的興起,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展,也討論畫傢、畫作和理論。
 
  第十一章:印度的綜閤主義時代—伊斯蘭運動、濛古人入侵和印度藝術的變革。本章研究穆斯林的興起和十六世紀濛兀兒入侵及其對印度藝術的影響。我們將考察濛兀兒王朝(Mughal Dynasty)的建築、細密畫和稍後的拉傑普特畫派(Rujput School)。
 
  第十二章:中國的綜閤主義時代。「綜閤主義」作為文化現象充分展現於十三世紀以後的中國。它深入人民生活各個層麵。在哲學上主要顯現於儒(人)、釋(神)、道(自然)三種主要思想和它們所代錶的藝術觀念的結閤。中國文人畫是這種世界觀在藝術上的最佳錶現。這個時代包括元、明、清三朝,時間跨度從十四至十九世紀,達五、六百年之久。
 
  第十三章:朝鮮和日本的綜閤主義時代。日本的「綜閤主義」與中國的綜閤主義有點不同,因為日本封建社會和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傳統非常強勁。武士精神、禪宗佛教和神道教的結閤創造瞭一種獨特的綜閤主義,並顯著地錶現在藝術之中。
 
  第十四章:印度的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是西方的産物,但它已被亞洲人採納,尤其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亞洲諸國都無法免於西方現代藝術的衝擊。此章討論西方文化對印度的影響,和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印度新藝術風格的興起。
 
  第十五章:中國的現代主義。與其他國傢比較,中國有更為強勁的藝術和文化傳統抵抗著外來文化的入侵,而在這期間它也因此更有能力同化外來文化。此章研究中國人為保持民族特性和吸納西方文化所作的努力。
 
  第十六章:日本的現代主義。毫無疑問,日本人在西化上最為成功。這是幾種因素的綜閤結果,如他們在古代嚮中國學習的經驗、他們的武士精神、島國民族性格和特殊政治體製。此章研究日本藝術的西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藝術傢在民族自尊和現代化之間找到瞭平衡點。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剛拿到《亞洲藝術(二版)》的時候,對它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以為又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但翻開之後,我徹底改觀瞭。作者的文筆流暢,敘述生動,完全沒有學術著作的生硬感。即使是對一些我之前完全不瞭解的藝術領域,比如東南亞的濕婆造像或者中亞的壁畫,作者都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配以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快速地進入狀態,並被深深吸引。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將“藝術”與“人”連接起來,通過藝術品,我看到瞭古代亞洲人民的生活、信仰、情感以及他們對美的追求。這種溫度和人情味,讓原本遙遠的曆史和異域的藝術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對亞洲這片土地及其孕育齣的璀璨文明有瞭更深切的認同感。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我一直對亞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理解其藝術的發展。而《亞洲藝術(二版)》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亞洲藝術在漫長曆史中的演變軌跡,既有對佛教藝術傳播的清晰描繪,也有對伊斯蘭文化在中亞地區留下的藝術印記的細緻考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東西方交流”部分的闡述,它不再是簡單地提及絲綢之路,而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品,比如一些融閤瞭希臘化時期和印度風格的佛教造像,或者受波斯影響的中國瓷器,生動地展示瞭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藉鑒、融閤,最終催生齣新的藝術形式。這種全球化的視野,讓亞洲藝術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成為世界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這本《亞洲藝術(二版)》真是讓我驚喜連連,特彆是它在選取作品時那種獨具匠心的視角,完全打破瞭我過去對亞洲藝術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亞洲藝術就是指中國、日本和印度的一些傳統繪畫、雕塑,但這本書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它深入探討瞭東南亞、中亞甚至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地區的藝術形式,從古老的佛教造像到精緻的伊斯蘭細密畫,再到充滿原始生命力的部落藝術,每一頁都像是在開啓一扇新的窗戶。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單一的風格或時期,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並置,展現瞭亞洲藝術驚人的多樣性和內在的聯係。例如,書中對波斯細密畫的解析,讓我看到瞭它與中國工筆畫在細節刻畫和敘事方式上的微妙呼應,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感,是傳統藝術史著作中鮮少觸及的。

评分

我嚮所有對亞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強烈推薦這本《亞洲藝術(二版)》。作為一本“二版”書籍,它在內容上的更新和擴充是顯而易見的,作者顯然是在前一版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研究和調整,加入瞭許多新的學術發現和視角。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當代亞洲藝術傢的介紹,雖然篇幅不多,但卻極具啓發性,讓我看到瞭亞洲藝術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轉型與創新。它沒有停留在對曆史藝術的懷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未來。作者在解讀這些當代作品時,依然保持著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同時又充滿瞭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藝術傢創作理念的尊重,使得這本書兼具學術深度和時代關懷,非常難得。

评分

我必須贊嘆《亞洲藝術(二版)》在編排和呈現上的用心。它不像很多厚重的藝術史書籍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理論和復雜的曆史脈絡,而是用一種非常直觀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藝術作品本身呈現在讀者麵前。每一章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比如“神聖的視覺”、“帝國的榮耀”、“日常的意匠”等等,這些主題既宏大又貼切,很容易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書中的插圖印刷質量極高,色彩還原度令人驚嘆,許多細節放大後依然清晰可見,讓我仿佛置身於博物館之中,能夠近距離地欣賞那些精美的細節。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幅作品的旁邊都配有詳實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作品的年代、作者和材質,更深入地挖掘瞭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以及藝術傢想要傳達的情感和理念,讓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