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下)(3版)

中國文學史(下)(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 文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一開始編寫就確立瞭一個目標:既是教科書,也是學術著作。既可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師生使用,也可供古代文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考。全書的編寫以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曆程,做瞭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

  本書語言簡潔曉暢,篇幅適當,在準確介紹文學史基本知識的同時,也注意挖掘新資料、提齣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將學生帶入本學科的前沿,提供希望深造的學生治學的門徑,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

  全書共兩冊:
  上冊: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
  下冊:包括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

  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傢觀點。各捲之後又有研修書目(即延伸閱讀),為讀者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綫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書編委會

主編
袁行霈(北京大學)

編委
聶石樵(北京師範大學)負責第一編
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負責第二編
袁行霈(北京大學)  負責第三編
羅宗強(南開大學)  負責第四編
莫礪鋒(南京大學)  負責第五編
黃天驥(中山大學)  負責第六編
黃 霖(復旦大學)  負責第七編
袁世碩(山東大學)  負責第八編
孫 靜(北京大學)  負責第九編

捲三捲四執筆人(以所撰寫之章節先後為序)
莫礪鋒(南京大學)
王兆鵬(武漢大學)
張 晶(中國傳媒大學)
黃天驥(中山大學)
董上德(中山大學)
歐陽光(中山大學)
黃仕忠(中山大學)
黃 霖(復旦大學)
鄭利華(復旦大學)
謝柏梁(中國戲麯學院)
袁世碩(山東大學)
裴世俊(山東師範大學)
齊裕焜(福建師範大學)
孫 靜(北京大學)
林 薇(中國傳媒大學)
 

圖書目錄

第三捲
第五編 宋代文學
緒 論 5
第一章 宋初文學 21
第二章 柳永與北宋前期詞人的探索 30
第三章 歐陽修及其影響下的詩文創作 44
第四章 蘇軾 58
第五章 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 77
第六章 周邦彥和北宋後期詞人的創造 93
第七章 李清照與南渡詞風的新變 109
第八章 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 123
第九章 辛棄疾和南宋中期詞人的拓展 136
第十章 薑夔、吳文英及南宋後期詞人的深化 153
第十一章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168
第十二章 南宋後期和遼金的詩歌 177
第六編 元代文學
緒 論 197
第一章 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211
第二章 關漢卿 222
第三章 王實甫的︽西廂記︾ 237
第四章 白樸和馬緻遠 251
第五章 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261
第六章 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277
第七章 南戲的興起與︽琵琶記︾ 287
第八章 元代散麯 303
第九章 元代詩文 315

第四捲
第七編 明代文學
緒 論 329
第一章 ︽三國誌演義︾與曆史演義的繁榮 346
第二章 ︽水滸傳︾與英雄傳奇的演化 363
第三章 明代前期詩文 378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學復古 394
第五章 明代雜劇的流變 409
第六章 明代傳奇的發展與繁榮 420
第七章 湯顯祖 437
第八章 ︽西遊記︾與其他神怪小說 455
第九章 ︽金瓶梅︾與世情小說的勃興 471
第十章 ﹁三言﹂、﹁二拍﹂與明代的短篇小說 483
第十一章 晚明詩文 500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麯與民歌 515
第八編 清代文學
緒 論 529
第一章 清初詩文的繁榮與詞學的復興 541
第二章 清初戲麯與︽長生殿︾、︽桃花扇︾ 565
第三章 清初白話小說 580
第四章 ︽聊齋誌異︾ 594
第五章 ︽儒林外史︾ 613
第六章 ︽紅樓夢︾ 629
第七章 清中葉詩文詞多元發展的局麵 649
第八章 清中葉的小說戲麯與講唱文學 667
第九編 近代文學
緒 論 683
第一章 龔自珍與近代前期詩文詞 700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說與戲麯 723
第三章 黃遵憲、梁啓超與近代後期詩文詞 741
第四章 近代後期的小說與戲麯 769
文學史年錶 788
研修書目 833
後 記 849
第二版後記 853
第三版後記 85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但知識體係尚不完善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既係統又不失深度的參考書。《中國文學史(下)(3版)》無疑給瞭我極大的驚喜。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有特色,它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展開,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和作傢,按照其內在的聯係和影響進行梳理。這種“網狀”的敘述方式,使得我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宏觀、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文學現象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和中立的態度。例如,在談到晚明時期文學的“奇情”“淫麗”之風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批判,而是從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力圖還原其曆史的原貌。此外,本書對一些次要的文學流派和作傢,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這使得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幾個“巨匠”,而是能看到整個文學圖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復閱讀和細細品味的學術著作,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需求,更激發瞭我對中國文學的更深層思考。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文學史的印象停留在課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劃分和名人列錶,總覺得有些遙遠和陌生。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筆下的中國文學,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鮮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文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詩歌流派演變的梳理,從《詩經》的質樸,到漢樂府的民俗,再到唐詩的輝煌,最後到宋詞的婉約,每一部分的闡述都深入淺齣,不僅僅是風格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分析瞭時代思潮、社會環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詩人的創作。比如,在談到盛唐詩歌時,作者描繪瞭那個時代開放、自信、包容的社會氛圍,將這種時代精神巧妙地與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聯係起來,讓我切實感受到瞭“大唐氣象”是如何體現在文學中的。讀到宋詞部分,作者則細緻地分析瞭靖康之變後,詞人內心的悲涼與無奈,如何通過婉約的筆觸抒發傢國之痛,這種情感的細膩處理,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一同經曆瞭那段動蕩的曆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啓迪思想,讓我重新審視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也更加理解瞭文學與社會、與人生的深刻聯係。

评分

坦白說,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文學史”這三個字,就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我也不例外。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難懂。作者的語言非常流暢,敘述也很有條理,即使是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理論和思潮,也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各個文學流派時,所采用的“以點帶麵”的策略。他不會麵麵俱到地羅列所有現象,而是抓住一些關鍵的人物、作品和事件,通過深入剖析,來展現整個時代的文學風貌。比如,在談到清代桐城派的散文時,作者詳細介紹瞭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人的創作理念和風格,並且通過分析他們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唐宋八大傢,讓我對桐城派的特點有瞭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這種“古文復興”思潮的時代意義。同時,作者也注重文學與社會現實的結閤,在討論明代中葉以後小說創作的繁榮時,詳細闡述瞭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這些社會因素如何催生瞭《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巨著的誕生。這種將文學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的方式,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文學史的解讀,最終是要落腳到“人”和“情感”上的。而這本《中國文學史(下)(3版)》,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講述文學作品時,不僅僅是分析其形式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以及這些情感是如何與作者的人生經曆、時代背景相互交織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唐代邊塞詩時,那種充滿傢國情懷的筆觸。他不僅僅列舉瞭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人的詩歌,更是通過他們的詩句,展現瞭那個時代年輕將士們的豪情壯誌、思鄉之情,以及他們所經曆的戰爭的殘酷。讀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這樣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能夠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戍邊將士們的悲壯。再比如,在談到明清時期的戲麯時,作者更是將焦點放在瞭劇作傢和演員身上,分析瞭他們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通過戲劇這一載體,錶達對現實的不滿,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將文學與人的情感、命運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打動人心,也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

讀完這本《中國文學史(下)(3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曆史是可以這樣講的!我一直是個對文學史提不起太大興趣的人,總覺得那些古老的名字和作品離我太遙遠,難以産生共鳴。然而,這本書用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文學巨匠和他們的作品,變得如此鮮活和 relatable。作者並沒有采取那種按部就班、流水賬式的敘述,而是非常有策略地挑選瞭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人物和事件,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曆和創作故事,勾勒齣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不同文學思潮的解讀,比如對明清小說發展中市民階層興起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世情百態的描繪。作者在分析《紅樓夢》時,不僅僅停留在對人物關係的梳理,而是深入探討瞭其思想深度,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我甚至覺得,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曆史的敬畏,這種情感的傳遞,讓我這個原本抱著“瞭解一下”心態的讀者,漸漸沉浸其中,愛上瞭這些古老的故事。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愉快的閱讀旅程,它讓我對中國文學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起瞭我深入探索的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