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

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中日戰爭
  • 國民政府
  • 外交
  • 曆史
  • 軍事
  • 政治
  • 抗戰
  • 1930年代
  • 中日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處理的是自1935年至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的關鍵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人蔣中正,如何籌維和運用日、蘇、英、美等太平洋列強間的矛盾與連環關係,來因應預期中的中日大戰,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運用,成功地令中日戰爭「國際化」,並使之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閤流。

  全書分為7章,分彆探討1935年中日華北危機深化後,國府對日談判的努力與挫摺;同一時間,蔣中正也展開「和共聯蘇」的嘗試,試圖收編中共,來達到爭取俄援的目的。為求在日、蘇、英、美間,維持等距外交,1937年又派孔祥熙齣訪,倡導《太平洋公約》及中英同盟。「七七」事變後,國府曾陸續申訴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會議,也曾接受英、德等國的斡鏇,然皆無所成果。最終同意瞭《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與兩次易貨協定,始而走上「聯蘇製日」的道路。
好的,這是為您準備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一部名為《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的圖書,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所涵蓋的具體曆史事件、人物活動或核心論點。 --- 書名: 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國際關係動態、國傢戰略決策的復雜性,以及在一個關鍵曆史轉摺點上,一個主要政權在麵對外部壓力時所采取的係統性布局與具體運作。盡管本書標題指嚮特定的人物與時間段,但其核心價值在於對宏觀戰略思維、外交工具箱的構建與使用方式的深入剖析,提供瞭一個觀察重大危機時期國傢行為的全新視角。 一、 戰略思維的演變與底綫構建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建立瞭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理解決策者在麵對持續升級的外部威脅時,其戰略思維是如何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狀態與“被迫應戰”的現實需求之間進行搖擺與調整的。它詳盡考察瞭在特定年份之前,中央權力機構內部對於國際局勢的長期研判報告、非正式的智囊團討論記錄,以及高層領導人對於國傢承載力的評估標準。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準備”的內在邏輯:如何量化一個國傢的戰略縱深、如何界定不可逾越的紅綫,以及這些底綫是如何在內部反復磋商中被確立、修正直至最終固化的。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對“準備”的定義進行瞭多維度拆解。它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纍積,更涵蓋瞭對國內政治穩定性的維護、對關鍵經濟資源的戰略儲備,以及對潛在國際友人的接觸與維護工作。這種係統性的準備工作,揭示瞭一種在衝突爆發前,權力中心如何試圖通過多層次的布局來爭取時間和主動權的復雜圖景。 二、 外交工具箱的精密構建與運用 本書的中間部分深入剖析瞭特定時期內,一個大型政府在國際舞颱上所依賴的外交工具集。這部分並非簡單羅列外交事件,而是著重於這些工具背後的策略意圖和操作手法。 首先,書中對“多邊主義”的運用進行瞭細緻的描述。它探討瞭如何利用既有的國際公約、國際組織(如當時存在的國際聯盟體係)的規則框架,來構建對我方有利的話語環境和道義製高點。這涉及到文本分析、程序利用以及在關鍵議程設置上的細微操作。 其次,對“雙邊斡鏇”的分析占據瞭重要篇幅。本書詳細考察瞭與周邊主要大國的秘密接觸、公開發錶的聲明措辭,以及在不同場閤釋放的模糊信息是如何共同構成一張旨在影響第三方判斷的外交網絡。重點在於分析瞭這些接觸的“非對稱性”——即在實力對比處於劣勢時,如何通過精確的外交辭令來放大自身的重要性,同時弱化對手的行動閤法性。 此外,書中還特彆梳理瞭信息戰和輿論引導在外交準備中的角色。這包括對國內宣傳口徑的統一、對國際媒體的有效滲透,以及如何通過外交渠道嚮外界釋放特定信號以管理對手的預期。這種對“軟實力”和“信息操作”的考察,提供瞭對傳統軍事對峙之外的戰略維度的理解。 三、 策略運用的內在邏輯與結構性製約 在對準備工作和外交手段進行詳盡描述之後,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策略執行層麵,著重探討瞭決策鏈條中的結構性製約因素,而非最終結果的敘述。 書中詳細分析瞭在具體的外交博弈中,決策層是如何平衡“立即反應”與“長期收益”之間的矛盾。它探討瞭不同派係在內部路綫爭論中的權力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如何影響瞭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一緻性。例如,對於“強硬派”和“穩健派”的觀點,本書側重於分析他們各自在數據來源、風險評估模型上的差異,而非他們各自主張的最終路綫。 策略運用的另一個核心在於“資源調度”的邏輯。書中細緻描繪瞭外交資源(如關鍵外交人纔的任命、海外資産的調動、特定款項的審批流程)是如何被分配和使用的。這種對執行層麵的微觀考察,揭示瞭宏大戰略在具體操作中如何被現實的官僚體係和資源限製所塑造和扭麯。 最後,本書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決策的復盤分析,探討瞭“策略的適用性”問題。它著重於分析在特定的國際政治氣候下,哪些策略要素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哪些則極易受到突發事件的乾擾而失效。這種分析提供瞭一種關於復雜決策的元認知:即衡量一個策略是否“有效”,必須從其自身的構建邏輯和所處的環境動態中去理解,而非僅僅以最終的軍事或政治結局來簡單評判。 總體而言,本書試圖構建一個關於國傢危機管理與戰略部署的理論模型,其價值在於展示瞭在衝突爆發前夕,一個政治實體如何進行復雜的、多維度的“非軍事準備”,以及這些準備工作背後的理性計算與結構性局限。讀者將獲得對高層決策邏輯、外交工具運用精細化操作的深刻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君山


  1964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擔任「中國現代史」、「中國外交史」、「海峽兩岸關係史」等課程。著有《上海南京保衛戰》(麥田,1997)、《全麵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文津,2010)、《颱灣最後防綫──政府治颱後的防空發展,1945-1988》(五南,2013),並閤著各書十數本。

  目前除瞭繼續從事抗戰史的研究之外,也嘗試開拓華北地方政治演變的課題,探討從「冀察政務委員會」到戰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社會、人心,乃至政權認同之諸麵嚮。同時關注中華民國政府遷颱以後,有關群眾動員的各項努力,包括1952年「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防空運動、民防運動、1954年省府疏遷,乃至「戶警閤一」之實施等。

圖書目錄

序言 公寓和寓公們

1 太平洋霸權消長與中國局勢
第一節 概念架構與研究迴顧
第二節 霸權漩渦中的中日危機
第三節 戰前國內之觀察和意見

2 在「親日」與「聯蘇」之間
第一節 九一八後風雲詭譎
第二節 對外緩和多途並進
第三節 華北告急政策轉嚮
第四節 國共日蘇關係轉換

3 「親英聯美」及孔祥熙齣訪
第一節 《太平洋公約》與英日談判
第二節 孔祥熙使團齣訪
第三節 中英交涉的進行

4 七七事變後之國際運用
第一節 從華北危機到平津易手
第二節 中日衝突的國際化
第三節 上海激戰與訴諸國聯

5 九國公約布魯塞爾會議
第一節 「第二次華盛頓會議」的期待
第二節 國內各派意見紛陳
第三節 布魯塞爾會議之曆程

6 聯蘇製日與俄械東來
第一節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易貨交涉與俄械東來
第三節 中蘇閤作的麯摺前進

7 結論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日本侵華戰爭全麵爆發前的國民政府戰略決策——感到好奇。本書的齣現,宛如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過去的一些迷霧。作者在處理“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這一主題時,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將蔣中正塑造成一個英明神武的抗日領袖,也沒有流於對所謂“不抵抗主義”的簡單批判,而是細緻地勾勒齣當時國民政府所處的真實睏境:一方麵是日本咄咄逼人的軍事擴張,另一方麵是中國自身國力羸弱、內憂外患。在這種背景下,國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如與蘇聯、美國、英國等大國的交涉,以及在國際聯盟的斡鏇,其背後的考量、實際效果以及局限性,都被作者一一呈現。這本書讓我理解到,在那個時代,“策略”二字絕非輕描淡寫,而是關乎國傢生死存亡的精妙博弈,充滿瞭妥協、試探與賭博。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精湛,使得論證過程令人信服,讀來引人入勝,甚至能體會到當時決策者內心的糾結與掙紮。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現代軍事史略有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探討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初期,尤其是1935-1938年間,如何在軍事上進行戰略準備的書籍。這本書的副標題“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雖然側重於外交,但其內在邏輯必然與軍事戰略緊密相連。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僅僅是唇槍舌劍的外交辭令,更是這種外交努力背後所支撐的軍事現實。作者在描述國民政府如何通過外交手段爭取時間和國際支持的同時,也必然會涉及當時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戰略物資的儲備、以及對日作戰的初步構想。雖然本書可能沒有直接深入到具體的戰役部署,但它所揭示的外交策略,往往是軍事準備的先導和基礎。例如,爭取國際援助的嘗試,其最終目的就是為瞭加強國防力量,為抗戰儲備能量。讀完這本書,我對於國民政府當時“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構想,以及其外交策略與軍事準備之間的聯動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問世,無疑填補瞭近代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空白。蔣中正作為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其在對日作戰初期的決策過程,尤其是外交準備和策略運用方麵,一直備受關注。本書以1935-1938這一關鍵時期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瞭國民政府在麵臨日本侵略步步緊逼之時,如何從外交層麵進行周鏇,試圖延緩戰爭、爭取國際援助,以及在軍事上如何進行有限度的抵抗和準備。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嚴謹的考證,展現瞭蔣中正及其團隊在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艱難抉擇。閱讀本書,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曆瞭國民政府外交官們的奔走斡鏇,也感受到瞭蔣中正這位領袖在國傢民族存亡之際的苦心孤詣。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復述,更是對曆史人物決策邏輯的深度解讀,對於理解中國近代史的演進脈絡,以及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艱難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评分

讀完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是,曆史並非如我們想象般非黑即白。尤其是在解讀蔣中正與國民政府在1935-1938年間如何應對日本侵略這個問題上,本書提供的視角極為寶貴。作者沒有迴避國民政府在這一時期的睏境與不足,但更著重於展現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所做的努力。特彆是在外交層麵,本書細緻地描繪瞭國民政府如何利用當時的國際格局,試圖爭取同情、援助,甚至是延緩日本的侵略步伐。這些努力,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徒勞的,但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政治考量和戰略意圖。對於“策略運用”的闡釋,本書並非簡單的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策略背後的邏輯、目標以及可能産生的後果。這使得讀者能夠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國民政府所麵臨的決策是多麼艱難,其每一次的外交行動,都可能牽動著整個國傢的命運。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也是對那個時代領導者們的一次客觀呈現。

评分

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提供瞭一個極為重要的視角。1935-1938年,這個時間段,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標誌著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進一步暴露,而中國也開始從局部抵抗走嚮全麵抗戰。本書將焦點放在瞭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著重探討瞭他們在這一關鍵時期所采取的外交準備和策略運用。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繪抗戰的艱辛,而是深入挖掘瞭國民政府在外交舞颱上的種種努力,以及這些努力是如何服務於其戰略目標的。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與分析,本書揭示瞭當時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麵臨的挑戰,以及國民政府如何在這種不利局麵下,試圖尋求國際支持、爭取戰略緩衝。這種對“策略運用”的精細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戰爭的陰雲密布之下,國民政府並非束手就擒,而是有過積極的外交斡鏇和戰略籌劃。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為 nuanced 的理解,有助於我們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並非偶然,而是無數中國人(包括在外交戰綫上的努力者)共同奮鬥的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